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敏说红楼

字数:1393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5 05:59:28 更新时间:2022-07-25 07:44:57

楼主:敦敏说  时间:2022-07-24 21:59:28
前言
1956年4月,毛 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伟大。一些读者却常常因为缺乏耐心,乍看之下,满纸婆婆妈妈、情情爱爱、悲悲切切,觉得索然无味,而失之交臂,殊为可惜!那究竟该如何去读红楼梦?各有所见,鲁迅就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于普通人,如何阅读更为恰当?还是毛 总结得好:“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
回归读书的本质,就是要增长智慧。书中,成功的经验很难复制(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失败的教训却更易吸取。把红楼当成历史来读,就是要抽丝剥茧,分析其中的案例,让人警醒,增长智慧,这也是“敦敏说红楼“系列的初衷。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远不止一千个红楼。各人视角不一,所看所悟自然不同;即便同一人,随着阅历增长,看待红楼也是变化不一,以笔者为例,高中、大学、工作阶段,每次读红楼,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因此,本系列所言不一定都对,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红迷交流,去芜存菁,越辩越明。
最后做一个说明:本系列计划撰写80章,对应红楼梦前80回,后40回因系他人续作,偏离原著,多说无益;同时,笔者坚持从原著中来到原著中去,即在书中挖掘问题并从书中寻求答案。


第一章 从杀熟到吃绝户

原著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主要讲述了:甄士隐在梦中见证了通灵宝玉随神瑛侍者投胎入世,开启了全书大幕。之后,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赴京赶考;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被拐;甄家受隔壁葫芦庙大火殃及而被烧精光,于是甄士隐投靠岳父封肃;甄士隐被岳父半哄半骗了全部身家,最终看破红尘出家而去。

从杀熟到吃绝户
甄士隐流年不利,连番打击,促使其出家的最后一击就是岳父封肃的坑骗。甄士隐的结局昭示贾宝玉的结局,甄家的覆灭就是贾家覆灭的缩影和预演。
细细品味:封家是甄家的岳家,骗起银子来毫不手软。王家是贾家的岳家,坑起贾家来手段更狠。
在书中,王家的代表人物王子腾步步高升,是因为个人能力出众吗?并非如此,真实的原因有二:贾家的大力支持和王家对贾家的出卖。
贾家的显贵并不仅仅是一门两国公(宁国公、荣国公)的爵位,而是“京营节度使”这一重要官职,掌控京城卫戍部队,直接关乎皇帝的安全,这才是贾家底气所在。当然,这么重要的官职不可能一直让贾家把持。上代宁国公贾代化辞任京营节度使之际,与王家结为姻亲,扶持王子腾上位,目的并不单纯,无非想继续暗中掌握京营节度使,保持叫板皇帝的话语权。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贾家如愿扶持王子腾上位,但王子腾角色转变很快,从贾家的狗变成狼毫无违和感,不久与皇帝达成一致,让出贾家把持多年的京营节度使,升任九省统制。贾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用现在的话说,封肃和王子腾就是“杀熟”。这不是最狠的,还有更没底线的——“吃绝户”。这次的主角是贾家,他们将手伸向林家。关于此点,争议很多。否认贾家吃绝户的有力证据是原著第四十五回,林黛玉向薛宝钗吐露心声,原文如下: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林妹妹不是傻大姐,不会自己有钱没钱都搞不清楚。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贾家未吃绝户,而是反映出林黛玉的磊落。因为在明清时代,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男性后代,一旦这家男主人死去,这家的同宗(男主人的亲兄弟、堂兄弟等)就会瓜分掉其所有的财产;而这家的女性后代没有继承权。所以,林家的遗产到不了林黛玉手中,这就是林妹妹为何说我一无所有,而非林家一无所有。
说林家没钱,你信吗?反正我不信。五代列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又是巡盐御史这样的肥缺,在腐朽的封建官场,三年清知府尚且十万雪花银;而且林家成功转型书香士族,从书中感受不到林家家风奢侈,第三回中,林黛玉所见荣国府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言下之意是贾家的三等仆妇已超出林家最高水平,可见林家要简朴得多;林家也未有接驾、造省亲别墅这样的大额支出。所以,林家资产必然不菲。
造完大观园后,贾家财政紧张,贾琏就私下向王熙凤感慨: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见第七十二回)。注意,这里说得的是“再发”,言下之意是曾发过三二百万的财,回顾贾琏说此话之前,除了处理林家之事,并无其它发财线索,且因为贾琏恰恰是贾家处理林如海的身后事的全权代表,他对此门清,所以才有此叹。
有人会认为薛家资助了贾家大量钱财建造大观园,使贾家发了一笔横财,真心想多了!一是薛家没有这样的财力,书中第四回已交代清楚: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二是薛姨妈着实抠门,在第五十回中薛姨妈装大方口头请客却不舍得拿50两银子出来,被贾母和王熙凤一唱一和好一通调侃。要薛姨妈拿几百万出来,发什么春梦呢!
当然贾家也未把林家的遗产一锅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书中第二回明确: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贾家插手林家事务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婚约为由,名正言顺的将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已约定的嫁妆纳入贾家,留下一些给林家堂族,堵他们的嘴,反正他们也不清楚林如海累积的身家。这样,有贾家的权势震慑,当地官府配合,操作起来不难。
正是因为未能全盘接受遗产,贾家还是心有不甘的,即便是贾母,也发出牢骚。在第五十七回中,林黛玉的丫鬟紫鹃为了试探贾宝玉对林黛玉是否真心,于是骗贾宝玉说林黛玉要回苏州。结果贾宝玉信以为真,一病不起。贾母知道前因后果后对贾宝玉说:“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这句“死绝了”既是对贾宝玉的安慰,也有对林家堂族的不爽。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甄士隐到贾宝玉,结局让人唏嘘,究其原因,有环境的催逼,更是自身性格使然。
先说甄士隐,其悲剧从女儿被拐开始,我们看原文的描述: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
看完原文,直观感受就是甄士隐胆挺肥、心挺大。人多混杂的地方,总归要自己跟着才放心;不然就安排两个仆人,甄家也不缺下人,直到甄士隐出家后,他的夫人还有两个丫鬟呢;再不济也安排个负责细致的下人吧。真当那世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胆得有多肥!最不可解的是女儿晚上未回来,一点不着急,就像不是亲生的,到第二天才派人找,这心得有多大!
之后,投奔岳家则应证了其名——甄费。曹雪芹(红楼梦的作者现今仍有争议,未有充分证据前,仍将曹雪芹视为作者)对人物姓名运用了大量的谐音,对相应人物进行品评。甄士隐,姓甄,名费,字士隐。由于书中基本上都以甄士隐出现,容易忽略其姓名,进而忽略作者对该人物的评价——能力有点废。
这并非说男子都要能力通天,创下一番大事业;其实,男子甚至可以无意功名,无意富贵,但安身立命是底线。正如易经中的乾卦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代表男子,就是要求男子自强自立。做到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在具体行为上,可以受雇他人工作挣钱,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与支持,但全家投奔他人作为最后依靠就不明智了。
同样,贾宝玉有让人欣赏的地方,也存在类似问题,后面的章节将围绕具体事件描述,此处不再展开。

给点阳光就灿烂
本章最后聊聊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赶考的那点事。
首先,这是一笔成功的投资。甄士隐付出的成本: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收到的回报:两封银子和四匹锦缎(这不包括将丫鬟娇杏嫁给贾雨村作妾后得到的礼物)。古时,一封银子一般为500两,两封就是1000两,三年不到,收益率高达1900%,打脸炒房、炒股、炒汇等诸多金融投资。
其次,甄士隐对贾雨村的态度到底如何?乍看似乎特别欣赏,其实一般。
有一次,甄士隐请贾雨村家中做客,忽然严老爷来拜访甄士隐。甄士隐立即丢开贾雨村去接待严老爷,并留严老爷吃饭。可是,甄士隐非但未邀贾雨村一起吃饭,甚至连个招呼都没打就让他自行离去。说白了,没拿贾雨村当盘菜。
及至后来,贾雨村主动开口寻求资助以赶考,再看甄士隐如何作答:“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说得挺光鲜:意思是我不确定你是否缺钱,怕主动提出来,反而让你没面子。事实上,书中已明确指出:贾雨村从前年到姑苏,住店都没钱,只能在葫芦庙安身,每日卖字为生,一穷二白,甄士隐与他经常往来,贾雨村身上有几根毛,甄士隐比谁都清楚。现在这么说,只能说明甄士隐不是很看好贾雨村,担心大额的资助打水漂,故而不主动提出资助其赶考。
但从后面的结果来看,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对比投奔岳家,倒是“有心栽花花不发”。人生就是这么奇妙!你觉得能帮助你的人却狠踩了你一脚,而意想不到的人却给了你惊喜!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再说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正是前述贾雨村在甄士隐家做客,无意看到甄家丫鬟娇杏,原文如下: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
此段中,丫鬟娇杏的心理活动再次证明:甄士隐对贾雨村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而最有趣的是贾雨村的心理活动,感觉特别亲切!你道为何?只因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有女生多回顾几眼,不免想入非非:她难道特别欣赏于我。
呵呵!从古到今,是否男生都曾有过这样的痴病?
当然,此处的贾雨村痴病更甚,在于他身处困苦之中,更希望得到他人认可。如果说甄士隐是物质的支持,那丫鬟娇杏就是精神上的鼓励,这一刻的帮助让贾雨村高中进士,于社会于其个人更有益(贾雨村之后的胡作非为有后来的环境和际遇,不能混为一谈)。
正因如此,祈愿人与人相处,彼此多给一些阳光,世间将更灿烂。

第二章 日薄西山的宁荣集团企业文化

原著第二回的回目是“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主要讲述了:贾雨村被弹劾免官,四处游历至巡盐御史林如海家,任林如海之女林黛玉的家庭老师一年。恰因林如海夫人贾敏去世,贾雨村得空四处闲逛,巧遇冷子兴。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了贾家的情况,并建议贾雨村通过林如海攀附贾家,再利用贾家的人脉谋求官职。

日薄西山的宁荣集团企业文化
通过冷子兴对贾家荣国、宁国两府的介绍,感受最深的是:贾家的家族文化问题很大。用管理话术讲,就是宁荣集团企业文化正日薄西山。
首先是宁荣集团内部的机密信息随随便便被人扒了个底掉。比如贾家各位小姐的闺名,冷子兴张嘴就来。以现代人的眼光,这都不算什么事。但在古时,女儿的闺名是千万不能让外人知晓的,白居易所言“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是不识面貌,还有不知姓名。红楼梦书中也有佐证:秦可卿嫁到贾家多年,贾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她的闺名。冷子兴如何知晓这些?就因为冷子兴的岳父周瑞是荣国府当家主母王夫人的仆人。这就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王夫人管不住仆人;二是王夫人管不住自己,重要信息外泄而不自知,不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周瑞或周瑞的妻子很有狗仔队精神,在府中四处扫听,这样的话,问题更大。无论如何,王夫人的管理能力堪忧。当然,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宁荣集团企业文化不断削弱,乱象已起;如果它是一个强文化,是能够约束住人,断然不会如此。
其次是宁荣集团企业文化没有积极向上的因子。从冷子兴的话语中,能听到各种八卦,鸡零狗碎的,却没什么正面信息。一个健康的组织对外宣传时,必然是以正能量满满的企业文化三大件(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为主。不要觉得封建家族没有这些,大家看看《曾国藩家书》就知道了。一个有追求的封建家族是以获得皇帝和官僚阶层支持并不断做大为使命;其愿景是像“孔府“一样成为千年世家;其价值观必然是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虽不知是否真能做到,但必然这样宣扬。这些,在贾家统统没有。贾家有的是安享富贵,且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对外叫嚣” 便告我们家谋反也没事的“,真真应了“不作死就不会死”。

皇帝很有“吃瓜”精神
冷子兴对荣国府的演说中,以下的一个细节很有意思:
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这里明确提到了皇帝下旨让贾赦继承荣国公爵位,但未明确荣国府由谁继承。原著中之后说是贾政掌管荣国府,在此猜测:最终还是皇帝明确让贾政继承荣国府。若非如此,贾赦肯定会千方百计地拿回与爵位匹配的爵产——荣国府,而书中贾赦偏安荣国府一角,也未见争夺家产的情节和线索。
皇帝的此举有些“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但细思其中意味,颇耐人寻味。其实就是汉武帝推恩令的翻版,主旨就是分化、削弱荣国府,引起贾家兄弟不睦甚至内斗,赤裸裸地逼贾家就范。

贾雨村的坚持
且说贾雨村,被罢免官职后,书中描绘: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如果以为贾雨村怀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那就错了。细数经历,他先后在金陵甄家、林如海家担任家教,其目的当然不是教书育人,而是攀附关系,再次进入官场。所幸一场辛苦没白忙,结果让贾雨村很满意,最终谋得金陵应天府,基本上等同如今的“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撇开贾雨村低劣的人品,其行事态度还是有借鉴之处——确立目标,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去实施。想想吧,一位曾经的地级市市委书记,放下身段去做小学教师——成功没有轻而易举!

贾家的主要人物
贾家发迹自贾演、贾源,两人一母同胞,贾演居长,因军功分别受封宁国公、荣国公,并分别建立宁国府、荣国府。原著重点围绕荣国府展开,主要人物如下:





说明1:上图只列两府主要人物以方便记忆,其他人物在具体情节中再行补充。
说明2:贾琏、贾迎春均非邢夫人所生,故仅连线贾赦。


第三章 当学渣遭遇学霸

原著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主要讲述了:贾雨村采纳了冷子兴的建议,通过林如海攀附贾家恢复了官职;同时,受林如海委托,送其女儿林黛玉去京都投奔荣国府史太君(即贾母,林黛玉的外婆)。

林黛玉的三级跳
初入荣国府的林黛玉,结结实实地当了回三级跳运动员,原因是舅妈们太能挖坑了!放到如今,综艺节目“坑王驾到”都没脸跟两位舅妈、特别是王舅妈打招呼,太伤自尊了!
先看看邢舅妈的战绩——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邢舅妈客气一声,请黛玉吃饭,这是得体的。但苦留吃饭,林黛玉只要稍有把持不住,却不过情面而留下来吃饭,那就是对贾政的不尊重;更是对贾母的辜负,因为第一次来,肯定是要在贾母处团聚,在邢舅妈处吃饭算怎么回事!幸亏林妹妹婉转一跳,避过了此坑
当然,分析邢舅妈举动,应该不是故意的,只是她“到三不着两”的行事风格体现。
紧接着,重量级选手王舅妈出场。
首先: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紧接着: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王夫人故意连下两个绊子:先让老嬷嬷引领林黛玉坐主人位(即贾政的座位),未到达目的;就自己下场让林黛玉坐主人位。只要林黛玉坐错一次,第二天,林家姑娘不懂礼数的消息就会在贾家传遍。好在林妹妹机敏,再次两跳,以完美的三级跳避过了舅妈们挖的所有坑,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彬彬有礼、见识不凡、态度果决、语言委婉的林妹妹,要知道那时的林妹妹才6岁,真心为她点个大大的赞!
可能有读者认为如此分析王夫人是否有些阴谋论?这还真就不是,其中涉及古人对礼仪的看法。
现代社会虽然也看重礼仪,但根本无法与古代相提并论。古人将礼仪上升到了“礼制”的高度,通过一整套的礼仪制度来规范人民的行为与思想,并严格奖惩以维护礼制的绝对权威。《资治通鉴》评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这就强调了:礼制是治理天下的法度和纲领,而维护礼制是皇帝的核心工作和职责。可见礼仪大如天!
若出现老嬷嬷胡乱领人入座的岔子,那荣国府就沦为京城贵族的笑柄了!当事的老嬷嬷还能呆在这个岗位上就真是见了鬼!所以,没人指使,这次她敢犯这样的错误吗?当然,王夫人更不可能不懂礼仪,几十年的贵族生活,这些早已深入骨髓,和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再结合王夫人摆谱让林黛玉坐冷板凳等待和之后语言交流,越发证明其心存不良。书中表述: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按常理,家中有顽童,一般会这样说:“我们家孩子特别淘气,如果有什么得罪的地方,多多担待!”
如果改成警告意味明显的话术:“我们家孩子特别淘气,你别招惹!”你真能从中感觉善意吗?
那为何王夫人恶意满满?请看下节。

王夫人就是贾家最大的坑
王夫人的恶意首先缘于对宝黛姻缘的不满!
很多人受电视剧和书中后40回误导,认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都支持金玉良缘,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王夫人,贾母、王熙凤等荣国府大多数人都将宝黛姻缘视为理所当然,对金玉良缘嗤之以鼻。
要注意:这里说的是宝黛姻缘,而非宝黛爱情。后者除了当事人外,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为什么支持姻缘,不支持爱情?原因在于:姻缘是长辈赐予,爱情是私相授受。再直白一点:老子给你可以,你不能自己要。其底层逻辑是: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在父母面前没有自主权,只能被支配;朝廷也是如此,官员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在皇帝面前也没有自主权,只能被支配。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宝黛爱情不仅仅是爱情的萌发,更是自主权的觉醒和对人身自由的追求。
还是回到宝黛姻缘,先说贾母,巴巴地接黛玉过来,书中形容: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况且左一句:“两个玉儿可恶”,右一句:“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谁还看不出这是要把两人往一块凑!就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说(见第六十六回):“只是他(指贾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再说王熙凤,更是铁了心支持宝黛姻缘。其中,有讨好贾母之故;也有自身利益考量之故——林黛玉身体不好,不会抢班夺权,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又有王夫人支持,做了宝二奶奶后,自己只能靠边站;更有真心亲近黛玉之故:只看王熙凤总以“林丫头”称呼林黛玉,而以“宝姑娘”称呼薛宝钗,就知道其间的亲疏了。
而王夫人之所以坚决反对宝黛姻缘,最大的原因就是她的私心过重,试图永远将管家权抓在手里。别看她平时吃斋念佛的,一副不问世事的云淡风轻。其实,用王夫人自己的话形容她自己最合适——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又想当“那个啥”,又要立“那个啥”。细看黛玉进荣国府的接待场景就能咂摸出滋味,书中这样描写: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很明显,王夫人打断王熙凤热情接待林黛玉,一是不爽凤姐捧林妹妹;二是秀存在感,摆当家主母的谱。“月钱放过了不曾”就是“工资发了没”,非要这个时候问吗?老祖宗主持的接待结束后,什么时候不能问。再看下面的内容,大事小情要照王夫人的吩咐做,完成后还要王夫人审核,哪有放手的迹象!林黛玉刚进荣国府,王夫人立马催薛宝钗进京,猴急地筹划金玉良缘(以致漏洞明显,连连打脸,这个以后再讲),就是要让自己人——薛宝钗上位,好摆弄,自己则继续做赫赫扬扬的主母。对比贾母基本不过问,放手王夫人管家,王夫人的觉悟和风格着实低!
更要紧的是王夫人的私欲与贾家发展大方向有冲突。从外部环境来讲,国家重心已从军事斗争转入经济建设。贾家想发展,必须从勋贵武将向士族文官转型。这一点上,林姑父比薛姨父好使。随便举一个场景:贾宝玉进入了官场,拜访前辈官员。一聊背景,我岳父是哪一科的探花,对方一脸高兴:我也是那一科!彼此间的距离可能又近了些。如果说我岳父是紫薇舍人,对方可能一脸腻味:紫薇舍人一个做买卖的,他算哪根葱!
正是清楚这些,贾母着眼贾家未来大计,站台宝黛姻缘,兼顾对黛玉的偏爱。相比之下,王夫人纵一己私欲,给贾家挖坑,断送未来,应了曹雪芹设定的谐音——王夫人就是亡家的夫人。

当学渣遭遇学霸
王夫人的不满不止于宝黛姻缘,更有对贾敏的不满。这种不满似乎是“学渣遭遇学霸的怨愤”,乃至迁怒黛玉。如此,“年幼的林黛玉为何初入荣国府就遭到王夫人的针对和为难”就不难理解了。
说王夫人是学渣,源于其管理能力,在第二章已有阐述。这里,再来看看王夫人房内的管理现状:第49回中史湘云一针见血:” 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首席丫鬟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屋后跳井身亡;丫鬟的二号人物彩云却心系赵姨娘,经常偷王夫人的东西给贾环(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只是贾政的小妾,而王夫人作为贾政的正室夫人,地位、权势、各种资源不知要甩赵姨娘几条街,居然还能出这种事情!丫鬟的三号人物彩霞细致能干,探春评价她:”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他都知道。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连老爷在家出外去的一应大小事,他都知道。太太忘了,他背地里告诉太太。”特别是其中的一句“凡百一应事都是他提着太太行”,更可细品。这样的一个身边人,居然也被赵姨娘策反,原著形容“赵姨娘素日深与彩霞契合“。这就是王夫人管人理事的成绩单,都替她臊得慌,妥妥的一枚学渣。
贾敏又如何?原著中没有很明确的信息,但经她调教的林黛玉,年方6岁,就可与王夫人过招不落下风。正如贾雨村评价:“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再看贾母对林黛玉的有感而发:“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贾母的管家水平有目共睹,言传身教,女儿必定不差。且贾敏这个女孩,宠爱超过两位兄长,这情形就跟“老师最喜欢学霸”一样了。
那当学渣遭遇学霸会发生什么?一个刘姥姥嘴里的“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的王家二小姐,渐成了贾母口中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荣国府夫人。
也许有人不信,认为贾政的冷落、打压才致如此。事实并非如此:若真冷落、打压王夫人,何至于王夫人生了二子一女后,赵姨娘才有机会生养,而另一位周姨娘更是毫无存在感。
最大的可能还是老、少两位学霸让王二小姐郁闷得够呛!府内管家,事事没有婆婆和小姑子周到;交际言语,处处没小姑子讨喜!再看看小姑子的配置:一身奢侈品牌,身边丫鬟婆子前呼后拥,各种待遇让王二小姐深感“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王二小姐心胸本就不宽广,羡慕嫉妒上升到了怨愤,甚至堆积成执念,十几年后还向凤姐吐酸水:“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见第74回)
对于老学霸,是无可奈何了!对于少学霸,有机会肯定要出口气!于是乎,林黛玉悲剧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挖坑刚开始,林妹妹你等着吧!

跟王熙凤学沟通
两位舅妈虽然不行,但还是有亮点人物的,那就是王熙凤,看看她的出场白: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先夸林黛玉漂亮,天下少有的;又说是嫡亲的孙女,言下之意,迎春、探春、惜春这些孙女的容貌也是天下少有,最重要的是老祖宗基因好,大家伙都美美的。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再感同身受,痛惜姑妈早逝,拉近心理距离。唱念做打,感人肺腑!
可见,凤姐深谙沟通之道。管理学将沟通作为最重要的一环,的确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与管理对象的沟通。从本质上讲,沟通就是意图的传递和理解。打开一本管理书籍,洋洋洒洒几万言,教授如何避开“过滤”、“情绪”、“信息超载”、“防卫”、“语言”等障碍,实现有效沟通。即便我们耐着性子看完这些,也理解了,但发现还是不会沟通,更别说像凤姐那样挥洒自如,这给我们两点启发。
一是管理是门实践的学问。再好的管理学著作也只是方法论,给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套路,避免低级错误和重复错误。如何按套路具体展开实际工作?对不起,给不了。世间人事千变万化,没有包打天下。
二是向学霸学习,但走自己的路。看学霸的表现,客观评测自己的潜质。做不到凤姐的插科打诨、妙语连珠,我们可以向她靠拢,尽可能改善“如何去说”;更可以潜心修炼“倾听”的本事,准确领悟他人意图,最终也达成沟通的本质。

有些错乱的时间线
按书中所言,贾雨村至林家任教时,林黛玉5岁,教了1年,便送林黛玉去了荣国府,那时黛玉应该6岁,贾宝玉大黛玉1岁,正好7岁。
紧接着,薛宝钗进荣国府,年龄为13岁,宝钗比贾宝玉大2岁,即贾宝玉为11岁。
此处的时间线有些错乱,其实书中还有一些时间错乱,不再列举。对此,笔者认为:曹雪芹是为了使情节合理而不得已模糊时间。
为何林黛玉进荣国府必须6岁。因为曹雪芹安排宝黛二人随贾母起居,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而古礼仪“7岁不同席(即不一起坐)”,只有林黛玉不满7岁,贾母才能打擦边球。
为何薛宝钗进荣国府必须13岁,因为紧接着曹雪芹就安排了贾宝玉的第一次性经历,让一个7岁儿童那个,太勉为其难了!11岁还算说得过去。


第四章 二哈与狼
原著第四回的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主要讲述了:贾雨村在贾家的运作下,出任应天知府。上任伊始,便受理一桩人命官司。此案系本地一位年轻公子冯渊,从拐子处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拐子又将这个丫头卖给本地恶霸薛蟠。双方均不愿放弃这个丫头,于是薛蟠命令奴仆打死冯渊,抢夺了这个丫头,扬长而去。最后,贾雨村在一个门子的提醒下,徇私枉法,让薛蟠逃脱法律的制裁。

贾政不正
在这起冤案中,贾家再次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干预司法,罔顾人命。再看看张金哥案、石呆子案等,也是贾家谋财害命。这些仅是书中提及的,其他的恶行,曹雪芹春秋笔法,以“也不消多记”一笔带过。扯掉主角光环,贾家就是鱼肉乡里、草菅人命的黑恶势力,抄家真不冤枉!
正因为如此,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并不准确。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宝黛爱情被扼杀,大观园如花少女被摧残,这些都是悲剧;但贾家覆灭是令人拍手称快的!
在贾家诸多罪行中,贾政主导的这起案件,绝对是最恶劣的,没有之一。
先说张金哥案,就是张金哥的父母想退婚,男方不同意。王熙凤强行介入,帮助张金哥父母退了婚。没想到张金哥这位姑娘重情重义,因此上吊而死,男方的公子得知后也投河自尽。
再看石呆子案,缘于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二十把旧扇子,心心念念要得到,但石呆子坚决不肯卖。僵持之际,被贾雨村知道了。于是,贾雨村诬陷石呆子拖欠官银,变卖了他的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按官价给了贾赦。
从主观意图上比较:王熙凤介入时,绝不会想到会有如此严重后果,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意想不到的;贾赦即便是故意让贾雨村知晓,也未弄出人命。而贾政明知薛蟠打死人命,却大剌剌地做起了保护伞!
“政”字有正直、公正之意,可惜前面有个“贾”字,这就是莫大的讽刺!最搞笑的是贾政“自幼酷喜读书,原欲以科甲出身的”,莫非圣贤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贾政很“二”
贾政插手此案表现得很熟练:安排自己人贾雨村接任应天府,不声不响地处理了此案,表面上牵扯不到自己身上。看上去深谙官场,非常老道,其实很不智!
书中,冯家向贾雨村申述:“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而门子清晰无误地告知贾雨村原委:“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所以如此。”
前任官员虽行包庇之事,但朝廷毕竟不是贾家开的,御史言官不是摆设,况且,谁还能没个政敌。所以,拖而不决,不做不错,谁都无可奈何!
那时,贾政就该向王子腾示弱,表示自身官品太低,搞不定此事,让其处理,把这烫手山芋赶紧甩掉。没想到贾政居然又上赶着安排贾雨村去善后,让以后的抄家多了一项大罪证。退一万步说,即便“未能包庇薛家”有损所谓的家族脸面,也应是薛家的姻亲——王家先着急!
如此官场表现,只能一声叹息:贾政很“二”!结合上一节,只能委屈“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了,以后要以“二哈”称呼贾政了。

吃人不吐骨头的贾雨村
相比之下,贾雨村就相当老辣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贾雨村的城府。初见门子,那门子就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贾雨村的内心反应是“如雷震一惊”,但你看他表情丝毫不显,反而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二则此系私室,既欲长谈,岂有不坐之理?”门子便“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此时还是有些知进退的。后来,完全被贾雨村和善的表象蒙蔽,越聊越嗨,于是有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 竟然教上司做事,也是嫌命长了!
其次是贾雨村的御人之法——循循善诱,充分调动下级。这是符合管理之道,充分听取下属,掌握各方反应,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且看书中:
雨村低了半日头,方说道:“依你怎么样?”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下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就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因夙孽相逢,今狭路既遇,原应了结。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魂追索已死。其祸皆因拐子某人而起,拐之人原系某乡某姓人氏,按法处治,余不略及’等语。小人暗中嘱托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余者自然也都不虚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见有了这个银子,想来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或可压服口声。”
毫无疑问,贾雨村不可能采纳门子的跳大神断案法。因为,门子还停留在葫芦庙小和尚的思维层次,欺神瞒鬼、愚弄百姓,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官僚阶层。如果,真按他的方式,御史言官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贾雨村。但他的进言清晰反应了原告和被告的真实意图,这是有利于决策。
再次是贾雨村的虚伪。心中已然决定徇私枉法,嘴上依然光票,书中这样描绘:
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是我实不能忍为者。”
还有就是贾雨村的狠毒。此案过后,贾雨村担心门子泄露以往的窘境,最终“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不要以“往日故交的身份”和上级乱套交情!即便领导正直无私,也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以后不提拔你,可能有人议论“不念旧情”;提拔你,即使你工作突出,依然有人认为是“任人为亲”。如果遇上贾雨村这样,连立足之地都没了!
最后,用一种动物来形容贾雨村,狼就再合适不过!物以类聚,不久后,贾雨村跟另一只狼——王子腾走到一起,而贾家注定成为他们嘴里的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