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清明祭关帝文(转载)

字数:3737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4-27 19:28:59 更新时间:2021-04-30 09:28:10

楼主:半禅风  时间:2021-04-27 11:28:59

1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文天祥《正气歌》)

浩然者,天地之正气也。

何谓浩然之气?孟子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浩然之气,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兴盛不衰的力量源泉,是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中流砥柱。

正气浩然的关帝精神,是关公文化最为显著的标识,几乎所有的关帝庙中都挂有“浩然正气”一类的匾额、铭刻,福建泉州通淮关帝庙至今仍保存着南宋大儒朱熹亲书的“正气”匾额。

正气浩然的关帝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人观念中对善恶忠奸的辨别标准,代表着关公文化在中华传统教育的崇高地位,标志着关帝精神指导民众践行圣贤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2

关公是中华民族“义”的代表,“义”的化身,“义”的符号,从“当时义勇倾三国”到“至今千秋仰义名”,关公文化一直蕴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中,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同呼吸,共命运,支撑中华民众在任何灾劫、磨难面前,依然保持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人格、气节。

北宋丞相张商英《咏辞曹事》称赞关公:“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釯。月缺白易满,剑折尚带霜。势利寻常事,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

元朝诗人程元卿赞誉关公:“将军气作汉长城,此身肯与贼俱生?一时成败风云散,千古精诚日月明。”

关公的浩然正气长存天地之间,是人间正义与天道事理凝练而成的天地正气、正能量。这种气,只能从正直坚守“道、义”中产生,而不能靠伪善或道貌岸然来获取。

一个人的内心长存浩然正气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诱惑、灾劫、艰难、困苦,都能轻松应对、处之泰然,达成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情操。

文天祥笔下所列举的浩气长存的历史人物,“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或为出师表,或为渡江楫,或为击贼笏……”都是浩然之气成就伟岸人格力量的明证。

正气浩然的关帝精神,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精魂凝聚,祂是文化符号,是精神象征,是守护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长城,是滋养中华民众阳刚正气的精神源泉,而不仅仅是英雄偶像。

3



人生于天地之间,浩然之气是人与社会、自然、宇宙接轨的天然纽带。

在自然界,浩然之气是构成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元气,是人类生命体构成的基本元素;在宇宙间,浩然之气是智慧和生命的根源,是人类精神承载于宇宙空间的物质形态;在社会中,浩然之气是人的精神、品格,是道和义共同作用的结晶,并以此维护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

道教全真教祖师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无论儒家讲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讲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但对于三教共尊的关公文化来说,三位一体,三者之间并无挂碍,归结为一点,就是关帝精神的“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义是人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核心和体现。“人道义”也是人所以能参天地而为万物之本的基本依据。

传统儒学将“义”视为一切道德的核心和根基。《礼记》云:“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云:“义,人之正路也”。荀子云:“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中庸》云:“义者,宜也。”所谓宜,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天地万物相宜并存、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法则。

“义”有三宜:一是道之宜,这是顺乎天道事理的法则,二是理之宜,这是为人处事合乎规范的法则,三是德之宜,这是践行道德教化,使之知行合一的法则。

关公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进程中,集所有中华民众智慧,共同神化、圣化、美化出来的,代表“义”的文化符号、“义”的完美化身、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关公文化的“义”也成为中华儿女衡量一个人行为处事中善恶、忠奸、是非、对错、正邪、美丑的道德评判标准,是教化民众迁善去恶、提振正气、以义取利的重要精神信仰。其思想、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礼仪、规范、上香习俗等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今年是庚子年,就公元纪年来说,2020年也是关公大义归天1800周年。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日月星辰的的运行轨迹一般,冥冥中总有一种力量在历史的漩涡中循环往复。

历史上的每个庚子年,似乎总有一些重大灾劫或历史转折点出现。天灾伴随着人祸,携手降临人间。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遭逢困厄、不幸的非常时期;对于历史风云人物来说,是应时而生、建立功业的历史机遇时期。

每60年一轮回的“庚子之灾”,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我们无法参透的玄机?

国际舞台上,中、俄、美欧正在上演“三国杀”。三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历史片段又在若隐若现地浮现世人眼前。

公元160年,东汉延熹三年,宦官专政,似天之堕雨,流毒遍天下。汉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有累卵之危。此年,关羽出世。桃园结义刘关张,成为复兴汉室的代表人物。

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因为孙权吕蒙背盟偷袭,糜芳士仁献关投降,内忧外困,大义归天于临沮。关羽逝世后,荆州发生大瘟疫。曹操病逝,曹丕称帝,东汉灭亡,瘟疫横行。

公元280年,西晋咸宁六年。西晋灭吴,三国时代结束。晋武帝下诏书大量消减州郡兵,为五胡乱华埋下隐患。五胡乱华一百多年间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是中国第一次面临亡国亡种危机。

正因为这场灾难,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得以空前高涨。外族入侵所带来的巨大伤害,使任何一个具有血性和良知的中华儿女,明白了要有中国心,就要有民族危机意识,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懦弱就要被杀,甚至亡国灭种的道理。

以史为鉴,正气浩然的关帝精神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从唐初苏定方《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轻生重义之心,蹈前锋而难夺。心悬冰镜,鬼神无以蔽其形;质过松筠,风霜不能改其色”。到南宋关庙中张贴《劝勇文》,以“五可杀”鼓励国人齐心协力抗击金兵。朝廷诰词云:“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正式将关公视为忠义大节、护国保民、抵抗外侮的精神象征。

元代大儒郝经说“(关帝)英灵义烈遍天下,故在者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

中华民众无不视关帝为“正气正义、护国保民”的至尊至圣之神,侵略者闻风丧胆、胆颤心惊。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两番轰炸荆州关帝庙,庙宇及庙内圣迹破坏殆尽,也无法破坏关帝香火在民众之间的传承……

5



俗语说“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庄子外篇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王三尊《医权初编》云:“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气,是人类精神的物质形态,人体的脏腑经络,血液,赖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赖气的推动而产生。《灵枢·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灵枢·天年》云:“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故中医称“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省言箴》)。

人体免疫力是通过人体内的浩然正气体现出来,从而抵御邪气入侵的。《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关帝精神,就是蕴藏在中华儿女每个人心中的浩然正气,外抗强虏,内正精神,忠肝义胆,护国保民。

文天祥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明代名臣杨博说:“维帝忠义昭宇宙,功业垂史册,祀祠遍天下,黄发稚齿,极海穷边,靡不崇重。而帝之随在者灵,威盖显赫,千载一日”。

早在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荆门军民在《加封英济王碑记》写道:“邦人于(关)王,食焉必祀,事焉必咨。奚求弗获,奚祷弗应。曰雨而雨,曰阳而阳,王之力也。疫疠不作,饥馑不臻,王之恩也。盗贼屏息,田里举安,王之荫隐也。”记录了关公崇拜在荆楚大地显圣护民的神奇作用。

人生际遇就如自然界的变化,不能总是一成不变。

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顺境就有坎坷。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天地法则。光明和黑暗,总是循环更替,曲曲折折;顺境和逆境,总是相互交织,不分你我。

人只有对黑暗有着发自内心的恐惧和厌恶,才会更加坚定对光明正义的向往和追求;人只有经历过身处逆境时的无奈和痛苦,才更能体会和珍惜顺境时的幸福和快乐。

《菜根谭》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意思是说,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边接触到的全是犹如医治自身不足的良药,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磨练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顺境中,这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枪,在不知不觉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

命运总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洗刷灵魂,重塑精神。

相信每位中华儿女经此劫难,都能深刻体会到浩然正气、关帝精神对人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端正身心,忠义当先,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同心协力,努力奋斗!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