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学史

字数:10941访问原帖 评论数:5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5-18 15:59:01 更新时间:2022-06-28 05:34:45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5-18 07:59:01
介绍一篇胡适的文章,白话文学史

引子

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

第一,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不是这三四年来几个人,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是有很长很又很光荣的历史的。我们今日收到的功效,其实大部分全靠那无数白话文人,白话诗人替我们种下了种子,造成了空气。

第二,我要大家知道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什么地位,。

历史的进化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自然的演化,一种是顺着自然的趋势,加上人类的督促,前者可以叫演进,后者可叫做革命。革命不过是人力在那自然演进的缓步徐行的历程上,有意的加上了一鞭,成效就可以增加十倍百倍。

故1000多年的白话文学种下了近年文学革命的种子,今年的文学革命,不过是给一段历史,做一个小结束。,从此以后,中国文学永远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的创作的新路了。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5-20 21:21:00
第一编,唐以前



第一章,古文是何时死的。



我们研究古代文字,可以推知当战国的时候,中国的文体一不能与语体一致了,战国时各地方方言已很不统一

孟子曰: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战国时文体与语体分开过,故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有同文书的必要。书同文不仅是字体上的改变,而是一种文字的统一。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5-21 18:28:43
史记描写人物时,往往保留一两句方言。杨雄著有方言一书,可见当时方言的差异。“通语”二字,屡见””方言”全书中。通语是当时比较最普通的话。

当时的方言既如此不统一,国语统一自然是做不到的,故当时的政府只能用文言来做全国交通的媒介。

汉武帝时,公孙弘做宰相,奏曰:“……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小吏浅闻,弗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

可见古文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了一种死文字,因此,政府不得不想出一种策略,叫各郡县挑选出可以造就的少年人,送到京师读书。毕业以后补文学掌故,以后又把这些人派放到各郡县。并且凡通一经的都可以免去徭役,又可以做官。从此个地方的人,若想做官,自然是不能不读古书。

这个方法后来时时加以修改,总名字叫做科举,真是保存古文的绝妙方法。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6-14 18:08:10
科举的政策把古文保存了2000年,这固然是国语文学的大不幸,但我们平心而论,这件事又有极大好处。对中华民族的统一有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民族,自从秦汉以来,土地渐渐扩大,吸收了无数的民族。中国的文明在北方征服了匈奴,鲜卑,拓跋,羌人,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在南方征服了无数小民族,从江浙直到湖广,到云贵。

这个开化的事业不但偏及中国本部,还推广到高丽,日本.,安南等国。这个极伟大的开化事业,足足费了2000;年。古文不但做了2000年中国民族教育自己子孙的工具,还做了2000年中国民族教育无数亚洲民的工具。

,这件事业的伟大,在世界上没有别 的、比例。古罗马用拉丁文费了1000多年的时间,开化北欧的无数野蛮民族。然而,欧洲各民族从中古时代爬出来的时候,虽然还用拉丁文做共用的文字,但是不久各国就有了自己的文字。拉丁文从此作古。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6-18 07:40:09
中国自元朝统一以后,不再分裂,科举制度不曾停止,在这个绝对的权威下,白话文学既不能求失实利,又不能得虚名,而那无数的白话文学作家,只因为实在忍不住那文学的冲动,只因为实在瞧不起那不中用的古文,宁可牺牲功名富贵,宁可牺牲一时的荣誉,勤勤恳恳地替中国创造了许多的国语文学作品。这难道不是国语文学史上最纯洁,最光荣的一段历史吗?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6-21 07:29:38
本意





第二章,白话文学的背景


公孙宏的一篇奏折,证明了古文在汉武帝时已死了,所以我们记载白话文学的历史,也就可以从这个时代讲起。只是古代的文学如诗经的许多民歌也都是当时的白话文学,不过诗经到了汉朝已经成了古文学了,我们不能不有个起点,而汉朝恰好做我们的起点

汉高祖和他的亲戚子弟,古人功臣都是从民间来的,

“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在这一个朝廷之下,民间文学应该可以发达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之。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史记,高祖本纪》


深耕,概种

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耕田歌》


这些例子都可以表明是当时应该有白话文学的产生,但当时白话文学有两种阻力,一是,帝国初统一,方言太多,故政府不能不提倡古文作为教育的工具,作为官书的语言。二是,一班文人因白话没有标准,不能不模仿古文词,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6-22 18:42:51
但庙堂的文终压不住田野的文学,


司马迁的外孙扬恽说过当时的民间文学的环境: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乎鸟鸟: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便分出了两条路子:一条是那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一条是那自然的活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6-25 08:04:37
第三章,汉王朝的民歌



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米,尚可舂。

兄弟两人不可容。


这种民歌便是文学的渊泉。汉代民间的歌曲很有许多被保存的。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03 07:31:58
晋书,乐志》:凡乐章古辞今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鸟生十五子》《白头吟》

采莲歌很像《周南》里的芣苢。

有反抗战争的抗议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艳歌也不少:

《有所思》《艳歌行》《陌上桑》

古代歌词中还有许多写社会风俗与家庭痛苦的:

《陇西行》《东门行》《孤儿行》

《上山采蘼芜》

这种悲哀的作品,真实的情感充分流露在朴素的文学文字之中。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13 18:12:44
以上列举向来相传的汉代民歌,可以证明当日在士大夫的贵州文学之外,还有不少的民间文学。……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的的问题,真的哀怨,真的感情……遂有人收到乐府里去。


乐府即是后世所谓的教坊。《汉书》卷二十二说:“五帝美丽说辅材事业送有招待秦楚之o以李燕莲的学习力度为,”

可见当时俗乐民歌的势力之大,乐府这种制度在文学史上有很有关系。

第一,民间歌曲,因此得了些定的机会;第二,民间的文学,因此有机会同文人接触,文人从此不能不受民歌影响;第三,文人感觉民歌的可爱,忍不住要模仿民歌,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往往带着平民化的趋势。

从汉到唐的白话韵文,可以叫做乐府时期,乐府是平民文学的征集所,保存馆。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13 18:13:45
改正是贵族文学,不是贵州文学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19 18:20:09
第四章,汉朝的散文



无论什么时代,应用的散文,虽然不起于民间,总不会离民间的语言太远。故历代的招令,告示,家训,诉讼的状子与口供多有用白话做的。汉朝的散文承接战国的遗风,本是一种平实朴素的文体。

这种文体虽然不是当时民间的语体,却是文从字顺的,很接近语体的自然文法。《史记》《汉书》的记事文章便是这样的。这种记载,所以流传2000年至今还有人爱读,正因为当时史家肯老实描写人物的精神口气,写得有声有色,带有小说风味。

试举汉代的应用散文,汉初的招令都是很朴实的,例如最有名的汉文帝遗招。“……他不在令中者,皆以令此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用浮华的辞藻来做应用的散文,这似乎是起于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书》与《封禅遗礼》,变成2000年来做“虛辞滥说”的绝好模范。

后来王莽一派有意托古改制,想借古人的招牌来做一些社会改革,所以处处模仿古代,连应用的文字也变成了假古董了。这种假古董的恶劣散文也在后代发生了不小的影响,应用的散文从汉书的朴素说话变到了这种恶劣的假古董,可谓遭一大劫。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7-24 10:57:22
王充(公元27——100)

他不但是一个第一流的哲学家,他在文学史上也该占一个地位。王充是一个有意主张白话的人。他深恨那些”华伪之文”,他主张一切著述议论的文字,都应该用明显语言来做,他说:“上书奏记陈列便宜,皆欲辅政,今作书者,犹(上)书奏记。说发胸臆,文作手中.,其实一也。”

王充的主张影响不小。 直到后来骈偶的文章占据了一切庙堂文字与碑版文字,方才有骈pian偶的议论文。

老不死先生说,古文和白话文应该说是相对的,中国的语言几千年来今是白话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胡适博士说的白话文,是指当时的白话文,相对于当时的古文来说的。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09 18:56:36
第五章,汉末魏晋的文学



汉朝的韵文有两条路,一条路是模仿古人的辞赋;一条路是自然流入的民歌。无数的民歌,在几百年的时间内,竟规定了中国诗歌的形式体裁,无论是五言诗,七言诗或长短不定的诗,都可以是说那些民间歌词里出来的。

大概西汉只有民歌,到了东汉中叶以后,民间文学的影响已深入了,普遍了,方才有上流文人出来公然模仿乐府歌词,造作歌辞,文学史上遂开出一个新局面。

这个时代是个大乱的时代,这个纷乱时代,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很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在文学史上叫做建安时期(公元196年至公元249年)。他们的主要事业在于制作乐府歌辞。“依前曲,作新声”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依谱填词。

曹操的乐府歌词,最著名的自然是那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11 08:02:01
步出东西门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种四言诗,用来作乐府歌辞,颇含有复古的意味。但是四言诗终究是过去的了,以后便都是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时代。

曹丕的乐府歌词比曹操的更接近民歌的精神了,如《上留田行》:

“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

富人食稻与粱——上留田

贫子食槽与糠——上留田

贫贱亦何妨——上留田”

这竟然是纯碎的民歌。

另外,有”临高台“,”燕歌行”等等。这些虽然是依旧曲作新辞,这里面已显出文人阶级的气味了。,文人仿作民歌一定免不了有两种结果:一方面是文学的民众化,一方面是民歌的文人化。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16 09:24:51
另外,有”临高台“,”燕歌行”等等。这些虽然是依旧曲作新辞,这里面已显出文人阶级的气味了。,文人仿作民歌一定免不了有两种结果:一方面是文学的民众化,一方面是民歌的文人化。


曹值是当时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依托乐府旧曲,借题发泄他的优思。从此以后,乐府说更成了高等文人的文学体裁,地位更提高了。

与曹氏父子同时期的文人都受了这个乐府运动的影响。当时确实有一种民众化的文学趋势,但这种通俗化的趋势,终究抵不住那文人化的趋势,乐府民歌的影响固然存在,但辞赋的旧势力也不小。

五言诗体起于汉代的无名诗人,经过建安时代许多诗人的提倡,到了阮籍方才正式成立,诗的范围到他方才扩充到无所不包的地位。

他有五言咏怀诗80余首,他是一个文人,当时说话又不方便太明显,故他的诗虽然提高了五言诗的身份,虽然明白建立了五言诗的地位,同时却也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20 08:03:48
第六章,故事诗的起来

故事诗在中国起来的很迟,这是世界文学上一个很少见的现象。我国古代民族的文学确实仅有风谣和祀神歌,而没有长篇的故事诗,所流传的仅短篇的抒情诗。

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国民族,是一个朴实而不富于想象力的民族。他们生在温带与寒带之间,天然的共给远没有南方民族的丰厚,他们需要时时对天然斗争,奋斗。不能像热带民族那样懒洋洋的睡在棕榈树下,白日见鬼,白天做梦,所以300篇里没有神话的遗迹。所有的一点点神话,其中的人物不过是祖宗与上帝而已。

后来中国文化的疆域渐渐扩大了,南方民族的文学渐渐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文学越带有神话的分子与想象的能力。

中国统一之后,南方的文学赋体成了中国贵族文学的正统体裁,赋体,本可以做铺叙故事的长诗,但赋体北迁以后免不了北方民族的朴实风气的制裁,终究庙堂化了。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25 16:33:15
蔡文姬(公元207年)的五言”悲愤”108句540个字,算是一首很长的叙事诗了。

魏黄初年间(公元225年),左延年以新声被宠,他是一个民间新声的作家,他做的歌词中有一篇《秦女休行》虽然篇幅简短,也颇有故事诗的意味。

此后数十年,诗人傅玄也做了一篇

秦女休行,这两篇应该同一件故事,然而数十年间这个故事已经经过许多演变了。依此看来,我们可以推想当时有一个秦女休行的故事,流行在民间,这个故事的民间流行本大概是故事诗。这种传说流传在民间,东添一句,西改一句,母体虽未大便变,而情节已大变了。

《孔雀东南飞》353句,1765个字。(建安中,公元196年)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的创作大概离那个故事本身的年代不远,大概在建安以后不远, 。但我深信这篇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经过300多年之久方才收到《玉台新泳》里,方才有最后的写定,其间自然经过了无数民众的减增修削,添上不少的”本地风光”,吸收了不少的无名诗人的天才与风格,终于变成一篇不朽的杰作。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08-30 20:52:07
第七章,南北新民族的文学

汉朝统一了400年,到第三世纪就分裂成三国,魏在北方算是古文明的继承者,蜀在西方,开化了西部南部的蛮族,在文化史上也占有一个地位,最重要的是吴,在南方是楚王以后在江南江东第一次成独立的国家,吴国疆土开拓,文化的提高与传播都极其重要。

南北分裂足有四五百年,这个分裂的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北方的新民族经不住中国文明的魔力,都被同化了,北魏一代后来完全采用中国的文化。不但禁胡语,废胡服,改汉姓,取汉女,还要立学校,正礼乐,行古礼。到了拓跋氏末年,一班复古的学者得势,经处处用周礼,模仿三代以上的文体,竟然比南朝的中国文化更带着古董色彩。
楼主:L13601878484  时间:2021-10-11 18:21:58
11章,唐初的白话诗

白话诗有种种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民歌,第二个来源是打油诗,第三种来源是歌妓,第四种来源是宗教与哲理。这四项是一切白话诗的来源,但各时期有各自有不同的来源。民歌是永远不绝的,然而若没有人提倡,社会下层的民歌未必能影响文士阶级的诗歌; 歌妓是常有的,但有时宗教的势力可以使许多艳歌成为禁品;嘲戏是常有的,但古典主义盛行的时期,文人往往也爱用古典的思维相嘲戲;传教与说理也因时代而变迁。

唐朝初年的白话诗,以我的观察时候是从嘲讽和的两条路上来的居多。 唐初的白话诗人之中,王梵志与寒山、拾得都是走嘲戲的路走出来的,都是从打油诗出来的。

五世纪中的惠休,六世纪初年的宝月都是诗僧。五世纪下半叶,益州有个邵硕是个奇怪的和尚。他喜欢做打油诗劝人。在这种疯狂和尚与谲詭诗赋的风气之下,七世纪中出了三五个白话大诗人。

王梵志。八世纪的禅宗大师有引梵志的诗,晚唐五代的村学堂里,小学生用梵志的诗做练习课本。

“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丈夫无技艺,虛占一世人”。“吾有十某田,种在南山坡。青松四五树,绿豆两三窠。,热即池中浴,凉便岸上歌。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以上均从巴黎的敦煌写本选出)

“梵志翻著袜,人皆道是错,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绩。是一个放浪懒散的人,有点像陶渊明,他的诗也有点像陶渊明。

《初春》:“前旦出门游,林花多未有。今朝下堂来,池水开已久。雪被南轩梅,风吹北庭柳。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

《独坐》:“问君樽酒外,独坐更何须,有客谈明理,无人索地租。三南婚令族,五女嫁贤夫,百年随分了,未羡陟(zhi)方壶”

《过酒家》:“此日长昏飲,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都是少年人,称为初唐四杰。他们都是有才气的作家,虽用骈偶文体,而文字通畅,意旨明显,故他们在骈文史上是一派革新家。

四杰之乃是骈文的当时体,乃是新体的骈文。主张实录当时口语,反对用典,反对摹古。这种骈文的议论文也属于这个新体骈文运动的一部分。

王勃《九月》:“九月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卢照邻《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橫槎卧古田!昔时含红复含绿,常时留雾复留烟。……”。这几乎全是白话的长歌了。

寒山虽然生当盛唐,他的诗分明属于王梵志的一路。“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誦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我在村中住,众推无比方,昨日到城下,仍被狗形相。或嫌裤太窄,或说衫少长,掌却鸡子眼,雀儿舞堂堂。”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