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赫衰败几轮回      西周的封国齐国,可谓背景显赫,其创始人姜尚

字数:2851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6-07 02:53:36 更新时间:2022-06-08 16:10:12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6-06 18:53:36
显赫衰败几轮回

西周的封国齐国,可谓背景显赫,其创始人姜尚姜太公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为灭商立了大功,堪称文、武两代王的“佐命元勋”。其实还不止于此,因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就是说,他的祖上在我们的传说时代是“四岳”之一的、地处东部的部落首领,由于协助禹治水有功,便受封于吕、申(古国名,均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姓姜氏,世代相传。后来(夏商之际),分封于吕的姜氏一支有的已沦为平民,姜尚即是这批平民中的一员。这大概是姜氏显赫到衰败的第一个“轮回”。

关于姜尚,《史记》记载了三种说法,一是“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年老且穷困的姜尚,以一个渔夫的身份见到了日后成为周文王的西伯)。”于是这次渭水河畔的奇遇,使姜尚成了西伯的“太师”,协助西伯进行了一系列“翦商”的准备。二是“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规周西伯。”即说姜尚在经过一番从政的曲折后,投奔了贤德的周西伯。三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逢西伯被商纣王扣押,西伯的两个大臣找到隐士姜尚,在搭救贤德的西伯上达成共识,遂献美女珍宝于纣王使周伯获释。不管怎么说,“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尽管说法各异,但在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结果使已沦为平民的姜氏一支以姜太公为代表又兴盛起来。于是姜氏进入了衰败到显赫的第二个“轮回”。

姜太公到封国营丘(今山东淄博)后,“修政,因其俗(顺应民俗),简其礼(简化礼仪),通(发展)工商之业,便(开展)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很快名声大振。到了周成王(武王之子,名诵)即位时,因年幼,由其叔周公旦辅政,引起管、蔡(即管叔鲜、蔡叔度,均为武王之弟)作乱,而齐国西南的少数民族淮夷也乱中起兵反周,姜太公便执行召康公(武王之弟)所传达的成王(实际是周公旦)的委任,即“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至。”这就大大拓宽了齐国的封土,东可以到大海,西可以到黄河,南可以到穆陵(齐之要塞名,在今山东沂水县北,尚存齐长城遗址),北可以到无棣(古邑名,在今山东无棣县北),并且有征伐大权。在二百多年的历史岁月里,齐国作为东方大国,长盛未衰,且与周室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进入春秋时代,齐国出了个昏乱的齐襄公(齐僖公之子,名诸儿),此公终日饮酒作乐,甚至依然与已经嫁给鲁桓公的自己的亲妹妹私通,并因之杀了鲁桓公。鉴于此前这个诸儿就乱杀无辜,导致日后自己也被堂弟无知所杀,无知再被杀,齐国一时无君,这才有了避祸于外的襄公的三弟姜小白回来成了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齐乱而复兴。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锐意改革,终成春秋的第一霸主。诚然,姜小白与其先祖姜子牙不可同日而语,姜子牙受武王之封,是齐国的创建者;姜小白是齐襄公的三弟,政治避难于外,得鲍叔牙辅佐回齐挣得了王位,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在改革求强上,倒是一样,姜小白在鲍叔牙的举荐下,以包容之心,重用曾经射过自己一箭的管仲为相,开始了振兴齐国的改革。

姜小白采纳了管仲的改革方略,即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衰征”,可以理解成那个时代的“土改”,就是给农户分地(“均地分民”),规定向农户征收租税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按年景和农户所分土地的好坏来定的,基本颠覆了“井田制”,很有点打破“大锅饭”的味道,彻底改变了“田在草中”那种出工不出力的奴隶式劳作,使农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则实行“参国伍鄙”,就是按照不同身份之“士(农)”、“工”、“商”对“城”(参国)进行行政区的划分,如国都的“士区”分15个乡,“工区”、“商区”各分3个乡,共计21个乡,乡之下再设“轨”、“里”、“连”等共四级;对野鄙(乡村)的行政区划分为5属,属下分“邑”、“卒”、“乡”、“县”等共5级。对这些“行政区”,由“中央”委派官吏分别管理。在地方“治吏”上,有了考核制度,做到“优升劣黜”;还规定了官吏的报告制度,不能不作为,要向上报告本辖区的“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让上面掌握下面的“优秀人物”和“不良分子”,作不好这项“报告”,将受到惩罚。另在国人中创设选拔人才的“三选制”,从乡选到官选,再到国君敲定,用人上基本动摇了等级制和“世官世禄”,颇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意思。军事改革,则着手于兵源的掌控和军事单位的编制,也就是“作内政以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从各级行政组织中征兵,再加以相应的编制,从而提升军队作战单位的凝聚力,以更好地发挥战斗力。经济、政治、军事三大改革齐头并进,加之继续兴传统的鱼盐之利,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对“外商”的经营则给予优惠政策,齐国迅速成为春秋时代的强国。

只有强国才可能言“霸”,管仲又不失时机地让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实现了不动兵车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称霸目标。齐桓公雄霸中原达三十年,直到公元前632年晋军重创楚军于城濮后,晋文公(姬姓,周武王的后世子孙公子重耳)崛起,成了中原新霸主,使晋国称霸中原达百年之久,齐国才风光不再。

但齐国并未退出春秋诸侯国的历史舞台,其政权一直为姜太公的后裔姜氏所控制。二百多年后,到了战国中期的公元前404年,正值齐康公即位,康公实为败姜氏之昏君,上台后,贪恋酒色,根本不理朝政,十多年间,便被齐相田和放逐海上,姜氏之齐已为田氏取代,此变故发生在公元前391年。六年后,田和被周天子(周安王)封为齐侯,姜氏之齐不复存在。齐国之名得以保留,却是田氏之齐了。

从姜太公创建齐,到亡国之君齐康公由于无能和昏庸,等于拱手把“天下”送给田氏,便是姜氏显赫到衰败的最后一次轮回。

这显赫与衰败的几轮回,跨越了那么长的历史阶段,自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致。西周的“分邦建国”,把“家天下”发挥到了极致,那些封国(包括像姜太公这样异姓的齐国),对周武王和周公旦具有感恩之心,且封国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就像国中之国,有地盘、人口、军队,以及属于自己的经济收入,且上行下效,在宗法制的框架下能够再行分封,尽可进行长远的经营。西周能维持二百好几十年,与这种国家结构不无关系,其间周公的制礼作乐,形成了一种礼乐文明,亦属历史上的建树。但天下“无争”只是“礼乐”的理想,随着岁月流逝,姬姓血缘渐远,众多的封国不仅再也不是周室的屏障,进入春秋时代,反而纷纷改革求强,“挟天子以令诸侯”,争相称霸,周室沦为了各路诸侯的“旗号”和“摆设”。到了战国时代,社会更加动荡,“士”这一阶层的崛起,终使“七雄”并出。在经历了五百多年政治上的大洗牌,历史向周室亮出了“红牌”,周之国家模式形同废止,姜氏齐国被淘汰出局,成为必然。

姜氏的轮回有社会发展的因素,亦有自身的问题,因为再显赫的先世,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后世子孙永远精明强干和执政清廉,不用说姜子牙的事业了,就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也没有被继承下去,怎么能期待再来一次“轮回”?而这种轮回又何止姜氏和他的齐国!自然界的“适者生存”,在人类社会等于“与时俱进”者生,这大概也是自然与社会都无法抗拒的“铁律”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