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师生关系”

字数:2459访问原帖 评论数: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05 22:27:27 更新时间:2022-08-30 07:52:32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2-05 14:27:27
孔子的“师生关系”

每读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中的《论语》(2006年9月版),便不忍释卷,且若有所得。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所以他的施教就极具高度和深度。他“一以贯之”的“仁”,确实“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论语》之“前言”第5页),使他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但,孔子并未因此而让人感到高不可攀,这表现在他与他的弟子们的“师生关系”上,倒是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论语》里的“子曰”,绝大部分都是孔子对弟子们的谈话,可谓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完全是“为师”的一片苦心。

那段很有名的“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说的是颜渊和季路两个弟子侍奉于孔子身边,正在回答老师的提问。子路性格直率,首先回答:“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那种对朋友的热情与豪爽跃然纸上!颜渊作为孔子最喜爱的弟子,这样回答:“愿无伐善(不自夸好处),无施劳(不表白功劳)。”一派谦谦君子之风。子路迫不及待问老师:“愿闻子之志!”就算子路不问,估计孔子也会在听完他们的回答之后,告诉他们应该立下怎样的志向。所以孔子从容言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下子把“言志”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还有那段“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说的是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对待贫与富,问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首先肯定了弟子的这种看法:“可也。”随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师生之间完全是在融洽的气氛中探讨学问,而老师就是老师,所言似更高一筹。所以聪明的子贡心领神会,马上引用《诗经》里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且立即把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请教老师:“其斯之谓与?”如同说这治玉所运用的切、磋、琢、磨,大概可以在治学和修身上引申为精益求精吧?孔子当然很高兴,既为弟子有长进,也为自己的引导有成效,于是带着赞赏的口气说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未来。”

在《论语》里,反映孔子对弟子那种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句段是很多的。例如关于富与贵、贫与溅,那“子曰”肯定是孔子告诫弟子们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溅,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很难想象,孔子的弟子们会把老师的教导当成耳旁风,而像当下的一些贪官那样取不义之财,跻身权贵;或者为了摆脱要钱没钱、要权没权的地位,而不择手段去跑官、去买官。

关于孔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弟子们的深刻了解,则尽显师生的亲密无间。

如楚国叶地的一位地方长官“叶公”(沈诸梁,字子高)问子路你的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未作回答。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不想回答,还是回答不出,抑或不好回答?不得而知。反正子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不加思索地对子路说道:“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似乎稍带责怪,但很平和,等于说你老师就是一个读起书来忘了吃饭,因而自得其乐忘了忧愁的普通老头罢了。

又如那则肯定也是对弟子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根本不在弟子面前摆老师架子,同时也是对弟子在求学与获取知识上的一种勉励,正如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说的是自己,实际也是在教导弟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再如,鲁国正卿季康子曾问起孔子,你的学生仲由、端木赐、冉求可以让他们治理政事吗?孔子分别反问道:“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就是说,孔子了解仲由的果断、赐的通达、求的才干,凭这个让他们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吗?学生的才情,尽在老师的自信中。

孔子这样评价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乃是孔子的人格向往,已然体现在弟子身上了,他格外喜欢颜渊。这表现了他们的心灵相通,是师生之间的默契。所以,孔子的“师生关系”几乎其乐融融。

孔子也曾如是对众弟子说:“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是啊,做老师的对学生没有任何隐瞒的事情,一切都是公开的。有一次,孔子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结果引起子路的不悦,因为这个南子把持“朝政”,名声又不好,怎么可以去见这样的女人!孔子如何对待子路呢?他居然对学生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即是说,我去见南子,要有不正当的地方,老天爷也会厌弃我的。子路敢于对老师的行为坐卧有微词,老师却向学生发狠誓,看来问题很严重,实际一“誓”化解,反而把师生的坦荡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后不免会心一笑。

孔子的“师生关系”感人处,还在于他与弟子差不多形同父子。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是孔子的弟子,生重病的时候,孔子前去探问,从窗户里握着弟子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闹不清伯牛得的什么病,估计已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了,做老师的叹息至极:这样的人竟然得了这样的病!伯牛的身世可能比较孤单,而为人好说,且脾气急,他曾对同窗子夏抱怨道:“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则好言劝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颜渊》)这一片手足之情,不妨看作是孔子对伯牛大为怜惜的一个很好的注脚。颜渊之死,对孔子的打击尤大,曾如此叹息:“噫!天丧予!天丧予!”说老天要了他的命了!他为颜渊的死“哭之恸”,从者提醒孔子不要悲伤过度,他难以抑制地对跟随的人言道:“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那种不为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而悲痛的心声,乃是一位老师和父亲当时心情的真实流露,因为孔子不能忘记:“回也,视予犹父也……”(关于颜渊之死所引句段见《论语·先进》)读《论语》至此,真的悲从中来!

一个鲜活的孔子,将永远活在后人的心中。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