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悲愤

字数:1475访问原帖 评论数: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14 03:31:45 更新时间:2022-08-18 17:12:04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8-13 19:31:45
辛弃疾的悲愤

辛弃疾有一首“书江西造口壁”的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极抒对故国亡于金人之手的悲愤情怀。

词中所说的造口即造口镇,位于今江西万安县的西南。作者在此登临望远,写下了这首词,时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此时的辛弃疾,想到的恐怕不只是四十七年前自己尚未出生时金兵曾深入造口大肆烧杀抢掠的那段历史,一定也想到眼前,这个高宗的养子、太祖的七世孙孝宗皇帝(赵眘)已完全失去了刚即位时的那点雄心。

是啊,当初给岳飞平反昭雪、驱逐秦桧余党、起用抗战派张浚、胡铨等等,本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开端,谁知只因隆兴元年(1163)四月命张浚匆促北伐失利,竟于隆兴二年十二月就与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当起了“侄”皇帝。而此前,第四任金主海陵王完颜亮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大举南侵,以失败告终,宋军收复了两淮。

辛弃疾想到这些,一定是百感交集,为至今不能收复中原感慨万分!一句“山深闻鹧鸪”,转悲愤为悲凉,是一种怎样复杂的爱国情怀!

他的另一首稍早于上词的“登建康赏心亭”词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也是远眺沦陷的故土,而抒发悲愤情怀的。若按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刚好是他再到建康任职的年份,距离自己“南归”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他借典抒情,下片的“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的便是光阴逝去,故土依旧沦落,人何以堪?反过来再看上片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那种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而且是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愈发孤寂情伤。

辛弃疾生于1140年金朝统治下的历城(今山东济南),当时距北宋亡国已有十三年。辛弃疾二十二岁那年,聚集两千人马投奔到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队伍中,并负责策划投奔南宋事宜。就在他奉表南宋谈及“南归”之事时,起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朝,可谓风云突变。辛弃疾归来闻讯后大怒,率三十骑死士直闯金营,活捉张安国,率起义军余部投奔南宋,震惊了朝野!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洪迈,也就是《容斋笔记》的作者在他的《稼轩记》里就此写道:“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当时的辛弃疾简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以偏安江南为国策的南宋小朝廷,哪里容得下抗金的英雄?读《古代文学史简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273页有关于辛弃疾南归后的一段文字:“这年辛弃疾不过23岁,此后一直到42岁,可以说是他南归报国的20年,可是这20年却不是在疆场战斗,而是在后方被怀疑、遭排斥,朝廷只委派他在江淮、两湖一带做地方官,而且调动频繁,20年就调动了11次,最后还是削职为民。……他隐居在江西上饶一带,作诗填词,念念不忘北伐抗金。这样又度过了被隐居的20年。”当朝廷鉴于北伐之举两度起用他,一度任镇江知府(仅一年被罢免),后一度他则终因到了晚年,未能如愿,于宁宗开禧三年(1207)病逝,带着他的未能收复故土的悲愤和遗憾而去。

辛弃疾在开禧元年镇江知府任上,有“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作《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音谋),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几乎是最后的一次登高远望故土,以史论今,深感北伐无望,空怀一腔悲愤的情怀!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