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宾四先生晚年想起他的一学生

字数:1380访问原帖 评论数:1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14 18:48:25 更新时间:2022-07-11 07:54:11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3-14 10:48:25
钱穆先生佚诗一首:《华生人立从学仅一月,于我极致爱敬,闻我去鸿模,割指破臂血书挽留我。感其真挚,而望其韬晦益进,作此报之》(民国九年旧作),原发表在1929年(民国十八年)八月五日《新无锡》报副刊《茗边一览》上,后有无锡江南大学刘桂秋先生发现,并为文介绍,刊于2009。11。20《文汇读书周报》。 ‍



“爱尔有真诚,慎重常敛收。太刚者先折,舌久以能柔。我去不可挽,女情难可酬。惟当藏苌碧,时以警我偷。在眼血常殷,我心敢倦不。前程各努力,去去复何忧。不久鹅湖月,还当同夜游。”



这诗发表在华生血书挽留之后好多年,说明此事在钱先生心中影响非浅。钱先生离开鸿模到后宅小学后发生的事,在后来的《师友杂忆》书中有不少记载,这华生的事,会不会也有记述呢?经查的确是有,不过说的不是这赠诗当时民国九年的事,而是在这以后钱先生在无锡三师时事,这时这位当年小学生已是大学生了。



“余前在果育小学投考常州府中学堂时,得识华叔勤。及在鸿模小学任教,叔勤特命其二子自城来从学。余离鸿模时,叔勤幼子抽刀割手指,血书请学校坚留。后彼兄弟转学沪上,肄业某大学。余在三师,一日,忽其幼子来,劝余进同善社。余却之。彼坚劝不已。谓得师一人入社,功德胜劝千万人入社。余无法开导,只言再说。越数日,又来,请益坚,几不容余吐一语。乃严词命之出。偕之至校门,告门房曰,他日此人来,勿许其进入。叔勤幼子聪慧英锐,有绝人之姿。不谓数年间迷信当时盛行之同善社,一变至此。亦可惜也。”



在和一朋友讨论《师友杂忆》这书时,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钱穆先生在批评任何一个同时代的学者时,在回忆录里他都试图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所以也说了许多看表面矛盾的话,这是他理解力的全面,但也透露着一种人为的努力,力图使自己公正,而掩饰自己的情绪。”现在所引这一段,则是先生在谈他的学生三人(和一位同事),除了描述外,有一段结语:“余今连带忆及此四人,则一时人心之分歧,人才之奔溢突出,无共同之趋向,而国事之艰,社会人事之乱,亦可由此推想矣。”这其中,这华生人立,当年钱先生曾有诗赠之“不久鹅湖月,还当同夜游。”   而后来却发展到“告门房曰,他日此人来勿许其进入”。在这样情况下,钱先生还是把学生的变化归结到人心、国事和社会,而不把责任都算在其本人身上。可见朋友所说 “试图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也透露着一种人为的努力,力图使自己公正,而掩饰自己的情绪”是不错的。而且,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那一首赠诗(即使钱先生晚年未必保留有底稿,但是不会对这件事全不记得的),也不曾把它写入(只写了血书的事),应当也正体现了这种人为的努力吧。



“一变至此。亦可惜也。”钱先生觉得可惜,今天我们读着也感到可惜。   一时人心之分歧,人才之奔溢突出,无共同之趋向,……这是钱先生对当年国事、社会等的评价,过了几十年,现在2022年当下,一件事出来,人心之分歧往往也是很明显的,处此情形,人们(或许特别是青年人)真要好自为之,不要将来让人感到可惜才好‍  呀。
--------------------------------------------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4-03 08:48:34
现在2022年当下,一件事出来,人心之分歧往往也是很明显的,处此情形,人们(或许特别是青年人)真要好自为之,不要将来让人感到可惜才好‍  呀。
--------------------------------------------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06 15:20:53
谢谢春江,若不是你,我这个帖真成一言堂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8 11:29:24
此帖又得浮现,十分感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