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周易》:《周易》的智慧

字数:46638访问原帖 评论数:10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4-04-25 00:32:00 更新时间:2021-03-29 18:14:02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6:32:00


思考《周易》

西门杏庵

【内容简介】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酵母。即使你从来没有读过《周易》,也一定熟悉这些名言名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天道无常、吉凶由人;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则变,变则通……这些成语或名言名句,都是从《易经》来的。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三百八十六爻【三百八是四加二,二就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和“用六”(利永贞)】。《周易》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言天事,说的是宇宙天地如“连山”一样的变幻无穷,如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苏东坡所说的“自其变化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下经言人事,说的是社会人生之间的“归藏”之道、虚怀若谷之道、居安思危之道和适可而止的“中节”之道。此所谓“君子以恐惧修省”(《周易?震卦》)、“君子以遏恶扬善”(《周易?大有卦》)。

【作者简介】

陈清华,网名西门杏庵,《南国都市报》社评论版编辑、评论员,海南师范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学者,作家。网名西门杏庵。海南作家协会理事,专栏作家,“南方百家讲坛”主讲人,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特约评论员、“国际旅游岛之声”特约观察员。
主要关注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潜心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喜欢在浩繁的历史场域中发掘不忍细看的历史细节,尤其擅长在古典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金瓶梅》中,探求历史真相,重构历史现场,总结出浮华喧嚣下面的历史规律。
主要著作有《金瓶梅典评》(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庄子为什么这样跩》(崇文书局?2009年)、《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崇文书局?2009年)、《孔子为什么这样红》(线装书局?2009年)、《老子到底说什么》(崇文书局?2010年)、《和谐读墨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毕竟是书生——晚明知识分子的思想苦旅》(崇文书局?2009年)、《禅解红楼》(崇文书局?2010年)、《酒暖回忆思念瘦——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问君能有几多愁——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春花秋月何时了——唐宋词里的风花雪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自在的活法》(现代出版社?2011年)、《金瓶梅中的情色男女》(崇文书局?2010年)、《孟子智慧 [精装]》(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9月1日)、《私藏唐诗(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2-01 第1版2012-12-01 第1次印刷)等。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陈清华继《老子到底说什么》、《庄子为什么这样跩》、《孔子为什么这样红》、《自在的活法》、《禅解红楼》、《金瓶梅典评》等系列畅销书之后的又一力作。
该书分为上下两部。如果你很忙,没时间看书,只想速成,只是解疑、释惑,那你直接读下部好了,你可以从最实用的信息当中速成。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那你不妨读上下部,如果你想深入研究,建议只读上半好了。
本书显示了作者不凡的功底。


封底的话

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

读一部洋洋几十万言的《华严经》,不如读一艮卦。——北宋理学的开山宗师周敦颐




自序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你相信上帝么?
问题是,上帝相信我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面对的是“错纵复杂”的世界和瞬息万变的宇宙。“错纵复杂”这个词来自《周易》,一会是“错卦”、“综卦”,一会又是“复卦”、“杂卦”,确实是“错纵复杂”。未来学家戴维?霍尔认为人类已进入“转折时代”,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现在的历史研究有一种说法叫“如果不是主义”,如果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把年纪了,还沉迷于贵妃杨玉环的温存情爱之中,很少上朝过问正事,就不会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如果不是少年康熙却不动声色地隐忍,战功赫赫的第一权臣鳌拜就不会被擒、在监禁所凄惨地死去。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在某个疏忽大意的时刻发生逆转,野心家往往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中,功亏一篑。此所谓“魔鬼就在细节中”,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很小,又很大。别忘了,“祸自微而成”,但也有“道自微而生”。这个决定历史的细节,后人无法解释,就把它称为命运。因为命运实在解释不清楚,古人就开始相信某种神力的东西,相信神通。面对眼前的困惑,通过卜筮来问问神灵该怎么办。古人卜筮,有三个原则:第一,不诚不占;第二,不义不占;第三,不疑不占。所以,荀子才说,“善为易者不卜”。荀子的意思是说,修德在自己,与其求助于鬼神,还不如自己修德行善呢。张载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也是这个意思。
周人很可爱,用易来占梦,看是吉还是凶:“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卷二十五《占梦》)这让今人惭愧,现代很多人忙得昏头了,都没有梦了。后来,催生了号称掌握了神秘知识的职业卜筮师。迄今为止还有算命师、风水师。所不同的是,古之卜筮,“将以决疑也”,是用来抉疑释惑、预测吉凶,然后拿主意、下决心。当今之人卜筮不是用来“决疑”,而是来算算自己以后有没有发达的命,多少岁能发达,有没有贵人相助,是否有灾祸等等。现代人总想着赚钱,总想着数字上的积累,眼中只要数字,活着就为了挣钱、存钱,很可怜,担心数字减少,总想着发达,总以为数字越多安全感越强,总想有高明的算命师指点,总想着走捷径,最好是心想事成、有求必应,越这样想,越没安全感,越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于是,就追逐算命师之类的江湖术士。
老百姓最爱说的口头禅就是“一切都是命”。命该如此,自己无论怎么与命运搏斗,仿佛也是枉然。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把它说成天道。阴阳结合,才是天道。再大也大不过天,再强也强不过命。我小时候,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认性不能过,认命才能过。”当然,也有人坚决不认命,比如宋江,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上了梁山,实际上是对抗整个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水浒传》有一个英文译名《outlaws of the marsh》,直译过来就是“沼泽地里的法外之徒”。outlaw的意思是:江湖中人,法律之外的人,不讲法律的野蛮人。这与现代文明的司法系统格格不入。outlaws这个单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宗法意识。用宗法意识来对抗宗法制度,宋江一伙的下场可想而知。



公元1049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任何来得更早一些。
邵康节正在家里和儿子一起烤火、研读《易经》,忽听敲门声。原来是邻居来借东西。他问儿子,占一卦,看看邻居借的是什么东西。儿子算后说,是来借锄头的。邵康节说,不对,是来借斧子的。果然,邻居正是过来借斧子的。儿子好奇,问算中的缘故。邵康节说,这很简单。他大雪天借锄头干吗?锄草吗?不可能,也没道理。结合时令,就不难明白,天这么冷,借斧子劈柴取暖、才符合大自然的逻辑。
就这么简单。


《菜根谭》里说:“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尚书》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个“自”可以理解为“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人类自己”。
读《周易》,给我的感觉,既要有“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又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更要有一颗“不贪为宝,度越一世”的素心。古语说,“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记得初参加工作,像林黛玉进了宁国府,生怕踏错一步,说错一句,事事谨小慎微。
如今,工作快三十年了,还是会经常念叨:小心行得万年船。果然有点虚名,应该惭愧、脸红,而不是自以为是。
过犹不及,名誉也好,财富也好,莫不如是。再富也不可敌国,再有名也不能太红。红到发紫就不妙了。卡夫卡是作家的作家,可在他那时代,根本谈上不上有名。在20世纪初他的作品也不是通过出书传播,而主要是通过沙龙来传播的。西方有句谚语:“名誉是种很奇怪的东西,它能带来许多丝毫不相干的亲戚。”在美国某地,曾有一名年仅7岁的“美少女冠军”,刚领取奖项回家,就惨遭仇家的毒手。凄凉结局,告诫我们的是所谓的盛名之累。我国古代就有方仲永的残酷古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叹息,叹的正是盛名之累。
你看看人家曾国藩,打了天京,灭了14年的老对手洪秀全之后,九弟曾国荃不但没受到清政府表彰,反而批评他骄傲自满。曾国荃觉得委屈,于是带上一帮人,去劝哥哥曾国藩称帝。曾国藩一言不发,提笔写了两句诗:“倚天着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实际上是在表白心迹。不能那么做。曾国藩对称帝一事的基本态度是:无论多么大的诱惑,但你的内心要保持“心自知”这样一种状态,不会为诱惑所动。
曾国藩和他的弟子李鸿章,那是何等人物,他们往那一站,一言不发,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气质,这种气质能让人望之俨然,即之色温,听其言也厉。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曾国藩的定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得益于他的一颗素心。
现代化其实已经把我们变成了陌生人的社会。我们现代需要的是素心。
何谓素心?素心乃心地纯朴之意。语出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弱不好弄,长实素心。”怀着一颗素心,就不会放纵。不会放纵,距离幸福才更近。《说文解字》云:“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人在生存中能逢凶化吉,并遇上好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幸福。
鲁迅在《豫报》上,提出青年的三个努力阶段:生存、温饱和发展,并补充说,生存不是苟活,发展也不是放纵。清明节期间,我和朋友去了陵水的黎安镇,一个有山有水的美丽小镇。在一户人家门口看到一个宝马车,车主将原来的颜色覆盖,全涂上了土豪金,仿佛在炫耀自己是物质上率先实现了中国梦的人。又“土”又“豪”,果然是中国式土豪。只是,没有和“劣绅”联系在一起。
按照传统的观点,评价一个士人往往着眼于“学问”和“事功”。那么,评价一个土豪应该看什么呢?网上最近流传一些关于土豪的定义段子,颇有趣,转述一下:有人认为城市土豪的言行指标是,朋友坐下来,不再聊多少个项目,而是聊几个上市公司;不再谈有多少钱,而是谈有几个政要朋友;不再问有多少辆车,而是问有几个司机;吃饭不点菜,而是点厨子;买家具不问哪国的,而是问哪朝的;饭局不问多少人,而是问有哪个明星……当年高唱过“打倒土豪,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去革命”,想不到,当下,仇富的阵营悄然松动,“土豪”不可恨也不可怕,是友非敌了。闪闪土豪金成为新青年的最爱,“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年度流行话语。土豪,顾名思义,“土”意味着土气或粗野,“豪”意味着显赫或华丽。既豪且土,则意味着广有钱财而品位不高,追求奢侈而审美不足,炫耀消费而内涵不够。其实,土豪一词,古已有之,如《宋书?殷琰传》有“土豪乡望”之说。它原指有名望的地方豪强与乡绅,并无贬义。
也好,不再打土豪,“和”了,符合《周易》天人和一的大境界。孔子劝弟子学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篇》)朱熹解释说:兴是“感发志意”,观是“考见得失”,群是“和而不流”,怨是“怨而不怒”。《诗经》的第一章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老夫子很推崇这首诗,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得通俗些,《关雎》之美就在于一种“中和”之美。


19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已持续近二十年。近些年,正从民间读经向体制内发展:一些大学开起了国学院,不少小学、中学纷纷开设古典课程。《周易》是“群经之首”,更是非读不可了。《周易》也是中国文化的总根源。“《易》不可见,则或乾坤几乎息矣”(《系辞》上)。“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上)。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可以看成六十四个人生专题。《周易》总在讲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人即使算到特别不好的“否”卦,还可以否极泰来呢。惠施说,“至少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在惠施看来,一切事物皆成于“小一”。“小一”有多小?像原子?小到极点,就是气了。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中的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经师郑玄认为,气就是宇宙的根本,他这样解释太极:“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太极或者道,就是浑然之气。换句话说,太极就是阴阳未分之气。庄子在《外篇?知北游》里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就认为,整个宇宙只不过是一气而已。气是什么东西?就是从无到有、尚未成形体的一种状态。宇宙由气合成,一气混元,开阖聚散。万物因而生灭兴衰。惟其如此,乃有“转运”一说。比方说,商人为了出售石头赚钱,故意将石头谐音成“石来运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洪生在北京电视台讲《周易》的时候,作过一个统计,说《周易》六十四句卦辞里面,吉利的爻辞,共202句,占总断数(450句卦爻)的44.89%;中性的126句,占28% ;凶险的122句,占27.11%。吉利的占多数。人的一生,坎坷的遭遇要占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顺境少,逆境多。但是,《周易》里面吉利的却占多数,这说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包含着积极的人生观。
但是,好到极端也会变成不好,乐极也会生悲。用民间的话来说,有一鲜,都有一霉。所以,太嚣张不好,不谦虚不行。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首词,说的正是盛极而衰的天道:“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心经》里说,修行目标是“远离颠倒梦想”,信然。


荀子说“善易者不占”,邵康节说“善易者不言易”。可我偏偏要占,而且还言易。占,是为了不不占。言,是为了不言。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那么,给子孙留点什么呢?我看,就留这本关于《周易》的书吧。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受孔子这句话的影响,今年五十岁的我,开始认真读易。之前的囫囵吞枣,改为逐字逐句研读。回想过去,小过犯了不少,不想再有大过,于是读《易经》。拿出孔子读易的劲头来。司马迁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周易》对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等等方面,影响都非常大。诗人于坚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说过这么一段话:汉语有天然的混沌性,写得清晰也不用担心它会变成像西方语言那样机械、僵硬。可能越是精细的写作越是抵达更大的混沌。
这种“混沌性”确实和《周易》有关。你看,《周易》一上来,第一卦(乾卦)第一句卦辞,就四个字:元亨利贞。
没有解释的话,根本看不懂。太微妙、太朦胧、太混沌了。完全是古老的混沌,哪里有西方那种清晰的、准确的语言?到后来,老子写《道德经》,也是这路子,一上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什么意思?看不懂吧?看不懂就对了。老子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也是中国文字的浑沌效果,话说半句,意思让你猜。比方说,“云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懂的。按照《周易》的说法,浑沌初开,云行雨施,品物流形。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什么叫“云行雨施”?就是交合嘛,很形象,就像云和雨一样的交合。 后人把交合称之为“云雨”。这样的文字,太有弹性,所以,与人交流,虽然都说汉语,却常常感到彼此之间“听不懂”。
你看《道德经》,五千字,没有逻辑,前后也没连贯,东一句西一句地扯。他说啊说,说到最后,“道”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说不清楚。读的人不清楚也就罢了,问题是,老子自己也说不清楚,干脆说:要的就是说不清楚的效果。说清楚了就不是“道”了。究竟什么是“道”呢?韩非子来一句,“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道就是万物原来的样子。那么,请问,万物原来是什么样子呢?不知道!你自己悟去吧。中国的很多人和事就是这样,说不清楚,也活不明白。在单位里,大家都学会就手势和眼神来交流了,文学家说这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圣经》里说:“人不能只靠面包生活”。
中国现在最不缺少的是智囊,最缺少的是常识。
我和这个世界唯一的抗争武器就是时间了。历史往往是胜利者写的,也是长寿者写的。
物质浪潮的冲刷之下,避免社会冲动、易变、浮躁的“羊群效应”,价值迷失、方向迷失。人心思稳、人心思安、人心思发展,可是,怎么样才能有安全感呢?
中国知识分子要想有安全感,第一或者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不介入显学,采取陶渊明式的隐居,来逃避现实,乱世中求得平安。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自娱自乐,躲避在书房。做一个笨人,不要恩赐,不求闻达,但求平安。
《诗经?大雅》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设法配合自己的使命,以此来自求多福。《周易》里面说,人可以与天合其德。与天合其德之后呢,就可以得到“全而归之”的圆满。这个就是足以配天者。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最快乐的事是没有快乐。
最后,引用张载的话——“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也。”(《正蒙?大易篇第十四》,《张载集》,48页)
就此打住。

陈清华(西门杏庵)
2014年4月16日写于海南海口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7:08:12
思考《周易》 (上部)

第一章 《周易》究竟是本什么书?

什么叫《周易》?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它出自哪里?就出自《周易》乾坤二卦的《象传》。
《周易》是一部奇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古代的农、医、天、算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写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周易》,儒家视它为“五经之首”,周敦颐说得更大,他说“《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周子《通书?精蕴》第三十)?“五经”的说法来自汉代。哪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当然,也有学者说它是“群经之首”,把经的面涉猎的更广;道家视它为“三玄之一”。那三玄呢?真玄、虚玄和谈玄。在华严四祖澄观看来,“《周易》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
李鼎祚把《周易》的地位抬得更高,说《周易》具有“权舆三教、钤键九流”(李鼎祚:《周易集解?序》第2页,张文智、汪启明整理,[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的地位。意思是说,天上地下,三教九流,都和《周易》有关系。总之,《周易》被部分学者认为是以汉语写就的书中之王。
《易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象,数,理。取象,是圣人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最终创造了八卦。阴阳爻之象,前人有多种解释。有人说象天地,有人说象日月,有人说就是取诸身,乃男女生殖器的象征,就是人类的生命密码。阴阳鱼太极图是后来的发明。数,是《易经》占筮的根据。也有人吹嘘说,《周易》筮法里的数学神得不得了。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受到《周易》的启发之后,发明了数学上的“二进制”。有了“二进制”才有了后来的电子计算机。言外之意,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也和《周易》有关。理,是什么呢?理是对象数的阐释。
朱熹对《周易》颇有研究,还经常把易、佛拿来比较。朱熹是怎么看待《周易》的呢?他曾经这样说:“龟山过黄亭詹季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06页) 龟山是谁呢?就是程颐的弟子。《易说》一书就是他写的。
《周易》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也非常大,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秘主义。有人作为统计,说迄今为止,仅仅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易经》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种。
《周易》里面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指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体现了中国总体性的文化价值理想。因此,《周易》被学者称为中国文化的总根源,被称为“群经之首”、“六艺之源”。这个评价是褒啦。当然,也有一种贬的评价,说《周易》是一部玄学书,是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书,是伪科学,是糟粕。
南怀瑾的《易经杂说》里面有一段话:“说到算命卜卦,有些人就说是迷信,我就问他们懂不懂,而他们说不懂,对于自己所不懂的东西,随便加一个罪名,指其为‘迷信’,这是多可怕的武断。试想这一套法则流传了几千年,肯定会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批评它,不妨先研究它,等研究过了,再说它是迷信,这时才可以作结论。自己并没有研究过,还不懂它,就说它是骗人的迷信,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
究竟该如何评价《周易》呢?要想做出科学的评价,首先,必须了解它。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易》吧。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7:10:10
《周易》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言天事,说的是宇宙天地如“连山”一样的变幻无穷,如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苏东坡所说的“自其变化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下经言人事,说的是社会人生之间的“归藏”之道、虚怀若谷之道、居安思危之道和适可而止的“中节”之道。

在古人看来,天下的道理都藏在了六十四卦中,因此注释《周易》的书,可以说汗牛充栋。那么,我们现代的人,该如何理解《周易》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想一下:究竟什么叫《周易》呢?

先说“周”。

《周易》的“周”,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第一个是周代。周易,顾名思义,就是周代的易学书。周代分东周、西周,究竟是哪个周。学界尚无令人信服的结论。1929年学者顾颉刚考证后,认为《周易》的作于在“西周初叶”,这要比“殷周之际”更准确。另外,顾颉刚还提到《周易》中的“王”,认为是泛指周王。东周时期,当时《周易》大行,没人怀疑当时有《周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2页)。

第二个意思是周到,或者说,周全、周密。《周易》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方面面。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第三个意思是周而复始,周转。阴阳五行,循环往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行,是一种五元循环的概念。终点又回到起点,一圈转下来,又从头开始。到最后才发觉,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是不变的。

再说“易”。也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易,有三个意思,古人称之为一名三义。第一,简易。就是简单,简约。《周易》的基本原理是一阴一阳,至简至明,故称简易。很多人一说起《周易》,就望而生怯,摇头,太神秘了,看不懂。仿佛高不可攀。其实,并非如此,《周易》。通常人们叫它“易经”,而没有没有叫它“难经”,也没有叫它“周难”。人们之所以望而生怯,一是因为《周易》这本书不让一般人看,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才可以看,当时会读书认字的人也不多,有资格看这本书而成为“专家”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又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地忽悠人,那些注解者又故意深奥,吓唬人,结果,让不少人望而生怯。

《周易》这本经书,如果单看形式,那也太简单了,八个基本卦,经过排列组合,总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六句爻辞。六十四个符号,其实就是代表自然现象的LOGO,对这六十四个LOGO的解释分别叫卦名、卦辞和爻辞。体例上确实简约。但理解起来,无比枯燥,乏味,如果它不是一本算命书(又是经典中的经典),恐怕很多人根本不去读它。

乾坤本就是以简易为德的。《易传?系辞上》里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意思是说,乾是平易而被人感知、充满智慧,坤因为简单而能承载万物。平易所以近人,简单所以容易遵从。易知,所以有亲和力,易从,所以有承载力。有亲和力,就能长久。有承载力,就能包容一切。持久,能够成就贤人的道德。包容能不能成就贤人的事业。《易》虽然简单,但从中可以领悟天下之理。

“易简”,意思就是《周易》崇尚简单,就像孔子讲的礼,也是崇尚简单的。《论语》里面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文字看上广博,但礼的本质不是繁琐,而是简单。文,就是物相杂的意思。约,就是简约,而不是束缚。道再高,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依靠天垂象,来弘扬道,而不是相反。因此人不能把道越讲越复杂,那还怎么弘道?《周易》就像一个弘道的白胡子老人,他告诉我们,读《周易》,是让你简单的,而不是让你繁杂的。读到最后,你完全可以把六十四卦收为三十二卦,三十二卦收为十六卦,十六卦收为八卦,再把八卦收为四卦,四卦收为二卦,最后收入太极,这个叫什么?就叫做从《连山》到《归藏》,入乾元了,然后各得其所。你就可以退而归藏于密。孔子叫什么?叫“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学礼学到最后,那就是礼的八阵图,可以从心所欲了。

天地人,人居中间位置,《系辞》里还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作为乾坤推荡、品物流形的一个环节,人本就已禀有乾坤的简易之德,继善成性,所以,易知易从。

易的第二个意思,变易。“易”这个字在金文中的写法是,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月,易。易字日上月下,象征变化。白天出太阳,晚上有月亮。走了太阳,来了月亮,又是晚上,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

易,就是变。变革是恒久的,不变是暂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说过,“事物在变化发展时就有前途,是吉的;停滞、不变化,就没有前途,是凶的”。比如说,泰卦和否卦。《易传?系辞下》里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趣时者也。” 穷就是穷尽。发展到极点,就会有变化。变化就会畅通,畅通了就可以长久。趣就趋。趋时就是“与时偕行”(《易传?乾?文言》)。就今天的时髦话来讲就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
易的第三个意思,不易。就是不变。易,总在变,但“万物皆变“的理论,是不变的,所以又有不易之意。另外,从古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同样是一个字,有两个相反的意思。古与今、乱与治,既是相反的意思,又能够相通,以乱为治、以今为古,这是独有的中国智慧。中国古代的文字就是这么对立统一、奥妙无穷。以“易”这个字来说,在古人看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当然应该叫“易”,变易;但从不变的角度来观察,也可以叫“不易”。不变的事物,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规律。我们中学时候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政治老师在讲唯物主义的好话之后,通常都会说某某是唯心主义者,观点是错误的,或者说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然后总结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与天地是想对应的,所以能牵引出天地之道。这句话中的“纶”字,即经纶牵引之义。这里的天地之道,可以理解成变化的,也可以理解不变的。“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易》无论先天,还是后天均无常,情到极端就回到性,性到极点又回到情,如此往复,生生不穷。按照《周易》本身的道理,“《易》道”本身就是生生不已、没有终点的。

禅师有的借用《周易》阴阳之变来解说禅,也有的借卦象说禅。无住禅师释《易》时,这样说,“易,不变不易,是众生本性;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是众生本性。若不变不易,不思不相,即是行仁义礼智信”。(见佚名《历代法宝记》卷下,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册,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第139页)

“易”,本义是变易。其他的两个意思都是由此引申而来。口语中常说,“你这个人怎么又变卦了?”说的正是《周易》中的卦总是变来变去,变是常态,无论是数、爻,还是卦,总在变。其实,在孔子之前,《周易》的“周”字是可有可无的,一般也就是说《易》。

为什么叫《周易》?学界的考据、解释很多,简单地说,“周”就是周朝,“易”就是变化,用《周易》中话来说,就是“生生之谓易”。《周易》就是周朝的一本讲阴阳变化的书。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7:12:47

《周易》究竟是本什么书?

《周易》,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打着“中华周易”的旗号,看相算命。最近几年,由于所谓的“国学热”,也有人打着打着《周易》的旗号,成立五花八门的“易经研究会”,把《周易》的智慧吹嘘得伸乎其神,大学里的“总裁国学班”更是当成生意哲学大讲特讲。

《周易》究竟是本什么书?是占卜书、智慧书还是哲学书?

《周易》是占卜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算命的书。是周人把多次占卜的经验,加以总结,用符号系统归纳整理的一本书。打过扑克牌吧,它的六十四卦,就像64张扑克牌。这就是《周易》的出身。毋须讳言,就是一本算卦书,就是宗教神学体系的产物。所以,才有“未学易,先学筮”一说。春秋以前,看《周易》得是一定身份和级别的人,一般老百姓看不到,因为,它一直由朝廷的太卜专管。后来,才逐渐传到民间。这也加重了《周易》的神秘性。人就是这样,越神秘越想看。

《周易》时代的人信奉天道观,以天为师,由天道推及人道。天是大人体,人是小宇宙。天人一体,人是天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天所生。中国古代哲学又主张直面人生,不寄希望,也不相信此岸。反映到文学上,就是“诗言志”。所以,人是占卜的主体,即占卜人。

生活充满太多变数,未来太难把握,也琢磨不透,凭什么我和他一样的学历、学习比他好,能力比他强,长得比呀帅,我就没有挣到大钱,凭什么他就能拥有这么好的位置、挣到那么多的钱?想不通,找人算算命吧。一算,人家是6两命,我才2两,难怪人家发财,命没人家好,认了。这一卦把自己没成功的原因推到天命那里,自己花钱买了个心理安慰。

《周易》讲的正是占卜。经常听到街坊邻居说,某地有个盲人,算命准得不得了,能算到一个人哪一年得过了什么病。比方说,有人钱包和证件,于是找那个盲人占卜,得出:“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果然,只是损失财物,证件却在“七日”后找回来了。其实,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能准确地算准你能活到多少岁,什么时候有好运,什么时候有坏运,会不会升官发财,那是不是很可怕?未来的日子你全知道了,就是这样了,再过下去是不是很没创意?某种程度上说,越好奇越想去预测未来的命运。再说了,如果他能够准确地算出你什么时候买彩票能中奖、什么号码能中奖,那他干嘛要告诉你,自己不懂买吗?

马家辉说,我信风水,但不信风水师;我信命,但不信算命师。

这话说得好。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广东肇庆那边下大雨,死了一个风水师。他去给人家看风水,结果死在泥石流下。痛惜之余,也颇感讽刺。风水师连自己被石头砸都没看出来?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海口蓝天路这边,也有一个算命师,因为套了人家的车牌,被交警抓现行,拘留了7天。算命师没算到自己倒霉,又是一个黑色幽默。江湖算命人,基本上都阅人无数。经常会做局,你如果不配合他,他就没招了。“你得过一场大病”,这话对很多人说都是准确的。再比方说,“父在母先亡”,这话有几个意思,可以是父亲亡在母亲之前,也可以是父亲在,母亲已亡等等,怎么讲对都能自圆其说。再比如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广东新军阀陈济棠一直野心勃勃,一直想抓住机会“倒蒋”。1936年的某月某日,陈济棠请一个算命师给他占了一卦,结果呢,卦中有八个字:“大运已至,机不可失”。陈济棠觉得机会就在眼前,马上地联合广西的李宗仁,要挥师北上,讨蒋。然而未等粤军出师,早已被蒋收买的粤军空军将领,率领57架飞机投蒋而去。这下完了,陈济棠自己神色紧张,粤军的军心也大乱、部下也纷纷叛离。陈济棠还没行动就已经失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下课”。事后,他不去咒骂那个忽悠他的算命师,反而怪自己误读了算命师的意思:“机不可失”的“机”不是机会的“机”,而是飞机的“机”。意思是——飞机不可失啊!我怎么那么笨,不失败才怪。
风水师也好,算命师也好,不妨把他们看成“心理医生”,全戳穿了他们的把戏,对你有什么好处?找他们,无非图个安慰,看了心更定,不那么乱。一个人生病,吃了一付中药,好了。你怎么知道就是中药治好的?心理作用就一点没有?西医里面也有安慰剂嘛。算命看风水,都讲究“信则灵”,管他真的假的,我真心诚意地掏钱,真心实意地去做仪式、抽签,起码看过风水之后,心里头放心、舒服了。再说,社会就兴这个,人家都那样,惟独你不那样,一旦有顺心的事,难免会往命运之外的事上联想。孔子说,“祭如在”,祭祀的时候,就像天、祖宗在现场一样,恭敬。算命、看风水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去了,就心诚,就要信。换个角度想,你去拜、对命运低头,那些动作和仪式会让你谦卑,没那么嚣张,为人谦虚、低调了,对你的人生、事业总是有好处的吧。花钱买个心理安慰也是好的吧。

“卦”说到底,就好像是一个谜面,只有到所谓的“应验”之后,人们才会恍然大悟。这也就是“玄学”之所以“玄”的地方。越“玄”越好奇,哪怕明知道好奇害死猫。这是人的天性。好奇,是因为没有人真正算得准,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有些事情能算准,有些不能算准,所以才容易激发人的兴奋点:占卜一下。提醒自己,趋吉避凶。这就是为什么六十四卦当中,惟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利。古人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谦卑的重要,不仅表现在接受知识、为人处世方面,还表现在得民心方面。

其实,周人的占卜,一般都是大事,要不要出兵打仗啦,要不要打官司啦等等。而且,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占卜,一般庶民,不给你占卜,你也没那资格。

李零先生说,《周易》有两种读法,一种主于象数,一种主于义理。象数以占卜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题发挥。义理以哲学为主,借阴阳五行讲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书谈书,以《易》解《易》。《易》本卜筮,先秦易说,都是以象数为主,兼谈义理。自《易传》出,开始有不占之说,义理逐渐突出,于是有两种不同读法。汉以来,易学有象数、义理之争,就是反映这两种读法。(《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无论是汉易、宋易还是清易,无论象数派还是义理派,均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解释得也非常乱,不妨听听王弼的方法——王弼把读《周易》分为三个层面,先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之后又说“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最后,王弼说“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要想得意、得象,就得忘象、忘言。这话颇有“以无为用,以空为德”的玄学思维,听起来很有禅宗的味道。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7:14:58

《周易》的作者是谁?

《周易》诞生的时代,远在“轴心时代”之前。
按照易中天的说法,有中华民族精神文明“金字塔”之称的《周易》,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大约晚六百年,比“轴心时代”要早差不多五百年(《中国智慧》,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4页)。

所谓“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一个概念。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伟大文明在所谓“轴心时代”便确立起它们的哲学。轴心时代距今约2500年(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那时在中国是老子和孔子的时代,在希腊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时代,在印度是佛陀的时代。

按照这个说法,《易传》当诞生在“轴心时代”。

《周易》多数现行的版本都是“经传合一”的,“传”是对“经”的解读。“经”和“传”有时是吻合,更多的时候,“传”会有作者自己的道德联想。《周易》时间跨度那么久远,从西周流转到东周,时间跨度也有500年,别说今人了,即使是春秋末期的人读《易》,也等于在读古典,那也是“古文”。如果不看注解,根本看不懂,有不少人即使把两只眼睛看成旋涡,也没用,最后只好束之高阁。

关于《周易》的成书过程,释道安称伏羲作八卦,文王重六爻,孔子弘十翼,而后《易》成。《周易》的成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汉书?艺文志》里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可以看成经典的一个成型过程。

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说,《周易》的成书是三位上古时代的圣人创造的,他们分别是: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近古的孔子。伏羲画卦象,伏羲用阴爻和阳爻互相搭配,形成八个不同的图象,就是八卦。八卦的名称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自然的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周文王系辞,周文王演易,将两卦重叠,排列组合,排出六十四个图象,也就是六十四卦。而且,还给六十四卦各自取了名字,加上说明,这种文字说明,就是卦辞。再后来,孔子作传,也就是对卦象、卦辞作一些解释,加上自己的理解,这就成为传。

孔子作传,这个说法来自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司马迁并没有说《序卦》和《杂卦》是谁写的。到了宋代,欧阳修对司马迁的说法提出质疑,说《十翼》并非孔子所作。之后,越来越多的易学家倾向于认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但很少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删定了《易经》。

“伏羲”这两个字的本意是驯养野兽。在伏羲那个时代的先民,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白天看到太阳出来,晚上太阳落下去。仰望星空,又能看到月亮、星星。有晴天,有雨天。有打雷,有刮风。风云突变,变化莫测。为了让人了解气象,他通过观察天道,“比拟”万物,着手画八卦,用来安排人道,提醒人们避免灾祸。开始是结草为绳,捕一个鱼或者驯养一个野兽,就画一道。捕两个鱼或者驯养两个野兽,就把一道用力地拉,拉断成为二。一的中间断开,成为二。这就有阳和阴。一分为二,二合为一。这就是最早的乾卦和坤卦。阳和阴的组合,就有了八卦。比方说,上下都是阳爻,中间一个阴爻,这是离卦。代表火。伏羲先画离卦,可见,那个时代,火有多么地重要。《系辞传》里提到第一个卦是什么卦?就是离卦,两个离卦的重复。昭示了火是文明的起源。

“易者,象也”。易就是象。《系辞》里说:“古者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个包牺氏就是伏羲氏。

“易历三圣”,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撰写了十篇文章,帮助理解《周易》,这些文章合称《易大传》,或者称为“十翼”。

“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这是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里说的话。意思就是说,周文王当时被关押在羑里这个地方,就是在这里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羑里,在哪里呢?在今河南省汤阴这个地方(《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593页)。

这个时期,文王还不是文王,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邦邑,还算不上国家。但由于他为人好,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在朋友面前口碑好,为人豪爽,讲义气,诚实守信,道德高尚,乐于助人,能干事、会干事,也能干成事,周围的人总是喜欢找他,很得民心。商纣王有点怵,担心他威信太高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就把他抓起来了,关在大牢里,一关就是七年。“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易经》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关押的时候所画。周文王在原来八卦即单卦的基础上,再重复,包括和自己重复,和其他卦重复,三爻边成六爻,八卦就演变成六十四卦。八卦(单卦)的每一卦由三爻构成,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由六爻构成。

从《周易》的成书过程来看,起码表明《周易》不是一个人所写。

学界一般认为,《周易》经文部分大约出现在周代初期,或者殷周之际。《易经?系辞下》里的说法是,《周易》经文部分诞生于周文王时代。《易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1000前后。这和《易传》相差近800年呢。《易经》是人类巫术阶段的算卦(占卜)书,而《易传》是哲学书、智慧书。卜筮书是一种术,夏、商、周都有这类书,夏朝叫《连山》,商朝的《归藏》,到了商朝就《周易》。

《连山》,《归藏》和《周易》,叫“三易”。李零先生说,《周易》后来居上,压倒卜,压倒其他筮,成为声名显赫、唯我独尊的经典,这与孔子的选择有关。六经是选择的结果,当时也有选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5页)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7:16:19

《周易》中的祭祀与占卜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三百八十六爻【三百八是四加二,二就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和“用六”(利永贞)】。《周易》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言天事,说的是宇宙天地如“连山”一样的变幻无穷,如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苏东坡所说的“自其变化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下经言人事,说的是社会人生之间的“归藏”之道、虚怀若谷之道、居安思危之道和适可而止的“中节”之道。此所谓“君子以恐惧修省”(《周易?震卦》)、“君子以遏恶扬善”(《周易?大有卦》)。

万物有灵,一切皆由天定。天意通过“象”表现出来。但,观象由人,解说也由人。谁来解说天意?巫师。巫师通过什么方式来解说?通过占卜推演。占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算命或算卦。《周易》是一本占卜书,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三百年前的清朝人胡煦推重义理、蔑视占卜,金景芳先生也说:“就《易》而言,义理象数不可或缺,空讲义理,就像没底子的坛子,盛不住酒。孔子也忽略象数。象数于我们是弱项,一定要补上,不过,不搞占卜的底线万万不可破。”(《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金景芳 吕绍纲著,2010年,修订版序,4页)谈易而不谈占卜算卦,怎么说,都有点“数典忘祖”的味道吧。试想,如果没有占卜,还会有《连山》、《归藏》、《周易》等书吗?占卜,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伪科学,是封建迷信,是糟粕,但是,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生存着先民,通过占卜、试图认识自己、把握命运的尝试,难得就没有一点积极意义?淡化、回避或拒绝占卜,有必要吗?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道家从《周易》中学得练丹术,在现代人看来,完全伪科学,是大忽悠,不知道毒死了多少皇帝和公卿,可是,它也让先民了解了化学知识,甚至还为炸药的发明带来启发,后来转向内丹术,不是还衍生出了气功么。

算卦为什么能流传到今天?秦始皇下令烧了很多书,但不烧《周易》。大约贵为皇帝,他同样也需要占卜。《周易》的占卜就卦有爻有象,也有推理,再加上卦辞和爻辞解释得非常模糊,给人的感觉仿佛有理有据,占卜师释卦的时候,又没有固定标准(国标),完全可以解释得模棱两可,怎么理解都行,更何况,即使占到凶卦也可以变,又不是绝对的,占到《否》卦还可以否极泰来呢。这正是《周易》算卦数千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人只要奉天承运,顺天而为,以天道为人道,“与天相似,而不违”,天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就可以吉。因为,“易与天地准”嘛。
那么,人怎么样和天说话呢?祭祀。

不要说在周代,即使再往前推,到夏、商时代,那个时候我们的先民都非常重视祭祀鬼神。这也不能叫什么宗教,但是仪式隆重,众人虔诚。很有宗教现场感。而这种祭祀鬼神的宗教现场感,来自原始社会人类对天地呀,节令呀,天气呀,生命呀等等,均充满神秘的敬仰。到了周代,这种祭祀鬼神的种类非常之多,程序也非常繁杂。而且,每一种祭祀的名称也随着四季的更替而更改,比如说,“春祭曰祠,夏祭曰礿(读如悦),秋祭曰尝,冬祭曰蒸。”可见当时的人多么地重视与天对话。顺天就是顺道、顺自然。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言外之意,“天”太大了,充其量只能通过无所不知的伟力,来展示“道”给人看,但“天”本身是不会去做什么的,只是在那里,做什么比如通过依循天所垂的象、来弘扬,还得靠人类自身。天,只有与人合,才叫“大”。“大”就是“道”的别名。“大”字上加一,这就是“天”字。天下面是什么?人间。天上面是什么?道。道上面是什?自然。这是中国哲学的智慧。那么,易学是什么呢?就是研究天人之学的大学问。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是怎么生发的,怎么衍化的,这些都是《周易》中的内容。通过什么来研究?通过卦象。卦象最初是用来做什么?占卜用的。为什么要占卜?害怕呀,没安全感呗。再说得冠冕堂皇一点,就是居安思危。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打猎,危险随处可见。根据东汉人郑玄的说法,卜筮这类书,在夏代为《连山易》,在商代为《归藏易》,在周代称《周易》。《周礼大卜》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称,说明至少在那个时代,占卜类的书《周易》未必是最牛的一本,至少不是唯一的一本,而是三《易》并存。夏代的《连山》,我们从字面上就能感觉“易道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的意象。商代的《归藏》,意谓“易道象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纵览万物而纳容,就像天地的大收藏。《周易》意谓“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可惜的是,周文王之后,《连山》、《归藏》都失传了。也有人说,不是失传,而是统一到《周易》里去了。因为其六十四卦基本内容皆同,只是筮法有异。

总之,卜筮这一套东西,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殷商时期用龟卜,也就是烧裂龟甲,看上面的文字,再拿出来与卦象比较,是吉是凶,一般人看不懂,看懂了也没资格说话,由卜筮师作最终解释。然后把这个结果告知大王或者部落首领,是出兵还是退兵。别人看不懂,只有卜筮师能看懂,这就失去了监督,造成话语权垄断,卜筮师很容易搞鬼,比如他专门察言观色,作出有利于王的决策。“十翼”当中的“序卦”就明确说,每一卦必有相反的一卦随其后。比方说,占到了《既济》卦,紧接着便是《未济》卦,一正一反。所以,当时比较有智慧的卜筮师都是把两卦所展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情况,好的情况和不好的情况,都全面地告诉王或者部落首领,让他来拿主意、做决策。解说天意的卜筮师就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是当是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到了《周易》成书的时代,大约在周初吧,已经不再烧裂龟甲卜筮,而是改龟卜为筮草占卜了。筮草占卜是什么样的?屈原《离骚》里面有描写,《离骚》中的灵氛就是卜筮师,“命灵氛为余占之”,屈原想去远游,不知道是吉是凶,请灵氛为他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可以去追逐理想之美,不一定要留恋故土。可见,当时的人做个决定,流行请人占卜一下。占卜是个很寻常的习俗。龟卜只有鬼谋,而筮草卜呢,则增加了人的因素,可以说人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龟卜到筮草卜,是个进步。其实,无论用筮草占卜,还是今天某些庙里流行的抽签掷铜钱占卜,都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无论哪一种形式得到的一卦,都带有偶然性。当然,偶然中存在必然。啥是算卦?说白了,算卦就是通过偶然说明必然。

《系辞》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什么意思?就是说,易序是让人安居的。爻辞是拿来品味其中道理的。《周易》是占卜书没错,可占卜不是其本质。占卜是“等而下之”的术,高人是用来玩的,玩的是宇宙中心论的哲学。孔子为什么问——“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懂得变化之道的人,难道需要知道神在想什么吗?言外之意,孔子并不那么在意占卜的结果。荀子为什么说“善为易者不占”?道理就在这里。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7:41:46


“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这是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里说的话。意思就是说,周文王当时被关押在羑里这个地方,就是在这里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羑里,在哪里呢?在今河南省汤阴这个地方(《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593页)。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18:37:05
思考《周易》(陈清华 著)一书目录




目录



自序: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



写在前面的话



思考《周易》 (上部)

第一章 《周易》究竟是本什么书?


什么叫《周易》?

《周易》究竟是本什么书?

《周易》的作者是谁?

《周易》中的祭祀与占卜

《周易》中的忧患意识

阴阳太极图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经、传和论:为什么要有《易传》

十翼和“韦编三绝”的故事

《周易》是“自然”的渊源

阴阳交感的意义

《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

借易贩卖私货

《周易》中的“位”与“时”

土豪邓通的命是穷命

剥卦与群阴削阳的故事



第二章 自强不息——《乾》卦


《乾》卦的卦象和卦辞

元亨利贞:最美好的四个字

潜龙勿用:识时务者为俊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

《乾》卦的启发:人生的六个阶段



第三章 厚德载物——《坤》卦


贤惠又不固执的女人最难得

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

《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乾坤颠倒

《坤》卦和“三宫六院”

清朝最后一个太后隆裕的故事

不守坤道的顾命大臣们下场凄惨

天玄地黄,宇宙洪荒



第四章 易主劝诫——《谦》卦


有资格骄傲,却非常谦虚

虚怀若谷,出自本心

收起狂妄之心,谦虚、低调、淡定

谦卑,是藏在灵魂深处的宝藏

刚柔并济,方得治道



第五章 《周易》与《黄帝内经》、《孙子兵法》


《周易》与中医

《周易》与《孙子兵法》:身陷困境怎么办?



《思考周易》(下)


第六章 自求多福的智慧和方法


“错纵复杂”与变卦

否极泰来、转喜为忧

家人卦:家和万事兴

这个时代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从《周易》看高升和无妄

女子嫁个什么样的男人才幸福?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20:08:27
学界一般认为,《周易》经文部分大约出现在周代初期,或者殷周之际。《易经?系辞下》里的说法是,《周易》经文部分诞生于周文王时代。《易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1000前后。这和《易传》相差近800年呢。《易经》是人类巫术阶段的算卦(占卜)书,而《易传》是哲学书、智慧书。卜筮书是一种术,夏、商、周都有这类书,夏朝叫《连山》,商朝的《归藏》,到了商朝就《周易》。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21:37: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酵母。即使你从来没有读过《周易》,也一定熟悉这些名言名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天道无常、吉凶由人;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穷则变,变则通……这些成语或名言名句,都是从《易经》来的。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21:40:28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21:41:52
读《周易》到最后,你会通达,会明白下面这段话的含意: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以后,记者采访他的母亲,“有哈里这样的儿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是这样。”杜鲁门的母亲赞同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是做什么的呢?”记者问。“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4 22:09:42
记得初参加工作,像林黛玉进了宁国府,生怕踏错一步,说错一句,事事谨小慎微。
如今,工作快三十年了,还是会经常念叨:小心行得万年船。果然有点虚名,应该惭愧、脸红,而不是自以为是。
过犹不及,名誉也好,财富也好,莫不如是。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5 16:59:40
读《周易》,给我的感觉,既要有“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又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之心,更要有一颗“不贪为宝,度越一世”的素心。古语说,“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6 14:15:17


第五章 《周易》与《黄帝内经》、《孙子兵法》


《周易》与中医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6 14:22:17

第五章 《周易》与《黄帝内经》、《孙子兵法》


《周易》与中医

历史上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之说。易医是否同源,我不是学中医的,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敢妄言,故无法做出相对客观的判断。但是,我们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一起。

汉字“医”古为“醫”或“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酉”即“酒”,“酒所以治病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无论写作“醫”,还是写作“毉”,很明显都来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周易》是占卜书,“易”是一种原始的先民的占卜活动,“医”在现代当然是一种医疗活动,在远古时代也是“毉”,也是一种巫术、占卜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勉强可以说“医”来源于《周易》中的占卜。《周易》也好,《易传》也好,两者都不是中医学的直接理论渊源,但是《周易》中的天是大人体,人是小宇宙,天道即人道,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对中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黄帝内经》中的“言一类而万事达”,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通过“一类”就可以了解万事?这要结合《黄帝内经》中另一句话“言一而知百病之害”来理解。这和《周易》中“天地交,万物通”,是不是一个道理?一,就是道,一就是元。掌握这个道,不仅能举一反三,还能举一反百。触类旁通是很自然的事。《黄帝内经》里面说,“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只要用这个顺从天地之道来养生,就可以长命百岁。中医让人找因,从因上解决问题,果上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就是所谓治病先治本,而不是治标不治本。西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找到一个问题,集中科技的力量把这个问题处理掉。比方说,有的女同志,参加单位的免费体检查出了乳腺癌,然后就去医院做手术,把出问题的乳房切了,等于说把癌变的部分切掉,以此治病,避免这些癌细胞扩散到别的部位,类似我们文学语言当中的“忍痛割爱”,或者是经济学语言上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但中医不这么看。中医的观点和《周易》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辩证统一观是一致的。中医认为,一个苹果树上结出了坏的果子,是“因”的问题,而不单单是“果”自身的问题。你把那个坏的苹果割掉扔了,如果“因”的问题没解决,那么,这棵苹果树还有可能结出其他的坏苹果。同样道理,如果有的女同志检查出了乳腺癌,也是全面而整体地看,发病的原因和她的情绪呀、精神呀、工作疲劳呀、作息时间黑白颠倒呀、饮食呀、体寒呀等等都有一的关系,所以会着手去调整阴阳使其平衡,符合自然之道等等。现在西药里有一种药做得像子弹的形状,可以像微创之类的手术一样“射”到心脏上,为心脏搭起一个桥,技术上确实是相当先进啦。但是,如果按照中医的观点,白色、黑色、红色等等各主一个五脏部位,西药进入体内之后,它不会直接找到自己所对应的五脏部位比如肾、脾、胃,而是被身体全面地吸收,然后确实有一部分找到自己该属的五脏部位,从而被吸收。但是,再好的西药,本身也没有记忆,比如一个人因为受寒而感冒了,起初吃一片先锋一号,好了。后来,再次感冒,要吃两片才能好。再后来呢,要吃三片还不好,于是改吃先锋二号、三号、四号、五号,才能好,这究竟是药的质量好呢?还是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更差了呢?这方面,中医和西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西医叫炎症,治疗方法是消炎;中医叫上火,治疗方法是祛火,散热。热通过体表散了,病就好了。《南方周末》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张静如先生新书《暮年忆往》的推荐文字,标题叫《西医也有不靠谱的》,我引用其中的一小段文字:
人老病多,树老根多。张静如先生今年已经81岁,他在回忆录《暮年忆往》(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中记录了很多求医问药的经历。其中最有趣的一段,当属他在北师大校医院住院时碰到的一位女大夫的故事。这位女大夫很有意思,她看什么医书时,比如肠胃方面的书,来了病人,准被诊断为肠胃病。有一天查房,女大夫大概刚看完心脏方面的书,就是病人都不是肝病(当时有不少疑为肝炎的病人),而是心脏病,让病人全去照片子,做心电图,弄得人心惶惶。结果折腾一阵,发现没那么回事。张先生总结一生看病的经验,认为看病最好找35-45岁以下的副主任医师,一般不要找主任医师。个中原因,他在书里卖了个关子,“这是有道理的,但不好说,说明白容易引起误会,就不说了。”读者只能自己去体会了。

我丝毫没有说西医不好、中医好的意思,只是在讲,《周易》中的宇宙观和哲学观蕴涵着了不起的智慧。

在《黄帝内经》中,天地人始终是放在一起,合一而论的。其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由天地而生的,所以要效法天地。第二,天是大人体,人是小天体,天体和人体是相通的。第三,人气和天气、地气也是相通的。这就是道。天怎么样,人就怎么样,天行与人行一致,天德与人德一致,天时与人时一致,天有病人也有病,天异常,人也异常,总之,人文源于天文。这和《黄帝内经》告诉后人的道理是一样的。古人说“上真之言,不离人身”。有学者说得好,《周易》六十四卦,卦辞法天象地,爻辞一律取象于人类生理。三百八十四爻便是三百八十四个生理状态,它是截面式的、静态的描述。

《黄帝内经》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故阴阳四时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配之。”这是《黄帝内经?四时调神篇》中话,也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中医专家把它看成《黄帝内经》的总纲领。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万物都有规律,守自然规律,就是明白人,否则就是愚蠢的家伙。要顺道而行,道在哪里?在《周易》的卦中。万物分阴阳,万物归类于五行,这个哲学思维来自哪里?来自《周易》。“四时”这个说法来自哪里?来自《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周易?乾?文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一个人想要健康,你就得与“四时和其序”,违背这一点,有害无益。养生治病之要就在于和,在于阴阳平衡。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6 14:22:47

“和”是在《周易》里是个重要概念。《周易》的作者认为,平则和,和则顺,顺则吉。这一思想用于人,那就表现为健康;用于社会,那就表现为和谐;用于自然界,就表现为风调雨顺。相反,如果阴阳不中和,比方说,阴盛阳衰或阴衰阳盛,那在中医上就叫阴阳不调,如果阴阳失衡人的身体就会乱,会生病。后来,儒家把这种思想发展为中庸之道。恒常之“道”是什么?《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记得有一年夏天,我的孩子感冒。我找我的中医老师开中药。第一付吃了没好。老师说,判断症状的时候,只是按天热、开空调导致的发烧,体内热气散不出来,症状在体表,也就是在太阳经下药。把皮肤的毛孔打开,让热气排出来,发热自然就好了。想不到,孩子吃药的时候,吐了,而且吐得严重。老师判断:这说明,热气往里去了,走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少阳经——既不是皮表,也不是皮里,在半表半里那里停了。这个时候,非用柴胡不可了。第三个阶段,孩子的热气跑到体内了,到胃那里了。这是明阳经。得按明阳经来下药才可以。吃到第三付,孩子的感冒就好了。

还有一次,我起床后,大概因为上夜班的缘故,起来后,一直流鼻涕,鼻子痒,难受。我的中医老师说,这是肺热所导致。你就买一斤绿豆,再放上一些枸杞子,煮开后一分钟即可。喝那碗绿豆水,就可以治好。绿豆水太凉,如果不放枸杞子,伤肾,怕你腰疼。

中医上讲,鼻主肺,肝主目,肾主耳。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和大自然是对应的。你看《黄帝内经》上,有一半的篇幅在讲针灸,有三分之一讲气。《黄帝内经》里面讲的气,诸如什么副手应该怎么归位呀,还有,什么季节要上啊,什么季节要下啊,就像我们官场中的人际关系一样。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老中医为什么要开一些附子、肉桂、干姜、苡仁、泽泻,因为这些都是扶阳祛湿的药物。

一摸脉象,都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十之把九和阳虚有关。我周围不少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常年被这些慢性病困扰,他们经常问医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呢?”有经验的医生一般这样回答:“你之前和现在所生的病,包括将来要生的病,都可以说是阳气虚弱引发的,因为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45岁到50岁左右是男人的一道砍,生活不规律、纵欲的话就有导致中风的可能。所以,必须得尊重自然规律。俗话说,端多大碗、吃多少饭。

有的人和中国快速扩展的城市一样,表面上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实际上却是精血亏耗的虚火症。这就叫“发展病”。治疗办法不难,就是适当地停下来,别太快,休息一会,等等灵魂,尊重自然规律。2013年3月24日《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成功哲学”是从哪里来的》(作者狄马),文中说,《旧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卫王因为在全国范围内搞人口普查,激怒了上帝。上帝就让先知迦得给大卫带话,说:“我有三样灾,随你选择一样,我好降与你。”“你可以随意选择:或三年的饥荒;或败在你敌人面前,被敌人的刀追杀三个月;或在你国中有耶和华的刀,就是三日的瘟疫,耶和华的使者在以色列的四境施行毁灭。”大卫说:“我甚为难,我愿落在耶和华的手里,因为他有丰盛的怜悯;我不愿落在人的手里。”于是上帝就降瘟疫给以色列,以色列就死了七万人。

在这个故事中,让大卫“甚为难”的是:他必须在“天杀”和“人杀”之间作选择;但从内心来讲,不论“天杀”还是“人杀”,都是他所不愿接受的。但上帝要他在两者之中选一,他还是选择了“天杀”。因为在他看来,“人杀”比“天杀”可怕。“天杀”既然出自上帝的刀下,上帝由于爱人,就不可能将他们赶尽杀绝——后来上帝果然看见大卫和长老都披麻蒙灰,暗自痛悔,就让灭城的使者住了手;而落到人的刀下,人的罪愆和残忍就可能让他们万劫不复。因而他宁愿接受耶和华的瘟疫,而不愿接受敌人的追缴。《尚书》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个“自”可以理解为“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人类自己”。

“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现代人缺的就是这种心定。
中医十二经当中,只有三焦,是有名无实的。但是它又很重要,这和老子的“无”、《周易》里面里面的“元”,都是一个意思。

中医理论中把疾病与医药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这样的分类,很显然是受《易经》理论的影响而来。

由天象观人象。我们要学会观象比类。《周易》里面不是说了吗,“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八卦不过是小成,如果能够引申,完全可以触类旁通,天下之事都能迎刃而解。大家看,“触类旁通”这个成语,就来自这里。《周易》不仅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语言的源头。至于说《周易》和中医的关系,那更是千丝万缕了。名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中医要开药方,对不对?方是什么意思?方者,法也,术也。也就是说是用来除疾病、保命之术。剂是什么意思?剂,古代就是齐,调和之谓,调百药齐合之所宜也。

…………………………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6 15:08:17

第三章 厚德载物——《坤》卦
《周易》的第二卦是《坤》卦。

坤,土字旁。和大地有关。《坤》卦六爻皆阴,其特性是厚德载物。有学者认为,“申”就是电,也就是神。坤,就表示伸阳以继承乾元。《坤》卦的关键词为:柔,静,顺。

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叫乾清宫,妃子住的地方叫什么?叫承乾宫。清朝顺治孝献皇后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林贵妃、佳贵人等都曾在此居住。

“承乾”是什么意思?顺承、德成柔顺的意思。就是说,在承乾宫居住的妃子,顺承皇帝是天职。承乾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一开始叫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朝时期,沿用明朝的旧称。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年长妃嫔住的地方,那叫慈宁宫、寿康宫。

据说,在韩国,男人女人不能并列走路。男人走在前面,女人跟在后面。但是,二战之后,改了,女人要走在前面。为什么呢?因为有地雷。这当然是说的玩笑话,但笑话里面也告诉我们,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时候,女人也起到男人不能取代的作用。(西门杏庵,陈清华)
《挪威的森林》中,玲子说过一段话:“我已成为过去的人。你眼前存在的不过是我往日的记忆残片。我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寿终正寝。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切在变,人会变,记忆也会变。因此,我们看问题也要辩证地看、变化地看。“物物而不物于物”,这就是学习修得的正果,也是庄子从《周易》里学来的智慧。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6 15:08:45

贤惠又不固执的女人最难得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大意是说,开始,最通神明。有利于像母马那样的占卜。君子外出,起初会迷路,稍后能找到住宿的地方。有利。从西往南走能找到朋友,从东往北走的话,则会失去朋友。占卜,问一下是否安?结果是吉利。

坤:顺从,依附。

提起“坤”字,很多人马上联想到女人,和《乾》卦的“阳”对应。或者,联想到大地,与《乾》卦的“天”形成对应。《乾》卦、《坤》卦,乾是父,坤是母。乾卦演化出巽离兑三卦,坤卦演化出震坎艮三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乾主阳,乾道成男,坤主阴,坤道成女。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经?序卦传》)

假如《乾》卦是太阳的话,那么《坤》卦就是月亮。假如《乾》卦中的每个爻的主语都是领导的话,那么《坤》卦中的每个爻的主语都是群众。如果以人数而论,当然是群众占多数。一辈子甘于做一个普通人,一个群众,没什么不好,这里面体现了《周易》的价值观。

今年是马年,最流行的话是“马上有钱”,还有那句老套的话:龙马精神。一般而想象中的马,都是块,比如“快马加鞭”之类,不像驴子,慢悠悠的,让李贺这样的诗人骑上马,感觉就不对了,骑上小毛驴还差不多,因为骑马就写出不出“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这样深不可测的生猛诗句了。也许,都是写书的人美化了哄骗了读书的。我们做家长的,爱说望子成龙,这个龙就是马。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有大出息,能够飞龙在天。却不考虑马里面也有良和笨马。何况千里马也要有伯乐发现才行啊。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可能一直被埋没。即使孩子真的是龙,也有可能一直在深渊里,飞不到天上去。

《坤》卦的象征本来是牛,这里却以“牝马”为象。“牝马”,意思是母马。母马的特性是比较“顺”(当然,这是在周代,现代的母马也不一定“顺”了),和龙的特性刚好相反。龙的特性是“健”,天行健嘛。公马是领头的,是“带头大哥”,是主角,是红花,母马是追随的,配合的,是配角,是用来衬托红花的绿页。好的母马从来不会去抢公马的风头。

“坤”字,其实就类似于《汉书?艺文志》中对道家的解释:“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段话说的是道家之远源。道家出于史官,史官史于皇帝,因此,道家当始于皇帝。黄老之学应该看做是托名黄帝,以老子及道家精神为主旨,吸收并综合了先秦各家从而形成新道家。《黄帝内经》也是托名黄帝。当然,黄帝是否确有其人,学界有争论。姑且不论,然而,儒家为人臣之学,道家为人君之学,大抵是不错的。道家的“卑弱以以自持”,的确有利于健康、全身保命。《史记》里面说老子活了200多岁,还有一说:老子活了600多岁。很多人平常你给他讲坤道,他根本听不进去,也放不下,贪心不足,只有等到进医院做了手术,才明白很多事其实可以放下的,命都快没了,还能想不开吗?有个商店,取名叫“坤道商店”,我觉得店主人至少是了解坤道的。

战国时期魏国人杨朱,是道家有名的思想家。他的观点是:任情为无为。《辞海》对杨朱的解释如下:战国初哲学家。先秦古书中又称他为杨子、阳子居或阳生。魏国人。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在《韩非子》中被称为“轻物重生之士”。其思想在战国时期颇为流行。孟子说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抨击他的“为我”思想,他没有留下著作。关于他的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编入《列子》里的《杨朱篇》,不一定可靠,有说为晋人伪作。(《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2000,1520页 )

据《庄子?山木》《韩非子?说林》以及张远山所著《庄子传》记述,杨朱30岁那年,曾带着弟子路过宋国,见到某人家里有两妾,一美一丑。可是这个人却更喜欢长得丑的那位,长得美的妾反而被他冷落。杨朱就问那人,这是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长得美的自以为漂亮就很傲慢、骄矜自得,这样的女人我不觉得她美;长得丑的呢,自知其丑而谦和,我反而觉得他很美。

一个女人道德很高,自己却不认为自己高。贤惠又不固执,聪明又不显露聪明,这样的女人是大智慧啊。
楼主:西门杏庵  时间:2014-04-26 15:09:16

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

初六,履霜,坚冰至。

没背景没地位的老百姓,要办点事情,真难啊。好比刚踏到秋霜,转眼又就遇到了坚固的冰。老百姓本来就弱,又踩到秋霜,这下非得更小心谨慎才行啊。以后的日子能容易么,恐怕距离冰冻三尺不远了。看来,寒冷的冬天要来了。但没有关系,天道循环吗,诗人拜伦不是有句诗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面有自然进化之道,不应截流而观源,也不应截源而观流。说一个“荆棘铜驼”的典故吧。这个典故来自《晋书?索靖传》,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索靖这个人有预测的能力,看得比较远。有一次,他看见晋国王公贵族骄奢淫逸,享乐腐化,造成政治上一片混乱,君臣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安忘危。索靖很通痛心,也很为晋国的未来担忧。索靖就指着洛阳宫中的铜驼长叹一省,说:“不久,就要看见你待在荒草荆棘之中了。”几年之后,索靖的话果然应验。西晋亡国,天下土崩,洛阳宫中的铜驼果真被弃置于荒草荆棘之中。大画家张大千有诗云:“眼中恨少奇男子,腕下偏多美妇人”。说起来,索靖应该算个奇男子吧。

有人说,索靖太厉害了,算得真准。“履霜,坚冰至”的道理,其实就是一种基于发展规律的一种预测,而已。所以,我们要全面地看,要辩证地看。

当一个人看见满天乌云,直觉或者经验告诉你,快下雨了,这个就是原始的预测。“履霜,坚冰至”,这也是《易经》比较基本的预测原理。预测的对象是未来,而不是现在。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孩子三岁的时候,就能写诗,甚至能出口成章,那他长大基本来说就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像苏东坡。你像贾宝玉一岁时就喜欢抓女人用的口红之类的化装品,长大后不用说,就有女人缘,喜欢在女人堆里混,喜欢女人围着他转。《周易》里面所谓的预测,也就是是可以在你踩着初冬薄霜的时候,就能准确预测到寒冬即将来临。初冬后来,一定是更寒冷的三九寒天嘛。为什么上了年纪的人,会对晚辈说,你不在夏至和冬至这两天吃药,其实,是我们的上一辈人尊重自然运行规律的表现,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迷信。就是说,夏至和冬至这两天是季节转变的标志性日子,人体也要同步适应这种转变,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绝对的教条主义,有病该吃药的还是要吃,只是心里要有对自然的敬畏。俗语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话并不是说老人什么都对,相反,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老年人在很多方面还要向年轻人学习呢。但是,你得承认,在人生的阅历方面,比起少不更事的年轻人,饱经风霜的老人更容易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清本质。多向这样的老人学习,可以少走弯路、不在歧路。《周易》就好像一位活了五千年的“老人”,这位“老人”充满人生智慧,既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又有精妙的慎思明辨,“老人”用阴阳之道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对我们一些不合乎道的行为提出非常善意的告诫。

《易经》的预测,其原理也是非常简单,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今天有个成语,叫“见微知著”,或叫“一叶知秋”。其实就是透过纷乱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预感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怎么能叫迷信呢?这其实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总结,和今天的天气预报没什么两样。天道如此,人道也同样如此,因为人就是天道的一部分,天道即人道,天人合一嘛。为什么古人告诫后人说:“富不过三代”。因为根据阴阳之道,第一代的创业人一般是充满自强不息的乾道精神,白手起家,艰苦打拼,勤劳勇敢,这才达出一片天地,有了自己的家业。到第二代呢,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是他们从头看到了父辈打拼的辛苦和艰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有知,所以有畏。还不敢大手大脚地花钱,懂得创业的辛苦,还有奋发向上的力量。到了第三代,含着金钥匙出生,饭来张口,衣来顺手,也没有看到过爷爷一带创业的艰难。因为生活条件太优越,反而不懂得珍惜。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很容易成为败家子。坐享其成就完结。《资治通鉴》上有句话说,“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也。”让孩子生活过于舒适,孩子就会丧失了奋斗精神,足以害了孩子。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