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珠记(转载)

字数:28189访问原帖 评论数:166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1-27 00:58:12 更新时间:2022-04-14 02:28:20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6 16:58:12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9、易、老、庄、佛,都为医心

《庄子》是医心的,不管西医中医,都只是医身体的。心是个什么东西?思想情绪这个心很难医。……老庄讲的内容,就是医药。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经济病,各种病,在《庄子》里头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老庄以及《易经》,都是治心的药,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医生能够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10、知生灭便是觉悟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载道,道以化人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3、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出来拨乱反正

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候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与圣贤之别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经典要从小开始背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16、万物有理,大道至简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说两个字——无常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19、中华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20、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大传统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22、能利人才是事业

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24、要读历史,也要读小说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萨

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26、学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28、一切修养方法,都只是三个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个基本的错误不能犯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做好自己就够了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淡泊才能宁静

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35、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的。

36、任何时代,都是现实者多超脱者少

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只有少数的人能超脱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

37、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8、成败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宇宙这个大原则。

39、少吹牛皮,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40、先有态度,才有学问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这里所讲的孔门的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文学、科学、哲学才是知识。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41、好为人师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话讲的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经》上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两件事情,就是“时”与“位”,时间与空间。

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如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时、得其位。时就是运气。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了地方,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照样吃不到东西。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东方人

我常常告诉西方人,你们讲宗教,世界上哪有你们的宗教?五个教主都是东方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东方人;耶稣、穆罕默德,是中东人,也是东方,没有一个你们西方人。你们西方拼命反对东方,其实你们的文化思想大多是东方人所给的。

44、养生最应该重视的是脚底

衰老、死亡是先从脚底开始的,以前讲“寒从足底生”,老人冬天那个脚底心还发烫的,就会长寿。所以,我经常叫你们加衣服,尤其女人,裤子要穿厚些。我们小的时候看到祖母,两个裤腿都绑起来,所以妇科的病少。现在穿个三角裤,又穿裙子,要美丽,不怕冻,所以妇科病特别多。寒从足底生,精也从足底生,两腿、两足是非常重要的。

45、两两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46、中国传统教育的真谛

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养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48、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

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49、中国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养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的生命价值。

50、命运可以改变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变,方法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6 17:04:11
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
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有无生。祖师曰:『当生即不生。』”
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
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光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寂寞人有慧否?怀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智称道否?请禅师一一为说。”
师曰:“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沉。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
曰:“若如是,毕竟无所有也。”
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
光踊跃礼谢而去。
问:“儒、释、道三教同异如何?”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五灯会元》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6 20:07:59
冰天雪地,楼下之人横穿马路张臂扭腰似舞蹈,一只黑猫亦在过马路,不知它是否尝到了溜冰的乐趣。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6 20:23:35
幼时在乡下外婆家,村道旁长着极高大的桑椹树,果实成熟时落满地,一尝,甜极,竟无人问津。外婆家宽大的院落里疯长着香喷喷的蔷薇花,占地极广,仍不满足地翻墙出去。外婆每日与我扎好小辫后,都要摘一朵插上。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6 22:37:33
自然,平静。仰首无云的湛蓝广宽,寂然大美。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7 11:45:24
心理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木木瞎扯

2018-01-25 18:40

订阅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心理:“那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显然,这句话表述是不准确的,但你知道为什么我们都会在心底认可这句话么?从心理学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面对弱者,我们肆无忌惮



人类在面对弱者时,心理防御会大大降低,此时,更容易暴露出内心的本质。面对强者,大家总能小心翼翼的审查自己的言辞。而对弱者的断语?似乎从来不需要什么思考和顾忌。

对强者下断语,很多时候是一种内心勇气。而对弱者下断语,往往会展现我们内心的戾气。

2.认知偏见

大部分情况下,一个人自身能力性格有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他处境不佳。但如果一个人处境不佳,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导致他的能力性格发生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因谁是果?如果你的心中认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自身问题就是因,如果你不认同,自身问题就是果。

究竟是环境影响了人的心理,还是人的内心造就了现在的环境,谁也说不清楚。



3.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恐惧

你又没有想过,如果可怜之人没有可恨之处,那么,为什么他会可怜?这个问题只要细细想一下,就会非常恐怖。

我们历来的道德观是有因才有果,善恶必有报。我们大多数人都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正义的,这就表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好人应该受到奖赏。

这是人类都有的潜意识中的信念。而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受到“惩罚”(可怜的事情),却没有看到他的“可恨”之处,就会陷入一种信念的冲突,我们的心理状态会失衡,会焦虑,甚至会恐惧: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仍然会变得可怜?

于是,我们的心理就会努力逃避这个实事,用最简单的方法:武断地推定这个人一定是有可恨之处。

据心理学家研究,越是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越容易指责被害者。通过扭曲被害者的形象,来保护自己的价值观,并巩固自身的安全感。



结语:对于大多数因为意外收到伤害的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不适用的,用“可怜之人或有可恨之处”来表达是比较合适的。可是人类心理的天性就造成了,我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但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当你了解这个心理作用时,它就不会再发挥作用了。所以希望有一天,大家会停下对他们的批评,变成关怀和接纳。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7 17:23:16
涨姿势了……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7 23:43:10
执于输赢者,便是输者,亦是弱者。容不得鄙视目光和低位者,因其心弱也。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8 10:34:08
雪过天晴,空气总是分外清冽的,因雪将杂质都裹掖下来了。雪质远不如古代。故而,扫花上积雪煮茶的雅事便可歇歇了。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8 18:47:35
观世界,实则观己心。明知上善若水,却处处不自觉地俯视众生。这个角度有问题啊。还好,才疏德浅,尚未好为人师。慎之,慎之!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8 19:36:08
心是否可真做到平凡低调,甘心和光同尘?努力。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28 20:04:40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31 06:16:48
千古识人之术:一个人到底如何,关键就看这八个地方



娱后天晴

2018-01-27 16:26

订阅

一、通则观其所礼

一个人得志了,看他是否还谦谦有礼,待人温和。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陈胜。



秦末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这是多么好的形势。

然而陈胜在得志之后,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当年的难兄难弟去找他,他连理都不理,直到陈胜外出,那人直呼陈胜的小名,才被陈胜带到宫中。因为是陈胜的故人,所以就进进出出,陈胜觉得有损自己的威严,于是就杀了那人,早就将当初那句“苟富贵,勿相忘”抛在了一边。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而且这也不足以至陈胜于失败之地,但在当时就可以断定,陈胜注定失败。

二、贵则观其所进

一个人变得尊贵了,就要看他举荐什么样的人才。

清末那个赫赫有名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他就一直秉承着“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态度。



当时的曾国藩可以说,想让谁当南方那几个省的巡抚、总督,那只是一封奏折的事情。但他并没有滥用职权,并再三告诫马上要参加考试的次子曾纪鸿,不许告诉主考官自己的身份,考不上就考不上。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举荐了沈葆桢(林则徐外甥),举荐过左宗棠,更是全力帮助自己的得意门生李鸿章。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清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

三、富则观其所养

有钱了,要看这个人怎么花钱,把钱花在什么地方。

范蠡千金散去还复来,与西子泛舟游于西湖,也不失逍遥。

相反。晋朝的那个斗富大王石崇就差远了。



石崇经常与武帝司马炎的舅舅,被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司徒之孙王恺斗富。

更逗比的是武帝知道这件荒唐事后,没有制止反而暗中帮助王恺。

后来石崇被杀,在去法场的路上大哭:这些人是贪图我的财富啊。押他的人说:既只如此,为何不早早散财。石崇无法回答。

四、听则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就要看他是否去执行。

上学期间,我们总是想知道,这门课的学习方法,那门课的学习方法。

而老师们,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也都会告诉他们的诀窍,但是大部分人听完之后就完了,或许坚持一两天发现没有成效,就不再坚持了。结果还是老样子。

所以曾国藩就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梁启超评价曾国藩做事的态度是:不求近效,铢积寸累。



五、止则观其所好

看他业余时间追求什么。

业余时间,大都也就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儒家非常强调:君子慎其独也,所谓的慎独,就是在没有旁人的情况下,还能否坚持自己,约束自己。



六、习则观其所言

和一个人熟悉之后,看他所说的话。

在与人第一次交往时,往往会掩饰自己,尽量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相处的时间长了,就看他的言行与初次见面时的是否相差不多。

如果是判若两人的话,那就要慎重交友了。

七、穷则观其所不受

一人穷困之时,看他不接受什么,是否还能坚守底线。

陶渊明那句著名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八、贱则观其所不为

一个人没有地位,不可怕,关键在于不去做非义之事。

历史之中,不乏为了摆脱贫贱而无所不为的小人。

明朝的那个魏忠贤,本是一个地痞流氓无赖,为摆脱贫贱而自宫进京,进去后拼命巴结他人,后来得势之后,便狠心杀掉了曾经帮助自己的人,并且还夺恩人之妻(对食),所以他注定不会有善终。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31 08:42:20
摘自网络上的一段话:

真正修行之人,心如明镜,寂然不动。他们已无分别心,放下一切,甚至连修成大道的心都没有,不执着于任何念想,唯求内心空虚清净。若真的清净了,你就修成了大道。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31 13:05:28
网上摘录: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道观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1-31 22:25:48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触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识界,無無明亦無無明尽,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尽,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逺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说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寔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2-03 17:29:15
转贴:

为人处事,一辈子记住这三句话



大道至简,为人处事,一辈子要记住这三句话: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菜根谭》曰:与人相处,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看人长处,就是懂得看别人的优点,懂得用人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尚书》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和人交往,不求对方完美无缺。检点自身,只怕哪里不够妥贴。盯着别人的过失与缺点不放,就是自己的一个缺点。人生的痛苦,一部分在于自己的缺憾,一部分在于看不惯别人。

帮人难处,就是要设身处地,雪中送炭。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伸出你关爱援助之手,尽心尽力。人活世上,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难保谁没有难处。多帮人难处,积德累功,风生水起,日后就必有贵人帮自己渡过难关。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此乃天道也。

记人好处,就是要常怀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行于尘世,感恩,是人生的阳光和雨露。记人好处,常怀一颗谦和感恩之心,予人温暖,予己光明,便会处处好运。而生活中有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就忘记别人的好,心胸狭窄,喜欢记仇甚至睚眦必报,气场混浊,自然人人敬而远之.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2-03 20:07:51
转贴:


王阳明:活得不顺心,源于5种不明智!


一、太在意得失

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要太在意得失。

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祸福难料,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

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

陪伴妻子孩子,孝顺父母,亲近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二、太在意别人的闲话



三、经常在生气的时候做决定



四、经常看不惯别人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传习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和佛印在一起修禅时,他就对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见你像一尊佛。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大便。苏东坡很开心的离开, 回到就他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哈哈大笑,哥哥啊,你又输了......

佛印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苏东坡心里不静,则眼中不净。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

后来苏轼历经贬谪,飘零半生,他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阳明也曾说过:见满街都是圣人。

一个人内心恬静,并摒弃了世俗繁琐丑恶,相信了美好的存在,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五、常常沉浸在后悔之中

泰戈尔有句话说:“如果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也将会失去星星和月亮!”

我们经常后悔,事后常想“要是当初怎样怎样就好了”,但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卖,沉浸在后悔之中,既丢失了现在,也失去了未来。

王阳明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成了朝堂的兵器,四处平叛杀人。

老子曾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每次平叛之后,看到战场上的死伤,王阳明心里都不是滋味,懊悔之情也经常出现。

但是他知道,为了避免更多人受到伤害,自己必须硬下心肠,迅速平定战乱,与其纠结后悔,不如恢复战后秩序。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2-03 20:10:43



楼主:海阁眺月  时间:2018-02-05 07:20:58
转贴:


极简并不是指吃饭只吃一个菜,舍不得花钱等,而是放弃无效的事情,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有用的事,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每一天都要好好珍惜,最大限度地让自己过得快乐。可以出去旅游,就别坐在家里发呆;可以出门走走,就别躺在床上无聊。


下面是人民日报推荐给大家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收藏起来照着做吧~




- 01 -

欲望极简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


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正确的、有效的欲望上,比如健康养生、照顾家庭、关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 02 -

精神极简


了解、选择、专注于1-3项自己真正想从事的精神活动,比如画画、书法、钓鱼、跳舞等。


然后充分学习、提高技能,不盲目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 03 -

物质极简


将家中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弃、送人、出售或捐赠。比如看过的杂志、书,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种礼物或装饰品。


明确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买不需要的物品。


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不囤东西,不用便宜货、次品。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纸袋。


用一支好用的钢笔,替代堆积如山的中性笔。


用瓷杯、钢杯代替纸杯。


整合、精简电源线、充电设备。不重复购买电子产品。


精简出门行头,只带“身手钥纸钱”。




- 04 -

信息极简


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少看微博、朋友圈。


定期远离互联网、远离手机,避免信息骚扰。


不关注与己无关的娱乐、社会新闻。




- 05 -

表达极简


写东西、说话,尽可能简单、直接、清楚。


特别是一些人容易唠叨、啰嗦,这时候更要减少自己的表达,不说废话,不该管的事不要管。




- 06 -

生活极简


慢生活。


不做无效社交。


锻炼。


穿着简洁、不花哨,但一定要干净、舒适。


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


喝白水和纯果汁,不喝添加了大量化学成分的碳酸饮料和果汁。


人民日报推荐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真的很有用!已经收藏起来照着做了,你呢?


来源:人民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