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到夏商

字数:418430访问原帖 评论数:257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5-04-15 20:06:00 更新时间:2021-04-14 07:46:23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0 09:24:58
其实都不是,原因很简单,尧拿他们没办法。《五帝本纪》后面有句话说得委婉,但很清楚:“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四岳“强”尧所难,尧却只能委曲求全。他不敢得罪讙兜,更不敢开罪四位老大,被儒、墨抬上天的圣主帝尧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风光,有八采眉也不顶事。
鲧走上工作岗位九年,一事无成。很明显,四岳无知人之能,尧不追究他们的妄荐之罪也便罢了,过后又“蒙太奇”地跑来直接问“四岳”说:“朕在位七十载”,你们中有谁可以来接我的班吗?第一个自称“朕”是秦始皇,太史公又预支了称谓,尧应该说“俺”或“额”才对,取决于山东话或山西话对他的影响。
这“四岳”到底是何方神圣,让尧如此言听计从?
《史记》里把“四岳”当成四个人,但没说他们是谁;西汉人孔安国(孔子十一代孙)认为四岳“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权力确实够大,执掌国家军权。《国语?周语》里认为四岳是一个人,“共之从孙四岳佐之”,身份很明确,四岳是共工兄弟的孙子(从孙)。四岳确实不必是四个人,就像“八大山人”无需八个和尚组队,“二蛋”也不需要两个人承担。四或是一没有定论,我的本家夏僎和稀泥说:“以四岳为一人,或谓四人,于经无害,故两存之。”
如果四岳真的是共工从孙,从四岳资历来看。那么共工当时怎么着也都一百多岁了吧?还在工作岗位发挥余热并且德高望重,玩穿越的人就是不同凡响。
《史记》尧出场时,司马迁把他打扮得像个与日月同辉的圣主,可这圣主做事纯属阿斗型,没见他做成任何一件事!太史公反讽的功夫了得。如尧这般窝囊的“圣主”实在罕见,那个懦弱、因郁闷而医治无效的光绪偶尔还敢和慈禧唱对台戏哩!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1 07:43:48
除了讙兜和四岳外,别忘了尧还有两个哥哥:弃和契,他们的后人创立中国最长寿的两个朝代周与商。弃自小就有雄心壮志(“屹如巨人之志“),《五帝本纪》的尧时代里,他没有露脸。但《竹书》里他露脸露大发了:“放帝子丹朱”,他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把丹朱给流放了!
外有权臣,内有家贼,尧的帝位一不小心就会被另一只屁股坐上去,他只能小心翼翼地平衡各方势力,不让政变发生。
尧肯定聪明绝顶,据说围棋就是他发明的,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围棋是所有智力游戏里最复杂的,它的规则很简单,我儿子三四岁时就会玩,但要玩好它可就太难了。电脑发展到现在功能非常强大,可最好的围棋软件连业余一段都对付不了。被誉为围棋奥林匹克的“应氏杯”老板应昌期悬赏一百万美金,只要通过专业初段的九子关即可,至今无人领走那笔花红。仅有二色的围棋,气与势瞬息万变,黑白之数瞬间颠倒,这就是“博弈”。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说干嘛不去下围棋呢,下围棋可以陶冶情操(“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围棋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游戏,西方人玩不了。国际象棋那直来直去的路数和“千古无同局”的围棋相比,显得格外天真。
尧发明围棋的初衷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盈盈期许,为了开启丹朱的心智。丹朱性格暴躁,围棋能让他静下来;丹朱头脑简单,围棋能让他复杂起来。尧花了那么多心思培养儿子,肯定不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职业九段,而是为了让儿子成为九五至尊,是真正的望子成龙。尧比他父亲喾高产,有十个儿子,其中九个儿子参与考察舜的日常生活,被舜影响得温良恭俭让(“尧九男皆益笃”),其后这九子却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飞,不见任何史料,什么说法都没有,只剩丹朱。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1 10:16:46
自我提拔一下。。。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1 12:03:54
丹朱的妈妈叫散宜氏(传说里丹朱妈妈另有其人,是个鹿仙子,这个听听就可以了),不知道为什么《五帝本纪》里不提尧的妻室,尧既然那么伟大,妻以夫贵,怎能名不入正史?当然颛顼的老婆们也没被提及,这个可以理解,他让女人“走开”嘛。既然只剩下丹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尧只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尽管儿子资质欠佳。
很难想象,当尧听到放奇推荐丹朱走上领导人岗位时,他会一口谢绝,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丹朱有多差劲说他“顽凶”,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个地方编的痕迹太重了。再说一遍,瞎编的人不是司马迁,他只不过照搬被“圬”(粉刷)过的“史料”而已,比如《史记》里关于黄帝的某些段落,几乎一字不改从孔子和宰我的对话里抄下来。即使在《五帝本纪》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尧心迹的蛛丝马迹。尧临终前,“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注意那个“权”字,妙不可言,“权”有变通之意,意思是实在没辙了才让位于舜!
尧清楚丹朱有几斤几两,因此他需要找个能干的人来辅佐儿子。他先问四岳他们当中谁可继承他的大位,四岳异口同声地说他们不配。尧明显是在试探四岳,表面又显得对他们极其尊重。尧把帝位摆在四岳面前,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厄里斯把“献给最美女神”的金苹果摆在三位女神面前一样,那个“金苹果”引发了十年之久的特洛伊之战,死人无数,还导致“无数英雄竞折腰”,好些个半人半神的超级猛人稀里糊涂地永垂不朽了。“金苹果效应”是人类嫉妒心理的体现。可想而知,四岳中的任何一人接受了帝位,他就立刻成为另外“三岳”的敌人,一旦打起来,四岳就会变成“四丘”。尧很聪明,但四岳也不傻,难得谦虚起来,不惜骂自己品行低下,不配为帝(“鄙德忝帝位”),同时他们一致推荐舜。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2 08:09:35
谢谢楼上二位。
今晚决定多贴一节:-)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2 08:12:31
尧早知舜的大名,当即“准奏”。他给舜OFFER工作的同时,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OFFER出去,让她们同时嫁给舜。这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他是唯一一个同时把两个女儿嫁给同一个男人的帝王。他让舜成为双保险“驸马”,那两女儿还肩负着特殊而神圣的使命,让她们观察舜到底咋样(“观其德于二女”),他把女儿当间谍在用,女婿当成工具在使。只是他做梦都想不到,舜的魅力有多大,那两个女儿死心塌地地爱上了舜,其后才有了湘妃竹的传说。在那个充满眼泪的传说里,强势的舜盛极而衰,成了另一个弱势的悲剧人物,此是后话,慢慢再说。强和弱,如同黑与白,不定什么时候就掉个个儿。
舜的工作能力超强,内务外交都得心应手。舜在内务方面“慎和五典” ,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相当于“五讲四美三热爱”,同时狠抓纪委工作,使百官都遵纪守法;外交方面他在保持大部落风范的同时又让外国友人宾至如归,所谓“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怎样才能让“四门穆穆”?这个技术含量超高,地球人未必都能理解,后面再说吧,不过我也没多大把握能说明白。
考察了女婿舜治国能力后,尧的下一个考核项目就匪夷所思了。那个项目类似现在非常火的电视真人秀:野外生存体验。在电视节目里,那些参赛选手处境都很艰难,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有的人在镜头前崩溃大哭。但他们不至于有生命危险,因为剧组和救护人员就在不远处跟着,猛兽都吓得躲得远远的。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2 08:13:17
舜可就没这么好命了,于暴风雷雨之中,尧命他进入山林川泽。那时深山老林里什么猛兽都有,不像现在看到一个野生老虎都是新闻,有人为了上头条,不惜伪造老虎行踪,因欺诈罪进了班房,自己得绰号“X老虎”,也算是求仁得仁了。大泽里的各类怪物正目光炯炯地等着入选《山海经》,舜就在猛兽和怪物们的目光中孑然而行,没有剧组和医护人员相随,滚下山坡自己爬起来继续行走,他看起来就像一个行走的泥团,嘴里唱着歌给自己打气“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怪物、猛兽和它们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到底谁才是怪物呀?就这么着,舜“浑身是胆雄赳赳”地出现在尧面前,尧竖起大拇指夸他方向感真好(“舜行不迷”)。看到这里,我挺困惑,尧是想让舜成为一个特种兵吗?没听说哪个帝王这么往死里TRAIN他的继承人,除非他真的想让他死。
尧本来打着如意“围棋盘”让舜辅佐儿子丹朱。他当然希望舜能干,否则怎能应付险恶的讙兜、阴险的四岳和凶狠的职业穿越人共工?他也知道舜能干,否则也不至于一上来就把女儿嫁给他,还一下子嫁俩。可他哪里料得到他舜那么能干,和李世民一样能干!舜给他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当他看到舜全须全尾地自山林川泽“体验”归来,他就明白什么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按《五帝本纪》的说法,尧在祭祀先祖的文祖庙举行盛大仪式,正式委任舜代他行天子之职,舜惴惴不安地接受了(“于德不怿”)。尧为帝七十年,当了28年“太上帝”后撒手人寰,“百姓悲哀,如丧父母”,全国举丧三年,取消一切文娱活动。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2 11:12:29
这就是儒家推行变态的“三年之丧”的源头,推广者是孔子,他创造性地把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制为礼,然后信心十足地告诉他的弟子们“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圣人的自信心太强大了,他能把一个人的小想法说成天下通例,简直莫名其妙。这个三年之丧对于国政乃至个人的影响不可估量,宰我就质疑孔子说三年太久了,礼和庄稼都荒废了,被孔子骂没良心。其理论根据是小孩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之丧,就是纪念在父母怀抱的三年。(笔者按:孔子的孝道还是不够狠,如果再加上为娘怀胎十月之苦,凑个三年零十个月岂不更显“孝顺”?)这么乱七八糟、牵强附会的理论居然被后世奉如圭皋,实在让人无语。中国历史让后人无语的东西太多了,有的玩意明明是假的,可被堂而皇之地写入正史,所以胡适愤然地说历史是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三年之丧”期满后,舜跑到南河(河南境内的黄河)的南岸去了。他去南岸不是因为憋了三年需要渡假,而是为了把帝位让给丹朱,于是自己躲了起来。他这一招也许是学许由。许由是尧时代的隐士,名气极大(不知道他怎么把名气“隐”得这么大,广告界人士可以学学),尧想把天下交给他,许由便躲到颍水之阳的箕山下。尧不死心,再次登门相邀,许由受了奇耻大辱似的,跑到颍水边洗耳朵。真是名士风范十足啊,另一个更有范儿的人马上就出现了。那人是个农民,正牵着牛准备给牛饮水,见许由神经兮兮的鬼样子就问他干嘛,许由就把他“受辱”的经历述说了一遍,该农民转身牵牛就走,说他洗耳朵把河水弄脏了,他的牛喝了会闹肚子。许由听了兴许一头就栽河里去了。
丹朱如果接受了舜的“馈赠”,那他真是白学围棋了,大局观太差。因为没人拿他当天子,诸侯都去朝见舜而不理会丹朱;歌手们唱歌歌颂舜而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也去找舜。(“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这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2 12:16:47
睡前举重,抬一下:-)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2 12:29:28
@dabenlong1 2015-04-22 12:21:16
好,等着更新
-----------------------------
好的,明天见:-)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3 00:08:15
昔日幽静的南岸顿时冠盖如云,鼓乐喧天,丹朱的宫殿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歌手们的歌声声声入耳,舜并没有跑到南河里洗耳朵,而是无可奈何地仰天长叹:天意如此啊!于是在诸侯、臣民的祝福声中登上天子之位,正式成为帝舜。
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但这是真的吗?粉底固然可以遮盖雀斑,但风吹雨淋粉之后,原来的面目就露出来了。
《竹书》又名《汲冢纪年》,中国最早的编年史书,战国魏国史官所作,它一直埋葬在魏襄王的墓里,幸运地躲过秦始皇的那把火,直到西晋,被一个叫做不准(念否标)的盗墓贼从汲郡古墓挖出来,那些竹简泄漏了尧和舜的隐私。可惜司马迁没有机会看到那些竹简,以他老人家的求实精神,《史记》也许不是现在的样子。
遗憾的是,《竹书》原本在宋代突然消失了,它的消失也许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程朱理学在宋代大行其道,程朱师徒孙(朱是二程第三代弟子李侗的学生)三人都成了“圣人”。“理学”成立的前提必须有尧舜圣主在那供着,尧舜在《竹书》里不得不说的事必须消失,后人根据先宋文献淘换出来的《竹书》已经十丢其九。但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残存的片言只语里窥见历史的真相:“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段话可以入选最佳历史微型小说,故事完整,前因后果一清二楚。
“德衰”是否包括由于任用“淫辟”的共工对国家和臣民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否包括无能的鲧耽误治水九年?想想一个国家有九年泡在水里,那是多么可怕的灾难啊!你可以说尧也不希望这些事发生,他是被逼无奈。他确实无奈,可一个帝王不能制约、反倒受制于权臣,连一个合格的君主都算不上,还圣主,好意思吗?就治国而言,他比后世的李世民和康熙差远了。“德衰”是否还包括把舜送去“野外生存体验”?当舜九死一生归来,他眼里的岳父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娥皇、女英眼里,尧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3 07:21:52
舜囚禁尧,肯定得到权臣支持,否则不可能成功,这也暗示了尧当时众叛亲离。尧的哥哥弃还把丹朱流放了哩,也许正是弃和舜联手把丹朱给“偃塞”了,使得这对父子不得相见。弃和契后来在舜治下都得到重用,不是偶然的吧?《史通》里说“舜放尧于平阳”,平阳在山西临汾附近,据说囚禁尧的地方还有记号,大概是类似“闲人免进”的标识吧。如果真有所谓的“三年之丧”,也许是舜制造的假象,那三年是尧被囚禁的三年。
尧去世后,舜走个过场让位给丹朱,毕竟丹朱才是尧制定的接班人。丹朱在舜于南河“度假”的三年曾为帝,所以古籍里有“帝丹朱”之说。
《竹书》并非孤证,圣人榜排名第三的荀子在《正论》里直指尧舜禅让是胡说八道,不值一提(“夫曰尧舜禅让,是虛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荀子直率得可爱,像个大活人,其余的大都是虚假、僵硬的泥塑。韩非子也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尧和他父亲喾一样,都未能如愿以偿。喾扶挚上马走了七年,一松绳挚两年后就翻身落马。丹朱也没好到哪里去,如果不是更惨的话。
“其知如神”的尧太天真了,压根就不知道人性有多黑暗。当年他们母子被打发到湖南、河北或者安徽的“月子中心”的经历,还是没有让尧吃一堑长一智。舜就像年轻时的尧,尧不就是取挚而代之吗?舜取丹朱而代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尧比高祖黄帝还高寿,在位98年(《竹书》说是100年),享寿116岁,在五帝中最长寿。如果你问我他真的那么长寿吗?我只能对你耸耸肩。远古的人没有出生证,没有文字,数字概念也未普及,一切全凭口耳相传,尤以白胡子老头和白发老太的话最有权威。既然书上这么说了,无法深究,姑妄言之,姑妄信之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不管尧舜之间发生了什么恩恩怨怨,尧都要把舞台让给舜了。
舜,看你的了。(帝尧篇完)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3 09:32:05
再见,尧;你好,舜。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3 10:56:51
五 帝舜篇

舜是苦出身,不像其他四帝都含着金汤匙出生,虽然他是颛顼帝的第七代子孙。颛顼的儿子穷蝉因为某种原因被父亲打入冷宫(此种因由通常是政变未遂),祸延子孙,其后人全成了卑微的平头百姓,所谓“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出身贫寒,出生却和其余四帝一样不同凡响。 舜的母亲叫握登,和黄帝,少昊和颛顼的娘一样,因为“光电效应”怀上舜,汉儒郑玄说“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枢星之精”是什么,这远远超出了我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我只知道那是一道光,很耀眼。握登在一个叫姚墟的地方生下舜,所以舜姓姚,就像黄帝生于姬水而姓姬一样,姚墟在翼州,就是赤龙赠给庆都的画上,尧大脚所踏之地。(笔者按:另有一说称姚墟不在河北,而在山东菏泽)。
司马迁声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此说有误,黄帝、颛顼和喾都姓姬,尧则姓伊祁或伊、祁。先秦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从母,表示血缘关系,因此同姓者不相婚配;氏,表示社会关系,代表身份贵贱、官衔或封地,比如尧是陶唐氏,舜为帝后,以自己的部落名“有虞”为帝号,所以他是有虞氏。
可能“枢星之精”能量过于强大,导致婴儿双目产生突变。舜生下来每只眼睛都有两个瞳仁,所以他名叫“重华”。后世还有个双瞳仁的名人,叫项羽。舜年幼时,母亲握登就过世了,舜开始了他悲惨的童年及青少年生活。
舜有双瞳仁,而舜的父亲连一只瞳仁都没有,所以名叫瞽叟,这其实算不上名字,仅仅是个缺乏敬意的外号而已:瞎老头。他确实是个瞎子,不仅眼瞎,而且心瞎,“盲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不适合他。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3 12:05:39
自提,睡觉去了,横横。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4 06:46:25
这瞎老头可能挺有本事,应该还置下一份小康的家业,否则他不可能在握登死后就续上弦了,人家总不至于图他眼瞎吧?他跟第二任妻子生了个儿子叫象。他很溺爱这个小儿子,这可以理解,一般父母都很宠爱老幺,可这瞎老头喜欢小儿子到了足够引起司法部门严重关注的地步:他时常琢磨着杀掉大儿子!(“常欲杀舜”)舜的后母和弟弟象也要杀他,舜在家里成了被通缉、猎杀的对象。我不知道还有谁的生活比舜更悲惨,高玉宝不就被地主老财剥削不让读书识字吗?起码无性命之忧吧。舜朝不保夕,成天想着“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如果有明天,他根本不需要考虑怎么装扮自己的脸,在脸上掐一把,知道疼就谢天谢地;如果没有明天,他更不用操心怎么说再见,因为没有任何人要和他说再见,他在家里完全是个多余的人,就像卡夫卡笔下最后变成虫子死去的格里高尔。
舜很机灵,也许因为双瞳仁的缘故,他可以看穿别人的心思,所以一次次地逃过了三人组的追杀,想杀他,门都没有(“欲杀,不可得”)。舜在家里经历的密集“逃生训练”没有白受,否则在不久的将来,他能否通过岳父为他准备的“野外生存体验”是个疑问。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完美诠释了孟子对于“成功代价”的定义。
舜年纪稍长,就离家出门打工,其活动范围涵盖山西、河南和山东,尤以山东为最。他擅长的工种实在是多,好像没有他不会的,真是“遭虐待的孩子早当家”。他先去历山一带做农夫耕田,教当地人打井,他掘井的技术先进,当地人称之为“舜井”;接着去雷泽做渔夫打渔,又去黄河边烧制陶器,再到寿丘一带制作日常生活用具(“什器”),然后又去做生意,在顿丘批发产品,然后拿到负夏去卖,赚取差价(《尚书大传》“贩与顿丘,就时负夏”)。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4 09:42:45
@似水归涵 2015-04-24 09:12:06
越是时代远久的 历史 ,越是难写...
-----------------------------
是啊,资料极少,有限的资料还包裹着一层神话迷雾。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4 11:00:35
农、工、商领域他全都涉猎,而且成为这三个领域的龙头老大,当然,其逃生术也是超一流。他之所以无所不能,是因为他受过的苦“曾益其所不能”。
舜出门在外,只要家里带信需要他,马上回来帮忙(“即求,尝在侧”)。用劫后余生、死而后已的精神孝顺父亲、尊敬后母、爱护弟弟,每时每刻都谨小慎微,没有丝毫懈怠。尽管他在外面已经是个成功人士,回到家里仍然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他确实不敢也不该“懈怠”,因为一不留神就要跟自己说再见了。
他这种强悍到变态的爱心依然打动不了眼瞎心也瞎的父亲,狼心狗肺的继母和没心没肺的弟弟,但打动了朝野。舜二十岁时,以孝道闻名于世,成为“年度感动全国人物”和“部落道德楷模”。“四岳”在他面前自惭形秽,自觉他(们)的德行不配为帝,于是向帝尧隆重推荐舜。尧当然也是知道舜的,他手下的狗仔队早就出动四处搜罗舜的动向,一份份关于舜的家庭生活及社会活动的报告虽没有出现在尧案头(脑筋急转弯:为什么尧的案头没有狗仔队的报告?因为那时没有文字),但回荡在尧耳边。
原来舜在打工赚钱之余,还大搞精神文明建设。舜在历山务农时,农人为抢占耕地经常大打出手,都想让自家田地多个一两分;一年后当舜离开时,历山农人互相谦让,都希望对方田地多个一两分。这是韩非子在《难一》里说的,韩先生嘴一向很损,和他老师荀子有得一拼,难得听他表扬谁。
舜离开历山去河滨。河滨地区制作陶器的小作坊很多,不知道是工艺不过关还是偷工减料,所产陶器皆为粗劣产品。舜蹲点一年半载之后,河滨陶器成了信得过的拳头产品。这也是韩非子说的,被司马迁引用:“河滨器皆不苦寙(念羽,劣质之意)”。
舜的社会价值还远远不只如此,他离开某地后,其影响却持续发酵。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5 07:05:26
谢谢二位褒奖:-)
楼主:卢江子  时间:2015-04-25 09:09:28
多谢XIE兄!待会上贴伺候:-)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