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沧桑百年---为您讲述那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

字数:57417访问原帖 评论数:38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17 22:04:57 更新时间:2022-06-16 06:37:07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8 15:30:18
陛见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奉旨进京。路过直隶的时候,受到了直隶总督琦善的热情接待。其实一年前这哥俩也见过一次,那时林则徐来京受任湖广总督后,南下经过保定也曾受到了琦善的款待。
这次林则徐进京的原因,琦善很清楚。对于禁烟的问题,琦善的态度很明确,那是大力支持的,并且斗争的大方向也越来越明确了,就是在鸦片走私的源头广州禁烟。而此时皇帝召见林则徐,明眼人大概都能判断出,禁烟这工作大概率会落在这个人身上。
至于琦善和林则徐见面时具体聊了什么,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清末的一本笔记小说里提到了一些。在这次谈话里,琦善提醒林则徐,在将来禁烟的工作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千万别挑起外交争端,从而引发边境冲突(嘱文忠无启边衅)。而林则徐对此却没放在心上(文忠漫应之)。
至于两位大人是否真聊到了“边衅”问题,没有其他的史料进行佐证。但进京后的林则徐确实感受到,“边衅”问题还真是京城大佬们关心的重点问题。

道光对林则徐一直是很器重的,在林则徐抵达北京的第二天就召见了他,而且在之后的几天里连续召见了八次。这八次召见具体聊的内容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林则徐的奏对肯定让道光十分满意。因为每次召见的时候,道光都赏赐林则徐跪毡垫。看过清廷剧的朋友都熟悉,无论是大朝会还是皇帝单独召见,大臣们一般都是直接跪在地上的。
而第二次召见后,道光又下了一道谕旨,准许林则徐紫禁城骑马。这就是莫大的恩宠了,按照清朝的管理制度,紫禁城属于禁区,是皇帝的专属区域。普通百姓不能进宫,而朝廷命官在宫内只能步行,并且不能随意走动。所以在紫禁城的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外均设有下马碑。有兴趣的朋友去参观故宫时可以去看看。那么与之相对的,皇帝为了展示对某位大臣的恩宠或重视,会特别恩准在紫禁城骑马。
这个待遇实在让林则徐受宠若惊。哪知道光还有更恩宠的。在第三次召见时了解到,林则徐不太会骑马。道光直接表示,那就坐轿子吧。这就更不得了。林大人直接就感激涕零了。当然,道光的这套恩赏三连击除了表示对林则徐的器重和喜爱外,更重要的是对满朝文武释放了一个信号,作为大清皇帝,我将要重用此人。
第五次召见时,道光皇帝下旨,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负责禁烟工作。
随后的三次召见,必然是商讨具体的禁烟方法了。

在京期间的林则徐,除了应召奏对外,还要应付一些官场上的礼尚往来。另外就是和在京的朋友聚一聚,龚自珍就是聚会的朋友之一。而在与官员和朋友们的交谈中,聊起禁烟的话题时,自然就提到了“边衅”问题。其实这很好理解,禁烟的重点就是打击鸦片走私,而打击鸦片走私就会触及到英国商人的利益,这样就有可能会招致英国政府的报复,从而引发战争。
在清朝当官,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体会圣意。道光对战争的看法,当时朝廷的官员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我们这位皇帝根本就不考虑打仗会不会打赢,而是压根就不想打仗,可以说是厌恶战争。之所厌恶战争,倒不是因为道光是个和平主义者,而是亲身经历造成的。在道光继位的第四年就发生了一场张格尔叛乱,这场仗前后打了七年,花了上千万两白银。对道光而言,不仅国库被掏空,连自己的身体也被掏空,搞的疲惫不堪。最主要的是,经历了这场战争,让道光发现,这银子也太不禁花了。这也是道光在他的执政生涯里,力主节俭的原因之一。
而此时的道光已年近六旬,再加上国库空虚,实在不想再掀起一场大仗了。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8 15:47:03
那么对待“边衅”问题,林则徐是怎么看的呢?
在林则徐即将离京赴粤的时候。龚自珍为林则徐写了一篇文章《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这篇文章很有名,代表了力主禁烟大臣们的想法,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林则徐的想法,甚至可以算作是林则徐禁烟的“隆中对”。
文章里所阐述鸦片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我就不介绍了,主要说说对未来禁烟的方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龚自珍是“严禁论”的绝对支持者,他在文章里提出不仅吸食鸦片的该杀,对于那些制造和贩卖鸦片的人也该杀,尤其是吸食鸦片的士兵更该杀。但是他清楚这些人是杀不尽的,而且靠判死刑是解决不了鸦片泛滥的问题。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8 15:47:15
要解决问题只能有一种方法,就是掐断鸦片的源头,也就是让外国商人保证不往大清运送鸦片。可是这么做外国人肯定心怀不满,很可能会导致武力干预。甚至可能有些心怀不轨的人,也会趁机搞事。
面对这两种人,如果林大人没有武力的支持怎么能顺利完成禁烟任务。而且如果要彻底切断鸦片供应,就必须前往鸦片囤积地澳门。但是澳门离广州那么远,又是外国人的集聚地,单凭您一个文官就孤身前往能行吗?所以咱皇帝陛下才会让您节制广东水师,这就是给您的武力支持。
随后又提了几点建议,限期将所有外国人都迁居到澳门,广州不允许外国人居住,只保留一座商馆用于外国人来大清做生意时办公使用。这是对外的。还有对内的,如果有反对禁烟的,要杀一儆百。因为您这次前往广东禁烟的决心一旦被这些人动摇,甚至有一丝犹豫的话,那么这千载难逢的禁烟机会就可能会失去,后果不堪设想。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8 15:48:37
接下来重点来了。
龚自珍建议为了预防英国政府可能的武力报复,广东海防的武器配备一定要精良。他提到现在军队用的武器是乾隆爷打金川时用的,不知道适用不适用海防战。
注意啊!这里说的金川战就是乾隆十大武功中的“大小金川战”,那场战役从1747年开始,打了将近三十年。而林则徐禁烟时期大清最先进的武器就是那时候用的,已经将近一百年了。即使这样,龚自珍也不知道广州那边有没有能制造这种武器的工匠。
然后他又提了个建议,不知道参考下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里边的武器介绍有没有帮助。胡宗宪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人,这哥们是明朝嘉靖时期抗倭功臣。《筹海图编》是他找人整理出版的一部海防军事图籍,里边有介绍海防战舰和武器的内容。我查了下,这部书是1556年编纂完成的,龚自珍写这篇文章是1839年,将近三百年了。也就是说当时要制造先进的海防武器,要借鉴三百年前的资料。
紧接着又对“边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战争打不起来。因为即使英国人武力干预,那也是从海上来。海战和陆战不同,只要守住海口,驱逐敌人就行。不用像陆战那样歼灭敌人,甚至不用追击。所以不会发生大规模的边界冲突,所谓的“边衅”问题也就不用担心了。
最后做了个总结,希望林则徐能用俩年的时间使大清实现银价平稳,物资充实,人民安定,然后圆满的向我主万岁报告。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8 15:49:48
这几段被检测有敏感词 不知道具体是哪个 所以分了几段发 终于发现是哪个了 费了半天劲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8 15:50:08
整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内容很丰富,建议很中肯。
作为“严禁论”坚定地支持者,龚自珍此时对禁烟方法的看法已经跟之前略有不同了。前文介绍过,“严禁论”的主要观点是通过严惩吸食者来解决鸦片走私的问题,认为解决了吸食者,鸦片走私自然就终止了。而龚自珍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认识到即使制定了吸毒者死刑的法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鸦片问题。只有在走私的源头掐断鸦片供应,才是最根本的办法。所以可以看出,通过在广东的禁烟是清廷上下一致认为最佳方法。

但是这篇文章恰恰忽略了关键的一点。龚自珍把大清对禁烟分析的这么透彻,那么英国那边呢?文章中提到了禁烟会导致英国人的不满,甚至会予以武力干涉。对英国动用武力的办法说的也很简单,守住海口,驱逐敌人。那能守住吗?英国的军事力量是什么样的?大清和英国的军事对比又是怎样的?文中一字未提。
您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提?是不了解吗?
是的。不只是龚自珍,整个清廷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没有了解英国的。
您可能又会问为什么不去了解,最起码可以做到知己知彼啊?
因为不屑去了解。在当时的大清看来,英国不过是个蛮夷小国,而大清是天朝上邦。用不着知彼,只要做到知己就可以了。
您可能会觉得当时的大清太愚昧,太无知。确实,如果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确实是愚昧无知。可看历史不能以上帝视角来看,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如果您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会是那样的。即使是穿越回去,您说的那些也没人会信。甚至会说您愚昧无知。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您看看龚自珍就知道了。
龚自珍的诗和文学常识里对他的介绍我们都背过,清朝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没错,重点看最后一个称谓,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看出当时的清国已经是由盛转衰,在下坡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提出改革建议。就在他写这篇文章的几个月后,因为屡屡揭露时弊,从而受到排挤,最后辞官归乡。
虽说写这篇文章时,龚自珍还没辞官,但他对大清的衰势已经看得非常清楚。就连这样一个认为大清已经不复盛世的人,都不屑去了解英国。清朝的皇帝和官员们对英国的态度您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态度在林则徐身上也有体现,这个咱后边再说。

受封钦差,手握兵权的林则徐心情是很沉重的。他心里清楚,这次的使命就是要彻底解决鸦片问题。但要将这百余年的鸦片流毒毕其功于一役,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难度更大的是道光交代的第二个任务,虽然这个任务并没有在圣旨中明说,但从之后林则徐给友人的信件,以及禁烟过程中提交的奏章和道光的批示中就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在解决鸦片问题的同时,不要引发战争。
断了人家的财路,还不能引起人家的报复。这就难办了。不过通过分析和听取朋友们的建议后,林则徐终于想到了一个全面的计划。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9 11:27:14
出发!广州!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出发前往广州。
在走出北京城门的那一刻,林则徐怎么也想不到,他迈向广州所走出的这一小步,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步,因为他到广州后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将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与林则徐沉重的心情不同,沿途各驿站的官吏们却欣喜万分。所谓驿站就是由政府设立的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他们之所以兴奋当然不是为了能有幸能一睹钦差大臣的风采,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赚钱的机会。
所有近现代的史书和历史教科书里都说清政府腐败无能,是不是无能我觉得看具体面对的什么事情,但腐败是千真万确的。而且腐败是无孔不入,自上而下已经渗透到清政府的每一个角落。就连这样一个小小的驿站都能利用官员住宿歇脚的机会想尽办法捞钱。
清代接待官员是有接待费用的,品级越高标准也就越高。如果您要认为只是从招待费里捞点好处,那就把他们想的太简单了。这帮人可以从过路官员的吃、穿、住、用、行等多维度、全方位捞油水,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只有您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捞不到的。而且来的官员品级越高,捞的也就越多。何况即将入住的是可遇不可求的钦差大臣。
可这些负责接待的官吏们高兴没几天,一盆凉水就泼下来了。因为他们收到了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的第一道命令,《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所谓“传牌”,就是类似现在政府部门内部下发的通知。这个通知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大有深意,得品,得细品。
本大人奉命前往广东禁烟,并没有其他官员陪同,随行人员只有骑马领路的一人,普通的办事人员六人,厨师帮厨三人。特别强调没有打前站和殿后的人员,如果有假借冒充这类的人,立刻拘押定罪。也就是说算上我自己,钦差团队总共11个人。而且这11个人是一块走的,看见我就看见他们了,如果是只见到自称是钦差团队的,而没见到我林则徐的,那他肯定是骗子,立刻扣押。
说完团队正式成员,就开始介绍临时工和交通工具。我雇了一顶轿子和十二名轿夫。另外还雇了轿车一辆、大车两辆用来携带行李。这些交通工具和轿夫的费用都已经支付过了,而且是全款支付的,所以沿途各驿站就不用操心这些事了,也不用你们支付任何费用。还特意强调了一点,如果遇到轿子车辆不能通过的水路,我自己会雇船通过,不用你们费心。
林大人还贴心的做了个解释,他说我这趟是代表皇帝出差的,跟以往作为总督出行有点不一样,作为接待我的驿站工作人员们很辛苦,这些我都了解,你们放心我会体恤各位的,能我们自己做的我们都自己做了,尽量不让你们费心。
这几句的意思可就深了,这是林则徐含蓄的对驿站官吏们表示,你们接待工作的辛苦我知道,你们暗中搞的那些捞钱手段我也知道。所以看到我来了,你们就踏踏实实的工作,别整那些有的没的。这可不是我过度解读,您接往下看。
接下来就对具体的接待工作提出要求了。沿途所有驿站,只能给我们提供家常饭菜,不许搞什么豪华套餐,尤其是燕窝这类的奢侈品一律不许提供。还特别强调,我说的这些不是场面上的客气话,你们必须严格执行。
随后又对自己的随行人员提出了要求,钦差团队的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名义索要或收取任何好处,如果有跟你们索要好处的,你们立刻告诉我,我必定严惩不贷;同样,如果你们不老实,私下给他们送钱,那就等着我上折子参你吧。
最后一句是重点强调,以上我说的这些,你们必须严格执行不能违反。切记!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5-29 11:27:32
为什么我把这份看似简单的一纸通知介绍的这么详细,因为这里边的意思真的很深。
林则徐早在当官之前在厦门做文员的时候就接触过鸦片走私,当官后又大力打击鸦片走私。官场沉浮的这几十年,林则徐心里清楚,鸦片走私之所以屡禁不绝,其根源在于吏治的腐败。从地方到中央,很多官员都从鸦片走私中获得过利益。所以看似鸦片走私的源头在广州,但实际情况是,上至清廷各级官员,下至普通的士绅、兵丁和商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鸦片利益集团。
那既然林则徐知道吏治腐败才是鸦片走私的根源,为什么在道光召见时不建议整顿吏治,而是大老远的跑去广州禁烟呢?
因为整顿吏治这四个字,林则徐不敢提。
在他看来,关于吏治腐败的这类问题,在此时属于政治红线,不能碰。对于大清的官员来说,虽然鸦片给他们带来的利益不少,但既然皇帝都决定禁烟了,自己也就没必要拿着身家性命去冒险。反正他们来钱的途径很多,只要乌纱帽还在就不愁没银子收。顶多是暗地里给林则徐使使绊子,不会公开提出反对的。但是,如果要把禁烟上升到整顿吏治的层面,那这帮人肯定坐不住,因为弄不好就会整顿到自己头上,所以必定会做出反击,而反击的矛头也必然会对准林则徐。
对于林则徐来说,自身的荣辱还是小事,他最担心的是这些对他的攻击很可能会影响到此时好不容易形成的禁烟大形势。
林则徐心里清楚,道光心里也很清楚。想要禁烟就不能牵扯整顿吏治,牵扯到整顿吏治那禁烟也必将前功尽弃。所以他们默契的规避了整顿吏治的话题,而是选择了政治成本相对较低,也最可行的办法,广州禁烟!
林则徐心里更清楚,道光皇帝已经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召见时又是赏毡垫,又是让在紫禁城里骑马坐轿的,之后任命钦差,还给予兵权。就是让所有人都看到,道光对林则徐的恩宠;让所有人都明白,皇帝就是林则徐最大的后台。同时也是给林则徐信心,让他把心放肚子里,放开手去干,有朕罩着你。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林则徐实施了禁烟计划的第一步,也就是发布了这个通知。

这份通知,一下让指望着接待钦差大臣时大捞特捞的官吏们失望不已,眼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心里能不伤心吗。
如果说看到这份通知的驿站官吏是为了捞不到钱“心伤伤”,那广东的那帮官员则是“心慌慌”了。
初看这个通知,林则徐是给自己打了个标签,清廉。其实是告诉那些在广东的官员和商人们,我连驿站的这些伎俩都清楚,你们鸦片走私的那点猫腻我能不明白吗。那就表明,我跟那些拿了钱对鸦片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朝廷大员不同,哥们不爱钱,你们也别想着给我送钱。都说林则徐工作中事无巨细,现在看来所传非虚。给驿站的通知写的都这么详细,看来这位钦差大臣不好糊弄。
而这个通知还有另一层意思。
这意思是看得懂的,你们应该明白怎么配合了。看不懂的也没关系,等我到了会让你懂的。
广州的这帮官场老油条们当然懂,随即在广州就开启了一波严打。据资料记载,这次严打共破获了鸦片走私、私开窑口等案件共一百余起,抓获人犯三百多名,收缴烟枪一万多杆。在上奏朝廷的同时,两广总督邓廷桢还代表广东各级官员给林则徐写了 ,表示广东全体同僚一定好好配合钦差大人的工作,完美完成禁烟工作。(协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

走在路上的林则徐也没闲着,一边探访沿途的民情,一边整理资料完善计划。随后开始了第二波操作,他根据整理的资料,罗列了一个广州官员和商人跟鸦片走私相关的人员名单,并命人将名单快马送给广东布政使和按察使,让他们负责探查,如果罪名属实立刻抓人。
于是广州又掀起了一波行动,抓获涉嫌贩毒、运毒、吸毒和包庇参与鸦片走私的官兵共两千多人。
林大人的这波操作简直太厉害了,即明确又含蓄,明确的是已经列出可能涉案的人员名单,含蓄的是没有说明具体的后续操作。
人还没到,却在广州掀起了一阵风暴。广州的一些官员隐隐感受到伴随钦差大臣而来的似乎还有一股杀气。
于是广州的官员和商人们,天天掐时间、算日子,估摸着钦差大臣今天走到哪了,还有多少天能到广州,然后利用这段时间聚在一起商量对策。
在这些人中,有一类人的心里最是忐忑。他们不是官,但却承担着大清国与外国商人的所有外交事宜。他们是商人,却垄断着国家所有的进出口贸易,甚至可以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
他们就是广州十三行的行商们。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5 17:08:43
我靠 你们这两天都能打开天涯啊!!我咋打不开,以为又崩溃了呢!今刚恢复正常。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5 18:34:50
诶?新发的内容咋消失了?各位看得见吗?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6 09:15:33
十三行

在经典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前几集,有这样一组剧情,织造局总管太监、浙直总督、浙江布政使和按察使一起跟西洋商人谈定了五十万匹的丝绸生意,于是引发了后续的种种故事。
像明代这种由政府官员出面和外国商人谈生意的场面,在鸦片战争之前的大清是不会出现的。清代对外通商的政策较之明代要保守的多。现代人评价这种保守,一般是源于思想的落后。而在当时看来,这是出自于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傲气,这种傲气来自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和国力强大的自信。大清对于和其他国家商贸往来的态度,还是那两个字,不屑。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都认为,作为世界中心的中华上国是不需要外来货物的,能够允许和他国通商,是帝王的一种仁慈,也是对这些国家的恩赐。而清代的皇帝们对通商似乎就没那么仁慈了。
大清建国之初,因为忌惮台湾的郑成功,所以顺治皇帝下令全面海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于沿海各省纷纷请奏开海贸易,康熙爷下旨开设广东广州的粤海关、福建厦门的闽海关、浙江宁波的浙海关、江苏松江的江海关,简称“粤、闽、海、江”四海关,这也就“四口通商”的由来。
这里多交代几句,在一些如《清史稿》这样的史料中,对于这四个海关的记载是云山(云台山,现今的连云港)、宁波、漳州和澳门。之所以我写的和记载的有出入,是因为这四大海关都分别设立了数个总口,和若干个分口。我写的这几个是四省中最吸引外商的四个港口。所以您只要知道当时在这四个省份开设了对外贸易的口岸就行了。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诸如和罗马教廷间的宗教文化而产生的冲突等一些原因,康熙最终决定恢复前朝“海禁”政策。同时下令禁止汉人出海贸易,居留外国。过去留居外国之人,限三年内回国。此后留居外国者,“令其解回立斩”。
在雍正年间,曾短暂恢复过外贸通商,随后没两年就关闭了。虽然开禁的时间不长,但海禁后对于这方面的管理并不十分严格。直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干脆关闭了“闽、海、江”三个海关。规定广州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集中交易。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口通商”。
对于外贸通商的管理,唐、宋以来,各朝均设立“市舶司”负责相应事宜。到了清代,废除了“市舶司”,设立海关负责对外贸易的税收和管理,其最高领导叫海关监督。一口通商后就只保留了粤海关监督。这个官职没有品衔,任职官员以原品级赴任。也就是说当海关监督前是几品,当了之后还是几品。虽说这个官职看似挺随意,但这个职位的级别实际上是相当高的。因为他的地位与当地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且不受督抚节制,直接向皇帝和户部负责。充任海关监督的大多都是满人,而且很多都是从内务府调任的。
另外跟前朝最大的不同是,清代的所有政府机构,包括海关,都不能直接与外国商人进行接触。可是接触不到政府机构,外国商人的生意没法做啊,日常的沟通还好说,清政府对通商相关法律规定的传达,以及税收的征缴都需要有人去完成。政府机构不屑做,那就只能让非政府机构来做了。于是,清政府将目光落在了行商们的身上。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在明代的中后期,甚至有明确到万历时期的,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行商的出现就是其标志之一。当时的人们将与外国洋行做生意的商人,称之为行商。这些行商大致分为三类,专做欧美等国生意的称“外洋行”;专做东南亚生意的称为“本港行”;专做福建和潮州生意的叫“福潮行”。
有一种说法,在明代万历时期,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到了明朝末年,行商的数量减少到了十三家,于是就有了“十三行”的称呼,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既然清政府不屑与外国商人接触,那这些专和其他国家做生意的行商们自然是承担这项工作首选。
自此,行商作为清政府与外国商人唯一的居间人,垄断了大清国所有的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政府具体经办一切对外商的外交事宜。后来为了避免行商们内部之间的恶性竞争,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成立行商行会,俗称“十三行”。
至于“十三行”这个名字,您别纠结里边的“十三”这个数字,因为行会里的行商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只有十三家,据资料记载,行会成立的时候是16家行商。在之后的历年里,数量多的时候有26家,少的时候仅有4家。“十三行”只不过是当时人们的俗称,叫顺嘴了而已。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6 09:20:41
小米的雷军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在十三行取得大清对外贸易垄断权时,外部世界正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西方国家纷纷倾尽人力物力开辟殖民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夺取了最廉价的原材料产地。随后又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促进了全世界范围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咱们这个传说中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的东方大国,自然也成为了西方资本家们眼中的黄金之国,于是纷纷组织船队前来淘金。
凭借着这股海上吹来的贸易之风,行商们真的飞了起来。
通过多年的经营积累,行商们可以说是个个财大气粗,为首的几个行商更是富可敌国,据说他们的财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十三行也一跃成为可以和两淮盐商相提并论的商业团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对外贸易的垄断者,清代早期的鸦片进口自然也是通过十三行,不过那时属于合法的进出口药材贸易,正常缴纳关税。自嘉庆停止征收鸦片税,禁止一切鸦片进口后,十三行就终止了鸦片贸易。但之后鸦片非法走私的泛滥,跟十三行确实有着不小的关系。虽然不能确定十三行是不是直接参与了走私,但当时的一项规定让他们脱不了干系。
按大清的通商政策,所有的外国商人在进行交易前,必须要由十三行为其担保,否则不得进行任何贸易。而几乎所有的外国商人,都是带着鸦片到大清出售后,再购入茶叶、丝绸和瓷器等畅销品返回欧美国家获利的。正常情况下,十三行对这些带着鸦片来的外商应该是予以抵制的,但由于双方有着长期的商业往来,大清的货物还要通过卖给他们获取高额的利润,所以十三行也就对这些鸦片视而不见了。
其实作为对外通商管理部门的海关,此时应该出面承担管理责任,严令十三行拒绝为携带鸦片的外商担保,但他们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资料记载,十三行为清政府贡献的税金占整体关税的40%。此外,除了可以提供高额的税收,还得提一提十三行对清政府的另一项作用。
行商们通过垄断所积累的巨大财富,是让其他人钦羡不已的,其中就包括清政府,甚至是大清的统治者。既然你们通过垄断红利赚了这么多钱,拿出一点回馈下皇家和政府不为过吧。
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起,清政府要求十三行每年上缴白银5.5万辆作为捐银。此外,还要定期搜罗一些如洋表、洋钟、西洋乐器等各类奇珍异宝呈送朝廷。遇上逢年过节、皇室的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还要贡献礼品或礼金。要是赶上什么天灾人祸,或是平叛用兵时还要责令捐资。当地政府如果要兴建学堂、建设医馆或做什么基建工程时,也会向十三行索要捐款。于是就有了将十三行称之为“天子南库”的说法。
不仅如此,作为外国商人的担保人,如果遇到外商发生不法的行为,或者有什么失礼的举动,十三行还会为此遭到罚款。以至于有一个叫潘正亨的行商,发出了“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的感叹。不过我认为真要让他放弃万贯家财,去当一条狗的话,潘先生应该也不乐意。这只不过是在持续的勒索和花样百出的索捐下无奈的吐槽罢了。
虽然清廷对他们索取无度,各类捐款持续不断,但这些毕竟可以归算到成本里,只要贸易上的收入够高,就足以覆盖这些成本。所以对外商的鸦片走私,十三行觉得犯不上较真。
对于海关和当地的官员们来说,财政上缺钱了,随便点名个外商,以携带鸦片为由给十三行开个罚单就增收了。自己的荷包瘪了,同样拿这事跟行商们谈谈心,孝敬自然也就来了。所以,海关对十三行也犯不上拿鸦片较劲。

不过,跟鸦片较劲的林则徐要来了。

自从要大力禁烟的风声刚吹出来的时候,十三行的行商们就坐不住了,几乎所有关于鸦片的奏章里,都提到了他们,说他们是非法走私的帮凶,鸦片泛滥的始作俑者。他们心里也喊冤,虽然鸦片走私的利润很大,但毕竟是非法贸易,他们收入的大头还是来自出口货物所带来的收益。但作为朝廷与外商对话的唯一代理人,这个锅想不背都不行。
眼看着禁烟钦差气势汹汹的来了,那些当官的可以通过官场上的人脉调到别处继续当官。烟贩们本就投机者,大不了卷铺盖跑路。可行商们不一样,他们几代的家业都在这里,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庙。他们即盼望着林则徐在路上走的慢一些,能晚点到就晚点到。又盼着能早点见到钦差大臣,看看钦差到底对他们是个什么样的态度,最好是能听听他们的苦衷,甚至有一些人还准备了很多礼品和现银,想着随时孝敬给这位上差。
就这么盼呀盼,盼了三个多月,钦差大臣终于到了。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7 13:38:05
第六章 虎门销烟

不按套路出牌的钦差大臣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在天字号码头登岸。
自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广东巡抚怡良以下的当地各级官吏已经早早的在岸上恭候。还有很多老百姓也都来一睹钦差大人的风采。甚至一些外国商人得到消息,也都赶来看看这位人虽未到却能让他们夜不能寐的禁烟负责人。
一个叫威廉·亨德(W.C.Hunter)的美国人将他看到的情形记录了下来,他描述说:林则徐“具有庄严的风度,表情略为严肃而坚决,身材肥大,须黑而浓,并有长髯,年龄约六十多”。其实林则徐这年才54岁。
一番见面寒暄后,广东官员们陪着林则徐来到下榻的钦差行辕越华书院。
越华书院是当时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占地6000平方米,内部宽敞明亮,不仅建有大堂、讲堂,院内还有小桥流水,芭蕉荷花。林则徐选择这里作为行辕,当然不是为了贪图这优越的环境,而是另有深意。
只不过在当时的广州城里,上至各级官员,下至行商烟贩,可都没心情去体会钦差大人的深意。他们都在静静的等待,等待着林则徐使出禁烟的霹雳手段。
但几天过去了,林大人每天除了召见一些官员士绅,询问些日常的公事民情外,整天就待在书院里。有些官员实在按奈不住心中的疑虑,请示禁烟的工作安排,也都被林则徐轻描淡写的转移了话题。
在这期间,林则徐只是以钦差的身份公布了一则《关防示稿》,强调了一下组织纪律。这几乎就算是这几天最大的动作了。
这下让本就提心吊胆的广东官商们更慌了。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林大人吗?我们的这位林大人自出仕为官以来,素以办事雷厉风行著称。受命钦差广东后,人虽未到,却先后几组动作,让广东掀起了一波波禁烟高潮。怎么人到了之后反而偃旗息鼓,毫无动静了呢?难道真像老话说的那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位钦差大人也知道禁烟实在是事不可为,只不过圣明难违,来广州走走过场罢了?但是“林青天”的名头实在太大,这种猜测说出来连广东官商们自己都不信。那就只有一种可能,这几天的风平浪静,只是预示着暴风雨前的宁静。
其实不止广东的官商们心里不平静,林则徐的心里更不平静。他不是不想动,而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深知此行的责任之重大,所以必须做到谋定而动。虽然在到达广州前他已经做足了功课,收集了足够的信息,也筹谋好了全盘的计划,但有一些信息和想法还需要到广州后与实际情况相印证,以确保万无一失。这里就要提一下他选择越华书院作为行辕的深意了。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越华书院的监院梁廷枏(nán)。

梁廷枏,嘉庆元年(1796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县,清代金石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戏曲家、藏书家。
怎么样,是不是光看到这些称谓就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这位梁先生不仅学通古今,在戏曲艺术上也颇有造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他不仅编纂了《夷氛闻记》,详细介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成为了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更是写了一部介绍和研究西方世界的著作《海国四说》,其中的一些认知和观点甚至超越了《海国图志》。《四说》之一的《耶稣教难入中国说》,更是当时少有的研究西方宗教的著作。他提出中西方应该在宗教文化上自由的交流,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相得益彰,是第一批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只不过梁先生名字里的“枏”字实在生僻,我查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楠”字,难怪现在不常见。所以后世有人直接将他的名字写成梁廷楠,还有写作梁廷枬(zhān)的,其实指的都是这位梁大才子。
这里聊几句题外话,也是给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一个建议,给宝宝起名时尽量不要选择生僻字,虽然有很多生僻字确实寓意美好,但中华文字博大精深,有很多常用字也有着相同的寓意。避免使用生僻字,以免宝宝长大后遇上什么因为名字不好认而引发的尴尬。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建议而已。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7 13:39:04
书归正传。
虽然梁廷枏满腹经纶,但科场不顺,屡试不第。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才考取了副贡。副贡是贡生的一种,在乡试落榜的那些考生中择优录取,送入国子监继续深造。成为贡生也算是有了正经的功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之后在澄海县任训导,从八品。道光十五年(1835年),受两广总督卢坤之邀负责编纂《广东海防汇览》。
卢坤就是之前提到过给道光上疏《粤士私议》的那位。其实卢大人还是挺能干的,虽然对鸦片的泛滥无能为力,但他发现在广州的很多外国商人越来越无视清政府法度,经常携带武器登岸,在一些违法行为遭到当地官兵制止的时候,甚至有过开枪炮还击的情形。为了维护大清的律法尊严,也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非常之变,卢坤决定整顿广东海防。为了配合整顿的顺利进行,计划将广东沿海的地理情况,历代海防的军事思想、规章制度和战争资料,以及当时的海防军备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汇编为《广东海防汇览》作为指导性参考文献。但还在为编书进行前期筹备的时候,卢坤病逝了。好在接任者邓廷桢同样十分重视整顿海防,在他的支持下,历经两年终于成书。
道光十八年(1838年),梁廷枏接受粤海关监督豫堃(kūn)的聘请,编写《粤海关志》。这是中国第一部地方海关志,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与海关相关的信息,不仅包括从汉代到明朝的广东对外贸易史料,还保留了大量清代粤海关档案和原始记录,另外还收录了历代关于海关税收、法令等内容。
看到这您明白了吧。梁廷枏编写的这两套书就是林则徐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可以让他清楚地了解当时广东的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情况。
其实林则徐很早就听说过梁廷枏的才名,也看过他写的文章,对他十分欣赏。在这次受命出京后,林则徐还特意命人先行抵达广州,请梁廷枏将他之前编纂的资料整理好,以供其参考。
入住越华书院后,林则徐就拜访了梁廷枏,请教筹备海防的相关事宜。对于林则徐的折节下交,梁廷枏受宠若惊,不仅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交给林则徐,还知无不言,将多年来著书时所总结的想法与林则徐分享。之后又绘制了海防地图交予林则徐。

经过八天的反复推演和周密的准备后,林则徐终于决定出手了。将禁烟的第一枪打向了十三行,不过他打出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番讲话。他没让广东的官商们失望,一出手果然就是霹雳手段。
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日(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召集广州十三行众行商到越华书院开会。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8 12:18:18
讲话的艺术

十三行的行商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钦差行辕。对于林则徐的召见,他们心里早有准备。其实想想就知道,清朝没有官员与外商接触的先例,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这次召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还是直接下达什么具体任务。
林则徐见到他们后,也没寒暄,一句废话都没多说,直接就给十三行扣了个勾结外商、欺蒙朝廷的大帽子。
他指责这些行商,“朝廷在广州实行对外通商,找你们十三行负责居间联络,就是为了让你们起到监督作用,杜绝外国商人干些什么违法乱纪的勾当。朝廷严令禁止鸦片进口,你们作为外商的担保,有没有履行过监督的职责?现在鸦片在全国泛滥,你们这些行商居然还在为这些洋人担保其从未携带过鸦片,这不是大白天说梦话吗。要说你们没跟那些鸦片走私商暗中勾结,谋取私利,你们自己信吗?”
说完行商们工作上的失职后,又怒斥他们崇洋媚外,寡廉鲜耻。
“以前如果有外商穿着奇装异服,佩戴刀剑武器拜见行商的,大多的行商都会避而不见,提醒外商纠正礼仪穿着后,方才肯接见。再看看现在你们,把你们前辈的这些优良传统全丢掉了。近年来竟然有的行商听说外商要来,亲自跑到澳门去迎接的。甚至东裕行送轿子给洋人乘坐,你们还要不要脸,我都替你们丢人。”
听完林则徐的这些话,十三行的这些人,直接从忐忑变成了心惊,钦差大人不仅否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连个人操守都受到了质疑。哪知道林大的话还没讲完。
“你们只知道谋取私利,为了挣钱居然巴结洋人。你们知不知道洋人通商赚的钱都是咱天朝赏赐的,一旦万岁爷不高兴了,关闭了通商口岸,那些想靠通商牟利的国家还上哪挣钱去?这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你们不但不知道感念天恩,居然还做起了洋人的走狗。咱大清朝廷的一举一动,那些洋人无不了如指掌。可一旦要向你们了解些关于洋人的事,你们却每每的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肯吐露实情。”
这段话一说完,行商们吓得血都凝了。尤其是最后几句,分明是指责行商们已经成为洋人的奸细。按照大清的律法,奸细罪轻者杖刑、流放,情节严重的是要掉脑袋的。这帮人能不怕吗?
林则徐讲完看了看这些行商们的表情,默默地点了点头,看来说这番话的目的达到了。接着不紧不慢的说道:“本钦差奉命来广州,第一件事就是要处理汉奸。你们这些人当中未必就没有汉奸。”然后将目光扫向行商,众行商自然是吓得噤若寒蝉。只听林则徐继续说道:“当然,到底谁是汉奸,我会详细调查的。如果查到你们身上,你们必须要全力配合。我们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决不会放过一个汉奸。”
虽说这番话里提到了要调查行商,可他们听完后心里反而放松了些。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在商场里侵淫多年的老油条,各个都是人精。林则徐的这番话他们心里最明白不过,从今以后,如果按照林大人的指示办事,那么一切都还好说。如果不好好配合,对汉奸罪的处理都在《大清律例》里写着呢,不知道的回去翻翻。
当然,这些行商们没人想要到回去翻《大清律例》的地步。纷纷表态,一定全力配合钦差大人的工作。
对行商们的表态林则徐还是比较满意的。敲打完了,接下来就要布置具体的禁烟工作了。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对行商们说:“你们到各个商馆去宣读这份文件,让他们在限期之内,将所有的鸦片全部上缴,并出具保证,从今以后永不携带鸦片,如有违反,货物全部没收,并依法对其处理。”
另外又嘱咐众行商:“你们在宣读文件的时候,不仅要详细阐述文件内容,而且语气一定要慷慨激昂,要在气势上压倒他们。我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办不好这件事,我就抄谁的家。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提前打招呼。”
都说当领导的最高境界是恩威并施,可林则徐的这番话里只有“威”,没有“恩”。但“威”的相当有层次,不亏被称为当世第一能臣。作为当朝一品,钦差大臣,面对的虽说是富甲一方的行商,但在中国传统 “士、农、工、商”的阶级分层里,不管家资有多丰厚,商人都只能排在末流。除了身份上的碾压,林则徐的一番话,让行商们在之后的禁烟工作中,不敢阳奉阴违,只能全身心的配合。因为之前的官员谈论行商,即使有暗中协助外商的走私鸦片的议论,那也只是在违反工作职责和非法走私的范畴里,但林则徐的这番话,直接将行商的行为上升到了汉奸、奸细的层面。如果工作成果不能让林则徐满意,那可不止丢了垄断外贸的金饭碗这么简单,砍头抄家都是分分钟的事。
林则徐可不管他们此刻的心里在想什么,话一说完,抬腿就走。只留下一众行商面面相觑。最后,众人将目光落在了一个叫伍绍荣的行商身上。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9 13:17:23
悲催的首富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在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做了一个关于过去1000年里全世界最富有的50个人的统计。里边有六位中国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宋子文和伍秉鉴。相信大多数朋友对前五位都不陌生。
成吉思汗,一代天骄,蒙古帝国的缔造者;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的开国皇帝;
刘瑾,明代正德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后来让皇帝给剐了;
和珅,清代乾隆时期的官员,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
宋子文,民国时期的财政部长,四大家族之一。
这五位虽说进了千年富豪排行榜,但他们不是皇帝就是高官,要么就是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只有伍秉鉴是个纯粹的商人。
伍秉鉴,清代富商,广州十三行总商(相当于行会会长)。据说伍秉鉴的个人资产达到了白银200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同一时期的美国首富个人资产是700万两。伍秉鉴的个人财产相当于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50%,是美国首富资产的近3倍。被称作当时的世界首富。

伍绍荣就是伍秉鉴的儿子,此时伍秉鉴还健在,不过已经70岁了,基本上已经将家业交到了伍绍荣的手里。作为十三行的总商,接到钦差大人的命令后,自然是由他牵头去执行。
他低头看了看捧在手里的谕令,感觉这一页几行书犹如千斤之重,这哪是什么给外商的公文,简直是行商们全家老小的性命。当看到办理期限那行,伍绍荣的血又凝了。
三天!啊!三天!
要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让那些吃肉不吐骨头的外商们乖乖的把鸦片交出来,比让他们割自己的肉都难。
伍绍荣无奈的叹了口气,慢慢的收起了谕令。可当他瞥见那些在行辕站岗的兵丁时,不由得心中一凛。他总觉得这些个兵丁看向他的眼神不怀好意,仿佛就像是在看抄家时抄出来的金银珠宝。他越想心里越害怕,牙一咬,心一横,拼了!与其自己在这受罪,不如让那些洋人受罪,他们死总比自己死强。于是转过头来跟其他行商说:“走。找英国人去。”

外国商人们都知道今天十三行被钦差召去开会的事。在一众外商中,英国商人的数量最多,实力也最强,所以都聚集在英国人的商馆里等待消息。看到伍绍荣带着十三行所有的负责人登门,他们赶紧起身迎接。当见到行商们脸上的表情时,外商们愣住了,这帮大富豪哪还有平时容光焕发的样子,现在的模样应该就是中国话里所说的“霜打的茄子”吧。
伍绍荣抬眼看了看这些外商,心里点了遍人名。嘿!别说,人到的还真齐。省的一个一个的去通知了。他先简单说了遍刚才的会议内容,然后拿出《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宣读,边读边解释。当然,宣读公文的时候伍绍荣一扫刚才的霜打之象,仿佛换了一个人,慷慨激昂那也是必须的。
林则徐的这篇谕令,与和行商们的那番讲话不同,是真正的恩威并施。他先是回顾了中外友好贸易史。
“你们这些外商每次来广州做生意,哪次不是获利丰厚。以前到广州的商船每年不过数十艘,现在增至一百多艘。而且,每艘船带来的货物无不销售一空,临走的时候也都是满仓满载。”
回顾完了,就开始指责这帮外国商人不仗义了。
“按道理你们通商赚了这么多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我大清天朝。可你们非但不感恩,还将鸦片带到我国。你们各自的国家政府都禁止百姓吸食鸦片,可你们却将这害人的东西带到我国,来毒害我国的百姓以谋取私利。”
指责完了就开始敲打了,而且比敲打行商那时还狠。
“现在我大清皇帝知道这事了,大为震怒,决定禁绝鸦片。凡是在内地贩卖鸦片、开设烟馆的都就地正法,吸食鸦片的也会判处死刑。你们既然来大清做生意,那就应该遵守大清的律法,违法者与大清犯法者同罪。”
这是直接告诉这些外商,你们犯得这些事,按照大清的法律,原则上都得给砍了。“威”完了,接下来该“恩”了。
“如果你们能在限期之内将鸦片悉数上缴,并出具保证,承诺今后永不携带鸦片。本钦差可以跟广东政府的领导们一起请求皇帝陛下法外开恩,不止免除你们之前的罪行,还可以考虑给予你们适当的奖赏。今后遵守我国的法律,通过合法贸易盈利,这钱赚的多光明正大。”
最后做了个总结,强调了限期期限。
“限你们三天之内回复,出具书面保证,等候我对收缴鸦片的具体工作安排。到时候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诿,否则后悔不及。”
为了表示自己禁烟的决心,林则徐在这篇谕令里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09 13:18:27
听伍绍荣将这篇公文读完,轮到外商们被霜打了。不少人捶足顿胸,这趟来的真不值,不仅要赔了鸦片,这怎么还扯到掉脑袋上了。
不过有一些外商对此并不以为然,他们跟十三行久打交道,也遇到过几次清廷禁烟,以为还是之前的那些套路。于是就有人直接问伍绍荣:“咱都认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那些事我们也都明白,您就明说吧,这次要多少?三十万两够不够?”
让这个外商没想到的是,伍绍荣一改平时笑容可掬的商人模样,化身为正义的使者。怒目圆睁,严词拒绝,大义凛然的向这些外商们表达这次朝廷禁烟的决心。最后强调,这次不要钱,只要鸦片!
伍绍荣的这番表现,后来被外国人记录了下来。当时的他确实按照林则徐要求的那样,面对外商慷慨激昂,义正言辞。
看到伍绍荣一身正义凛然的样子,外商们也不习惯,心里也有些含糊。有人就小心翼翼的问:“如果我们把鸦片都上缴了,你们中国政府能给多少补偿?”
补偿?你还想要补偿!你以为这是做生意讨价还价那!伍绍荣心里早已问候了好几遍这个外商的祖宗十八代,不过表面上没有流露出来。转念一想,对这帮外商也不能只来硬的,真要是把他们挤兑急了,闹出点什么幺蛾子,黑锅还得自己背。而且林大人在公文里确实也提到了给予适当的奖赏。沉吟了一会,说:“嗯...补偿嘛...可能会按很低的价格补偿一些。”
说完这句话,伍绍荣猛然醒悟,对呀,这帮洋人图的不就是个钱吗。于是找到几个相熟的外商,提出可以拿出一些钱来换购一二百箱鸦片。他这是打算破财消灾,收缴些鸦片给林则徐交差,也能让这些外商在经济上得到些弥补。
先不说能不能让林则徐满意,这破财消灾的想法在外商这就通不过。伍绍荣显然是低估了他们对于利益的贪婪之心。经过几番讨论,那些认为清廷禁烟历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人占据了主导。无论伍绍荣怎样的巧舌如簧,软硬兼施,这帮人都无动于衷。最后干脆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势,你爱咋样就咋样,反正一两鸦片也不交。
口干舌燥的伍绍荣看他们这样,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了,总不能真端壶开水烫他们吧。只得转身离开,先回去给林大人汇报情况。
伍绍荣走后,这帮外商并没有停止讨论。一些人认为,这次的禁烟确实跟以前有些不一样,可能真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但大多数人还是表示先等等看,真要有什么大的变化,到时咱再决定怎么办也来得及,万一跟以前一样呢,咱不就赚了嘛。

可这帮外国人不知道,在林则徐这只有一万,没有万一。不怕你心存万一的侥幸,因为他有一万种办法可以治你。

伍绍荣回到行辕跟林则徐汇报刚才的交涉情况,他的汇报十分巧妙,既表现出了对那些外商贪得无厌的愤慨之情,又表达了对禁烟工作的全力以赴,最后还婉转地表示这事太难了,自己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他一边汇报一边观察林则徐的神色,林则徐始终面无表情,即不搭话,也不表态,就坐在那默默的听他白话。
伍绍荣越说越紧张,他实在想不明白林则徐对刚才的交涉结果是个啥态度。最后一咬牙,跟林则徐说,愿意向朝廷捐献家产。
他这句话可不是拍脑门子脱口而出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最后一搏。他想试试能不能通过破财这个办法,将他从收缴鸦片的泥沼里拉出来。作为一个商界高手,他这句话说得十分有技巧。他没说这钱是给您林则徐个人的,因为自打他看到林则徐给驿站的传牌时,就领略到了这位钦差大人的清廉刚正,他不敢这么直白的向林则徐行贿。所以刚才有外商提出要拿钱平事的时候,他才会严词拒绝。但他又不甘心,在他的认知里,大清的官员哪有不爱钱的。于是他提出将家产捐给朝廷,想以此探探林则徐的口风。
林则徐是何等的聪明,伍绍荣心里的这点小九九他又怎会猜不到。等他说完,林则徐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本钦差不要钱,只要你的脑袋。”
此言一出,伍绍荣直接就跪了,本还想解释几句,可光张嘴话却说不出来。林则徐也不理他,转身就回了后堂。也不知伍绍荣跪了多久,最后默默地起身,颤抖着向家的方向走去。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10 10:44:20
不听话就不让你走

林则徐当然并不是真的想杀了伍绍荣,只是再次提醒他要端正态度,别老来虚头巴脑的这一套,踏踏实实的办事才是正经。
对于外商的反应,林则徐早有预判,毕竟筹谋了这么久,外商的不配合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他也没想着只可着在十三行这一只羊的身上薅羊毛。事办到这种程度,也算是达成了预期目的。一是敲打了十三行,让他们以后能全心全意的办事。再者,这次收缴鸦片的终极目标是让那些个外商们服软,乖乖的交出鸦片,并保证从此不在进行鸦片贸易,从而最终根治鸦片进口。通过十三行的交涉,已经把此次禁烟的决心传达给外商,毕竟我泱泱中华乃礼仪之邦,先礼后兵,把丑话说在前边,你不听,那就别怪我玩狠的了。

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五日(1839年3月19日),林则徐给粤海关监督下达了一项命令,并让十三行通知外商:
“本大臣钦差广州期间,在调查清楚外商是否与内地烟贩存在勾结走私鸦片的情况之前,所有外国商人不得离开广州。粤海关对外商提交的红牌申请一律不予批准。”
所谓“红牌”,就相当于现在的出入境手续。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是到广州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在取得十三行的担保后,每次出入境前都要向粤海关提出申请,拿到批准的红牌后方可进出广州。本来有很多外商眼看苗头不对,想着暂时离开广州,等禁烟这阵风过去后再回来。林则徐的这项命令,直接把他们的后路都给堵死了。
不仅如此,林则徐还派出了一批“密探”到各商馆外蹲守,监视外商们的举动。

这两天外商们过的也不踏实,都在紧张的观察事态的发展,其中有四十名实力最强的外商,天天聚在一起商讨对策,他们跟十三行也达成了默契,林则徐那边一有什么指令,就立刻通知他们,他们好尽快商讨出对策通知其他外商。
当他们听完十三行的传达后,当时就炸锅了。之前还是带来的鸦片想卖卖不出去,现在倒好,想走都走不成了。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整吗。有的外商不停的抱怨,早知如此,昨天还不如答应伍绍荣,低价卖给他点鸦片让他去交差,亏点就亏点,也比现在血本无归强。
还有的外商发现,商馆的门前突然出现了很多陌生人不时地往商馆里张望。外商们也不傻,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些人明显就是派来监视他们的,而且这帮人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行踪,丝毫没有密探的样子,仿佛就是要告诉他们,我们在盯着你们的一举一动。
遭受连续暴击的外商们终于坐不住了,有吐槽的、有抱怨的、还有谩骂的、甚至有歇斯底里大喊大叫的,场面十分混乱。
就在此时,那个著名的鸦片贩子颠地(Lancelot Dent)登场了。依靠多年的鸦片贩卖,颠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这些外商中实力算是比较强的。他先是止住了这些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然后强灌了一波鸡汤。
他指着这些惊慌失措的同行们说:“看看你们这些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丢不丢人。咱们经历多少次禁烟了,哪次把咱们怎么着了?怎么这次就把你们吓成这副德行。听我的。不理他们,就跟他们耗着,我倒要看看他们能把咱们怎么样。”
突然冒出这么一个主心骨,外商们也都逐渐冷静了下来,有些人的胆子也跟着壮了起来,纷纷表示赞同。还有很多人确实害怕了,尤其是一些美国商人,他们担心林则徐接下来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建议还是交些鸦片先应付下。眼看着争执再起,场面又将失控,有人就提出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按照颠地的办法执行。
经过投票表决,有二十五票赞同颠地的想法,十四票反对,还有一票弃权。
OK!确定了斗争基本原则,接下来就该研究具体的应对方案了。虽然决定不交鸦片,但他们知道硬刚也不是办法。所以经过讨论,这些人代表所有在广州的外商给了林则徐一个正式的回复。话说得既漂亮又直白,“我们所有外国商人郑重承诺并立字为据,从今以后绝不与大清进行任何形式的鸦片贸易。而且我们愿意向清政府支付现银来表达诚意,具体金额林大人您说了算。”至于上缴鸦片的事,只字未提。
颠地始终认为,林则徐之所以一直拿鸦片说事,还是因为钱。这次面子给到了,钱也提到了,林大人应该也就满意了。
可没过多一会,伍绍荣就差人带来了林则徐的答复,“除非你们将所有的鸦片上缴,要不然这事完不了。假如你们还一意孤行,明天我就将十三行的人缉拿归案,先砍两个再说。”
这下颠地是真慌了,终于知道这位林大人跟其他大清官员不一样,也意识到这次的禁烟跟以往不同,是来真的。
他急忙问那个送信儿的人:“伍绍荣呢?他怎么没来?”
送信儿的回答:“我家老爷在家呢。”
什么!这都火烧眉毛了,居然还有闲心在家待着。颠地连忙让他赶紧回去请伍绍荣过来,并派人去请其他几个十三行的首脑过来商议对策。
没想到那些行商跟没得到信儿一样,左等不来,右等还不来。眼看着都到晚上十点了,颠地终于等不下去了,赶紧又派了一拨人去请,并嘱咐他们,这次一定得把他们拉来,就算是跪,也得把他们跪来。

在一些清末题材的影视作品里,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老百姓怕当官的,当官的怕洋人。”其实这种情况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别说当官的不怕洋人,连普通老百姓都不愿意搭理他们。只有广州的行商们,因为生意的需要,不得已才跟洋人接触。而且这些行商不仅不怕洋人,反而是那些洋人要千方百计的去讨好行商。因为只有通过行商的担保,他们才能在大清做生意。尤其是伍家,不仅是当时的世界首富,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并且他家在美国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有很多外商包括颠地都是请伍家作为他们通商的担保,甚至有一些外商还认伍秉鉴作了干爹,与伍绍荣以干兄弟相称。
这次伍绍荣之所以几次三番的亲自来找外商们商量,实在是被林则徐逼得没办法。同为生意人的他心里明白,让那些外商交鸦片,跟割他们的肉一样疼。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帮外国人不但不领情,还拿起堂来了,咬死了就是不交鸦片。伍绍荣也想明白了,上赶着不是买卖,你们不是不松口吗,我也不找你们了,反正你们在广州想走也走不了,大家就一起耗着,看最后谁耗得过谁。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11 11:29:56
眼看着颠地接连派人登门相请,伍绍荣知道,这帮外国人是真着急了。于是带着其他十三行的头头头脑脑们不紧不慢的来到商馆。
见面之后没等颠地张嘴,伍绍荣先说话了:“不好意思了各位,我们几个刚才一直在家里交代后事,所以来晚了,还请诸位见谅。”
交代后事?好些外商还在琢磨这个中文词语的涵义时,伍绍荣继续说道:“诸位应该已经知道了,明天钦差林大人就会派人来抓我们,到时候也不知道我们几个谁先挨那一刀。现在借着这个机会,就算是咱们见的最后一面了,各位以后多保重。我们也不多待了,还得回去继续交代后事呢。”说罢拱了拱手,转身就要走。
他这迈步往外一走,那些外国商人差点就相信了。
颠地急忙上前拦住伍绍荣劝道:“伍先生您别着急,事情不至于此吧。”
“不至于此?”伍绍荣瞪着颠地说:“林大人的回复你们是没听到还是没听懂啊。你们要是还捂着鸦片不交,明天我们就得替你们去挨刀。别拦着我,家里还有好多事没安排呢。”边说边带头继续往外走。
这时其他外商也纷纷上前拉住相熟的行商询问,结果得到的答复都一样,都说着急回家安排后事。
如果说之前还有外商抱有一丝侥幸的话,现在他们看到这种情况,也都认栽了。割肉就割肉吧。再怎么着也不能真让伍绍荣他们出事,要不然以后连弥补损失的机会都没有了。
有个外商就问伍绍荣;“您说这次让我们交多少箱?”
伍绍荣一听这话,当即就停住了脚步,看着那个外商琢磨了一会,答道:“我认为大概得一千箱。”
一千箱!外商们听后又是一阵惊呼。
前文介绍过,按当时的鸦片种类,重量最轻的一箱是一百斤左右。一千箱最起码也得十万斤。要知道之前的几次大规模禁烟行动,外商们上缴几百箱鸦片就算是顶天了。这次伍绍荣张口就是一千箱,这哪是割肉,简直是伤筋动骨了。但是没办法,事已至此,只能刮骨疗伤。
伍绍荣看到这些外国人终于同意交鸦片了,强按住心中的狂喜,面色平静地说:“既然各位都同意了,那我们就先回去了。至于上缴的鸦片各位怎么分派,就麻烦颠地先生跟大家一起商量着办。明个一早我等各位的消息,告辞了。”
还没走到门口,伍绍荣转身又回来,面带凝重的跟外商们说:“我得提醒下各位,别以为交了一千箱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我也不敢担保林大人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措施。不过也别太着急,咱们先交了,然后看看林大人的态度再说。”说罢,带着人离开了商馆。
外商们则是各自摇头苦笑,没办法,顾不上以后怎么样了,还是先听伍绍荣的,把眼前的事应付过去再说吧。于是开始讨论鸦片怎么分派,之后纷纷回去准备。

第二天一早,伍绍荣就接到颠地给的回复,居然还带来个小惊喜,超额完成了收缴计划,总共凑了一千零三十六箱鸦片。他赶紧带着这个胜利的消息赶到行辕向林则徐汇报。
楼主:京城老九  时间:2022-06-12 11:25:54
颠地的救星

当伍绍荣向林则徐汇报收缴成果时,感觉自己今天的腰板挺得比前几日都直了些。可没说几句,刚挺直的腰板不由自主的又弯了下去。因为他看到林则徐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果然,汇报一结束,林则徐又是一顿训斥。说他明知道洋人手里有那么多鸦片,可收缴上来这么点就沾沾自喜。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还在帮着洋人欺骗朝廷吗?
林则徐还冷冷的对着他说:“昨天有很多美国人愿意多交鸦片,可被那个叫颠地的英国商人给阻止了,就因为他带的鸦片最多,所以带头闹事。”
本来伍绍荣就吓得汗流浃背,听完最后的几句,直接就摊在地上了。此时的他算是对林则徐佩服的五体投地,敢情之前派去商馆门口盯梢的“密探”都是幌子,真正的密探早已潜伏在外商们的周围,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已被林则徐掌握。
最后林则徐指着伍绍荣命令道:“颠地就是阻挠禁烟的外商首恶,必须严惩。你们十三行立刻把他给我带来,听候处理。”
这倒好,收缴鸦片的事不仅没过去,还又给了个更难的差事。伍绍荣没办法,为了自己诺大的家业和全家老小的前途,再难也得硬着头皮上。
伍绍荣知道那个颠地粘上毛比猴都精,要是直接跟他说,他肯定不来。所以他换了个套路,跟颠地说:林大人请你到行辕,有些事要和你商量。

事实证明伍绍荣想多了。

颠地听说林则徐要请他见面,不仅没多想,反而有些兴奋。要知道外商平时根本就接触不到大清的官员,这次他居然受到了钦差大臣的邀请。想着以后回国跟朋友们聊起来,这事够他吹好几年的。真是越想越兴奋,当即就和周围的朋友商量,看看准备点啥礼物带着去行辕。
他的朋友们可不像他这样兴奋,到不是因为羡慕嫉妒,而是觉得这事有些不劲儿。连忙劝住颠地,让他先别激动,跟他说:你这一去要是回不来怎么办?最好让林则徐出个保证书,确保你二十四小时内能安全返回。
颠地听完一愣,转头看向伍绍荣。他一看伍绍荣支支吾吾那样,顿时就明白了,合着这是一个套儿。赶忙表示,我这还有好多事没忙完,今就不去了,以后再说。
伍绍荣也明白,没有保证书颠地是说什么也不会跟自己走的,可这保证书的事他也不敢跟林则徐提,只能回去汇报说颠地有事来不了。
林则徐不管这一套,只一句话,必须把颠地给我带来。
接下来就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十三行的人是一波接着一波的去请颠地,有好言相劝的,有威逼利诱的,甚至还有声泪俱下哭求的。反正不管十三行的人谁来,用什么手段,颠地就俩字,不去!
据说后来伍绍荣实在没辙了,搬出老爹伍秉鉴登门邀请。面对这位泰山北斗级的商界大佬,颠地知道光靠“不去”俩字是打发不走的。于是跟伍秉鉴说:“老爷子,咱们明人不说暗话,如果贵国政府派兵来抓我,我绝对不做任何抵抗,乖乖的跟着走。但如果让我自己往监狱里送,那我可不干。”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伍秉鉴也知道再聊下去没什么意义。他俩心里都清楚,林则徐之所以逼着十三行找颠地,就是不想引起两国在外交上的激烈冲突,所以肯定不会派兵来抓的。
不过老谋深算的伍秉鉴也不是白给的,你颠地不是死鸭子嘴硬吗。行,我让其他“鸭子”治你。
他回去就召集十三行开会,让他们以后不用再去找颠地了,去告诉其他的外商们,如果颠地还一意孤行,那林大人早晚会取消通商,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有意思的一幕又上演了。只不过一波又一波来找颠地的人换成了外商们。他们纷纷劝他,这么拖着也不是个事,弄不好林则徐最后真能派兵来,还不如你现在就去,还能争取个好态度。
不料颠地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平静地跟这些人说:“各位放心,拖着还真就管用。”这话差点把好多外商气乐了,琢磨着颠地是不是精神压力太大开始说胡话了。不过有脑子转得快的,突然明白了,原来颠地之所以拖时间,是为了等他的救星,他的这个救星一来,不光是颠地的事,甚至连外商们上缴鸦片的事都可能给应付过去。
这个救星就是英国驻大清商务总监督查尔斯·义律。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