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物之情”岳阳楼

字数:2093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06 03:43:08 更新时间:2022-07-16 05:15:04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7-05 19:43:08
“览物之情”岳阳楼

说起范仲淹,就想起他的“庆历新政”;说起他的《岳阳楼记》,就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那句名言。这篇文章最后写道:“噫,微斯人(不是这样的人),吾谁与归(我的心归向哪里)!”意在自勉,务要像古代仁人一样具有超前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并能变危为安,方能与民同乐,道出了为政者所应该负起的那份政治责任。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之秋,是应遭诬告被贬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的滕子京(名宗谅)所嘱而写的。

文章开头便直书此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属(嘱)予作文以记之。”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同科进士,此滕仕途坎坷,但在宋仁宗时曾与范仲淹有过一段共同守边抗击西夏入侵的战斗经历,两人成为挚友是很自然的事情。

庆历三年(1043),已为京官(刑部员外郎)的滕子京遭人诬告,说他在泾州任上滥用巨额官钱,因而遭贬。其实这官钱本是所辖诸军的月供经费,为犒劳将士用了数千贯而已。所以范仲淹和欧阳修等联名为其辩白,仁宗皇帝还算给面子,遂于庆历四年最终将滕子京贬谪岳州(古称巴陵郡)知州。而次年即庆历五年,范仲淹亦因“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今河南南阳)知州。他们自有共同的心声。

《岳阳楼记》并非“记”一类的文字,而是借景抒情,一吐心中块垒,实为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所以文章开篇以大手笔这样写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其所描绘的景象,只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便足见气魄之大了。或能由此看出这位政治家的心胸,此时的他未必不怀念他的政治改革。

宋仁宗,已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这个宋真宗的六子赵祯即位时还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全由刘太后执掌朝政。差不多过了十年,刘太后死,宋仁宗才算皇权在握。宋仁宗“恭俭仁恕”,政治环境宽松,在位四十一年,尚属治世。但到了庆历初年,宋朝立朝业已八十年,不能说危机四伏吧,一些足以影响朝运的问题开始暴露。所谓“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已经构成了政治经济上的危机。就是说,官僚队伍庞大,军队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多,皇家支出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再加上发生农民起义、外患未除等等,改革已势在必行。

于是从庆历三年三月起,仁宗皇帝罢掉宰相吕夷简,起用一批良臣良将,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试图更新政局,并要求他们从速拿出“政改”方案。

这年九月,范仲淹上《十事疏》,提出了改革弊政的方案。按《宋史•范仲淹传》所记,此“十事”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概括了改革的主要内容。仁宗皇帝全部认可,多以“诏令”颁行天下而实行之。这就是所谓的“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相继实行,即史称的“庆历新政”。

这个“新政”实际上是以整顿吏治为突破口展开的,首先实行“择官长”,即撤掉贪官、庸官,老官,吸纳新鲜血液。随后实行“明黜陟”,即颁布对官僚的考绩新法,废止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不问政绩一律升迁的旧法。再实行“抑侥幸”,即颁诏令禁止权贵子弟担任“馆阁”(一种特殊的制度,非进士不能成为馆阁学士)职务,并限制“恩荫”(优惠官僚子弟的老规矩)。这样的改革无疑引起保守势力、或谓既得利益集团的不满和反对,改革派终为朝廷所不容,又赶上西北边境防御吃紧,范仲淹被任命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等于调离中央。“庆历新政”以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职务为标志,宣告失败,守旧派重新当权。

范仲淹能不为此悲痛吗?所以他才在《岳阳楼记》里接着写道:“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极言洞庭湖连接之浩淼)。迁客骚人(屈原被放逐作《离骚》,引申为后世遭贬的官吏),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按范仲淹的心境和所处的如阴风浊浪般的政治环境,必然想到的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那种极度的感慨之情,一发而不可止,读之亦感悚然。

然而,范仲淹毕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焉能被小人一棍子打死?他笔锋一转:“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月映水中金光闪闪),静影沉璧(月影入于如壁的水中),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言辞何等轻快,景象何其美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清明与和谐,是社会的由衷希求。读至此,谁不为之也心旷神怡?

于是,有了文章结尾的“明志”:“居庙堂之高(身居高位),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为官地方或归隐),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倘若为官者,都心怀此心此志,何愁国不强、民不富?

《岳阳楼记》的确是一篇值得反复阅读乃至背诵的千古佳文。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