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

字数:2294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03 01:15:11 更新时间:2023-02-18 20:34:25

楼主:塑料雨衣ABC  时间:2023-02-02 17:15:11
互联网的发展也派生出了一批批评家,批评家顾名思义“屁”都要评论一番的家,所以批评家有时也被称为评论家。法国启蒙主义大师狄德罗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他说批评家是在“对过路人喷射毒汁”,由此可知具有攻击力是批评家的一大特点,韩寒是我脑海中第一浮现出来的人,至于他是否属于批评家这点我不敢妄加判断,我知道说到这里就有人开始批评评论了,再把代笔事件拿出来鞭尸一遍,像放在衣橱深处的老棉被一样,每逢天气晴朗都要拿出来晾晒晾晒,说的话还是那一套,不能说像传统陋习中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吧,总有种传家宝那意味,怕漏财又想显摆。恕我才疏学浅没有看过论克罗齐、瓦莱里、卢卡奇、英伽登这些伟大批评家的名著,至少在我这里韩寒他有点那么味道,他抨击教育制度,官民问题,工业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我高中期间,他的书让我十分过瘾。当然我也不是没有想到过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来以嘲讽深刻著称,但恕我愚昧,高中时期难以参透他对人性的探讨,只知道门口的那颗枣树让我在考试时好生为难,我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明白,鲁迅先生家前那棵枣树的意义,最后只能草草写道鲁迅先生小时爱吃枣。
之后又陆陆续续读了王朔李敖的书,似乎转来转去绕不开韩寒这个圈子,每个人都对这个年轻人嗤之以鼻,但最后又都和他扯上点关系,无论是王朔李敖还是后期的许知远好像我的品味总差那么点事,王朔和韩寒的那场饭局,我至今记忆犹新,20多分钟的节目,我接连快进,想在节目中找到些什么,但直到节目结束后我都没有找到。我想当时也有同样像我一样试图在节目中找些什么的人,而那群人一大半是许知远《庸众的胜利》中像我一样的庸人,另一半则是想看老子打儿子的用ICQ聊天的成年人。
王朔李敖是许知远年轻时欣赏的作家,而同样也是韩寒所欣赏的,我说许知远对韩寒没有半分欣赏那纯属瞎话,至于那篇《庸众的胜利》,当时被传得沸沸扬扬,用的都是炮轰,抨击等字眼,文章的发表日期是2010年,2011年韩寒的博客点击率超过四亿,已经不是那个车马信件都很慢的年代,人们的关注点更多还是在“公鸡下蛋”这种话题上,不用点爆炸性字眼没人会在意一个蓄着长发的中年人对一个年轻人说三道四。至于李敖,也对韩寒有所评价,他说韩寒只谈感想,缺少务实的资料,我第一感想就是,一个骂人当面骂,一个回去查字典翻资料找证据骂。许知远为啥年轻时喜欢李敖,想必我们可以从李敖经历中发现点什么,李敖三次被控,两次入狱,坐狱时间总共6年另两个月,许知远在《庸众的胜利》中写道“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它不仅要反抗,而且有明确的主张。这需要智力与情感上的成熟,并愿意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放在任何一个年代谁会不喜欢这样一个真正的勇士呢,但同时我们要思考的是,是否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深刻的代价来体现呢,是否只有鲜红的血液才能让人清醒呢?那些真正为自由正义,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人当然可敬,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抛弃自我的觉悟与勇气,那些熟悉尺度界限,并拿捏分寸的,不是是机智就是取巧吗?评论的极端,要么流血要么闭嘴吗?还是像一群庸众在泥塘中打滚自得其乐呢?
说回批评本身,它本是一个客观分析评价一个问题后形成的一个判断,是合理具有反思性的,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在寻找某人某物身上的瑕疵过失并进行反对,似乎批评成为了某种快感获取的简单直接通道,批评本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曾提到,“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在无穷的赞美中,我们会沉醉迷失,我们需要他人的批评来让我们保持清醒,古话说,旁观者清,无不在警醒我们多是深陷其中,难以自知。如今,遍布的评论似乎只在意输出,这其中更多是攻击,无脑的攻击,赫胥黎曾说过我们没有人拥有认识全部真理的才智,即使我们相信自己有这样的才智,也没有时间去传播真理,或者无法找到轻信的听众来接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正式成为世界互联网的一部分,2021年CNNIC发布报告:中国近十亿网民,成全球最大网民群体,也就是说,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的同时,它也为公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公共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网络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马桶,吸收着任何人的“专业评论”,这里充斥着各类专家,小到母猪产后护理,家庭婆媳伦理关系,大到国家治理政策方针,你都能找到看似合理的意见。鲁迅先生写过他的痛苦:“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于是在他们眼中事实似乎已经不重要,事件本身也变得可有可无,他们只想得到他们想要的,在网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从而获得认同以证明自己存在。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今日新闻的诞生,是由于媒体传播技术发展,它能够将大洋彼岸发生的事情,生动形象的带到你的面前,从而和你产生联系,当时是电视现在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更大的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而且更为简化了信息传播操作流程。以往批评大多局限在自身一定社交范围,我们需要考虑现实意义,要想扩大其范围,不仅需要一定专业能力,更要花费一定金钱成本,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对于你专业能力不在设限,发布信息的成本也变得低廉,网络匿名的特点更是助增了发表自身看法的欲望,在一个网络社会中,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对分离的,如果人们不知道他们是谁,那他们所看到的活动群体就是他们,网络大多与现实脱节,也更容易逃避法律的制裁。然而现实是一个人们直接沟通的社会,在现实中,即使是你心存恶意也会表现出最大的礼貌或适应一般的道德价值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