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逝世20周年,再看《非主流论》

字数:51210访问原帖 评论数:69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7-04-23 23:01:00 更新时间:2021-01-25 11:19:25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3 15:01:00

(画龙创作的王小波形象)

2017年4月11日,非主流作家王小波逝世20周年。王小波生前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时代三部曲》出版。
作为《时代三部曲》的责任编辑,钟洁玲曾经发表《三见王小波》一文。她与王小波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北京中国企协招待所,讨论《时代三部曲》的出版事宜,我是在场的见证者。
5个月之后,钟洁玲与王小波第三次见面,地点是在八宝山殡仪馆,他们阴阳相隔。
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
为了纪念20年前逝世的王小波,“五十到一百”公众号连续发表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我的《非主流论》,第二篇是钟洁玲的《焦头烂额的王小波》。






王小波生前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时代三部曲》出版



( 钟洁玲与她责编的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在王小波逝世11周年的时候,花城出版社曾出版《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文学精选》,这是画龙设计的上册小说卷封面)



(《后王小波时代——中国非主流散文精选》,《非主流论》曾作为跋在此书发表)

作为一名非主流作家和学者,我试图总结人类社会的一切主流与非主流现象,并用最直观、最简洁的方式表达,这就是下面的《非主流论》。
我的研究方法是结构主义和话语途径的,或者叫“话语图式论”。我认为在一些常用话语背后,隐藏着一种集体的潜意识图式——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可能是康德所说的先验图式与我们后天经验的综合。通过揭示这种图式,可以找到话语背后的深层结构模式及众多基本特点。
本文找到四种图式,分别用“伍论”、“圆论”、“层论”、“话论”来介绍,最后进行综合,提出一些判断主流与非主流文学的定性指标。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一、伍论

主流与非主流现象,不仅有关文学,还涉及政治、艺术、科学、市场及社会诸多方面。我只好用全方位的视野进行分析总结,先从“伍论”开始。
我们讨论主流与非主流的现象时,经常会出现“先锋”(前卫)一词,比如“先锋文学”、“先锋艺术”,相对应的是“通俗文学”、“大众艺术”。人们经常会说,某某流派、某某款式“过时了”,“落伍了”。这些词语背后,在集体的无意识中,隐约可以看到一种直观的图式,那就是:一支行进中的队伍。如果我们将这种图式揭示出来,就会发现可以解释主流与非主流现象的许多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想象或假定:
有一支走向未来世界的队伍(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少数走在最前面的是先锋,中间的大部队是主流,落在队伍后面的是后卫——文化保守者、落伍者。



1、多数即主流,少数即非主流。
2、先锋和落伍者,都是非主流。
3、行进中的队伍是动态的,大部分先锋可能永远消失,有的先锋可能成为主流,甚至成为落伍者。主流中某些人,有可能渐渐或突然变成非主流,成为先锋或落伍者。
4、主流与非主流,没有好坏、美丑、善恶之分。当然,主流因为人多,他们规定了什么是好坏、美丑、善恶,否则就不是主流,非主流自然不会认同。
5、队伍行走的路径——可以是直线向前,可以曲折前行,可以倒退,可以环行或螺旋上升——有文艺复兴、新儒家,也有重复过去的流行时尚。因此,过去落伍者,有可能成为先锋。
6、主流的变更,是范式的转变或替换,其方式可以是改良的、改革的,甚至是革命的。
7、悖论:现代社会有自为的先锋,不可能有自在的先锋。如果先锋不被主流认同,就不可能是先锋——队伍前面的人如果不能引领未来潮流,就说不上是真正的先锋;先锋一旦被主流认同,就可能成为主流,就不是先锋。
李敖大约这么说过:真正的英雄已经成为烈士,活着的英雄不过是政客。套用一下:真正的先锋已经成为先烈,活着的先锋不过是主流——逝去的王小波就是先烈,他的主体符号成了主流——甚至成了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可见,现实中有挂着先锋名义的主流或落伍者。

“伍论”的优点:
1、伍论图式具有直观的动态性;
2、主流即多数,非主流即少数,定义简单明了;
3、成功解释了先锋现象,并将少数保守的落伍者也划入非主流,肯定了落伍者的价值,越超了简单的好坏之分——有人认为非主流是好的,有良知的,主流则相反——或者主流是好的,有良知的,非主流则相反。
4、可用来判断时尚或市场主流——主流产品必定是产销量最大的,因为最多人购买,人们用钱投票;
5、可以解释建立在多数人同意基础上的现代民主政治,即任何公平、公开、公正并且合乎程序的选举,主流的执政者是多数人认同的;非主流的在野者是少人认同的。

“伍论”的明显不足:
如果少数人垄了权力,控制了多数人,主流就不是多数,而是数垄了权力的少数—— 和专制社会就是这样。可见,“伍论”不能解释主流背后的权力关系。


二、圆论

人们谈论主流与非主流现象时常用这些关键词:“中心”、边缘”、“权力”和“民间”。在这些词语背后,在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同心圆的图式。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想象:
存在一个平面或立体的同心圆(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圆心是权力中心,是主流;圆周是远离权力的边缘,是非主流。




(中心的皇帝会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权力(中心)即主流,边缘(民间)即非主流。
2、靠近圆心面积小——人少,意味着主流人少;靠近边缘面积大——人多,意味着非主流人数众多。少数人在统治多数人。在专制社会和 社会,差不多是一个人在统治,多数人不是被恐怖手段吓倒,就是被主流意识形态洗脑,成了帮凶——但仍有极少数边缘(民间)的异类。
3、“边缘—中心”存在着双向的互动:任何个人(或团体),同时被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控制,一个是向心力,另一个是离心力(自由的本能)。
4、越靠近中心,向心力越大,离心力越小;越靠近边缘,离心力越大,向心力越小;中心的皇帝会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边缘的民间百姓则回应:“山高皇帝远,你管不着。”
5、权力中心的主流特点:封闭,有序,稳定,保守,传统,成熟,缺少活力;权力边缘的非主流特点:开放,无序,自由,无助,创新,幼稚,但具有活力。
6、在今天的社会,中心权力不仅是行政、司法、立法权力,还包括暴力(武装力量)、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资本权力,知识权力,政党(社团)权力,体制权力,习俗权力,宗教权力,大众市场消费者的购买权力,等等。
7、权力的转移:传统社会的核心权力,是暴力;现代社会的核心权力,是资本;后现代社会的核心权力,是知识。
8、“边缘—中心”的结构转换,可能采用三种方式:改良、改革和革命。

“圆论”的优点:
1、成功解释了主流与权力的关系。
2、主流即中心,即权力;非主流即边缘,即民间;也算容易理解。
3、同心圆的图式具有地理直观性——可以解释: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变革为什么总是以边缘的广东作为发源地?康梁领导的改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广东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反,从权力中心到边缘地区的干部,往往认为广东没有文化,希望广东建“文化大省”。其实广东纸媒领中国媒体改革之潮流——以南方报系为代表,在建“文化大省”之前已经被普遍认同。王小波的《时代三步曲》,漫游过北京多家出版社,却不能出版,最终是广东花城出版社编辑主动上门要稿——小波逝世10年之后,北京三联生活周刊说成是王小波自己投稿,这种边缘与中心的文化关系耐人寻味。
有意思的是,边缘地区的人也往往缺乏文化自信,比如,现在一些本土广东人认为,广东人能干实事,但不会起名字,没有命名能力。事实不是这样,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到孙中山领导的三次北伐,其间广东人不知起过多少影响全国的名字。即便是改革开放之后,广东人命名的“读图时代”,就持续影响了中国新闻出版潮流。2008年3月1日,百度检索“读图时代”,找到相关网页约2,630,000篇;相比之下,同一天检索北京人命名的“红卫兵”,百度只找到相关网页约1,490,000篇,几乎少一半。现在许多博士和硕士的论文,题目就是 “读图时代”,或以“读图时代”为研究对象。
命名权,通常属于知识中心和权力中心,边缘的广东人命名了,许多广东人还看不见。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2018年是40周年),反思“读图时代”的意义,反思边缘的非主流创意,总结广东人近代以来领导的多次历史潮流,对解放思想非常必要。

“圆论”的明显不足:
“圆论”否定了“多数即主流”的主流指标。不错,“权力即主流”,但不能排除多数也是主流。
另外,“圆论”无法解释市场的主流现象——大众消费者用钱投票,背后可能有资本的力量在引导,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是“上帝”,是主角,任何权力都必须尊重。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3 15:54:54
@空山和尚 @聋子李耳000 @郑午然 @未有乡富翁_ @指難 @防忽悠顾问 @论金

欢迎各位理性批评、讨论!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3 23:00:37
作者:空山和尚 时间:2017-04-23 17:34:01
@童天一 2017-04-23 15:54:54
@空山和尚 @聋子李耳000 @郑午然 @未有乡富翁_ @指難 @防忽悠顾问 @论金
欢迎各位理性批评、讨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艺术是有范畴的,文学是艺术范畴内的一个版块。主流和非主流是在版块之内的细分,不在范畴之内的不存在你是什么非主流的问题。王小波的文字根本就进入不了艺术的范畴,哪来的非主流之说呢?如果仅仅只有政治诉求的文字,喊激烈的口号更直接更打动人,政治口号算非主流文学吗?

比如:食品是有范畴的,毒品或者垃圾你能说他是非主流食品吗?

再比如:唐诗,当时的大多数诗人都追求道家的理想,这个是主流,但王维的诗更多的是佛性,王维在当时可以说是非主流的。但他们的诗歌都很美,都在诗歌艺术的范畴之内。

王小波呢?你能拿出一段有点美感的文字出来吗?

你在茶社十几年如一日推介王小波,有一篇是从艺术角度去分析的文章吗?

哪一篇你不是先确定王小波是大作家然后扯一些跟艺术本身不搭界的东西,你从艺术的角度去认证过他的作品?除了吹捧的包装,内面装的呢?垃圾吧!

王小波的成名,完完全全的是商业化包装的结果吧。

你要在我面前说王小波如何的大家,你的从文学艺术本身的气质方面去说清楚,请吧!

不要在跟我说包装如何的精美,我要看的是包装内面的实质的东西!


——————————————————————————

哈哈,主帖讨论的是关于主流与非主流的不同的图式。

如我主文所言,这种图式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

有关文学艺术,自然也包括其中。

《非主流论》是我的原创,我希望通吃所有主流与非主流的评价模式。

若想批评,欢迎老兄不好针对我文章所列出的图式及特点。

本文最后还提出一个综合指标,来评价王小波等作家,看谁是主流。

老兄有新的图式,不妨提出来讨论。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3 23:11:50
@空山和尚:

更正:若想批评,欢迎老兄不妨针对我文章所列出的图式及特点。

老兄有新的图式,不妨提出来讨论。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4 11:13:14
(接上)


三、层论

“底层”与“民间”,也是讨论主流的与非主流现象的关键词,它们背后隐藏的图式是什么?我们不妨这么想象:
有一个立体的金字塔(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主流,底层是非主流。
1、上层即主流,底层(民间)即非主流。
2、上层的主流人数少,下层的非主流人士多,少数压迫多数。
3、上层压迫底层,主要是通过暴力、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实现的;底层总是要争取翻身解放,想成为上层。
4、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通迅不发达,也许会有自在的民间或底层,一切自供自足,与上层无关;但在现代社会,不会有自在的民间或底层。



(“层论的图式”:金字塔层最稳定)


5、有底层人士,以一种坚守底层的姿态,强烈批评上层,心里其实是想成为上层;也有人从底层成功转型,占据了上层地位,手中拥有权力和公共资源,因底层“政治正确”,便说自己代表底层,或干脆说自己就是底层,他的声音就是底层民间的声音——这种现象不妨叫“底层秀”。最近一些年,有上层人士号召作家进行“底层写作”,其实是“代表底层写作”,不是底层人士在写作,也是一种“底层秀”。
6、底层想成为上层,往往采用革命的方式,成功之后,仍然是少数人压迫多数人;上层为了巩固或延长统治地位,常常采用改良或改革的手段,让一些底层人士爬上高层,缓和社会冲突。
7、更复杂的分层,可分多层:比如,分三层:上层、中层和底层:
A、中间层大——金字塔变成橄榄球,中产阶级多,社会稳定,但很有活力,滚动向前;
B、中间小,两头大,像哑铃,阶层冲突增加,不稳定。

“层论”的优点:
1、“层论”即“阶层论”、“阶级论”,好处就是将阶级斗争学说包括进去,得到经典冲突理论的支持;
2、上层即主流,底层即非主流,定义简洁明了。

“层论”的明显缺点:
过度强调冲突、对抗;主流与非主流的转换造成系统的强烈动荡,大批生命惨遭残杀,社会资源被严重破坏,代价太大。西方的民主政治,特别是美国的民主政治,为了减少底层颠覆上层的革命性破坏,设置了政党轮替和民主选举制度,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底层用投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志,让在野的非主流成为主流,既使系统恢复生机,又保持长期稳定。相反的例子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式的改朝换代。

(未完待续)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4 20:18:09
今天王小波是真正的“在场的缺席者”!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5 08:32:28
(接上)

四、话论

“对话”、“话语”、“话语权”、“公共空间”,也是讨论主流与非主流现象的关键词,其背后隐藏着这样的图式:
存在着一个公共话语空间,或公共会场(可以是文学的、时尚的、政治的、学术的、社会的等等),不同的个体和利益团体在里面竞争发言机会,话筒有限,扩音器被人操纵,声音最大的、发言次数最多的是主流,声音最小的,发言次数最少的或没有发言权的,是非主流。




1、多话语权即主流,少或无话语权即非主流。
2、在现代社会的话语背后,是主流意识形态权力、资本权力、知识权力、暴力和政党(社团)权力以及各种文化习俗长期竞争、博奕或约定的话语规则。
3、在 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只有一种声音,或一个声音,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倾听的权力,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或者,沉默的大多数被动员,被操纵,自己的喉舌变成 的喉舌,共同发出 的声音。
4、在西方:古希腊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私人话语空间是分开的;在中世纪,话语空间是统一的、宗教的和公共的;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逐渐建立,话语空间不仅形成公共和私人的两种话语空间,并且由于高度的社会分工,形成了许多专业及社团的话语空间,给交往与对话造成了巨大障碍。
5、在中国:公共话语空间最活跃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大批饱学及能言善辩之士,凭三寸不烂之舌,穿梭于诸侯各国,大谈公共治理——王霸之道,最杰出的代表是纵横家张仪和苏秦。秦统一中国之后,特别是普遍实行郡县制之后,话语空间高度统一,但仍有边缘民间的话语空间,有不同宗教信仰的话语空间;从晚清到1949年之前,公共话语空间十分活跃,私人话语空间也有;而到文革时期,禁止宗教信仰,消灭了私人话语空间,全民被动员起来,共同发出 的声音——连家庭生活也大公无私,父子间划分阶级路线,每天要早敬、晚汇报,饭前还要祝福领袖万寿无疆。从1979到2000年互联网兴盛之前,除公共话语空间外,私人的、专业的话语空间逐渐形成,并产生交往障碍,主流与非主流的对话非常困难。
6、2000年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一个全所未有的公共话语空间形成了——这是一个虚拟现实的话语空间。人人都有话筒,众声喧哗,你可以蒙面发言,也可以袒露真容,使主流与非主流的对话、对抗成为可能。

“话论”的优点:

1、跟上国际后现代潮流,有大量鲜活的理论资源支持;
2、“话论”比其余“三论”更具可操作性——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手机的智能化,微信、公众号、公共论坛、名人博客和凡人博客共济一堂,主流与非主流,可以在虚拟的公共话语空间实现哈贝马斯毕生追求的交往理性,也可以展示汉娜·阿伦特倡导的对抗性紧张关系。互联网是全球化的,不分种族,不分信仰,没有国界,没有社会阶层,没有身份识别,传统的主流精英身份完全失效,这使全球交往对话、全民交往对话成为现实。
为了有效交往和对话,不让网下的主流精英逃离网络公共空间,网友们也许需要共同约定一套网络交往规则,避免法国大革命期间那种“多数人的暴政”——在网络世界演变为“多数人的唾液”。

“话论”的明显不足:

相关理论艰涩难懂。

(未完待续)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5 12:25:49
作者:空山和尚 时间:2017-04-25 00:05:16
文学的白银时代是指沙俄末期前后(沙俄或者苏联)时期的文学一代,出现了大量顶级的文学大师,是人类文学的顶峰。

你是蒙的还是故意造谣抬高王小波,你怎么不在街上给踢球的孩子贴上【世界球王】的标签呢?

艺术家是工匠大师和思想(俗称灵魂)大师的合体,工匠大师的能力是艺术家必备的仅仅是基础的东西,明白吗?

你跟王小波在基础这块还差十万八千里,你能飞啊?

王小波的作品卖的不错,全靠商性的包装去骗,喜欢的都是些门外汉有想装文青的人抄热了,文青不买回觉得落伍,就好比某德鸡的垃圾食品进中国广告做的好,小孩抢着去吃。

————————————————————

哈哈,老兄是文学艺术专家吗?

请拿出证据。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6 11:04:12
接上




(未完待续)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6 16:04:14
作者:力挽雕弓如满月 时间:2017-04-26 11:39:24
哈哈哈,老童,你的 阻碍了你的文学理解。小波和所有作家和读者(不是虚假的),写下或读每一个字,心中不会有你罗列的,,,主流非主流,,。文学是有关智慧的,远距功利世俗,,,。警醒吧,又活了20年的人们。

————————————————————————————


哈哈,《非主流论》是一种理论,不是文学作品,当然不等于任何文学作品本身。一切文学评论,必须有一种依据,一种理论或标准,本文讨论的是元标准。

本文总结的五种模式,既是方法论,又是本体论。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7 22:22:08
作者:老家雄安 时间:2017-04-27 13:20:22
老童,贤伉俪炒作王二算来有二十年了,总共赚了多少钱?

倘收获巨丰,不妨说出来,这东西最具说服力,会让一切质疑者和反对者顷刻闭嘴的。

放心,你算不上贪官,纪委不会顺手把你抄了去的。

————————————————————


哈哈,欢迎有关方面公开查一查。注意,一定要公开查,秘密查会有冤案。

只怕查完之后,我们只有贡献,没有收入。

钟洁玲在公家单位工作,赚钱也是公家的。我只是做义工而言。

我在此用真实身份发言十几年了,发帖加回帖,可能有几百万字了,若拿这个精力去赚钱,相信也会有一些的。

可我偏偏喜欢这种义务劳动——或许这是我的在场方式吧。

老兄敢用真实身份发言吗?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7 22:22:27
作者:老家雄安 时间:2017-04-27 13:20:22
老童,贤伉俪炒作王二算来有二十年了,总共赚了多少钱?

倘收获巨丰,不妨说出来,这东西最具说服力,会让一切质疑者和反对者顷刻闭嘴的。

放心,你算不上贪官,纪委不会顺手把你抄了去的。

————————————————————


哈哈,欢迎有关方面公开查一查。注意,一定要公开查,秘密查会有冤案。

只怕查完之后,我们只有贡献,没有收入。

钟洁玲在公家单位工作,赚钱也是公家的。我只是做义工而言。

我在此用真实身份发言十几年了,发帖加回帖,可能有几百万字了,若拿这个精力去赚钱,相信也会有一些的。

可我偏偏喜欢这种义务劳动——或许这是我的在场方式吧。

老兄敢用真实身份发言吗?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8 22:14:21
作者:空山和尚 时间:2017-04-28 20:10:18
王小波经典语录


6、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

这个句就很妙!!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9 10:43:48
高晓松的歌词答: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正是因为生活的苟且,我们才渴望诗和远方。

写作是人生被N次抹除后的剩余快感!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9 16:51:24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0:57:22
童天一在另一个贴子里喷先锋文学脱离现实,没有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而这个贴子里居然又大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哈哈,老兄还曾经与我讨论拉康精神的分析,看来对拉康精神分析了解不深。

主体被苟且的现实抹除,怎么叫脱离现实?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29 17:33:19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0:57:22
童天一在另一个贴子里喷先锋文学脱离现实,没有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而这个贴子里居然又大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哈哈,问题是我以文学的方式,深度“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这有我的长篇小说《返祖》为证。

而且,我写作出版《返祖》,恰恰是因为自己前一本纪实文学《一千万孤独的灵魂》出版失败——面对“眼前的苟且”和抹除,我为了“诗和远方”——为了出版《返祖》,我宁可辞去公职,下海打工赚钱,自费出版。

我用自己人生和作品,

解释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解释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不是一两句网络辩论的轻率之语,为此我付出了人生的沉重代价。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4-30 12:17:19
小说《返祖》自序
钟健夫(童天一)


先祖之梦萦绕不去,我的理性渐渐演化成感觉。
当我第三十次修改这部小说时,一本新版族谱出现在眼前,那是台商送给我的。此前,我对祖先的追忆总是弥漫着千古烽烟止于西晋末年,而这本海峡彼岸印制的族谱却让我遥念起商汤时代。历史的真实已经在似水流年中嬗变为神话,可我坚信商汤天乙之子、纣王之长兄乃我的祖先微子。
生活比神话更荒诞。
约旦河西岸隐秘的恐怖活动是整个世界返祖情结的全息缩影。当伊拉克的苏制坦克向科学科威特边境隆隆开进的时候,我看到阿拉伯帝国之梦的又一次开始。时光的涓滴不断浸蚀达尔文式的进化原则。返祖情结无处不在。它诠释了原教旨主义的遍地流泛。进即退。戈尔巴乔夫一直以为往前走,俄罗斯的国土却挂上了沙皇的国旗。萨拉热窝上空浓密的硝烟,又一次证明这个城市是全球无序的生长点。索马里几在一夜之间由国家形态退化为部落社会。我的理性在历史的张力面做了一个鬼脸,这是2000年的表情。我们仿佛正向过去走去。过去即将来。而现在却失踪了。
生活比艺术更荒诞
一位英俊的青年从精神病院出来向发出呼救,那是1989年的初春。这位前银行职员突然心血来潮,竟立下宏愿要从广州倒行至北京。单位自然不允,声明若3个月不来上班便开除他的公职,妻子闻讯即闹离婚,父亲也威逼他脱离父子关系,如果他执意倒行的吧。但所有要挟均告失败,他主意已决,不久他便进了精神病院。从精神病院出来后他向我呼救。我爱莫能助。一年这后,《中国青年报》上出现了一张他的照片。我看见他长发披肩神情疲惫,那是360多天露宿风餐日夜倒行的历史痕迹。这就是4年来不断激发我创作修改这部小说的动力之一。
但是文学大门早有各式人物把守,并且不断更换通行证。近几年除流行的通行证除唯美式的技术主义外,还有一种感觉学派。如果你的旅行包里塞多了一些理性少放了一些感觉,前景将十分危险。你的登机证往往被拒签,因为你有可能将文学座机劫持到利比亚去。失去信仰的时代理性是一头怪物。不过,我知道有一种登机证已经按国际流行的标准签好,那就是后现代,可惜一直没有找到国内乘客。我害怕去签一种几年前流行的寻根护照,更害怕去冒充中国的后现代乘客。
我深信,理性是智慧的感觉。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5-01 08:42:05
原标题: 周梅森:文学不能总做时代的缺席者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北京青年报

本报讯(记者 崔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之际,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文学分享会昨天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行。作家周梅森与文学评论家贺绍俊、白烨、胡平、解玺璋、刘琼及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等相聚畅谈,和各界读者分享了本书的创作故事与文学特质。
《人民的名义》今年年初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潜心8年、六易其稿的小说是在反腐题材作品沉寂10年之后横空出世的首部长篇,被誉为“一部揭示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现实主义力作”。3月8日,根据本书改编而成的同名话剧作为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参演剧目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3月28日,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登上荧屏,更是引发全民热议。
从今年1月至4月,从原著问世到登上话剧舞台再到呈现于电视荧屏,这部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正面观照国家现实政治生活的文艺佳作成为2017上半年度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现象级作品。截至4月18日,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已先后印刷7次,累计发行达138.3万册。《人民的名义》电子版也同时登陆亚马逊、腾讯、网易、百度、咪咕阅读、爱奇艺等各大平台,收获亚马逊电子书全品类销售排名第一、微信读书热度榜第一名、网易云点击次数破2亿等佳绩。
在分享会上,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周梅森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入手,真正认识到了今天我们党反腐的政治意义在哪里、整个官场政治生态的问题在哪里。他通过一个省的惊心动魄的反腐故事告诉读者:反腐其实是跟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也认为,《人民的名义》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周梅森谈及创作体会时说:“我是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30多年来我不断追随着中国社会变化的过程。随着我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丰富,我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它崛起的过程中,文学总不在场,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它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作家。我希望尽我所能,可以记录一个伟大国家、一个伟大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我想讲述一个大中国的故事,从官场的高层到底层的弱势群体都有涉及。同时,借人物、故事,把自己对中国十几年来巨大社会变化的思索都容纳进去。”

来源:http://epaper.ynet.com/html/2017-04/19/content_246008.htm?div=-1


——————————————————————


有人主动讨论另一帖的主题,我欢迎,将周梅森的观点转过来,

讨论作家和文学如何在场。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5-01 17:06:14
作者:伏牛山石 时间:2017-05-01 15:06:23
@童天一 2017-04-25 22:32:09
我的问题是:改革开放快40年了,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主流文学为什么缺席?
-----------------------------
敏感词太多,接地气的发不出来。

——————————————

转自另一帖
楼主:童天一  时间:2017-05-01 20:28:17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5-01 17:40:14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7:49:34
@童天一 2017-04-29 17:33:19
作者:关大蝈蝈 时间:2017-04-29 10:57:22
童天一在另一个贴子里喷先锋文学脱离现实,没有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而这个贴子里居然又大谈“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
哈哈,问题是我以文学的方式,深度“介入改革开放后的当下社会”,这有我的长篇小说《返祖》为证。
而且,我写作出版《返祖》,恰恰是因为自己前一本纪实文学......
-----------------------------
@童天一 2017-05-01 17:09:32
也许这就是老兄和余华的差距,老兄已近不惑之年,却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青情怀,甚至用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聊以自慰;而余华却懂得“现实比小说更荒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写出了《活着》这种中国当代文学的杰作。

————————————————————————————


哈哈,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最为开放,批判“文革”、人民公社和历次政治运动是主流。

许多被冤屈的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命运高度一致,在政治上甚至达到“同谋”的程度。

反思和批评“文革”等一度成了文学的主流,没有任何风险,因为可以配合老干和知识分子的评反。

作家王蒙当上文化部长,就是老干部和知识分子高度“同谋”的具体表现。

1992年或1993年出版的《活着》,不过是“同谋”运动的末声,根本称不上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没有丝毫风险可言。

@高隐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