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字数:327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29 00:29:40 更新时间:2022-03-28 23:57:39

楼主:张关林2016  时间:2022-03-28 16:29:40
张说《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文:古时得道的统治者,不会让人民接触左道邪说,而是让人民恪守本分。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想得太多,对既有身份不满足了。治国者如听任舆论来动摇百姓的身份意识,是国家的灾祸。统治者控制舆论,不让试图颠覆身份意识的邪说传播,是国家的福分。统治者须明白,放任舆论和管控舆论的社会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懂得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就具备了极高的认知力。有这种能力,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能洞悉事物的趋势。认知达到这个水平,治国就顺利了。)

(张说)许多注本对本章的解读,没有切中要害。有一种解读说,老子主张愚民,不让百姓学知识文化,这是很幼稚的。又有一种解释说,老子希望人们保持淳朴,不要学奸变坏。这个看法比较流行。两种解读都不对。治国是政治行为,需要从社会基本结构的角度来看,从道德层面是看不明白的。老子早就说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教人们不要从道德角度看政治。换句话说,读哲理书籍要有哲学头脑。《道德经》是对治国者的训诫,当然应从社会权力结构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本章的“智”,虽可泛指“认知”,但其特指不是指一般的“文化知识”,也不是指有知识的“奸诈”,而是指能扰乱人“身份意识”的观念。身份意识,是处在一定位置的人所特有的观念、情感与评价模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要读懂本章,正确理解“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是关键。这话把“智”与“难治”定为因果关系,就说明“智”不是指知识文化,因为文化知识与难治不是因果关系。那么,什么人难治呢?在古代,人民主要是农民,农民的本分是辛勤种地,向地主或国家交租交税,定期服役,生儿育女,爱护家庭,与邻里和睦,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地位高的人。这样的农民难治吗?不难治。难治的是那些不安于既有农民身份的农民。百姓不守本分,是难治的原因,所以,“智”是指扰乱身份意识的观念。

比如,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因为第三等级不甘心继续处在既有地位,于是促成社会权力的变更。历史已经证明,社会权力结构一律是金字塔型的,顶端是少数决策人,以下各阶层,随权力递减而人数递增,各阶层人的意识与其地位的权利义务必须相符,金字塔结构才能稳固。这就是“核心-等级结构”,这是社会结构的唯一形式,不管什么人种、什么文化,都是这个结构。中国古代的君主制,现在的中央集权制,其他国家的二元君主制,君宪制,总统内阁制,议会制,等等等等,虽政体有别,但万变不离其宗,本质都是“核心-等级结构”。

为什么一定是这个结构?因为太阳系是这个结构。地表上下3000米这块小天地,是太阳系唯一的生命区,地球是太阳的产物,生命区是地球的产物,人类是生命区的产物。根据全息理论,子系统与母系统全息对应,即子系统在物质、能量、结构、信息、精神与功能上,照抄母系统的模式。因此,生命区中的人类,无论在生理、心理、行为、社会结构上,都必然照搬太阳系的基本机制,而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就是“恒星-行星-卫星”形成的“核心-等级结构”,人类的社会构成,也必然是这个方式。

生命区中的所有子系统和子子系统,都是“核心-等级结构”。人体系统,心脑是核心,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皮肤毛发构成了各个等级。人群形成的组织系统,决策的少数人是核心,多数人处在核心之下的各等级一下,执行着核心的决策。原始部落如此,现代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各等级不守本分,系统秩序就被破坏了。比如在太阳系中,地球的本分是公转与自传,试想,倘若地球不守本分,不愿公转、自传了,会怎么样?

等级结构存在的前提,是各等级恪守本分,恪守本分的前提是拥有相应的身份意识。社会系统的打破,是从改变身份意识开始的,改变身份意识的重要因素,就是舆论。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造舆论,就是让各阶层改变身份意识,这样才能做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秀才造反,之所以三年不成,是因为人民的身份意识没变。由此可见,“自由”是个十足的伪命题,系统中的各部分的只能有恪守本分的自由,没有其他自由。在人体中,哪一部分“自由”了,就叫“中风”,人就废了。在社会中,一定数量的个人“自由”了,社会秩序就废了。

在学校里,学生遇见老师会敬礼问好,这是学生的本分。学生拥有身份意识,尊敬师长,就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文革时,舆论颠覆了学生的身份意识,学生批斗老师,于是学校就失去了教书的秩序了。那时的学生最“难治”,不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多了,而是身份意识变了。

可见,“以智治国”的“智”,就是指扰乱身份意识的观念。社会的稳定,是等级制的稳定,等级制稳定要有两个条件,第一,核心必须有权威;第二,各等级必须服从核心。服从,就是恪守本分,带来的是“国之福”。人们改变身份意识,是动乱之源。使人们改变身份意识的人,是“国之贼”。苏联解体,是因为西方舆论扰乱了苏联人的身份意识,而放任并推动这些舆论的戈尔巴乔夫,就成了“贼”。可见,是贼是福,取决于统治者能否认清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戈尔巴乔夫认识不清,于是苏联垮了;邓小平却十分清楚,在自由化舆论甚嚣尘上时,及时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于是中国开始蒸蒸日上。

美国搞颠覆,没有一次不是打着“人权、民主”旗号的,为什么?为了扰乱人们的身份意识!颠覆了身份意识,颜色革命才可能成功。比如港独闹事,为什么多年不息?是因为许多年轻人身为中国公民,却没有应有的身份意识。为什么会没有呢?原因有二,一是香港回归后,学校教育始终由英美殖民思想统治着。二是香港政府“以智治国”,放任不管,这是主要原因。统治者如希望社会稳定,必须控制舆论,中国如此,美国其实做得更甚,连总统的嘴也被贴封条。美国所谓的言论自由,自己也知道是伪命题,目的是阻止想要颠覆的国家控制舆论,以便有机可乘。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稽式,范式、法则也。治国者对两种不同治理方式的不同作用的认识,是极高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会注意舆论导向,就能及时察觉处于“青萍之末”的风向,治理才能顺畅。

的确如此。请国人回忆一下,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思潮纷纷涌入,搅乱中国人身份意识的舆论首当其冲。先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被压制后,还是以各种方式来丑化中国人心中的英雄,连古代的岳飞也被抹黑。这样的舆论猖獗了好几年,大概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是放任自流的。直到央视一位著名主持人公然唱歌恶毒咒骂毛泽东,才引起了当局的警觉,开始管控舆论了。苏联的解体,一开始不就是丑化卓娅、马特洛索夫等英雄的吗?放任舆论(以智治国),与控制舆论(不以智治国),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事物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才能全面。社会演进是通过两种相反方式兑现的,权力稳定期和变更期。稳定期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老子就是站在稳定期立场看问题的。变更期是稳定期维持不下去了,人们的身份意识变了,社会秩序不稳了,导致权力变更。变更期是两个稳定期中间的短暂过度。人们恪守身份是稳定的基础;人们的身份意识动摇,是权力更迭的基础。

中国农民第一次起义时,陈胜先制造舆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达了改变身份的意向。农民不甘心当农民,才会纷纷参加起义。法国大革命时,法国第三等级制造的舆论是“自由民主平等”,第三等级要自由民主,就是不甘心维持既有身份,纷纷加入革命。中国的起义者要造舆论,西方的起义者也要造舆论,这是必须的。这个定律证明了“人是观念动物”的确凿性。

可见,“以智治国”或“不以智治国”,取决于立场。我们反对美国人用“人权民主”扰乱中国人的身份意识,对这类言论进行控制,是因为我们站在中国利益的立场上。公知们反对我们控制舆论,说是专制、独裁,希望能自由自在地扰乱人心,是因为他们希望中国沦为美国的附庸,是站在美国利益的立场上。如此而已。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