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个愿望:深入经藏,皈依佛门.

字数:13053访问原帖 评论数:8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11-12 06:23:11 更新时间:2022-08-28 22:58:42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1 22:23:11
愿生生世世学习、护持及弘扬佛门正法,希望与各地方佛教正信弟子结缘。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3 22:55:07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言,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犹于我法
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
闻得住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
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3 23:00:09
《大方等大集月藏经》

尔时,世尊告月藏菩萨言,于我灭后五百年中,诸比丘等,
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
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
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3 23:22:17
佛法状态,头五百年,解脱证果,然后禅定三昧,然后,靠诵经、多闻修行,
再后面是造塔庙。最后则是斗诤言颂,佛法逐渐隐没。看了这一段大家其实
都很清楚当前佛教现状。活佛法王邪师,错解因果的鸡汤佛法,邪淫双修法,
邪魔外道的鬼神法皆假借佛名或坑蒙拐骗,或贪求名闻利养,其不畏因果,种
种邪行,令人发指。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3 23:38:42
接上,头五百年解脱证果,后五百年禅定三昧、后五百年多闻读诵、
后五百年多造塔寺,大家看这次序,如按经典记载,当前末法如果有
人说已解脱证果,或得禅定神通,被骗几率极大。对比之下,唯有多
闻读诵最适合娑婆世界善根深厚的佛子修行。那些自称活佛法王,自称
开悟证果,自称某菩萨在世的人让他有多远滚多远。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4 16:12:41
《占察善恶业报尊经》

若我去世,正法灭后,像法向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
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我诸弟子,失其善念,唯长贪、瞋、
嫉妒、我慢。设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间利养名称以之为主,不能专心修出要法。
尔时,众生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亲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以如此
等众多障碍因缘故,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
就者亦复甚鲜;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
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4 16:19:25
当前,如果有人还相信能找到一位具大神通、能加持你、保佑你、一位什么
佛菩萨化身,甚至不止一位的佛菩萨集体化身的大神,做你的信仰皈依的对
象的话,我觉我们应该让他多读几遍上面的佛经开示。以冷静清醒一下。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4 18:30:22
何谓佛弟子事佛。奉持正戒。广学经戒。修治上慧。知三界苦。心不乐着。欲得解
脱。行于四等六度。愍伤众生。欲安济之。不贪身命。知死有生。求长益福。不为
邪业。是为佛弟子事佛。----《佛说分别经》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4 18:56:44
正法期,闻即解脱者甚多,佛涅槃后,修学者先是不能解脱证果,转而求之禅定
三昧,后禅定三昧也不可得,则通过读诵多闻,然后渐渐读诵多闻也不能解其真
义,反而因多闻固执己见流于斗诤言颂。这个过程和人根渐钝的说法是比较吻合的。

末法时期不是完全没有法,只是是法弱魔强,邪说如恒河沙。因此更需要
依赖多闻读诵依佛学经典巩固正只见,君不见某人学佛十多年,连佛教基本
常识都不具备,最后生退心谤佛法,这种行为是很令人遗憾的。

另外修十善非常重要,十善保证福德具足,福德深厚者多具备正知正见。
培福很重要。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4 20:39:30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30:36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31:30
依照佛法修证的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所谓“果”者,是一种境界。“证果”就是能够随时自在受用这种境界。在佛教的证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跟大乘的果位。小乘的果位有声闻乘的罗汉四果跟缘觉乘的辟支佛果。大乘的果位有菩萨乘的四十五种因位和十地果位,还有佛乘的等觉果位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亦称妙觉)果位。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一、声闻乘罗汉四果:声闻乘,即是听闻佛法而觉悟并依四谛法修行而证解脱的人。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1、初果须陀洹: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即是断除此三种烦恼。
(1)、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2)、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3)、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生死之道。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来相信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了三结,故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即是说,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罗汉果。有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时,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出家现比丘形相。

2、二果斯陀含: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3、三果阿那含: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了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了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果圣人断除了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之后,就生在色界五不还天,然后在五不还天直接证阿罗汉果。
三果圣人断除了五下分结,即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瞋心。依经上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

4、四果阿罗汉: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除烦恼和证得涅槃,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1)、色界取:色界的贪。(2)、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欲界的贪;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3)、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即是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慢,亦叫“俱生我执”。
(4)、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5)、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明的意思,即心性迷暗,愚昧无知,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于是产生我执、法执及种种烦恼。痴既是根本烦恼之一,又是一切烦恼之所依。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34:39
阿罗汉断除了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只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1)、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只有漏尽通。
(2)、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比如有一位妙贤圣比丘尼,虽证四果,但无神通,致被阿阇世王的臣属幽禁改装而献与阿阇世王,伴同睡了一夜,受了玷污,第二天一早,便由莲华色圣比丘尼,以神通力飞临王宫上空,教授妙贤圣比丘尼修发了神通,一同飞返尼寺僧团。她们一同去见佛,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生起,所以一般来说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了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即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二、缘觉乘辟支佛果:译为独觉,也作缘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多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便悟入缘起的寂灭,即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因缘而觉悟,故称为缘觉。

辟支佛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辟支佛过去世有修学过佛法,他们多数是佛陀住世时的初果或二果圣人,这些圣者投生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世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地去修道,自发地觉悟,所以被称为缘觉。
三、菩萨乘五十五位修行的圣位和境界

1、乾(干)慧地:亦称干慧心、金刚初心。证到无生法忍的人,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再以这不生不灭的因地心,渐次进修。进而,欲爱的心念已经干枯了,六根与外界物欲就不互相偶合。目前的有限残生,气质已经变化, 不再继续发生业习,现前仅剩一点点的无明余习。到这境地,已能保持自心的灵明洞彻,执心虚明不昧,完全是清明在躬的智慧。修持渐久,智慧的性能,光明圆满,照耀十方世界,没有尘障,没有根碍。欲爱最微习气,虽然得到初步干枯,但无明还未破除,故还不能与诸佛如来的真如法性相接合。因为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发生自性大定的功德,所以名为乾慧地。

2、十信
(1)信心住:乾慧地中,只是欲习初乾,还未与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就以这初得乾有智慧的心,依照中道观智,逆流而入。用中心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渐渐使真心开展圆妙,这时圆通的妙理,犹如莲花一般开放。从此在真心妙圆的境界里,重新发生至真绝妙的知见,证得真心元是常住不变,深具真实的信心。这时真妙的智光,能把一切妄想,扫除净尽,也即能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自己亲证到这个境界,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时纯是中道理体,信心坚固,不再退失,这就是信心住。(吾人为何有妄想?就因为有欲爱有贪心。欲爱即无明。要除妄想,就要先破无明。无明破了,没有欲爱,没有贪心,自然没有妄想。)
(2)念心住: 证得真实的信心,就有了真正的智慧,有真慧就能明了一切事理,皆圆通无碍。故五阴不能遮盖,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碍,一切诸法皆能圆融通达,不能障碍。这样就能知过去、未来,以及无量无数劫中,怎样受生舍生,一切欲爱习气,每一生有每一生的习气,如杀盗淫妄等恶习气,亦有念经持咒、行善积德等好习气。总之,这些习气,就在一念之间,好像放电影一样地一幕一幕显现,都能够清楚地记忆,不会有丝毫遗忘,这就是念心住。
(3)精进心:真心灵妙圆满,真精发生变化,就能把无始以来的习气,都融化成为一体的精明妙用。然后用这种精明再求进步,入于真净之境。精明即如如智体,真净即如如理体,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这就叫做精进心。
(4)慧心住:既得真净理体,自然心精现前,就能纯以智慧用事,把一切无明习气,皆化成智慧,这就叫做慧心住。
(5)定心住:执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内外,周遍寂湛。在寂静灵妙之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有如止水澄波,时常凝然不动,即有定力,这叫做定心住。
以上五位属五根,以下五位属五力。如果木之根种植于地,结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
(6)不退心:定力既深,就发出智慧光明,这光明慧性愈入愈深,再没有阻碍,深入自性,此时达到有进无退,叫做不退心。
(7)护法心:心既不退,安然前进,进入轻安泰然之境,始终保持不失,就能和十方法身如来,气分相交接。内护心法,外护佛法,佛护持你成道业,你亦能护持佛法,发扬光大,这叫做护法心住。
(8)回向心:保持真心寂照的觉明境,就能以智光的妙力,回转诸佛的慈光,入于自己心中;自己的心光又回到佛的心中,在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心佛不二,犹如两镜相对,光明互相映照,镜中有镜,影中有影,重重叠叠,互相摄入,这就叫做回向心。
(9)戒心住:佛光与心光,密通冥应,绵密返还,获得佛的常凝无上妙净之力(即清净戒体),安住在无为之境中,永远不会遗失,无有一念落于烦恼,这境界就叫戒心住。
(10)愿心住:安住于清净戒体,自由自在,又能从体起用,游化十方,遂心满意,随愿往返,这叫愿心住。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37:09
3、十住
(1)发心住:修满十信住的善男子,因修证耳根圆通,才能发此十心妙用。此时心精发生光辉,所举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圆成为唯一真心,名为发心住。
(2)治地住:心中所发的明净境界,犹如在清净的琉璃之中,现出内在的精金,毫无遮蔽,通透明彻。用前之妙心契真如之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作为进入后位的基地。以后一切行持,皆由此起,所以叫做治地住。
(3)修行住:由心智的始觉,涉入本觉的理体,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鉴照,理智俱得明明了了,所以能游化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广做佛事,一切皆无障碍,这就叫做修行住。
(4)生贵住:所修妙行,已与佛行相同,领受了佛陀的真如气分,将生佛家,将作佛子。这就和中阴身自求同业,作为父母一样。既然密齐果德,阴信冥通,互相感应,就可以入于佛的种性,名为生贵住。
(5)方便具足住:既能随时游心于道,入于诸佛的胎藏,得为佛种,就是大觉法王之真胤,已经亲承佛的法统。由此再加修行,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已长成,人相不缺,佛相圆满,这叫做方便具足住。
(6)正心住:再进而容貌如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化众生。并且内照真如道心,心相圆满,也和佛一样,成正知觉,这叫正心住。
(7)不退住:外貌和内心都已和佛一样,但还如小孩没有佛之大智。如此身心圆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长,名为不退住。
(8)童真住:外身内心,同时增长。佛陀的十身灵相,即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和国土身,虽能一时具足,但还未显著,如胎方成,体力尚未充沛,故为童真住。
(9)法王子住:佛的容貌已完全形成了,出胎以后,便是佛的嫡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叫做法王子住。
(10)灌顶住:仪表长成至成人,亦如转轮圣王,以国家大事,分一部分交太子管理。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堪当大任,代与授记。好像刹利王,世子长成,即举行仪式、宝座、罗幔、音乐,及四大海水,入金瓶中,灌王子顶,这就是灌顶住。
以上由生贵住至灌顶住,以入胎成人为譬喻。在功用上,确很实在。不过有些人,却把它当成实相来做,坚执为实有的境界,实在贻误不浅。此中妙用,唯证方知,要到空有双融,智悲双运的实际理地,才解此语。

4、十行(前面十住是生佛家而为佛子,现在十行是广摄六度波罗蜜而行佛事。)
(1)欢喜行:即施度。既然已受灌顶,成为真佛子,已能具足如来的无量妙德,故也能随顺十方国土众生。这种随顺是指布施波罗蜜。布施有三:财施、法施、无畏施。此处的随顺布施是指将自己很喜欢的来布施,来随顺一切众生,同时也令一切众生皆欢喜,这叫欢喜行。如地藏经上说:“若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遇最贫贱残废不完具者,欲布施时而能具大慈悲,亲手布施,下心含笑,软言慰谕。”这就是随顺欢喜行。如果是讨厌勉强,没有半点同情,还轻视侮辱,这就不是随顺众生,不能叫做欢喜行了。
(2)饶益行:即戒度。自己戒德圆满,就能以戒德来感化众生,使众生皆能持戒,皆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叫饶益行。
(3)无嗔恨行:即忍度。不但自觉,且能觉他,凡遇辱骂,皆能容忍没有违拒,人我皆空,不生嗔恨,无嗔恨才是真忍辱,故名无嗔恨行。
(4)无尽行:即精进度。在十二类众生中,都能随类前往化度,穷未来际,周遍十方,都能通达无碍,平等善入,随缘化生,随类教化,精进不怠,这叫无尽行。
(5)离痴乱行:即禅度。因为心不散乱,以一念定力来修种种法门,故能知种种法门,皆可以融合而为一体,因此随机说法,都不会发生任何差错,这就叫做离痴乱行。
(6)善现行:即慧度。以一理能显一切事,一事能显一切理;故能理不碍于事,事不碍于理。在一切根本的法性中,显示各种不同的差异作用;在每一差异的现象上,又能见到它根本的同处。一一行中,都能真俗互融,事理无碍。这叫善现行。
(7)无著行:即方便度。既能事理无碍,则十方世界,满是微尘,是大中现小;每一粒尘,现十方世界,是小中现大。现微尘,现世界,都互相通融,不相妨碍,这是事事无碍,所以叫无著行。
(8)尊重行:即愿度。不但事理无碍和事事无碍,就是菩萨万行,也无不具足,皆能现前,皆是第一波罗蜜多。即无论哪一行门,都能达到最高最上之究竟处,也是到彼岸,从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而到达涅槃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往返度众生之愿无有休息,诚为可尊可重,故曰尊重行。
(9)善法行:即力度。既已圆融无碍,一切能和诸佛相同,则一言一行,自合十方诸佛轨则,依此建立利他的教法。可以助佛转大法轮,教化一切众生,这叫做善法行。
(10)真实行:即智度,亦名不违实相智。以上九行,一一皆是自利利他,清净无染,究竟无漏法,一真无为,非关修证,因真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叫做真实行。

5、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离回向:这个修满十行的善男子,神通也圆满了,他能游十方国,大作佛事。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一真无为,藏性之用也已精真。不著于有,就不留界内之患;不滞于空,就不留界外之患。他已到纯洁精真的这种程度上,没有一切障碍了。当度众生之时,不见有众生可度,亦无度生之相。回有为行,入无为心,背生死流,向涅槃路。这样来救度一切众生,永无休息,这就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灭除了度生之相,故能不著于生死有为法。放下了无我、无他及无众生可度等法见,就不滞守于涅槃无为法。这便是中道妙义,所以叫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这是本觉妙觉,中道妙义。自己这个如来藏性是我们本来的觉,我们这个如来藏性清净了。自己的本觉已能湛然常照,和佛的妙觉一样相等,自己的本觉法身和诸佛法身,无有高下,已能齐等,这就叫做等一切佛回向。
(4)至一切处回向:这是因地果地,中道妙义。自己的因地精真既已开发明了,就等于佛之果地觉,能含无边境界,能现无量国土,名至一切处回向。
(5)无尽功德藏回向:这是依报正报中道妙义。世界是依报,如来是正报,前二位觉齐佛觉,地如佛地,还有自他之分。现在则互相涉入,自他融一不分了。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如帝网千珠,交光相映,一珠入多珠,多珠含一珠,一多相摄,主伴交参,故得无挂无碍,这叫无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是理事一多中道妙义。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是一,各各生出清净之真因,依这些真因,发出智慧之光辉,来取究竟涅槃正果,随顺一理而成多事。事理虽异名,但本体是无二,故是平等,所以叫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这是自身生身中道妙义。随顺平等善根既然已成就了,就生起大悲心,遍观十方众生所具佛性,和我原是同体,这即同体大悲心。现在我既圆满成就,也当使众生成就,不能失却众生而不化度,这叫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真如相回向:这是真如变不变中道妙义。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和离两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空有不著,二边双亡,虽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叫做真如相回向。
(9)无缚解脱回向:这是无缚解脱真如妙义。既得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体遍十方,自然再无障碍,无所拘束,这就是无缚解脱回向。
(10)法界无量回向:此是法界有量无量中道妙义。既无所著,已得性德的全体;既然无碍,当获性德的大用。体用俱遍,性德圆成,体用周遍,一毛一尘,皆等法界,不再有限量了,这就叫法界无量回向。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38:54
以上就是心性修行过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净心地境界的含义。其次还要成功四种微妙圆满的加行。(这里所谓加行,是针对以上修治心性的心地法门而言。因为四十一位的修行次序,大部分是专指心性的境界而建立它的名称和次序。心地虽然已经得到极高明之境,而在行持的工夫上,还得注意它的功用。这种工夫的功用境界,就名为四加行。如果将四加行也作为心性的法则来看,似乎失于切实。所以下面就基于这个体验,来说四加行的妙用。)

6、四加行
(1)暖地:佛即心。以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证佛即是心的境界。然心见未忘,果地未发,将要觉悟而还未圆觉。这时,就好像钻火,火譬喻本觉智光,本在木中。木譬喻无明,本觉智光欲出还未出;无明之木,将燃还未燃。加功至此就如钻木燃火,火光虽未燃发,而暖气已经流布,这就叫暖地。
(2)顶地:心即佛。自己心地上,已经成就,和佛的所行所履一样。对于这个气质残留尘色的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实内在又并不一定依靠它。犹如人登到高山的峰顶上,身体虽然已经上接虚空,入于虚空之中,但是脚还未离开山顶,脚下还有些微阻碍,也即心相还未完全破尽,这就叫顶地。
(3)忍地:即心即佛。顶地是以己心为佛觉的所履,故还有心佛二相,现在到达忍地,则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著二边,善得中道妙义。但在将证而未证,这时,心中自己明白,很想告诉他人,又觉得难以用语言表达,欲说而说不出,就和忍住某一种事的人一样,心中如有如无,大有忍住不动的意味,故叫做忍地。
(4)世第一地:非心非佛。暖地中以佛心为己心,尚有己心的数量,顶地以己心为佛所履,又有佛履之数量,忍地虽是心和佛相同,但还有相同之数量,现在则数量都已消灭。既不迷中道,亦不觉于中道。为何不迷?因根本不迷。为何不觉?因根本无觉。无己心亦无佛心,心佛双忘,非心非佛,什么都没有,还归于本源○。○是万物的母体,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所有一切一切都由○这儿生出来的,但○没有名字,没有名故勉强起个名字,叫做世第一地。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40:09
7、十地
(1)欢喜地:于无上的菩提大道,已能通达,以自心的本觉,与诸佛的妙境,融合贯通,能证诸佛的微妙境界,回归本源。本源什么都没有,才是真空。真空就生出妙有,原来妙是这样奇妙!现在才明白,生出无量欢喜,叫做欢喜地。
(2)离垢地:九法界众生之性,各各不同,现在都能融入如来的平等佛性,就成“同”性。有“同”的知见还是无明尘垢,还是执著染污;有所欢喜也是一种情感尘垢。所以要连"同"性亦消灭,“欢喜心”也放下,方是完全离垢染的真正清净,就是把这个微细的无明减少了,但是无明还没有断尽,只能是离开这个垢,这就叫做离垢地。
(3)发光地:把“离垢”那个“离”的动机都离了、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清净了。内心清净到极点,一尘不染了,自性光明就发生了,真觉显露,灵明无碍,叫做发光地。
(4)焰慧地:光明到极点,觉性也圆满了,觉智圆满,如大火聚,能烧烦恼之薪,故叫焰慧地。
(5)难胜地:此时一切诸法的同异,都不可得了,叫做难胜地。
(6)现前地:明生觉满,超出同异,什么凡情圣解都没有了,有为功用亦已达到极点,就契合无为真如,也即是如来藏性、一真法界。而无为真如妙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所以净性亦得分明显露出来,叫做现前地。
(7)远行地:穷尽真如自性的边际,名为远行地。
(8)不动地:既能尽真如之际,就已得真如全体,一真凝然,湛寂不动,一真一切真,亦即如来藏性,一真法界,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一心真如,如如不动,故叫不动地。
(9)善慧地:既然已得真如全体,现在是称体起用,能发真如之大用。既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常不变随缘,常随缘而不变。这种大用是大智慧作用,所以叫做善慧地。
(10)法云地:在修习菩萨道的过程中,从此以往,修习的功用已毕,功德已经圆满。就是不必再用什么功了,学佛就要毕业了,就要成佛了,功德圆满了。也有认为到此才是真正修习佛法的正位,所谓慈悲普被,弥满成阴,妙智祥云,霭霭密布,覆盖涅槃之果海,叫做法云地。
(以上为修习大乘菩萨道的五十五位次序竟)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41:18
四、佛乘
1、等觉果位:如来(妙觉)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接引众生,先到等觉一站。而凡夫从初发心起,入金刚干慧地(始觉),再经过五十四位,才到达等觉,此是顺流而至。此时佛的觉和菩萨这个觉,这两种觉交接到一起了,即始觉和妙觉相交之时,成等齐之际,叫做等觉。即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还元,证得自性真如,必须要逆转生死海中的妄想之流,依照上面所说的次序,顺行而至于正觉的性海,与诸佛法性相交,名为等觉之位,便和诸佛的菩提正觉相等了。等觉菩萨虽和佛平等了,但还不是妙觉,只可等于佛。干慧地(亦称干慧心、金刚初心)是欲爱干枯,还未与如来法水相接。从干慧地金刚初心,修证到等觉菩萨位后,便叫初干慧地,也叫金刚后心,此时觉性才获得金刚喻心中的大定。此时生相无明已干,但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还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水相接,还未达到妙觉,还未成佛,只差最后一步了。

九法界众生都因为三种业流,才有五住烦恼,以致生死轮回不息。什么是五住烦恼呢?(一)欲爱住;(二)色爱住;(三)无色爱住;(四)见一切住;(五)无明住。三种流是:(一)欲流;(二)有流;(三)无明流。以前四住是欲流,有流即有分段生死,四果时就已断除。无明流是变易生死,要至八地菩萨果位才能断。从干慧地金刚初心到妙觉,要经过重重单复十二,才能穷尽妙觉果位。什么是单复呢?单即一名一位叫做单,如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等觉和妙觉,单有七重。复即一名十位叫做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等,复有五重。所以说重重单复十二。才能穷尽源流,达到究竟妙觉,成就无上佛道。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43:00
以上种种阶段,都是以金刚藏心的观察妙慧,用十种譬喻来观察,是哪十种譬喻呢?(一)观一切业如幻;(二)观一切法如焰;(三)观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观妙色如空中花;(五)观妙音如空谷声;(六)观诸佛国土如乾达婆城(即蜃楼。乐人名为乾闼婆,彼乐人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故名之为乾闼婆城);(七)观佛事如梦;(八)观佛身如影;(九)观报身如镜中象;(十)观法身如幻化。这亦即是: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一切都如空如幻,故在奢摩他法门中,用过去诸佛所使用之止观方法来微密观照,一步一步往前精进,才能清净修证,渐次深入。这样的修行,皆是依照奢摩他(定门止观,看清实相),三摩钵提(慧门方便,以幻除幻)以及禅那(禅门真如,体用如如)三大增进法门,而能成就五十五位真正的菩提大道。能看三世如空花,一切如幻如化,依照三种精进来修行。一是修 其助因。二是真修,刳其正性;三是增进,违其现业。再经过五十五位阶段,用金刚心观察,微密观照,能这样就是正当修行。能这样才是以根性为因心修不生不灭法。若不是这样,而执六识为真因,修有生灭法,这都是邪观,是不正当修法。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位:即是佛陀,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知,亦称妙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即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陀不但自己证悟了诸法的真相,而且能帮助众生证悟这些真相。佛陀证悟了智慧上的最究竟圆满,并且德行也最究竟圆满。佛陀能穷尽众生根本有始有终,亦照尽众生一切烦恼、一切果报。佛一念一时知一切佛国、一切佛因果、一切佛菩萨神变。佛陀悟得绝妙的涅槃之理,住不可思议境界。

佛陀的智慧:包括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种。法界性智,现前万法实相胜义谛。大圆镜智,就像清澈的镜面上能映现一切影像一样,在法界性智面前,轮回涅槃法显现澄清的部分不灭,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例如,镜子里不管映现什么影像,都没有好坏之分,同等只是影像而已。同样,以平等一味一体的方式照见轮涅二者,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尽管从法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等性的,可是从有法的侧面,毫不混杂了了洞悉轮回涅槃的万法,就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比如,医生的责任就是通过把脉认清疾病,依靠药物治疗疾病。同样,佛陀考虑到如何调化所化众生,而如如不动、不加勤作任运自成调化所化有情,这就是成所作智。这些智慧可以归纳为两种,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属于如所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属于尽所有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归集在一切种智当中。

佛陀的事业:佛陀将所有恶趣众生安置于善趣,将所有善趣众生安置于三种姓(声闻、缘觉、菩萨)圣道中,将三种姓圣道的众生,逐渐安置于佛地。声闻缘觉菩萨们只能把众生安置在他们各自的果位,而不能把他们安置到佛地。佛陀,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意乐,指示正道,把他们安置在究竟佛地的事业,超胜声闻缘觉菩萨的方面有三法,即恒常、周遍、任运的事业。恒常:佛陀没有先前利益众生现在不利益的情况,因此是恒常。周遍:佛陀没有只在东方行持事业、在南方不行持事业的情况,而是遍及于十方三世。任运:佛陀的事业是不加勤作任运自成的。

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有法身的功德和色身的功德两种。其中法身的功德,就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种无漏法的自性。佛陀色身的功德,身体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语言具足六十梵音,意具足智悲力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现量照见轮回涅槃诸法的法性,这是如所有智;互不混淆现量照见世俗有法的万事万物,如同湿的庵摩罗果放在手掌中一样,这是尽所有智。慈悲的功德,昼夜六时关注众生,看谁兴盛、谁衰落等等,犹如独子之母一样,无有远近亲疏照见一切有情。威力的功德,如经中说:“大海与波浪,纵会有越时,所化佛子前,佛不会越时。”声闻、缘觉、菩萨们,尽管在调化众生的时机成熟时,也可能有因懈怠、忘记等没有及时调伏众生放弃的情况,可是,佛陀即便是在最后涅槃,仍然使人类中的遍行极喜、非人中的乾达婆极喜现见真谛。往昔,五百名商人去大海取珍宝,结果出乎意外的狂风把船只卷到鲸鱼口里,当时其余所有人都祈祷山神、林神、树神等等,商主菩萨对大家说:“我们要皈依佛陀。”于是众人大声念诵“皈依佛陀”。就这样,那条鲸鱼听到佛陀的名号,惊恐不已,沉入大海,闭上大口,饥饿而亡,由于它听到佛号的缘故,转生到三十三天,得见圣谛。仅仅听到佛陀的名号也能救脱轮回恶趣的恐惧,佛陀具有如此救度众生的威力。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00:44:40
概括来说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1)、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着众生的根器而说法。
(2)、断德:佛陀断除了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此两种德行声闻、缘觉、菩萨也具有,但是不如佛的广大圆满。
(3)、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誓愿度一切众生,救护众生之心犹如救护自己的儿子,对一切众生皆有恩德。此德行声闻与缘觉没有,菩萨有但不如佛的圆满。

佛陀虽有一切智智,对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
一者、众生度不尽: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因众生无尽,生生不已,故佛度不尽)。
二者、无缘不能度: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可以知悉任何生命的感觉与存在,通晓各维空间任何大小事,化导一切众生,但是不能度无缘之人)。
三者、定业不能转: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佛可以洞察勘破一切虛幻事物的本质,成就所有法界的智慧与法力,但是无法为众生免除决定之业)。

弟子问佛陀:您既神通又慈悲,为何还有人受苦?佛陀答曰:我虽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
第一,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別人是代替不了的。
第二,智慧不可赐:任何人要开智慧,离不开自身的磨练。
第三,真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语言讲不明白,只能靠实证。
第四,无缘不能度:无缘之人,他是听不进你的话的。
即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的因果,因为佛陀成佛也是顺着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佛陀不是万能,不能靠神通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地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我们依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槃,解脱生死而成佛。
楼主:第七识  时间:2018-11-17 20:26:40
如有人有不同意见,可依据经藏,予以开示纠正,感激万分。张口胡来的人请自重,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