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字数:3017访问原帖 评论数:2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7-08-18 13:22:49 更新时间:2022-08-26 04:50:42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18 05:22:49
去年在書展裡,我看到一本精裝的書《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那是美國的摩西奶奶的故事和繪畫作品,由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十分容易讀的書,因為看到摩西奶奶兩句說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現在已經八十歲了。”“我一百歲了,但是我感覺我還是個新娘,我最想做的就是回到開始,再重新來過。”……。

摩西奶奶當了十多年女傭,二十七歲結婚,生了十個孩子,五個夭折在襁褓中。她大半生為家庭操勞,到晚年才喜歡上刺繡,後來又因關節炎放棄了,改為拿起畫筆,描繪她所見的鄉村自然與生活風光,作品充滿大自然氣息,清新明快淳樸,風格獨特。摩西奶奶八十歲那年,她在紐約舉行了個人畫展,隨即名重美國畫壇,作品暢銷美歐。1961年摩西奶奶離世,肯尼迪總統發表了訃告詞。而四十年之後的2001年,華盛頓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摩西奶奶在二十一世紀展覽”,再一次引起巨大反響。摩西奶奶的畫作也被內地雜誌印作封面,傳播甚廣。……

以上是摘自澳门日报林中英先生所作“退休人士”系列文章中的一片段。标题是我改动的的。摩西奶奶说做你喜欢的事,哪怕​你已经八十岁了。其实我已经比八十岁更大了(当然还没有到一百岁或九十岁)。就在我八十岁的时候,我和几位稍年轻的(一位退休,两位还没有退休)“合资”出版了一本书,展览各自的“作品”(散文杂文之类)。我在我那部分前面,写过一句“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喜欢的文章”。但是虽这样写了,做的还是很不够,很不够的。

林中英先生她也是一位退休人士了,她写的这个系列发在​澳门日报,已经有十八篇了(没有能看全)还在继续。总的读后感是有为者当如是。孔夫子希圣我希贤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取法乎上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19 19:19:40
谢谢各位。我在另一地方给本文改了一个题“一百岁前后可以做些什么”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20 14:43:17
@关粉儿 2017-08-18 20:13:24
想起几年前读到毕老的文章,大意是人们常说不知老之将至,我这却是不知老之已至了:)
-----------------------------
已经不大记得当年怎么写的了。居然还查得到,是十年前的文字,那是我已退休十多年了。

不知老之将至
有人在子路那儿打听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他,孔夫子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在另外的场合,孔夫子又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还有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夫子对自己的充分自信。如果要找孔子不够自信的话,恐怕只能找到这样一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是有些老之将至的悲凉。
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我以也。……。”这里的“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我以也”,一般解释作“我年龄比你们大几天,你们其实不必这样想的”,接下去就要他们不用顾虑,大胆发言了。孔夫子是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而不是自以为老了。《于丹论语心得》里把这句解释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老了,没有人用我了。”这似乎既和本章下面的话不相衔接,也和上面第一节里引用的各条矛盾。单从字面解释,“以”就是因为,“毋我以”就是“不用因为我(比你们大几天)”。而释为“没有人用我”则是把“以”释为“用”,“毋我以”就是“不用我”;如果这样,则下面当是“矣”而不是“也”了。所以窃以为于丹先生对这句的解释有不当。就事论事,孔夫子说这是为了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没必要说自己老。联系《论语》全书,孔夫子自己也极少说自己老。
下面试举几本其他书对这句的解释:“我虽年长于尔辈,然勿以我长而难言”(《论语新解》钱穆)“虽然我年龄比你们稍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论语读本》钱逊)“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就不敢说话。”(《论语易读》吴新成)
《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2期,有于丹教授答记者问。其中有曰:“我最怕拘泥的解释”“我总希望穿越浅表和皮毛去理解古代文人,别去考证太多的东西,去接触生命的本质”“好读书求甚解,那是拘泥”等等。我不反对于教授这样想这样说,但是反对上述“毋我以也”的这种解释(这问题也不会需要什么考证的)。所以写此短篇。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20 14:49:14
刚才说的十年前,又查到一个五年前的,也就是八十岁时候的帖子,或许这个才对,

毕明迩

有人问孔夫子的一个学生,你们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学生回来问老师应该怎样回答较好,孔夫子说,你们可以这样说,其中有一句是“不知老之将至”(他专心于自己爱好的事情,忘记了自己就快老了———其实他说这个话时,年纪也已经不小了)。

对于我们这些过了退休年限的人来说,其实不是“老之将至”而是“老之已至”。所以已经不能说“不知老之将至”,那么要学习孔夫子的这种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只好力求做到“忘记老之已至”,保持比较年轻的心了。身心健康是人们所常说的。营养、减肥、运动、防三高等等都是说的“身”的一面;旅游、休闲、书法、绘画、写作、歌舞、戏曲等等,则是想求得“心”方面“年轻”的良方。孔夫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然更是一种高级良方了。

还有一个防老去的良方是交朋友。和年龄不同的人交朋友。七十岁的人如果交到八十岁九十岁的朋友,容易使自己感到年轻。同样七十八十岁的人如果交到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朋友,大概也会使自己年轻起来的。“忘年交”这个词,本来是说,两个年龄相差较大的人成了好朋友,或许也可以曲解为这种友谊可以使老人忘记自己的年高吧。

前天见一七十多岁女教师,她单身一人,女儿一家在国外。久雨天晴的那天,她约了两个八零后朋友,年轻人开车,一起去一个花木果园,纵情欣赏春花之灿烂,二百块钱两家人各买了许多盆花,尽兴而归也满载而归。她在博客上一下就发了十九张花卉照片。一些中老年网友,纷纷跟帖,称赞她的照片她的花,称赞她的生活她的心情,称赞她的忘年交,真是不知老之已至啊。

我自己退休至今也已经二十年了。开头的几年是继续和在学校时结识的一些中学生报刊联系,继续做了几年特约通讯员,为他们写稿,提意见等等。后来学会了上网,在网上写一些文章,比发在报刊上好。一个好处是能够及时得到读者的反应,又一个是通过网上的文字,自然地会有网友形成。先是在帖子里交换意见,然后有“站内信息”,然后有电话、电子信箱联系,也有见面的。孔夫子说,以我一日长乎尔,毋我以也。网友们或许本来不知道我比他们大三四十岁(或者更多),后来知道了,也的确有些毋我以也,就这样承认我这个忘年交。今天还有一朋友在我帖子里留言说,看毕先生文字,总觉得像五六十岁人样子,或许这是先生的心理年龄吧。我想,如果我的文字真像五六十岁人样子,很大成分也是得益于这些忘年交呀。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20 20:49:27
还可以写一个一百岁前后不要做什么,最好不要怎样做等等。

楼上问得好“早干啥去了”。不过也有说,那时候不是想干啥就可以干啥的(即使现在,也会有苦衷的,我听一些学校老师说过,学校要你这么干,有时的确没法不这么干)。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21 18:21:15
所以想做啥要赶紧做,不要嫌晚。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21 18:33:13
天涯2006年有看过一个帖子,讲一位老人骑车带母亲游历中国的事,摘一段如下,出游那年母亲是一百岁:
说起当时携母出游的原因,王一民回忆:“最初是因为有一回母亲哭着跟我说,每天在这楼上,跟个小鸟住在笼子里似的。我便下决心,要带母亲各处走走。 ”2000年5月王一民从家乡启程,踏上了携百岁母亲游历大江南北的万里行程。

走到河北境内,王一民将木头车厢刷上了颜色,给三轮车取名为“夕阳号特别慢车”,深圳野生动物园还为他制作了一张印着“夕阳号特别慢车;司机:王一民(74岁儿);乘客:吴慧珍(100岁母)”的特殊名片。

王一民说,那几年是老太太最快乐的时光,没想到年届百岁能有机会住五星级宾馆、游海底世界,算是见了世面。

2003年末回乡过年,老太太突然发病,没来得及听到新年钟声,便在医院去世,享年102岁,距离103岁仅仅差一天。母亲临终前对他说了最后一个心愿:“一直想去西藏却没去成,你把我的骨灰带到西藏去。”

追忆  母亲骨灰撒在6000米雪山上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17-08-21 18:36:19
七旬翁曾拉百岁老母游中国 如今流落江南深山

这是当年那个帖子的题目,在天涯教师版,烂路修三发的转载稿。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8-23 07:30:26
又是五年过去。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