史上那些枭雄——连载.终极版(历史其实很精彩)

字数:6314访问原帖 评论数: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12 16:16:30 更新时间:2022-01-28 10:26:42

楼主:清风问过我的脊梁  时间:2022-01-12 08:16:30
《史记》的故事太少,不能怪司马迁!

《资治通鉴》,也是已很难得!

司马家族的文言文,实在是深奥!

一直想写一本能弥补《史记》和《资治通鉴》之遗憾的书。

一本从秦朝建国,到清朝结束的书!

有明君英主,亦有奸臣当道;

有唐宗,有宋祖;

有韩信,霍去病;

有赵高,有魏忠贤,也有李莲英;

有美人,也有毒妇;

20个朝代,494个皇帝。

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

在气势恢宏的号角声中,拉开序幕!

又在圆明园的火光冲天中,凄凉落幕!

个中缘由,不只是几个故事,也不只是几百个故事!

楼主:清风问过我的脊梁  时间:2022-01-12 08:26:09
1【嬴姓发迹】
带领秦始皇家族(嬴姓)发迹的那位一世老祖,叫秦非子。

养马出身的秦非子,与生俱来就有着高贵的贵族血统(如果不翻黑档案),其乃商名将飞廉(奸臣)之子恶来(奸臣)之后。

话说,嬴政的祖上,早在殷商时期,就是朝廷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

秦非子发迹这一年,是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六年)。

据说是因为养马有功,秦非子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负责管理秦邑(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之地,号曰“秦嬴”。

至于是养马有功,还是拍马有功?史料自然是无法查证,这种事情别说是靠查阅史书,就是发生在身边,也是无法考证的。即使提拔者,亲口告诉你,因为被提拔的人善于溜须拍马,所以我提拔他,估计你也不敢全信。

虽说是“附庸国”,按其管辖面积和权利而言,充其量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级市的一把手。

当时的土地大多属于无人管辖区,只要你想开疆拓土,没有违法这回事,开了就是你的。

秦非子属于吃苦耐劳的拓荒者,疆土在他的经营下,逐渐扩大。

嬴姓的第二次发迹,是在公元前821年。

秦非子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孙子秦仲。

大周(西周)的当权者是周厉王,这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西戎叛变起而攻之。

周宣王即位后,秦仲被封为大夫,命伐西戎。

公元前822年,秦仲战死在西戎手里。身为秦仲长子的秦庄公即位。

秦庄公即位后,整饬军队,在一年后(公元前821年),一举打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 。

秦庄公执掌秦邑后,不断体察民情,与蛮夷之民融为一体,渐渐适应西垂恶劣的环境,实力与日俱增。

江山代有人才出,不孝之子,也是周而复始。

周宣王死后,西周大权的接力棒,落到了周幽王手里。

这家伙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为了取悦自己抢来的漂亮老婆(褒姒,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西周第一美人),导演了一出“烽火戏诸候”。

烽火戏诸侯的结果是群候造反,自己被犬戎(隶属西戎)杀死在骊山,老婆褒姒被西戎掳走。

犬戎大军包围西周都城——镐京后,秦襄公身先士卒,伙同卫武公、晋文侯、郑武公等,率兵营救西周,大败犬戎大军,立幽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匡扶西周社稷。

秦襄公在这次平叛中居功至伟,第二年(公元前769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骚扰,决定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并点名秦襄公带兵护送。

近水楼台先得月,毫无疑问又是大功一件!

秦襄公被封为诸侯,并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作为封地,秦开始建国。

周平王定居新都后,昭告天下:

“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

惨淡经营一百多年,终于从马夫熬成诸侯,面对着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嬴姓后人不敢忘本,在与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后,又在西畤祭祀了天帝。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讨伐西戎,在岐山去世,秦文公继位。

秦文公之后,又经过数代国君的努力,为了发展空间,不断讨伐西戎。终荡平西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将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

这样看来,嬴姓的发迹,还得感谢周幽王,是他的“烽火戏诸侯”,导演了嬴姓的第三次发迹。

直到公元前677年秦国开始迁都城至雍城(今宝鸡凤翔),并在雍建都近三百年。

三百年后,秦国又出了一位雄主——秦孝公,秦孝公之前的种种发迹,都不足以让秦国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这一切还得从“商鞅相孝公”开始。

秦孝公以后的嬴姓诸侯王,在位时间如下表:

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公元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公元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公元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庄襄王 公元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公元前246年——前222年(为秦王)

公元前221年——前210年(为秦皇)

秦二世 公元前210年——前207年 在位2年

秦三世 公元前206年——前206年 在位46天
楼主:清风问过我的脊梁  时间:2022-01-17 12:51:45
2【商鞅相孝公 上】
强将手下无弱兵,雄主朝中出能臣。
孝公时代最大的那个能臣叫商鞅,商鞅同志的简历如下:
姓名:商鞅 性别:男 民族:不详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95年 籍贯: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
学 历:约等于中专 专业:法家学说
班 主 任:尸佼(战国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博士后,诸子百家之一)
偶 像:李悝 吴起 特长:辩论
职 位:左庶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相当于副丞相,上有大庶长、右庶长,后有四车庶长(武官),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
法家学说出身的商鞅,品学兼优,一毕业就成了魏国的一名国家公务员,做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秘书(中庶子:太子或者丞相的侍官),颇受公叔痤重视。
公叔痤是商鞅的伯乐,知道此人大才,但还来不及向魏王推荐,就一病不起。
公叔痤病种,魏惠王例行探望,问道:“若卿不幸,国之大事该如何断绝?”
公叔痤趁机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我手下中庶子(相当于秘书的侍从)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魏惠王一听,公叔痤居然向自己推荐一个生瓜蛋子,便默然不语。
见魏惠王不以为然,公叔痤釜底抽薪,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资质一般的魏惠王,还是理解不了公叔痤,以为公叔痤只不过是临死前推商鞅一把,培植自己家族实力而已,对其言依旧置之不理。
公叔痤爱惜商鞅,不忍其在魏国埋没,便让他赶紧离开魏国,另谋高就。后面的日子,正如公叔痤预言,魏惠王实非明智之君,商鞅一直无用武之地,不得不离开魏国,另寻出路。
这位和李悝、吴起一样,属于改革家序列里,祖师级的人物,流浪到秦国的时候,一代雄主,秦孝公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一雪中原各国孤立鄙视之耻辱。
此刻的秦国在中原的地位,相当尴尬,比印度今天想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不得的情景,过之而无不及。
中原各国,视秦国为未开化的蛮夷之族,予以鄙视。连诸侯国的“会议盟誓”这种“玩家家”的把戏都要避着秦国,不允许其参加(参考资治通鉴)。
落后才会挨打,秦国当时有多卑微,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有胸怀的诸侯而言,这是一种耻辱,年轻的秦孝公,知耻而后勇,决定奋发图强。
商鞅到了秦国以后,先走了秦国宠臣景监的后门,在景监的推荐下,商鞅见到了他的第二个伯乐——秦孝公。
两人所见略同,相见恨晚。
公元前359年。
秦孝公见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的变法,均使两个国家变得日益强大,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改革(变法),但受到了以甘龙、杜挚(秦国贵族)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多次犹而不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鞅挺身而出,“舌战群儒”。这一场辩论赛的观点不可谓不是针尖对麦芒。
正方(旧实力)观点:
一、利益增加不到百倍,不变法;功效提高十倍,不要轻易更换工具。(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二、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礼法不会有邪行(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
反方(商鞅)观点:
一、历朝历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效法哪个朝代呢?古代君王们的法度、思想各不相同,推陈出新,哪有什么亘古不变,可以遵循礼制?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二、治理国家怎么能一蹴而就,用一种方式,只要利国利民,又何必非要效仿古法?商汤和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创新,变法图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更改旧的礼制,而是昏庸残暴无度。可见改变古人法度不是不可以,遵循前人未必是明智之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从此开始了以“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参考《商君书·更法篇》和《史记.商君列传》)为主题的变法之路。
...........
在商鞅的义正言辞和言之有理面前,顽固势力最终百口莫辩,愤然闭嘴,不以为然,而秦孝公倍觉言之有理,下定决心要变法。
秦孝公是一把手,只要一把手有决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不日,商鞅被提拔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强将手下无弱兵,雄主朝中出能臣。
孝公时代最大的那个能臣叫商鞅,商鞅同志的简历如下:
姓名:商鞅 性别:男 民族:不详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395年 籍贯: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
学 历:约等于中专 专业:法家学说
班 主 任:尸佼(战国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博士后,诸子百家之一)
偶 像:李悝 吴起 特长:辩论
职 位:左庶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相当于副丞相,上有大庶长、右庶长,后有四车庶长(武官),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
法家学说出身的商鞅,品学兼优,一毕业就成了魏国的一名国家公务员,做了魏国国相公叔痤的秘书(中庶子:太子或者丞相的侍官),颇受公叔痤重视。
公叔痤是商鞅的伯乐,知道此人大才,但还来不及向魏王推荐,就一病不起。
公叔痤病种,魏惠王例行探望,问道:“若卿不幸,国之大事该如何断绝?”
公叔痤趁机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我手下中庶子(相当于秘书的侍从)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魏惠王一听,公叔痤居然向自己推荐一个生瓜蛋子,便默然不语。
见魏惠王不以为然,公叔痤釜底抽薪,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资质一般的魏惠王,还是理解不了公叔痤,以为为公叔痤只不过是临死前推商鞅一把,培植自己家族实力而已,对其言依旧置之不理。
公叔痤爱惜商鞅,不忍其在魏国埋没,便让他赶紧离开魏国,另谋高就。后面的日子,正如公叔痤预言,魏惠王实非明智之君,商鞅一直无用武之地,不得不离开魏国,另寻出路。
这位和李悝、吴起一样,属于改革家序列里,祖师级的人物,流浪到秦国的时候,一代雄主,秦孝公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一雪中原各国孤立鄙视之耻辱。
此刻的秦国在中原的地位,相当尴尬,比印度今天想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不得的情景,过之而无不及。
中原各国,视秦国为未开化的蛮夷之族,予以鄙视。连诸侯国的“会议盟誓”这种“玩家家”得把戏都要避着秦国,不允许其才加(参考资治通鉴)。
落后才会挨打,秦国当时有多卑微,不言而喻。
对于一个有胸怀的诸侯而言,这是一种耻辱,年轻的秦孝公,知耻而后勇,决定奋发图强。
商鞅到了秦国以后,先走了秦国宠臣景监的后门,在景监的推荐下,商鞅见到了他的第二个伯乐——秦孝公。
两人所见略同,相见恨晚。
公元前359年。
秦孝公见魏国李悝和楚国吴起的变法,均使两个国家变得日益强大,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改革(变法),但受到了以甘龙、杜挚(秦国贵族)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秦孝公多次犹而不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商鞅挺身而出,“舌战群儒”。这一场辩论赛的观点不可谓不是针尖对麦芒。
正方(旧实力)观点:
一、利益增加不到百倍,不变法;功效不提高十倍,不要轻易更换工具。(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二、效法古代不会有过错,遵循礼法不会有邪行(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
反方(商鞅)观点:
历朝历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效法哪个朝代呢?古代君王们的法度、思想各不相同,推陈出新,哪有什么亘古不变,可以遵循礼制?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理国家怎么能一蹴而就,用一种方式,只要利国利民,又何必非要效仿古法?商汤和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才兴旺,而是他们善于创新,变法图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更改旧的礼制,而是昏庸残暴无度。可见改变古人法度不是不可以,遵循前人未必是明智之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从此开始了以“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参考《商君书·更法篇》和《史记.商君列传》)为主题的变法之路。
...........
在商鞅的义正言辞和言之有理面前,顽固势力最终百口莫辩,愤然闭嘴,不以为然,而秦孝公倍觉言之有理,下定决心要变法。
秦孝公是一把手,只要一把手有决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不日,商鞅被提拔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
楼主:清风问过我的脊梁  时间:2022-01-22 09:16:35
写给所有读友:
非常天涯这个平台,非常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与厚爱,是您们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无限的动力!修改版的本帖,已经在起点中文网发表,https://book.qidian.com/info/1032781287/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过去支持一下!
另外,本帖剩下的内容,将会一如既往,在煮酒论史跟大家分享!
欢迎各位文友、读友给予指导、批评,甚至是打击,亦无不可!
再次感谢煮酒论史,感谢所有文友、读友!让我们以文会友!共续历史佳话!
楼主:清风问过我的脊梁  时间:2022-01-27 19:44:11
3【商鞅相孝公 下】
商鞅变法前,秦邑之地的百姓,对秦国的政策没多少好感,更谈不上信任,朝中权贵更是百般阻挠,商鞅的政策与他们而言,无异于现在的各种“推销”,鬼话连篇!
为了阻挠变法,大夫甘龙,随时把他的口头禅挂在嘴边。
“只有按照祖制来管理国家,官员才熟悉业务和规矩,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商鞅的回击,铿锵而有力。
“普通人才会安于学习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做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量旧章法之外的新事物,更不要说继往开来,聪明的人因地制宜,制定法规,愚蠢的人才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者死守成法!”
商鞅的提议,得到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这是一场挑战贵族利益,纪律严明的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一、通令全国,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相互监督,犯法连坐;
二、举报奸谋与杀敌立功同赏同赐,隐匿不报,按临阵通敌论处;
三、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江,以轻重程度轻重以大小刑法;
四、致力本业,耕田织布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赋役,因懒惰致贫,全家收为国家奴隶;
五、王亲国戚,没有军功,收回其宗族的地位(这招狠);
六、明确各级官阶等级,土地房宅,奴仆侍女,一律按功劳分配;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这是一个要命的改革,商鞅没有即时公之于众,他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取信于民。
商鞅让人立三丈之木于城南,通告将木搬至北门者,赏金十两。
一连几天,竟无人问津,于是赏金加到五十两。一人闻讯,欣然前往,果然领到赏金。
这个相当于中了“五百万”的“新闻”,让雍城乃至秦邑之地,为之沸腾。商鞅终于公布了他的新法。
商鞅的变法,无异于引火烧身,雍城“信访办”人满为患,忙坏了商鞅这个信访办主任。
改革都会遇到难题,最大的那个难题终于来了,这次给商鞅出题的是秦国的二把手——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
面对犯了命案的太子,商鞅废寝忘食,可能受到周公的点拨,终于想到了后来南宋王应麟著名的《三字经》,
“教不严,师之惰也”。
这样一来,太子的两个老师就惨了,班主任公子虞直接被斩首,科任教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这一件事的公布,直接导致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自力更生,士兵英勇善战,公子王孙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原来攻击新法的人,成群结队,歌颂商鞅英明,商鞅一句话,让秦人从此不敢议论新法。
商鞅大手一挥,“这些都是刁民宵小,将它们全部赶到边疆去!”
商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秦国从此扶摇直上,直接将秦国送进发达国家的梯队,战国七雄的序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