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唐朝

字数:71434访问原帖 评论数:13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20 04:32:14 更新时间:2022-09-21 16:03:18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6 21:20:48
@396231578 2022-04-26 21:18:50

-----------------------------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7 20:50:24
第二十九章太宗托孤
每个成功人士都想自己的事业有个很好的继承人,把家族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公元649年夏天,唐太宗李世民到翠微宫避暑,身体每况愈下,预感到可能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随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操作,为后世布局,为儿子守牢江山谋划对策进行部署。
当时能征善战的大将,只有李绩比较年轻,也55岁了。太宗想考验一下这个人物,毕竟他不是自己的心腹之人,玄武门之变就是老滑头,只是能力比较突出,军事上可以保大唐无忧。随即下达命令,任命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绩为叠州都督,心想“李绩很有才智,目前只有我能降服此人,儿子平时仁厚又没军功,很难降服他,如果李绩识时务、听命令,还可以重用,如果不听命令,就只能杀了他以绝后患”。这想法也告诉了儿子李治,传授驭人之道。李绩何等聪明老练,接到命令,连家都没回,直接去上任了。
下一步,该找治理国家的人选,当然可靠是第一位的,首选目标是长孙无忌,虽然也55岁,但身体状况很好,吃得下、睡得香,关键他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当太子他功不可没,又长期担任宰相,治理朝政的经验很是丰富。最突出的,他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在朝廷说话分量很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主要人物选定了,下一个目标就放到了褚遂良身上,他的名气没前面两个大,实力也没有前两位强。但是他出身名门贵族,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颜真卿就是他的徒弟之一。
三角形最稳固,所以老李同志选择了三个人做托孤大臣,希望以最稳固的形式,完成权力交接,继续大唐的辉煌。

第三十章李治掌权
公元649年,李治登基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名义上的一把手。因为他说的话、下达的命令,还不一定有多少人能执行。换句话说,当时的李治也就是一个摆设,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掌舵人呢?
长孙无忌走到了历始的前列,也露出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太宗李世民在世时,他虽身处高位,又有外戚的身份,还是皇帝的布衣之交。可以说是位高权重、风光无限,但他处处小心谨慎,生怕说错话办错事,引起太宗的不满。太宗一死,他马上像变了个人似的,在朝中一手遮天,俨然成了真正的皇帝。褚遂良、李绩也各有想法,但始终处在长孙无忌的光环之下。
这种情况一直笼罩在年轻皇帝李治身上。再不反击,就真把老虎当成病猫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加上皇族斗争的经验,小李同志动手了,终于出手了,而且是连环出击。首先,是利用废后之事,剪除了长孙无忌在朝中的羽翼褚遂良、于志宁等重臣,让他成为光杆司令,无人可用。而后,便是拉拢朝中大臣,能在大唐中央政府当差办事的,当然都不是吃干饭的傻子。当皇帝与宰相斗争到一定程度,他们都选择了站队,结果当然是皇帝一方胜出。最后、最关键的,还是军事集团的态,李绩这个代表给出了答案,“立皇后是帝王的家事,没必要征求大臣的意见”。最终,出现了一边倒的结局,帝相之争以李治的完胜收关,这里面李治的小媳妇武媚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李治成了真正的一把手,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7 20:53:17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8 20:22:25
第三十一章如果是李恪

历史不容假设,那人们往往又离不开假设。后世讨论最多的就是如果李世民不传位给李治,大唐帝国又会怎样发展呢?这个问题聚交到了李世民的又一个儿子身上,他就是李恪。
血统最高贵的人,他的爷爷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他的父亲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他的母亲是隋朝的公主,他的外公是隋炀帝杨广。妥妥的明星之家,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聚万众目光与一己,一生都是高光时刻,虽然他不是李世民的嫡子,但这不影响他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李世民曾评价儿子李恪,“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李恪的才能。但遭到李治舅舅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
大家都有自己的考虑,李世民考虑的是江山社稷,李恪能力出众,也许会把事业做得更好。长孙无忌考虑的是,“我在李世民的阴影下都这么长时间了,大气都不敢出,要是再来一个英武果敢的老板,我可怎么活呢?还是自己的亲外甥比较好,又忠厚又老实,这样我才能成为真正的宰相,有权力的宰相,过的潇洒一些。
李治的背后是他的舅舅权臣长孙无忌,李恪的背后也许只有母亲一方,隋朝的遗老遗孤。经过背后势力的一系列运作,李世民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如果长孙无忌不支持,就意味着朝中大多数的意见,即便给了李恪,这个位子怕也坐不稳。妥协也就意味着失败,历史朝着原有的轨迹运行,李治坐上了唐朝的龙椅,与其说是个人实力的比拼,不如说是势力集团的选择,个人在集体面前是渺小的,有时候不得不想命运低头。
不顾大局,只想着自己,做出的选择往往会害了自己,影响大局,长孙无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8 20:22:46
第三十二章皇后之争

故事还得回到李世民身上,老皇帝生命的最后时刻,最需要家人的陪伴、照顾,主角当然是儿子李治,当然也少不了媳妇儿的出场,小媳妇儿武媚娘便是其中之一。一来二去,见面的次数多了,也就熟了,虽然是儿子和后妈,但年龄相仿,更似情侣,爱慕之心,眉目传情,由此产生。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死了,作为没有孩子的小媳妇儿,武媚娘和其他人一样,被送到了感业寺当尼姑。每天诵经拜佛,这是她才25岁。
命运是眷顾这个女人的,因为她出家的第二年,又遇到了心上人,当时的皇帝李治,两人旧情复燃。纸终包不住火,事情很快传到了皇后王氏的耳中,也正中她的下怀,因为她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虽然贵为皇后,却一直没有生育,也不被丈夫所宠爱。再没什么行动,可能位子都保不住了。于是她亲自来到感业寺,说了一大堆好话吧,把武媚娘从尼姑变成了自己的姐妹,李治的又一个小媳妇儿,改名叫武昭仪,这也正是小武姑娘的想要的结果。
两个女人联手击败了后宫的其他女人,但皇后王氏还是没孩子,眼看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喜欢小武姑娘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两只母老虎。
两只母老虎争起了地盘,不仅要有后台,还要有手段,关键还得看谁心狠。这一点,小武姑娘占了上风,因为他除了心很,别的一无所有。
好戏接连发生,先是小武姑娘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嫁祸给了皇后王氏,降低了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而后与周围人打的火热,广施恩情、广布眼线,把敌人的敌人都变成自己的朋友,大将军李绩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就是在皇帝身上用功,美人计接连出招,大大亲情牌。通过小武姑娘一系列的操作与努力,丈夫李治不惜于舅舅长孙无忌为敌,把反对的老臣、重臣都贬出了首都。
公元655年,立制正式册封小武姑娘为皇后。这个一年她才31岁,这一切都是她努力得到的,是与命运抗争得到的。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9 20:42:27
第三十三章没落的长孙无忌
人怕出名猪怕壮。长孙无忌出身名门、才思敏捷,一直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关键时刻始终在李世民身边,一生都没受到老板的猜忌,可谓是出尽了风头,位列凌烟阁24功臣之首,公元633年就官拜三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时间是流动的,人心是变化的。公元649年,李治登基为大唐皇帝,长孙无忌也迎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因为他是皇帝的亲舅,是托孤大臣之首,是当朝的宰相,而且是当了三十几年的宰相,可以说是大唐集团真正的话语人。
但他忘了月满而亏,人满则损的道理。没有看清形势,没有摆正位置,他不只是皇帝的舅舅,更是皇帝的臣民,千不该万不该真把皇帝当成小外甥,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为了剪除异己,保证小外甥皇位稳固,长孙大人不念亲情,罗列各种罪名诬陷他的另一个外甥李恪有谋反的行为,打击宗室李道宗,把和自己有过节的,平时看着不顺眼的统统打倒,一个不留。一时流言四起、人人自危,聪明的长孙大人在不知不觉中树立了无数的敌人。
人生往往是个圆,怎么起家的就怎么败家,怎么陷害别人的,往往也会得到同样的命运。公元659年,长孙无忌被人举报有谋反行为,他谋谁的反?谋反干什么?用脚指头想想不可能。但大臣举报了,皇帝相信了,很多争辩没用了,大家看看这一幕是不是长孙大人常用的,最后还是栽在了谋反一事上。英因为谋反很难翻案,皇帝不知道吗?同一年,长孙无忌因谋反被贬出朝廷,流放黔州,七月被迫自缢而亡,一代名臣,两朝宰相就这样没了,可能他到死都不知道小外甥为什么容不下他,而且是富有仁厚之名的外甥。
君臣不一,天下难治。可能以后的李治会后悔,长孙无忌也会后悔,但终究历史逃脱不了事实,大唐帝国还在继续向前。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9 20:43:13
第三十四章背龙逃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薛仁贵就是一批千里马,他不仅兵法娴熟,胆略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命中多次贵人相助。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慧眼,他可能只是一名小兵,也许早死在了战场上。在他人生最迷茫的时候,贵人出现了,发现了他这批千里马,一跃成为玄武门守将,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公元654年,薛仁贵已担任玄武门守将近10年,每天都兢兢业业,认真履职,这一年他40岁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会一直待在玄武门。
命运之星再次降临到他身上,同年夏天,高宗李治前往万年宫避暑,薛仁贵率军参与警卫,老天爷似乎也是太给面子了,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冲散酷热难耐的心情,大家都很高兴。但平静的水下暗流涌动,行宫的位置非常突出,建在了半山腰,连续几天的大雨多处积水,大有喷发之势。好几个因素合起来,都能充分说明大水要来了,山洪马上会爆发,但行宫内的人好像都没感觉到,皇帝也是玩的乐不思归。
突然一天,大水终于冲破了囚笼,从山上奔流直下,冲毁了道路,冲破了城墙,冲散了所有的警卫。李大皇帝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刚逃出寝宫,就被大水就淹没了。
这时救星薛仁贵来了,他指挥所属人员救援皇室成员,保户重要物资,自己则背起老板跑到了一处高山,终于逃过一劫,这就是背龙逃命的故事。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4-29 20:43:22
待续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1 17:23:29
第三十四章背龙逃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薛仁贵就是一批千里马,他不仅兵法娴熟,胆略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命中多次贵人相助。没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慧眼,他可能只是一名小兵,也许早死在了战场上。在他人生最迷茫的时候,贵人出现了,发现了他这批千里马,一跃成为玄武门守将,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
公元654年,薛仁贵已担任玄武门守将近10年,每天都兢兢业业,认真履职,这一年他40岁了,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会一直待在玄武门。
命运之星再次降临到他身上,同年夏天,高宗李治前往万年宫避暑,薛仁贵率军参与警卫,老天爷似乎也是太给面子了,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冲散酷热难耐的心情,大家都很高兴。但平静的水下暗流涌动,行宫的位置非常突出,建在了半山腰,连续几天的大雨多处积水,大有喷发之势。好几个因素合起来,都能充分说明大水要来了,山洪马上会爆发,但行宫内的人好像都没感觉到,皇帝也是玩的乐不思归。
突然一天,大水终于冲破了囚笼,从山上奔流直下,冲毁了道路,冲破了城墙,冲散了所有的警卫。李大皇帝身边只剩下几个随从,刚逃出寝宫,就被大水就淹没了。
这时救星薛仁贵来了,他指挥所属人员救援皇室成员,保户重要物资,自己则背起老板跑到了一处高山,终于逃过一劫,这就是背龙逃命的故事。

第三十六章征服高句丽
共元7世纪中叶,高句丽、新罗、百济在朝鲜半岛上演了一出“三国”争霸的大戏,其中尤以高句丽最坏,他不仅欺压邻邦,还对大唐边疆时不时骚扰一下,挑战唐帝国的权威。
经过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军事打击到唐高宗李治时逐步形成了对高句丽的绝对优势。加之,高句丽不顾当时国际条约,多次欺凌小国,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公元655年,唐将程名振,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斩杀千余人;公元658年,唐将程名振、薛仁贵率军进攻高句丽,斩杀万余人;公元660年,唐将苏定方,率10万水陆大军进攻百济,斩上万余人,百济城破国灭,消除了高句丽的帮凶。
连年征战不断,不断消耗高句丽的国力,为最终灭亡打下了基础。公元660年12月,唐将苏定方、契苾何力、程名振等率军进攻高句丽,10万大军水陆并进,一路攻城略地,斩杀敌军、俘虏将领。战争一直持续到公元667年,双方不断增兵,但主要战场都在高句丽境内,大唐军队沙场老将能动的基本上都上了战场,可以说是杀鸡用牛刀。主帅李绩亲率大军一路斩杀,高句丽是15万大军土崩瓦解,薛仁贵更是多次以少胜多,名扬军中。公元668年,以3000兵力,杀敌万余人,威震敌胆。同年九月,唐各路大军扫除障碍,会师高句丽国都平壤城下,高句丽全国恐慌,国王率全体投降,存在705年的高句丽灭亡。至此,经过25年的征伐,终于统一了朝鲜半岛,唐在次设立安东都护府进行统治,其实就是大将薛仁贵率2万军队镇守朝鲜半岛,统治其地。
大唐军队多次征讨四方,犹以灭高句丽用时最多,主要原因还是阵地战与运动战的区别,高句丽经营时间长、城池坚固、兵源充足、环境复杂,既要消灭敌人,又要攻城略地;而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昌等,则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歼灭其主力即可,攻城掠地简单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1 17:23:40
待续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2 22:25:56
第三十七章吓傻小日本
井底之蛙,往往狂妄自大。小日本就是这种心态,从骨子里形成的,从祖先遗传的。在一个小岛上征服了毒蛇猛兽,看到邻居朝鲜半岛常年混乱、民不聊生,他的内心膨胀了,想当老大的心理特别明显,于是派出了他自认为强大的海军,不仅是在耀武扬威,还想得到更多的实际。
公元662年,朝鲜半岛白江口海域,双方不断曾兵,大战一触即发。公元663年,日军4万余人,战船1000余条,唐军1.3万人,战舰170搜,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或者说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碾压,结果当然是唐军胜了,而且是完胜。
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小日本高估了自己,虽然战船1000多艘,但在唐朝战船面前,就好像是小鱼船遇上了航空母舰,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虽然多次改变战术,但在唐军面前如同儿戏。结果四上万余人而逃,这一逃可吓坏了日本国内、日本政府,他们也认识清了自己,赶紧向唐朝大哥赔礼道歉、请示问安,开启了向唐朝学习的道路,连年派人来取经学习,终唐一朝不断。这一学就近千年,直到1592年,有个疯子叫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挑战中国权威,结果又被吓坏了。小朋友总想惹事,井底之蛙的心态始终没变,结果可想而知,不断被教训,又总不吸取教训,有一天他还会惹事,被教训的结果还是必然的,直到作死而亡。

第三十八章梦回长安城
今夜无事早早入睡,一觉醒来好像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看手机已是凌晨,街上稀稀朗朗,听着很是热闹,怀着好奇之心,我走到了一扇大门,上面写着东市。走近一看,里面是商店,东西琳琅满目,都说不上名字,再往里走是各种手工艺品,看上去很是高当的样子,再往里走有卖肉的,卖酒的,卖各种乐器的,金发碧眼、肤色黝黑、长相各异的外国人,不知道都是从哪里来的?但他们都说着同样的汉语。
感觉走了半天才走完一条街,又来到了一个大门,上面写着西市,里面的外国人更多,商品看着更杂,感觉比今天的商店货物都多,再往前好像是个酒店,刚进去就看到几个人在喝酒,他们的名字好熟悉,有叫李白的,又叫杜甫的,又叫王维的……吟诗接句,真是好厉害,想上去搭句话,但又没人理我。往前走还有个菜市场,里面有菠菜、茄子、羊肉、葡萄、石榴,丝毫不比今天北京新发地的货物少,里面最熟悉的声音就是卖东西啦,原来“东西”一词在那个年代从就有了。
还是继续走吧,看着前面有个高大雄伟的建筑,不知道是什么?路上行人成群结队,都穿着电视上看到的官服,走得急匆匆的,再看看手机,已是凌晨4点,他们起这么早要干嘛?跟着一起去看看热闹吧,混进队伍里,听着他们的议论,走到一个地方突然停了,好多人在里面休息,看到了长孙无忌、李靖、李绩、魏征……,哇,都是当时的名人。突然听到很大的响声,所有人站好队伍、排好顺序、非常整齐地走向一个门,原来他们是去上早朝了,看着就非常辛苦,可我真不想去开会。
站在原地,看着眼前的雄伟建筑,不禁想起昨天刚学的历史,印象非常深刻。唐代世界最著名的城市有四个,巴格达、君士坦丁堡、开罗,而长安位居首位,唐朝经济总量占了世界的58%,国土面积是1200余万平方公里,四方国家都来朝贡,长安城有100多万人口,各民散居其中,繁华景象不可胜数,大明宫比今天的故宫还要大4倍,这里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是所有人所向往的地方,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2 22:26:10
待续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3 19:48:14
第三十九章二圣临朝
二圣临朝,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堂上有两个皇帝,或者说有两个管事的老板,两个人的话都管用,地位相当。其实历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隋文帝杨坚就曾与皇后独孤氏,同时上朝来处理国家大事,今天的主人公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华,这可能是历史上惧内最典型的例子了。
为什么盛唐会出现二圣临朝呢?答案历史书上不好回答,只能自己找一些蛛丝马迹。据分析,性格也许是根本原因,高宗李治性格平淡、为人老实、处事不决,作为老公估计非常称职,但作为皇帝则缺少杀伐果断的气魄,缺少统领朝臣的威严,加上身体病恙痒的,说白了就是不适合当领导者。武华就不一样了,他性格泼辣、做事果断、为人精明、野心极大,虽然年龄比李治大了4岁,但身体极好,一直想做点事情来证明自己。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李治老先生不能说从小就体弱多病,但身体确实一般,每天都是山珍海味补着,反而越来越差,大唐公司是自己家的,媳妇儿帮着料理也正常。从武华当上皇后,两人就经常讨论公司发展、人事任用,虽说明面上没有决策权,但也差不到哪里去,特别是公元660年李治病重,武华帮着处理朝政,有板有眼、得心应手。
时间来到了公元664年,李治明显感到老婆的风头好像超过了自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找到心腹大臣上官仪商量,“现在大家都议论皇后权力过大,怎么办好呢?”,上官仪不加思索道“废后”,两人不谋而合,但事情进行的不是很机密,被皇后的眼线发现了。她整理一下思绪,找到了老公李治,一哭二闹三上吊,哭哭啼啼地说,“听说你要离婚这三么行呢,想想我们恩爱的过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上李治本来就惧内,最后竟然妥协了,皇后的位子也更加稳固了,第二天就找个理由杀了上官仪,看谁还敢闹事。
思想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经过上官移事件,武华不想当皇后了,因为这个位置是随时可以换的,他想当皇帝,这样就只有他换别人的份。有了目标就好办。公元666年,在武华撺掇下,两口子到泰山封禅,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可以说场面很大。作为女人,武华封禅,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为了堵住朝臣的嘴,也为了收买人心,她给每个官员都晋升一级,加上两口子争斗,别人也不好说什么,不定哪天两口子和好会杀谁。
经过这次封禅,武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朝堂走向了天下,她的形象和权威正在被大唐和各国使节所接受,她成了大唐帝国真证的话语人,很快就会从武华变成武曌。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3 19:48:28
待续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6 11:14:00
第四十章布衣宰相
“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说是评价很高,可以同傅说、姜太公相提并论,此文便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马周。
这又是一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也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的生动例子。有才能的人大都很有个性,马周也不例外,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放荡不羁、怀才不遇、历经人生百态,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公元631年。
这时的马周都30岁了,但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寄居在玄武门守将常何家里当个家庭教师和文字先生,每天就是借酒消愁。只因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让百官上书说一说朝政的得失,常何识字不多、不善文笔,正在发愁,突然遇到喝酒回来的马周,说出了心中的烦闷,这对马周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不一会儿便写出了评论朝政得失的20条建议,条条都切中要害,很得李世民心意。一问常何,才知是马周代笔,便有了四请马周的故事。
古有三顾茅庐,唐有四请马周,这不仅体现了马周的才能,也反映出了李世民的胸襟。二人一见如故、谈古论今、相见恨晚,马周因才能出众,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历任朝要职,还当上了宰相,棋中故事不胜枚举,捡一二事例说明。
《上太宗书》和《陈时政疏》是马周的代表作,也是其实现人生逆袭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其中内容句句要害、条条至理,是实现贞观之治的有力推手,足见马周才能之高。
马周一声提的建议可胜数,且多背李世民采纳,里面不仅有文采,还有内容,关键的是操作性强。但这些文化瑰宝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答案是马周临死前都烧了,他不想因为这些谏言被历史记住,只要自己的国家足够强大就好,这也体现出了马先生大公无私的精神。
马周在历史的宰相中,不是很出名,因为他不想出名,相比魏征更显低调、比“房谋杜断”更少名气,但他对唐朝的贡献一点儿都不小,有些意见建议,在1300余年后的今天都很实用。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07 09:19:33
第四十一章护国战将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军事力量的强大。大唐帝国的开端,便是一群战将的兴起,他们为大唐盛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因为他们国家才更加稳固,因为他们周边才能臣服,也因为他们经济建设才有保障,其中的领军人物便是出将入相的李靖。
李靖出身于军人世家,他的舅舅便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军事统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唐朝统一战争和边疆战争中大放异彩,广为熟知的便是平萧铣、灭东突厥、破吐谷浑,一生征战,当过将军走做过宰相,实现了少年初心。公元649年病逝,终年79岁,也避免了兔子狗烹下场,得以善终。
但其另一个贡献确鲜为人知,却对大唐影响深远,那就是培养锻炼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因为军事能力突出被呼。因为军事能力突出,被李世民指定教授徒传道受业,比较出名的一个是李绩,一个是侯君集,还有一个是苏定方。可以李绩不仅军事谋略得到了真传,就连为人处事也学得很像,两征薛延陀、灭高句丽,深得李治和武则天信任,直接向老师看齐,可以说功成名就;单就侯君集,那可是李世民的心腹之人,虽说才能名不副实,只学得皮毛,但也能速灭高昌一国;苏定方起于卒伍,冲锋陷阵,每一次大战都有身影,伐百济、破吐蕃、灭西突厥,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将军张保相、李道宗在战争中也得到李靖的指点,受用一生;其徒孙裴行俭威震西域,识人用人独居一格,培养多名战将。特别是《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更是广为流传,为后世所传用,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是大唐盛世保驾护航的强大力量。

原创,禁止转载以及商用!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10 09:17:15
第四十四章传奇的上官婉儿
大唐帝国不光男人出名,有名气的女人也不在少数,上官婉儿便位列其中,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搅动大唐帝国30余年。
公元664年,上官婉儿出生于宰相之家,不幸的是同年宰相被杀,家道衰落。但上天是眷顾这个可怜孩子的,不仅长得沉鱼落雁,更是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才思敏捷、文章出众。公元677年,14岁因文采被武则天看中,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女人不光要有处众的相貌,还要有出众的才华,上官婉儿可以说是美貌与智慧最完美的结合,14岁就能依题作诗、须臾即成,32首诗词可媲美李白、杜甫,流传至今,引领一代文化潮流,具有“巾帼宰相”之称;而且更擅长的是用自己的优势笼络资源,游走于权贵之间、玩儿人于股掌之中,借势之能少人匹敌。
靠三个女人上位。上官婉儿的一生都处在女权当道之时,第一个引路人便是武则天,她知道只有武则天才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处处献媚、时时讨好 ,换来了权力的资源,可以说武则天一朝所有的命令、旨意均出自她之手。她了解女皇帝的喜好与需求,女皇帝也喜欢用这样聪明的人,二人看似君臣,更胜母女。第二个伙伴就是皇后韦氏,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继位,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命,可以说是老本行,深得皇帝信任。但明眼人都知道李显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况且自己是武则天心腹之人,当今皇帝肯定防范。实在没办法,因为还要生存就得有依靠,一来二去便与皇后韦氏打的火热,更劝其“行则天事”代李立国,二人一拍即合,结成同盟。第三个姐妹就是太平公主了,活脱脱大唐帝国的皇太女,二人年龄相仿、性格相似、爱好相同,不仅共事,还共夫,可谓感情深厚,因为她知道靠山不能只找一个,一个倒了还有一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用三个男人掌权。上官婉儿不光瞄着至高无上的皇帝,还盯着皇帝的亲近之人。李显自不必说,因为他是皇帝,跟着老板才有饭吃,给了她一个昭容的名份,虽无夫妻之实,但地位仅在皇后之下,尊贵至极。与武三思的混乱生活也能让人理解,因为他是权臣、是武则天的侄子,依靠权臣她就是权臣,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至于朝不保夕。催湜就有点悲哀了,因为他是玩弄感情的产物,女人有权有势了也想找个男人依靠,男人对权力的渴望,催使他找个富婆来借势,二人各取所需,相互成就。
可以说,上官婉儿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寻找生活与生路的一生,但她忘了“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道理,自己才是最大的靠山,跟随武则天28年都没学会生存之道。常在河边走终究会湿鞋,公元710年唐隆政变,46岁的上官婉儿看到皇后韦氏一党被灭,拿出了与太平公主制定的诏书,来表明自己早就与李唐一心,但终究没能逃脱命运法则,被李隆基纵军所杀,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第四十五章给苏定方平反
《隋唐演义》是广为人知的历史小说,并被拍成电视剧风靡一时,其中苏定方的反面形象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杀罗艺、害罗成,陷害忠良,无恶不作,大奸臣的嘴脸成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却正好相反。
苏定方生于河北武邑,少年勇武、胆略过人。隋朝末年,20岁便随父征战,多次冲锋陷阵,保护地方居民深得人心,后加入河北军阀窦建德、刘黑闼部,多次立功。公元623年因河北军阀灭亡,思念故人不愿为唐朝效力,便归隐故乡,可见其是重情重义之人。
贞观初年,朝廷选贤任能,起用苏定方为军中一小头目。公元630年,随李靖大军征战东突厥,阴山之战亲率200精锐长途奔袭颉利可汗指挥大帐斩杀千余人,因功授左武侯中郎将,因不是李世民旧部,又无出名战绩,更无人举荐,贞观一朝无所建树。
公元655年,苏定方与程名振率军1万人征讨高句丽,斩杀千余人;同年征讨西突厥,亲帅500精壮骑兵,翻山越岭直捣敌军大营,斩杀千余人。期间,有胡人投降归附,大将王文度建议,“这些胡人现在投降,等我军撤回后,他们还会反叛,不如全部杀死 ,夺取他们的物资钱财”,苏定方说:“如果这样处置,那便是自己当贼,又怎能说是讨伐叛逆?”。王文度不听,等到瓜分财物时,唯独苏定方一点没拿。
公元657年,苏定方担任征讨西突厥统帅,领汉军及回纥兵1万余人,同西突厥10万大军展开战斗,亲率强劲骑兵出击,斩杀敌军数万人,西突厥各部落纷纷投降。苏定方又率军继续追杀残敌,踏雪而行、出其不意,尽杀敌军,擒获敌首赫鲁。息兵后,慰问百姓疾苦、恢复畜牧业生产,使整个西域置之于唐朝的掌控之下,势力可延伸至中亚。
公元659年,西域三国再次反叛,苏定方挑选1万精锐步兵、3000骑兵,一天一夜强行军300余里,大败敌军,擒获敌首都曼。至此,唐统辖西部疆域直抵咸海。
公元660年,苏定方担任征讨百济统帅,领水陆大军10万余人进攻百济。亲自指挥战斗,双方激杀数日,大败敌军,百济王率部投降。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为大唐帝国版图作出了重要贡献。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11 16:42:32
第四十六章名将凋零
将为军骨,军人是国家的柱石,是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基础,大唐盛世更离不开军人的护佑,可以说是名将辈出,是他们把大唐推向了盛世,国土面积达1200余万平方公里,创下了诺大的家业。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生的规律越来越老。公元638年,一代名将秦琼辞世;公元640年,宗室大将李孝恭暴病身亡;公元649年,帅才李靖病逝;公元658年,猛将尉迟敬德去世;公元669年,大将军李绩去世;公元667年,先锋大将苏定方去世;公元682年,儒将裴行俭病逝;公元683年,传奇大将薛仁贵去世。以上或是勇冠三军的猛将,或是统帅一方、独当一面的大将,他们大多经过李世民、李治两代皇帝,是大唐帝国真正的开拓者,他们身上的故事数不清、讲不完,多少经典流传至今。
名将是开拓者,是他们带领大唐从3万兵马的乱世小国不断开疆拓土,兼并外敌,创下1200余万平方公里的基业。
名将是守护者,是他们征服外敌,扫平障碍,保一方平安、保人民安居、保国家安宁。
名将是传播者,是他们的行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是他们的名气威震四方,扬我国威。
公元680年左右,应该是大唐真正实力的显现,然而名将终有凋零,但余威仍在,可保大唐50年盛世。

第四十七章大唐复国
自公元690年,武则天代李建国开始,李唐的拥护者反抗不断,或是明着起兵反击,或是暗着串联谋划。虽说唐王朝是李氏家族的,武则天作为女主人掌权也可以理解,但她给公司换了个名字,法人代表也换成了自己,给李唐宗室的打击很大,也很难让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毕竟女人当皇帝还是头一次。
面对武周的统治,很多大臣也都默认了,他们所求的无非荣华富贵而已,加上武则天政治集团已经成熟,且酷吏横行,非我族类一个不留。最难扭转的还是李氏一族,因为武周一朝基本没他们什么事,从前的荣华富贵一去不复返。还是武氏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娘家与婆家的这碗水不好端平,明里暗里争斗不断。
公元688年,李世民的第八个儿子,李治的弟弟李贞,联络李元嘉、李元轨、李慎等宗室子弟,决定起兵讨伐武则天,但最终只有李贞率王府卫队千余人进兵进攻洛阳,兵败被杀。因为唐王朝未实行分封制,虽说宗室子弟无数,但都是虚名,无兵、无钱、无权,也就是享受个待遇。
公元696年,营州契丹族反叛,武则天想让武氏一族杨威军中,便派武三思率众武领大军征讨,前后40余万人。本无帅才、又无大将,双方征战一年有余,唐军虽胜,也是惨胜,多名战将身死,一代名将王孝杰兵败背杀。武氏一族本想在军中立威,却失军心。征兵一幕一目了然,“武皇帝征兵攻打营州,无人报名参加,当太子李显出面征招,报名者不计其数”,可见人心向背。
公元698年,武则天想立侄子武三思为皇太子,询问宰相意见,狄仁杰回答:“姑侄与母子谁更亲?立儿子,则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宗庙;若立侄子武三思,从没听说有将姑妈配享宗庙的”。
武则天有所醒悟,李氏一族更胜一筹。
人上了年纪头脑就不好使,武则天67岁登基称帝,开始还算励精图治,后来慢慢的只图享受,朝中权力多为亲信武三思、武承嗣、薛怀义等人把持。再到后来,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受宠,其他人基本都见不到女皇帝。朝中大臣也都考虑国家的未来,自己的前途。武氏一族无德无才,若成执掌国家,则国家无望、个人无望,希望只能寄托在李氏一族身上,因为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就在眼前。
公元705年,李显、李旦、太平公主等李氏宗亲谋划,宰相张柬之、崔晔薛思行等大臣率亲兵卫队500余人由玄武门入,斩杀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崔晔5人因功被封王爵,神龙政变结束,同年12月李显继位,复国号唐。但斩草未除根,武三思未被追究,后面还有故事。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11 16:43:22
继续写······
楼主:396231578  时间:2022-05-11 16:44:21
原创,禁止转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