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影视文学小说《贞观之治》改编版

字数:6597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11-19 06:46:17 更新时间:2023-01-28 09:06:57

楼主:春木一郎  时间:2019-11-18 22:46:17
个人历经数年,通过阅读大量史籍,完成影视文学小说《贞观之治》创作,欲通过天涯请众多笔友品鉴,得到更多指教。@青梅煮酒1970 @扁舟湖上行 @龙展侠 @楼小容我静
长篇影视文学小说

贞 观 之 治

画面引言:那是我们的民族辉煌灿烂而引以为自豪的时代,是无数中国人心中曾经的中国梦。

主 题 歌
人世有兴替,往来成古今,帝王马上得天下,自古盛世亦修文。兴衰由奢俭,背向托人心;守成孰比创业难?战兢执朽绳,治国如履冰。
民惟邦之本,本固则邦宁;仁君向来人为本,载舟覆舟亦由人;暴虐倡霸道,仁主重施仁;圣明无为乾坤治,何由无承平,千古共遵循!
偏听使人暗,兼听使人明;自古诤臣多直士,向来奸佞尽小人,良药多苦口,谠言利于行;居安思危国运久,防微亦杜渐,千古共遵循!


第一集:李世民降生
贞观之治,是我国数千年历史中,继西周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后,又一个政治开明时代,然太宗贞观之治文治武功的巨大成就,并非唐太宗李世民一人之力,太宗作为一个帝王君主,顺乎时代潮流、如人心之望、施开明之政、终至民富国强,四夷宾服、万国来朝,中国国力之强盛、疆域之辽阔、声威之远播超逾汉隋,太宗无疑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然其也借力于一帮贤能将臣。房玄龄杜如晦以长于谋筹,作为太宗创业最得力、最重要的谋臣,在荡平群雄、一统四海、革新制度、举贤荐能、统领大局方面起到核心作用;李靖作为著名的军事统帅,在平定萧铣、突厥、高昌、吐谷浑等部族政权、开疆拓土、稳定边疆方面可谓功不可没;而魏征作为太宗身边执政助手谏臣,在劝导太宗励精图治、戒奢持俭、兼听广纳、予民休养生息、偃武修文等方面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小说也按照影视剧主题表现过程,特意安排了辅佐成就太宗贞观之治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等功臣宰相人物出场。

一个婴儿的降生预示着一个伟大新时代的到来。
隋开皇二十年九月(公元599年),太原郡世袭唐国公李渊府邸:这是大隋王朝北方军政要地太原城最豪华的一所贵族大院,尽管已临近深夜,但大院里仍然是灯火通明,从大院外边看去,宅院里虹光四射、映照辉煌;管事、家丁、女仆、厮役、进进出出,忙乎不停;庭院正堂上,四十余岁的关陇贵族、世袭唐国公、李渊倒背着手,焦急地来回走动,李渊的长女李元贞、次女李元颖、堂弟李神通以及妻族窦进、窦诞和儿女们也都显得十分焦虑和着急,李渊的妻子窦氏临盘难产已经是第三天。
“都三天啦!咋……还不见……个利落?”李渊叹了一口气。
忽然间,内厢房传来一个婴儿尖厉的嘶哭声,一个小女孩欣喜地从内房奔了出来。
“爹爹、舅舅、六叔、大姐娘生啦!娘生了个弟弟!”这小女孩儿是李渊三岁的小女儿李秀宁。
“啊!好!叫阿娘抱出来……”窦夫人的贴身侍女阿娘抱着一个婴儿从内厢快步奔了出来,十分惊喜地喊道道:“老爷!老爷!又添得了个公子!”
“我先看看!”李渊的族弟李神通抢先一步走上前去,从女管事怀中抱过的婴儿,
“你小子憋了三天才落地,大哥,看这崽子天庭饱满,脸盘方圆!真他娘的不凡!将来定是我李家的人物!”
当李渊和亲戚们正为添得人丁而高兴之时,院门口忽然响起一阵“邦邦邦”的木鱼敲击声。一个衣着破陋的道士坐在李府大院门石狮下的石阶上,有节奏地敲击梆子、大声地喊唱:“十八子、九月天,洪水向长安;长安近、洛阳远,关陇依据三百年……”
“谁个在那儿鬼唱?去看看!”听得梆梆的号子,李渊心烦气怒地吩咐家丁。
“禀老爷,是个道士!”一个家丁出去探视后回堂秉报。
“道士?去!给我赶的远远的!冲了咱家的喜气!”
“是!”
“别急!怕是化缘的?去!赏他几串钱给打发了!”李渊的妻舅窦诞掏了几文铜币递给家丁。
家仆走到院门前,将几枚铜币扔给那座在石阶上的道士,喝斥道:“快走!别惹得我家老爷生气!”
那道士却并不张理,依旧坐在石头台阶上敲梆念唱,嚎唱的声音反而更为响亮。
“给我滚!打死你这秃奴!”家丁气得操起手中的棍棒威吓道,可那道士一点也不畏惧。
“咋的?还在唱?去!给我撵了!”听得院门外道士的嚎唱和梆梆的木鱼声,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不耐烦地示意家丁头领。
“慢着!这道士唱的有些蹊跷?”李渊的属下太原府记室刘文静细听着道士所唠叨歌词,觉得十分疑惑蹊跷,走到李渊面前劝说道。
“怎么……?”
“大人,听那那道士唱得……似不寻常,既打发不走,便请他进来给公子看个面像!”
“……嗯……了他一个愿•••”李渊闭眼表示默许。
稍后,家丁头领引领着那道士进到厅堂,但见那道士柱着一根铁杖、腰间挎着黑釉般的木鱼、衣衫破陋、面色红润、目光深睿、满头花发,那道士跨步进到李渊府院厅堂,也不理睬堂内的男女,径直地走女管事前,揭开布巾,看着刚刚出生的公子。
“混一乱世,拯我斯民、上苍……神兆、云云众生……济世安民……济世安民……””那道士忽然面色惊异,芸芸之面,念念而语。李渊府邸的管事端出几锭银子,
“走吧!别再烦人啦!”家丁头领手握剑鞘向道士不耐烦地喝斥道,那道士十分轻蔑地看了一眼,却分文不取,转身调头即拄杖而去。
“啊…………这……”李渊及其家眷亲属感到十分意外。
府邸大院门外,又传来道士敲打梆子声和喊唱声:“十八子、五月天……”
“……朝廷正在追查那民谣……莫非……快!去!给我拿住那穷道士,宰啦!”李渊猛然想起朝廷正在追查民间讝言的诏敕,顿时惊劾得额头冒汗,向几个家丁下令。几个家丁迅速地追赶出门,朝着梆子声的方向追去,眼见着道士在前面忽悠悠地边敲边唱,家丁们虽竭尽其力,却总难以赶上;当几个家丁追到郊外,梆子声忽然消失,道士更不知去向。
李渊府上,女管事从夫人内寝又走了出来。
“夫人请老爷给公子取个名号!”
“名儿……哦……先哪个道士说了什么?”李渊一时拿不定,问刘文静。
“他说了句……济世安民……”。刘文静想了想,记起了其中的一句话。
“济世安民……就取个世民吧!”李渊感悟道。
“好!世民!”李神通首先表示赞同。
“老爷,那道士行走如飞,奴才等追赶不及!”几个家丁喘着大气回到府上。
“混帐!”李渊大骂道。
“唐公,别再追了,这事儿也别让外人给传开,听说皇上下诏,严查譫言。”刘文静一旁劝道。
“这事儿谁个出去乱言,我活馘了他!”李渊转身对府上家兵十分生气地骂咧道。
“是!”
“神通,朝廷开设了科举,你去长安时,顺便把建成也带去,予他找个好先生,习教诗书礼仪,将来也好走个仕途,别都指望着继承我这份家业。”
“我说大哥咋啦?咱太原李氏就凭着北周八柱国大将军和大隋世袭唐国公的封爵,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图他那科举中榜干嘛?”李渊的族弟李神通笑道。
“神通,谁能二代三代都富贵!男人无学问本事,有钱有势又咋的,惯成纨绔子弟,不争气,就给他留金山也会给耗个干尽,哪比自个儿学得立身本事!”
“行!”

第二集:房杜中举

本集故事情节概梗:中国历史上的职官体制,夏商周(亦史书所称三代)之前为世袭制,不仅王公贵世袭、连公卿大夫也世代相袭继承,父为公卿、其子孙即便非无德无才贤愚不肖,仍可世袭为官,是故官民自有定分;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图强以吞并六国,行军功赐爵封赏之制,一破官职终生之制,从此官民无定分,贫贱之辈,皆可凭其功而挤身上层;然秦之取官,重功利而轻德品,官吏苛酷残刻暴虐百姓,立国于暴法,无恩于庶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分崩离析;汉自文景之后,注重吏治之效、取官行察举之制,取任之才、必考其德行孝廉,为官者无不自重名声,在任多求绩效,是以吏政日新,鲜有官逼民反;而魏晋以后,行九品中正之制,士人寻求仕途,必依附于权贵豪门,世风则竞相奢侈、崇尚清谈,更无所谓吏治之效;隋帝国统一,结束了中国自汉末以来300余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采纳大臣高蘏、苏威、高孝基的建议,在推行均田制、鼓励农商、兴办学校、减省法律、削弱突厥、开通西域商道的同时,实施了两项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改革:一是建立三省六部制度,实为中西方现代社会内阁制度雏形;二是推行了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将近1400年科举取士体制,进而彻底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把持职官诠选的旧体制。给出身于中下社会阶层的知识分子搭建了跻身于上层统治阶级的良机。来自于齐郡临淄的房玄龄和京兆(长安)杜陵的杜如晦两个年轻书生学子中榜前科,脱颖而出,深得主持诠选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慧识其必将为栋梁之才,由此引出促成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一代相。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八月:大隋帝国京师长安: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在历经了隋文帝杨坚二十年的开皇之治之后,隋帝国的国力达到了空前强盛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市面大街车水马龙,人群熙拥,川流不息;宽阔的市井大道两旁,经营玉帛珠宝金银饰品丝绸陶器等名贵器物商号大市比邻相接,来自大隋王朝西部边疆的突厥及西域各国的富商们纷纷涌入肆商,以玉石金银皿交换、或以铜币购买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精贵商品;一辆辆装饰华丽、载着达官贵族富商大贾的车马频繁地驶进驶出豪宅大院;来自大隋西域的商人们则督导着一溜溜骆驼、马群载着丝绸、纸张等各种货物驶出城门,向远方启程;以饮食为主的市面大街上:伴随着店肆主人伙计热情的招呼吆喝,肤色不一服装奇异四方商客带着打扮妖艳的中国女子三五成群地涌向街市两旁的酒肆茶楼;一些吃喝得酒足饭饱的商贾,醺醺而醉,被仆人们搀扶到等候于店肆旁的豪华马车上:
环境幽美的西苑湖伴:水色山光倒映之下,碧波荡漾、垂柳依依、草木艳丽;湖中奇屿交错、异石凸立、彩树纷云;长堤浓荫掩映之间,布局着一座座豪华辉煌的楼台馆榭,无数富豪大商和王公子弟或者携带着家眷美人观光于湖坂长廊、或与梨园艺妓笙歌于楼阁、或亲昵于密荫。
●、长安皇城东区平康坊一带,是隋唐时期著名的红灯区,尤其自隋文帝统一中国以来,随着东西方和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频繁,长安洛阳等繁华的大都市相继出现各种不同形式、成为达官贵人、王公贵族、中外商人寻求欢乐的风流场所。
平康坊一家装饰豪华富丽堂皇的酒楼里,几个衣着艳丽的姑娘正簇拥着一个年轻而英俊周傥的男子饮酒把盏,年轻人捏揉住一个姑娘的细嫩滑腻的玉手:“都说姑娘会看像,姑娘看我会试能不能上头榜?”
“杜公子学识渊博、风流周傥,我看此番一定金榜有名!”
“谢姑娘的吉言,姑娘你说,我将来能做个啥官儿?”“公子把手伸过来…公子或许能做个郡守刺史的。”
姑娘拉过公子的手,细看一会儿之后美言道。“郡守刺史?姑娘贬了本公子!先朝门阀举士,是以鹤鸣于九蒿、声闻于野,我大隋国首开科举,可谓予我辈开辟仕途宦海之坦荡通途!你让我作个郡守之类的官,姑娘小瞧••••”公子似醉非醉地拉着姑娘的手嚷言道:“以公子鸿鷎之志.......必是要出将入相咯?”另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旁边赞言道。
“靠谱!来,倒酒!与姑娘共饮一杯!”年轻公子喜悦地吩咐侍应小生。
“公子将来作了卿相,到时可别将咱姐妹给忘了?”公子抚住姑娘的脸笑道:“以本公子之才学志向那郡守刺史岂是所望!若是中举,也得各位小姐照料,
这怎也不该忘情!尤其像姑娘这般的美人儿……”
“公子,那儿有个看像的先生,本姑娘陪着你算个吉运。”年轻貌美的姑娘挽着公子走出酒楼。
●、国子监考试院前的一丛树阴下,一个眉目清隽、身才清瘦、穿着黑色布杉的年轻人盘脚座在地上,石板地面上,铺着一块灰色的麻布,麻布上画着八卦阴阳的图案、摆放着竹签棍、摇骨盒、龟片等占卦算命的器物,器物旁边并同时还有几本老旧的书。
“先生!”姑娘挽着年轻的公子哥儿来到算命地摊前.
“姑娘是求良缘还是予公子求个鸿运?”年轻的算命先生问。
“先生猜的倒是,本姑娘想予公子算个吉运!”姑娘将几文钱币在地摊布上。
算命的年轻人将几枚钱币放进油腻腻的钱盒,数了一把算筹竹签棍放进袖中,在两瓣龟背上抹了一层油,然后又点燃一支蜡烛,将两块龟片置于蜡烛烧烤了一会儿对在一起。
“姑娘,顺卦!”两块龟片上出现几条连接在一起的线纹。
“此乃公子年庚之数,姑娘数数!”算命的年轻人从袖一摸,拿出一把竹签递给姑娘。
“啊!十八!正好与公子年庚同数!准啦!”姑娘感到十分惊讶。
“再说……”公子听得对方说出自己的年庚,多少想听个下言。
“看公子风流周谠,必也家道殷实、屡世官宦,而此番入试,看来必有龙门之应……恭喜恭喜!”
“公子,看这先生说的多好!”旁边的姑娘喜了。
“托你的吉言!”姑娘又掏了些钱币放那地摊布。”
“你算命也看这书?”公子拿起地布上放着一本翻的老旧的《尚书》。
“公子说我应该看《易经》《阴阳》之类吧?出道之人,悠闲甚多,什么书都看。”
“请问先生尊姓籍贯?”
“免贵,姓魏名征,字号玄成,相州内黄人。”
“玄成兄,看来你也是个读书人,本公子姓杜名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你我交个朋友,或许后会有期。”
“玄成江湖庶士,能得与公子交个朋友,有幸,有幸!”

●、国子监考试院:
一个两层楼阁的四合大院前庭的石板院坝上,挤站着数以千计的人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举取士考试之后,参加过首次殿院会试、来自大隋王朝几十郡的上千名书生学子以及陪同的父老亲族,汇聚在国子监考试院的榜楼下,等候着朝廷吏部公布的科举考试名榜吏部诠选唱名。
前阶一阵礼乐鼓吹之后,所有的人们都安静下来,怀着非常希冀的心态,希望听到自己中榜的宣唱,一个礼部官员抱着一本红绸包裹的名簿,站到楼阁宣榜台上,向拥挤熙攘的生员及家人宣布榜名排序.
“安静!安静!现在宣布生员会试排列:…….第一名……第二甲三名文学科齐郡临淄房乔房玄龄…….第一甲头五名诠选科京兆杜陵杜如晦杜克明……”
“中啦!房乔杜克明……中啦!”学子顿时一片欢呼。
礼部官员唱名完毕之后,前庭台阶上的礼乐奏响了祝庆的声乐,学子们表现各异,或相互祝贺、或神情沮丧、或摇首叹息。
榜台上又敲响起一阵铜鼓,“生员房玄龄、杜如晦听令入堂!”一个礼部赞令官员来到殿院前台上,大声唱名喊道。人们的目光都投向宽阔庭院的学子汇集区,一个姿仪伟岸、面目英俊的二十来岁年轻人从人群中站立起来,在一个吏部官员的导引和学子们投来的羡慕钦佩的目光中,坦然蛇步走向殿院大门,进到殿院大堂中央,那年轻学子仰视着高堂上那正襟维座的主考官,深深一辑,然后自报其名应承道:“晚辈乃文学科生员房乔房玄龄,请主考大人赐教!”考试院内大庭中,座着一位儒雅清高的官员,正根据殿试结果一个个召见那些入名榜首的生员学子;其人便是当时有知人之名、主持吏部诠选和科举取士的大隋朝尚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
“房玄龄!”高孝基为眼前的年轻人不同凡响的器质所折服,竟然十分惊异地起身站了起来以礼相迎。
“禀陈主考大人,晚生房玄龄,齐郡临淄人,年庚二十。”“好!我大隋国首开科举,是亦予读书人挤身上流开辟坦途、天下才子学士闻之欢欣鼓舞!本轮试举应试学子数千人,而君竞能以冠盖之年,脱颖而出,出类拔萃,老夫为公子成名更生望外之喜!”高孝基兴奋地连连赞赏道。
“玄龄阅历与学识浅薄,还望前辈主考大人指教提携。”
“嗯!后生授官赴任之日,老夫另当有有言相赠!”
“玄龄随时恭候大人延引!”
“生员杜如晦入堂殿试!”房玄龄施礼而退下之后,礼部赞令又引入另一位年轻生员。
“生员京兆杜陵杜如晦请主考大人赐教!”年方十八岁杜如晦走进了殿院正堂,见主考位置端重而座的堂官,知其为主持首轮试举的主考大人,长长的施了一个辑礼。
“杜如晦!哦!你便是杜如晦!难得!难得!”高孝基十分惊异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器宇不凡、仪表端正的年轻人,从心地里发出惊叹!
“回禀大人,晚生杜如晦!字克明、以字行,京兆杜陵人,殿试第九、策论第三......”高孝基瞩目于眼前风流倜傥的年轻书生,念念有词地徘徊了几步,忽然转身目视着杜如晦又说了几句:“以君仪态倜傥,必自命不凡、以风流自赋!”
“晚生……是请主考大人见教。”杜如晦感到十分惊异,堂上高大人不知咋对自己如此了解,十分钦佩地又有些歉愧地跪请于地。
“君之器宇,庶几将为栋梁之才,愿励行其身以保令德!好啦!你去吧!”高孝基以十分坦然实在的口气对年轻人谆谆教道。
“谢大人明教!”
“真乃天降之才!”高孝基非常欣慰而又十分羡慕地看着两个年轻的后生退后,长长地叹息。
“大人,我朝首开科举,赴试者达数千人,可谓群贤毕集、人才济济,更不泛高才学子,大人何独对房玄龄杜如晦两个年轻的后生如此器识?”。
“本朝开创科举之制,将从此一破魏晋以来门阀世系举官诠选之制,影响必为深远!本官主持大隋诠选二十余年,品鉴人物、阅人无数,然从未曾见得有如房玄龄杜如晦之器宇不凡者,此二人他年必为国之栋梁,只可惜我这一辈人是见不着他们发迹!遗憾!遗憾!”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