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能力培养

字数:387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3-14 05:41:33 更新时间:2023-03-13 23:25:45

楼主:ty_caoyz  时间:2023-03-13 21:41:33
元能力培养
曹月增

【摘要】本文提出了个体职业能力的基础----元能力概念及其培养方法,为个体系统性地审视和提升自身能力提供了指导。

引言:个体职业能力差别的根源何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即生活经历和教育程度相似的人,其日常能力表现常常会有很大的差别,包括理解力、认知力、逻辑性、学习能力,以及情绪能力、应对压力能力、环境适应力等。
“知识就是力量”,意味着具体知识能助力人们解决具体问题。然而同样是“知识人”,工作生活中的素质表现常常迥然不同。

这些差异跟经历和知识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其根源在于个人的思维素质、心理素质、人文品质方面—— 元能力。

一、 什么是元能力
“元能力”,是个体获取和运用能力的能力,是专门能力的基础。
为有效应对日常问题,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学习掌握各种专门能力,同时也会形成一套本能的反应机制。而能否有效地学习和调用这些专门能力,能否形成有效的本能反应机制,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参照元认知概念,在此将该能力界定为元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思维、心理和人文品质三方面内容。

元能力之一:思维能力
智力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它近似于人的天生禀赋,后天很难提升。不过,我们关心的是智力的外部效用,即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来提升的。

元能力之二: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能力、心理调适力等,它是理性的基础,也是情商的基础。提升心理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情商水平和理性水平。

元能力之三:人文品质(能力)
此文中,人文品质包含人格力量和基本认知两方面内容。

人格力量,其内涵包含保罗.斯托茨讲的逆商、德鲁克讲的Character、石勇提出的格商,以及胆商等相关定义。它是个体决断力、内驱力、抗逆境能力的基础,是个体生存的最后堡垒,它同时带有鲜明的价值倾向色彩。

基本认知,包括基本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通常而言,这是比智商、情商更能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的要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大小。认知虽然属于纯粹后天的产物,但它一旦形成也很难改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限定着一个人的发展路径。如同晶体轴向决定着晶体的生长方向一样,基本认知决定着个体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个认知还和人格力量相互作用。本文把这两者合并一起称为人文品质方面的能力。

思维、心理和人文品质能力是支撑起一个人理性大厦的三个核心支柱,缺一不可。这三者又有相互独立的特点,其强弱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因此,本文把这三者合并界定为元能力,如图1所示。




二、如何培养元能力
梳理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进而明确努力方向,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掌握到达彼岸的方法,而不是只停留在心灵鸡汤阶段。

1、 修炼思维方法(Thinking method),有效提高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劳动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结构演进有着巨大影响。我们也可推论,思维方法的改变也可影响到个人心智结构。科学的思维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重构心智,促进心理、人格健全发展。

高效思维表现为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洞察力,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快速学习和掌握新事物的能力等。

相反,低效思维表现为缺乏准确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缺乏逻辑性、整合提炼的功夫,经常出现理解性偏误,日常沟通中也总是磕磕碰碰等。

那么,如何提升思维能力呢?

修炼方法: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分步思考法,系统思考,结构化思维。
修炼目标:逻辑组织力、思维效率、认知力。

2、 修炼心理能力(Mental power),有效提高情商表现和心理调适力

心理能力是理性的基础。心理能力强,表现为较强的情绪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自我认同感好。

相反,心理能力欠缺则会表现为心理调适力弱,时常萦绕在压力之中,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缺乏自我接纳等。心理能力弱不光反映在情绪、情商方面,还会影响到思维判断力。

如何提高心理能力?

修炼方法:了解情绪机制和典型心理规律,掌握情绪和心理能量疏通调节方法(觉知法、认知法、澄清法等)。
修炼目标:情绪能力、心理调适力、自我认同、同理心。

3、 修炼人文品质(Humanistic quality),提升人格力量和认知境界

人文品质涉及人格成熟度、内驱力、格局境界、社会价值取向等内在品质,这些品质是个体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如果说智商、情商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做好什么事,那么人文品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做什么事。

人文品质强表现为人格成熟,能够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理解个人、社会需求,并与之互动,有较强的精神力量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人文品质欠缺则表现为人格不成熟,社会认知和行为表现与阅历不相称;缺乏对人和社会广度的理解,群体适应性较弱,认知狭隘,担当力弱等。

如何提升人文品质(能力)?

修炼方法:采用“生命树”法提高自我认知;修炼“自我超越”走出结构性冲突;掌握逆商法提高人格力量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阅读以提高对社会的基本认知,优化认知观念。
修炼目标:自我和社会认知、人文底蕴、个人目标、人格力量。

人文品质修炼和心理能力修炼是分不开的。上文中提到的觉知法、认知法、澄清法是典型的心理学方法,跟正念法相关。自我超越走出结构性冲突,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方法。“生命树法”是指通过梳理追溯个人顺、逆两条路径历程,来归宿和认知个体观念、心理、人文品质方面问题结症所在的方法,这是一个有效的自我认知方法。自我认知是个人修为的起点,如同荣格讲的认识阴影与完善人格之间的关系。

元能力修炼方法的四个要点:

一是把自发修炼变成自为修炼,即从自发随机式的自我提升方式,转为通过系统审视自身元能力情况,明确方向,进而采取有针对性、有计划的修为进程。

二是把隐性修炼变成显性修炼,即从思维方法、心理能力和人文品质三方面入手(TMH),将传统隐性玄妙的修为转化成显性的程式化的学习方法,去掉神秘性,使得修为在理性指导下进行。

三是有针对性的修炼。除了思维方法外,其他两方面修为要针对自身成长阶段、具体问题和职业需要进行,不宜泛泛而为之。

四是以知识转变成观念为起点,以实践为核心,以习惯成自然为目标。

元能力培养不只是学习一些知识,而是最终要实现心灵、习惯的转变。
此处讲的是“培养”而非“培训”。一是专门知识能力可以靠外部灌输、机械记忆而习得和应用,但元能力只能靠内驱力来提升,外部只能起到辅导作用。二是专门知识学到了就可以用,但元能力相关知识光知道没有用,它需要经过“知识转化为观念、觉性实践、习惯成自然”三个过程,才能达到提升元能力的功效。因此提升元能力是个外“培”内“养”的过程,亦即修炼的过程。

三、培养元能力的意义之所在

元能力是个体能力素质的基础。在职业培训和自我修炼提升过程中,区分出专门能力和元能力,将元能力作为一项单独的修为来培养,有助于系统地提升个体的能力品质。

元能力培养,是:
 走向卓越的阶梯。元能力与专门能力的关系是质与量的关系、道与术的关系。元能力若有欠缺,生活工作中的能力表现会产生系统性缺陷。因此,提升元能力是个体系统提升能力表现的根本途径,是走向卓越的基本前提。

 自我完善的法门。元能力揭示了现代社会个体能力素质基础,为个体修为归纳出了系统性的内容要素,区别于传统玄妙的修为方式,人人可以学。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固然可以改变人的能力品质,但从效率角度看,遵循一套明确简约的路径,可谓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 打破阶层固化的钥匙。在不同的生活环境、职业领域乃至社会阶层中生存与发展,意味着融入和胜任。这需要有与该环境相匹配的能力和素养,元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这一适应性。

现在经常看到“阶层固化”一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开始孩子们就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中。然而,应试教育虽然教给了学子们一些具体知识,但往往是以摧残元能力为代价的,至少没有着力在元能力培养上。当下,固化的不是学习机会和财富,是元能力成长环境。要突破阶层固化,在重视专门能力提升的同时,不突破元能力的怪圈,终不能成。如果说专门领域能力提升还需要金钱堆积的话,元能力之门的钥匙则更多地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难点在于难于觉知到这点。

职场中,容易显性看到的是操作和知识层面的专门能力差别,但导致在职场马拉松跑道上拉开差距的,不是这些专门能力,而是元能力。显而易见的专门能力差别仅是造成职场差别的冰山一角。所谓的职场高手,高在了元能力上;所谓的“高分低能”,低在了元能力上。同时,在AI时代,提升个体元能力,对于提升个体价值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借助现代思维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元能力提升可以从过去隐性的修为方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习境地,转而形成一套显学,成为每个人都可以研习的功夫,使个体发展机会不在限于少数人运气的恩赐,而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主动追求的东西。

四、元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一,提升职业能力,“将“知道的”变成“能做到的”。即通过元能力培养,将那些公认的优秀品质,诸如客观认知、思想开放、看问题抓本质、同理心、明确愿景,以及格局境界、担当精神等,转化成个体内在的品质,而不是停留在言语上的口头禅。

第二,重构心理,恢复和强大真我。安全感、爱与亲情、真我情感和愿望等,是人生第一基石。这个基石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历经摧残扭曲。这些伤害深深地埋在意识和潜意识里,使得真我萎缩、脆弱,失去了内在动力和愿景方向,而且后天很难改善甚至很难意识到。元能力修炼,特别是心理和人文品质能力的提升,是重构心理、恢复真我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元能力属于个人修炼范畴,其高低只能自我比较,通过修炼让自己的今天比昨天高一点---认知、心理、真我、境界、内在力量。
(2022年12月修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