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宾四先生讲《论语》

字数:5139访问原帖 评论数:2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21 22:29:12 更新时间:2022-09-12 09:08:56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1 14:29:12
钱宾四先生讲《论语》

钱先生青年时,做过多年小学老师。那时候还是民国初年,小学里要教《论语》,有的老师就照本子,按章节,一章一节教下去,让学生背诵,记住就好了。钱先生他,给学生细讲之余,还日积月累,经过好几年写成了一本《论语文解》,分析书中每章每句的写法结构,交给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钱先生因而得到一百元的购书券,作为报酬。钱先生得此一百元,买了许多书,后来回忆说,“余遂于经史子集四部中,择余所缺者陆续购买,自此余学问又进,此百元书券实于余大有裨益也。”这《论语文解》出版于民国七年,又过几年,民国十一年开始,钱先生转入中学任教。

教中学仍然有《论语》课。民国十三年,钱先生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论语要略》一书(此书后来与《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合成《四书释义》一书)。在《钱宾四先生全集》中,此《四书释义》和《论语文解》合为一册(全集之第2册)。

钱先生教中学数年后,就又被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先后聘任,从此历任多所大学教职,一九六五年从香港新亚书院辞职后,又到马来亚大学短期任教,以后有一段时间在家著书,到回中国台北后,继续在素书楼家中给研究生讲课和继续著书等,又写了《论语新解》《孔子传》等关于《论语》的著作。直到最后钱先生逝世,后人整理出版《钱宾四先生全集》时,还从先生历年遗稿中找到一些关于《论语》的单篇文字,加入全集中。

所有这些关于《论语》的著作和文字,现在都成了先生留给后人留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有的也或翻译成了外文)。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2 09:19:24
民国以前人们读《论语》,往往和科举有关系,清末废科举后,小孩上学读论语。民国初,小学中学开《论语》课,可能学文和学道理二者都被重视。《论语文解》好像偏重文法的解释(而以《论语》内容语句为例说明),《论语要略》则是讲《论语》内容(或曰思想性)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3 07:57:34
“孔子自述行谊,则曰中道。中道之反面为乡愿。乡愿者,以他人之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而不敢自有其是非好恶者也。中道者,不肯以他人之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而能自有其是非好恶者也。狂也者,己之所是,己之所好,则起而行之者也。狷也者,己之所非,己之所恶,则去而不顾者也。能起而行矣,不能去而不顾,是狂也。能去而不顾,不能起而行,是狷也。中道者,当行则起而行,当不顾则去而不顾。盖背乎狂狷者,乡愿也。兼乎狂狷者,则中道也。中道者,时狂则狂,时狷则狷者也。故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之外,惟颜渊为有之。后世不解此意,以谓中道者,乃得乎狂狷之中,不过偏狂,不过偏狷;于是模棱进退,两无所据,相率而为乡愿之实,又自欺以中道之名。吁!可叹也。今欲重明孔子中道之谊,当提出两字,曰“时”,曰“直”。时以破顽固,直以破虚文。然后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内直吾心,外识时务,庶几不失于中道之行也。”(钱穆《论语要略》之《孔子人格之概观》)      这《论语要略》是《四书释义》一书之第一部分。
孔子赞成中道,其次狂狷,而最反对的是乡愿。六十年代中期有句口号“理解的要执行……”,是以他人之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而不敢自有其是非好恶者的极端代表了。这正是曾被极力提倡的。非但正面提倡,而且对狂者狷者都有打击。钱先生这书,写于民国十二年在无锡教书时,几十年后编入《四书释义》时有些删订。上引这一段,倒像是针对几十年后(现在说则是几十年前)那种倒行逆施的针砭。可见,孔子和《论语》都是不朽的。钱先生这段话,也没有过时。   不肯以他人之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而能自有其是非好恶;应当不是一件十分难的事。但是经过多年的“教育”(不许这样做这样想的“教育”),要拨乱反正,也非易事。现在的网络大V,粉丝多多,许多也还是以他人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的。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3 08:00:11
许多也还是以他人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的。

许多也还是以他人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的吧。    加一字或许好一点!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3 10:55:41
以上引用的《论语要略》一段话,是钱先生用来说明孔子人格中的自述行谊部分的。在《论语》夂中,,孔夫子是这样说的。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这里有中行,狂,狷,乡愿四种不同的人。为了说明其区别,钱先生书中还引用了大段《孟子》中的论述,最后才述而不作地作了以上说明,以助当时的学生、以后的读者了解。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3 11:11:01
但是我们今天按照钱先生当年所写论语读法本要略编纂之体例,应知“触类旁通,是在读者”。“治学本所以致用,此则为读《论语》者一最后之功夫也。”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3 14:21:52
插一段题外事

今日头条有一个傅可暢线上课堂,现在更新到第五讲了。今天看到的是讲《师友杂忆》的(共三讲,上中下)之前一讲是讲的《八十忆双亲》。第一讲是劲草不为风偃去(为什么要讲钱宾四先生)接下去会陆续介绍钱宾四先生全集中一部部著作。
傅先生是台湾学者,前在素书楼钱先生故居纪念馆就此题讲过几十讲,已讲完。现在重新整理后陆续发在大陆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听到。我听到了特特特特为介绍。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5 06:08:40
網暴可休矣

早前,一位在武漢街邊賣糖水的爺爺登上熱搜。老人擺攤賣了十七年的糖水,堅持一兩塊錢一杯不漲價,市民紛紛點讚,親切地稱他為“糖水爺爺”。

可是很快,這件好事發生逆轉,質疑和網暴紛至遝來。有人質疑“糖水爺爺”不戴口罩和手套,食材不乾淨,還有人造謠他賣糖水是因為子孫不孝、無依無靠。最終,為了可以平平靜靜地生活,老人在與家人商量後,決定放棄糖水生意,不再出攤。

老人賣廉價糖水,糖水品質就必定有問題?六、七十歲還在擺攤,就一定有坎坷遭遇?……很多網友表示實在不明白網暴者的“腦迴路”:為何他們總愛無端猜忌、惡意揣測,遇到好事非要“等反轉”?

若是和那些所謂高端餐飲場所相比,“糖水爺爺”的攤點確實沒那麼高大上,但僅憑一眼看過去的環境,就可以判定其衛生不合格?老人的家庭背景如何,跟“鍵盤俠”又有何干?為何沒有調查取證就去輕言甚至網暴對方?

互聯網把形形色色的人匯集起來,有正能量的,有不懷好意的,有雞蛋裏面挑出骨頭的。屢屢發生的網暴事件背後,令我們不得不反思,現今社會又該如何保護諸如“糖水爺爺”們的無辜百姓,不被無故“插刀”?

千語

3上一篇 下一篇4

以上澳门日报文字,或可见到以他人之是非好恶为是非好恶之不足为训。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6 09:00:38
九楼应该是我写的一条,当时未说要审查,也及时发上了,但以后不见了。大意略同二楼,不同就在写法上,可见现在写字须自己注意,注意安全避免损失。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9 11:13:57
也说“为己与为人” 文汇报文章,今年四月
过年在家,更多时间就关门读书写字。 《论语》有一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孔夫子这句话,虽短,联系起来说的话,好像可以说很多的。 先说这句中的“古”与“今”。孔夫子是东周春秋时人,《论语》中的今,就是那时;而其中的古之学者,就当是唐尧虞舜文武周公时的人们了。然后是“为人”与“为己”作何解释,先说“为己”,这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己”二字,不可视为等同。这“人不为己”的为己,是只为自己好,为自己的名与利,略与自私自利意思相近;《论语》中的“为己”,是指提高自己,包括修身进德和长本事两方面,这就与名利、权位等等无关了。再说“为人”,《论语》所说为人,又和近人所说“扛枪为人民”中的为人民不尽相同。近人为孩子取名,有取“为国”“为民”还有“为人”的,都是好词,所谓的褒义词,而孔夫子“今之学者为人”有没有褒义或贬义在内?近人——区别于《论语》的古人今人,本文以“近人”表示近代以来的人,几十年或一百年内的人——对此有很多解释,以下略举一例,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对这一章解释说:“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这就像是分主次,而非有褒贬了。

就这一章的文本,或许不易判断孔子的倾向是赞成古之学者还是今之学者,但从《论语》全书看,可知孔子是主张学者该按古之学者的“为己”原则去做的,只有把“为己”放在前面,才能做到“为人”;不主张那些今之学者把为人作为重点的。

《论语》中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孔夫子所忧的这几项,显然都是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都属于“为己”。还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这道、德、仁等等,或就是“为己”的学问,而艺则是“为人”的本领,要放在为己的学问之后,而且“艺”前面的“游”字,与另外的“志”“据”“依”几个动词相比,也是有差等的!或许据此可见孔子是赞成要以古之学者为己为第一,然后才能更好地做到今之学者为人吧。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对此章,是这样解释的。

《论语新解》中,钱先生还同时提供了另外两种解释。一种是 《荀子》说 “为己者,履道而行。为人者,徒能言之”。另一种“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对这两种解释,钱先生说“此两解义各有当,然当孔子时,学风初启,疑无此后世现象”。又说“此两解实非为人之学,其私心乃亦以为己而已,疑非此章之本意”。 但是,钱穆先生在其晚年的另一部著作《晚学盲言》之《为己与为人》一篇中,又写到这个问题,说法好像不很相同: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国人言学,主要在为人。人生大群中,必有其一番道义与责任。学则在知此道义与责任,而如何善尽之。故为己即为人。取悦于人,见重于人,则生之意义与价值,在人不在己,此何可?荀子曰,小人之学,如禽犊之献。见人携禽犊为献,为人则如以己为禽犊。”



上引《晚学盲言》中一小段,其中几见“为人”和“为己”字样,特别关键的一句是“中国人言学,主要在为人”,好像是为人为主,但接着又说“为己”即“为人”,人只要知道了自己的道义和责任,和如何去尽此道义和责任,就可以说是为己即为人了。这就仍与《论语新解》所说大意相同了。接下去的“取悦于人”至“此何可”为止的几句,则仍如前一样,是不赞同那把为人解释为“欲见之于人”的意思。再往下引用《荀子》几句,也是这一部分的继续。说法好像不很相同,其实大意还是一致的。只是这一小段引文中,几处出现的“为人”二字,则要注意其意义有时是不尽相同的,如最后的“为人即如以己为禽犊”,此处的“为人”,说的就是小人之为人,不可与“为己即为人”相提并论了。

以上是读文本所见,以下想联系一点实际说说。 近人常说“不可输在起跑线”,而其具体措施则是多报几个班,或者给孩子买一台电脑、教他学数学、学外语,多是从学知识、学本领着眼。这种做法看来还是有欠缺的吧。即使是在起跑阶段、少年时期,这“为己”和“为人”的道理,就当有所认识,不要输在起跑线呀。成语里的孟母三迁,这倒真是一个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好例子。有的孩子,从小受到家长的关爱,受到名校的教育,小学中学都是学霸,也考上了知名大学,却发生了十分意外的——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之外的事,而一蹶不振。这也和《论语》这一章里所说的问题有相关吧。

现在青年人追崇的偶像,许多往往都是明星人物,这些明星人物的确各有擅长,他们的作品或者成绩、或者纪录很耀眼。这说明他们“为人”的本领非一般人所能及,所以能够成为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等。然而,其中有人却吸毒、逃税,或者以其他事而传出丑闻,甚至陷入法网,显示出没有学得最基本的“为己”功夫。这也和《论语》这一章里所说的问题有相关吧。 还有一些人,或许还为数不少的,他们没有读过《论语》,更没有读过古人、今人、近人所写的有关著作,但是听说过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并有点相信老话不错。所以,人们常说的这个人自私、没有集体观念、落后等等,就是这种情形。以上连带的议论,附在这讨论《论语》的短文里,或许不能说文不对题、离题万里吧。 2020年2月2日 要闻 要闻 评论/

以上旧文,其中有《论语》,有钱先生的话,有我写的看法,附在本帖再发一次。请批评。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9-07 15:27:57
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此章论为仁之方.克己者,克,胜也;克胜其一己之私欲.克己始能由己,谓由己任其事也。礼者, ‘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礼记*坊记)人皆有好恶之情,而好恶不能无节.荀子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我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吾之好恶而无害于人之好恶者,是即吾好恶之节,是即所谓礼也。不窥人秘密,不听人私语,不议论人长短,不侵犯人自由,此义人皆知之.然人徒以此相责难,相怨恨,不能反己自责自任,此不仁之类也。当知人类相处,虽其间息息相关涉,相交通,然必有一彼我所均当遵守,而不可逾越之界限焉.是谓礼节.礼节贵能彼我两方各自遵守,仁者则遵守我一方之界限而不逾越者也。

摘自钱穆先生<论语要略>第五章<孔子之学说>,是解释颜渊问仁这一章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