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河南、南阳地方志坚定支持襄阳隆中!

字数:3605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2-21 03:20:49 更新时间:2022-11-16 05:08:35

楼主:ty_飘逸的风570  时间:2018-02-20 19:20:49
谈到躬耕之争,大家都可能以为河南、南阳方面肯定是“卧龙岗说”的坚定支持者。其实不然,有大量的河南、南阳方面的学者能客观、真实的看待史实,明确支持襄阳隆中才是真正的躬耕地和三顾地!甚至许多河南、南阳的地方志都是“襄阳隆中说”的拥趸。下面就带大家看看河南、南阳地方志为“襄阳隆中说”提供了那些证据。



一、明嘉靖《邓州志》

明嘉靖《邓州志》是明朝嘉靖年间邓州知州潘庭楠主持编撰的。该志书第二卷“郡纪”中明确提到“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明嘉靖《邓州志》“郡纪”

该志书第三卷“帝纪”中介绍刘备生平时再次明确提到“备因徐庶之言,三顾孔明于隆中。”



明嘉靖《邓州志》“帝纪”

可见早在明嘉靖年间,南阳下辖的邓州地方志就明确承认刘备三顾地是今襄阳隆中,不是南阳卧龙岗。



二、清乾隆《新野县志》

清乾隆十九年编修的《新野县志》是新野县仅存的旧志中最完整的一部。

该志书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清乾隆《新野县志》

清代南阳下辖的新野地方志也明确承认刘备三顾地是今襄阳隆中,不是南阳卧龙岗。

邓州、新野人民都不支持“卧龙岗说”,可见卧龙岗之说多不招人待见!

就这些了吗?当然不是,下面还有更重磅的炸弹!



三、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

清光绪年间南阳知县潘守廉主持编撰了《南阳县志》。

该志书由当时在南阳文坛、政坛享有盛誉的四进士、六举人、七秀才等17位名儒显要组成强有力的编纂班子,历经5任知县,历时6年,四易其稿,于光绪三十年刊刻问世。因其编纂质量较高,后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收录其中。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在介绍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时说:“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1

又说:“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攸同前有所因举,莫敢废况。南阳于侯其名称自昔为着,尤非他邑比哉!今考原本旧志列入流寓而附考于此。”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2

南阳县志明明白白的写着“(诸葛亮)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而且还说得很清楚,虽然“南阳祀侯固宜历代”,只是“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于以见侯德感人之深,而民之好之”。也就是说南阳卧龙岗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诸葛武侯的爱待之情,才在卧龙岗“筑居以像之”。像的是“以此推之”之前“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亮家啊!即卧龙岗不过是模仿襄阳隆中而已!

这真是拍拍的打脸啊!这可是《南阳县志》啊!这可是县城外七里就是卧龙岗的《南阳县志》啊!请那些支持“卧龙岗说”的南阳人告诉全国人民,卧龙岗所在地南阳县的县志为什么说“(诸葛亮)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亮宅在襄阳为信”、“ 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谁在撒谎欺骗世人呢?

南阳县自已都否认“卧龙岗”而支持“襄阳隆中”!真不明白当代怎么还有南阳人能厚着脸皮说“襄阳改教科书”?南阳人还是先改改自已的《南阳县志》吧!



四、《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民国时期,南阳方面对《明嘉靖南阳府志》进行修订,编撰而成《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主持编撰的张嘉谋先生是今南阳市宛城区人。他是民国教育家、藏书家,担任过河南省议会议员、河南通志馆纂修、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等职。他在河南首创新学,创办有南阳敬业学堂,河南女子师范学堂等学校,在当时河南教育界与李时灿并称为"北李南张";他曾大力赞助并亲自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创办了南阳第一所图书馆,并将自己所有藏书捐献给图书馆;主持参与编纂了《疆域沿革志》、《南阳府志》、《南阳县志》、《河南通志》、《方城县志》、《巩县志》、《孟津县志》、《中州诗抄》等,著有《浚县彝器》、《殷墟彝器》、《汲县彝器》等书。这样一位南阳本地的学术大家、教育大家在他编撰的《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多次支持“隆中说”!

在校注“古迹”条中关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简称“明嘉靖碑记”)提出质疑说:“案,碑援襄藩光化王奏请颁题额祭文,因谓此亦隆中,盖非。或又谓侯为汉襄阳人,尤误。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校注说所谓“卧龙岗亦隆中”的说法是“盖非”,即是错误的!针对的是“明嘉靖碑记”中提到“(卧龙岗)此亦隆中地,盖秦以襄阳隆中为南阳郡也。”原来如此,大概因为襄阳隆中秦时属南阳郡,后来不属于了,所以南阳人就把卧龙岗附会成“此亦隆中地”!

同时校注还承认了襄阳隆中在汉时确实属于南阳郡邓县,襄阳县西十一里确实为襄阳县西界,襄阳确实无西!这些可都是南阳教育学家明明白白写进南阳府地方志的实据!

该校注“流寓”条关于“诸葛亮汉末流寓叶县”再次提出质疑说;“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叶县属颖川郡,隶豫州。若亮寓叶,不得谓南阳荆州也。”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这里校注否认“诸葛亮汉末流寓叶县”,再次肯定“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

那些“卧龙岗说”支持者,天天说“南阳郡无法跨过汉江管到隆中”。可如何面对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对南阳郡管辖隆中的肯定呢?这可是南阳人自已编写的地方志啊!

那些“卧龙岗说”支持者创造的所谓史料,在南阳真正的学者面前从来都是得不到承认的!



五、新中国南阳市的《诸葛亮小传》和《武侯祠简介》

《诸葛亮小传》是1976年由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撰发行的介绍诸葛亮生平的书籍。由于当时没有利益因素的驱使,所以内容相当严谨,可信度极高。

该书“二、躬耕南阳”中说:“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小传》

《武侯祠简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南阳市博物馆编撰印制,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出售的导游性宣传小册子。其中说:“诸葛亮便隐居在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从此他就离开隆中辅佐刘备”。还说:“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后部的茅庐、古柏亭、…等,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武侯祠简介》

就连南阳卧龙岗景区自已发行的宣传册都承认“刘备真正三顾茅庐地在湖北襄阳西附近的隆中”,南阳卧龙岗是“后人根据诸葛亮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这一表述与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的“筑居以像之”相吻合。

不知道那些成天叫嚣“卧龙岗是躬耕地”人对此如何解释!



六、河南省政府编撰的《河南风物志》

1985年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了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该志书曾获河南省地方史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该书主编胡世厚为河南汝南人。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研究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顾问、河南省影视评论学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该志书武候祠一节说:“(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后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后人出于仰幕,于今日南阳建祠以祀。”



《河南风物志》

河南省编撰的地方志也明确支持“襄阳隆中”为“躬耕地”和“三顾地”!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人们知道,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它清晰的告诉我们“湖北襄阳古隆中为孔明隐居躬耕之所”曾经就是全社会普遍的认知,所有才会有“人们知道”这样的话!

同时该地方志也明确的告诉世人诸葛亮躬耕地的“南阳”不是今日的南阳市!

这些都是河南方面的表态,可不是襄阳方面的一面之词哦!



综上史料都证明从古至今的许多河南地方志、南阳地方志,甚至是南阳县(即卧龙岗所在地)的县志都承认诸葛亮“家在今襄阳隆中”、“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刘备三顾地在今襄阳隆中”!

卧龙岗方面刻再多的明、清、民国的石碑摆在那里,也比不过自已人给自已写的传记(地方志)有说服力!做得再旧也是膺品!!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