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 明如脆瓦——李自成篇

字数:3594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1-02 16:37:55 更新时间:2023-01-02 16:23:16

楼主:ty_月到中秋  时间:2023-01-02 08:37:55
明如脆瓦
——李自成篇

“明如脆瓦”,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名字呢?看了很多很多有关明末的书籍和典藏,看的心酸,明末的军队和政权给人异常脆弱之感,一触即溃,用看似坚硬实则易碎的瓦片来比喻很恰当。
明军不仅在后金军队面前不堪一击,在明末的农民军面前亦是不堪一击。
而推翻明王朝的农民领袖李自成呢,也强不到哪里去!经山海关遭遇战和潼关保卫战,在剽悍的八旗清军面前,百万大军即告崩溃,失败的一泻千里,不到一年时间大顺朝就土崩瓦解了。
大西军首领张献忠呢,还不如李自成,未经一次大的战役,即被清军射死。
南明政权更是不堪,江北四镇形同虚设;更让人气愤的是号称八十万的左良玉大军,在左良玉死后,竟争先恐后的向区区两万清军投降!
后来的吴三桂等藩王的三藩之乱,虽然推进到长江边上,但已是强弩之末,各种矛盾骤然暴发,被清康熙各个击破,吴三桂落得兵败身死。
讲到明末清初的这段历史,就绕不开农民军领袖李自成。虽然他的结局很悲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一生还是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
作者本人是从小读着姚雪垠老先生的长篇小说《李自成》长大的。小说里的人物、情节引人入胜,深入脑海,确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不过,囿于时代的缘故,该书是从李自成青壮年,也就是现今史学界还有争论的潼关南原之战开始的,很多历史人物、情节艺术化地做了粉饰,同时刻意淡化了冷兵器时代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对于睿智、雄武、胸怀大略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结局的描写,也是让几代读者不能认可的(虽然明清史如是说)。
战争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古代战争,靠的是集团的力量,多兵种互相配合,联合作战。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其间历次分裂与统一的历史变革造就了许多伟大的战争。中国古代攻防实战兵器和各种战术、军阵,在战场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双重驱动下,不断推陈出新。到了明朝末期,各种实战兵器与军事技术日臻发展,并逐渐趋于完善。本书力求展现明末战场真实的战争场面和冷兵器战争的残酷性,帮助读者增加对中国古代战争场面的了解和认知。另外,本书也对所涉及的地理地物、风土人情加以了描写,以丰富这段历史的内涵。
鉴于作者本人水平有限,虽然是“力求展现”,但真正的古代战争博大精深,自己所能描写的只是九牛之一毛,更精彩的场面还有待其他专业人士和研究“大咖”深入探讨。书中的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前篇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这是南宋末年文人元好问的《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词。提到元好问这个名字,人们会一脸茫然,但说起“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诗,都会感觉耳熟能详。这句对“人世间情感灵魂拷问”的千古绝句,就出自元好问之手。
公元1222年,33岁的元好问在河南洛阳游历龙门后,准备返回太原。途经邙山脚下的孟津黄河渡口时,他远眺北邙巍巍群山,想到“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为历代帝王和达官显贵趋之若鹜归葬的“中国帝王谷”,以及古往今来几十位帝王和数以千计的达官显贵们埋骨的陵墓群,看着那些漫山遍野的坟丘,吊古伤今,情感奔涌。
人生之憾,像那东流的逝水,永无尽头;心中的苦闷难以抒发,只能眼望长空归雁,空余叹息。不过,那举世显赫的功名又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都会化为一抔黄土。不要再抱怨了,身为男子汉,生在天地间,要拿得起放得下,当对酒放歌,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海纳百川的胸怀。
……
是的,人生在世,无论你是雄才大略的一代伟人,还是畏畏缩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的平民布衣,都免不了人生末期、耄耋老去的迟暮之年。生老病死,循环往复,芸芸众生都逃不脱这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清康熙二十九年,暮春,甘肃榆中条城【1】苇茨湾龙头堡子黄河岸边。“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由于明清小冰河期的影响,那些年的春天也很寒冷。虽然随着天气的转暖,黄河凌汛期已过,但上游高寒之地的河冰还没化完,湍急的河水中时不时夹带着一些小块的冰凌匆匆流过。河边的垂柳枝头有些刚刚鼓出芽蕾,有些已经冒出许多“性急的”嫩芽儿。远看,一些树头上枝条分明,一些树头上漂浮着一丛丛嫩绿。
条城苇子湾的北面,有一处低矮的绵延山地,从东到西一直延续到黄河边,势如长龙饮水。伸入黄河的山地酷似龙头,其上建有一古烽火台,当地人称作龙头堡子。
“龙头”之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席地而坐,老迈佝偻的身形,遮不住他曾经宽肩厚背的雄武身躯。往脸上看,高颧骨,深面颊,鹰眼蝎鼻,给人一种狠辣且不怒自威的感觉。仔细看,就会发现老人左眼下有疤,似乎受过伤。
远远望去,这位老人就像一尊雕像,脸色凝重,久久凝视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纹丝不动。平静外表的掩盖下,他的胸中早已万马奔腾。这几日,每天在床头、在这堤岸之上,抑或枯坐在其他地方,他自己英年少时的一幕幕就像过电影一样,清晰的在脑海中一一闪过。特别是他骑在照夜玉狮子宝马之上,头戴尖顶白色毡笠,身穿崭新绽蓝箭袖绸缎上马衣,在众文臣武将的簇拥下,昂首进入北京城的画面,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突然,一阵“啾啾”的雁鸣声把他从沉思中惊醒。抬头看,一队人字形的南来大雁正向北返。春天到了,万物萌发出勃勃生机,此时的他再一次心潮澎湃,有一种再建功名的冲动。他知道李过在江西修水,牛金星、高一功在湖南平江,李守义、李守正等人在湖北武宁和通城三省交界之处,田见秀和宋献策在广东金城山,只要自己招呼一声,他们就会又一次聚在闯字大旗下,把狗日的清王朝搞个地覆天翻。
过了一会儿,他又对自己这个想法感到好笑。自己已经风烛残年,移动一下身子都困难了,李过他们比自己也好不到那里去,就连身后过去年轻英武的李强、刘二宝都快七十了!他自嘲地摇了摇头。
身后站立的俩人好像知道他的心事一样,就那么守着他,任他枯坐良久。
从出生到儿时在黄土塬上牧羊,再到驿站当差;从军,起事,误陷车厢峡,火烧凤阳,击杀曹文诏,兵败蛰伏商洛山;进入河南重新崛起,下洛阳,打开封,襄阳建政,西安称王;喋血宁武关,进北京;再就是兵败山海关、潼关,败走商州、襄阳、九江、罗公山,隐居于此。在脑海中,一个个画面如此清晰,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就在眼前,就如刚刚发生一样!心绪随着这些场面起伏不定,惊险刺激的场面还让他心惊不已,甚至一日数惊。他知道人在最后的日子里,一生的经历事无巨细都会一一从脑海中闪过,是自己时日无多了吧。他想对李强和刘二宝托咐一下后事,但又一想,还是算了。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
花有重开日,年少不再来。“卧龙跃马终黄土”,这个世道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说与不说还有什么用。
坐了良久,累了,他手拄地面想站起来,身后俩人赶忙上前左右搀扶。他烦躁地推开二人,颤巍巍地独自站起。
李强笑嘻嘻地凑近他耳边,小声说:“万岁,您还如年轻时一样的迅捷。”
暮地一惊,他赶忙回头看看四下无人,蜷起食指、中指,敲着李强的脑袋说:“你不想活了,还要连累别人【2】!”
刘二宝也小声说:“岷侯总是记吃不记打。”
老人嗔怒地瞪瞪刘二宝,没好气地吃哒他:“你留侯的打,也是挨少了!”
两人笑嘻嘻的、加着小心扶他往堤下走。他生气地搡开二人,呵止他们,踽踽独行而去。
这位英武硬朗的老人,几十年前曾经带领万马千军走南闯北,叱咤风云,把明朝江山搞了个地覆天翻,最后闯入京都,逼得庄烈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歪脖树下。
他,就是一代英豪、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

九江惨败后,在云南口子罗公山下,被吴三桂追得无处可逃了,李自成勒住乌龙驹的丝缰,调转马头,招手让手擎大刀的吴三桂来到近前,开口道:“长伯兄【3】,千里相送,终有一别,请回吧。京城九龙正位未有归属,大业在你。兔死狗烹,杀死愚弟何以足矣!”
李自成穷途末路,已是案板上的鱼腩,说这通话实属无奈之举。吴三桂手中大刀举了举,又放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他还是懂得。今天擒、杀李自成都易如反掌,他是多尔衮严令追杀的第一要犯,况且他还杀害了自己一家三十八口。可是,坐拥天下的多尔衮毕竟是满人,四海安宁,他们这些替满人打江山、重兵在握的汉人还会有好下场吗?英武一生的李闯王,被自己擒获献俘阙下【4】,或惨死在自己刀下,后世如何评论,会不会留下千古骂名?(实际上,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主中原,他就已经留下了千古骂名。这会儿,想这些,不是太可笑了吗!)
吴三桂思虑再三,眼前的李自成可是自己杀父灭门有血仇之人!可是,山海关前,是自己与父亲决裂,逼得李自成痛下杀手。
不杀他,让自己永远追着他去“剿灭”?
血海深仇!
身家性命!!
复明大业!!!
——孰轻孰重???
过了好长时间,他一咬牙,把心一横,拨转马头,带着手下大队人马扬长而去,留下李自成单人独骑在那儿发呆——茫茫天涯,吾将身归何处?

注释:
【1】条城:今甘肃青城。
【2】别人:指子侄、族人。
【3】长伯:吴三桂,字长伯。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