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字数:2253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6-20 16:19:53 更新时间:2022-06-21 14:12:56

楼主:张关林2016  时间:2022-06-20 08:19:53
张说《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文:百姓之所以吃不饱,是因为统治层收税太多。百姓之所以难以管控,是因为统治层逆势而动。百姓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层过度追求享乐。只有不追求享乐的统治者,才是高明的。)

(张说)本章提出民本观的一个重要命题:统治的优劣,取决于财富如何分配。民本观认为,国家收税要有限度,即不得破坏百姓的安居乐业。超过限度,民不聊生,百姓就会“轻死”(造反的委婉词),到那时政权尚且不保,何况税乎?本章与上一章主题相同,角度不同,上一章从执法角度看问题,本章则阐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逻辑。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把统治的优劣与财富分配直接挂钩,就抓住了要害。好的统治,表现为百姓能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正常生活。而在糟糕的统治下,百姓吃不饱,只能造反。造成统治好坏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统治层拿走多少财富。引起百姓造反有三个原因,一是“其上食税之多”,二是“其上之有为”,第三是“其上求生之厚”,其实就是一个原因,收税太多,分配失衡。统治方式不外乎“无为”和“有为”两种,无为而治,指顺民情趋势而为;有为而治,是指统治者随心所欲。这是民本观的重要思想。

《尚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观的最早表述,这说明《尚书》问世时,民本思想已经是有共识的治国纲领。这个纲领之沿用至今,说明它抓住了社会治理的要害。“本固”,就是指百姓安居乐业。

中国历史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其实就是大治和大乱的交替。从民本角度出发,这条线索就看得十分清晰了。大治,是因为推行了民本政策;大乱,则是无视民本的结果。史学家翦伯赞提出一个概念,叫“让步政策”,指王朝开创者往往会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其实就是推行民本政策。中国朝代的演化模式是惊人一致的,这个模式是:新朝开创→让步政策→社会繁荣→不再让步→社会衰败→农民起义。这不是巧合,是民本规律所导致。

地主与农民是农耕社会的两大又对立又依存的阶级,他们在分配上对立,但终极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农业收成决定了社会总财富。因此,收成好,交税多,留成也多,是为盛世,其前提是贯彻了民本政策,农民有干劲。如果政策伤民,农民对生产没有兴趣,收成不好,交得少,留得更少,是为乱世。睿智的统治者看到了这点,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水究竟是载舟还是覆舟,就看政策了。所以高明的统治者往往轻徭薄赋,让人民自行发展,以期水涨船高。而所谓昏君,就是竭泽而渔,把农民的东西悉数拿走,逼他们造反。道理就这么简单。

民本观是中国农耕社会所特有。西方源自游牧社会,与之相适应的是民主观,而不是民本观。民主与民本一字之差,本质完全不同,这是中西方文化的最重要区别。民本观考虑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民主观,是强者自由发展的理论。民主观来源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有无限扩张的权利,反映了游牧人的掠夺性。游牧生活以狩猎和抢劫为谋生手段,崇尚个体强悍,弱肉强食。他们没有定居习惯,所以缺乏集体意识。他们的抢劫几乎不会遭遇反噬,例如蒙古大肆奴役欧洲,却没有遭到任何报复。但地主如果拿走农民太多东西,会立刻遭到反噬。多次的反噬,才形成了民本观。这是农耕与游牧在价值观上的根本差异。世界上所有辉煌的农耕文化,除中国外,都毁于游牧民族之手,原因就是游牧民族的掠夺性。而农耕文化对外是没有掠夺性的。八国联军侵华,是游牧族再次掠夺、毁灭农耕族的现代版,而他们的理由却是给落后民族送来民主的曙光。可见,民主观的根本用途,是保护强者的掠夺。

从生态角度看,民本与民主都是特定生存方式的产物,在互不交集的时代,本身没有道德优劣之分。如今,全球走向交集之际,美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祭为人类唯一的文明大纛,试图以此颠覆目标国家,这样就使本来谈不上好坏的民主,变成真正的坏东西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轻死”就是造反。造反的原因,是统治者追求享乐,拿走太多东西。老子认为,分配不均,与百姓造反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这一发现如今表述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老子提出了补救方案:如要长久统治,就不要追求享乐(“无以生为”)。注意,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表述一种哲学观,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的辩证法。事物都有自己的制衡机制,所以不会一直走向自己的反面。行为者应该利用这种制衡机制,顺势而为。《道德经》始终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事物,本章就是一例。统治者追求享受,是权力的自然属性,但这个属性如任其发展,就会走到百姓“轻死”的地步,统治就难了。为了长久统治,就必须朝反方向走一走,统治才不会失衡。

这是一条普适规律,比如,人体是阴阳平衡体,白天吃饭活动,阳气上升。如阳气一直上升,过分阳盛阴衰,人就会生病,所以晚上要休息,让阳气收敛,阴气上升。而过分的阴盛阳衰也不行的。阴阳的升降交替,这就是人体的制衡机制,体现了“反者道之动”的原理。再如资本主义,资本靠剥削才能增值,这是资本规律,但如一味剥削,会引发革命,反而伤及资本。资本要维持增值,就得“反者道之动”,这样劳资关系才能维系。

楼主:张关林2016  时间:2022-06-21 10:18:00
@孙文0654 2022-06-21 06:04:17
~只有不追求享乐的统治者,才是高明的。~(很有些道理。。)
-----------------------------
《道德经》只说了两点,第一,怎样做受人拥戴的领导,第二,怎样做不会失败的人。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