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字数:10944访问原帖 评论数:6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8 23:12:07 更新时间:2022-08-06 16:19:45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28 15:12:07
厦门    尤德才

今天,不少国人将孔子思想与专制封建划等号,视为很负面的东西。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奴性、呆板冷漠、迂腐、不劳而获,不尊重妇女、一心想着当官发财等等。本人以前受教科书和媒体宣传,也是如此的观点。

后来发现,我们所说的孔子,其实有两个。一个真孔子,一个假的孔子。真孔子是那位不仅影响了中国,且影响了世界,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的真孔子。假孔子是歪曲孔子的理念,来实现他们所要目的的假孔子,才知道自己以前对孔子的认识大错特错。你可以不喜欢孔子,但不能歪曲事实,更不能误人子弟。我们应正本清源,还原孔子真面目。

今天,一些所谓的传统文化的糟粕,如清朝满族统治者规定留辫子,女人缠脚。所谓“君要臣死,不敢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是清朝时的御用文人写的戏文。与孔子中华传统文化完全是两码事。元朝蒙古族统治者也制定了摧残中国妇女的规定,要妇女守“贞洁”,不许改嫁,而此前的中国妇女离婚改嫁是自由的。哪怕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也与真孔子的思想相背离。

假如孔子醒来,对大儒董仲舒、历代统治者的"独尊儒术”一定会很气愤。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是把古圣先贤所有的思想整理出来,只做整理工作,而自己没有创造出另外的新思想。目的就是不要把我当“圣贤。更何况,子曰:"和而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独尊儒术”,“三纲五常”明显是让我背上“保守”“奴性”的黑锅。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经典中消失了,如孔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双向(阴阳)文化,而不是后来儒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的单向文化。已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肢解和变异,而非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本。

就像现在有点火的《弟子规》一样,这种清朝出现的东西,或元代编录《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的反人性故事,只是因为迎合了统治者的集权统治而被提倡。此后,精华愈逝,糟粕愈行。清朝是登峰造极,它规定男人要留辫子,让人自称奴才。孔子言论被断章取义,被歪解,被浅薄的理解,逐渐被很多人误解唾弃。

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一、孔子是中华文化代言人

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在于《易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易经》是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源泉和根本,自古以来即素有“群经之首、百家之宗”的美誉。不去研究或了解《易经》,不仅很难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会对孔子和中华文化看法难免有偏颇。

影响世界十大思想家排名,老子却排在孔子后面,并不代表老子思想比孔子思想不重要。“道德”互为一体,道还排首位。道和德实为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道盛则德昌,德厚则道隆。道之不存,德何以安?所以道德实为一体。孔子重乾道讲人道,老子重坤道讲天道,都在讲“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道互补的。老子的思想偏重《易经》的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孔子偏重《易经》卦象之“器”(德)的文化方面,讲仁、义、礼,重人伦道德等人道。老子: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可见,老子的思想比孔子思想更高深。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而这灵魂主要是由这一民族的文化名人所塑造、所承载。老子的《道德经》仅次于中华哲学之根的《易经》,是中华哲学最高端。对《易经》的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加以展开阐述,追问的是哲学终极问题。对“道”认识所到达的哲学高度至今没人能企及,启发成就孔子的中庸和谐之道等学说,这是孔子钦佩和拜老子为师的重要原因。老子和孔子两位智者常被人们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共同的代言人。老子代表中华哲学,孔子代表中华文化。

《易经》揭示天道、地道、人道,处处充溢着“和谐”之理。儒家和道家都尊崇其学说。 开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智慧的钥匙,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质和中国人的国民性。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讲“礼之用,和为贵”;在国家治理上“政通人和”、民族关系上讲“和亲善邻,协和万邦”;各文明之间关系上讲“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在家庭关系上讲“家和万事兴”;在商业上讲“和气生财”等等,影响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维、内政外交等,已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二、孔子是民主先驱者

孔子思想在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尊孔,目的用孔子的思想反对专制政治,反对愚昧的宗教狂热。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有三个人的巨大塑像:中间是摩西,代表天意或宗教;左边是孔子,代表人伦或道德;右边是梭伦,代表政治或法律。道德为万法之本。 无论在东西方,道德都是法律的基础。

西方启蒙思想家用孔子的思想理念来抨击欧洲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的思想专制,倡导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正如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孔子思想是理性,民主和公平”。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等等。

为什么,西方启蒙思想家用孔子思想理念来抨击欧洲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的思想专制,倡导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一百多年后,很多国人反过来用民主、反愚民奴化教育的口号反对孔子思想?值得国人好好深思!

三、孔子是真正强者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都是不服从皇权的言论。子路问孔子怎样侍奉君主,孔子答:不要欺骗他,但是,为了进谏,可以触犯他(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说过“苛政猛于虎”、孔子的“仁治”也是无为而治,主张与现代国家的“低税收、小政府”的主张堪有一比。

他的学生冉求当官后帮助君王制定高税收的田赋政策,孔子气愤地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并告诉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教育学生做官要有基本条件:“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不畏权势,敢于直陈时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周游列国奔波劳走,四处碰壁,但无论处于何种逆境,他都没有委曲求全,更没有对当权者卑躬屈膝,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在孔子的时代,通过读书来做官并不难,难的是通过做官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念。“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见卫灵公时因为卫灵公问及如何用兵布阵,孔子便在第二天离开了卫国。走到陈国之地时断了粮,他和跟随他的学生以盐水度日,饿得都爬不起来,那是孔子最艰难时期。当时他的学生子路不高兴地问:“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贫饿至此,还口出君子豪言,实属士大夫矣。

孔子并非一生要颠沛,是为了他自己的文化理想,他才变得颠沛。孔子曾经为鲁国大司寇并摄行鲁相。在那个时代,国君是依靠血缘才能做,孔子可以说已经当了当时最大的官。他自己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才弃而不为。孔子周游列国想推行自己“仁治”的理念终未能成功。孔子只好办学和编辑修订“五经”来推广和延续自己的主张和理念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才是真儒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四、孔子是务实政治家

孔子晚年读《易经》,最重要的心得只有四个字:“时也,命也。”做事最要紧的是顺天应时,不免有生不逢时的感叹等。孔子是很务实的政治家。不是现在很多人认为是封建反动、奴性、迂腐、书呆子、愚昧的同义词。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给困苦劳累的百姓施粥,孔子得知后掀翻粥摊,将弟子大骂一顿。并且质问子路说,这是鲁国国君的百姓,你为什么给他们饭吃?

子路没想到孔子竟然会做出这种有失仁爱的事来,疑惑问孔子,先生教我们仁爱,为何不让我实施仁爱?我子路之所以拜你为师,就是为了向你学习仁爱。孔子长叹了一声说,仁爱也有范围,也要因时因地施爱。如今你擅自去对季孙氏封国的百姓实施仁爱,你这不是在侵犯宰相的权力吗?

孔子话音未落,季孙氏的使者就到了,他责怪孔子说,季孙宰相发动百姓挖长沟,先生的弟子却给他们饭吃,这是要争取季孙氏的百姓吗?孔子无言以对,弟子越位了,老师当然也有责任,孔子只好收拾了东西离开鲁国。此事不也验证了孔夫子的说法的正确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样要求谋其政者要有其位,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又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外面看到鲁人为奴,遂花钱将其赎回,但没按鲁国规定,可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称赞子贡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在行恶,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被救赎。将来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这么想:‘我赎买后,若去报帐,品格就不如子贡。不报账吧,又负担不起。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是在作恶。“善恶”只是一个相对的理念,因时因地而变。

孔子为何不是“以德报怨”,“以默抱怨”“以忍抱怨”呢?而是“以直报怨”?因为这样会姑息养奸。以直报怨也不是以怨报怨,而是正确对待这个事情,该怎么样怎么样。“直”被视为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价值标准,务实政治家态度。

顺便举几例,许多人认为孔子的孝道是愚孝愚忠,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被他父亲打得晕过去,还认为让父亲消了气才是最大的孝顺。孔子听到气得不见曾子,认为曾子是愚孝。父亲有可能要杀你的时候你都不躲避,如果真的被打死了,那是陷父亲于不义,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啊!孔子说犯了小错,父亲轻轻打你,你当然可以受着不能躲。但是父亲来真的,你应该马上就逃走!才是孝啊! 孝和顺,其实是两个概念。孝最基本表现,如孔子所说:色难。即看他对家人的态度。

五、孔子是伟大教育家

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教育家是当之无愧。 孔子的人品,堪称典范,他生性正直,怀着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这是他做人的准则,也应成为学生立身作人的准则。

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孔子把教学内容的实施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是第一位将学思结合,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他的知行统一的观点,后世一直沿习,继承并发展。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千古流传。更有许多关于教师的论述,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为人之师的标准。如:“诲人不倦”,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好学,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六、孔子对中华文化文明的贡献无人可比

《易经》是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源泉和根本。孔子最伟大之处在哪里?就是把《易经》从一本用来占卜算卦的书,上升为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

为什么《归藏易》没有流传好?《连山易》已经完全失传了?只有这个《周易》一直流传到如今?主要原因还是孔子为《易经》做了《十翼》(也称《易传》)安上翅膀,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思想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哲学著作,列群经之首成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

也就是《易经》原本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在周文王以后转向人类社会学,以卦辞.爻辞解释社会现象,孔子把《易经》上升为一部思想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哲学著作。孔子一生所思所行只为弘扬中华文化文明于天下,对中华文化文明的贡献无人可比。

真理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越有生活阅历的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会越有感悟,尤其是对“孔子思想”。 一个人的内在素养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悟道”的方式自然不同。于是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骂之。不骂不足以为道”的现象。孔子似乎预见到今天反孔问题,才会说出“得也春秋,罪也春秋”!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29 08:56:25
荒谬的《丑陋的中国人》-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79506109488972320/?app=news_article×tamp=1658663875&use_new_style=1&req_id=2022072419575501015016103923AC92F5&group_id=6979506109488972320&wxshare_count=2&tt_from=weixin_moments&utm_source=weixin_moments&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98c29228-9793-4d75-9272-d48223663099&source=m_redirect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29 14:21:16
鲁迅所提的“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的话在《孔子家语》中可以找到孔子的解释。弟子冉有问孔子:“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

孔子解释说:“不是的。大夫犯下罪行,也要受刑罚,只不过是令其‘自请罪’以照顾贵族阶级的尊严,若所犯罪大,则令其‘跪而自裁’;而所谓‘礼不下庶人’,乃是说庶民劳碌辛苦,不应责之以备礼。”

可见,“刑不上大夫”强调的是贵族对尊严与荣誉的自觉;而“礼不下庶人”则表达了对庶民的宽容,也不违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中国传统平等观念。在中国古代,儒家发起并崇尚士大夫精神,就像西方崇尚贵族骑士精神一样。在现今,已经很难找到这种贵族精神了。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29 18:28:56
文化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子孙后代,我们有义务正本清源和传承其精华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29 21:44:10
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最让世人非议,都在指责孔子歧视女性,至少是千女所指!

但要全面理解孔子思想,就要了解中华文化是阴阳文化,阴阳不可分,不能断章取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子孝需父慈爱,哥爱护弟,弟才尊敬哥,都需从上下句来理解。“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结合后一句“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没毛病的。意思:你对他们太好了,事事顺着,长久以往他们就会变得不知道退让;而你疏远了他们,又会生出怨言,相处过程中合理尺度很难把控,说的是事实。

多数女人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是不是事实。请问,歧视女性,孔子母亲也是女人,孔子为什么还要孝敬?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结合“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没什么大毛病。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0 09:43:09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男女天然就有差别,各有自已的角色,分工不同,男人为阳自强不息,女人为阴像地,以厚德载物,以柔克刚。男女各居其位,讲究是阴阳和谐,不是平等。所谓“妇女半边天”等男女平等论调,往往造成社会家庭更不稳定,出现阴盛阳衰现象,对女性伤害反而更大。传统伦理道德被破坏环境下,岂止唯女子难养,男人同样难养也!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0 12:20:31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男女天然就有差别,各有自已的角色,讲究是阴阳和谐,而不是平等。

婚姻”二字都是女旁。女人是家庭的风水。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夫妇为人伦之始,造万化之端。阴阳合天地气顺。西方女权主义,“妇女半边天”等所谓男女平等,往往造成社会家庭不稳定,道德伦理丧失,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

试想,整天讲对等、不守本分、不主动孝敬家翁家婆、这样的家庭会和谐幸福吗?夫妻感情会好吗?女人真的会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吗?不会受伤害?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0 14:45:07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男人为阳像天,当自强不息。需要“宽容度量”和责任心,呵护家庭的责任;女人为阴像地,以厚德载物,知书达理,应以柔克刚,有相夫教子的义务。男女各居其位,各有自已的角色,才能阴阳和合与和谐,让子女健康成长。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0 16:00:27
@水煮土豆2022 2022-07-30 14:52:51
是剪刀网友说了四个人名,您是其中之一,所以静下心来读读您的文章,您的文章,说实话,我更喜欢万圣道这个网友的。你们两个都是剪刀提到的。孔子,应该成为历史人物了,现在不是拿他启蒙中国的,现在启蒙中国的文化在西学。
-----------------------------
谢谢指教!
中西文化文明是互补,是可以融合。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等国家地区,都已证明古老的东方文明与西方的现代文明可以完美融入,弥补西方文明中较为欠缺的道德伦理的文化,解决西方文明中人与人之间距离远,相对冷漠人情的问题。东方文明也可融合和兼顾法治规则。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0 17:40:23
@水煮土豆2022 2022-07-30 14:54:29
孔儒的文化,不追求平等,是一个等级文化,这是铁的事实。如果您非得说孔子多么倡导平等自由,我认为您真的应该自省了
-----------------------------
如何理解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理念 ?

夏商周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自从夏朝以后,公天下变家天下了。春秋末期更是礼崩乐坏,子杀父,臣弑君,君与臣妻私通之类,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数不胜数”,各国贵族为了利益或兼并互相残杀,世道混乱。

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痛感今不如昔,”大道“的高道德的大同社会只是个美好的理想,离我们太远无法实现。面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社会现实,只能注重“仁爱”和道德伦理,讲究礼制才可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小康社会,才是人类社会最好选择。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君臣父子都要符合自己角色要求和规范去做,君要像君子,臣要像臣子,其“君臣友道”的社会才能和谐。仁义道德伦理也正是这种大道没落后人本文化的产物。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1 11:10:27
孔儒学和民主法治、科学与理性并没矛盾 ,日本、韩国、台湾 与东南亚一些崇尚孔儒家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民主法治(权力制衡),科学技术也不落后。日本科学技术,诺贝尔奖、公民素质名列世界前茅。事实证明,孔儒学与科学理性和民主法治并不相互排斥,完全可以完美融合。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1 15:31:14
如何解释网友质疑孔儒学主宰中国统治思想二千年,为何不能走向“民主法治"?

历朝历代是家天下统治者,主要关注是它的政权利益,其余是次要的。违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此时,孔儒思想往往被统治阶级、或被野心家为达到其目的所利用,要么尊孔,要么反孔。孔儒思想往往成为奴化愚民教育,阻碍民主法治及科学的发展,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你会发现在民主的分权参与的体制下,孔子思想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发现对孔子思想争论成为不必要。

在民主法治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秦始皇“焚书坑儒”,或出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防止把孔子和儒家思想当作一种工具,就像乾隆皇帝为了统治者利益和目的,面对孔子墓也屈膝下跪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有损帝王之威,勃然大怒把儒家亚圣孟子轰出孔庙……。

在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体制下,孔子思想具有的社会和家庭和谐功能自然而然发扬光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新功能的能力。台湾、日本、韩国的儒学思想都比中国大陆重,他们难道不发达、不和谐、不民主?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必须上“道德课”,课本素材很多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孔子、孟子、老子等都有。第一节课往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也没因为儒家文化存在而影响建立民主法治体制。相反,儒家文化在民主法治体制下,发挥着社会和谐和家庭稳定的功能。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日本在3.11地震、海啸、核泄漏灾难面前,日本国民的沉稳冷静、社会秩序的有条不紊均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日本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社会也不会出现动荡,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和社会秩序一点不乱。日本社会“和谐”程度即使是西方发达民主国家也望尘莫及。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1 19:02:33
不少国人认为中国的弊病根源是孔儒思想,这是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

回顾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历朝历代统治者,孔儒思想从没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大都是阳儒阴法。孔儒当做外表,商君书和韩非子才是他们的治国之宝,尤其是商君书记载了无数黑暗统治的技巧,哪有孔子儒家的“诸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勇、忠、孝、慈、中庸、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治天下,为百姓大众服务,而是为了自己统治利益所用。

譬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习商鞅专制的统一思想。其形成的集权体制、思想专制、闭关自守使孔儒家文化缺乏更新、升级,与集权制度不相适应,不和谐。无道则缺德,孔儒学陷入目的与手段的分离困境而造成异化。

而且,历朝历代的阳儒阴法实施的时间越长,国家文明倒退的程度就越大。此时,孔儒学反而成为慢性毒药,人们会越来越愚腐自私,越来越虚伪和懦弱,国家社会逐渐衰落,2000多年的兴衰周期和混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孔子似乎预见到今天反孔问题,才会说出“得也春秋,罪也春秋”,这就是辩证法。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7-31 22:01:38
“透过现象看本质”也是一种文化想象,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孔子的中庸和谐之道也是形而上的东西, 是对形而上道德体验,解惑传道,不要用形而下的眼光来看待。汲取孔子的大智慧、与时俱进。

中华传统文化重“道”,讲究是阴阳“和谐”。西文文化重“器”,道与器是相辅相成的,器在道中,道器合一。

科学与理性也好,或民主法治、平等、博爱、人权也罢,都是“器”,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是道,“器”可变,“道”不变。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8-01 10:24:22
当然,讲和谐,并不代表就能实现了和谐。空喊“和谐社会”,不谈诚信、和而不同、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主法治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要素,舍本逐末追求和谐,和谐就成了忽悠人们的东西,或成为笑话。即道在器中,道器合一。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8-01 11:07:49
本人始终认为,改革出路关键要有共识、智慧和妥协。

改革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改革主旋律,也是改革目的,不和谐的改革绝对不是有效的改革! 中国改革方向应是建立“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大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公民教育和民主法治”。因为, 和谐社会是以公民教育、民主法治为基础。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8-01 15:39:17
川江纤夫20090225:2022-08-01 11:15:06 评论
再说东边的那个“倭国”也不是你所说的那样好。否则也不会产生“大东亚共荣圈”狼子野心了。其国家内部也是充满了丑恶的行径,只不是你不了解或避而不谈罢了。
================================
日本主要传承的1000年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宋朝被元朝所灭,认为中华文明就消失了(崖山之后无中国), 尤其,明被清所亡,更对中国失望,转向学习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及科学。由于没有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者,转化为中国人民苦难历史的制造者,给亚洲邻国也包括日本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我想,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很大程度上跟日万元纸币上福泽谕吉思想有关。福泽谕吉是个启蒙主义者,但同时又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他认为文明终极于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很容易走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如他在《劝学篇》中所言:“一身独立,一国独立”。为了“一国独立”,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承担起“独立自尊”的精神,因为“一身独立”是“一国独立”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这样,福泽谕吉从文明论出发走向了国家主义。与孔子天下观、和谐观的思想相违背。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8-01 21:16:16
我想,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很大程度上跟日万元纸币上福泽谕吉思想有关。福泽谕吉是个启蒙主义者,但同时又是一个国家主义者,他认为文明终极于国家主义。这种国家主义,很容易走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如他在《劝学篇》中所言:“一身独立,一国独立”。为了“一国独立”,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承担起“独立自尊”的精神,因为“一身独立”是“一国独立”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这样,福泽谕吉从文明论出发走向了国家主义。与孔子天下观、和谐观的思想相违背。
==================================
孔子天下观是指天道文化,不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孔子一辈子强调克己复礼,强调慎独,强调温良恭俭让。还有礼义廉耻、诚心及天下都说了,就是没有说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不仅不讲如何爱鲁国爱乡、还对此持批判的态度。告戒人们“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和稀泥与老好人,谁都不得罪,没有一点原则和道德底线的人,对结党的人诉之为小人,搞出个天下文化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等等,孔子是把“天下”放在首位的,“天下为公”是孔子的最高理想。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决不是孔子思想。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8-02 09:33:06
孔子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当初,孔子参加鲁国的祭祀结束后,不禁黯然而叹。“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人们选举出有德行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他们彼此信任,和睦相处。所以人们全都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爱你的子女,也爱人家的子女。奉养你的长辈,也奉养人家的长辈。这样,老人能安享天年,壮年能贡献财力,儿童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让年老无偶者、年幼丧父者、年老无子者和不幸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叫做大同世界“ 它是道德标准最高的社会。

孔子伤心看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准则已经被破坏的事实。老子看到的东西就更加悲观,"大道废,有仁义",仁义是大道废了以后而不得不诞生的东西,天下为公的道已经废掉了……。孔子和老子对“大道”基本上有共识。但孔子并不认为大道就没有了, 只是大道衰微,人类道德普遍下滑,私心私欲日重。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随著社会的发展道德也会改变;人人都遵守社会上的道德要求,社会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正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儿女。财物和人才,都成了私产。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且名正言顺的世代继承,还修建了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故此,先人才制定出‘礼’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纲纪,用来明确君臣关系,使父子淳厚,使兄弟和睦,使夫妻和谐。”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这六位君子,没有谁敢不谨慎奉行礼制的。他们阐明礼制的内涵,用礼制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文明礼让的典范,为百姓做出榜样。如果他们有不遵守礼制的行为,就算有权势者也要被罢黜,百姓也会把他们看成祸害。这样的社会,叫做小康。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8-02 12:02:21
大同和小康主要区别是指道德高低的分别,与GDP多少美元或物质丰富没有直接关系。

孔子总结三皇时期和五帝时期的国家治理的经验,说天下是天下人的。看到中华文明依于天道,自黄帝开始,至颛顼、喾、挚、尧、舜, 都是黄帝家族内传递王位,但并非世袭,而是贤者继位。尧至舜、舜至禹的禅让特别鲜明地呈现出“天下非私”的心怀。中华文化是由天道而构成人文文化,“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所有众生的安排与爱护,以及循环不息、时令有常的中华古老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核心地展现了“普遍关爱”的和谐精神实质。

很不幸的是,中国自从进入夏朝以后,就从公天下变家天下了。夏朝背离黄帝奠基的王道政治,国家一开始就动荡不稳。启坏禅让、太康失国、寒浞逐相、帝杼东进、夏桀暴政、商汤革命取而代之。

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夏代开始,大道隐设,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孔子痛感今不如昔,现在所能恢复的只有小康社会。以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为代表的君子,以礼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称为小康社会。

“大同”和“小康”的区别在于:“小康”是以“天下为家”,“大同”是“以天下为公”。小康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自己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去爱他。“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那么就不能仅“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是要把这种亲情也推及到别人亲人的身上,“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在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的所有权归天下人,其治理权由“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天下非私”的领袖来行使;在夏、商、周等小康社会,天下的所有权归天子、诸侯、大夫所有,治理权也为他们所掌控。

自从夏朝以后,公天下变家天下了,高道德的大同社会只是个美好的理想,离我们太远无法实现。面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社会现实,只能注重道德伦理,讲究礼制才可能构建安居乐业,温馨幸福的和谐社会,才是人类社会最好选择。这样的社会,才叫小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