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电影《决裂》的观感

字数:3136访问原帖 评论数: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12-02 06:17:23 更新时间:2020-12-22 08:49:24

楼主:萌萌妈妈董小华  时间:2020-12-01 22:17:23
最近网上有人就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决裂》中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情况以欣赏的角度进行了介绍,由于感到新奇,所以我专门搜到这部影片进行了观看,并且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进行解析,感慨颇多,现将我对这一事物的理解谈一下感想:

电影《决裂》所描述的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所发生的故事,开门办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新生事物,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江西共大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类型的学校,《决裂》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影片。共大’属于半工半读的性质,从农村招学生,根据劳动需要,学习农林牧副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西共大改名江西农业大学,办学宗旨也发生了改变,从此这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新生事物,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在看来,《决裂》原剧作主要表现了教学思想上的分歧,修改剧本时,加入了一些批走资派的台词,性质起了变化,教学思想斗争上升到路线斗争。

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两条不同教育路线之间的斗争,主张年轻人要接受平等的教育,大学不应该采取严格的入学规定,因为这样会把工农兵排除在外。

其思想根源应来源于天下大同。在接受教育中追求人人平等,通俗一点说就是“等贵贱”。

等贵贱,均贫富。是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来的口号,大批的低层民众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纷纷加入起义的队伍,平等是历代底层民众所向往的彼岸。而江西共产主义大学无疑是这一实践的产物。

因为这一实践的本质在于其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平等,而且还追求人格地位上的平等,从人本主义角度来评价这件事情,其无疑是一次伟大的实践。

然而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利弊权衡,如果弊大于利,则实践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此路不通。

如果不谈江西共大的人本主义功能,单纯从其社会功能来看。这类学校所产生的效益是以培养出基础技术性人才为主。说穿了与当今的技校等专科学校差不多。它的办学方针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社来社去”。

办学方针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以生产实践促进教学。

共大总校与分校共兴办农场66个、林场40个、畜牧场71个、工厂243个,经营耕地4.275万亩、林地14.2万亩,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基地,为解决办学经费打下了基础。

因为江西共大对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嗤之以鼻的,所以就有了批判马尾巴功能的情节。并且对应用科学的研究也是不求甚解,原因在于办学宗旨,但也与学生数理化水平普遍不高有关,因此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办学目的。

学校对学生个人文化水平要求很低,会识字就行。不追求学生质量,没有初高中文凭也能上大学。因为所吸收的学生来自在职的工农兵,所以基础文化水平不高。

当时系统的教学已经被打乱,并且不以分数的高低来做为升学的手段。因此所教授的科目紧紧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不重视科学研究基础的数理化!所以即使有更高层次的师资力量也会有劲使不上,更别说老教授被边缘化和被批判。

这个学校的成果是以“不要国家一分钱”为特征,共培养了22万名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所以这种性质的大学的功能在于能够产生大批量的农业技师和基层生产技术人员。不可否认,重视人本主义,追求人生平等,是这个学校的主要特征,但其可取知处仅限于此!

马尾巴功能属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范畴,这类研究虽然远离社会实际,但是基础科学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却具有重要意义!

举动物仿生学为例子,比如:电子蛙眼,潜水艇等,都是在研究与生产实践不相干的不起眼的事项上为人类摸索出科技进步的途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蝇眼的特殊构造和功能,使科学家受到启发,研制出蝇眼透镜,把它安装在照相机上,制成了“蝇眼照相机”,其镜头由1329块小透镜粘合而成,这种奇特的“蝇眼照相机”的分辨率很高,每厘米的分辨率达400条线,这种照相机可以被用来复制计算机的显微电路,另外它一次就能拍摄出几十张、几百张甚至千余张相同或不相同的照片,这项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军事上也有特殊的用途。

在当时的环境里,如果有教授在江西共大讲苍蝇眼睛的功能,可想而知一定会被当成教授无用的知识而被批判的。

从历史回顾和现实生活两个方面来考察基础科学研究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历史上,整个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经了几次大的革命。17世纪,牛顿综合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科学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建立了以系统的实验方法得到完整的物理因果关系的理性思维体系,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为以蒸汽机、机械为主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社会最高的革命力量,是因为其不仅可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能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加速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必然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如果单纯从大同世界角度看问题,这种漠视基础科学重视实用技术的大学并无什么问题。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只属于中国,天外有天,在群狼环伺的国际环境中,竞争是残酷的,尤其是科技竞争极其残酷,因为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伊拉克、南联盟在美国欧盟和以色列的降维打击下束手无策,科技落后的伊拉克被灭国!血的教训警醒世界上其它国家必须尊重科学。对数理化的漠视就是对科学的漠视,这样的理念误国误民。

对外科技交流可以互相借鉴科研成果,也可以引入先进的科学理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泽东时代创造中国科研奇迹的科学家大多都是留学国外的海归。如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朱光亚、周培源、苏步青、杨承宗、罗祖道、程开甲、王大珩、陈能宽等一大批留学归国精英为代表的大批专家学者,带回了海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祖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奠基人和领导者,成为新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力提升的栋梁,为振兴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科技、国防、文化等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堪称新中国的无价之宝。而他们都是精通数理化的学霸!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中国绝不能闭关锁国,更不能不尊重科学!

如果思想难解放,手脚被捆住。培养人才的体制被束缚,导致高端科技人才奇缺。创新点乏善可陈。如果在一个时期这种状况持续,则会被突飞猛进的世界科技发展大潮所抛弃,落后不可避免!

可谓时不我待!“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观大势、明大势,才能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赢得战略主动。

历史上,中国就有因没抓住机遇而落后的前车之鉴。比如,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我们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最后被世界潮流抛弃,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没有很快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机遇,使中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些惨痛教训必须深刻吸取。

因此才有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参观日本高铁后的冷峻面容,和再不改开就会有被开除球籍的感慨!也就顺理成章的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大学扩召全面展开,不拘一格的召揽人才。为了吸收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和科研人员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大量向国外公派留学生学习先进科学技术,高校的科研体制被重建。所以才奠定了中国迅速崛起的基础!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经历一次次“华丽转身”: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从“世界工厂”到经济强国,在新世纪的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中,中国厚积薄发,弯道超车,跃升为科技大国、创新大国,在不少领域从跟随者变为领跑者。这其中科技的贡献有很大的占比,如果没有尊师重教,即使中国改开了也仅仅在世界工厂给发达国家打工这个层次上徘徊!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因此我对电影《决裂》持否定态度!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