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千四百三十三帖 读《高力士外传》

字数:216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3-13 16:32:29 更新时间:2023-03-15 16:03:31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3-03-13 08:32:29
读书破万卷(6433)·《高力士外传》
《高力士外传》,唐代传奇小说。郭湜撰。出自《顾氏文房小说》。
郭湜,生卒年不详。太原(今属山西)人。肃宗上元中因事贬黔中,时高力士流巫州,常与谈及宫中旧事,后追记为《高力士外传》。大历中历大理司直,十三年任户部员外郎。余 无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高氏外传》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录作《高力士外传》,今存。《全唐文》卷四四一存其文一篇。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
《高力士外传》原文参见《唐宋小说鉴赏辞典》。
鉴赏:作品主要记载高力士的遗闻轶事,通过对唐玄宗与高力士的几次对话及某些事件的记叙,表彰了高力士的忠与孝;通过李辅国专权,高力士窜谪巫州等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奸佞当道的不满。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发表评论说:“淫刑以逞,谁得无罪?湜同病者,报以志之。况与高公俱婴谴累,每接言论,敢不书绅。岂谓怀辅弼之元勋,当休明之圣代,卒为谗佞所恶,生死衔冤,悲夫!”彰其事而美其人,悯其遇而悲其心,这便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中心所在。
司马迁历史传记的卓越之处,在于从历史和现实活动中的人物身上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唐代许多传奇作品吸收了这种写实精神,把生活现象的真实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上升为生活本质的表现。尽管有的作家还不很善于自觉地从大量生活现象中进行概括,还过多地依赖于事实和传闻,但他们懂得选择,懂得表现,尤其注意人——人的情感、性格、命运在文学表现中的主体地位,因而史传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手段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高力士外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在对话中刻画人物。作者多次描写玄宗以政事询问高力士,并通过高力士的答话,表现高力士的忠诚、直言、不畏谗佞。他不借自己侍奉于皇帝左右的机会,过多地参与朝政,而是有问才答,答必直言,即使不能得到玄宗的欢心,他也直言不讳。一次玄宗对他说:“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士于是对李林甫的变造之谋,牛仙客的和籴之策,提出了异议,但玄宗认为他的意见“未会朕心”。而当奸臣误国、天灾殃民之时,玄宗问他:“卿总无言,何以为意?”他说:“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灾眚备于岁时,阴阳失度,纵为轸虑,难以获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直言其弊的回答竟使玄宗“久而不答”。一个竭诚尽忠而又不失人格的忠臣形象,便在这屡问屡答中妙肖如生地表现出来。
作者还能通过细节描写来辅助人物形象的刻画。当李辅国率铁骑数百人逼近玄宗时,作者这样描写高力士:“高公惊下争持曰:纵有他变,须存礼仪,何得惊御!”简单的两个动作,短短的一句话,都很好地体现了高力士处乱不惊的大臣风度和他对玄宗、对朝廷乃至对国家的忠诚。
作者还以富于故事性的情节来表现高力士对母亲的孝、对亲人的爱。他十岁告别母亲,母亲对他说:“汝胸上七黑子,他人云必贵。吾若不死,得重见,记取此言。汝常弄吾臂上双金环,吾亦留看,待见汝伺之。慎勿忘却。”三十年后,知母在泷州,使人迎候,母子以黑子、金环相认,“一时号泣,累日不止”。忠与孝是封建社会衡量人品的两个重要标准,高力士母子相认的情节既协调了全篇议论色彩太浓的问题,又完成了高力士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当然,由于作者谪黔间与力士交往匪浅,对力士同情颇深,故不免有溢美之词。然而,正是这些地方,体现了小说家与历史家不同的创造特性。
另外,在《高力士外传》中,玄宗的形象也始终处在比较突出的位置,这虽然有喧宾夺主之嫌,却使作品主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唐传奇的历史主题在唐初就有所表现,而大量出现在中晚唐,盖其盛世已过,唐人把自己的危机感、失落感和历史政治认识,寄托在对往昔的反思上。尤其是盛唐衰微的历史含义,更是成为作家探求的中心。而在这种探求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就是唐玄宗。这是一个把伟大和渺小、大功和大过、盛和衰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的特殊君王。陈鸿的《开元升平源》旨在寻索开元盛世的根源。这“源”全集中在姚崇所上十事中,它意在说明开元之盛不仅由于玄宗任用姚崇这样的贤相,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的结果。陈鸿祖的《东城老父传》在继续表述类似见解的同时,还通过贾昌的自我反省不无惋惜地批评了玄宗的斗鸡怠政。而《高力士外传》对玄宗的批评更为广泛深刻,批评他轻信奸臣,决策不当,贪图享受,不接人事,居危而不知危,尚在内宅“置酒为乐,无使怀忧”,有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致使王师失利,天灾殃民,玄宗移宫,忠臣流放。玄宗朝的繁盛和危机共生在一起,中唐人很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他们竭力揭示盛衰变化中的奥妙,企图从历史教训中寻找理乱之道,以历史针砭现实,所以作家们的历史感是从现实感中生成的。从历史中把握现实,从现实中把握历史。在对高力士与李辅国的对比中,在对盛时武官的地位作用与中唐藩镇割据的对比中,在对辅弼元勋“卒为谗佞所恶,生死衔冤,悲夫”的感喟中,表现出他们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这两大政治问题的深深的忧心。
可见,历史主题中凝聚着唐人的忧患意识——由反思和自省中泛起的履冰临渊式的危机感和痛定思痛的责任感。这就是《高力士外传》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意义。
评:遗闻轶事高力士,巧用对话记大事。表彰高公忠与孝,奸佞当道不满意。
彰其事而美其人,悯其遇而悲其心;宦官专权极反对,藩镇割据深忧虑。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