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会成为什么角色?

字数:2089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1-08 15:58:46 更新时间:2022-11-09 04:55:55

楼主:钞关居  时间:2022-11-08 07:58:46
当然,这个“我”已经不是单纯字意上的我,而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我。
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纬度的我与家庭画卷。过去,人们把同一属性的人,定义为农民、游牧民、手工业者,特定的人在特定的范围内工作;根据家庭成员关系分布,定义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孙子孙女,或者姥姥姥爷外甥外甥女之类,这些社会关系人,保持了一种传统交往和尊老爱幼的习惯。尽管小圈子内也有叛逆,但基本上都在道德底线里解决,叛逆严重的,则被官府处理,社会历经千年,秩序井然有序。
大工业与资本主义的出现,人的属性陡变,但更多的情况是家庭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辈分尽管还是过去那样的安排,过程与结局却有根本的不同。有的划到学生集团里,有的划到工人或者经商做官的行当里,有的纯粹在病房或者单纯去养老等,单独的“我”,淡化了亲属之间的领导成分,儿叫的少了,平时就是同学,爹喊的少了,平常就是同事、工友,老人那里都是老张老王老李,家庭人员分散,缺少的是儿子孙子守护,如此,谁该服从谁管理?它们的集合圈里,都成为个体,都感觉孤立无援与感情的脆弱,似乎一个人都成为每个集团圈子里的零部件。
环境能够成全一个人,也能搞散没有丝毫信心的一个人,于是,给人感觉一个个的“我”,看到的就是一粒粒沙子,看不到的是凝聚力。从幼儿园学校到社会工作者再到老年,似乎成为一条龙,家,缺乏应该包容的内核。
家的内涵:
是维持社会的基本单元,可以做到承上启下的密切衔接,每个人都有着直系血缘关系。在这个范围里,几乎无一例外做到结婚生育,它们与社会时常互动,角色也不断调整,小时候是儿子女儿,青年时候就是父亲母亲,老年时候则成为爷爷奶奶,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多重角色。虽然如此,不变的是尊老爱幼——年轻时期奉献,年老时期得到儿孙孝敬与服侍。
家的根本变迁:
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我和老婆、儿子这样的四世同堂,几十号人;计划生育时期,大人孩子三口之家;后期,大人给孩子在城里买楼,结婚成两口之家;再后来,租房;到三十多岁不结婚,单身之家;住宾馆或者快捷酒店,类似于钟点房,再算不上一个完整的家。
这种演变模式非常恐怖!家的单元变得只有分解没有组合,因为整个大的家庭处于无政府状态,正常吗?不正常,则会演化出许多令人都不愉快又损失极大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学校学习,家长会因为孩子学习好与不好,得到不同的对待。“人家孩子考试优秀,你家孩子拉了牛尾巴!”每天繁忙的家长除了忙碌还有不必要的喜怒哀乐的接受。完全属于责任不明的结果;另,孩子如果在家庭的时间给的充分一些,可以培养亲情,可以让孩子天天有社会参与这种实践活动,都习惯了,等大学毕业后,就会有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完美对接,而不像今天那样,除了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却是什么都陌生。
家长花钱培养孩子,最后孩子却无法善待老人,这是我们每个人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但又摆脱不了。你养了,就应该让它们去上学,为什么上学?目的是改变,但改变有两种境界,一个是改变社会,一个是改变个人,如今,改变社会的占比很少,多是围绕个人方面。改变个人与改变社会是不在一个层面的,相比较前者,自私的成分多,因为这样,它们上学的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理想,一个是不理想。但无论是哪个结果,家长依然还要付出。孩子结婚,买房买车,你会拿出实在拿不出的所有存款,可是,到你有病需要孩子照顾时候,孩子面对买房买车交的首付与陆续的月供,它哪里还有功夫和闲钱跑到医院去?它要干许多的活,需要加班加点,不然成为老赖,房子车子就打水漂了。如此,似乎不能怪孩子,怪谁呢?没有人仔细考虑,却又于心不忍,难道生活本来就是这么样?
如此,该如何经营一个适合社会进步的大家庭呢?
财产与领导。儒家时期的家庭,家长就是领导,每个家庭的八仙桌, 是家长,就是平时盛饭,都要按资排辈,先敬献家长。至于家庭财产,自然归属家长处理。当一个家庭成员全部附属与社会某一机构的时候,家长只是给予,但失去了原本领导层面的实质内核。具体来说,家庭成员是学生,家长资助学费就完成任务了,它们却没有时间和多少行动去行使家长的权力;家庭成员是上班族或者经商,它们也并多少人把钱交给家长,而是成为自己的专款专用。这时候,一个家长没有财产,或者有财产只是对晚辈支出,谁还真正服从一个给社会划段的不专业的家长调遣?家,成为名不副实一具空壳!
家庭规模弱势的弊端。家庭越来越小,房子越来越大,本来可以入住整个大家庭成员的,今天就住了三二个人,或者就一个,到冬天你要取暖吧?夏天你要降温吧?这些不是小事,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回想一下,今天的环境污染那么严重,跟这种瓜分家庭能没有关系?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能够看好规模适当的家庭,过去家庭的正常运作手法,值得借鉴与参考。是的,既然家庭成员都不同程度依附于家庭之外的社会机构,这个机构就应该承担起家长的角色。上学,目的建设国家,国家应该负担它们这一块,现在的大中小学减免学杂费就是例子,医院与房子,围绕的是一个人的健康与住宿,它们是政府机构的延申,理应要人们承担得起,而不是人人谈起来咋舌。
“我”与我的家庭,是值得研究的重大社会课题——
2022.11.6.焦德光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