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权谋的基本规律(古今第一部阐述关于人性基本规律的书籍!!!)

字数:91913访问原帖 评论数:13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7-23 23:40:20 更新时间:2022-05-10 20:44:38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57:03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同一时间、同一环境的人只会关注对他刺激、触动最大的人事物,当他经历过巨大的刺激、触动,微小的刺激将很难再影响他的情绪。一个人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影响最大的事物上面,并自然而然忽略较小影响的事物。
2.转移一个人注意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制造更大的刺激。人都有猎奇心理,新鲜、奇异、不同寻常的事物更能刺激人的心理。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57:11
第十九条基本规律 人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理(运用篇)

故事1:明朝有个文人俞安期,知道当时书的盗版情况相当严重。于是他在出版自己的新作《唐类函》前,俞安期就直接跑到官府告状,说他的书出版后,刚想用车运走,却被贼抢走了,希望官府出面,找回自己的爱书,还表示愿意出巨款悬赏捉拿抢书贼。这件事顿时轰动一时,闹得人人皆知,结果就使《唐类函》大为畅销,一时竟然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而且也没有人敢去翻刻盗版他的书了。
这就是古代炒作自己,提升知名度的一案例。
故事2:隋唐有个人叫郭纯,他母亲去世,他为了博得孝顺的名声。想出一个办法。乌鸦历来被人看作不吉利,但“乌鸦反哺”则让乌鸦成为孝心的象征。郭纯专门找了些乌鸦爱吃的食物,一个人在母亲坟前大哭一阵后暗中撒出食物,将大群乌鸦都吸引过来吃。连续几天下来,如同训练警犬,乌鸦听到他的哭声就以为有东西可以吃。
于是,趁着一次有人路过,他又一次在坟头哭泣,旁边的乌鸦条件反射,一听他哭,就像听到喂食的指令,纷纷落地,蛙蛙大叫。无知的街坊路人们被这一幕深深感动,感慨:这个孩子多么孝顺啊,把乌鸦都感动了。然后人们四处奔走,口耳相传他的孝心,很快,官府的人就闻名而来给郭纯立了个孝子牌坊。郭纯名声大作,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出入都获得人们的尊敬。
如此,郭纯利用乌鸦炒作自己的孝心,名利双收。
故事3: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吕不韦从一介商贩一下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始皇继位后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低下,为王公贵族所蔑视。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对他知根知底,既看不起他,更不服气他。为提高自己的底蕴,吕不韦开始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浓厚,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自己的威望。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周围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千变万化,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吕不韦问:“那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孔子著有《春秋》,孙子著有《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很高兴,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广泛收集古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认为自己编纂的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特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但是书虽然著成了,却没有丝毫名气,没有人关注。吕不韦问计门客,终于想到打开名望的办法,他派人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
当时秦国强盛,龙骧虎视,吕不韦权倾天下,无人敢冒着得罪权臣的危险在上边涂改一个字,书籍悬挂许久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千金,不过也因此,《吕氏春秋》名闻遐迩,一字千金的传奇传达到四海六合,吕不韦名声大作。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57:49
第二十条基本规律 人的切肤之痛心理(分析篇)

故事1:春秋时期,名臣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归隐,他足智多谋,弃政从商,冬买夏卖,很快成为巨富,世人称为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因为在楚国杀人被抓。范蠡虽然觉得杀人偿命,但终究心疼儿子。于是打算派小儿子带上黄金千两前往楚国活动救人。大儿子对此想不通觉得很没面子,觉得自己是家中老大,理应有所担当,如今二弟遭难,做大哥怎能不第一时间站出来?他跟范蠡说要他去,不过范蠡坚决不同意。于是大儿子去求他母亲(范蠡大夫人)帮忙说话,一副耍赖要死要活的,范夫人无奈,只好跟范蠡说让老大去吧,不让老大去他就要自杀了,那样二儿子还不晓得能不能救回来,大儿子先没了。
范蠡此时也没法,只好嘱托大儿子到楚国先找自己的熟人庄生,送去千金让他帮忙。并强调只要送了钱就什么都别管,一切依照庄生意见行事。
大儿子尊敬父亲智慧,不明所以,仍然表示一定照办。他赶到楚国拜访庄生,发现他家徒四壁,衣衫褴褛,境况落魄,他信奉父亲,此时虽将信将疑,仍咬牙送了千金,可心里不踏实,总觉得庄生不像有才干的模样。
庄生收钱后嘱咐大儿子赶紧回家,别瞎打听。庄生通过运作说服楚王大行仁义之举,准备大赦天下。结果大儿子没听话离开,反而抱着怀疑态度在楚国内不停打探消息,忽然听到说楚王打算大赦,心想二弟肯定没事了,那还找庄生做什么?
于是他又找庄生索要钱回来。庄生起初因范蠡的面子,本来也没想收钱,但这番被强要回去,颜面何存?心中恼火。钱退给大儿子后他愤怒下又找楚王劝言,说其他人可以放,但是像二儿子这样杀人的罪犯,不如先斩首再大赦其他人。
楚王信任庄生,果然下令把二儿子杀了,然后再宣布国家大赦。
大儿子傻眼了,只能伤心地找个车拉着二弟尸体回家。
范蠡家人知道二儿子遭受大难,认为他命运不济,伤心不已。范蠡却感叹,说早料到这结果了。老大当初在越国开始就跟他过惯了苦日子,经常食不果腹,富裕后仍很珍惜家中财物,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派他去,尽管他心疼弟弟,但内心对财物肯定会不自觉斤斤计较,不舍得花钱,所以造成今天的结果。倒是老三,从小家境优渥,丰衣足食,不知疾苦,花钱大手大脚,如果派他去,他一定不会不舍得这千两黄金,事情就办成了。
综上,范蠡为春秋智者,人性把握深得其味。他知道大儿子亲身经历过苦难的日子,所以深知家资来之不易,会倍加珍惜。本来不打算让他处理花钱的事情,但拧不过大儿子坚持,果然酿成悲剧。
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切身感触和没有切身体会两者不用的作用力了。
故事2:北宋时期有个方仲永的神童,幼年天资过人,无师自通,指物作诗,声名鹊起,震动乡里。许多人为目睹神童风采,纷纷邀请他父亲京城做客,为此甘愿支付几吊铜板,他父亲眼见能白吃白喝,还有收入,十分高兴,来者不拒,每次出门都要带着儿子出去炫耀,却不给儿子学习的机会。慢慢的随着方仲永年纪长大,因为整天在乡野之间游荡,反复作诗,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的学识的积累和磨砺,渐渐地失去了灵性,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作诗已经不如小时候那样灵活张口就来,再过得几年,已经泯然众人,与乡野的农夫没有什么两样。
以上便是伤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天资卓绝,但是没有真正的学习知识,没有接触社会,整天流连乡野尺寸之地,往返城镇宾客的宴请之间,没有大的社会阅历,又没有知识源泉汲取,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长期凭空使用,渐渐就变成了平常人,再没有小时候的神异。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57:57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一个人身临其境,才能感受人事物最深刻的内在。想要一个人完全理解、透彻和牢记一样人事物,只有让他亲自接触。
2.某种意义上来说,犯过错、受过痛,更能令人引以为戒。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9-06 14:49:12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22-05-10 11:46:10
@青藤孤道 2022-05-09 13:52:33
人首先是动物,动物适应环境进化的产物,从生物学角度来剖析人性,才是最底层的人性!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就是基因延续!人所有的行为,思想,社会群体实践,都受基因控制,基因延续是人和所有动物的最底层驱动力!所谓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好色,与人为善,追求往上阶级跃迁,首先就是为了自己的基因,更好的,更广的传播下去,其次是为了自己相近的基因,更好更广的传递下去!
-----------------------------
人和动物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人还有精神的追求和欲望,动物是没有的,动物靠生物本能驱使。人除了生物本能,还有灵魂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