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到夏商

字数:418430访问原帖 评论数:257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5-04-15 20:06:00 更新时间:2021-04-14 07:46:23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5 12:06:00
第一章 神奇的三皇

据说《史记》的第一篇本来是《三皇本纪》,遗失了。八百多年后,司马迁的后人司马贞认为“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说得挺好,本来嘛,故事就该有头有尾,没有开天辟地的三皇,哪来五帝?
他说的三皇居然有两套班子,第一套是:伏羲,女娲和神农。这三位都是人民耳熟能详的大神。伏羲和女娲皆人首蛇身,外形比西游记还潮,所以他们是夫妻关系似乎别无选择。中国有许多地方有伏羲或者女娲娘娘庙,庙前立浮雕,浮雕上是两位大神的合影。一般夫妻合影不外头倚在一起,脸上流露我的爱情我做主的笑容,两位大神的合影很前卫,他们的尾巴缠绵在一起,幸福指数瞬间爆表。
神农也是神人,而不是“神奇的农民”,手中持一赭鞭,在植物上挥一挥就知道哪种草哪种木是药,哪种是毒药,功德无量啊。那鞭子现在不知道丢哪儿了,谁要是找到了,全世界的药厂都破产。我在药厂工作,知道做一个药有多麻烦,前后要六、七年的时间,耗资数亿,还是美金。
小司马对伏羲情有独钟,把造字也算到伏羲头上(“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不管文字是不是仓颉造的,伏羲也不可能是始作俑者,否则两千年后的神农还用得着像个文盲似的结绳记事吗?
小司马还认为伏羲是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制造了35弦的乐器:瑟,据笔者所知,瑟的弦最多为25根。大才子李商隐写的“朦胧诗”《锦瑟》开篇第一句是“锦瑟无端五十弦”,别望文生义,李大才子并不是说他的瑟50根弦,而是说他的瑟断了,于是25加25,成了50弦。35根弦的瑟估计可以玩摇滚、爵士和蓝调了。
小司马对伏羲最牛叉的发明:八卦图虽有提及,但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地说“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陈述而不是描述。伏羲创八卦远比这个生动有趣,“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和书就是八卦,这也是“图书”一词的来历。圣人就是伏羲。河是黄河,某日黄河跑出一匹龙马,马背上有图;洛是洛水,某日水出浮出一龟。水中有乌龟再正常不过了,不过这个乌龟不寻常:它的背上有文字。到底是什么文字谁也弄不清,宋代的道士陈抟后来不知道根据什么把洛书给弄出来了,那上面不是文字,而是黑点、白点和线组成的图案。反正当时伏羲把马图龟文都记下了,遂演八卦。没有《八卦》就没有《周易》,周文王也就不值一提了。众所周知,文王之所以留名青史,就是因为他“拘而演周易”。把文王双规的就是万恶的商纣王,详情后面再说。
《周易》有多伟大?没法说。举凡哲学、数理化都能往里套,而且越是科学解释不了的越容易往里套,所以研究《周易》里没有数理化背景的。钻研《周易》大发了的,一般都“通神明之德”,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唯独对眼前的事摸不准。
关于女娲,司马贞提到娘娘的丰功伟绩之一:补天,偏偏忘了更大的发明,这个发明是任何发明都无法媲美的:造人。她老人家开始时一板一眼地用泥巴捏小人,有鼻子有眼有腿有脚,其造型之生动天津泥人张肯定没法比,因为娘娘的作品一着地就会撒脚丫子跑,成了大活人。可是“捏造”的速度太慢,娘娘于是团了一个大泥团,用绳子在上面搓,顿时泥粒纷飞,就像刀削面入锅一般。那些泥粒一洛地也都成了人。从操作流程上看,捏的人肯定要精致得多,大帅哥大美女可能就是这么来的,那些一入人海就找不着的群众演员大概都是搓出来的。
司马贞的想法有些古怪,不晓得他为何对伏羲和女娲的最大贡献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选择性失忆。更有意思的是,女娲排在伏羲之后。伏羲可是娘生出来的,他的娘叫华胥。华胥有一次看见一串巨人脚印,好奇心起,跳房子似的在大脚印里跳来跳去。跳的后果非常严重,或者说非常幸福,她怀孕了,儿子是伟大的伏羲。问题来了,华胥是女娲捏出来还是搓出来的?这就出现了“时差”,一个因果的颠倒。也许司马贞压根就不相信女娲造人的传说,觉得“刀削面”造人法过于草率或是过于荒唐了?
看看《圣经?创世纪》里耶和华是如何造人的:“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女娲和耶和华造人的原材料是一样的,都是泥土,不一样的工作态度。耶和华按照自己的象形塑造出亚当,并且往他鼻子里吹了一口气,于是人成了有灵的活人。女娲娘娘偏面追求工作效率,对质量没有保证,和她所造的人也没有任何交流,万幸她没有照她的形象造人,否则现在无论男女都只能穿裙子来罩住蛇身,裤子将是一个人类永远无法理解的名词。
如果司马贞后面没有提“三皇”的第二套班子,我对他的“学术选择”还是能够理解的。第二套“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很符合“和谐社会”的内涵,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嘛!只是“三皇”们的头有点多,天皇有十二个头,地皇有十一个头,人皇有九个头。这么多的头,一定思绪万千,千头万绪的说法是从这来的吗?希腊神话里也有许多多头的怪物,比如九头蛇怪赫克勒斯,不过那只是个神话,听听就过了,无需树碑立传。
司马迁肯定是不信这些东西的,老爷子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从这句话里可以推测出,《史记》里原本就没有《三皇本纪》。司马贞被史家称为“小司马”,从姓氏看这个称谓没问题,从学术上看他有做玄幻小说家的潜质。唐代,那个伟大的时代,连志怪小说都空前繁荣,可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不能归入此列。小说需要描述,他的作品全是陈述,作为一个小说家他也不够格,不过《三皇本纪》作为一个远古的备忘录还是可以的。
其实“三皇”的说法有多种,司马贞把伏羲,女娲和神农作为“三个代表”还算靠谱。伏羲的故乡在大西北甘肃天水,天水现在一年一度都有伏羲的祭祀大典,只是司马贞似乎把别人的功劳按在伏羲头上了,比如“造书契,始制嫁娶”。
伏羲是七千年前的人,那时哪来的婚嫁?当时是母系社会,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女孩看上哪个男孩,不需要媒人提亲,看对眼就做“桑林之合”,而且性伴侣不固定,女孩怀孕了,根本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谁,生下的孩子归女方,没男人什么事,所以当时的家庭全是“单亲家庭“。婚姻慢慢成形要到两千年后的黄帝了,再过两千年,到了西周,伟大的周公才从理论上完善了婚姻制度,是为“六礼”,这个不急,后面再说。
伏羲之所以备受人民爱戴,除了超前卫的八卦图,他教会了人民很多东西,比如教民观星象,渔猎,养六畜,还有制琴瑟,教人民玩音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都照顾到了,他不是“三皇”谁是?至于他的蛇身人首造型,纯粹是《山海经》的“诽谤”,作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哲学家、动物学家和音乐家,他根本就不需要以“奇装异服”来吸引眼球。
女娲娘娘有点难办,她老人家的功绩过于伟大,过于神奇,无法以常理度之。天漏,她补;没人,她造。仅从对人类的贡献而言,无出其右者。她老人家应该是“三皇”谁才NO 1才是。没有人,咱们什么都不用说了,我现在也不用辛苦地码字了;有人了,天漏不补,人也就像恐龙一样灭绝了,我也不用码字了。顺便说一句,女娲的故乡也是甘肃天水,她和伏羲两小无猜吗?对于这一点,我思绪万千,一头乱麻。我忽然想通了为什么司马贞绝口不提“女娲造人”了,因为在逻辑上讲不通。也罢,上古的事谁又能说得清?
神农爷爷也是够格的,他教会人民开荒种地,还有开发药物治病,是个伟大的农业学家和医药学家。
当时是怎样种地的呢?那时到处都是无所事事的荒地,野草疯长。神农号召大家玩火,把野草烧了,然后用石刀、石斧还有老人家发明的先进农具耒耜(这两字是“累死”的谐音,巧合吗?),开出地来。所谓“刀耕火种”就是这个意思。耒和耜据说是锹和犁铧的原型,起初是木质的,如《易经》所说“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后来有了铜,就鸟枪换炮了。野草的灰烬富含钾肥,没有人工化肥,庄稼欣欣向荣,而且是吃了放心的绿色食品。神农开辟了农业的新纪元,像袁隆平一样,培育了五谷作为食物来源,五谷是麻、黍、稷、麦、菽,另一说里稻取代麻,其实说“六谷”不就结了,非得“五”才顺口吗?(笔者按:这是因为战国时的“五行”说流行,什么都凑成五,五帝也是凑出来的,其实三帝就够了)。那时人已经很多了,肉类满足不了食品需求,神农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神农开发药物一开始风险极大,什么都亲口尝尝,死过好几回。这种舍生忘死的崇高就值得后人敬仰,他“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是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上天被他感动了,于是赐下一根神奇的赭鞭,从此以后神农才不用看见陌生的植物就咬一口。民以食为天,何况神农还兼顾了人民的医疗保健,其德高望重完全是民意的体现,是真正的“人大代表”,神农自己都不好意思不选自己做头领。不过说他老人家著有《本草经》一书,本人委实难以相信,理由和不信伏羲造书契一样:那时还没有文字啊,我不相信通过给绳子打结可以写出一本书来。我家有很多麻绳,我也会打结,可我甚至不会用结表达“认识你,真好”如此简单的话来。
神农的出生和伏羲一样根正苗红。神农的母亲叫女登,她没有看见巨人脚印,所以她没有跳房子。其实也不能看见大脚印就跳的,如果是熊掌的印记,可能生下的就是“熊孩子”。女登的母亲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不知道为什么独自在湖边散步,也许是从“桑林”归来吧。如果她热爱音乐,身上可能携带一把不知道多少根弦的瑟,边走边唱摇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呢?”,唱着唱着,忽然感到头顶发热,一抬头看见半空中一双黄澄澄的龙眼正色迷迷地看着她。女登吓得掉头就跑,瑟也不要了,一路跑回家。那次对视的结果便是怀上儿子神农。远古圣人们的英雄母亲名字都留下了,而父亲无籍可考,这从另一面证实了母系社会浪漫史的萍水相逢属性。写史书的人已经被文化熏陶了,知道为尊者讳,所以不好意思说华胥和女登“自桑林返,乃生伏羲、神农”。
神农氏的丰功伟绩里,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它是火,而火与神农无关。
“三皇”的说法有六七种之多,无论谁“投票”,伏羲和神农都稳居其二(除了比赛谁头多的“天地人”外)另外的候选人有女娲,祝融,共工,黄帝和燧人氏。如果不把女娲当人看的话(这不是骂人话,而是她老人家做的都是神迹,而且非父母所生),那么这个位置应该给另外一个人,也许是一伙人。
这个人是燧人氏。这个名字很质朴,以至于不像一个人的名字,而像是一个同伙的名字。燧就是洞穴,燧人氏就是穴居人了。燧人氏的专利只有一个:钻木取火。
这项专利技术成型,也许真的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众多穴居人长期实践并且是偶然发现的结果。当时的情景有可能是这样的:石壁上光溜溜的,没地放贝壳,兽骨或者 鱼骨等珍贵首饰,于是穴居人就想做个家具。那时没有铁器,给木头打孔是件高难度的活,只能用削尖的木棒子在木块上钻。那得钻多长时间啊?木头不耐烦了,于是“着急上火”。看见木头冒火,穴居的先民们肯定吓坏了,丢下做了一半的家具就跑,心里直嘀咕:肿么啦?这种事再发生几次,穴居人就会从大吃一惊变成喜出望外。火把洞里的“家具“和”首饰“都烧光了,但把洞里的猎物烤熟了,满室生香,穴居人尝尝觉得味道好极了。现在的烤肉也许是远古的遗风吧?
火不仅改善了人民的饮食,还增强了人民体质。肉烧熟了,细菌也杀死了,生病的机会就少了,效果比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好多了。那时的人可生不起病,倒不是没钱(也确实没钱),而是没医生,普通的肠道感染就足以要命。“药物总监”神农要到三千年后才出生。
火还是文明的曙光,没有火,人类将永远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几百万年的漫漫长夜里。朱熹曾引用一位蜀地无名氏的名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作为一位儒家子弟他推崇这句“广告词”无可厚非。燧人氏不生火,那才叫万古如长夜呢!
有了火,很多东西就水到渠成。文化生活也丰富了,陶器也诞生了,接着铜器也诞生了。
没有火的夜晚是寂寞的夜晚,天一黑除了睡觉别无选择。当然也可以躺在草地上欣赏一下星星,不是数星星,那时人不识数。有人说神农时人们才学会结绳记事,我不这么认为。虽说那时人们还不会制作麻绳,但天然“绳子”,也就是蔓藤多的是。大事系大结,小事系小结,这种方式不要多少技术含量,用不着麻烦神农吧?老人家已经够操心的了。
当时保存火种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遮风挡雨处建一火塘,这一习俗至今仍在边远地区被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火塘的好处太多了,除了烤肉烤红薯(如果有的话),取暖外,也提供了大家一个社交场所。大家手牵着手,蹦蹦跳跳,那可能就是原始的舞蹈。有人说舞蹈起源于祭神大典,我觉得大典上的舞蹈已经接近于杨丽萍的现代舞,火塘边无拘无束的“舞蹈”也许更朴素,更原型化。很难想象,蹦蹦跳跳的人们会一声不吭,怎么着 也得吼几嗓子吧?那些无意义欢快的吼声,也许正是诗歌的起源。
《诗经》很多诗质朴得让人想哭,比如说“林有朴樕,野有死鹿”,朴樕就是小树,充斥着大量的语气词“兮”字,我疑心这是喊岔气的尾音。鲁 迅先生认为诗歌诞生于劳动时喊号子,也算一解,不过喊号子好像没有进化,一直都是“唉嗨,唉嗨嗨”,如果不是这么喊的,还哼着小调,那说明他们不在劳动,而是从事文娱活动。我这里谈的是火塘,关于诗歌和舞蹈的起源就不多做考证了,反正火塘就是好,就是呀个好。
火塘边看对眼了的,还可以牵着手进小树林,没人觉得尴尬。不过进林子要小心些,当心踩着别人。人学会不好意思,是在衣服出现之后,是在圣人出现之后。圣人们峨冠博带,穿得严严实实的,说“非礼勿视”。 “林中有小树”那首诗我后面还会提,圣人们对这首简单而生猛情诗的解读实在别开生面,让人目瞪口呆。
建火塘需要泥巴和石头,这两样东西导致了陶器和金属铜的诞生。
先民们发现有些泥巴烘烤之后变得很结实,于是有意识地把泥巴捏成各种容器形状,便有了罐子,以及瓢盆碗之类的器皿。罐子可以烧水,也可以炖肉,做杂粮粥, 煮野果汤,饮食文明开始萌芽了。我甚至怀疑那也是酒诞生的时候,而不用把版权归给六千年后的杜康。因为煮熟的杂粮野果很容易发酵,吃剩下的放几天不就成酒了吗?先民喝了这种很原始但是不含工业酒精的酒觉得很爽,就更喜欢蹦跳和吼叫了,这大概是借酒助兴最直接的体现,不像后来的不肖子孙们把借酒助兴变成潜规则的游戏。 关于酒的起源,纯属笔者猜测而已,不需当真。笔者自制过葡萄酒,有酒味,味道不咋地,燧人氏的酒估计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您愿意相信是杜康发明了酒,就继续信着,我情愿相信杜康提高了酒的品质,而不是酒的发明者,就像伟大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把源于唐朝的斗茶搞成宋代的茶百戏一样。
那时的陶器很粗糙,吸水性很强,一罐水,人喝一半,罐子喝一半。有多粗糙你看看现在的砖就知道,砖就是原始的陶器,而且是唯一没有进化的陶器。青瓦也是陶器,后来有了琉璃瓦。琉璃瓦就是加了釉的瓦,著名的唐三彩就采用了加釉工艺,所以唐三彩是陶器而不是瓷器。精致些的,不是那么能“喝水”的陶器出现还要再过五千年,在黄帝时代才有。
现在出土的粗陶至少有上万年的历史,比如2004年在江西出土的陶器据说是一万三千年前的文物,属实的话,燧人氏的年纪起码要再加三千年。
火塘边的泥巴走进了文明,经过不知道多长时间的漫长等待,石头也闪亮登场了。石头是矿石,烤的时间长了,先民们发现石头流出了黄色的汁水,那就是黄铜或者红铜,取决于纯度高低,纯的是红铜,不够纯的是黄铜。注意不是青铜,青铜其实是一种加了铅和锡的合金,要到很晚才出现。有人认为黄帝时就有青铜,但无凭无据,最早出土的青铜器是商朝的。从商朝开始算,中国的文明史不是五千年,最多三千六百年,一下子缩水一千多年。因为古文明的评估有三个条件,青铜器是其中之一,黄铜不算数。
黄铜也称为红铜,之所以首先出现,是因为它的熔点只有九百多度,是火塘可以达到的最高温度。这也解释了为何铁器至春秋时代才姗姗来迟,因为铁的熔点比黄铜高五、六百度,火塘怎么革新也达不到锅炉的热度。大跃进时代全民大炼钢铁纯属胡闹,居委会支一炉子就土法炼钢,把好好的铁锅,菜刀和锅铲炼成非钢非铁、看起 来像外星陨石、派不上任何用场的古怪疙瘩。家里没了锅做饭炒菜,只好在院里挖土灶或者煤球炉用陶罐代替铁锅,一夜之间就回到石器时代,比“一夜回到解放 前”还要夸张,但那是真的,太疯狂了。
让我们回到真正的石器时代吧。黄铜和红铜虽然出现了,但没有证据显示它们被应用生产工具上。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无论时间或地点都很符合三皇及稍后的五帝时代,从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的农具仍然是石制品。稍晚的、以甘肃为中心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颇多红铜器,都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
陶器和黄铜的发明,让人类一下子迈进了新石器时代,而这都离不开火,离不开燧人氏。燧人氏不当三皇谁当?考虑到燧人氏可能是个集体名词,那么燧人氏就是另一个“人大代表”。张也1999年在春晚上唱的歌《走进新时代》,用来歌颂新石器时代 再合适不过了,改几个字就可以了“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 /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 /勤劳勇敢的燧人氏/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
黄铜硬度的局限,让燧人氏的子孙们依然摆脱不了对石头的依赖,比如黄铜做镐头和榔头都不合适,还受限于“科技”,黄铜的产量很有限,所以新石器有另外一 个拗口的名字,叫“铜石并用时代”,那是神农“刀耕火种”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的尾声,不过这个尾巴拖得有点长,如果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长达数千年。
我心目中的三皇是燧人氏、伏羲和神农。没有燧人氏的那把火,伏羲和神农能耐再大,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新生代穴居人罢了。阿姆斯特朗自月球归来说他的一小步,是人类一大步。燧人氏的一大步,让整个人类文明腾飞起来。
至于把共工、祝融和黄帝排进“三皇”的说法,简直形同儿戏,说得难听点就是扯淡。共工和祝融这对冤家在传说里纯粹就是一对捣蛋鬼,一点也不“高大上”。祝融据说是火神,他一“发火”谁都怕,古代打更的人喊“小心火祝”,说的就是敬请提防祝融发火。另一说是他保留了火种(你信吗?我宁愿相信火塘),所以备受人民爱戴,水神共工不干了,羡慕嫉妒恨,一怒之下撞倒擎天柱,于是天崩了,瓢盆大雨没完没了地下,于是才给了女娲工作机会:补天。这俩灾星凭啥就能位列“三皇”?写书的人有受虐狂吗?把黄帝帝算到“三皇”里,这简直就是成心跟司马迁老爷子过不去:黄帝是“五帝”之一啊,怎么归“三皇”里了?他比任何一个三皇都要年轻成千上百岁!
相对于伏羲和神农,我用了很多篇幅来叙述燧人氏和他(们)的时代,并不是我对燧人氏特别偏爱,相反,我很喜欢伏羲和神农的传奇。只是面对传奇,你除了惊讶之外,说不出多少话来,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都不是传奇的一部分。传奇如同油画,只可远视,不可近观,凑得太近,当心蹭了一脸的油彩。
燧人氏就像我们熟悉的父老乡亲,如今在某些偏远的山区,那里人民仍然像活在燧人氏时代。正是这些普通、木纳、质朴的人民书写了我们的历史,而历史却遗忘了他们。历史是王侯将相的盛宴,离山野乡村是那么遥远,我想用这篇小文祭奠没有任何神奇光环的燧人氏,伏羲和神农一样是燧人氏的子孙,更不用说五帝了。(第一章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5 12:08:49
第二章 迷离的五帝

一 黄帝篇

燧人氏是火种,神农则是燎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神农所在的西北部落当仁不让成为当时最强盛的部落,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简称“三个代表”。
神农的故乡有两种说法,一个是陕西姜水(今宝鸡),另一个是湖北随州。湖北那地界直到周朝一直都是烟瘴之地,山东都算是“东夷”,何况两湖?当时最火爆的经济开发区和文化中心就是西北,相当于现在北京和上海的合体,就是杭天琪高歌的“黄土高坡”。此地不仅土壤肥沃,“还有身边这条黄河”,水草丰茂,又有崇山峻岭,端的是个大好所在,难怪西安成为13朝古都(秒杀六朝古都南京)。现在的西北和古时的西北不可同日而语,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断流,草枯了,林子也被砍光了,不怪杭天琪委屈,“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大风从坡上刮过”,出门一趟,沙土满面,搞得像化了浓妆。因为土富含矿物质,沙有打磨的效果,所以陕西出俊男美女,乃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神农的基因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神农和伏羲一样也是异相,他是牛首人身,《西游记》里牛魔王的造型,身体还是透明的。
神农很丑,可是很温柔,他救死扶伤,扶贫济困,教化万民。别的部落也学会“高科技”,渐渐就强盛起来,不拿神农当老大了。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土资源打得头破血流,老百姓深受其害。神农爷想管却力不从心,于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个大动荡的时期有多久,很难说得清,少则数百年,多则千年。
“五帝”之首,救苦救难的黄帝终于出现了。
黄帝生于陕西姬水,因而姓姬,这个姓氏将成为最正宗的皇族姓氏,是个官二代,父亲是有熊国君少典。“有熊”顾名思义,该国有熊,而且熊将成为黄帝战胜蚩尤的战士或是武器。古人真是质朴,不像现代人名字起得花里胡哨不知所云,一个中国小区非要起名“普罗旺斯”,不知道怎么想的,住在小区里的人未必有几个知道普罗旺斯在哪。
黄帝与三皇身世上的区别是什么?三皇的父亲是谁,谁都不知道,《易经》都测不出来。黄帝的父亲很明确,而且是个有身份的大人物。这是一个从母系到父系社会过渡的暗示。
当农业大发展时,性别上的差异体现了出来,他们种的粮食比她们多多了,粮食就是财产,有财产的男人就有了当家做主的底气;当战争爆发时,男人的作战能力更是女人望尘莫及,“战争,让女人走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少典乃一国之君,作为一家之长自是不在话下。他的老婆叫附宝,儿子是黄帝,但他并不是黄帝的亲生父亲。
据《竹书纪年》(以下简称《竹书》)载,附宝的怀孕经历和神农母亲如出一辙。女登是被龙眼瞪得怀孕,附宝则是遭雷劈了。在一个夜莺歌唱的仲夏之夜,附宝一个人不知何故去了郊外,她贵为一国之君的妃子,居然可以在夜晚出去活动,还去了荒郊野外,可见当时的女子有多自由散漫。
她当时迈着轻快的步伐,嘴里哼着后来被孔夫子删掉的小调:路边的野果,该采就要采!就在这时一道绕着北斗七星旋转的闪电从天而降,结果她就怀孕了。我不知道少典听了老婆怀孕的传奇心里怎么想,也许他什么都没想,因为他工作之余也爱去郊外的小树林里放松一下身心,当时也没啥老干部活动中心之类的场所可以陶冶情操,他只能自我放逐。附宝的孕期之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人者,十个月过了,那孩子没出来;又过了半年,那小孩还没出来!再过半年,你们猜,那孩子出来没有?没有!一个月过去了,一个月又过去了,又一个月过去了,小孩终于出生了,附宝长长地松了口气。数学好的可以算算那小孩在娘胎里待了多长时间,他一出世就会说话毫不奇怪,看见少典就叫大大,看见附宝就叫麻麻,把两口子吓得够呛也乐得够呛。这个聪明的小孩就是黄帝,所以说胎教很重要。
司马迁称黄帝姓公孙,颇有点蹊跷,黄帝那时不可能有这个姓。公孙这个姓氏到春秋中后期才有,意为公侯之孙,这个姓氏倒是保留下来了,李白还欣赏过公孙大娘的剑术。公孙的“长辈”公子(公侯之子)却不再是姓氏,而成了恭维性质的称呼。黄帝名号叫轩辕,是因为他老人家住在轩辕山上,轩辕山在哪?我不知道,《山海经》知道,说那是神山,经常可以看到西王母跳广场舞。西王母在《山海经》的形象是这样的:人首虎齿豹尾,爱仰天长啸,还披头撒发,不修边幅。她老人家跳起舞来该是何等动人心魄啊!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西王母还是个文学爱好者,和周穆王互赠诗歌,把穆天子弄得神魂颠倒,盘桓多日才离去(见《穆天子传》)。后来西王母“整容”了,进入道教的神仙系统,成了常务大神之一:王母娘娘,一副慈眉善目、仪态万方的女神范儿。《山海经》的作者(们)趣味相当变态,大神级的人物没一个好看的,吴承恩想必从《山海经》里学到不少东西。
东汉时有个叫姚瞻的人认为轩辕之丘就是在甘肃天水(又是天水,伏羲和女娲的故乡!),上邽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先生在《水经?渭水注》援引此说,根据是什么未提。汉代很奇妙,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神农与炎帝和谐成一个人,接着又把黄帝的出生地西移至甘肃,更神奇的是,它罢黜百家,让儒家成了东方不败。不过说黄帝出生在甘肃也许并不离谱,天水离姬水不远,沿着渭河边走边唱就到了。天水在中国上古史里实在是个神奇的地方,文明始祖全是从那里来的或者离那里很近,这说明中原文明其实是从西部萌芽的。
西晋人皇普谧可能是个爱起哄的人,他在《帝王世纪》给黄帝一下安排了两个出生地,分别是河南新郑和山东曲阜(寿丘),黄帝他娘附宝可怎么忙得过来?被这么一折腾,黄帝的出生地全国有五、六个之多,这样也挺好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只要韩国人不“申遗”就行了。我们还是以左丘明的书为准吧,没有他的《国语》和《左传》,中国的古代史会成为什么样子?左丘明和司马迁一样身残志坚,是个盲人,所以又叫“盲左”,盲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孔子是左先生的超级粉丝,凡是左先生反对的他也坚决反对,“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轩辕也许与任何山都无关,它其实可以是车子。车厢为轩,固定牛马的杠子为辕,而且据说黄帝就是发明大车的人。
黄帝发明了大车,顺手还发明了指南木人。小木人立于车头,通过与车轮链接的齿轮作用,让小木人的胳膊永远指向出发的方向,这样便不会迷路了。想象黄帝威风凛凛地站在人类第一辆配备“导航系统”的牛车上(不会是马车,那时马还未驯化),头上束 着牛皮筋,身上是兽皮制的牛仔装,手上提着那把著名的轩辕剑,那形象让最前卫的摇滚歌手都觉得自己土得掉渣。黄帝手举传说中的轩辕剑,吼叫着冲锋陷阵,他的“乐队” 很庞大,也很杂。除了人多势众外,队伍中还有熊罴貔貅貙虎等大型猛兽,太吓人了,于是不听话的炎帝怂了,败于阪泉。“三战,(黄帝)然后得其志。”从此跟着黄帝混了。炎黄联手,更是兵强马壮,东夷领袖蚩尤让他的妖怪朋友们制造黑色大雾,试图乱中取胜,无奈黄帝的指南牛车实在牛,精确制导,找到蚩尤大本营,并斩之杀于涿鹿(今河北涿鹿县)。关于黄帝与蚩尤交战的故事,足以写成一部大部头的玄幻小说,有志者可以参考《山海经》、《古今注》和汉唐以降的志怪笔记小说,我就此打住。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会偶尔提到黄帝的一些著名神仙或妖怪朋友,他们或者与历史有关、或者与民俗有关,比如应龙、旱魃等等。
炎帝和黄帝不打不相识,从敌人变成战友,于是我们这些后人便被称为炎黄子孙。很好奇,炎帝在黄帝的阵容里是个什么位置?估计是个政协 的职务。两位祖先的经历如同隐喻,昭示了他们的后人们一直就打打闹闹,分分合合,没完没了。中国不一定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战争史有这么长。
最后说几句炎帝。炎帝事迹多见于荒诞不经的神怪类志,《史记》提到他也仅有寥寥数语,而且形象不甚高大。“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诸侯根本 不甩他,见他来打,一个个都跑去归顺黄帝了。我感觉炎黄二位在演无间道,炎帝分明是在给黄帝征兵嘛,而且征兵的方式创意十足,效率很高。
汉代时,炎帝突然来了个华丽转身,不对,是变身:他变成了神农!神农就是炎帝,炎帝就是神农,二者合二为一!这个戏法变大发了,对神农不公。此说流毒甚 广,后世以讹传讹,我打“炎帝”这个词时,后面自动出现“神农”。司马迁明显采用了先秦典籍,对“合体说”不予采信。我也不信,既然“凯撒的归给凯撒”, 同理,把神农的还给神农,把炎帝的还给炎帝,且让两位远祖安心地活在我们的历史,传说和民俗之中。
黄帝战胜妖魔鬼怪一般强大的蚩尤之后,诸侯掂了掂自己份量,眼含热泪,强烈推荐轩辕成为掌舵天下的车把式。
黄帝成为天子后,照说该过上安稳日子了吧,可他的生活更动荡了:他开始了东、西、南、北巡,全方位的巡!曾经有个老人南巡时“站在南海边,用手划了个圈”,黄帝是用脚在天下划圈,所以他居无定所,以兵营为家。
他这圈划得实在广大辽阔,气象万千。东巡一路走到海边没法往前走了,还登丸山,攀泰山;西巡至崆峒山,和后来被尊为道教的两位大佬中黄子和广成子举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两位大佬分别赠送黄帝九品之方和自然之经,估计是宝印、宝书之类的好东西;南边到了湖南湘江(记住这个地方,它与另一位五帝和其两位夫人有关)。

(待续)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5 12:10:48
黄帝爷北巡时把一个蛮族胖揍一顿,那个蛮族叫荤粥(不是加了肉的稀饭,荤念熏,粥念郁,记不住就说“熏鱼“吧),就是匈奴的祖先,匈奴还有很多其他名字,比如山戎,猃狁,鬼方等,古书里那些发音难听,字形难看的名字几乎都是指匈奴。匈奴是汉族心口的痛,时轻时重,时好时坏,烦了几千年。这是史书上第一次记载中华民族(还不能叫汉族,其实也不能叫中华民族,但也只能先叫着了)和匈奴的交锋,当时黄帝“北逐荤粥”,四字而已,潇洒之极。
黄帝一路巡视下来,声望日隆,设左右大监监督诸侯,各地方大佬都服服帖帖,紧密团结在黄帝周围,积极拥护、推动、参与黄帝的封禅盛典。封是指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以报天恩浩荡;禅是指在泰山下的小山梁父山祭地,以报地厚之德。
封禅说白了就是一个好天子的奖状。完成封与禅的仪式,一个鬼神鉴定、天地作证的伟大天子便正版了,否则总有山寨的嫌疑。所以后世的帝王趋之若鹜,做梦都想着让鬼神显灵“保送”去泰山封禅。但封禅不是去泰山自驾游,不是想做便能做的,哪怕是权倾天下的天子。
封禅的“申请”手续极其复杂,现在已经没人能够说得清楚,就像没人说得清满汉全席一样。封禅的前提倒是很简单,但是很诡异。
首先要有祥瑞出现,比如说地上出现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天上还要降下天书,托梦给某人,某人醒来后果然在一个风雅所在(比如怪石,古阁)找到了天书,天书温柔地责备天子该上泰山一叙了,并有大神亲笔签名;天子也要亲自做梦,梦见神严厉批评他不该成天光顾着埋头搞业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而疏忽去拜见天神。然后该天子就要诚惶诚恐地告知心腹大臣该怎么办,于是大家都知道怎么办了。在这方面,需要特别表扬的是宋真宗赵桓,他把全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话剧舞台,作为导演和男一号他很长时间都难以走出跌宕起伏的剧情。
黄帝之所以搞封禅,还有一个原因是天上出现祥云(怎么个祥法,不详),这是最高级的一种祥瑞,无法以人力合成。所以黄帝对云情有独钟,充分显示其浪漫情怀:他把官名和军队都以云命名,比如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宫颜色很深,是黑云,中官则是后来天子们的指定颜色:黄云。可后来的天子们都不解风情,无人再以云彩作为官名。啊,如果云知道,云一定很遗憾,也没准松了口气,那些人那些事,怎配高洁的云彩。
黄帝的泰山之行顺风顺水,还得到了宝鼎神策。神策并不是神的政策,而是一种神草,即蓍草,又叫锯齿草,其茎可用于占卜。据说黄帝就是用这种神草推演了历法,其科学原理不明。
黄帝的两位重臣风后和力牧,按《帝王世纪》讲是黄帝做梦时梦见的。他跟随梦的脚步,于某个海角找到风后,在大泽发现力牧。这两人都非凡夫俗子,能文能武,据说共著兵法28卷,现在不知在何处。黄帝得此二人,治国平天下如履平地,政通人和,以风后为三公,力牧为将,另设五官分别为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和中官。
据说黄帝在文化教育上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史官仓颉创立了文字,此说源于战国,《淮南子》更是编出“天雨粟,夜鬼哭”的莫名其妙鬼话。文字对于文明的意义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可是《史记》对此不置一词,只字未提仓颉。因为老爷子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仓颉造了字,荀子以及后来的章太炎、鲁迅师徒都认为文字不可能是一人所创,即使有仓颉其人,他所做的也许只是归纳、整理的工作。
黄帝时代有无文字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物证,那时苏美尔人已经在泥版上用楔形文字书记账了,埃及人已经用象形文字记录法老的衣食住行,中国最早的文字则是发现于商代青铜器上的甲骨文,比苏美尔文明晚2000多年、比埃及晚了近1500年!比印度的铭文也要迟近500年,和迦南文字基本同期,比脱胎于腓尼基字母的希腊文要早500年左右。梁启超“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很聪明,如果是“三大”就没中国的份了。
黄帝时代有无文字,并不妨碍黄帝的行政运作,他的政体一直被后世的王国借鉴。相与左右监大约就是内阁的前生今世,五官是六部的雏形,三公后来则纯粹成了荣誉头衔,直到清朝都有,被康熙使绊子除掉的鳌拜就曾位列三公。
黄帝自从有了宝鼎和神草,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观天象,察阴阳,顺势而为,不与天斗也不与地斗,也不再与人斗,与他作对的全被撂倒了。他斯文地按时种植庄稼和草木,还驯化鸟兽昆虫,相当于建立了国家植物园和动物园。现在的动物园和黄帝的相比弱爆了,《竹书》透露黄帝的动物园里有很多珍稀物种,凤凰在四面檐溜的楼阁(阿阁)里筑巢,男凤凰唱歌,女凤凰跳舞(“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园林里漫步,神鸟风度翩翩地飞进园中(“神鸟来仪”)。还有青蛙和蚯蚓,你可能觉得这有啥稀奇,谁没见过青蛙和蚯蚓?可你见过羊一样大的青蛙吗?你见过粗大如天边彩虹的蚯蚓吗?(“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这是因为黄帝“土气”(“帝以土气胜”),所以青蛙、蚯蚓才能如此“茁壮成长”。
老人家经常出去调研,视察山川河流,体察民情,信访工作做很得到位(“劳勤心力耳目”),不贪污不浪费(“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所以叫黄帝。他不是也有云瑞吗?干嘛不叫“云帝”?所谓“土德”云云, 也是源于战国的说辞,其时“金木水火土”五行说盛行,其大家是个叫邹衍的齐国人,在齐国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馆一呼百应,提倡“五德始终”,宣王奉之为国师,还是个NO.2大帅哥。
总之在以黄帝为核心的部落联盟里,人民的生活是幸福的,动物和人民一样幸福,整个联盟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黄帝在位的第59年,老人家穿着黄袍于宫中接待两批来朝拜的外国友人,分别是贯胸氏和长股氏。我有本绘图板的《山海经》,上面有这两个部落人的相貌特征,贯胸国的人胸口有个洞,他们的贵族坐“轿子”特别朴素,用跟棒子穿胸而过,两人抬起就走人,画上人看起来很拉风的样子。长股不是屁股很长,而是大腿很长,画上的人看起来有点像前NBA球星张伯伦,那么高的个子,那么长的腿,不打篮球可惜了。在《竹书》里,接待贯胸氏和长股氏是唯一被提及的黄帝的外事活动。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得姓意味着有名分,那么另外十一个为什么没有名分?他们怎么了?干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被杀或是被逐吗?生于帝王之家,这是常见的悲剧曲目,我查不到相关材料,只能如此猜测。后世无数帝王和其子嗣发出“愿生生世世莫再生于帝王家”的哀叹。
《史记》里只提到黄帝的正妃嫘祖,她生了两个孩子,长子叫玄嚣,老二叫昌意,这两个孩子的后人“皆有天下”。嫘祖可不是个寻常女子,她是时装界的革命人物,发明丝绸的人。想象一下,没有丝绸的时装界该多土啊,所有爱美的女子,地主和地主婆都应该向嫘祖致以崇高的敬意。
《汉书?古今人表》提及黄帝另外两个老婆,也即次妃方雷氏和彤鱼氏,这没问题,可它把嫘祖辛苦生的大儿子玄嚣“过继”了给方雷氏,还好昌意户口没变,否则嫘祖就亏大了。
不管黄帝有多伟大,他仍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在位一百年后,“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就在绥德一带。
五帝之二,颛顼必须要开始上班了。(黄帝篇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6 08:09:00
二 颛顼篇

颛顼(念专须)帝名叫高阳,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按说继位黄帝的该是青阳或是昌意,这两嫡子犯了啥路线错误吗?
他们俩确实犯了错误,但究竟是什么错不清楚。《竹书》提到黄帝在位第77年把昌意流放到弱水(“昌意降居弱水”),《大戴礼记?帝系》说青阳和昌意这哥俩都被流放了,前者被贬到至泜水(《史记》里说是江水),后者则被发配到若水(通“弱水”)。这“两水”到底在哪?有说是河南,也有认为在四川。顾颉刚先生认为是后者,这也符合成书于东汉时期《水经》的说法,在道理上也讲得通。从陕西到河南能叫流放吗?坐在牛车上,晃悠着双腿,哼哼“信天游”就到了,只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才是发配地的首选。
《竹书》引《左氏?昭十七年传》:首先即黄帝位的并不是颛顼,而是他的大伯青阳,帝号少昊。少昊是个飞禽爱好者,他爸黄帝以云做官名,他则以鸟名和之。不清楚少昊的政绩如何,也不知道他在位多少年,《史记》压根没提他。《竹书》称颛顼十岁就开始辅佐少昊,二十岁取少昊而代之登帝位。那时的孩子真是早熟啊,黄帝十一岁就走上帝(还不能叫“皇帝”,也不能叫“天子”或“王”,只能叫“帝”)的工作岗位。我两个儿子在那个年纪,成天只知道玩电子游戏,酱油瓶子倒了都不会扶,看来他们都登不了帝位,最多当个美国总统,而且顶多干八年就得让位。
从颛顼的从政经历来看,昌意始终都不在父亲的接班人之列,青阳下岗了,他这个弟弟还是靠边站,倒是他的儿子上岗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帝选择接班人“不唯成分论”,老子是老子,儿子是儿子,一码归一码。不像后来,一人倒霉,九族都受株连。
《竹书》说,颛顼在位78年而“崩”,也就是说他活了98岁,无论是执政期还是寿命都很长,但跟他爷爷还是没法比。黄帝在位整整一百年,他的寿命跨度也极大,从111到300岁。
黄帝“寿三百”连孔子的弟子都很困惑,其高徒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口才好著称的宰我(咋起这么个名字?太自虐了)问孔子黄帝咋活了三百年,他还是人吗?子曰:“Well,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先进事迹你不好好研究,问黄帝那么久远的人干嘛?“,宰我一根筋地追问:“做学问就要彻底,不能碰到疑难杂症就回避,我非问不可。”孔子不愧是圣人,来个脑筋急转弯:“他生前时利民百年,身后人民敬畏他百年,其教诲流芳百年,故曰三百年。”很明显孔子绕个个大弯子(还说了一大段黄帝德行和伟绩),目的就是要答非所问。宰我不知是被绕糊涂了还是不敢再问,接下来他自动转换话题,“请问帝颛顼”。
颛顼有谋略,但是低调得让人看不出来(“静渊以有谋”),绝不会像孔明摇扇子那么嚣张,大雪天都扇扇子,把装酷进行到底。他继承了爷爷黄帝的光荣传统,比如按时种地,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对鬼神表达崇高敬意,深知NO ZUO NO DIE的道理。这些事他爷爷都做过,我相信颛顼对爷爷崇拜之极,小时候“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就一定把爷爷奉为神明。他也学他爷爷东西南北巡,只是终点有所不同。
往北他到了幽陵,就是幽州,五代时被儿皇帝石敬瑭打包送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之一,即现在的北京和部分河北、辽宁一带。不过不知道他的幽州行都干了啥,如果是自驾游可就没多大意思了。他爷爷北巡时干了啥?北逐稀饭,哦,不对,是“熏鱼”。南巡到了当时人以为最南的地方: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北部,这个倒不容易,路途遥远不说,那时候的越南只有“农家乐”,不太可能有什么反动武装,就算有也早给他爷爷摆平了。西巡到了流沙,具体什么地方说法不一,《汉书 地理志》认为是张掖,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得名张掖,西汉猛将霍去病在此把匈奴打得差点一病不起;也有人认为“流沙”泛指沙漠地带,这个更不容易了,沙漠里连“农家乐”都没有,只有孤烟直,标签都找不到地方贴,贴了也很快给流沙埋了。东巡他巡得比他爷爷还远(黄帝东巡只是到了山东,我怀疑他老人家是去泰山熟悉地形,为封禅做前期准备),到“蟠木”,蟠木是什么?是扶桑,那时的扶桑可不是现在的扶桑,那时的扶桑据《山海经》说长得比太阳还高,它罩着太阳,所以叫日出之地。日本人急吼吼地喊“扶桑之国天皇佑,大和民族旭日升。”,徐福啊徐福,你都教了那三百童男童女什么东西呀?你是他们的第一任天皇吗?如果不是,我深表遗憾,你也节哀顺变。
颛顼四方巡游的目的以及成果,似乎非常显著,日光、月光照到的地方都是他的(“日月所照,莫不袛属”),这好像又过于显著了,全世界都归他了,白天和夜晚也都是他的,免得白天不懂夜的黑。他爷爷那一通巡视很实在,收拾匈奴,结交仙友,立威于诸侯,还顺便给封禅踩点。不过颛顼跑了这么一大圈,也是蛮拼的,起码在那些偏远的地方留下了“到此一游”的足迹,就像美国人第一次在月球上插国旗一样。
《山海经》里说颛顼的政权并不稳定,共工试图夺权,但是被嫦娥的老公,神箭手后羿射得屁滚尿流,一路流到大西北,即现在的宁夏,恼羞成怒撞不周山而死。这个传说与《三皇本纪》出入太大了,在《三皇本纪》里,共工和后羿都是女娲时代的,比颛顼年长了两千多岁,这比“关公战秦琼”离谱得多。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误差,这从另一面暗示了当时没有文字,全凭口耳相传,各地口音相异,传到后来肯定面目全非。
颛顼不知道的是,比他爷爷资格还老的埃及第一任法老美尼斯创立的古埃及王国,强大无匹,国祚绵长800年,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建筑全面发展,象形文字已经用于政府文书,雄伟的石墙城池耸立于尼罗河边,他们之所以能够用石头砌墙,是因为青铜制造的工具好使,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已经拥有了文明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和城市。当然你可以说咱们六千年前就有精美的玉器了,虽然玉器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如果你拿着一件出土的玉器说咱们有六千年的文明,谁也拿你没辙,不过你只能跟自己玩。咱们还有一万多年前的陶器呢,陶器自然也算是文明的一份子,可你好意思说咱们是万年文明古国吗?
我曾和一个爱好历史的同胞聊天,他说五千年前中国肯定也有城市,只不过古埃及是用石头造墙,所以留下来了,咱们是用泥巴做的土墙,自然不如石墙存得久。他怎么就不想想咱们为什么不用石头做城墙呢?陕西的石材资源比尼罗河丰富多了,咱们不差石头,差的是工具,没有青铜工具就无法有效加工石头。听说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没听说玉可以攻石。中国最古老的城市遗址是商朝的,大量出土的青铜器也是商朝的,这足以证明青铜器对于古城池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青铜的黄帝、颛顼二帝和土豪法老相比确实有些寒碜,爷孙俩的“帝都”充其量只是规模大些的土围子而已,“土围子”确实很容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许这爷孙俩才是真正的“土”豪。幸亏颛顼没有巡视到尼罗河边,否则他回来后不是变成刘姥姥就是祥林嫂,成天发呆,嘴里念叨:那墙怎么弄的,怎么弄的?然后摸出块相当漂亮的美玉,嫣然一笑:这个东东你有吗?
让我们离开尼罗河,回到黄土高坡吧。
(待续)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6 08:10:03
《史记》里的颛顼简介不到百字,写得有点像给一个“三好学生”的年终评语,干巴巴的,非常笼统。学者兼作家柏杨先生对颛顼非常不感冒,直接对《史记》关于颛顼的文字无视,在《中国人史纲》里说:“他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号称玄帝,即黑颜色的君主。他也默默无闻,但在位七十八年中,却作了一件使天下所有男人都大为抚掌称快的事,就是他下令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时,必须恭恭敬敬站在路旁,让男人先走,否则就流窜蛮荒。”,颛顼做的这件事虽然令女权主义很不喜欢,但这是个标志:母系社会结束了,从走婚的“男卑女尊”走向另一个极端“男尊女卑”,“父权制”由此而立。谁说中国人中庸?咱们最爱走极端了,蹦极一样,心脏不好的真受不了。不过柏老说的那段话略有点不准确,兄妹通婚者才被扔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蛮荒之地,不让路的女人不是流放蛮荒,而是拉到街头示众。
“示众”这个以羞辱为目的的仪式从此绵延五千年,直到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依然盛行,我小时候就见识过带着高帽子的“牛鬼蛇神”被人推推搡搡或者被绳子牵着,步履踉跄、双目无神地走过充满看客的街头,我的外公曾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街头,幸运的是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我也见过不带高帽子但脖子上挂着一双破鞋的女人,披头散发甚至被剃成阴阳头,头低垂着看不见脸,当有人从后面揪她头发的时候,她的脸才浮现出来,嘴角的血腥红刺目,那样子真的不像人,像鬼,围着她发出亢奋呼喊的人也不像人,像兽。我们没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我们有五千年的游街史。
颛顼还是做了些实事的,他让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单位逐渐成形,确定了男人的领导核心地位(虽然工作作风有些粗暴),规定兄妹不许结婚,这个规定很好,很文明,现在所有的文明社会都把这个作为禁忌写进法律。颛顼上台第13年制定了历法,一年360天,和古埃及的历法一模一样。颛顼历沿用了近三千年,直到汉武帝时才被365天的太初历取代,非常了不起,但是必须承认,苏美人更牛,四千多年前他们就搞出了365天的太阴历!颛顼还是个热爱音乐的人,在位第21年,他作了一首曲子“效八风之音”,名叫《承云》。屈原对这首曲子很是神往,在《楚辞?远游》:“张乐《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咸池之乐”据庄子说是黄帝在洞庭命人演奏的曲目,融天地人于一体,用“咸池”的乐队演奏《承云》,娥皇和女英唱《九韶》,屈原真是浪漫得可以。(笔者按:有人说《楚辞?远游》是西汉人的假托之作,没关系,屈原说得出这种话来的。)
颛顼又是做日历又是做音乐,而且还与日月同辉,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在五帝中最不受待见。东汉大才子蔡邕(其女即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在《独断》里说颛顼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全都亡去变成厉鬼,其中有个鬼名气极大,成语“魑魅魍魉”中“魍魉”(“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还有个说法,说他生了个怪兽儿子叫梼杌,“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你能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的怪物吗?我想不出来,所以《山海经》的想象力惊人,怎么难看怎么来。梼杌长相奇特,兼有预知未来的特异功能,所以楚国的史书就叫《梼杌》,“史以示往知来者也,故取名焉”,这就是楚史名字的来历。
颛顼还有个儿子,蔡邕漏掉了,他便是大名鼎鼎又恶名远扬的鲧,《竹书》和《夏本纪》里都提到。可从时间上判断几乎不可能,他是尧舜时代的人,和他爹隔了两百多年的时空,除非他会穿越。反正会穿越的也不止他一个(后面将会提及其他“穿越人”),就当他是颛顼的儿子吧,不过他的下场也很惨,因治水不力被舜处死。除了这五个儿子,传说颛顼还有一个儿子,那个儿子的名字经常被人骂人时挂在嘴边,叫“穷鬼”!我怀疑这是否后人在恶搞,明人陈耀文《天中记》引《岁时记》:“高阳氏子瘦约,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这个儿子似乎压根就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怎么作死怎么来,吃变质的食物,穿破衣,正月的最后一天(晦日)死于巷中,后人祭祀他的成本倒是挺低的,把不要的残羹破衣扔到巷子里就行了。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也提到穷鬼,说法略异:“昔颛顼帝时,宫中生一子,性不着完衣,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宫中号为穷子”,这个穷鬼有可能就是蔡邕所说的“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他自己不好好活着,还去吓唬别的小孩,这不太好,特此批评。
《帝纪》说颛顼的娘叫景仆(也叫昌仆,女枢),蜀山人氏,是昌意在若水下放改造时邂逅的,她的怀孕和黄帝妈妈附宝一模一样,被“瑶光”照怀孕了。我没兴趣知道“瑶光”是什么光,我已经审美疲劳了:能不能有点不一样的怀孕方式?不是大脚印就是光,拜托来点新鲜的。民间传说有个特点,话痨似地不断重复同一模式的想象。对了,《竹书》里说,少昊的母亲也是因光而孕,是星光,“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不过这位英雄母亲不是嫘祖,而叫女节。《汉书》里也说青阳的母亲不是嫘祖,而是方雷氏,一个儿子三个妈,这个少昊真是抢手,身份真是复杂,《史记》眼不见心不烦,干脆不提少昊为帝的历史,直接让颛顼上。《尚書?序》、《白虎通义》及《礼记?月令》更将少昊列为五帝之一,少昊曾为帝当无误也。
甭管少昊了,也甭管颛顼是不是默默无闻,干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走路,让女人走开”,他都得走开了,“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颛顼篇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6 08:19:41
@wingsold 2015-04-15 12:32:03
总是拿传说与神话 中的东西 忽悠人。
时至今日,史学家们也没搞明白这些人都是个什么样的具体先后顺序。搞的什么夏商周断代,屁都没搞出来。
现在有考古,二里头,夏家坝等等,要讲个证据。以前这些都不怎么公开讲,因为越考越不能证明什么断代工程。。。
不过据说出土的先秦竹书,里面有记载:天降先民,分而诸国。这一句话,大夏,只是个地域概念,应该是指一个地域内的诸多城邦,或者是城邦极松散的联合。
......
-----------------------------
夏朝可不是个地理概念,那是一个朝代,十九世,471年。也不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夏朝的宗主地位很强势,不比商、周差。五帝时代联盟相对比较松散。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6 10:28:26
夏朝的统治疆域相当大。大禹划九州,定五服,其政治手腕比五帝最后一帝舜强多了。夏朝曾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及陕西为都。大禹时,他远赴甘肃三危山诛三苗,为帝后在安徽当涂、浙江会稽召开诸侯大会。
等我写好五帝之后,再详谈大夏。
另外,没有文字的时代,口耳相传之故产生很多神话传说,传说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必相信,调侃一下还是有趣的。提到上古时代,不提传说几乎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司马迁所说不敢言《禹本纪》、《山海经》,但他还是没有办法“怪力乱神”。

谢谢阅读和讨论:-)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7 08:57:28
@伙夫长 2015-04-16 12:56:10
码一个。。。。。。。。。。。。。。。。
-----------------------------
谢伙夫长:-)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7 09:00:13
三 帝喾篇

颛顼的儿子叫穷蝉,未能继承父亲大位,即位者是玄嚣(青阳),即少昊的孙子高辛。颛顼是少昊的侄子,高辛又是颛顼的侄子。“嫘祖为黄帝正妃,生儿子,其后皆有天下”,很快就应验了。
高辛即位并不像《史记》里那几个字说得那么轻描淡写,在有限的史料中,仍可看出其中玄机。据说穷蝉是魍魉的哥哥,为争夺帝位,密谋杀害其弟,魍魉逃到凶险的雷泽,就变成了鬼,变成了一半成语。注意蔡邕那句话里提及两鬼的居处,一个在江水,一个在若水,正是玄嚣和昌意下放的地方,巧合吗?!
《竹书》也提到颛顼驾崩之后的凶险局势,“术器作乱,辛侯灭之。” 术器是谁,不得而知,但很可能与穷蝉有关,辛候则是高辛无疑。
高辛的父亲叫蟜极,母亲姓甚名谁连皇甫谧这位俨然古代帝王的“新闻发言人”都不知道,其《帝王世纪》(以后简称《帝纪》):“帝喾,姬姓也。其母不觉,生而神异,自言其名。”别的帝王母亲怀孕都伴随雷闪电鸣,唯独他妈一点动静没有,不知不觉就把他生下了,实在省心。两千年后,他的后人郑庄公生得那叫一个困难,腿先出来,他妈武姜差点把命送掉,因此很讨厌这个儿子,干脆叫他“寤生”,寤生就是逆生。威名赫赫的郑庄公名字是史上最难听的名人,姬寤生,翻译成白话文就叫“姬难产”,什么“狗剩”、“二蛋子”啥的简直好听死了,不过这个名字难听的人,做的事情漂亮至极,虽然孔子削春秋时第一笔削的就是他。他的故事好玩之极,拍个电影绰绰有余,悲剧喜剧的元素都有,真是悲喜交集,后面再说。
帝喾(念酷),真的很酷,他还有别名叫“俊”,不过这是《山海经》上说的。他不但悄没声儿从母亲肚子里出来,生下来就会说话(和他曾祖父黄帝一样),还顺道把自己名字给起了,他的无名氏母亲肯定觉得这个儿子酷毙了,当然也可能会吓得半死。她当时正在江边漫步,口中吟唱“江水兮滔滔,人儿兮渺渺”,突然脚上一震,低头就看见一个肉嘟嘟的小孩爬起来看着她说,妈咪,我叫高辛,您儿子。他娘当时就昏过去了,醒来时见那孩子还在身边,她已经不怕了,而是欣喜若狂:你再说一遍。小孩嘬着手指头,又说了遍。他娘把他抱在怀里说,儿子,你太酷了,我稀饭(喜欢)!
这孩子还有更酷的地方,长着“骈齿”,就是有两排牙齿,实在太妙了,前排坏了,后排顶上,一百零五都能啃羊腿,我相信所有的牙医都不喜欢骈齿。这个秘密,司马迁都不知道,皇甫兄悄悄在《帝纪》里说的,他还告诉我们这个“酷”娃:“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而登帝位”,他的从政履历和颛顼如出一辙,看来隔代指定接班人很有必要。美国人就不知道这个绝招,每次竞选,输赢双方都累得半死,胜利者就匆匆忙忙、一头雾水上班去了,刚摸清点情况,下一次竞选又开始了,难怪经济老是出问题,政府部门都敢宣布破产,搞什么搞?你听说过哪朝哪代的中国政府机构扬言破产吗?但美国人就是喜欢这么搞,每四年来一次,搞得像嘉年华,乐此不倦。随他们去吧,就像孔子骂宰我似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墙不可圬也”。
喾和他大伯颛顼一样,也是个音乐发烧友。 《竹书》里很具体地描述了高辛的文娱活动,“使瞽人拊鞞(念皮)鼓,击钟磬,凤皇鼓翼而舞”,瞽人就是盲人,该盲人技艺高超,玩鼓与磬两种打击乐器,好听到招来凤凰翩翩起舞,酷吧?更酷的是,曲子是喾帝自己编的,只是我想不通他为什么要找个盲人打击乐手?这再次证明盲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喾作了三支很有名的曲子《九招》(招念韶,又叫《九韶》)、《六列》和《六英》,《九招》流传久远,后来大禹高兴了就爱让人表演此曲,据说可以招来频临灭绝的奇珍动物(“致异物,凤凰来翔”)。
不过《三皇本纪》的作者司马贞认为《九招》是舜的作品,“即舜 乐《簫韶》。九成,故曰《九招》”。“九成”不是写了九次才成,而是指九个乐章,或者说是九次变奏,《九招》看样子还有交响乐的范儿。舜可能确实是音乐粉丝,他的岳父尧给他的“聘礼”其中就有琴。考虑到舜的功绩太多,且《五帝本纪》未提他作曲方面的才华,就把《九招》归入喾的名下吧。
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我觉得《史记》关于五帝的文字比《帝纪》和《竹书》差远了,提到高辛全是空泛的大词,一点实质性内容都没有,颛顼好歹还搞了一次环球之旅,日光、月光尽收眼底,高辛可能是个宅男,成天卧家里玩摇滚,要不就想心思,“其色郁郁”,那股不动声色的劲肯定是学他大伯;“其德嶷嶷(念疑)”,德行高尚得“需仰视才得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美德被司马迁翻译成文言文“普施利物,不于其身”。此外,他“可持续性”地继承了曾祖黄帝以及大伯颛顼的做过的好人好事:不搞铺张浪费(“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掌握节气变化从事生产活动,对鬼神继续表达崇高敬意。他的疆土和他大伯的一样辽阔,“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风雨所至”四字纯属多余。
《竹书》提到喾在玩音乐之余,作了一件符合他身份的大事:“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46岁那年,他灭掉了一个不听话的部落有郐氏,从此那个黑暗的部落就被“日月所照”了。
接下来,我们要来谈谈帝喾的家事了,谈帝王的家事不算八卦,因为帝王的家事即是国事,不过帝喾的家事确实八卦,而且每一条都可以上头条。
司马迁不知道出于什么考量,先把帝喾的老婆裁员一半,只挑小三和小四说事(老大和老二分别放到后面的《周本纪》和《殷本纪》,起码得提一下打个伏笔吧,老爷子有才华,就很任性),而且毫无“新闻”价值:“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完毕,就这些,他连小三和小四的名字都懒得说,我实在想不通是为什么。以前每个“母后”都有名有姓,喾的母亲无案可查只能付之阙如(有资料说,喾的母亲叫握裒,不过出处不明,聊备一格吧),小三和小四在在赵国史书《世本》有备档,司马迁不可能看不到,她们俩的儿子可都是帝啊! 陈锋氏和娵訾氏连姓都谈不上,它们是两个氏族的名族,就像昌意的老婆是蜀山氏族一样。《世本》说得很明确,小三陈锋氏名叫庆都,小四娵訾(念居姿)氏芳名常仪。我为什么非得要把这两个女子的名字说出来呢?因为我知道,于是我说,还有表示尊重妇女,以示和不尊重妇女的颛顼划清界限。
我也任性一下,不顺着《史记》的顺序,且按一二三四的数字排序。喾有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四子皆有天下。
元配有邰氏,芳名姜原。有天没事出去踏青(“出野”),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身上穿着曾祖母嫘祖发明的丝绸裙子,一边走一边跳,衣带也是飘飘的。飘着飘着,她在地上看见了我们已经见识过的大脚印!又见大脚印,我已经麻木了,但姜原心花怒放(“心忻然说”),一脚踏上去,效果一如聪明的你们所料:她怀孕了。只是我们都想不到的是,那一踏的风情如同触电,如此立竿见影:“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伏羲娘华胥踩的脚印质量明显不如姜原踏上去的好,好得让姜女士害怕万分,觉得这个儿子来路不正,一生下来就把小孩丢弃在小巷子(“隘巷”)。我以为她是因为没法跟“又酷又俊”的丈夫交代才狠心把儿子扔掉的,帝喾那么英明神武,不那么容易被糊弄吧?
虽说大伯颛顼规定女子需给男子让路,但没说女子不可以进“桑林”呀。“桑林”非关日月,只管风月,纵“风雨所至”,也要“风雨兼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就是这个意思。这孩子命大福大造福大,牛呀马呀避之唯恐不及,姜女士只好忍痛把准备把儿子弃林子里,偏偏那天林子里人多(什么林?桑林乎?),她因害怕被控虐待儿童罪,就只好改主意。改主意不是不弃,而是继续弃,只是换个地方:放在水渠的冰面上!什么娘啊?为了自己有个交代,这么狠心。不过没关系,一只大鸟飞来,该鸟体贴入微,一只翅膀垫在孩子身下,另一只盖在身上,两层羽绒被,孩子自然冻不着了(《毛传》云:“大鸟来,一翼覆之,一翼籍之”)。我看到有篇文章说别的国家也有弃婴的传说,举摩西为例,哪跟哪啊?摩西被弃是因为他父母想要保全他的性命,因为法老丧心病狂要杀所有居住在埃及地的犹太人头生的男婴,摩西父母藏不住了,才把儿子放筐子里顺水漂走,法老的女儿救起并收养了摩西,才有了辉煌的出埃及记。
姜原守在一边,看见如此神迹,她二话不说把孩子抱回去给老公:这样的孩子你敢不要?!喾自己的出生本就神奇得“来无影,去无踪”,他娘创造了首例无痛分娩。大伯颛顼和曾祖父都是什么光照出来的,凭什么自己的儿子的出生就要大众化?大众都是搓出来的,当不了帝,所以出生才平凡。贾平凹老师说普通人才说普通话哩,还举例说毛 就不说普通话,周副 也不说普通话。 说的话倒是蛮“普通”的。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7 10:39:00
喾就这样收留了“弃”,连名字都懒得改,还叫“弃”,可见他心里头还是有些小想法,又不足与人道。弃后来有个挺高大上的名字“稷”或“后稷”,不过那是后人给他起的,其实是个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在农业领域的杰出贡献,稷就是谷子。他的后人建立了伟大的周朝,长达825年,足以媲美美尼斯的埃及王朝。
二老婆名字很好听,曰简狄,据说是有娀(念松)氏的头号大美女。有次她和两个闺蜜在湖中游泳嬉戏,湖边有一片林子,突然一只玄鸟从她头上飞过,下了一只蛋。简女士居然伸手就接住了蛋,多快的身手啊!实在让人吃惊,更令人吃惊的是她把那只鸟蛋生吞下去了,想必她当时一定是饿疯了吧?作为帝喾的次妃,怎么着也有足够的“体己零食”(那时还没有钱,所以她没有体己钱)吧,何至于此?当着闺蜜的面这个做,实在有伤国体啊。最吃惊的在后头,那个鸟蛋让简女士怀孕了!看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帝喾不一样,我非常欣喜,终于看到大脚印和“光电效应”以外的怀孕方式了!我忽然想明白简女士为什么那天邀约两闺蜜游泳了,那是两证人呀!那两闺蜜果断站出来作证:真的就是酱紫的,玄鸟虽然飞得快,但不如简狄姐姐的手快!简狄的生育方式也极其古怪,破胸生出儿子!我怀疑古籍里胸是否为腹的误写(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过就算是破腹产也匪夷所思,那时候能做这种手术?!
玄鸟到底是什么鸟?有说玄鸟就是燕子,不知道对不对,我总觉得这说法“化神奇为腐朽”,燕子有啥“玄”的呢?就算玄鸟是燕子,让简狄怀孕的燕子一定是神奇的燕子,简称“神燕”。把玄鸟当燕子,跟郭沫若先生的看法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7 11:53:20
自提一下可以嘛:-)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7 23:03:51
郭老在《历史论》一文里,本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路,认为玄鸟乃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这可能又过于“唯物”了。虽然民间确实赋予“鸟”这方面的意思,但玄鸟此鸟非彼鸟,郭老想多了,一只男根从天上飞过,什么意思啊?这算是浪漫的唯物主义还是唯物的浪漫主义?让玄鸟就是玄鸟,飞行在传说的天空挺好。
帝喾怔怔望着来历不明的孩子,充满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惆怅感,心想以后一定要抽出一部分创作音乐的时间,多陪陪和玄鸟擦肩而过的太太。他给孩子取名契,无独有偶,这个字发音和“弃”是一样的,虽然这个孩子名念“谢”。契念谢,只此一例,是喾为儿子量身定做的,否则两儿子加一块叫“弃弃”挺不像话。契的后人创建了商朝,国运554年,在中国王朝排行榜上排第二位,仅次大周。现在做大买卖或小买卖的被称为“商人”,就是因为商朝的人会做生意。
弃和契后来都跟着舜混,混得都不错,弃当上了农师,相当于农业部部长,契当上司徒,两人都位高权重。那时候就有司徒这个职称吗?如果有,契是第一个司徒。司马迁使用的个别名词有些明显超前,“公孙”姓氏和“司徒”职称都应该都是在周朝时才有。
现在让我们来关注小三庆都和小四常仪的儿子们了,她们生的儿子在事业上比姜原和简狄的儿子成功得多。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8 04:55:09
庆都生子叫放勋,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帝尧,下面的一章专门讲他真假莫辩的丰功伟绩。庆都的怀孕和神农母亲女登颇为相似,都与龙有关。一般人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庆都常在河边走,“常有龙随之”(见《竹书》),随即她就怀孕了。儿子在她肚子里待的时间“很短”,只有十四个月,比黄帝少了十一个月。我相信这个儿子并没有让喾吃惊,因为已经有过两个神奇的儿子了,第四个儿子神奇一点又有什么神奇?
第三个儿子是第四个老婆常仪生的,叫挚。这个儿子才真正神奇,与光无关,与大脚印无关,与龙无关,没有任何神奇之处,就那么自然而然地生下来了。“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喾对这个“真”儿子喜欢极了,有多喜欢?他把帝位传给了挚,不给老大老二,也不给老幺,偏偏给了不尴不尬的老三,足证他有多偏心。
《帝王纪》里说挚其实是老大,尽管他是最小老婆生的。假设这是事实,那就更“头条”了。第一个孩子是第四个老婆生的,那前面三个都在忙什么或者喾在忙什么?这也许暗示喾喜欢的只有老四,同时我们也必须理解喾确实很忙,“日月所照”的疆土需要料理,还要作曲、玩打击乐,和老四生孩子算是加班了。哪有时间和一、二、三夫人儿女情长?于是三位夫人只能“一二三”齐刷刷地“出野”或“出浴”。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8 09:02:45
《竹书》称帝喾在位六十三年,活了一百零五岁。后世有一个皇帝的实际在位时间和他一样长,那个皇帝是乾隆。也有一说喾在位七十年,没关系,乾隆当了六十年皇上,三年太上皇,喾做七年太上皇有啥不可以?我甚至觉得他做七年“太上帝”非常可以理解,因为他要扶三儿子(或者大儿子)挚上马走一程。
喾为儿子挚继位应该花了不少心思,我们可以从尧的出生地看出些许端倪。《竹书》说庆都“生尧于丹陵”,丹陵在湖南攸县。喾的都城在亳(河南偃师),从河南到烟瘴之地湖南可够远的,中间还要经过另一个烟瘴之地湖北。当年玄嚣和昌意也不过被父亲流放到四川去,蜀道虽难,但四川就在陕西隔壁,路途并不遥远。喾把怀孕的老婆庆都送到那么远的地方待产,肯定不是因为湖南有特别先进的“月子中心”,而是希望庆都的孩子离得远远的,好让爱子挚少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真是用心良苦。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庆都的孩子一直都没有回河南。
可惜他挚爱的儿子挚太不争气了,喾崩后仅两年,他就被废。《史记》说挚“不善”,至于怎么不善,不清楚。很清楚的是“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伟大的尧帝,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他老人家,连韦小宝都知道“鸟生鱼汤”,那个“鸟”指的就是尧。尧帝之所以名气这么大,是因为他背后有两个强大的“网络”推手,一个叫“儒家”,一个是“墨家”。
好了,放勋,登上历史的大舞台吧,所有的布景都搭好了,就等着你唱念做打。(帝喾篇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8 11:28:35
@伙夫长 2015-04-18 10:53:11
赞一个 继续。。。。。。。。。。。。。
-----------------------------
非常感谢鼓励,您是第一个给我点赞的人:-)
这是第一次在天涯发长文。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9 05:37:03
《竹书》说尧“封于唐”,其实他先被封于“陶”,然后才是“唐“,故而被称为陶唐氏。“陶”即现在的山东定陶县,“唐”有说是在河北,也有说在山西。尧于“唐”继承帝位,所以被称“唐尧”。李渊把国号定为“唐”,因李老汉认定其发迹地太原即昔日唐尧的帝都。我相信李渊,他是个老实人,造反和做太上皇都是被他那个狠角色儿子李世民所逼。
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一上来就热情洋溢地讴歌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接着说他虽既富且贵,却不摆“高大上”的谱(“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尽管他是名副其实的“高大上”,想想他的身高,姚明都矮一大截。好玩的是,太史公刚说尧不摆谱,立马就粉墨重彩描绘他出行的排场:头戴黄色冠冕,身穿黑色礼服,白马红车,要多气派有多气派!这可是孔夫子的“春秋”笔法啊。排场里颜色有点乱,黄黑红白,对比鲜明,如果再来点绿,那就完全像张艺谋给配的色儿。
尧重复做着他家先辈们做过的好人好事,比如顺应天时,按时种庄稼,敬鬼神(司马迁把敬鬼神的程序简化成“致敬”,看来以后得慎用“致敬”二字),勤俭治国。当我看到这些事迹的时候,脑子很乱,分不清谁是黄帝,谁是颛顼,谁是喾,谁是尧,他们的德行和作为没有任何区别,他们唯一不同的就是名字。总而言之,帝尧时代形势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众功皆兴”)。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9 09:49:26
原来不顺的事情是发大水了。既然帝发问了,底下马上七嘴八舌地发起言来,放齐是个马屁精,第一个举手,大声说太子丹朱很聪明,是个开放搞活的明白人(“嗣子丹朱开明”)。尧一口否决,说NO,丹朱粗暴顽劣,不能为帝。尧的高风亮节顿时跃然纸上,只是一旦综合其他史实,这个场景基本站不住脚,虚构者不是司马迁,而是圣人和他们的弟子们。
大臣讙(念欢)兜出了一个超级馊主意,他竟然推荐共工!如果我是尧,立马就踹这家伙一脚。共工不是早在颛顼时代就恼羞成怒头撞不周山自杀了吗?难道那次没死成又多活了一百来年?尧一口回绝了讙兜的馊主意,说NO,共工此人口是心非,不可用。我举双手赞成帝尧的英明决定,共工岂止口是心非,完全是个职业麻烦制造者,在女娲时代把擎天柱撞断,从而提供女娲一次极好的工作机会。女娲和帝尧差了足有2000年,共工是怎么穿越的?他后来再次穿越和大禹争斗,也许穿越是他锻炼身体的方式,就像夸父喜欢和太阳赛跑一样,纵被渴死累死也在所不惜。
另外一个擅长穿越的人是后羿,他老婆是著名舞蹈演员嫦娥,他在三皇时代和伏羲与女娲的女儿宓(念伏)妃谈恋爱。颛顼时代后羿听说共工穿越了,跟随而来,拿共工当靶子,共工没被射死,但被活活气死。据《山海经》说,尧时代后羿也出现了,并射死了帝九个儿子,谁让那九个“帝二代”那么丧心病狂地“炫富”,动不动就溜出来在天空闪亮登场,把天下所有人的眼睛都给亮瞎了。不过这事听着不靠谱,天上有十个太阳,怕是连海都给烘干了,怎么会发大水?更不靠谱的是,那个生下十个太阳的“辉煌”的帝,不是天帝,而是帝俊。帝俊就是帝喾,帝喾是尧的亲爹!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19 12:05:40
请问大标题“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可以修改吗?这个题目太糟了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0 01:04:04
改成什么? @卢江子 22楼 2015-04-19 12:05
请问大标题“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可以修改吗?这个题目太糟了
-----------------------------
@代北六镇 2015-04-19 12:51:47
-----------------------------
写全了好像太长:

大随笔第一部:《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

先谢过!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0 01:07:06
讙兜不知道究竟是别有用心还是崇拜共工会玩穿越,抽冷子又向尧举荐共工,尧没办法,就让共工去当工师。工师权力很大,百工之长,举凡建筑、炼铜和手工业全归他管,相当于现在的工业部和冶金部部长。工师这个职称到汉代一落千丈,成了工匠的代名词,在王充眼里就是个采矿石的矿工(“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论衡》)。
我早在第一章三皇时代就说过共工是个灾星,无论他怎么穿越,他的本性都没变。他工师岗位上表现一如所料,“共工果淫辟”。怎样利用职权搞“淫辟”?周永康和徐才厚是这方面的形象代言人。
尧明知共工“不可”,仍然给足讙兜面子,因为他得罪不起。讙兜是大部落三苗的老大,《山海经》里说:“讙头生苗民”,传说他人面、鸟喙(念会),还有翅膀,“手足扶翼而行”,这个怪异的行走姿势说明他不会飞,翅膀只是是个摆设,像个羽毛织的披风,装酷用的。讙兜的三苗很强悍,后来给舜制造了不少麻烦,直到大禹,借助天灾才把“苗头”给彻底灭了,三苗此后再未出现在史册里。
尧问在座的四位大佬(“四岳”)谁可抗洪救灾,大佬们一致推荐鲧。尧说鲧不听话,祸害乡里(“负命毁族”)不可用。大佬们肯定收了鲧的贿赂,使劲给鲧说好话,说他真不是那样的坏人,先用用再说呗。“尧于是听岳用鲧”,这几个字颇堪玩味。往好里说,尧有民主作风;往不好里说,尧没什么主见,明知鲧是个什么样的人,还听信一面之词,不是“其知如神”嘛?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