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何所思

字数:1512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9-11 04:42:44 更新时间:2022-09-20 13:09:02

楼主:集空  时间:2022-09-10 20:42:44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唐人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末句最妙,妙就妙在“不知秋思在谁家”。不知,可能是秋思在(一说落)某人家、某些人家,但自己不知,也可能是千家万户概无所思,大部分人家说不上有什么秋思,很少人家有秋思。上句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人尽望,那按说往下的推论就应当是家家秋思、秋思落每家每户,或者是随便都能找到秋思在/落谁家,概率大得很,但转笔却说不知秋思在谁家,这最说得通的解读只能是说尽管诗人见到了人们虽然都在十五夜望月,但诗人却认为望月人家没有展开秋思,没有获得有意义有深度的秋思。十五夜月明,这月亮之明足以引人深望,但没有广泛的普遍的随便就能找到的秋思,这月亮之明终究还算不得太明,未足以启迪人智通明人心,还算不得一个清朗明亮之世,实际还是迷朦不清晰的,令人遗憾。这才是作者要表达或者说朦胧触及到而未阐明的深意,也是该诗最通人心灵深处的深切情怀所在。

显然,这秋思远不只是通常所说的秋日秋夜的乡思情思。十五夜最大最明之月引人尽望而还不能启迪人展开、获得的秋思,那就是要有比十五的月亮还要远远亮明的光明才能指引的明思、思明。诗人没有也不可能说明这更光明的光明是什么、如何获得那光明、如何启迪人们或者说人们如何沐浴那光明的辉光去深深的思考什么,诗人只是说明、界定那十五的夜还不是太明,用现在的语言展开说就是现实并不是足够光明的世界,人们的情感、思考也并不是足够丰富、有深度,现实世界还要更光明,人们的思维还要更丰富更自觉更广泛更深入。地白、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这描摹的与其说是安宁静美的世界,不如说更是凄凉孤独暗昧的世界,正是现实并不完美的写照。这个现实世界有它的丰富有它的美,但人们还要思考更多更自觉更长远。十五月圆月明是自然的程序性展开的一个节点,十五月圆月明惹人尽望是人的自然性反应,也是人的文化性的存在表现,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此时此季的望月、庆中秋活动构成历史文化惯性,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在中秋望团圆,是这个时节的欢乐盛事,并有着许多的实际社会功能,如沟通人们往来、组织人们准备秋收、开展年中总结安排下半年活动等,但这自然的程序性展开和社会的历史文化惯性,纵然盛大、特殊,却都最终形式化,成为在特定时间条件反射式的无意识行进的形式化仪式化惯性程序,人们只是随大流程序性到时望月、庆中秋种种活动,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不会思考什么秋、作什么秋思。这也正是为什么十五夜月明人尽望而不知秋思在谁家的实际造成原因。人们在中秋望团圆、庆团圆,谈秋收、品秋收、享用秋收的果实、享受中秋时节的安宁清凉,但是通常仅止于此,很少思虑团圆又如何、团圆之后会如何、回乡之后又如何、中秋之后会如何、秋之后会如何、丰收又如何、不丰收又如何等等,而这些是自然的与社会历史的全套固有程序、节律也囊括其中的丰富内容,或者说是自然的与社会历史的某些个重大形式化程序节点所不能包括的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世界太丰富了,世界也太复杂了,十五月明之夜所显明所看到的只是这复杂世界的浅浅的朦胧一层一角,十五月明之夜的节庆活动与快乐只是在这世界生存生活的一小点内容一小点技巧,真正要更多更好了解这世界与在这世界生存生活,需要更光明更大更有力的光明力量,也需要更投入更自觉更深入更广泛的种种思考并由所思所虑指引推进人们更自觉更有力的历史活动。

这样的思,不独是诗人所处时代所缺,不独是诗人所处时代所需,也是所有时代都缺、所有时代都需要。“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伟大的时代总是鼓动人们自己去多思深思,伟大的时代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大人物小人物都在这样那样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程序性的被动活着。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