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惊梦(《明末那些事儿》之二),历史上最纠结惨烈的“三角虐斗”

字数:308190访问原帖 评论数:299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5-03-26 17:03:00 更新时间:2021-02-15 02:03:13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29 17:17:16
不演义,不戏说,真实的历史同样动人心魄。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30 10:01:00
【010】

第二章 朱由崧不容易(5)

▲ ▲ 有一种行为叫做得体
总督大人马士英因为是地方官,在仪真将准皇帝朱由崧移交给前来迎接的徐弘基等朝臣,然后返回凤阳驻地。
四月二十九日,在徐弘基和史可法的陪同下,福王朱由崧乘船横渡长江,中午时分停泊在南京城外燕子矶。
这里,巨大的山石直立江中,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燕子矶,是长江的重要渡口。据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南京,就是从这里登陆的。
四月三十日一早,南京诸臣前来拜谒。因朱由崧乘坐的船只狭小,大臣们只能分批觐见。
首先上船的是徐弘基、刘孔昭、赵之龙等勋贵,接着是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使张慎言,其他级别稍低的官员都面向小船,在岸边叩头。
福王朱由崧身穿布衣,头戴方巾,完全一副平民打扮。他坐在甲板上,身边是破旧的被子、枕头及随身的衣服,随行的田成、张执中几个太监也都是破衣草鞋,满脸寒酸。
几年的磨难和艰苦的生活,使朱由崧早已不再是一个颐指气使的纨绔王子,他开始懂得人世间的冷暖和为人处事的道理。
史可法等四位重臣跪在甲板上叩头,朱由崧赶忙还礼,并亲手把他们搀起来,嘱咐手下太监看茶,语气十分温和谦逊。
史可法等人有些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下来,对福王朱由崧曾有的不良印象好像都随风飘走了。当几个人恳请朱由崧出来主持国政时,朱由崧却哭泣起来。他流着眼泪说:
“京城陷落,先帝惨死,一想起来就让人肝肠寸断。国家大事,全仗诸位先生主持,至于主政之事,决不敢当!我与家母失散,至今尚无消息,孤身一人四处避难,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浙东寻找一块僻静之地隐居起来,了此残生。请先生们不要再提了!”
说完之后又失声痛哭起来。
大臣们劝说几次,朱由崧都坚决推辞。

虽然福王朱由崧没有立即接受大臣的拥戴,但他面目方正,声音响亮,谈吐谦逊,彬彬有礼,百官都举手加额,谢天谢地,感觉中兴大明有了盼头。
五月初一,朱由崧入城。
南京人制作了几百盏五颜六色的纱灯在前面引路;一路上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摆放鲜花,香气四溢。人们喜气洋洋,夹道欢迎,万人空巷,争看福王(“士民欢悦,夹道拥观“)。
朱由崧身穿朴素的旧衣,头戴有棱角的头巾,手摇白竹扇,谦和地微笑着,颇具情趣高雅的隐士风采。
他从南京西南的水西门处离船登岸,在群臣簇拥下首先坐轿前往安葬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在孝陵前,他虔诚的跪拜,想到太祖高皇帝的丰功伟业,朱由崧心潮起伏,徘徊良久。
他看到东边远处还有一座小的陵墓,姜曰广告诉他,那是懿文太子朱标的陵墓。这位未登帝位就英年早逝的朱元璋长子,生前仁声素著,他的儿子朱允炆就是大明王朝第二任CEO建文帝。可惜朱允炆在位仅仅四年,就被叔叔朱棣以“靖难”为名夺去帝位,从此下落不明。
由于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朱标父子成为朱棣及其直系子孙心中永久的痛。他们心中有愧,都极力回避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作为明成祖朱棣的第十一世孙,朱由崧内心异常复杂,他同情朱标父子二百年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决定骑马前去拜谒懿文太子墓。
朱由崧的行为,表明他具有一颗善良之心,有直面历史的胸襟和勇气,是对道德人伦的一种肯定。在这件事上,朱由崧不久还要做出惊人之举。群臣注视着福王朱由崧的背影,感觉他矮胖的身躯忽然高大起来。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30 17:43:24
【011】

第二章 朱由崧不容易(6)

参拜孝陵和懿文太子墓后,朱由崧从正阳门进入南京城。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城不愧是“留都”,不仅官职设置与北京大同小异,即使各个城门、街道以及宫殿的名称,与北京相同的也不在少数。
从东华门进入皇城,下马步行通过皇极殿,很快来到供奉皇家祖先的奉先殿,朱由崧大礼参拜,向列祖列宗禀报他这个太祖高皇帝第十二世孙的到来,请列祖列宗保佑大明的中兴伟业。
之后从西华门走出,离开皇城,朱由崧进入事先为他准备好的临时行宫——内守备府住下。
文武大臣开始正式参拜。
福王朱由崧仍谦逊躲避,站在朝臣前排的史可法严肃的说:“现在的礼节,跟舟中不同,殿下应该端坐接受。”朱由崧这才整整衣冠,正面端坐,接受了群臣的四拜之礼。
他问询诸位大臣:现在什么事情最紧要?
兵部尚书史可法回答道:“防守长江最急迫。殿下应亲自到江边缟素誓师,发兵北征,让全天下人都知道我们杀贼复仇的决心。”
朱由崧不住的点头。
群臣对战守的问题又讨论了一会儿,才告辞退出。


五月初二,群臣拜见福王,再次劝进。朱由崧仍然推辞。他抽噎着说出来三点理由:
第一,人生以忠孝为本。先帝殉国,大仇未报,不可谓忠;父王惨死,嫡母漂泊,不可谓孝,不忠不孝,怎有脸面登位称尊!
第二,先帝的三个儿子,太子和永、定二王都失陷在贼营,或许还能够解救出来。
第三,桂王、惠王、瑞王是我的叔叔,都有资格继位,请先生们择贤迎立。
说完以后,朱由崧又恸哭起来。
见福王朱由崧如此伤心,大臣们解劝了一会儿,都退出去商讨对策。
过了一会儿,担任礼、兵两部侍郎的吕大器带领群臣长跪在朱由崧面前恭敬地呈上第一道劝进表文,恳请福王上应天心,下顺民意,国家不可一日无主,如果殿下不答应,我们就永远不起来。
群臣的虔诚和忠义让福王颇受感动,他沉吟一下,同意暂领“监国”职务。“监国”不是真正的皇帝,而是暂时代替皇帝处理国政。它有点类似于“摄政王”,但摄政一般是因为皇帝小,不能亲自处理朝政;而“监国”往往是已经没有了皇帝,虚位以待。
大臣们叩头谢恩,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很快,吕大器率领群臣又呈上第二道劝进表文,请求朱由崧一步到位,直接称帝。朱由崧摇摇头接过表文,提笔写下十个字:
“仍领监国,余所请不敢当。”


对于福王朱由崧的表现,有人说是真诚的谦逊,也有人说是矫情的虚伪,而我对他的评价是:得体。
在那种复杂的情境下,难道朱由崧爽快的答应,然后迫不及待的登上帝位大家才满意?几千年来,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转折时刻,皇位的继承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程式:劝进,推辞;劝进,再推辞;直到群臣多次热切的劝进,才勉强地有条件地接受,最后继承大位,皆大欢喜。汉高祖如此,唐太宗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还是监察御史祁彪佳说得好:愈推让,愈彰显殿下贤德,让天下人都知道,殿下本无意争夺皇位。
进入南京几天来的表演,朱由崧思维清晰,言语得体,感情丰富,谦逊有礼,足以证明,他不是一个昏庸愚笨之人。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30 20:22:19
@京口北固亭2015 2015-03-30 19:07:44
楼主大才,期待出版
-----------------------------
谢鼓励。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30 23:44:44
@libinhhu 2015-03-30 21:14:28
楼主写的太好了!不下当年明月,同时应加快进度。这样人气更高,天涯首页才能飘红。

-----------------------------
好的,我一定加快速度,争取一日三更,至少两更。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31 09:41:00
【012】

第三章 马士英的愤怒(1)

▲▲ 监 国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三十八岁的朱由崧在南京正式宣布“监国”(代理国政)。
这一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南京的大臣们穿上整齐的朝服,衣冠楚楚的跟随朱由崧身后。朱由崧首先行告天礼,宣读祝文,将自己出任“监国”的消息禀告玉皇大帝。
读毕祝文焚烧时,祝文烧出的灰烬竟然扶摇直上,飘入云霄,大家都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兆头。(“其祝文焚时,飘入云霄,众以为异。”)
礼毕进入内殿,朱由崧正襟危坐,南京群臣分组依次向他行四拜礼。开国名将徐达的后人、魏国公徐弘基跪倒尘埃,进献“监国之宝”。
这枚宝印可不同于传说中那颗“传国玉玺”,它不是用美玉雕琢而成的,而是用黄金直接铸造,重达80两,合2.5公斤重。朱由崧托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心情也格外肃穆庄重。
他心事重重,又踌躇满志,当即下达第一号“监国令”:免除先帝因用兵而向百姓征收的“练饷”,停收崇祯十二年以来“一切杂派并各项钱粮”,崇祯十四年以前民间拖欠未缴的赋税,现在都一笔勾销(其实想收也收不上来了)。
同时颁布追念先帝崇祯的哀诏,宣布从五月初六日开始,为崇祯帝发丧。
就这样,一场波波折折沸沸扬扬的“迎立”危机终于尘埃落地。在朱由崧的心中,这二十多天是多么的不平常啊!
但在三千四百华里之外的北京城,发生的故事却更加惊人心魄。
就在朱由崧抵达南京城郊那天,从山海关战败溃逃回来的闯王李自成在北京匆匆举行登基大典,然后派人四处纵火准备撤离。
五月一日,朱由崧在群臣簇拥下刚刚从容进入留都南京内守备府,五月初二,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就被大明的臣民将错就错稀里糊涂地接进了北京紫禁城。
仿佛冥冥中有某种感应,在南京就任监国的福王朱由崧和大清国的摄政王多尔衮几乎同时宣布,从五月初六日开始,为被流贼李自成逼死的崇祯帝朱由检隆重发丧。
李自成、多尔衮、朱由崧,他们现在或许都在祷告上苍,祈愿老天爷能对自己更加眷顾。


福王朱由崧担任监国的时间并不长,仅仅过了十二天,皇宫里忽然传下一道谕旨:
“谨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于南都。其以明年为弘光元年,与民更始,大赦天下。”
为什么朱由崧这么快就改变了主意,急于转正呢?
原来诚意伯刘孔昭等人一开始就不同意朱由崧担任监国,而主张一步到位直接当皇帝。
作为“立亲派”的骨干人物,刘孔昭在群臣面前洋洋得意。朱由崧出任监国前,他就旁若无人的叫嚷:“福王宜即登大宝,以正人心。”
史可法解释说:“太子存亡未卜,倘北将挟以来,奈何?”
“今日即定,谁敢更移?”
史可法也有些不高兴,说:“稍缓几日又有何妨!”
御史祁彪佳也说:“先接受监国之宝,其名极正,立即登基,难以服人心。等到为先帝发丧后除去孝服,再选个黄道吉日举办登极仪式,布告天下最好。”
魏国公徐弘基、兵部右侍郎吕大器也主张不能操之过急。
刘孔昭这才不再说什么。


可是朱由崧出任监国第二天,吕大器忽然又提出:“福王应该后天登基称帝。”
在迎立何人为君的问题上,吕大器排斥福王最坚决,现在见大势已去,木已成舟,他心内十分惶恐,唯恐因此惹来无穷的麻烦,为了讨好朱由崧,他恳请朱由崧早日称帝。
御史祁彪佳感到好笑,说:“今日监国,明日即位,这不是小孩过家家吗?“
可检察长(右都御使)张慎言、财政部长(户部尚书)高弘图跟着帮腔:“国虚无人,可速继大位。”
就在此时,偏偏又传来凤阳总督马士英要带兵前来催促福王登基的消息。这一下,闹得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史可法也没了主意。
五月十一日,南京群臣第三次向朱由崧恭呈劝进表文。大家心知肚明,让朱由崧出任监国不过是个过渡,由监国转正为皇帝,只是个手续问题,煮熟了的鸭子,还能跑到别处去!朱由崧见大家这么真诚地抬举和拥护自己,也就不再说什么。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31 17:27:58
【013】

第三章 马士英的愤怒(2)

▲▲ 称 帝
五月十五日,又是一个好日子。
朱由崧率领群臣再次敬告天地祖宗,宣布自己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第十七任皇帝,从而结束了明王朝崇祯十七年从三月十九日以来二十六天国家无君的非常状态。
因为朱由崧建立的朝廷偏安江南,历史上称为“南明”。朱由崧就是南明第一帝。
朱由崧在位的年号是“弘光”,历史上就称他“弘光帝”。
据说当年确定纪元的时候,大臣们曾提前拟定了两个年号:弘光和定武,写下来团成两个纸丸,供朱由崧选择。
朱由崧闭起眼睛默默祝告上天,然后慢慢伸出手去,摸索半天拿出来一丸,打开一看赫然写着“弘光”二字,南明第一朝的称号就此确定。换言之,如果当时摸出的是“定武”那一丸,历史上留下的便是“定武皇帝”了。
对于抓阄抓出的这个结果,当时就有人议论纷纷。右都御使张慎言说:“弘光,按字面来讲,就是一团火,而清朝的年号是顺治,不论清朝的‘清’还是顺治的‘治’,都有水字旁,水能克火,这恐怕不是个吉兆。”
按说,张慎言不是个随便乱发言的人,这一点从他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但令人痛心的是,张慎言的疑虑一年后竟不幸被言中。
不仅对“弘光”这个年号,即使是对“弘光帝”这个人,从古到今也有着太大的争议。
同时代的历史家张岱评论说:“自古亡国之君,无过我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最窝囊的应该是汉献帝刘协,最木讷呆傻的是蜀后主刘禅,最荒唐淫乱的又非隋炀帝杨广莫属。这三个人合成一体,就是弘光帝朱由崧。
这真是一个差得不能再差的差评。
而《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先生却说: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弘光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的一个人。
孰是孰非,咱们不忙于下结论,因为朱由崧先生才刚刚上场,离盖棺论定还早着呢!


坐在修缮一新的武英殿内,朱由崧颁布登极诏书:
他首先回顾了自己近些年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和半月来由监国到称帝的不平凡经历(累笺劝进,拒辞弗获),接着缅怀先帝朱由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勤俭造邦,殚宵旰以经营),然后着重指出,由于流贼造反,先帝不幸归天,“三灵同愤,万姓同仇”,寡人郑重发誓,称帝后首要任务就是消灭逼死先帝的流贼,以报大仇,希望各位同志齐心协力,助我成功。
最后宣布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为此,他公布了“国政二十五款”,连同监国时颁布的“应行事宜”三十条,共提出了减免赋税、大赦罪废,举用人才、奖功酬劳等五十五项新政,颇有一番维新的气象。
于是江南大地上重新燃起了复兴大明的希望。从三月下旬开始就混乱不堪、人心惶惶的江南士民,终于恢复平静,人们把统一祖国河山,拯救人民痛苦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南京这个新政权身上。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3-31 23:41:08
问候还留连在天涯版面,尚未入眠的朋友们!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1:15:34
【014】

第三章 马士英的愤怒(3)

▲▲ 新一届政府
在史可法等同志的帮助下,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很快建立起新一届国家政府。
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被任命为礼部尚书,首辅大学士;
凤阳总督马士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东阁大学士,仍总督凤阳等地军务;
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为东阁大学士;
掌翰林院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任命为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
原礼部尚书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因他早年曾在洛阳福王府当过差;
以上就是南明政府的五大常委(大学士)。
同时,改任原都察院右都御使张慎言为吏部尚书,主管组织、人事工作。吏部尚书官方又称“冢宰”,民间俗称“天官”;
改兵部左侍郎吕大器为吏部左侍郎;
起用赋闲在家的老臣刘宗周担任都察院左都御
升御史祁彪佳为大理寺丞,右佥都御使,巡抚苏松(苏州府和松江府);
升太常卿左懋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安(应天府和安庆府)
升吏科给事中李沾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四夷馆是明朝为培养翻译人才而专门设立的教育机构。


弘光帝朱由崧不是一个爱记仇的人,更非睚眦必报。
他了解东林党人与其祖母郑贵妃、父亲老福王的过节,也知道有很多人开初并不支持自己当皇帝,但朱由崧很看得开,他的态度是“无所谓”,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纠缠于过去恩怨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
朱由崧艺术修养颇高,过去在洛阳无所事事,最爱听曲看戏,有一首歌曲其实很能代表他的心:“无所谓,无所谓,原谅这世界所有的不对,何必让自己痛苦的轮回,放过了自己才能高飞,无所谓,我真的无所谓。”
因此,南明政府内阁里的五大常委,有两位是正牌的东林党人——史可法和姜曰广。高弘图与王铎则属温和派,一个正直能干,本身倾向于东林党的观点;一个是大书法家,天分高,功力深,世称“神笔”,但政治不怎么感兴趣。
其他几个重要的职位,也都给与了东林党人和他们的同情者,如六部中最重要的吏部,部长一职交给了年高望重的张慎言,都察院左都御史(总检察长)一职则授予东林党老前辈刘宗周。
不过,刘宗周、王铎两位大人暂时没在南京,还正在家当老百姓呢。
在国家一把手朱由崧的授权下,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为了组建起一届得民心、竖正气、有威信的领导集体,确定的中央政府各个重要职位的任职标准很明确,那就是:声望和资格。
用史书上的话说:“南都初建,众正盈朝,其六卿之长,皆民誉也。”在社会上没有好口碑的人,是进不了南京政府核心班子的。


对于力挺自己登基称帝的人,朱由崧也没有忘记。
总兵官高杰赐爵兴平伯;
总兵官刘良佐赐爵广昌伯;
总兵官刘泽清赐爵东平伯;
总兵官黄得功由靖南伯晋升为靖南侯;
另外,在长江上游镇守武昌的宁南伯左良玉也晋升为宁南侯。
在朱由崧眼里,这五个人就是南明政权的五虎上将,相当于三国时刘备手下的关张赵马黄。
至于拥戴朱由崧称帝有功的两位内臣韩赞周和卢九德,一个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一个被任命为提督京营太监。
那位在雪地里背着大胖子朱由崧狂奔了几十里路的救命恩人常应俊,从此也不再研究皮革技艺,被破格提拔为左都督,不久又赐封项城伯。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2:20:43
起用赋闲在家的老臣刘宗周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2:21:55
那位在雪地里背着大胖子朱由崧狂奔了几十里路的皮匠常应俊,从此也不再研究皮革技艺,被破格提拔为左都督,不久又赐封项城伯。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2:22:27
以上为两处更正。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4:19:54

弘光朝五大常委之一:高弘图


高弘图,字子犹,明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触犯熹宗,夺俸两年。
崇祯三年(1630年)春复官,任左佥都御史,后升任左都御史。
崇祯五年(1632年)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对宦官专权,再次被削职罢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复官,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户部尚书。
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拥为新主,高弘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6:21:53
弘光朝五大常委之一:姜曰广


姜曰广(1584~1649)明末抗清官员,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字居之,号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南昌新建(今江西丰城市同田乡浠湖村)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朝官至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福王时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6:29:37
弘光朝五大常委之一:王铎

(王铎自画像)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被任为东阁大学士。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1 17:54:11


王铎博学好古,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其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也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別,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2 15:10:02
一上午因修线,电一会儿一停,帖子发不上去,请朋友们谅解。现在好了。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2 15:18:18
【015】

第三章 马士英的愤怒(4)

▲▲ 江北四镇
弘光帝朱由崧是够大度、无私的了。该封赏的都封赏了,不该封赏的也都加了官,像徐弘基、刘孔昭这样的勋臣,无官可加,就照顾他们一个儿子上大学(荫一子入监读书)。
真是皆大欢喜!南京的大臣们心情激荡,感恩戴德,准备抛弃恩怨,放下包袱,在新一届政府里大干一场。
天官大人(吏部尚书)张慎言首先提出“中兴十议”。东阁大学士高弘图不甘落后,立即上书《新政八事》,就连魏国公徐弘基也提出了固民心、择首辅、选名将、议战守、严赏罚等五条合理化建议。朱由崧都愉快地接受了。
但当前最紧要的工作还是军事。如果没有坚强的国防,南明政权是生存不下去的。首辅大学士史可法虽然已不担任兵部尚书,但南明的实权特别是军权,仍掌握在他手里。史可法审时度势,决定从三方面入手整顿国防。
第一,巩固京营。
守卫南京城本来军队不少,但一贯缺乏训练,纪律散漫,战斗力不强。史可法建议,在江南招募精壮男子充实军队,设立神枢机三大营,每一营练兵1万,以供战守;设立巡捕营(警备队),用兵6000,维持京城治安;设立五千营,用兵5000,保护皇陵。并挑选3000精兵直属兵部,保卫紫禁城(宫城)。
在此风雨飘摇多事之秋,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他还命令侍卫军、锦衣卫、仪仗队的兄弟们全都入伍操练,苦练杀敌本领,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养尊处优,磨洋工,吃空饷,白白地耗费钱粮了。
特别是锦衣卫的弟兄们都去演练,这个特务机关的头头们也就无事可干了,正好杜绝了刺探、告密、抓人等下流勾当,对于澄清吏治、收获人心都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设置水师。
根据江南泽国水乡的特殊地理环境,史可法提议增设江防水师。因为没有强大的海军,就难以守住绵长的长江天堑。
过去沿江防守的士兵,合计不足2万人,现在应该在九江(今江西九江市)以东、镇江(今江苏镇江市)以西一千华里的防线上部署5万水兵。具体说,在长江上游军事重镇九江驻扎15000人,在长江下游军事重镇镇江驻扎15000人,余下的20000水兵由江防司令(提督操江武臣)刘孔昭亲自率领,往来策应。
本来大明的江防体制,既有“提督操江武臣”,也有“提督操江文臣”,文武协和,相互牵制,但崇祯皇帝为了显示对刘孔昭的器重,于崇祯十七年颁旨撤掉文臣,专任“提督操江武臣”。
为了充实长江防务的指挥力量,史可法建议恢复“提督操江文臣”的设置,提出由吏科给事中李沾担任这一重要职务。可李沾与刘孔昭是铁哥们,他担心分走“提督操江武臣”的部分权力会惹得刘孔昭不高兴,于是恳求史可法将他改作他任,于是李沾当上了太常寺少卿(正四品)。当然他并不甘心。
史可法向皇上推荐的九江、镇江两地的总兵官分别是郑鸿逵(大名鼎鼎郑成功的叔叔)和黄蜚(靖南侯黄得功的族弟)。同时,史大人还确定了南明军队的建军原则:“人心一,号令明,以战以守,截然不乱。”
安顿好京城和长江的防务后,首辅大学士史可法开始把目光投向江北,在江北,他将要做一件更加关键的事情。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3 00:15:21
@京口北固亭2015 2015-04-02 20:10:33
已经购买了楼主的第一本,期待第二本的出版,楼主加油,继续,坚持下去
-----------------------------
谢谢鼓励,我会努力的。
楼主:赤脚踏沧浪  时间:2015-04-03 09:54:18
【016】

第三章 马士英的愤怒(5)

第三,设立四镇。
崇祯十七年夏天,虽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被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战败向陕西撤退,但当时整个北中国,除了北直隶(今北京、河北、天津一带)被清军占领外,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四省的大部分地区仍属于大顺朝的势力范围。
而整个南中国,名义上则都属于朱由崧的弘光政权,其建都地南京,是大明的“留都”,也是大明南直隶省的首府。
南直隶是一个特殊的省份,与北直隶一样,是大明王朝的直辖省。她后来被清军占领,为了消除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和影响,清廷将其改称江南省,后来又一分为二,变成两个省——安徽和江苏。
以长江为界,明朝的南直隶省包括江北、江南两部分。长江以北有淮安、扬州、凤阳、庐州、安庆五府和徐州、滁州、和州三个直隶州,与大顺朝的势力范围山东、河南接壤,是南明与大顺军对峙的最前线。
五月初八,史可法向弘光帝朱由崧呈上《敬陈第一紧急枢务事》,请求将江北地区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即“江北四镇”,任命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为四大战区的最高指挥官。
以历史家的洞察力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史大人的奏章,第一句话就直截了当地指出:
“从来守江南者,必于江北。即使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国力那样弱小,但仍然在江北的徐州、泗州、寿州一带与北朝拉锯争雄。不能完全依赖长江防御,因为单纯的长江天险往往是靠不住的。要想守住长江,必须守住江北,而守住江北并不难,因为有黄河、淮河两道天然屏障。“


史大人的战略构想是:先设立“江北四镇”,巩固住现有的阵地,然后鼓锐而前,再图进取,逐步收复失地,统一北方。
具体来讲,江北的四个战区是这样划分的:
淮、海战区,以东平伯刘泽清为司令官,司令部设在淮安,下辖淮安、海州等十一个州县,负责向北边的山东一路进取;
徐、泗战区,以兴平伯高杰为司令官,司令部设在泗州,下辖徐州、泗州、亳州等十四个州县,负责向西北的河南归德、开封一带发展;
凤、寿战区,以广昌伯刘良佐为司令官,司令部设在临淮,下辖凤阳、寿州、临淮等九个州县,负责向西边的河南陈州、杞县一带进取;
滁、和战区,以靖南侯黄得功为司令官,司令部设在庐州,下辖滁州、和州、庐州等十个州县,负责向河南南部的光州、固始一带进取。
为了调动“江北四镇”的战斗积极性,史可法提出三条激励措施:
第一,“一切军民听其统辖,州县官员听其节制,原有兵马听其调遣”,也就是授予战区司令官辖区内的人事控制权;
第二,“荒芜田地任其开垦,山川物产任其开采”,也就是授予战区司令官在辖区内招商收税的经济权;
第三,“所攻取中原城池,即归统辖”,待天下一统后,就晋升各战区司令官为“公爵”,并子孙世袭。
设立了“江北四镇“,但不能让他们各自为战,还需要任命一位总司令(督师),坐镇扬州,统一指挥,居中调遣。
这位总司令的人选,史可法希望马士英出任,因为他是兵部尚书,并且跟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等战区军事长官,关系相当密切。
但消息传到凤阳,马士英的反应却大大出乎首辅大学士史可法的意料。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