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能常吃到的好吃的东西

字数:1618访问原帖 评论数:1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28 04:12:14 更新时间:2022-09-05 04:55:54

楼主:越教越傻  时间:2022-08-27 20:12:14
小时候能常吃到的好吃的东西,不是小时候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

我出生在宁夏平原,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小孩最喜欢的,是吃锅巴,就是家里吃完米饭,锅底里剩下的硬巴巴、有薄薄一层糊黑的米饭锅巴。不是它香,而是嚼起来时哪种脆硬的感觉。

后来回老家生活过一段时间。我老家哪地方,古代时因一种玉出名,后来因一种猿人化石而使所有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有这么个地方,而最近二三十年里出名,则是因为一部小说。

我老家有什么小孩子觉得好吃又常能吃到的,是我有一次跟同村的另一个小孩聊天时知道的。当时我跟他隔着一条沟聊天,他告诉我,他要回家去吃烫饭了。我纳闷,什么叫烫饭?他回答,烫饭可香了。我再问,烫饭是什么饭?他告诉了我什么叫烫饭。

回家后,我试了试烫饭,结果,烫饭的味道还真有点不同。

楼主:越教越傻  时间:2022-08-28 11:49:32
对比二楼的回答,就可以看出我老家当年有多穷了:我们那里的烫饭,没有菜。

按说,我老家哪地方是小麦产区,二茬种玉米,所以主食应该是小麦和玉米,可实际上,当时我们的主食是玉米、红薯、小麦。

至于菜,稀罕东西。有一次,队里分萝卜英子,每户一堆,我家的我去领。领的时候,地里的青萝卜那儿去了不知道,只有一小堆一小堆的萝卜英子已经分好了,大家看着哪些小菜堆儿,有谁认为哪堆大了哪堆小了,有人专门做调整。等没意见了,有人发令:开始!于是,机灵的人们就抢先出手扑向自己早已经看好的小堆上面。我人小,也不机灵,不懂这些人在抢什么,只是在没人抢的几个小堆上看来看去挑了一堆带回家了。
呵呵,从此,我的傻呆人设又有了一项证明:瓜耷,挑萝卜英子,只知道挑好看的,就不知道一样大的堆,叶子蔫的才多。

糁糁面,下牛蛋。糁糁面,就是先把玉米糁熬个差不多,然后把切好的面片下进锅里煮熟了,加盐,就好了。当然,能加点红薯叶煮进去就更好了。当地人描述这种饭的好吃,竟用上了“糁糁面,下牛蛋”,直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这个形容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过,我现在知道烫饭为什么香了:多煮了一会儿。

我老家哪地方,当年太穷,穷到连烧的柴草都特别的节省。熬一锅玉米糁,其实就是把水烧开了,玉米糁下锅里,再烧滚了,就停火,等着余火把玉米糁熬好了。
这样的饭,凉透了,再烧一遍火,等于再熬了一遍,口感当然就变好了,肠胃也更容易吸收了。

有些事也怪,昨天刚写完这个贴,不知从那儿看到了这么一句话:饭热三遍,给肉不换。

呵呵,现如今的饭,热三遍?干嘛呢?

这种话,也只能是当年的话了。

楼主:越教越傻  时间:2022-08-28 14:03:25
@david_tianyaabc 2022-08-28 13:51:20
楼主这种人,主要是自卑。
-----------------------------
不奇怪,如果你五十年前就能吃到咸肉汤泡锅巴,我现在见到你时也很自卑。
楼主:越教越傻  时间:2022-09-04 10:23:56
我老家哪地方,当年尽管穷的吃不起菜,但在我们哪一方,还算是富裕区。

有一个地理常识,叫“有塬必有峁”。

我老家哪个村子,离灞河大概有五六里远吧,灞河的南面,就是哪个“白鹿塬”,我们当地不叫它“白鹿塬”,叫“白土塬”。

河南面是塬,河北面我们这边就是峁,不过我们当地人不把这些峁叫“峁”,而叫“岭”,我老家哪个小村,就在“华胥岭”的南坡上。

华胥岭,外地人如果能多懂些古代史,一般都知道这个地方。

我家在南坡的坡根上,地势较低,有一些水浇地,所以粮食产量稍高些。岭上的村子,就纯是靠天吃饭了。

所以,每年秋后农闲,岭上的村子,总有一些人出外乞讨。哪年月,出外乞讨是要带生产大队的证明才行的,所以也只有“贫下中家”才有资格出外乞讨。

我们那里的人出外乞讨,一般都是去渭南平原,因为渭南平原在关中是很富裕的地区了:普遍都是水浇地。

当时出外乞讨的人,讨到饭食之类的,都是当场呼噜下肚了,如果是讨到了馍饼之类的,都舍不得吃掉的,都是先晾晒,让馍饼干透了,然后存在出门前就备好的布袋里,是要带回家的。

小时候,听岭上的亲戚讲,他们村里谁谁乞讨回来时背了两大袋馍饼什么的,当时真的很惊奇:人的潜力真大,两大袋馍饼什么的,几百里之外,怎么背回来的?

几十年后,吃过几回放在家里因为忘了才被晾的干透了的馍,这才知道,晾的干透了的馍饼,两大袋,真的很多?

偶尔尝一次虽干透了却已经变味的馍渣,呵呵,秋忙后就出门,年关时回到家,这馍干放了多长时间?还是人吃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