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里山塘风

字数:6950访问原帖 评论数:2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15 17:34:13 更新时间:2022-05-30 02:17:11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15 09:34:13
前在上海社科出版社出了一本书,《七里山塘风》,有一篇简短的自序,大致如下,

2011年曾在九州出版社出过一本《思亲补读录》,书中收有一篇《最后的孝心》,还是1990年父亲刚离开时所写。   “四十年来亲聆庭训的机遇也只有两次,一个多月的时光。随侍左右略尽孝心也没能做到。当初所能做到的,只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了。父亲教诲咱们读书的第一要义是清楚做人的情理;为了明确做人的道理,也必需当真读书。愿以三年为期,认真读一些父亲的书,依其道而行,以赎不孝之罪于万一。”

现在看起来,当时所写“最后”“三年”都是不对的。孝心没有最后,读书也不能限于三年。《思亲补读录》完成于2011年,上距1990年,已然20年过去了,而思亲和补读也是没有期限、没有最后的。所以现在就有了这本新书。就这一意义说,本书可视为《思亲补读录》的续集——之一吧,因为希望还会有之二。   另一方面,本书中还有一些其他文字,随读随感随写,发表在苏州本地报刊上,大多是关于苏州风土人物、历史文化、当今故事的,所以书名没有用思亲补读录,而用了现在的七里山塘风。

书分四个部分,分别为酒法众传吴米好,有谁思古敢非今,关心是旧黔和感子故意长。四个标题各是每一部分中一篇的 题目,借作这一部分的标题。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以上自序中说有些文字是随读随感随写,发表在苏州本地报刊。其实其中许多文字也多曾在闲闲书话发过的。


此书四个部分一百多篇文字,有朋友微信告诉,他最喜欢“有谁思古敢非今”一文。他说自己有次上课,讲到现实中存在的贪官和环境污染事例,讲了一些具体事例和评论。下课以后,有位女学生向他提意见,以后这类负能量的事,最好少讲。   这朋友说,我应该谢谢她向我提出,而没有去告发我。     这位朋友是高校文科老师,他又说,除了这篇,还有《校园照片故事》一文,读之也很有感触。     他说到的两篇都和他的直接体验有关,所以说喜欢,说有感了吧。但愿此书其他读者也会读到和自己直接体验有关的文字,会喜欢,会有感觉吧。


多年以前(1983年9月),我在《读书》杂志写过一则短文:“清代诗人袁枚在他所著《随园诗话》中,记下了二则有趣的故事。一则讲无锡有个青年诗人,写了一首四百行的“怀古诗”请他过目。袁枚看过,背诵了两句咏蜀葵的唐诗代替对这诗的评论:“能共牡丹争几许,被人嫌处只缘多。”又一则是讲一个名叫王槐亭的人,一生写了好几百篇诗,他的儿子准备给他刻印一部诗集,先去征求袁枚的意见。袁枚看过后认为这些诗“非不清妥,但无甚出色处。虽付梨枣,无人耐看。”认为“不如提取佳者入《诗话》,使人读而慕思,转可不朽。”结果就从这几百首诗中选了两首,载入了《诗话》。两则故事虽小,然却发人深省。   补白”

过了这么多年,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了一本书《七里山塘风》全书三百多页,收文近二百篇,版权页上说,印张12,字数348千字。定价58元(实际在网购时会有一定的折扣)。出书之后,循例会送一些给亲朋好友,还免不了在扉页写几句话,记得有若干本上,写了“希望你喜欢,并希望能告我喜欢哪几篇不喜欢哪几篇”等等的话,但是好像只有一两位朋友告诉了我喜欢的篇目。   忽然,我就想起了我读袁枚《随园诗话》后写的短文了。我这本书,也有点被人嫌处只缘多无人耐看吧。   姑援敝帚自珍之例,试删多就少之徒劳,作一简略目以存。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15 09:36:19
《七里山塘风》之第二部分为有谁是古敢非今,共约短文五十篇一百页左右。
今选简略目如下   寂寞三题 颜之推的悲哀 出师未捷身先死 昨夜洞房停红烛 文正家风 两首宋代佚诗 其形似麦不可分别 况钟教子 闫若璩读书故事   清代一件上访案 朱柏庐治家格言和曾文正公家训 秀才入闱 狱中唱和诗 对一首诗的理解 陆稼书的学问 袁世凯的名言 有谁是古敢非今 应酬诗和应制诗 《围城》和《金瓶梅》 《书声迢递》序 天方夜谭的事如何发生的 笔墨官司的第三条道路 学一点文言文 学一点古诗词 敬语和谦语 麋鹿之资
请批评指正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15 09:37:43
这书的第三部分“关心是旧黔”是全书主要部分,所以好像没有什么可以简略舍弃的。这里做一些补充说明吧。   台北素书楼书桌,写了两个版本的历史传说。然后,未加评论。补充说明:我以为第二个比较符合事实真相,第一个颇有想象虚构成分在内。   家训家教和家风,此文好像和这个单元的宗旨不很相 合,其实可以改列其他单元中,例如列入第四部分感子故意长。   荡口古镇花影桥,无锡有一个怀海义庄,这两篇略同上,似亦可改列感子故意长部分。,   那字试释。此文很无自信,所以称试。就是不知对不对的意思,   西山钱宾四先生之墓 也可改列其他部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15 09:40:10
感子故意长   简略目略加说明
《论语》里的快乐   薄责于人   失人与失言   不迁怒不贰过   f孔夫子说少者怀之   孔夫子的自信力   以上数则,多与读《论语》有关。

校风谈   关于校训   教师的人格影响   关心下一代   人民教育家培养问题   院士的老师   此组多和学校和教育有关

父子天伦   感子故意长   当初从四部分文字中各选一篇,用其题目作为各部分的总题时,这最后部分,初选出来就是   这两篇,二选一,定了用感 子故意长(可以说当时认为这两篇都是重点篇目吧)。

向钱看的宣言   象牙越变越短   将军与士兵   造福一方与泽被东南   最高荣誉   这就是祖国   也说起跑线   有心和无心   大象和犀牛   这些杂议文各有短长,写作时间先后不一,但是现在看来,多还不显得过时。这是很可悲的。

唐先生   黄恭仪老师和他的学生   微信家书一则   宣统二年生人   四篇都是写人的,其第三篇是‘转载’性质。听到过一句话“历史就是传记”,希望这几篇东   西,多少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古稀读父   编后记   这两篇不是作者的文章,但应是本书的重要部分吧。   简略目略加说明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15 09:45:29
此书出版好几年,实体书店或许不易看见了,但是网店旧书店等等地方都是可以找到的,我想。一般图书馆或许也会有。
以上关于此书的一些文字,在书话也是写过发过的,这是一个中整理版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15 13:50:21
“钱氏读父笔记” 2018-05-19 20:04:

(这是当年这书出版后,晚报上的有关文字,作者钱婉约)
读父亲的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2002年,七十岁的父亲,在天涯“闲闲书话”开了博客,题名“苟日记”,庶几真正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十多年来,不说是每天有文章贴出,隔三岔五的更新,却是真实无误的。内容方面,以读祖父书的心得笔记为中心,另外,苏州史地人物掌故,诗文鉴赏词语辨析,中小学教育问题等等,也都是他关心的话题。随读随感,随笔而写下的,看似散杂,却都可以看到祖父学术思想的影响与映照。积少成多,集腋成裘,2011年,我选择其中读祖父书的内容,为他先期编辑出版了《思亲补读录》一书。今年,又把这几年新写的篇什,以及2011年未收入上书的其他方面内容,收拢合为此编。取名为《七里山塘风》,似乎是一个老苏州的文史杂谈,其实其精神宗旨却是与《思亲补读录》一脉相承的。所以,作者自己说,是上书的续集。

父亲是祖父书的忠实读者和追随者,我是他们的后人,不敢说斯文相……*下略(有兴趣要看下文或可百度求之)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16 07:02:58
相关推荐里的文字

出了一本新书《七里山塘风》,不能说欣喜莫名,总是有一点欣喜吧。但是却发现书中出现两处文理不通的毛病。可能是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师,后来对这个文理不通,错用词语,句型结构错等现象十分敏感。今天却在ziji新书中见到这样的错句,真不是一个滋味啊。     一处句子是这样:……这些都能给人启发,有助于读懂过云楼藏翁文灏短简的。百度收录了报纸上的介绍文,但是在“麋鹿姿”“麋鹿闲人”等处,又提供了把“麋鹿之资”理解成“杂乱不堪的资金”的错误语言知识。可以见得,遇事查百度,也要善于利用,不可片面理解,不加分析去照搬。……     这篇文字是说,遇事查百度,也要善于利用,不可片面理解,不加分析去照搬的。举的例是一通古文书简中“麋鹿之资”词语的解释。那百度查到的,既有能给人启发的材料,又有错误的语言知识。但是书上这一段,好像让人堕入五里雾中。其实以前此文此节在网上发布时是这样的 :  这些都能给人启发,有助于读懂过云楼藏翁文灏短简。百度收录了把纸上的介绍文,但是在“麋鹿姿”“麋鹿闲人”等处,又有提供了推翻把麋鹿之资理解成杂乱不堪的资金的语言知识。可以见得,遇事查百度,也要善于利用,不可片面理解,不加分析去照搬。      原来是说麋鹿姿麋鹿闲人等处提供的启发可以让我们知道“杂乱不堪的资金”的解释是不妥的。“提供了推翻把麋鹿之资理解成杂乱不堪的资金的语言知识。”和“提供了把“麋鹿之资”理解成“杂乱不堪的资金”的错误语言知识”差异是非常大的!

又一处是这样: 平时常读书或看电视里的百家讲坛,,终觉得虽说是百家,而多像是故事家,演说家;读此书听此言,很少有感到演讲者是,评论家,是学问家的。     这段话很难看得懂,不容易看出在说什么好什么或许差一点。   这一篇是介绍孙述宇先生书的,以前也在网上流传过,并在纸媒也发过,原文这样  平常看电视里的百家讲坛,总觉得虽说百家,多像是故事家、演说家;很少有读此书时感到作者是评论家学问家的感觉。孙述宇先生,年轻时在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硏究所攻读,……       两处原稿和现在的文本,其实也就是几个字的出入,想来是多次复制剪切粘贴修改不慎造成的吧。通观两文,此二处都是比较重要的近乎结语的部分。原稿是有点文字累赘结构臃肿的毛病,但是书上现在出现的文本,却似不能给人正确的印象,反而看起来有些文理不通,不顺,读起来不易理解。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取原来文本缺点轻一点吧。  欢迎批评指正 打赏 点赞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27 14:21:18
西塘醉经堂七老爷庙关帝庙(七里山堂风书中一篇)

西塘醉经堂
西塘古镇有许多古民居,前人的住处和庭院,现在成了展览室和游览点。每处收费五元、十元、十五元不等(联票一百元,可游所有十多个景点,当然还有古街巷,古桥,河棚等可游赏)。
有一个醉园,门口的对联是一副回文联“园中画醉客 客醉画中园”,下联正是用上联五字颠倒而成。好像构思很巧妙的。但是进去看过后,就知道这联不是原来园主的旧物,而是今人所撰所书。
这是因为,原主人也没有把这园称为醉园,只是把园中主要建筑命名为“醉经堂”,小园只是“附件”,没有名字的。醉经堂,是说主人好读书,为经书而醉心,乐此不疲。此堂初建于明,原有五进。几百年后,房子屡经易主,到今修复供人游览,只存其中三进了。
今人修复古旧建筑(包括小园),供人参观游览,是一大好事。所陈列的是今人所作的版画,画的是水乡风情。所以说“园中画醉客 客醉画中园”了。古人是醉经,今人是醉画,醉园了。但是“醉园”之名,还可能使人误会是醉酒,就不大好了。
园很小,相当于苏州老民居的天井(而且是较小的天井)这么大,两个连在一起。但是小而精致,的确能醉人(一起去的几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一小桥,小得像用积木搭的(实际是由青砖构筑的),走在上面只好用小步,有人戏言,真是谨小慎微了。   苏州山塘街那儿,有个玉涵堂景点;西塘这个,我看也可以就用原名醉经堂,不必改名醉园的。

西塘七老爷庙

上午玩了一些景点,找了一家饭店吃中饭。饭后导游小姐说,还有几个景点,不过要走二三十分钟路,愿意去的我带路,不想去的就在这儿喝点茶,我们回来还走这里,不要紧的。结果真有人就留下喝茶,我们十几个就跟导游走了。

下午的景点,最有意思的是七老爷庙。这庙的正式名字是护国随粮王庙,民间俗称七老爷庙。七老爷姓金,名字好像已经佚失,大殿前的匾额上写的是“金公庙”( 护国随粮王字样则写在大门口)。介绍材料说,金公是一位运粮官,一次押运粮食经过这里,看到当地许多老百姓因灾荒饿死,他大胆自作主张,把粮船上的粮食都分给灾民,活人无数。但是想到回去无法交帐,就引咎自杀了。后来朝廷(可能是明朝)念其救民有功,封为利济侯。后来又由侯而王,并得立庙受祀。

这庙里有一些木牌,除了肃静、回避之类,有三块上面写的是金公他历年所受朝廷的封号:利济侯,加封安乐王,护国随粮王。猜想是几百年内几次加封的吧。这是朝廷所封。而老百姓,又有他们自己的“封号”,这就是“七老爷”了。说金公排行第七,所以叫七老爷。老百姓进献的许多旌旗、桌围等上面写的是“神仙下凡,妙手回春”“有求必应,功德无量”“神治百病,消灾去难”等等。而对这神仙的称呼则是“西塘七纪伯”“七老爷、七夫人”“七继伯、七妹妹”等等。这七纪伯和七继伯,显然都就是七老爷。七夫人就是他的太太,七妹妹则是他的妹妹(但好像应是八妹妹或九妹妹吧)。庙里的塑像也真是中间七老爷,两边分别是夫人和妹妹。木牌是新的,想来是按原来旧有的复制的,旗帜桌围等也是很新的,则该都是一、二年内老百姓敬献的了。
说是神仙下凡,其实正相反。七老爷七夫人原来都是凡人,因为做了好事,就成了神仙。所以不该是神仙下凡,而当是凡人上天。而且这也不是由于皇帝或天帝的加封,而是由于百姓的思念。关云长岳武穆无不皆然(西塘也有关帝庙,另述)。

西塘关帝庙   在旅游图上,有个景点叫“圣堂”,起先以为或和基督教有关,到了那里,才知是关帝庙。但也不只是关帝庙,前殿是关帝,后殿三间则分别供奉观音、财神和文昌。导游说是儒、道、释三教和谐,参拜者一般也一视同仁,一位也不会冷落。同时也可有所侧重:儿子考学拜文昌,创业开张求财神等等。
此堂据说始建于明,那时是“庞公祠”,所祀是巡按庞公尚鹏。到清朝康熙年间才改为关帝庙。庞公就退位让贤了。
这里的地名是烧香港,不知是明朝还是清朝留下的。当是由于圣堂香火鼎盛而得名的吧。   这关帝,生前的封号是汉寿亭侯。这亭侯是一小侯。也是身后哀荣,既得皇帝信任又受百姓拥护,封王封帝又称圣(文圣孔夫子,武圣关夫子),所以关帝庙得称圣堂。导游资料说,过去的圣堂,年时节日有风味小吃,有年画玩具,非常热闹(倒和过去的玄妙观差不多了)。                  相关链接:            茶楼的联语       苏州耦园女主人       金墅积福庵观音庙       载酒堂       钱穆先生的墓       苏州耦园诗话       虎丘一对联


此文原在书话所写,下面所附链接是当时版主所作,都是书话当时我的一些帖子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5-27 17:26:38
七里山塘风,刚才把书名写错了!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6-02 08:41:08
些故事你或许不知道 这些故事你或许不知道.docx 好几年以前,我给一家报纸的副刊写专栏,每星期一篇,周五见报,应在周三交出。虽然每次只要几百字(七百,允许三十字的出入),其实也很吃力的,写了几年,我就退出,说改为自由投稿吧,后来就改了。大概慢慢变成一个月一篇两个月一篇这样(像今年,到五月底,共写了三篇见报)。   当年我写过一篇‘’殉葬三则”,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都是有人想用活人殉葬,结果都没办成。一则是陈子车死了,他的妻子和大管家二人想用活人殉葬,被陈子亢否定了。他的理由有二,一是不合礼制,二是你们说他在那边需要人服侍,那么夫人和大管家就是最好的人选了。于是,“弗果用”(没成功)。第二则是逝者临终遗命,让兄弟和儿子用一个大棺材,把我两个婢子放在我身旁(殉葬)。他去世后,儿子没有遵从遗命,说“不合礼”,就“弗果杀”,没有杀掉那两个婢女。第三则秦国宣太后,活着时候就说,等我死后葬时,一定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知道后很担心。有人帮他去劝,说,人死后如果没有知觉,你何必让平日所喜欢的人陪你去死;如果人死后有知觉,先王在那里也不会喜欢你把魏丑夫带去。这劝说竟打动了宣太后,“太后曰善,乃止。”三件丧事,都没有用人殉葬。前两个故事,都是《礼记*檀弓》里的,第三则原见《战国策(秦二)》,我都是读书所见,摘抄原文,做些解释,写成七百字左右完篇的(后来收入《七里山塘风》一书,改题为“废殉葬三则”)。这春秋战国时期,正是殉葬已经被认为不合礼制,但是还是被人留恋,还想继续享用享用的过渡时期吧。   现在(近日)见一考古科教纪录片(电视,中央电视台),讲的是前些年在老子的故里寻找老子墓,发现一处大墓。规模很大,规格很高,最后认定不是老子的墓,年代比老子还早几百年,现在定为西周早期,长子口墓(长是国名,子就是这个国的尊长,口是他的人名。其他地方还发现有长子狗墓,这狗,就是长子口的后代)。比老子早,也比上面三个故事的年代早。发掘出来。长子口棺室内就有殉人殉狗各一(此殉人身上并有贝壳制的串状饰物,表示其生前身份不低,或是管家随从等人),棺外椁室里又有殉人,好几个,成年男性二,青年女性四,还有少年儿童数人。再外面墓道里,还发现有殉人尸骨(只有上半身)。这长国,史书上没有记载,估计是一个很小的封国。他的“子”,按当时的礼,就有这么些人殉葬。据说发现过一个晋公大墓,殉葬人数有一二百之多(公侯伯子男,公当然比子高多了)。那陈子车死后没有得到殉葬,是由于陈子亢的不赞成。当时我写那殉葬三则,还以为他们同姓陈,子字辈,是弟兄。现在才知亢这位陈子,乃是逝去的陈子的继承人,新的陈子!这位陈子也可算是新派人物,不主张守旧。秦国宣太后,按时间,要比陈子亢晚,但是还想用旧制度用殉人,不过最后还是听劝,没有用人殉葬,也算不错。   秦始皇是宣太后的后代了,始皇陵的兵马俑,大概就是代替殉葬人的吧。不用人殉葬,改用俑(或用木制,或用土质,或其他),应当是一个大进步。《孟子》里说孔夫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至今注释家有的说孔子赞成用俑,有的说他反对那始作俑者,好像未有定论。但是人殉制度肯定是在《礼记》《战国策》那时以后就被历史渐渐抛弃,现在只能在考古发掘中被证实真正存在过了。 ---------------------------------------------------------------------- 最后五行,或可删去不要。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2-05-28 08:51:14
有谁思古敢非今这七个字是吴宓先生所写一首诗中一句,被我用来做了一篇短文的题目,后来出书时又把这篇名用作书中四个部分中一个的小标题。。
吴先生原诗是一九五九年九月所写,九月下旬,是单位里动员职工写诗文做国庆礼赞之时,吴先生应命写了一篇礼赞诗,但是自己又写了一首感时诗,七律。旱荒洪涝见天心,暴雨终风喻政淫。长夏禾枯人渴病,平原堤溃水没深。急耕密植怜枵腹,芒履敝衣劝积金。强说民康兼物阜,有谁思古敢非今。
此诗否定了强说民康兼物阜这种“爱好”(或风气),大概当时十分不合时宜,,是不会公之于众,公开发表,不足为外人道,只能在少数朋友圈中交流的吧。幸而保存下来流传下来而为我们所见,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