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字数:9371访问原帖 评论数:6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04 23:01:54 更新时间:2022-09-25 12:25:55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4 15:01:54
日前见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幼儿园图片,下面写幼儿园再见了。上面还有一句,三年,历历在目。其他没有了。

孔夫子说十五而志于学,现在小孩子在三年幼儿园再见之后,就要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逐步走上志于学了。做家长的刚经历历历在目的的三年,接着还有十年,十年以后到三十而立还差很远,任重道远呀!努力吧。好日子在后有。

我外孙现在三十岁,他上幼儿园的三年,有两年半是在苏州外公外婆处,这二年半虽已过去二十多年,说不上历历在目了,但也留下了不少文字记录,照片等等(当时没有录像视频)。由于幼儿园毕业,我们就送他到父母身边上小学了。他父亲在北大工作,孩子可以上北大附小,以后附中,只是没有考上北大,失之北大,收之西方,后来就远走高飞投奔在纽约大学工作的姨妈就学,至今学毕业在纽约上班挣钱了。

再说两个女儿现在五六十岁,当年是否上过三年幼儿园?大女是六三年生,应当六六年六七年上幼儿园,也真上过一段时间,是半年一年还是几个月几个星期,竟也记不清了。那时FM二人正被革命弄得昏头转向,上幼儿园事都有外婆,还有姑外婆,三外婆等老一辈人照护,现在老一辈人都不在了,如果按三年计算,应当六六年到六九年或六七年到七零年。事实是就在一九六九年,苏州又有大批各界人们响应政府号召,不在城市吃闲饭,上山下乡干革命去到苏北农村去。中学教师虽然不能说是在城市吃闲饭的,但也有很多自愿报名全家下乡的。这时六三年六八年出生的两女,也就随父母到农村去了。第一次到达是当年十二月,寒冬。两名中学教师第一次下田体验是到种荸荠的水田收获,水田里是泥土荸荠在泥里,泥上面是结冰的水,脚要伸进冰水,踩泥土发现荸荠,把它收起来。农民当然驾轻就熟,可是我们却很难踩到一个半个,农民也说,上来吧,难为你们了。但是上来后又有新问题,田里收上来荸荠就在地头,许多农家孩子就取而食之。我家大孩子,也跟着见样学样。我说别吃不能吃,小孩自然不听,这么多小孩在吃,边上大人也都说吃吧不要紧。可是那时我的想法比较正能量(当时没有这个词,或许该说比较正统吧),我们是来向工农学习的,农家小孩吃点荸荠,那是他们家大人劳动所得,我们去吃不是侵占集体利益吗,一定不能。但是这也难和小孩子讲清,没有办法只能不讲道理,就用强力把小孩拉开,放到远一点地方。这一幕几十年过去,倒还记忆犹信历历在目!第二个女孩到农村时才一岁多一点,后来妈妈到到公社帮忙爸爸在场上算是劳动,小孩就站在边上,农民朋友帮助做的立桶中观看学习吧(城里立桶多是竹木制的,农村那时做的是稻草编的)。
未完待续写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4 16:16:35
不记得在苏北乡村或小镇有幼儿园的事了。但是孩子们幼儿时期学前阶段的生活还是有记忆的。
刚到乡村时大孩子会跟乡村差不多同年的小孩玩,也会跟他们一起劳动,割草,拾鸡粪,交生产队记工分,,小的一个只能吃闲饭,还得父母请他人照顾她。如是一年许后,大人到村里小学教书,那时小学办戴帽初中,占用了教室,小学一年级新建一房,是土坏房无门无窗只有几个洞,窗洞用塑料挡住,,也没有桌子用泥土堆的,小板凳学生自己带。也没有较好的老师,我们女儿就反流回城,到外婆家上小学了。小的则跟我们到学校玩,办公室或者教室外。有没课的老师逗她玩玩等等。没有幼儿园的童年也就这样过去了。两个女儿从六九年起到七九年,回苏州时一个初三一个还是小学生。后来分别上了当时苏州名中学又先后考了北京名大学。

我父亲在台北素书楼理念写过的春联,留下了部分在他全集中。有一年写的有忧有乐依世运不知不愠在我心。这小孩在幼儿园的忧乐当然都受世运影响,下联不知不愠则多要看各人修养了。有人做得到有人做不到。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4 16:19:07
素书楼理念

素书楼历年

错二字订正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5 19:59:31
谢谢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6 08:44:07
有一段时间,红字最红,我们坐船到苏北农村落户,一个船队里就有许多不同姓而同名的小孩张红王红等等,六十年代出生现在五六十岁人,如果没有后来改名,还是可以见到的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8 11:37:57
谢谢给了绿码!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09 08:51:16
起跑,这是一个长跑。悠着点!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10 10:24:35
下面一则给孩子读书是外孙在苏州上幼儿园时的事,后来写的,已收入《思亲补读录》是扩充版《温情与敬意》书中



给小孩读书
现在的小孩,很聪明,还没有上幼儿园,都会玩手机,玩平板。甚至有比老人还玩得溜的。虽然没上幼儿园,不认字,但是从小让他养成阅读习惯,也是必要的,而且早一点的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么。
小孩不认字,老人可以买有图有字的书陪他读。让他看书,老人讲给他听。这有两个办法。一是讲故事法,老人自己看了书上图和字,自己编成故事讲给他听。一是让他看图,老人就读书上字,不讲故事。我家外孙小时候,我们俩老人,两种方法都用过,外孙他也都能接受,都喜欢。
外婆,她是用读书法的。有一天,读到书上一句句子,中有“寂寞”一词,外孙问了,寂寞什么意思?外婆一时想不出怎么讲,就没有回答,继续读下去。外孙他也没有抗议,就这样听下去。忽然,他说,我知道了,寂寞,就是没有朋友,一个人,东走走西走走。当时两个老人都笑了,亏他想得出,真不错。寂寞就是没有朋友,一个人,东走走西走走。这符合这本书的故事,搬到其他场合,也大致可以这样解释吧。
钱穆先生在一通论学书信中说到“沉潜反复之功“,说读书不可忽视这个。外孙他会领悟出这个寂寞的意思,也是靠的这个沉潜反复,外婆一次一次一本一本的给他读呀。
从小让小孩有读书习惯,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外孙现在大了,他还是喜欢读书的。


附于此
以下内容无关,可忽略。
家法律法规保存草稿回复(Ctrl+Enter)

开通VIP会员,丰富的个性化表情任你用



关闭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7-30 07:52:28
此帖主体部分,今日发在晚报副刊(苏州),改题为起跑线。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2 10:29:36
谢谢楼上喜欢!
这幼儿园,要有续集,就是小学了。那时候,六十年代后期,我们下放苏北农村,一个大队有一所小学(大队下面是几个小队就是几个自然村,每个十几户二十户的范围)。初到那时,我们孩子还小,学校也较远,所以根本不去学校的,只是有时上街或是到公社有事会走过学校那儿,对里面的老师也是不相闻问,只有一位校长因是同村人才认得的。

七十年代初,小学有了大发展,办起初中办了。有个形象化的名词“戴帽子初中”,就是在小学里,用他的教室和教师,又就地取材,找几个苏州下放过来的参加,于是我们二人都去小学教初中了。在苏南时候,我们二人都是教数学的,此时就改为一个语文一个数学,而其他无力 物理学生物学课程(当时改成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体育音乐美术等则有原来小学老师担任第一年是办一个初一班,一年后就有初一初二两个班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2 12:42:53
窗含西岭千秋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人们称赞这句诗好,有时候会说到这个“含”字好。小小的窗,把高远的雪山都含了。现代人不会说,只会说海景房、湖景房等等来提高身价。无论是住一晚或是吃一餐饭,都要为这窗景付钱的。如果住的是街景房,噪声的确是蛮厉害的,换到里面一些,离噪声远,不过窗外风景往往也很乏味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有句成语说,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不可求是肯定的,可遇的几率是极小的。比较好的选择,还是关窗闭户,读书写字,心驰神往,千秋万里,都在眼前了。
杜甫草堂在江边,钱穆先生素书楼在山边,山景房的窗里含什么,钱先生没有写诗明说,却有一年写过类似那句杜诗的春联:“户外横岭供瞻望非亲即千百世人心国事天下事尽然”(上联)。这户外,窗户外门户外,都一样,那台北阳明山,不会有千秋雪,不过还是有风景有历史的,供瞻望这一点是和杜甫窗含的西岭一样的。瞻望就是远看,非亲即,就是说没有去爬山去考察,,这就转入下半句这几千年的人心国事天下事,都是像那远山一样(原来那户外风景,只是说事的起兴)! 几千年的国事天下事,和户外的横岭都一样,其共同性就在供瞻望非亲即.这六个字上面、里面。那又怎样呢?大概我们还要再看看下联才会更看清楚点。
“胸中积愫堪体味难掌握九十年生命恩情友好情皆是”。和千百世人心做对的是九十年生命,大事又化小,国事天下事也化作恩情友好情,不过都一样,尽然,皆是,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堪体味难掌握呀。远山等等是因“非亲即”而难掌握,现在这胸中积愫 ,对自己不是非亲即,可是对别人还是非亲即,还是堪体味难掌握。奈何奈何。
杜甫这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情调平静,还可以说是欢快的。钱穆先生这春联,虽然是春天,但是一位九十岁老人的春天,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春天。中国的台湾的春天。这胸中积愫,对于异时异地又异年的他者(读者),当然更是难掌握了。堪体味,这是他夫子自道,后人外人也体味得到吗?
那一年在素书楼,钱先生一共写了三对春联(大门、客厅、书房)。看一看另外的同时写的联语,或许对体味掌握会有利吧。“人生感受悲喜一身内,天地变化阴阳斗室中”。人生感受悲喜和天地变化阴阳,都在斗室中,都在一身内。这联字数比上一联少,信息也不会多多少。要进一步体味掌握,还需要另觅途径。《晚学盲言》一书,或应其首选。
《晚学盲言》一书,完成于钱先生晚年。“余九十一生辰屡犯病,大惧此稿不得终讫。内人告余,未读稿已无多,心乃大定。直讫于余九十二生辰后又百日,而余书稿乃定。”·这样看来,那春联的写作时间正在他们夫妇写这书的几年中。把钱先生九十二岁时为此书写的序,引一点过来,应当是有益的吧。
“此稿共分三大部,一宇宙天地自然之部,二政治社会人文之部,三德性行为修养之部。大率皆久存于心,偶尔触发,漫无条理,又语多重复。倘能精心结撰,或当更多阐申,或宜更多删节,此则非盲目老年之所能从事矣。唯余之为此书,亦不啻余之晚学,爰题名为晚学盲言。又本书虽共分九十题,一言蔽之,则仅为比较中西文化异同。或深或浅,或粗或细,随笔所书,得失难定,幸读者有以正之。”
书中内容,都是比较中西文化异同,这副对联说的,应当也不出这个大范围吧。钱先生历年所写春联,或许也可一例看待。
钱先生全集之《素书楼余渖》,收钱先生历年春联数十副(但不巧,本文以上所述二联失收,此是钱家后人近从当年家书中检出者)。其中亦有类似写到人心国事天下事生命恩情友好情的,或者亦可检出对比参考吧。
佳趣在窗外溪山风雨晦明尽堪赏 杂务唯室中书砚春秋寒暑不知闲(一九七一.)此是按大陆通用纪年换算,下同。
时局如五里雾行一步见一步注意应从脚下 人心是一线天暗当头亮当头光明即在眼前(一九七二)
回忆八十年沧桑家乘国步说不尽 常抱千万种心事思今怀古念无穷(一九七五)
每期启后承先愿为千秋作牛马 岂意萦左拂右仅供五体谋稻梁(一九七七)
眼昏如花不惯再看世间色相 心亮似雪犹能预晓天外风云 (一九七九)
读过百千万卷书犹存眼底 经历家国天下事总在心头(同上一九七九)
匹夫有责八六浮生惟抱一耻字 百世可知春秋绝笔已见千古心(一九八零)
书剑飘零吾身为报国为偷生满心愧耻终何事 云山缥缈大陆是天堂是地狱尽日瞻望竟忘年(一九八一)
脚下踏遍几多桑田沧海未料倏经八十八载 心头尝尽不少离合悲欢但期仅限一世一生(一九八二)
有忧有乐依世运 不知不愠在吾心(一九八三)
年年估计大局大生命小生命合一 日日改写旧文旧岁月新岁月相融(一九八五)
飞越欧亚廿七天相依亲情应犹在 海峡两岸四十年阻隔伦理有若无(一九八九)
一年三百六十天,到过年写一副两副三副春联,几十年后再从几十副里钞读十来副,总之还是供瞻望非亲即,还是堪体味难掌握;但是至少可说体味可以稍微深稍微近一些了吧。钱先生的书还在那儿,还可以多瞻望,多亲即,以求体会之更深更近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2 12:48:40
幼儿园的续集应是小学,应楼上希望,写了一段未完想先发出的,被告知要等审查。等了半天未见结果,写好的一段却不看见了,以为或许在草稿箱里,找找也不见,却找到一段其他的发出来了。
小学的一段,有空再续写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2 15:36:59
上午那个续集第一段,终于审查完毕,发出来了,而且在我中午无法的一段西岭雪之上。谢谢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2 16:06:32
续写小学故事

当时初中学制二年,这戴帽初中算是把帽子带全了,可是鞋袜反而不周了。暑假开学一年级新生没有教室了,找教师还容易,初中毕业的女青年就可以由公社定为民办教师,教室不宜在附近找空房,建新房又费时间又要花大钱。那时的办法是土法上马,盖一土房,全用土坯墙芦苇顶,无门窗,有窗洞(加塑料纸可透光)没有课桌椅,用泥土做长方墱代课桌,让孩童从家里带小板凳做,就是一年级教室。九月开学教室里光线不足但是热量很高,新来的民办教师也怕进去,从办公室搬一木櫈坐在没有门的门洞那里,算是上课,我家孩子正好到了上学年龄,家长不忍让他和贫下中农子女同甘苦,从农村回流城市,到外婆家上附近的小学了。还有一个小女孩在我们身边,每天跟我们那么早出晚归上学校(有一农民工伴我们几个教师做一顿中饭,大队给她记工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31 07:39:09
虽然女儿从小就在外婆家生活(我们两个都住校,而且两地分居),到1969年下放农村时才父母女儿四个人全家一起。没几年,为了上小学,又要到外婆家去了。好的是就近入学,学校离家很近,而且不用穿过路面,就在同一条巷的同一侧,几十米而已。不过此时外公已经不在了,有几位老亲戚(姑嫂、妯娌)同住,几位老人照顾一个小孩,有时舅舅舅妈也会过来。
苏州的小学校舍和老师等等当然比土教室泥课桌好多,但是远离父母总是一个不利条件。所幸的是没过很久,我们的工作有了变动,从大队小学戴帽初中换到公社中学,在镇上,教高中,而且有两间宿舍可以四个人一起住。苏州读了两年又转学到苏北了,这次是公社小学(兼办带帽初中),和高中不在一起,比在苏州上小学路远要过一座大桥,走一段路,不过农村孩子都不当回事,我们孩子也不当回事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31 08:09:41
大队小学带帽初中第一届两年学习期满,毕业了。也就这时,全公社好几所同样的学校都有了初中毕业生。公社中学扩大规模,就把下放来本公社的苏州中小学教师调了好几人去充实教师队伍,好像还是数理化教师多,语文外语教师少,于是我仍教语文课,宿舍隔壁另一间住的英语女教师则是无锡下放知青经短期培训而来的。
两个女儿一个上小学,一个就在中学校园里玩,有个男孩差不多年纪,是一位女教师的儿子,两个小孩一起玩,两家一起请了附近一位农村女孩照看着点,相当于托儿所或幼儿园了吧,聊胜于无吧。
公社的小学自然比大队的好,有教室有课桌课椅,教师也会比下面的高一些。但是算术老师讲错题的事也免不了。原来的小学老师多去教戴帽初中了,小学里的多是后来补的民办教师,边教边学的。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31 08:15:08
下面做核酸了,现在是五天一次(不收钱的),其他需要的时候,到附近公园的收钱的点做,四元 一次。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31 09:50:11
补发晚报副刊文字起跑线

日前见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幼儿园图片,下面写幼儿园再见了。上面还有一句,三年,历历在目。其他没有了。



孔夫子说十五而志于学,现在小孩子在三年幼儿园再见之后,就要开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逐步走上志于学了。做家长的刚经历历历在目的的三年,接着还有十年,十年以后到三十而立还差很远,任重道远呀!努力吧。好日子在后有。



我外孙现在三十岁,他上幼儿园的三年,有两年半是在苏州外公外婆处,这二年半虽已过去二十多年,说不上历历在目了,但也留下了不少文字记录,照片等等(当时没有录像视频)。由于幼儿园毕业,我们就送他到父母身边上小学了。他父亲在北大工作,孩子可以上北大附小,以后附中,只是没有考上北大,失之北大,收之西方,后来就远走高飞投奔在纽约大学工作的姨妈就学,至今学毕业在纽约上班挣钱了。



再说两个女儿现在五十多近六十岁,当年是否上过三年幼儿园?大女是六三年生,应当六六年六七年上幼儿园,也真上过一段时间,是半年一年还是几个月几个星期,竟也记不清了。那时父母二人正被革命弄得昏头转向,上幼儿园事都有外婆,还有姑外婆,三外婆等老一辈人照护,现在老一辈人都不在了,如果按三年计算,应当六六年到六九年或六七年到七零年。事实是就在一九六九年,苏州又有大批各界人们响应政府号召,不在城市吃闲饭,上山下乡干革命‘’到苏北农村去。中学教师虽然不能说是在城市吃闲饭的,但也有很多自愿报名全家下乡的。这时六三年六八年出生的两女,也就随父母到农村去了。第一次到达是当年十二月,寒冬。两名中学教师第一次下田体验是到种荸荠的水田收获,水田里是泥土,荸荠在泥里,泥上面是结冰的水,脚要伸进冰水,踩泥土发现荸荠,把它收起来。农民当然驾轻就熟,可是我们却很难踩到一个半个,农民也说,上来吧,难为你们了。但是上来后又有新问题,田里收上来荸荠就在地头,许多农家孩子就群相争夺取而食之。我家大孩子,也跟着见样学样。我说别吃不能吃,小孩自然不听,这么多小孩在吃,边上大人也都说吃吧不要紧。可是那时我的想法比较正能量(当时没有这个词,或许该说比较正统吧),我们是来向工农学习的,农家小孩吃点荸荠,那是他们家大人劳动所得,我们去吃不是侵占集体利益吗,一定不能。但是这也难和小孩子讲清,没有办法只能不讲道理,就用强力把小孩拉开,放到远一点地方。这一幕几十年过去,倒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第二个女孩到农村时才一岁多一点,后来妈妈到到公社帮忙爸爸在场上算是劳动,小孩就站在边上农民朋友帮助做的立桶中观看学习吧(城里立桶多是竹木制的,农村那时做的是稻草编的)。









不记得在苏北乡村或小镇有幼儿园的事了。但是孩子们幼儿时期学前阶段的生活还是有记忆的。

刚到乡村时大孩子会跟乡村差不多同年的小孩玩,也会跟他们一起劳动,割草,拾鸡粪,交生产队记工分,,小的一个只能吃闲饭,还得父母请他人照顾她。如是一年许后,大人到村里小学教书,那时小学办戴帽初中,占用了教室,小学一年级新建一房,是土坏房无门无窗只有几个洞,窗洞用塑料挡住,,也没有桌子用泥土堆的,小板凳学生自己带。也没有较好的老师,我们女儿就反流回城,到外婆家上小学了。小的则跟我们到学校玩,办公室或者教室外。有没课的老师逗她玩玩等等。没有幼儿园的童年也就这样过去了。两个女儿从六九年起到七九年,回苏州时一个初三一个还是小学生。后来分别上了当时苏州名中学又先后考了北京名大学。她们起跑线差了一个幼儿园,后开算是跟上了


我父亲在台北素书楼历年写过的春联,留下了部分在他全集中。有一年写的有忧有乐依世运不知不愠在我心。这小孩在幼儿园的忧乐当然都受世运影响,下联不知不愠则要看各人个人修养,有的能做到有的不能了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9-01 07:49:42
续上昨天上午所写,公社小学回忆25楼。小学里的多是后来补的民办教师,边教边学的。

有位教算术的老师,三十岁左右,男性,学历经历不详(是我们不知道)。那时小学算术,并无前些年曾流行的奥数等难题,一般家长(即使是高学历的)也觉得难的题,一次或许是书上一道比较难的应用题,一般同学或多数同学觉得难吧,小女她是做出来的,但是作业本上被批为错,要求订正。其他不少同学也被要求订正,老师估计这订正学生难完成,他就在课堂上详讲一番,并提供了他认为应当的正解,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到本子上,算订正。完了他再批一钩算完事。可是小女她还是觉得自己做的不错,虽按老师要求完成了订正并获通过打钩,回家还是拿给父母看了。一看就知道,其实错了的是老师。
记得当时,我让女儿在那发回的作业本上,按她自己的解法重做一遍(仍和上面被判为错的一样),我又写了一段附言给老师,没有说他批错作业讲错订正,我说女儿的订正仍没订对,所以让她重新订正一遍如上(没有说老师错,实际是说小女起先做的就不错,所有的错都是老师的错)。老师知道自己是农村民办小学教师,家长是城市公办中学数学老师,总算承认了小女的解法没有错,在本子上打了钩。大概也和其他学生讲了。以致其他老师也知道这回事。我两个女儿相差五岁,这件错题订正的事如果是发生在五年级,则第二个女儿也即将进入此校上小学了(具体时间概念有点模糊了),再过几年这第二个女儿也遇到一次类似的事。那次正好我们有事到小学去,走过办公室听到过一句里面的议论,说他家的两个女儿也是绝了,都会发现老师讲课的错(大意如此,他们没有怪家长,说的是学生“绝”了。当地方言,此词略有奇怪、不寻常之意.)。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9-02 07:39:30
第二个女儿纠正老师错的事,记不得具体情节内容了。就记得了这样一句话。他家两个丫头也是……。
我们刚到大队小学教初中时。学校还是叫小学,校长也是原来的小学校长,不过还有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事,说是有,也是空言而已。就是有位老农民,不时会到学校给学生讲些话而已,到我们去公社中学时,同时进去的苏州教师有好几个,还包括远在苏州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后被称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被打倒,过后又"解放”,又“光荣下放”来农村几年后回到学校,又担任领导工作(称为革委会主任)的。那时我们中学的主任就是一个,那小学的主任也是原在苏州做过中学领导人的。两位主任是夫妻,后来老先生病逝在任上,小学主任后来一个人和其他下放教师回苏州后仍做中学领导人到退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