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新书名

字数:2326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1-30 01:04:15 更新时间:2022-11-29 22:32:23

楼主:我在红楼看风景  时间:2022-11-29 17:04:15

在《红楼梦书名排座次》中,我们分析了《红楼梦》几个书名,认为《红楼梦》最好。我发了一个问卷调查,读者朋友们也认为《红楼梦》最好。好吧,这就算我们意见一致了。但是,我们如果要给《红楼梦》再起一个书名,那应该是什么名呢?可能好多朋友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确实,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改个名字是常见的,但很少有人给一部小说重新命名的。《红楼梦》也许是个例外,你看,不是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嘛。吴玉峰可题,东鲁孔梅溪可题,你我也来题一题?好吧,现在根据我的理解感受,我也给红楼梦再起一个名字,题曰《黛玉还泪》。
“还泪”二字,源于文中第一回。
第一回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
可见,这个名字不是我乱起的。好吧,下面严肃一点,再来看看我的理由。
风流公案
黛玉还泪,是红楼梦全书的一条主线索,起源于一段风流公案。先引用一段文字,这是解读《红楼梦》的惯常作法。
第一回 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那道人道:“趁此你我何不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这段话很重要,说得很明确,这是一段风流公案。
第一、绛珠仙草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
第二、绛珠仙草后来修成个女体,欲酬报灌溉之德。
第三、甘露之惠,如何偿还?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也就是说,以露还露,绛珠是还不了的,好在神瑛侍者想下世为人,绛珠也下世为人,可以泪还露。
从这点来看,绛珠仙子并没有想下世为人,只是为了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才跟随下世为人。黛玉并不贪图红尘中的繁华富贵,她之所以下世,纯粹是为还泪报德而已。(这是我对黛玉名字考证的一个证据,另文再述)
可见,这段风流公案,便是还泪公案。名字为《黛玉还泪》,亦无不可。
那能不能说是绛珠还泪呢?不能。因为绛珠先是一株草,后修成绛珠仙子,下世之后,就不再是绛珠了,下世之后是林黛玉,绛珠是黛玉的前身,是黛玉在还泪。这是有区别的。
《黛玉还泪》的故事发展
公案如何了结?这也是故事的发展,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做一分析。
第一、故事的当然主角,一定是宝玉和黛玉。因为这是一段关于他二人之间的风流公案,还泪公案。
第二、故事的当然情节,只能是宝玉黛玉之间的还泪故事。
第三、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文中说“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无论是薛宝钗还是王熙凤,无论他们在小说里的角色有多重要,都是陪宝玉黛玉来了结此案的。所以有人说“钗黛一体”,这可能是对书中判词和《红楼梦》曲子的误读,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四、故事的主旨。与以前的岁月故事不同,以前的岁月故事怎样呢?“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因此,这段故事,是要发泄儿女真情。
第五、故事的内容与以前的风月故事不同,以前的:“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而这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
第六、故事的结局。当然是黛玉用一生的眼泪偿还宝玉,了结此公案。最后同到太虚幻境警幻宫中销号。
第七、据上分析,我们可以作一个判断。故事当以黛玉的离去而结束。(黛玉的离去,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仙遁,或是被道、僧度脱。这个另文再说)而不可能像现在的一百二十回本所写的,黛玉在第九十八回病逝,后面居然还延续了二十余回。这是不太可能的,也不符合故事写作情理。
第八、在一僧一道中,那僧是操盘手。其一,他施展幻术,将顽石化身为玉,交由警幻仙子,夹带于中,投胎入世,“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其二,“还泪故事”的“琐碎细腻”“儿女之真情发泄”皆由其定调;其三,他还和那道一起下世来度脱几个风流冤家。那道呢,整个故事一无所知,都是问那僧,听那僧说的,而且最后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就是那僧的一个跟班。所以,僧道贯穿全书,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是没问题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