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秦关之汉中市

字数:9148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10-29 06:17:41 更新时间:2022-07-08 07:42:23

楼主:老风十四2017  时间:2019-10-28 22:17:41
梦回秦关之汉中市
多年前的一段歌词在我的记忆里始终挥之不去,或许你也会唱:“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没错,这就是台湾歌手费玉清演唱的《梦驼铃》。曾经我以为歌中的秦关就是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但当我前年游览过函谷关之后,歌词中的“秦关”在我心中就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关隘,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沧桑往事,又是华夏文明的繁华千载。怀揣着急切渴望与谦恭崇敬的心情,我们的座驾从四川广元剑门关启程,沿着京昆高速向陕西省汉中市飞奔。
从剑门关往汉中市,一路全是大山。虽然早知蜀道难,但不身临其境,绝对无法理解李白“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惊叹何来。我一直以为川陕是被大巴山所分割,但从广元沿着京昆高速所经过的海拔高约1500~2000米的重叠山峦却并非是大巴山,它们有更好听的名字——米仓山。米仓山和大巴山相连更像是日语中的假名“ヘ”,短的一撇为米仓山,长的一捺就是大巴山。尽管广义上称米仓山为大巴山西段,但我更喜欢它的本名“米仓山”。
汽车刚一驶近川陕交界的咽喉处陕西七盘关站时,就见前面黑压压一片荷枪实弹的警察在逐个查车。或许是因为临近七十年国庆的缘故?或许出现了什么特殊警情?反正端着自动步枪的特警走过来检查身份证时,感觉还是挺瘆人的。
在等待特警检查时,我环顾四周,满眼尽是陡峭的山峰,真不知这些特警干嘛在此处设卡,即便有爆恐分子想要捣乱破坏,也不会傻到选择这条进退两难的险路吧。在计划这次旅行攻略时,我在地图上看到过七盘关的名字,同时还看到了棋盘关的地名。在刚刚汽车行驶的路上同样看到,既有“七盘关”,也有“棋盘关”的地名指示着。我有点想不通,为何如此山势险恶陡峻之地还被称作棋盘关,因为前后望去,能称得上平地的,也就只有关卡这一处,显然名不副实啊!正在疑惑之际,恰好看见不远处高大的广告看板上面印着七盘关的介绍。原来棋盘关之名源自上世纪90年代108国道筑路时,公路路牌制作单位为赶工期,竟未仔细核对与“七盘”谐音的“棋盘”是不是当地的地名,从而一错就是20多年。直到2014年,陕西一侧才恢复了此地的本名“七盘关”。
最初的七盘关因地处七盘岭下山嘴部,过此关需要沿山路盘旋七次方得通过而得名。七盘关是川北与陕西交界的川陕大道上的重要关隘,号称西秦第一关。它是四川连接秦岭以北的东北、华北、中原以及西北的唯一道路枢纽。我在写《抗战十四年大揭秘之山河浴血》这部书时,提到了“七七事变”后不久,邓锡侯、孙震率两位将军率第22集团军奉命北出剑门关,一路步行经陕西开赴晋北、晋东前线抗战的壮举,但没有描述部队跋涉蜀道的艰难过程。文学巨匠茅盾于1940年秋曾经从陕西汉中前去四川广元,一路乘坐的是人力“拉拉车”。由于山路崎岖,170公里的路程竟然用了近二十天。在多达百余首描述七盘关的诗词中,200年前的清代望江知县师范的《七盘关》最能体现该处之地势:“蜀道雄千古,严关峙七盘。霜搜红树直,山锁白云寒。”环顾四周,其地其景确如诗歌勾画的那般壮观险峻、绚丽多姿。
川北有四大名关之说,即七盘关、葭萌关、剑门关和白水关。前日和今日上午我们在广元分别游览了葭萌关和剑门关。唯有位于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的白水关因距离广元市有近百公里的距离,且路途险峻,未列入我们的行程。
总算通过了七盘关检查站后,我们正式驶入陕西省汉中市。汉中为陕南三个地级市中最大,所属9个县中,从东至西以镇巴县、西乡县、南郑县及我们刚刚经过的七盘关所在地宁强县与四川接壤。说起汉中,那确实是名扬四海,但到底为何名气如此了得可能很多人难以说清楚了,且容我慢慢道来。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为汉族。在海内外,华人无论何种信仰或何种团体,大家均有一个共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里所说的炎黄就是炎帝和黄帝。在炎帝和黄帝时期我们的民族被称作“华夏族”,这个称谓一直延续到西汉皇帝汉武帝时期。因汉武帝对外北伐匈奴,对内南征百越,客观上促进了华夏族与其以外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多个民族的融合,所以从那时起,官方采用了汉朝的“汉”字取代“华夏”确定为我们民族的称谓。而这个由汉朝开国皇帝所建立的朝代又何以称为汉朝,史家说就是因为刘邦发迹于汉中,这也正是我千里迢迢专程前来汉中的初衷所在。来这里拜山拜水拜先贤,来这里访古访今访未来。从我知道汉朝,从我认知汉高祖,已数十载光阴荏苒,今天终于能回到汉民族的老家了,内心的激动已无法遏制。
从七盘关经宁强县城和铁锁关镇到汉中这一段,高速公路始终在山谷中向东北方向穿行。大约又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经过汉江大桥后才进入汉中市区。我们在供电大道与东一环路交叉路口的一家有点现代感觉的酒店投宿。酒店位于汉中市东北角,属汉中市2个市区中的汉台区,这个区就相当于珠海市的香洲区,集中了市区的所有市政机关、商场娱乐及文化设施。
在酒店安顿打点了一下之后出来时,已是华灯初上。按照酒店前台美女的提示,我们出门东行,那边果然是灯火通明、喧哗热闹的小吃夜市。夜市里的商家摆摊叫卖的是槟豆凉粉、面皮、菜豆花和烤串等,这些也正是我印象中的陕西小吃。夜市食街不长,一会就逛完了。我们选择了小吃街对面一家客人众多的火锅店用餐。穿着红色工装的中年女性服务员走过来,指引我们拿着托盘去挑拣自己爱吃的串串放进火锅里煮食。没到汉中之前,我一直以为汉中的口味应该与巴蜀更为接近,但吃起来才发现,汉中火锅远没有巴蜀火锅那么油辣,味道介于南北火锅之间,非常符合我这个漂泊在南方的北方汉子的口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汉中餐饮的味道应该源于它的历史变迁。汉中位于秦岭以南、米仓山以北的不大的平原。从夏朝开始,汉中独立立国的时期就一直很短,频繁分属于秦、蜀两个强国。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这里的饮食才形成了兼具南北口味的汉中味道吧。
第二天清晨,我们急不可待地开始了在汉中市区内的游览。汉中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段时期最被历史学者及爱好者关注,一是刘邦受封汉中王、二是三国时诸葛亮北伐中原。刘邦因仅在汉中为王四个月就举兵北进,加之距今已远去2000多年,因此遗迹了了。在市区仅有古汉台、拜将坛和饮马池三处西汉遗址。我们把距离所下榻酒店最近的古汉台选为第一站。

仅10分钟车程我们就到了古汉台。这里是当年刘邦做汉中王时驻过的高台,也是他的行宫所在地,占地约8000多平方米,台高约7~8米。古汉台本是坐北朝南、自南向北渐次抬高的三叠套院布局的建筑群,由于展馆所开放的是北门,所以我们是从汉王行宫的后门进入院落,一进门就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了。北门为绿色琉璃瓦满铺歇山顶式屋顶的四柱三开间单层建筑。门匾“古汉台”三个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一向以隶书书艺著称于世的刘炳森题写。进得院中,方看到正对大门的石灰岩石座上镶嵌着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汉中博物馆”五个大字,这令我很意外,原来这里也是我想参观的汉中博物馆啊!
由于我们“走后门”进入古汉台,因此最先登台看到的望江楼就是这景区的最后部,也是博物馆的最高处。放眼望去,整个建筑群属明清风格,由北向南高度逐渐走低。院内最高且铺满绿色琉璃瓦的四层建筑为望江楼,构造虽然复杂,但错落的层次使它看上去更像艺术品。据说这是当年南郑城(汉中当时的称谓)最高的建筑,登楼南眺能够清晰地看到2公里外的汉江。有诗赞曰:“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望江楼的东侧有一块残旧的巨石,上刻繁体“汉台”两字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身份。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堂前几株古汉桂树之间摆着香客敬香的大型条状香炉,不知是否正在举办与宗教相关的展览。我随着一个旅游团绕过桂荫堂和它前面的“镜吾池”进入中间的院落,“镜吾池”对面就是汉台最南端的院落汉台南院。南院为双柱门,门匾 “汉台碑林”隶书。院落东西两边的平房建筑就是汉中博物馆最重要的陈列。展厅旁的石碑上刻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这倒是有些出乎意料了!因为古汉台本身仅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我查阅资料时知道,确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在汉台区,一处是“汉中东塔”,另一处就是“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却没想到它就在这博物馆里。汉中市一共有19处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多为遗址、墓地和寺院,仅有此处的石刻最具文化内涵,给人以艺术与美的享受,是汉代以来书法和石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看来我们真是幸运啊!
汉中博物馆东侧陈列主要是历史沿革及汉中至陕西关中地区的栈道兴废及与栈道相伴发生的精彩历史故事。西侧则陈列着“汉中十三品”,这个名字是褒斜道石门内外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正是这些天然古秀,岩石纹然,被中国历代书法家奉为圭臬的精美石刻才使它们成为1961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其价值之高贵。我虽然不谙书法,但我知道,凡是书法佳作被尊为艺术珍品时,它就一定散发着异乎寻常的光彩。
东侧陈列室虽然内容不多,但却充实耐看。汉中历史上帝王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有一点是在参观之前我所不知道的,即令中国历史发生巨变的美女褒姒竟然是汉中人。唐代诗人胡曾有诗咏叹:“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说的就是这个令西周灭亡的褒姒,也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中的女主角。褒姒名字中的“姒”为上古时的八大姓氏之一,属于夏禹王的后裔。“褒”字则为褒姒所在的汉中一带当时的国名。从褒姒的名字规格为国姓加国君姓来看,其应为褒国国君之女。从周朝天子婚姻传统(历来和夏朝贵族褒国世代友好并联姻,如周文王娶太姒,太姒为周武王和周公之母),以及褒姒的儿子名为伯服来看,褒姒应为周幽王的原配,而不应像很多资料上所说的为周幽王的第二任王后。伯为长,那么褒姒的儿子很可能为嫡长子。周幽王的王妃申后(东周第一位天子周平王的生母)嫉恨褒姒,其父申侯勾结犬戎攻占都城杀死周幽王,随后编造了周幽王昏庸无道并烽火戏诸侯的荒诞故事,或许这才是历史的真像!但不管事实为何,反正因为这个故事才让后世了解到了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绝世美女褒姒。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并最终导致国破身死的故事早已众所周知,我不再赘述。但这个褒国倒要多说几句。
褒国由夏禹王的儿子有褒氏建立,其地望位于汉中市以北的汉中盆地西部,因居秦岭之南,亦称周南。从夏朝至西周,褒国人一直平静地生活在秦巴谷地、汉水两岸,直至春秋战国时才被崛起的秦国所灭。
秦王扫六合,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是在公元前221年,灭亡于公元前207年。刘邦开创大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405年基业是在公元前202年。那么这中间的5年刘邦干嘛去了呢?打仗去了!这5年中一直在与西楚霸王争夺天下,史称楚汉相争。而汉中在这5年中就是刘邦的大本营。在汉中博物馆的陈列中,刘邦暂居汉中的一段日子,成就汉中市民永远的自豪与汉中人永恒的荣耀。但朴实无华的汉中人是内敛于心的。在陈列室里,关于汉高祖刘邦的介绍不过寥寥八十几个字,就连我这个一直不太喜欢刘邦的中国历史爱好者都有点看不过去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公元前206年四月,50岁的刘邦来南郑就国,《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即汉中市汉台区,王宫即为我们所在的古汉台)”。刘邦在亡秦过程中率先打进秦都咸阳,功劳甚大。在项羽分封的18个诸侯王当中所辖面积虽然最大,但刘邦依然对项羽极大不满,这就为后来的楚汉相争埋下了伏笔。
没来汉中之前,我对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略知一二,但一直困惑的是,刘邦从何路进入汉中,又是从何处北出汉中的呢?要解惑这个疑问,当然先要了解那时汉中通往关中的3条道路。从西往东依次是“1故道”、“2褒斜道”、“3子午道”。

先说位于中间的褒斜道。它是从汉台区北面褒城镇至宝鸡眉县斜峪口。此为关中经汉中通往蜀地的主要干道,获誉“蜀道之冠”,也是当年周朝时秦蜀两国为争夺汉中经常用兵的主要道路。
再说东面的子午道。它是从汉中经城固县、洋县、宁陕县至咸阳的杜南。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就是从“子午道”进入汉中且接受张良建议烧掉了“子午道”及褒斜道上的栈道,以示天下刘邦无还中原之心,安抚项羽。
最后说西面的“故道”。 它连接的主要是关中西部、西汉中和甘肃陇西三部分,起点为褒城镇,一路经留坝县至凤县;另一路经勉县、略阳、徽县绕道至凤县;两路在凤县会合后,再经草凉驿村、大散关至凤翔县南部。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汉中兵定三秦、一举奠定汉王朝基业所走的正是这条路。
在陈列室里,不仅有汉中通往关中道路随历史年代更迭的变化平面图及文字描述,更有褒斜栈道的立体沙盘模型,其栈道之狭窄、山峰之险峻太过逼真,凡参观者皆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汉中博物馆最主要的陈列包含三部分,即隶书石刻、汉中历史和秦蜀古道。汉中之所以能成为国家135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员,源于它的深厚历史沉淀,之所以道路还能在文化内涵丰富的博物馆内占有重要的篇章,皆因蜀道之难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无法不告诉世人。广义上的蜀道为通往蜀中的所有道路,主要包括川滇茶马古道、川鄂三峡水道和川陕秦蜀古道。但现在通常意义上说起的蜀道,就是秦蜀古道。诗仙李白一声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令后人对蜀道充满无限的想象,也吸引着无数有情怀的志士仁人暂时远离喧嚣,以脱俗的勇气亲身跋涉它的百转千回,亲身体验它的“侧身西望长咨嗟”。
参观完古汉台的这些展览仍有意犹未尽之感,而身旁的工作人员可能也见多了我这样的游客,及时提醒道:汉中博物馆分为三部分的,市区内的拜将坛和饮马池都包括在内。“难怪我觉得还缺少什么啊,原来是还没看到有关汉大将军韩信的遗迹呢!”我自言自语道。
拜将坛相传是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古汉台到拜将坛向南步行不用15分钟就到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人们最熟悉的关于他的著名典故,其意思是盛赞韩信统兵的能力无限,越多越好。因此,韩信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就是战神,他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兵家四圣及汉初三杰”之一。

拜将坛正门位于南一环路,门前宽阔的广场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两座汉阙塔楼中间朝东南的大门更像是城门。从正门一进入,眼前就是开阔的“棋盘广场”,一眼就能看到4米高台之上韩信威风凛凛的高大石刻立像,石板路从门口一直延伸到石像前,石板路中间的巨型地砖上刻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两边是按照中国象棋棋盘布局的矮棵灌木,“棋盘”再边上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苍柏。景区总面积为50500平方米,建筑群按中轴对称格局,给人以庄严大气的感觉。走近南台韩信雕像,见韩信左手握宝剑,右手托将军印,顶盔掼甲目视前方,脚下底座上刻着“汉大将韩信”金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西碑阳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着“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落款是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立。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可谓曲折有趣。史传刘邦此人在反秦之前虽然只是个亭长(相当于乡派出所所长)这样的小官吏,但为人却时常傲慢无礼。韩信在反秦之初是项羽叔叔项梁的部下,项梁死于秦朝大将章邯之后,项羽成了这支楚军的首领,韩信就成了项羽的部下。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侯论功行赏,韩信没什么大功劳,项羽只封他为挚戟郎,也就是每天举着个兵器站在项羽的身边的贴身护卫。韩信不满项羽未给他升职,转投了刘邦。韩信这人据说相貌比较猥琐,性格又放纵不拘礼节,所以尽管到了刘邦队伍中,依然不被重用,只做了管理仓库的小官。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到了南郑之后,韩信仍不被重用,但幸运的是被昭平侯夏侯婴赏识再被推荐给汉相萧何。萧何与其多次交谈,识得韩信为奇才并屡屡向刘邦推荐,可是刘邦仍不予重用(据说还是因为嫌韩信相貌丑陋)。
当时随刘邦入汉中的不少将领思乡心切,选择不辞而别离开汉中,韩信因不被刘邦重用,一气之下,单骑北上准备逃离汉中。萧何听说后,来不及向刘邦禀告就急忙去追赶韩信,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韩信行至距离汉中市北不到50公里的留坝县马道镇时,那里有一条名曰寒溪的河水暴涨,滞留了韩信,萧何方得以追上韩信。也该大汉将兴,刘氏命好,真是时也命也!经萧何力劝,韩信随其回到汉中。萧何一回到汉中,就立马拜见刘邦,苦口婆心劝其重用韩信。出于对萧何的一贯信任,刘邦才不再怠慢韩信,并择良日、斋戒、设此坛场,举行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算起共有352位皇帝,刘邦是布衣出身的第一位皇帝。布衣能君临天下,自然要文武全能,当然运气也起巨大的作用。古人感叹萧何追韩信故事曰:“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短短两句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天助刘邦,二是灭楚兴汉韩信功劳最大。韩信拜大将后,第一步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攻取关中。进而北进东出、逐鹿中原,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又以四面楚歌之计追逼项羽致使其乌江自刎,创百战百胜军事佳绩,为刘邦成就帝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所以,眼前这个游人稀少、略显幽静的拜将坛堪称大汉王朝的奠基台呢!
在北台的西侧立有一无字石碑,名曰“夜影神碑”。石碑碑面纹路交错、斑驳陈旧,看上去确实有些年头。一看“夜影”两字就知道与韩信被杀有关。
刘邦出身布衣竟然能坐上皇帝,初为皇帝时,自然缺少自信,忌惮狐疑。当时异姓因功封王者有七人,刘邦要想长治久安,就得直接控制全国的武装力量,那么这些异姓王就是最大的障碍。半路跳槽加盟刘邦团队的韩信成了当然的清除对象。汉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讨伐反叛的陈豨时,韩信称病不予随行,吕后与萧何共谋,于夜晚将韩信哄骗至长乐宫悬挂钟(乐器)的房子内斩杀,并诛杀其三族。一系列史书均无刘邦授意吕后斩杀韩信的记载,不过关于淮阴侯之死出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所以可信度不高。韩信当时怎么说也是淮阴侯啊,即便吕后握有韩信谋反的把柄,也只可能关押留待刘邦回来后再做决定。《史记》记载:“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看看司马迁如此小心谨慎的描述,那么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邦授意吕后出手。这个夜影碑底座正面刻有“据传韩信被杀后,帝念其功,命萧何携贡物特立之。因碍吕后权威,未刊碑文。又因初立时夜间发光显影,故称‘夜影神碑’。”
绕过北台,台面东侧是与北台相同建筑风格的红窗白墙仿汉溯式红大门,门楣悬挂“国士无双”匾额。“国士无双”四个字是当年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对他的夸赞。对于韩信而言,成也萧何败萧何,沧海桑田真是世事难料啊!站在大门前环望空灵的拜将坛,空气中似乎充满幽怨和愤懑。几丈荒坛阅雨风,残碑断碣已全空。汉家四百灵长祚,犹在城南夕照中。
告别拜将坛,我们准备驱车去汉中市内最后一处西汉遗迹——饮马池。打开GPS却怎么也找不到饮马池景区售票处或停车场,只有饮马池小吃城。车开到GPS显示的饮马池小吃城附近时,才知道那里是一条夜间营业的小食街。当时正值艳阳高照的午后,所以各家小店尚未开业。好在行驶中看到了一座汉朝风格的二层古楼台,楼台下檐悬挂“饮马池”黑色金字牌匾,两侧黑色立柱对联为“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长怀赤帝风”。楼台下有仅可供一台车进出的沥青通道,我穿过通道往巷子深处寻找饮马池。路越走越窄,两侧是破烂的民房,那些民房给我的感觉是一阵大风就能吹倒。正当我怀疑是不是搞错了方向时,一转弯就看到了被铁栅栏墙围在当中的饮马池。

相传刘邦驻军汉中时,刘邦及汉军曾在池内饮马。坊间相传的“东塔西影”没见到,能看到的就是一潭泛着厚厚绿苔的湖水。湖面的另一侧被空花砖围墙,湖水四周有细高的塔松和不知名的矮棵树木,湖面与围墙之间只有至多能走一个人的小路。我有点不敢相信这里就是清初《汉中府志》中记载的汉中八景之一的“东塔西影”。我围着饮马池围墙步行了全部围墙长度的1/4多一点,终于发现了立在铁栅栏围墙内侧的破旧石碑,这是1986年由汉中市人民政府树立的石碑,上书“汉中市汇总殿文物保护单 饮马池”。看来这里是“饮马池”没错了,如果不是这块石碑,我会以为这一池绿水是密集棚户区的消防用水池呢。据说民国初期,这里是汉中市出名的旧货市场,属于城墙根附近,那时就是棚居业主的聚集地,我的天!难怪到现在还是这么破烂呢。
尽管汉高祖的饮马池现在看起来很寒碜,不过汉中可不是缺水的城市,就连汉中市这个地名都是因水而得名,这个水就是汉中城南的汉江。汉中自古有“天汉”的美名,“天汉”在汉朝以前久远的古时意为银河,也泛指宇宙星空。因此在刘邦击败项羽夺得天下之后,才把“汉”定为国号。既然汉水与我们汉民族有如此深厚的渊源,那么到了“汉家发祥地”又怎么能不去欣赏汉水风光呢。
我们驱车驶往龙岗大桥时被汉江沿岸秀美壮丽的江景所吸引,赶紧调回头开到汉江北岸的“天汉生态文化公园”。生活在珠海这么多年,河川之美早已熟视无睹,也可能是广东人并不亲水,河岸公园都很少见。珠海有一条凝聚了特殊人智慧与艺术的沿海大道——情侣路,但自从有了这条如诗如画的海滨路,就好像把珠海人对大海及河川的热情都用尽了。这么多年里,珠海只修建了前山河短短的一段河景,还是由河岸那个小区的开发商做的投资。漫步汉江沿岸,两岸之美令我为之惊叹。

河岸与河道有数米的高差,站在河岸极目远望,河水从西北方向缓缓而来,江面很宽,一条坝闸横断拦在江面,河水在三处打开的闸门处奔腾咆哮而下,形成飞流直下的大瀑布。一条彩带桥弯弯曲曲的把南北两岸连通着,站在彩带桥上可以近距离的观赏那三处大瀑布,凭水花飞溅洗面,任水鸟盘旋歌唱。从彩带桥回到江岸,踩着石板路前行不远就是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高低错落的白色芦花满天飞舞摇曳,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驻足拍摄。最令我惊奇的就是一群姑娘正在拍照的背景。我不知道那种植物的名字,40~50公分高,呈粉红色一簇簇地密布在一起,看上去神奇得如梦幻水晶一般令人着迷,“这是什么花啊!?”我不仅脱口而出。“梦幻草”身边一个美女告诉我。还会有叫这种名字的草吗?我自言自语着。更有一些为此着迷的游客干脆跳到“梦花草”的海洋里,让同伴进行各种摆拍。我如醉如此流连在芦苇荡和梦花草的世界里时,听见不远处一个导游正在向她的客人们介绍:每年9月末到10月末是汉中芦苇旅游文化节,这里的芦苇随风摇曳,白似浪花翻滚,粉似轻纱拂面……我不由自主地想跟上那旅行团,再多听听她讲述芦花的故事,甚至希望她会演唱那首《芦花》: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