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正本究竟藏在了哪里(修改再发)

字数:8214访问原帖 评论数:4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14 05:58:15 更新时间:2022-09-21 20:28:53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4-13 21:58:15
《史记》正本究竟藏在了哪里

司马迁说他的《史记》写成后正本藏在了“名山”,副本留在了“京师”。《索隐》说其正本藏在了“书府”—即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说的“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东晋训诂家郭璞说“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也”。那么,先贤们说的“名山,书府、策府、藏策之府”又在哪里呢?
太史公和郭前辈均未给出其具体区位,要想找到其确切在何地就只能从《穆天子传》的“书缝”中去查觅了。阎百诗在其《潜邱札记》中曾说“古人之事---应无不可考者。纵无正文,亦隐在书缝中。要须细心人一一搜出耳”。虽然史痴不敢自我妄称细心人,可也不甘盲信那些积非成是的不刊之论。本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匹夫之责,也要疥蛤蟆支门墩儿—拼一场,发掘其一二。
从汲冢出土的竹简中整理出的《穆天子传》有六卷。其前四卷是说的穆天子的四面征讨,其卷五是说的他尽情园林,其卷六主讲盛姬之死。不过从其北征中有“至銒山,循虖沱”、南征中亦有“至銒山,升太行”;西征时“至崩人、见河宗”、东征时还到过“崩邦之南、渗泽之上”;西征中过“昆仑、赤水”、东征中又“升昆仑丘、封黄帝宫”可知:整部传记的原型不过就是一次北征犬戎而来。尽管其卷四中说四次征程数万里,可其足迹所过之处均能在石家庄周边一带找到踪痕。显然说明其类同《西游记》、《红楼梦》一样,也是在一次北征基础上模仿《山海经》演绎出的诸多纵横杯葛神话故事。
之所以史痴认其为一次北征犬戎史实基础上的神话演绎,还由于一是:司马迁为什么单单截取了祭公谋父谏阻穆王姬满北征,姬满却以犬戎“率旧德”—即仗恃正宗羲喾尧舜守社人的老本儿“御我”—对抗周王室的新统治秩序等理由坚持北征,并“获四白狼、四白鹿而归”的史料列入了史册,而摈弃掉其余所有东西呢?显然是其认定唯有这次北征犬戎才是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而其余都不过是一枕黄粱;二是姬满在出征号称“鱼米之乡”的南方时尚且遭遇“渴饮马血”的困境呢,其带领“六师”之众行走戈壁,必要性何来?可能性又何在?就连其对犬戎的一次征讨还导致了“自是荒服者不至”呢,难道说宏才大略的姬满连最起码的得失权衡都没有吗?三是尽管传记作者以起居注式的手法编排了详细的日程,可也恰恰是这貌似“细节真实”的细节,真实地穿了邦儿。比如在其西征时,在仅隔24天的“辛丑日”至“葵丑日” 中,却出现了自“至崩人”到“朝燕然”的36天行程;而在“葵丑日”至“乙丑日”的24天中,却仅仅安排了“朝黄山、西济河”的12天行程。显然,朝燕然的“葵丑日”当是“甲丑日”。这在随行秘书作日志时,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错误。虽是一字之错,可前后的日程都得随之而变,惹恼了天子是要被砍头的—载入《尚书》的第一场战争--夏启剿灭有扈氏的“甘之战”不就是由于嫌其搞乱了五行四时才要戮其族的吗?而后人在对照日历排行程时,由于没有任何风险可担,却是极其容易发生的错漏。难怪有人考定《汲冢书》作“伪竹”呢?
诚然,史痴并不否认姬满曾经的开疆掠土,但要把《穆天子传》中的虚构情节当成是东亚与西亚交流的“最早史料”可就有点儿难副其实了。姬满的专车司机--造父200多年后的子孙--秦襄公护送平王东渡有功,被封为侯“居西陲”,又传七八代100多年到秦穆公时才收服了由余由戎八国“西霸戎夷”。在其300多年前的姬满就能跨越半圈儿地球抵达中东不是天方夜谭吗?何况人家那里至今只信真主、信耶稣,哪里还有东方大神西王母的地儿呢?尽管人们硬让王母姓了“西”,可她仍是东方之神。从太行山亦名“娲皇山、王母山”可知:所谓的“王母”也是由女娲演变迩来,最初的“王母信仰”亦是发源自冀西一带的。是女娲的后人—周王室的先祖—后稷姬弃的13代孙—第八代邠公—古公亶父在夏商之交因受熏育—即鲜虞戎狄人排挤而“率西水浒”—由冀西翻越晋望梁山去开发大西北时,才把原籍的“昆仑丘、黄帝宫、赤水、黑水、漆泽、渗泽”等地名连同伏羲的故事和王母信仰一并带去了陕陇青疆一带的。姬满北征犬戎,除了犬戎抗拒王室的堂皇借口外,也不乏隐含着对当初排挤其先祖西走歧下的戎狄人进行民族报复。当然当时的报复战争尚没有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那样惨烈,只不过是刚把其“六师”陈兵于“崩邦之南、渗泽之上”,就吓得戎狄人连忙献酒求饶了。在其征服犬戎后,也学着他先祖爷姬发“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的样子“朝黄山,升昆仑,涉赤水,猎渗泽,封黄帝宫”,踏访其自认的始祖—后稷姬弃的足迹。并象后来的赵武灵王夜梦神女一样在睡梦中受到了人祖奶奶女娲的款待,这才有了“见西王母”之说。而其传奇中的诸多地名均能在冀西找到其原始踪痕。比如,其“銒山、滹沱”自不必说,其“岩居禺知之平”与“中山君好岩居之士”恰相呼应,而中山君是不可能去大西北交往岩居之士的;还有其“崩邦、河宗、漆泽”。通常人们都把黄河认作河的“祖宗”,可我国最早命名的“第一条河”并非黄河。“河”字是伴随着大禹治水而产生的。虽然在伏羲时就开始了“名物别形”,可女娲“补天”的时代尚未“河”字的概念和定义,而是统称其“天水”的。所以才有的“女娲补天”之说嘛。到大禹时,有虞重华积三皇四帝传承之功,特别是尧派鲧治水九年无功的失败教训,启发他们决心改革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国家政治体制。经过两次“合国改革”,打造出了“第一代中国”—即把“睦九族,和万国”的陶唐帝国改造成了“禋六宗,举两氏”的唐虞中央帝国。首创了中央“九司”和地方“十二州”架构,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经济文化的超前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起飞。只是当时对初生“中国”威胁最大的并非黄河,所以大禹也是不可能把舜帝泡在水里先去治理黄河的。诸多文献载明大禹初始治理的仅有“西河”和“九河”。其首先治理的“西河”恰是唐虞帝都西边的滹磁郜沙四条河。而沙河亦名“氐水”、磁河亦名“兹水”。正是由于其为养育了人文始祖的根本水,才被以“氐、兹”名之的。到第一代中国诞生后,随着大禹对帝都西边的逐条河流的治理,也就随之发明了这个“河”字。于是“初生中国”的国父—舜帝重华首先把流经帝都门前的兹水命名作“磁河、泚河、中国河”;把帝都及伏羲台后面的氐水名之作“洒河、沙河、北河”;而把帝都南50里的虖池名之作“滹沱河、南河”。人们还把源自墨黑驼山、时而裹挟煤浆而下的磁河亦名之“黑水、玄水、漆水”,而把漆水汇沩水流经灵寿、行唐间的一大片沼泽地名之“漆泽”。由于“泚河”是舜帝命名的第一条河,那么舜帝委派的首任泚河管河人也就成了“河宗”。自然,向姬满献上十张豹皮、两匹良马的崩柏綮(崩邦老大名启)无疑也就是泚河首任管理者的后裔子孙了。由于这位“崩柏启”向周穆王的献礼而致其名声大噪,在崩邦—崩人国消亡后,其流落石家庄南边的后裔,便以地名“柏人”来纪念他了。等等,等等。
综上可知,尽管姬满一生可能游历过不少地方,但《穆天子传》绝非他的毕生游记,而不过只是截取的其北征犬戎的一个片段。这也就给出了先王藏书之策府在冀西的一大明显线索。
《穆天子传》说:姬满“北征东还”,循黑水来到西王母所居的“群玉之山”。这里的守官容成氏介绍说,此地“河平无险,四彻中绳。是先王藏策之府”。虽然此域名木珍兽无多,可山上的石头却别具一格,白的没有一点儿瑕疵,黑的泛光透亮。比你们老西儿的和田玉好看多了。于是,姬满就叫人上山给他采石头。在这里等待休整了四天,拉了玉版3大车,还弄了数万件小饰件。走的时候还不忘嘱托邢侯好好款待那些干活的石匠。
显然这是说的在冀西一带,这里的平山、灵寿、曲阳出产的汉白玉远近闻名,就连毛泽东纪念堂还是用的此域的石料呢。循着黑水磁河一路走来恰是灵寿、平山、行唐、新乐一带。其说的群玉之山就是平山的“房山”。至今房山仍名“王母山”。山北坡的灵寿宅头至陈庄间,还一直传承着“牛庄、女庄”俩小村。俩村之间的山涧被称之王母娘娘拆散牛郎织女时划出的“天河”。所有的“王母信仰”正是源自这里的。其东20里是许由隐居其东的行唐“箕山”--亦即女娲治水时的“不周山”。再往东50里是新乐的伏羲台。伏羲、女娲是东亚人的人文始祖,被后人崇拜成了“东公、西母”的神话传说。从平山的房山下来,沿着分割灵寿、行唐的黑水磁河行脚不足50里就来到了新乐地界。新乐西部的磁河岸边有村名“褚邱”。褚邱恰是出生先商始祖子偰的“兹丘、玄丘”。正是由于子偰傍兹水而生,才使其得姓为“子”。褚邱正北5里是“笔头”。笔头有座元代复建的“壁里书院”,元祭酒苏天爵还曾为其题过词;一说是元祭酒苏天爵亲建的、至万历年“居址莫考、以藏经史”的“藏书室”。尽管“笔、壁”俩字均被新乐方言读作“北”,可“笔头”和“壁里”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按照当地传说是由于孔夫子游历此土时曾遗笔此乡,才被名之笔头的。至于孔丘何时游历此土、又为什么遗笔此乡,语焉不详。而明清两代的新乐古志中隐约透露着此域还曾湮灭过一个“千年藏书府”。联系上《孟子》说的“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而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再联系上《左传》《史记》所载的孔丘曾追随鲁昭公流亡齐国7年,并于最终把鲁昭公埋葬在了齐国与鲜虞国边界上的古“乾堠”—即今新乐赤堠的“墓道南沟而合诸墓”。7年中孔丘在这一带都干了些什么呢?以及《东郭先生和狼》寓言典故的原型和出处等诸多真实史料,综合研判起来可知:自有虞重华积三皇四帝在新乐一带传承之功打造出“第一代中国”、开创中华文明以来,由于夏商周三代均是参与舜帝打造中国的司空伯禹、司徒子偰、司稷姬弃本人或其后裔走出去,开辟的一片新天地。所以,三代诸王每逢发明创造出了什么新的文明成果,总要向始祖爷来报备、来表功。这才形成了不仅各自在其京师中“有书有典”,同时在唐虞故里也形成了典藏各代策书的“千年藏策之府”。而唐虞故里相对于西周的丰镐和洛阳、相对于周鲁的曲阜,均属北方。这才有了孟老夫子的“北学”之说和姬满的北征犬戎到先王策府的“披图视典”之举。如果硬要把黑水、策府解读到蒙疆青甘一带去,那么彼域的“策府”又是缘何而成呢?姬满在那里采玉后为什么命令邢侯去犒劳玉工呢?如果你作为领导人能派河北省长去款待新疆玉工吗?人家不说你是瞎指挥吗?还有周公、仲尼何不去“西学”而要“北学”呢?孟子讥笑“北方学者”不是让人家无端受过吗?所以所谓的“先王策府”在冀西是不容质疑的。恰恰是由于以东郭书为代表的一群北方学者守着这座策府近水楼台,虽然没有像周公、仲尼那样成名成家,可也造就了不少被中山王所好的“岩居之士”。也恰恰是孔丘追随鲁昭公叛国流亡时在这座“千年藏书府”中抄书7年,才抄下了孔编《六书》的原始资料,在其晚年整理编纂后成了中华文明的不朽瑰宝。还恰恰是由于孔丘抄书7年中磨秃的刀笔整筐丢弃,才为兹域留下了“笔头、笔尾”之名。至于元代复建的壁里书院正是建在被毁的千年藏书府遗址之上的,到前清时又被正其名为“笔乡书院”。并留下了“肃肃藏书院”“千载肃威仪”“藏书千载事”“流风远被古鲜虞”等大量古吏宦、古骚客的诗篇和赞辞。
这座让孔丘抄出《六书》素材的“千年藏书府”,起码到西汉时还是尚且存在的。《汉书.艺文志》曾载:“《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之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诂,并列焉”。为什么汉宣帝时能够正读多古字的《仓颉》者,只能到齐地去找呢?显然这个张敞也是个深受“千年藏书府”浸泡的岩居之士传人。通常人们都把齐人认作山东人,而把河北人统称“燕赵儿女”。其实,河北的齐人是几倍于燕赵人的。整个姜齐时代,齐人都是以山西灵丘—河北新乐的杜固—藁城的前西关一线与鲜虞为邻的;到-368年齐威王“西击赵卫,赵人归我长城”后,又把田齐的控制区域西扩至曲阳齐村—行唐齐村—新乐化皮一线,包括笔头在内的新乐基本全部归了齐。且山东的齐鲁人都是以冀西为其族源和文脉之地的。就连鲁南的“平邑县”也是冀西正定“平乐村”的古名异地再生。所以说齐人张敞、杜林是新乐一带人也是有着充分理据的。也恰恰是汉宣帝时的褚少孙博士对《史记》的补撰和整理,才使得《史记》得以曝光于世。这又是源于何故呢?
从明代人辑成的《褚先生集》中可知:曹魏时的张晏曾说褚先生是颍州人,元、成间博士;而南梁时的韦棱则引《褚顗家传》说褚少孙是梁相褚大第的孙子,宣帝时博士,寓居于沛。今人据此解读褚少孙是河南禹县人,迁居江苏沛县。这是颇值质疑的。一是何以认定“颍川”就单指禹县呢?二是褚顗是何许人?三是褚大弟是何时的“梁相”?四是褚少孙为何“寓居于沛”,与其补《史记》有何关联,且这个“沛”就一定是沛县吗?还有一个不解之谜就是:当初让孔夫子抄下《六书》素材的“千年藏书府”南5里褚邱村的“褚”字究竟何来?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研索的。
有关“颍川”。古以“箕颍”代表隐居,是由隐士鼻祖许由为躲避尧帝放勋的禅让迩来。《庄子.让王》篇曾载:尧帝访贤,想把帝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干,偷偷跑到箕山之东、颍水之畔去隐居。尧仍不死心,又找到许由的隐居地再次劝说许由出任九州长官。这次许由不再展示他的“鹪鹩巢林,鼹鼠饮河”辩才,而是直接跑到颍水河里去洗耳朵—以示讨厌再有人来用此类话题麻烦他。于是箕山山口—今行唐口头东至上方间有了传承至今的“许由村”,村前淌过的颍水—今郜河也就有了“洗耳溪”之名。这条由不周山—半躺大簸箕中流出的洗耳溪—颍水加上箕山两侧流下来的氐水和兹水,恰恰在行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川”字。难道这不是“颍川”之名的发轫之地吗?在舜死后,大禹另起炉灶跑到河南去开辟有夏国。许由的子孙中有耐不住寂寞者也追随大禹而去,才在彼域拷贝出了诸多渉“颍”、渉“许”地名。所以,褚少孙究竟是禹县人还是行唐人还真是应有一辩呢。
有关供褚少孙寓居的“沛”。尽管江苏沛县的“沛公”成了汉高祖,带火了彼域。可其也并非唯一的沛地。经过褚少孙整理补撰的《史记》明确载有:战国末年,楚国有射雁者曾撺掇其君:应学着乐毅“朝射东莒,夕发沛丘,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泰山之北举矣。西结境于赵而北达于燕”那样去争夺齐地。难道说这个“西结境于赵”的齐国西陲界标—古“沛丘”也在江苏、安徽一带吗?难道说这个古沛丘就不能也简称其“沛”吗?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把当初周王室先民古公亶父“率西水浒”前的有邠国始都古“分门”更名作“赵门”。而当时与赵门相距5里、隔兹水对峙的齐西据点古沛丘,恰恰正是今新乐的“褚邱村”--也正是屡屡出现在文献中的、曾孕娩过先商始祖子偰的古“玄丘、兹丘”。还是由于当时流经兹丘村前的兹水蒲草茂盛、水流湍急而曾名之“蒲丘、沛丘”。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当时的沛丘变成了当今的褚邱呢?
褚少孙在其补撰的《史记》中有过自述:“幸得以经术为郎”“臣窃爱《太史公传》---往来长安中,求《龟策列传》不能得”云云。依南梁韦棱引述的《褚顗家传》可知:褚少孙的祖父褚大弟曾任过梁国相邦。至于其“相”的是哪代梁王韦棱没说,既然是说的褚少孙的祖父,自然不会是说的南北朝时期的“萧梁”,而自当指的是西汉梁孝王世家的梁王了。《梁孝王世家》说:梁孝王是汉景帝刘启的同母胞弟刘武。汉文帝2年—即-178年始封淮阳王,后改封梁王。在位36年卒,其子刘买于-143年嗣位梁共王。刘买在位7年卒,其子刘襄于-137年嗣位梁平王。刘襄在位39年卒,其子刘无伤于-98年嗣位梁王。依褚少孙在-33年的“元成之间”尚且健在来推算,其祖父梁大娣至早也不过是刘襄末年的国相,且极有可能是在-98年后才当上了刘无伤的梁相的。而其时的梁国,早在刘武死后的-143年被其哥哥汉景帝一分王五。且刘武之子刘定死后的“山阳王国”也早在-135年被其堂弟汉武帝刘彻收归了汉室的“山阳郡”;又于元朔年间的-125年前后,因淮阳太守逼索梁国交出睢阳杀人犯类犴反的案子,曝光了梁平王刘襄两口子与其亲奶奶李太后争夺酒壶、酒杯等臭事,再被汉武帝消夺了近半封土,仅仅给其留下了不足10座城邑。所以 -98年前后的梁相褚大弟,恐怕是很难统辖到沛县的。所以说褚少孙“迁居沛县”似乎并无硬实的缘由。其得以为郎的“经术”何来?又是如何爱上《太史公传》的?他为什么“往来长安”?又是凭借什么补撰的《史记》?等等。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来综合分析的。
是不是褚少孙本来就是行唐人,而其家族也是个久被“千年藏书府”熏染出来的“岩学世家”。才使得其祖褚大弟当上了梁王国的国相,而褚少孙也凭借自己幼年的扎实经学功底儿才被汉宣帝选作郎官的。但他的郎官并非终身制,不可能服务宣昭元成四代朝廷。在其到长安当郎官期间,由于不善官场的尔虞我诈,便迷恋上了《太史公传》,但其所见到的也只能是早被汉武帝弄的残缺不全的京师副本。于是,在其当烦了郎官后的“元成之间”,顶着“博士”头衔、拿着退休郎官的安家费返归祖里,在笔头“千年藏书府”南5里的古沛丘安居下来走上了专职的皓首穷经之旅。凭借着这里的《太史公传》正本才补撰整理出了后人所见到的《史记》。
也正是由于褚少孙在此地的皓首穷经补史记,才使得驰名于西汉之前的古“玄丘、穷鱼之丘、沛丘”变成了东汉以降的“褚邱”。那么,当今的褚邱咋又除了轮流执政的牛、张两大姓之外没有一户褚姓传人呢?这是因了东汉末年此域又出了一个褚飞燕,组织“黑山军”响应“黄巾大起义”。在其坐上了“黄巾军”头把交椅后,为安抚张角原来的部众而改名“张燕”。之后张燕又被曹操封为“平北大将军”,为曹魏统一北方居功至伟,成了河北地域最大的军阀。这才带引的褚邱的褚姓都姓了“张”,而仅留下地名纪念乃祖了。如果排除了上述可能,没有褚姓的“褚邱”又是何来呢?没有褚少孙一类大贤,谁又能撼得动先商子偰出生地的“兹丘、玄丘”之名呢?当然,不能排除梁相褚大弟的其他后裔继续在梁地蕃衍扩支散叶,500年后的褚顗书写《家传》把褚少孙也收进族谱中,并受到了南梁大儒韦棱的欣赏和推介,这也是不难理解和无可厚非的。
综合分析起来,司马迁初撰的《太史公传》正本藏在新乐笔头的“千年藏书府”中是最具可能的。您说哩?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4-14 08:22:31
感谢煮酒,让我把帖子整理得用词更严谨。只是水平忒凹,仍有不尽遗憾。欢迎各路大神帮忙挑疵,期待您的批评、质疑和板儿砖。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4-19 18:58:36
穆天子北征犬戎提出的借口是“(犬戎)率旧德御我”。其依据的社会背景究竟是什么?何谓“旧德”?何谓“御我”?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4-25 09:34:58
何谓“焉居禺知之平”?有人把它解读到中亚曾经的“焉居国”一带,窃以为纯属误读。商周的“先王”有谁会把“策府”设置到那里去呢?跨越戈壁、千辛万苦去那里报备典册所为何来?那里的“容成氏”又去了何方?今雄安近傍的“容成”县名何来?曾被中山王所好的“岩居之士”又何在?难道这些都毫无关联吗?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5-14 19:41:04
《史记*赵世家》载:“(献候)十年,中山武公初立。十三年,城平邑。”这个“平邑”究竟是今石家庄飞机场西侧的“正定平乐村”还是鲁南的“平邑县”?谁是“源”、谁是“流”?原因何在?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5-21 08:17:24
今雄安新区的“容城”是否是对曾接待过姬满的“容城氏”之文化传承?难道也是大西北边民带来的地名?何以今人都视而不见呢?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5-30 21:50:39
谁能科普一下:犬戎籍以抵御周王朝统治秩序的“旧德”是指的什么?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6-01 09:24:07
姬满的“四征”究竟都去了哪里?单凭“六师之众”的两条腿真的能达中东西亚?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6-13 12:46:50
姬满在“群玉之山”采了三车玉板后,为什么派邢侯去犒赏玉工?不足以说明这是邢侯的地盘或毗邻区吗?难道邢侯竟是和田地区的行政官?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6-20 20:46:31
中亚有过“焉居国”,有过“禺知国”吗?“岩居迂执之平”离开了一群给官不做、给钱不要,顽强执守“先王策府”的知识分子居住的地方还能到哪里?商周会有哪代“先王”到南疆去建策府、到北疆去建黄帝宫呢?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8-14 09:37:55
@海州书生 2022-07-21 20:03:42
到底藏在哪里?说了半天,还是没有答案。
-----------------------------
司马迁的时代,最驰名的“民间藏书馆”不在河北,董仲舒、张尚、杜林---们又是咋炼成的呢?您说哩?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2-09-14 21:15:35
@老夫不痴 2022-08-25 10:20:32
支持并感谢楼主!!
认真拜读了几遍,很认同您的推论,因为逻辑链条没有大的瑕疵。大学时《中国经济通史》是必修课,研读货殖列传时顺带通读了《史记》,却被太史公记录的刘邦母亲被龙蛇强暴后生了个开国大帝的史实给惊呆了,从此,通读二十四史和所谓的官方记史都习惯性地眯着眼,但也从未怀疑《史记》有阴阳脸。所以,您的大贴确实使老夫受益匪浅。强烈建议您写成论文投刊。
最主要的是老夫问一下,您的建馆倡议审......
-----------------------------
另外在下仅为一个文革前受过7年正规教育的半文盲。还是三十多岁当过两年公社副书记后的85年才离职进修了两年“干部基础”。虽混了个“大专”文凭实不过高中水平。“论文、期刊”恐与咱无缘吧?《史记》也是04年才接触--俩刚就业的儿子怕我这个被“一刀切离岗”的工作狂寂寞,给我扛回去几十斤盗版书。近20年来也积下了四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倒是有几家出版社想出书,可咱这样的东西有人看吗?本就名利欲不强的我也满古稀了,还值得再捐养老金吗?“一直被平均的月光族”的养老金即便捐了够用吗?看来只能随咱一同冒烟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