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时代与故乡(八)旱灾、内涝

字数:73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1-03 09:01:54 更新时间:2022-11-03 03:38:38

楼主:百西村头  时间:2022-11-03 01:01:54
回忆童年时代与故乡(八)旱灾、内涝
水灾固然可怕,旱灾亦是难受。大约于1942年(也是日军占领期间),天久不下雨,每天都烈日当空,出现严重的春旱,土地普遍龟裂。村内和路边的竹子全面开花,竹米撒满了地。村人为了抗旱出动老少,人力水车日夜不停。幸好灌溉水源还可在小涌提取,但水流也是很弱。一些迷信的人到大庙(文武庙)求神赐雨,这年农业还是严重失收,米贵如珠,饿死人不计其数。从民乐到村头的路上经常见到陈尸街头,这种惨况至今难忘。自50年代有了抽水机,并改善了水利设施后,旱患大大减轻了。



过去农历五月龙舟水期间,每年必有一次内涝,就是春夏暴雨,围内积水不能排泄,而民乐水闸门又被东海(北江下游)水顶托,内塱的水浸至白地堂边(村东边),但不会危及村内房舍,村人也习以为常。内涝积水时低洼禾田犹如一片汪洋,最受威胁的有:三孖塱、南面塱、沙埠头、龙船鼓、斜墈塱、石路旁等地;威胁不大的有:新花园、铁史墪、西坑、乌柏树头、六祖岗、社根岗;前者属低田,而后者为高田。早糙收割时只能割禾尾部的稻穗,留下大量禾草在田里沤成肥料;晚糙禾可割至禾头。过去根本没有化肥,只要掌握水未退时,在河涌捞些淤泥放入田中即可,而一些高田则施用家肥。农家一般用禾秆作为燃料,所以家里必建有土灶用于煮食。

内涝期间村外的低洼路水浸,出外很不方便,也发生过溺人事件。白地堂埠头成为小孩学游泳的场地,小孩一般经过短期学习就会用狗爬式游泳,起码可避免遇溺。内涝是历史上早已存在的,农家亦适应这个环境,为了不误农时,早糙采用插秧苗,晚糙采用插禾种,这样也获得好收成。那时用石、斗为计量单位,据说丰收年每斗每糙达到担(百市斤)。这种内涝局面每年维持两个多月,及至50年代得到根本解决,原因是官山(西樵)水闸的建成和有了大的抽水设备。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