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鲜虞中山人的种姓和族源

字数:17133访问原帖 评论数:45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5-09 02:06:34 更新时间:2022-09-25 09:16:25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05-08 18:06:34
通常人们都以为鲜虞中山人是“白狄别种”,是由大西北“东迁”而来的“少数民族”。 杜预在《春秋》所载的“晋伐鲜虞”下面注疏说:鲜虞,白狄别种;杨士勋在注疏《谷梁传》时引《世本》说:“鲜虞,姬姓,白狄也。”而雷学淇所辑《世本》却说“鲜虞本子姓国,后改名中山。魏文侯灭之以处姬姓也。”;韦昭在《国语.郑语》中注:“鲜虞,姬姓在狄者也。”河北师大沈长云在其《骊戎考》中也说:“盖犬戎与白狄皆姬姓之戎的泛称。称白狄者,以其尚白之故。”
其实,这些说辞都是把问题绝对化、片面化了,都是把我国地面儿上存在过的“国家”模式化、家族化了。《国语.郑语》载:“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避也。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甲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浦;西有虞郭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一句话,就是说在成周时,除了周武王姬发的子孙、外戚之外的所有人,甚至包括姬发兄弟之国的蔡卫燕晋鲁等一律被称之“蛮荆戎狄之人”了。史伯列举有35国,武王伐纣时号称800诸侯国。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岂能是4、5个种姓所能涵盖得了的?即便具体到鲜虞中山人,也不可能都是姬弃或子偰一个人蕃衍的后人。还有雷学淇说的毕姓的魏斯从子姓的中山人手中夺得地盘儿后,却安置姬姓中山人去居住,这不有点儿忒“雷”吗?束缚在“一元化思维”桎捁之下研究历史,是根本找不到出路的。
之所以称鲜虞中山人为“戎狄”,说明当时的戎人和狄人也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如同我们今人把东洋人和西洋人统称“洋人”一样,当时的戎狄蛮夷又称之“四夷”。连地处“中原”的楚国在司马迁的笔下也是自诩蛮夷而“不以中国之号谥”的。所以当时的“中国人”仅仅是指的周王室直辖人口。周王室的“中国代表权”让渡给秦时,带去的仅有“36邑、30000口人” ,而当时的“戎狄人”何止十倍、百倍于此。究竟谁才是其时的“少数民族”?应该也是“你懂的”。
既然戎狄人并非当时的“少数民族”,且从“鲜虞中山”的国号上看其也绝非单种姓之国。那么国中包含有未随古公“度漆沮、逾梁山”的后稷姬弃姬姓后裔、包含有与商汤同宗的司徒子偰子姓后裔皆在自然之列。至于某个时段,该域是由姬姓主导还是子姓主导、拟或由他姓别人主导都是自然之事。同时表明,狄人之国并非如同夏商周那样由姒子姬三姓一家一族祚袭几百年,而是保留着尧舜禹时的“禅让”传统,或是组织松散的混居部落。从其居住地域看,这里除了姬姓、子姓后裔外,还应传承着喾尧舜的辛姚虞后裔以及“四岳”家族后裔;还应传承着伏羲、神农、轩辕、颛顼等人脉的后裔。
从《史记.匈奴列传》说的“唐虞以上有猃狁(亦被记做鲜虞、玁狁、先俞、獯鬻、荤粥、熏育等),号赤翟、白翟。”可知其所谓的“赤狄、白狄”也并非沈老师说的“以其尚白之故”--尚白咋又同时称之“赤狄”呢?联系起该域还有一种人曾被称之“黑姑、土姑人”来看,内中必然隐含着两个因素:一是与其居住地域有关。当地有着曾被称之“兹水、玄水,漆水、黑水、薄水”的今磁河木刀沟;有着曾被称之“赤水、金水、洛水”的今浴河涌泉沟;有着曾被称之“氐水、泜水、派水、白水、白龙水”的今沙河潴龙河。既然住在骊山周边的戎人可以称之“骊戎”、住在淮河流域的夷人可以称之“淮夷”,那么住在黑水岸边的薄姑人称之“黑姑”、住在赤水白水岸边的狄人称之“赤狄白狄”不是挺自然吗?就连被称做“狄人”也恐怕是因其受“氐水”滋养而始称其“氐人”再到“狄人”演变尔来。二是与其居住环境有关。太行山东麓林茂氧浓,居民难见天日,脸色红润、皮肤白皙称之赤狄白狄;而神道滩以东,虽非茫茫戈壁也是出了名的沙阜绵延、碱滩片片,植被难存。那里的人们常年日晒雨淋,皮膏黑黝,称之黑姑不也理之当然吗?
虽然当前史学界对“白狄东迁”缺乏有力证据,可仍有一些人死抱着这个假命题不放,非要抠砌出点儿驴唇不对马嘴的“出土佐证”来。尽管笔者并不绝然否定历代均有大西北向河北的人口回流,可硬要说西周时河北就是人口真空,因了春秋时的“白狄东迁”才造就了战国时的“中山地薄人众”,实属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出丑。其大规模移民的动机何在?仅仅由于大禹的出走阳城、仅仅由于子偰商旅世家的八迁、仅仅由于古公亶父及其“私属”的“率西水浒”,就能造成尧、舜、四岳及高阳氏“八元”、高辛氏“八凯”们的遗族全部灭失了吗?要是单凭一两件偷坟劫墓来的所谓“出土佐证”就能把白狄东迁“考证确凿”,那么凭借台北故宫的大量明清文物是否也能叫人考证出明清两代均建都于台北的“确凿”来呢?
真正说到鲜虞中山人的族源,不论其血统还是文化,都应该是与喾尧舜禹紧密相关的。《万姓统谱》说:“鲜虞以名得氏,齐申鲜虞之后。”齐国的申姓人何以成了鲜虞之后?这里面应是有着说道儿的。中国的形似字、同音字为什么在古文献中可以相互通假?这是与中国文字的诞生和演变轨迹分不开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后来才发展到“六书造字”。所以大批量的新生文字基本都是原有文字经过形音义的克隆演化而来。作为用于姓氏的文字,同样是摆脱不掉这一演变规则的。比如“鲜”字和“申”字,与“先、姺、侁、莘”等字都应是“辛”字演化尔来。或是高辛喾帝的“有辛氏”血统传人不断析解扩延尔来,或是仰慕喾帝高辛国文化而来。谁能割断山东莘县与古“有莘国”和高辛喾帝的渊源呢?而“胡、乎、吴、吾、于、余、宇、俞”等字也是与舜帝重华家的“有虞氏”的“虞”字脱不掉血脉或文化联系的。至于说“中山”,也并非如张曜《中山記》所说的“因城中有山”才名之中山的—张曜说的“中山”仅不过是说的汉景帝封立的“刘姓中山国”,而战国“中山”则是延续的唐虞—鲜虞的地域和文化根脉,所以其人脉也必然是蕃衍自喾尧舜禹的。《孟子•滕文公》上篇说:“当尧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舜使益掌火---禹疏九河---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下篇又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中国”;《万章》上篇还说:“舜---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从亚圣孟轲的这三说“中国”可知:尧舜的“唐虞中央帝国”是首称“中国”之始—亦即“第一代中国”。尽管后来的夏商周三代被社会公认为中国的“法统代表”,可首代中国的唐虞遗民就像逃台的中华民国遗民一样是不会自甘让渡“中国”称号的—何况人家还不是被迫逃离,而是固守着原来地盘儿。反倒是姒子姬三家,均都象摩西那样—走出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所以,他们当然还是以“宗族中国”自居的。在又联合了一批山戎人后,才称其为“中山国”了。鲜虞中山人是根基于“辛唐虞戎”四大家族传人--固守在唐虞故里的氐、兹水之间、相对于其东邻黑姑人皮肤白皙、面色红润的一个族群,绝非什么人硬要“考证确凿”的东迁白狄人。
晚清湖南名人郭嵩焘在其《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原序中曾指出:“战国所以兴衰,中山若隐为枢辖---而当战国纷争之日,中山倔强其间,久而不倾,其故有所思者。”这究竟是隐喻了什么?难道不足以说明着尽管东西两周代表着当时的“法统中国”,可除了初生牛犊魏赵秦外,其前的中山周边诸国对唐虞故里的“宗族中国”均还保持着一丝尊崇、一丝怵惕吗?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05-09 09:30:25
1985年,笔者曾离职进修于河北师院政教系“党干科”,期间曾听过沈长云先生的历史课。现在提出与先生不同的观点,老师不会嫌学生缺乏“师道尊严”吧?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05-09 19:15:36
现在人们只知道有过“白狄人”却把“黑姑人”彻底忘光了!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05-13 09:57:38
顽固痴守“白狄东迁”论者,不会认为妇好就是左宗棠--也去新疆讨伐土(黑)姑人吧?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05-15 09:01:31
一些人固执“中国即中原”的观点,能否说说地处中原的楚国为什么“不以中国之号谥”?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05-18 23:28:16
郭嵩焘前辈是民初首批外交家,其作序的《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一书虽保存了宝贵史料,但其“图”、其“说”也是有着诸多不靠谱的东西的。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05-23 10:07:03
为什么《左传》和《史记》中都记载着“(齐襄公)游姑棼,遂猎浿(沛)丘”?“姑”是指的今新乐“坚固”;“棼”是指的古称“分门”的今新乐“赵门”;而“沛丘”则是指的赵门东5里、与其隔磁河相望的“褚邱”。这不是足以说明着当时的新乐西部水资源“丰沛"、”森林“植被茂盛,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再加上当地、当时的”东郭先生“等一批动物保护主义者们的熏染,更使得这里成了”动物乐园“吗?不也为这里脸红肤白的居民被号称”赤狄、白狄“提供了一个硬实的人居环境理由吗?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11-08 19:08:46
中国的第一位“现代外交家”--郭嵩焘先生为什么说中山国是战国兴衰的“枢辖”?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19-11-24 09:58:02
鲜虞中山人又被称之“胡人、狐貉”,而“胡”与“许”古通,所以鲜虞中山人还应包括许由家族的“许姓后裔”。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1-07 19:20:45
@四处瞎逛逛 2019-12-09 12:22:21
称白狄者,以其尚白之故。
这话说得够明白了,白狄未必就是白人,只是喜欢穿白衣张白旗而已,同样的道理,赤狄也未必就是红种人。就好像阿拉伯人打绿旗,跟他们是什么颜色毫无关系。
古代打仗,人多势众,不弄个旗帜来引领,就可能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冲,大家的颜色不一致,就出现了白狄赤狄之类。
与人种有个毛线关系?
-----------------------------
黑山军“尚黑”?绿林军“尚绿”?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1-11 10:34:56
@四处瞎逛逛 2019-12-09 12:22:21
称白狄者,以其尚白之故。
这话说得够明白了,白狄未必就是白人,只是喜欢穿白衣张白旗而已,同样的道理,赤狄也未必就是红种人。就好像阿拉伯人打绿旗,跟他们是什么颜色毫无关系。
古代打仗,人多势众,不弄个旗帜来引领,就可能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冲,大家的颜色不一致,就出现了白狄赤狄之类。
与人种有个毛线关系?
-----------------------------
虽与人种无关,但与肤色说不定还真有些关联呢。住在植被丰茂的氧吧中的狄人面红肤白、而住在不毛无垠的流沙碱滩内的姑人皮膏黑黝也在情理之中。白狄、赤狄与黑姑本来就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应而得名的嚜!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1-19 19:23:48
此“色”非彼“色”,青山绿水属自然社会,而江湖路林则属人类社会,已和颜色关联不大了。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1-30 19:38:22
荤粥、獯鬻、熏育、俨馻、猃狁、先俞、鲜虞---之间,究竟有无关联?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2-15 09:11:24
@四处瞎逛逛 2019-12-09 12:22:21
称白狄者,以其尚白之故。
这话说得够明白了,白狄未必就是白人,只是喜欢穿白衣张白旗而已,同样的道理,赤狄也未必就是红种人。就好像阿拉伯人打绿旗,跟他们是什么颜色毫无关系。
古代打仗,人多势众,不弄个旗帜来引领,就可能不知道往那个方向冲,大家的颜色不一致,就出现了白狄赤狄之类。
与人种有个毛线关系?
-----------------------------
其实,所谓的“绿林英雄、江湖好汉、白道尔、黑道儿”只不过是说的其社会属性,与活动地域关联性也不是忒大的。您说哩?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4-17 21:12:33
@QQ领航者 2019-06-02 02:12:00
鲜应该是个借用词,虞是古老的族群,鲜现在的用法里还有“新鲜”的意思。鲜虞的本意应该是新崛起的古老虞族人群。鲜卑也是如此,卑本意指卑贱的人,也指低下的人,他们崛起了,也就用鲜卑来命名了。按现在说就是某一个姓氏强大起来了,怎么样给他们命名的问题。
-----------------------------
“鲜卑”族裔与晋文公重耳的“右行”统帅--先卑有无关联?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6-03 11:30:12
《史记*周本纪》记录在案的穆王姬满北征犬戎根本理由是“(犬戎人)率旧德御我”。其“旧德”何指?难道与戎人祖先支持舜帝首创中国毫无联系?难道与周公北学中国毫无关联?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7-12 11:09:25
@舜帝传人 2020-04-20 16:58:45
姚氏家族聚集地
各位姚氏宗亲,快来和我们团聚吧!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err.gif
-----------------------------
舜帝到底是姚姓还是姚氏?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7-21 10:26:02
@爽朗abc 2020-06-10 13:26:15
中山也许是泥河湾古文化发展起来的,《路史》中人皇氏的后代,九囿的中区,制其八土,西边是仇,范围大约是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中心在正定。
-----------------------------
连被尊作“正史”的《史记》都不可全信,还能相信《路史》?朗哥可千万别被道听途说、戏说八卦蛊惑了呀!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8-20 21:05:34
@爽朗abc 2020-06-10 13:26:15
中山也许是泥河湾古文化发展起来的,《路史》中人皇氏的后代,九囿的中区,制其八土,西边是仇,范围大约是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中心在正定。
-----------------------------
@鲜虞郭峰 2020-07-21 10:26:02
连被尊作“正史”的《史记》都不可全信,还能相信《路史》?朗哥可千万别被道听途说、戏说八卦蛊惑了呀!
-----------------------------
所谓的“仇”,研读一下《竹书》和《吕览》可知实为智伯荀瑶通过赠送“钟、车”贿赂褚丘的村长乘机偷袭而夺取了褚丘村的故事演绎迩来的。
楼主:鲜虞郭峰  时间:2020-09-03 11:21:41
@浅饮低啜 2019-07-13 07:42:29
严允,上古读音不字,而现在发现成熟的系统文字是商的甲骨文。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 ”《尚书*多士》,与“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的夏不同。
-----------------------------
夏人挖河只需耒扠,殷人行商离不开账簿。这是夏商使用文字频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您说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