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西莫夫战术”与斯拉夫民族兄弟

字数:1657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15 22:12:20 更新时间:2022-05-16 16:21:08

楼主:春天的晨风2020  时间:2022-05-15 14:12:20
“格拉西莫夫战术”与斯拉夫民族兄弟

什么是“格拉西莫夫战术”,Gerasimov Doctrine?
对之的其中一种解释是:“战争的规则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非战争手段变得日益重要,在有效性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武器的力量。(在)未来战争中非军事手段和军事手段所占比例可能是4∶1”(1),即“混合战争”理论。这是被绍伊古称之为“兵味已植根到头顶”的现任俄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大将提出的。
在八年前“橙色革命”后发生的克里米亚事件中,我们就已见识过:当时出现在半岛上的全民公投、“小绿人”、乌当地住军的分裂、还有基辅封闭北克里米亚运河、……都是当时颇为吸引眼球的“亮点”。
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被那时西方业界视为追踪俄罗斯军事思想最新动态的这个观点,一点都不新鲜。中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孙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在他那本千古流传的《孙子兵法》中写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对近现代史有点兴趣的人大都知道,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开始大规范“围剿”红色根据地开始,当时掌权的南京政府就提出过“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指导原则。然而,在从“围剿”到“戡乱”的历史演变中,他们自己却被赶到了那个岛子上去了!因此,任何政策的实际效果,根本取决于是否能够得以真实落实,而落实的前提在于人,在于是否有真正想干事、能干事、能干好事的人。并且,这种人或这个人是否放在了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的那个适当的位置上!
稍微客观一点的人都能看到,俄军在这场自己称为“特别军事行动”的战争中,有一个与美军在伊拉克、在阿富汗、在叙利亚,北约在南斯拉夫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进行军事行动的同时,在战地平行展开的各种亲民活动与人道主义援助。
前者在战争初期尤为明显,后者已在成为俄军“解放区”的顿巴斯地区、马里乌波尔、赫尔松,甚至哈尔科夫州等地成为常态。在处理作为乌军在马里乌波尔最后阵地的亚速钢铁厂地下堡垒内平民疏散问题上,甚至在战地同联合国进行了有效的实际合作(2),尽管其中的大部分人最终选择去了乌控扎波罗热。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俄罗斯“人道主义反应跨部门协调总部”负责人米哈伊尔·米津采夫上将(3),他也是俄国防部国防指挥中心/国家防御中心的主任。
即使在当前对乌交通-物流网输送、仓储西方提供的武器装备目标进行精准空中打击时,俄空天军、俄陆军炮兵火箭兵及俄海军部队,也只是瘫痪节点而不是直接摧毁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
当然,这些拜登、约翰逊、冯德莱恩们是听不到看不到的,奉行政治正确的西方主流媒体也是不报道不传播的。如同八年以来他们对待“敖德萨工会大厦屠杀”和“亚速营”的新纳粹性质的一贯态度。
为什么会这样?对此一定会有许多的感到不解甚至疑惑。
如果置疑“俄罗斯雷霆”缺乏在叙利亚那样的军事技术装备实力与作战手段,可能就会让人贻笑大方了——当时俄驻叙集群才多少架战机?最高峰仅69架,不过一个俄制混编航空兵师的加强编制!尽管那里的国际恐怖分子并没有乌军现在这样多根“毒刺”。
对此也许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克里姆林宫在计划这次“特别军事行动”时,其实早就对在“解放顿巴斯”之后的政治安排作了完整的谋划。其中考虑的基本前提之一,应该就是同宗同族的斯拉夫民族感情。尽管因此俄军蒙受了惨重的伤亡,但其行动的正义性也由此得以昭展,并随后将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

初稿写于2022年5月10日
第二稿完成于次日

楼主:春天的晨风2020  时间:2022-05-15 22:14:54
前者在战争初期尤为明显,后者已在成为俄军“解放区”的顿巴斯地区、马里乌波尔、赫尔松,甚至哈尔科夫州等地成为常态。
如在胜利日前夕,向二战老兵发放每人一万卢布的荣誉慰问金并向“当地老兵、孤寡老人和其他平民发放了胜利日特别礼包”(2)。在5月11日“俄军当天在顿巴斯、哈尔科夫州和扎波罗热州等地,组织6次人道主义活动,向当地平民发放各类物资共约260吨”(3)。负责这项具体工作的是俄罗斯“人道主义反应跨部门协调总部”的负责人米哈伊尔·米津采夫上将(4),他也是俄国防部国防指挥中心/国家防御指挥中心的主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