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论亚历山大图书馆不存在,事实呢?

字数:660948访问原帖 评论数:244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5-01-31 00:14:00 更新时间:2021-04-24 15:32:10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1-30 16:14:00
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367-前283年),盛于二、三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馆内收藏了贯穿公元前400-前300年时期的手稿,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曾经同亚历山大灯塔一样驰名于世。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心,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
它甚至连一个石块实物也没有留下;而大量考古发掘似乎也无确凿线索。
1995年后重建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占地4万平方米,新建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原来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址究竟在那里根本无从考察,所以新馆馆址只能由埃及自己决定。新馆建在亚历山大海滨区,在海滨大道上紧傍“地中海新娘”雕像处。它包括3座建筑,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造型奇特的图书馆,另有一个球型天文馆,第三座建筑是服务大楼。它们面对地中海,背靠亚历山大大学各理科学院,风光绮丽、景色迷人。根据埃及1993年的考古发掘,此地曾是古罗马文明时期的皇家专属区。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在古代文明中对全人类发挥过重大影响,所以埃及特别强调重建工作必须考虑历史因素。有舆论说埃及人似乎希望借此提升其在当代国际社会的地位。事实上这家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方案从最初提出到最后确定,各类专家一直不断地发表各种高见,并且不同意见争辩特多。据称最后的方案当然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既要前卫地适应21世纪时代特点,又要能与亚历山大这座充满欧、亚、非异国文化情调的“历史之都”相融洽,还要尽可能符合和体现图书馆厚重的历史风采。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亚历山大港,他花费了很长时间规划主要的街道布局,之后才开始动工建设。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几年后,他手下一位名为托勒密·索特的将军开始统治埃及。托勒密把亚历山大港设为埃及的首都,并且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宫殿和寺庙,包括缪斯神庙(或博物馆)。
托勒密王朝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其版图南至现今的苏丹,北到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南部。王朝的统治者决意把亚历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样的城市,使自己的国家不但成为军事大国,也成为文化大国。为此,他们仿效希腊,开始修建博学园和图书馆。所谓博学园,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院与大学的结合体,是研习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便于研习活动开展,博学园附近一般总修建有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259年。亚历山大图书馆修建在皇宫中,有宽大的藏书库,有敞亮的阅览室。后来,由于搜罗的图书太多,而图书又都是用莎草纸或羊皮纸书写,体积太大,这个图书馆很快就难以容纳,又在离皇宫不远的奉祀希腊-埃及大神萨拉匹斯的萨拉贝姆神庙中修建一个分馆。主馆和分馆由国王任命的馆长统一管理,后人统称两者为“国王图书馆”或“大图书馆”。
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甚至为此都采取过一切手段:托勒密的儿子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82~前246年在位)开始建造图书馆。图书馆位于或临近博物馆,且以亚里士多德的个人图书馆为整个建筑的中心。托勒密三世即位以后,继续修建图书馆,并决心把世界上所有书籍都聚集于此。为此,他执行了一项书籍掠夺政策,即取得手稿,进行复制,然后收藏手稿原本,归还手稿复制件。他还下令搜查所有经过亚历山大港的船只,一旦获得图书,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另外,他从雅典档案馆借出所有的手稿原本,并仿造了大量的副本归还给希腊,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有一则传说更讲到,当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档案馆内。托勒密三世得知后此事后便设了一计,以制造副本为由先用一笔押金说服雅典破例出借,可据说最后归还给希腊的实际上是复制件,而真迹原件却被送往亚历山大图书馆了。
通过各种正当不正当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拥有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阳和地球理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手稿真迹;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对医学也有贡献的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学者阿基米得等均有著作手迹留此。此外,当时古埃及人及托勒密时期许多的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和其它科学均有大批著述收藏于此。极盛时据说馆藏各类手稿逾50万卷(纸草卷)。数目究竟是多少,说法不一。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执政的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图书编目人卡利马科斯说是49万卷。公元2世纪拉丁文作家格利乌斯则说是70万卷。这些藏书几乎涵盖了亚历山大帝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主要著作,计有希腊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来文等多个文种。可以这样说,地中海沿岸地区当时所有重要文献几乎都汇聚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使其成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可与之相提并论的白家孟图书馆,据说藏书达20万卷,但是这些书被马克·安东尼作为礼物送给了克利奥帕特拉而进入亚历山大图书馆,而罗马第三大图书馆藏书量最多为2万卷)。
另外,由于四方学者纷纷云集此地,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的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献学家阿里斯塔克等不少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而诸如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得等睿智圣贤也均在此或讲学,或求学,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并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播文明长达200至800年。
除了收集羊皮纸藏书(之后为牛皮纸),托勒密国王们还花费巨资供养30~50位学者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工作及生活。几个世纪之后,古代大多数最知名的学者都曾在该图书馆工作过,其中包括欧几里德(几何之父)、埃拉托色尼(他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阿基米德(神奇地发现了杠杆原理、螺丝钉和圆周率)、伽林(1400年来最具影响的医学作家)。
由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在,600多年来,亚历山大港一直是整个地中海地区学习和知识的中心,而有关它的传说也层出不穷。从学者学者亚里斯提亚(公元前180~前145年)那里流传下来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他讲到,有72个犹太学者怎样被带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翻译希腊文的《旧约圣经》。他们各个单独工作,但是由于受到神的灵感的启发,最后却出现了72个完全相同的版本,这是最早提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个故事了。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消失同样充满了神秘。现今人们只知道传说它先后毁于三场大火。关于第一场大火流传比较普遍:公元前48年罗马统帅恺撒在法萨罗战役中获胜后追击庞培进入埃及,进而帮助当时的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争夺王位,并在与其兄弟作战时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和港口。这场大火蔓延到亚历山大城里,致使图书馆遭殃,全部珍藏过半被毁。同时代的古罗马雄辩家、哲学家塞内加到过亚历山大城,在传世名著《论心灵的安宁》中说,在恺撒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有几万册书籍在亚历山大城遭焚烧。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则明确地说,恺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恺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娄巴特拉女王。
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到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在阿拉伯半岛崛起。642年,阿拉伯军队在阿慕尔·伊本·阿斯率领下攻占亚历山大城。3年后,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派兵收复亚历山大城。占领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有无干系,此后五百多年中无人述及,直到13世纪,才有人演绎出一段有关他的“焚书”故事。
13世纪出生在古埃及的历史学家伊本·基夫提在其《贤人史》中说,阿慕尔重新占领亚历山大城之后,一位与他相识的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表示,希望得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阿慕尔遂向帝国统治者欧麦尔请示,得到的回答是:“把所有书先翻阅一下。如果其内容与经书(指《古兰经》)相同,就无需保存;如果相悖,也无需保存,不妨销毁。”阿慕尔后来下令,将所有馆藏图书交给城里的4000多个公共澡堂作燃料,足足烧了6个月之久。
从13世纪以来的几百年中,阿慕尔“焚书”之说被阿拉伯乃至西方学者反复引用。直到17世纪,人们开始对此说提出质疑。对伊本·基夫提著作中阿慕尔“焚书”问题较早提出质疑的,是英国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埃尔弗雷德·乔舒亚·巴特勒(1850-1936)。他在《阿拉伯征服埃及史》中说,那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活动在6世纪中叶,不可能活到阿慕尔征服亚历山大城的时候;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大多用羊皮纸书写,而羊皮纸很难充作燃料。因此,他认为,将藏书充作公共澡堂燃料之说显然是虚构。
当代埃及历史学家穆斯塔法·阿巴迪在其专著《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存亡》(1990)中的解释是:当时正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们对古希腊典籍的兴趣倍增。而那些典籍的很大一部分保存在穆斯林世界的图书馆中。因此,这些图书馆就成为欧洲人觊觎的目标。地中海东岸特里波黎城图书馆的藏书,著名穆斯林将军和诗人奥萨马·伊本·蒙齐兹的大量私人藏书,先后都曾遭到正在进行东征的十字军的抢劫。这些事件引起阿拉伯人的公愤,十字军就反诬阿拉伯人“早就有焚烧图书的劣迹”。
同时,在同伊斯玛依派以及十字军斗争的过程中,阿拉伯帝国统治者萨拉丁为筹措资金,曾将开罗公共图书馆中200多万卷藏书和叙利亚城市阿米德图书馆的100多万册藏书先后变卖。这不能不招致学人的严厉批评。于是,萨拉丁的一些支持者,包括同其关系密切的伊本·吉夫提,就起而为之辩解,编造阿慕尔“焚书”的故事,意在说明历史上焚烧图书都算不了什么,今日的变卖更无可厚非。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规模或许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据历史学家詹姆士·汉南的计算,要收藏50万卷书籍,则需要40千米的书架,这也就说明亚历山大图书馆必须是一座非常雄伟庞大的建筑。但是没有任何资料提到过如此庞大的建筑。因为该图书馆的残迹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所以它的总面积也无从知晓。
来自其他古代图书馆的有力证据表明,即使是那些以富足和规模著称的图书馆的藏书也有只几千卷,而不是成千上万卷。古罗马历史上最好的图书馆是图拉真图书馆,它大约有20万卷藏书,而萨拉皮雍图书馆,即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劲敌,可能只有3万卷藏书。马克·安东尼从萨拉皮雍图书馆取了20万卷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克利奥帕特拉,从而让它们流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说法,是出自一个作家之手,他记录了这个数字作为证据,作为马克·安东尼的敌人散布谣言的证据。
众所周知,卡利马科斯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一个图书管理员,他对馆藏书的数量作了广泛而详细的记录,被称为《皮纳克斯》(卷录),其中包含了摘要以及作家的生平传记。《皮纳克斯》本身包括120卷书,大约有100万字,它远不能涵盖50多万卷藏书。因此,结论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面积可能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这种理解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它的消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痕迹。有关它的数据可能是由于在古代文献或其复制(很多年来,这些工作都是靠人工誊写,而那些版本可能也是多次复制了原稿)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对它夸张地描述。长久以来,由于缺乏更多翔实的证据,这些夸张的数据则成为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神话传说的一部分。

老魔头何新说图书馆不存在,现在重建了,不就存在了?至于遗址,很可能永远挖不出来,但不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光辉啊!
因为,如果这是假的,相关的一切都是胡扯。至于何新所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去向,那又是另一个美丽的传说了。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8-12 11:19:37
@影子斜人正 2015-08-10 15:18:39
总结全文如下:羊皮纸很难充作燃料,所以烧毁了。不是公元前烧毁的,就是公元后七世纪烧毁的。所以图书馆存在。
嗯,逻辑很强大。
-----------------------------
没看懂?
谁会相信有这么一座图书馆的存在,这不是奇迹,是神迹。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8-22 19:46:52
@公丘子桓 2015-08-12 12:06:27
这个图书馆肯定存在,否则希腊人的知识是哪里来的?难不成真的是希腊人创造出来的。别逗了。
网上吹捧希腊文明的帖子多了去了。但这些人也不会想到西方人恰恰是把这些文明成果,栽到了古希腊人头上。
-----------------------------
不存在所谓希腊知识,就是西方列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伪托,其本源来自于东方文明,从东罗马到阿拉伯化的波斯,直到中华文明。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8-26 21:08:41
@HZGXFJ 2015-08-25 19:04:37
要反驳何新的言论其实很简单,拿出古希腊某个伟人的手稿、或者铭文出来就可以了。可惜没有任何人拿出来。
-----------------------------
@晋侯之臣 2015-08-25 20:31:31
手稿?你知道什么叫手稿吗?中国古书能拿出手稿的有多少?
希罗学术名著,还是有一些离撰写时代不远的实物出土的。
至于何新,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而已。整天想着当师爷为当朝权贵做走卒,结果却被冷落了。
-----------------------------
@HZGXFJ 2015-08-26 09:30:08
中国考古发现的铭文、竹简多得是。倒是你说的有一些离撰写时代不远的实物出土在哪?
倒是何新问过这么一个问题:能证明亚历山大是真实存在的、和古希腊确实有很深的的渊源的证据有吗,几百年内的手稿或者铭文有吗。
何新是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对我们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没人可以正面回答他的质疑。
所以,你们才是不学无术的流氓。
-----------------------------
古希腊的雕像都是罗马时期的仿品,可惜,就这么个说法还是可疑的,见米开朗基罗的出世即珍藏的大卫像和早1500年埋在菜地里的维纳斯像,后者和前者一样新鲜光润的。
至于铭文,罗马斗兽场的某尊皇帝铭文你说是不是哪位涂鸦而为的烂字?石匠应该是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富农家的墓碑都比这破烂光鲜。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8-30 19:00:16
补充一下:
对伊本·基夫提著作中阿慕尔“焚书”问题较早提出质疑的,是英国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埃尔弗雷德·乔舒亚·巴特勒(1850-1936)。他在《阿拉伯征服埃及史》中说,那位叫约翰的文法学家活动在6世纪中叶,不可能活到阿慕尔征服亚历山大城的时候;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大多用羊皮纸书写,而羊皮纸很难充作燃料。因此,他认为,将藏书充作公共澡堂燃料之说显然是虚构。

--按西方传教士从19世纪的埃及开罗一家科普特教堂的柴火堆里抢救出来的圣经古希腊语羊皮书--著名的西奈山抄本,俺有理由认为,这个英国佬显然也是虚构。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9-01 20:58:35
还是说细致点好:

“西奈山抄本”(Codex Sinaiticus)是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版《圣经》,“西奈山抄本”版《圣经》是大约于公元331年用漂亮的希腊文书写在上等羊皮纸上。成书年代约为公元4世纪,距今约1600年。
1844年,德国学者康斯坦丁·蒂斯琴多夫在埃及西奈山的圣凯瑟琳修道院点火用的废纸堆里,偶然发现了残存的800多页“西奈山抄本”。
但之后,抄本的大部分原件流入俄罗斯。1933年,大英图书馆向当时的苏联购买了其中的347页,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仅收藏了其余6份残片。此外,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另外的43页。1975年,抄本的另外12页和40份残片无意中在圣凯瑟琳修道院一间密室里被发现。至此,完整版的“西奈山抄本”流散在四个国家。学者们相信整套的“西奈山抄本”应该有1400多页。
“西奈山抄本”项目负责人胡安·格蕾丝表示,将抄本内容搬到网上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经过高精度图像研究,“西奈山抄本”可能由4位抄写员共同完成,而不是之前宣称的3位。研究者还发现,“西奈山抄本”在历史上曾被严重修改,而且它还收入了一些现在不列在《新约》中的篇章,比如《巴拿巴书》和《黑马牧人传》。

--在埃及西奈山的圣凯瑟琳修道院点火用的废纸堆里,偶然发现了残存的800多页“西奈山抄本”???羊皮书烧起来不错吧???哈哈!
--1975年,抄本的另外12页和40份残片无意中在圣凯瑟琳修道院一间密室里被发现。大部头的去烧火,倒是残片藏到密室里去了???哈哈!
--“西奈山抄本”在历史上曾被严重修改??圣经考古学可是坚持没啥变化的哦,这叫“宗教的虔诚”阿!信不信?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9-05 17:50:50
何新是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对我们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没人可以正面回答他的质疑。
所以,你们才是不学无术的流氓。
-----------------------------
老何还是有请柬上阅兵观礼台的,这些骂人的ID连参观券都没资格。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09-06 19:37:47
@朝千里 2015-09-06 15:51:34
@铁马冰河陆川客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神话”---建筑巨无霸
亚历山大里亚城位于埃及尼罗河口,公元前332年由马其顿蛮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所建。亚历山大死后,亚历山大帝国一分为三,由其部将托勒密接掌亚历山大里亚城后,组建了托勒密王朝。
这么一位蛮族的武将,说是听了一位法勒戎地方名叫德米特里乌斯的谋士在埃及首都建立图书馆的建议(约于前295年),于是就在短短几年间建成了 历史 上最宏大的......
-----------------------------
多年前它到底是什么模样却无人知晓。今人只能从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中了解,因为它甚至连一个石块实物也没有留下;而大量考古发掘似乎也无确凿线索。
而如今,由白皮设计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
考古研究几乎没什么发现,使得后来的重建工作基本是在没有多少历史资料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进行的。首先是图书馆选址问题。原来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馆址究竟在那里根本无从考察,所以新馆馆址只能由埃及自己决定。
--7千米长的超级建筑至今找不到原址,这新玩艺的考古依据呢?在旧址上建设新建筑,在现代考古学的眼里岂不是直接破坏古建筑遗迹?俺是做工程的,这公共建筑的地基处理时候很容易破坏古迹的,一旦发现重要文物或遗址,必须停工上报,发掘面就地保护,这白皮1995年以后开挖地基时候应该是神马都没有发现的吧?圆明园就地重建的献策者那可是差点被骂死的。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10-05 23:20:10
古罗马大斗兽场的拉丁文碑铭图片补上。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10-07 10:46:53
补充一下,按照俄克喜林库斯的沙漠莎草书大发现,一座2-3万人的城市,据说是古埃及19个省会之一,依靠运河生存,却锲而不舍地把据说非常宝贵的莎草手抄本成捆成卷还带标签地运到沙漠里露天堆放,不是就近扔到运河里冲入尼罗河,前后延续近千年,仅保存下来的碎片就超过百万!
是亚某图书馆大还是这个小城市的图书馆大阿?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5-10-07 11:19:55
对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创建,古代并无记载,仅有一些简短粗略的引述。最接近于该图书馆简史的一段文字,出现在十二世纪拜占庭博物学家约翰·策策斯对阿里斯托芬作出评论的一篇文章的前言部分。对于策策斯这人,稍为宽厚的评论者说他“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文学和文化历史资料,但他的记录肯定不是一贯正确。”不那么宽厚的评论者则说他“啰嗦、粗心、好争吵”和“极不准确......相应地,他那些未经核实的证据被以非常怀疑的态度来对待”或“他相当无理地展示出自负。”

现存最早一段讲述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文字提到了德米特里。这段文字就是奇怪的《Letter to Philocrates》,一份西元前二世纪的手稿抄本,据说原文是一位名叫阿里斯提亚斯的托勒密二世侍臣所写的,就我们目前所知,根本没有阿里斯提亚斯这人。但某些能干的现代学者极力称赞伪阿里斯提亚斯对托勒密王朝情况的了解,根本不顾他所写的一些事仅合乎西元前二世纪而非西元前三世纪的状况,并且整篇文章充满了奇谈怪论,有关宫廷的细节描述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些已知的东西,意图把另一个明显不合理的故事粉饰得貌似真实,”就像喜歌剧Mikado第二幕中的Pooh-Bah那样子。
根据伪阿里斯提亚斯的说法,德米特里说服了托勒密二世安排人员把犹太教的《希伯来神经》翻译为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目的是使图书馆的藏书更齐全。这个故事,实际上是犹太人宣传的核心内容。

我们始终缺乏关于亚历山大图书馆创建及其早期发展的准确信息。还要补充一点,我们同样几乎无法获得关于著名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的资料,关于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关系也仅能猜测。
总而言之,古人记录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规模或战争中被毁书卷的数字,都不值得相信。这些数字没有任何良好的古代权威佐证,只是由一位作家传播给另一位作家,而当这些数字所导致的后果受到检验时,只显出不可能与荒谬。真实的数字,可能要比几十万的数字低一个数量级。不管亚历山大图书馆在那时有多大,也不可能与二十世纪大型研究图书馆在同一级别上相比。



作者:ROGER S. BAGNALL,哥伦比亚大学古典与历史教授,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学院的首席Director。Bagnall教授原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和古典学系的教授,希腊和拉丁语言的Jay Professor,世界知名的莎草纸文献学家,前任研究生院学监,前任古典学系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在埃及Dakhla Oasis的Amheida考古项目的主管。1993-1997年美国莎草纸文献学家协会会长,1979-1985年美国古文献协会财务部长,1988-1991年美国古文献协会董事会成员,1998-2004年美国考古杂志编辑部成员,现任美国钱币学会和威尔斯学院的董事。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7-03-11 08:40:36
@天龙号 2017-03-10 18:56:00
东丝7 你个傻逼 让狗??日了 让豬奸了 脑袋让屎壳郎??踢了
-----------------------------

拜托,谩骂不是彰显自己素质的方法。至于乃骂的对象,不过是一介丧家犬而已。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27:00
保存点资料,还要出去夜宵。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27:06
俺是搬砖的,对老建筑略知一二。按相关考古佐证和工具决定工艺进而决定石刻水平的概念,只有一个文明,就是中华。
所谓古埃及、古代两河和古印度,还要加上古希腊、古罗马等,基本是欧洲白皮种族主义中心论的大规模系统性伪造,夹杂着对相当于中世纪时代当地原有文明遗址与历史记录的蓄意篡改。在学术上可以称为古典学和东方学体系。伪造的动机就是掩盖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文化科技的东方真正本源,其中大部分来自于中华。有兴趣可以查看欧洲学者在15-19世纪之间对中华文明的看法演变过程相关论文与专著。
俺质疑白皮伪造历史,基于浏览了中外大量史籍专著和了解了部分古旧建筑发展史、修缮实例以及建材、冶金方面的实践与理论之上。要坚持白皮所造历史体系真实性的,请拿考古实例和论文数据来证明。
在中华生铁炼钢工艺西传至环地中海区域之前,该区域没有能够支撑那些高大上的所谓古代文明石材建筑和大型石雕、碑铭的工具与工艺体系,没有可靠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那时候的所谓文明拥有大规模精细加工建筑石材的工具与工艺。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28:04
汤姆森提出了青铜时代的表述方式,但他恐怕不会想到,最适合这一表述方式的地区是中国。中国的青铜时代在时间上与夏商周三代大体对应,这一时期青铜器是最为重要的手工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据较大份额。
在可能相当于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就已成为高等级墓葬中最重要的随葬品。商代晚期的妇好墓随葬青铜器近500件,所占体量和价值是其他随葬品不可比拟的。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墓葬中的随葬青铜器总量超过1万公斤。
与中国的情况相反,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因缺乏青铜等矿料资源,生产和使用的青铜器有限,多为小型工具、兵器、饰件和器皿,且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考古学家伍利(Leonard Woolley)发掘乌尔王陵时发现,这处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墓地埋藏有大量宝石、金银珍宝,随葬的青铜器只有少量小型兵器和器皿。
同样,年代在公元前14世纪著名的图坦卡蒙墓——稍早于妇好墓但已属古埃及青铜时代末期,同样出土了大量金银器,几乎没有青铜器。青铜制品的匮乏使一些学者反思,青铜时代这一概念在中东地区的古典文明中是否适用。

--(点评)妇好墓出土青铜器共 468件,其中礼器 210件,兵器出130余件,工具有锛、凿、刀、铲等44件。所谓的第四王朝吉萨大金字塔“工匠村”的发掘,居然是几根铜凿。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28:33
说到了所谓工匠村,再来扒一扒晚上一千年的新王朝时代的工匠村,资料当然是论文,翻译自白皮的诸多论文:

埃及卢克索城附近的戴尔·埃勒·麦地那地区保留着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工匠村遗址,学者们将其称为“麦地那工匠村遗址”。麦地那工匠村自3500年前起存在400余年,专职于国王谷陵墓的修建,最高人数仅为120人,在拉美西斯二世期间仅为32人--48人,这点人还要派出去开采砂岩。很显然,白皮学者也无法在这么个小建筑遗址上玩出千人级的规模,另外,就这么几号工匠,居然配了4名书吏!其收入还低于工匠,还有60名警察,以及一堆官员,法官,审判官,呵呵。俺琢磨着,隔壁的工程院院士也没这待遇啊!

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古埃及文献,有石碑有陶片有莎草席子,挖掘主力自然是伟大的法国佬。俺就不提其拿什么工具平整石材和刻制铭文了,也不提那些莎草席子是如何度过3500年的盐碱与风沙的,就是提一句“这里没有树,饮水要从800米以外担到村里来”,这一点,和工匠村这个民间聚落相比,呵呵。

顺便再提一句,那些所谓的古埃及文献,主要的内容自然是难以追溯和对应,比较当代知识却又方便伪造,却很可以反映古文明高大上的大量书信文件管理合同单据什么的,和俄克喜林库斯那座50万件碎片沙漠露天垃圾堆如出一辙,时间也恰是先后衔接,呵呵。

还要再提一句,俺很佩服法国佬伟大的创造性,不仅是法国学派在伪造古建筑时候的肆无忌惮,还有1928年法国佬在这个工匠村里挖出了配属的一名书吏的家庭阅览室,里面藏着大把的文学、宗教、医学、巫术、信件、遗嘱和文件,借用一句话“麦地那工匠村大量的文献资料,数量之巨大,足以证明居民的整体识字率较高。”这岂止是较高这么谦虚啊!这比孔丘老先生72弟子的资料厉害多了啊!伟大的法国佬挖出来的埃及工匠!

至于工钱,白皮的砖家们早就说了,这些工匠的价钱和底比斯一带的市场价是一样的。大国工匠么,待遇好是应该的。一个成年男奴隶4天的劳役就可以换购一头成年公牛。俺粗略估计了一下,现代的耕牛要比肉牛贵,肉牛这几天的市场价在1万5千到2万余元,算1万6,一天的工钱大约4000元!安排个人道主义的双休加节假日,奴隶的年薪是俺现在很羡慕的数字,遑论高大上的王家工匠了。那帮子慕洋犬还不如别老是讨狗粮了,穿越到古埃及当奴隶,这收入,呵呵。
这个土坯房村子里供养的工匠们,待遇超过了俺隔壁的工程院院士们,至于享受那啥特殊津贴的同事们就更望尘莫及了。难怪区区数十名工匠就可以搞定如此多的巨石建筑。当然还有年薪有可能超越俺这儿的优秀项目经理的奴隶们。呵呵。

拉拉杂杂扯了一堆,原文及其引文更是比裹脚布长多了,可惜,一个关键的问题,考古出土的工具呢?废料呢?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29:39
新疆阿敦乔鲁等遗址的发掘证实,中国在西天山地区存在一个与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相关联的文化类型的集中区域。该遗址保存完好,对于深入研究和辨析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诸内涵,尤其是探讨西天山地区复杂社会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阿敦乔鲁遗址的出土材料和一系列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对目前目前学界认识的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东进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研究者重新考虑旧有的年代序列和迁移理论。
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址的分布已超出了欧亚草原,进入了中国西天山及其周边的广大地区;研究者通过金属制品的分布,甚至认为其影响力已进一步扩大到新疆内部 ,甚至远达的东北亚地区。但直到近些年,中国学界对境内安德罗诺沃相关遗址(图版一)的认识,仍被建立在依赖于游牧而发生的人口东迁运动的末期的定式所束缚,这已经制约了对此类遗存的研究。
新的研究浪潮在年代序列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中国新疆地区,以西天山为中心的一些新的遗址的发现也显示与以往全然不同的新材料和新证据,如西天山博尔塔拉河谷地区的阿敦乔鲁遗址 (图版二),其他的相关遗址还发现于伊犁河谷及帕米尔等地,沿天山甚至向东更远处分布 。
传统传播模式下,安德罗诺沃文化形成于欧亚草原北部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该地区的辛塔什塔文化(2100-1800BC)下承彼得罗夫卡文化(1800-1600BC),被认为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直系“祖先”。之后这一文化沿东南方向迅速扩张(图版三)。发展的第二阶段,以阿拉库尔和费德若沃为代表的二期文化横贯欧亚草原,直至在公元前1400年前后进入到中国新疆境内的天山地区 。
尽管不少学者对这种简单的线型传播模式有着异议,但这一模式仍得到了广泛采纳。在该模式下,欧亚草原东南缘发现的任何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综合体相关的遗存,其年代都不应早于安德罗诺沃文化最后一期,即1500-1300BC。依据这个传统来看,在靠近七河流域的西天山地区,包括伊犁河谷和博尔塔拉河谷等地,这些区域发现疑似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遗存同样只能归入最后一期,即1500-1200BC。

--(点评)这就是青铜技术西来说的主要证据,族群迁徙,文化传播,技术东传。然而,科技考古讲的是测年数据。

然而,新的碳十四年代数据并不支持这一传统的、既定的相对年代顺序。具体的论文考古数据略去,只谈结论。
新材料、新数据证据直接引发了两个关键议题。一是新的测年数据具有广泛的连续性,这对传统的年代序列提出了挑战。二是由汉克斯(Hanks)主导的对彼得罗夫卡及阿拉库尔年代的修正,直接质疑了旧有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线型扩张模式。安德罗诺沃人群向东及东南方向的扩张机制,或安德罗诺沃文化因素是如何向新地区渗透,这一过程比先前所考虑的复杂得多。弗拉崔悌(Frachetti)在其最近一篇有关迁移的论文中就简要地陈述了当前安德罗诺沃文化东进模式的研究现状。其他的相关研究还包括体质人类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址中出土的头骨、牙齿以及古代基因数据的检测研究,这些研究均证明了推论安德罗诺沃人群的迁移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现在对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扩张模式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点评)俺一直认为,假说并非定论,科学难言主流。当然,某些别有用心的除外。

阿敦乔鲁遗址即是新疆西天山地区的一个典型区域研究案例。近年来阿敦乔鲁遗址的发掘为该遗址提供了一套初步且可靠的年代序列,这对西天山地区以及周边地区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综合体相关联的遗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俺不提该文化的石板墓均为天然毛石,仅看测年数据等。从阿敦乔鲁房址F1和墓地中共获取了13个AMS碳十四测年数据(见表1)。数据表明:阿敦乔鲁遗址开始的使用年限为公元前19世纪。从传统的欧亚草原青铜时代文化序列来看,这一年代要早于彼得罗夫卡文化,甚至辛塔什塔文化晚期。而现在新疆西部一系列被认为与安德罗诺沃文化有某种联系的遗址中获取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年代中都有早到与阿敦乔鲁遗址相当的数据(见表2)。尽管阿敦乔鲁的发掘仍在进行,但从目前已经发现的遗物和揭露的居住和仪式性建筑,我们可以看出,遗址内的文化发展脉络具有浓郁的本地色彩。
现在清楚的一点是,无论是阿敦乔鲁还是新疆西部其他遗址的年代,与传统年代序列相比,都更贴近上文所提到的近几年新建立的绝对年代序列;传统的大部分的相对年代序列都要比安德罗诺沃文化东部地区新的碳十四数据晚数个世纪。库兹米娜(Kuz’mina)自己也承认欧亚大陆多数安德罗诺沃文化相关遗址中现有的碳十四数据存在问题,这些数据与她的相对年代序列严重不符,且年代范围差异很大(见表3)。例如费德若沃相关遗址的年代经校正后,年代序列从公元前2000年直至公元前500年。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最核心的问题是费德若沃遗址的内涵仍不明确。所谓的费德若沃类型的遗址,空间跨度可达到1000公里,这是模糊的类型学划分造成的,而这种划分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年代混乱的现象。
尽管库兹米娜(Kuz’mina)提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扩张模式引发了最激烈的讨论,也仍存在其它的假说。但无论何种假说,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即年代序列混乱和新证据可信度低。这也直接导致“扩张”理论本身受到质疑。经过修订的年代序列支持关于文化联系内涵的新假说,这一新假说取代了库兹米娜(Kuz'mina)和其他学者支持的远距离迁移的早期解释模型,因文化东进而创造的新的区域“文化群落”的猜想,已经受到很大的动摇和怀疑。这既是由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基于地方区域自身长期发展脉络的考古学的证据。
现在,与阿敦乔鲁相类似的遗址(遗存)在中国的最西部——西天山地区、伊犁河谷、南部的帕米尔——均有发现,这些遗址可能是一个大的面貌相同或相似的青铜时代遗址群,这些遗址关系紧密。民族学的材料显示,直至今日这些地区仍有相似的牧民迁移模式,推测同类型的遗址还可能沿着天山再向东延伸;对博尔塔拉河谷的调查也显示,该地区青铜器时代的考古遗迹非常丰富。已发现的植物资料也说明,在阿敦乔鲁遗存甚至更广泛的区域内,来自东方的粟类作物已经广泛应用了。阿敦乔鲁遗址的初步成果仅仅是一个全方位研究计划的开端,伴随着对新的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的深入,必将逐渐扩充对欧亚草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互动模式乃至生业模式的全面了解。

--(说明)原文“阿敦乔鲁:西天山地区青铜时代遗存新类型”刊于《西域研究》2017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研究的课题肇始于2011年;研究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和莫纳什大学共同承担,本篇是双方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作者:丛德新 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伟明 艾莉森?贝茨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葆拉?都曼尼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32:38
伊什塔尔门(Ishtar Gate)是巴比伦内城的第八个城门。公元前575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建成此门,献给女神伊什塔尔(苏美尔语的伊南娜女神),故名伊什塔尔门。城门高14米,宽30米。1902年至1914年,科尔德威考古队首次发掘伊什塔尔城门,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才最终结束。城门由标准的砖块建成,最初每块砖头上都有精美的釉画,可是由于年代久远,釉色已经褪掉。德国人将这些砖块细心地包装后,运回欧洲,按照原样重新组装起来,藏于柏林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为了进一步复原当时的原貌,城门砖墙又重新绘制了精美的釉画,在蓝色主色调的衬托下,绘有各种神奇动物形象(以飞龙、狮子居多)。据说伊什塔尔城门原来有双层,这个只是内层的小门,而大门由于太高大无法搬运,故遭废弃。
--伊什塔尔门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后期,在原泥砖城门的基础上向上加垒而成的。科尔德威收集所有散落的釉砖,完成拼图。釉画是需要烧制的,如何重新绘制?还烧不烧?这些砖可是文物阿!你拿来施釉煅烧?推测,就如当年考古照片一样,就是土坯砖的建筑墙体,上部结构早已荡然无存。所谓釉面砖是散落各地的,不一定就是这座建筑的。但汉斯佬的创造力继续非凡,于是就。。。
--参考所谓克里特建筑遗址的壁画和马赛克拼图的创造史。白皮的这种复原,和萨达姆的伪造和破坏是一丘之貉。
--提示,在亚洲,中世纪清真寺喜欢采用釉陶面砖装饰的。包括拱顶。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32:51
从发现至今,从白皮到萨达姆,一座座古风建筑拔地而起,例如所谓的塔庙和尼某宫殿,可惜,按古建筑修复的施工与复原过程来看,缺乏对考古起码的尊重。
按所谓古巴比伦泥砖建筑现状,面临着地下水的浸淫,盐碱的腐蚀,那么以前就没有么?盐碱地每年都“返晕”,腐蚀基部主体,“爬盐”现象大大缩短砌体使用寿命,何况是泥砖。
按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探析一文,此地盐碱化问题导致了文明的衰落。然后呢?埋在盐碱地里的泥砖古城就不受盐碱侵蚀了?到了现代,盐碱又重新开始侵蚀了?呵呵。
联合国报告说,遗址早期考古挖掘带来重要发现。不过,由于缺乏维护,遗址遭受风雨、地下水、盐碱等侵害,受损严重。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上世纪80年代下令整修、重建巴比伦遗址,也给古迹带来破坏。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导致古代土制砖块不堪重负。萨达姆还下令在遗址地带建造一座行宫,改变地貌。
对待古代文明遗址,必须从新世纪考古学出发,去探寻古代文明的社会场景和生活百态,不能拿着现有的史料去一一对应。白皮当年就是故意用牵强附会的破译和肆无忌惮的伪造去验证白皮自造历史体系的正确和正统的。
楼主:铁马冰河陆川客  时间:2019-03-06 21:33:05
看了几篇白皮号称从意大利、希腊、埃及等地发掘出来的所谓古代马赛克镶嵌画的神话,引述一下中华文明在彩釉瓷于唐代出现之前,由印纹硬陶与原始瓷长期发展融合而在东汉发展出青瓷工艺的最新考古证据链:

湖南衡阳大浦洋塘山墓群与窑址位于湖南衡东县大浦镇湘江东岸的丘陵地带,2017年2月至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队对洋塘山墓群和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5座,发现窑址22座,取得了重要收获。

东汉至西晋时期印纹硬陶和青瓷窑址均位于墓葬区的周围,共发现6座,除Y4为青瓷窑址外,其余均为印纹硬陶窑址。
其中Y10分为火膛、窑床、排烟系统。火膛呈长方形,左侧间隔出两个窄小的出灰孔,孔外连接一宽约0.30米的排水沟。右侧有宽约0.36米的火门。窑内堆积中有少量叶脉纹墓砖及印纹硬陶片,不见青瓷。从窑床倒塌堆积中摆放有规律的砖坯可以看出窑炉的顶部为券顶。
Y4由火膛和窑床组成,废弃堆积含沙,较疏松,有大量的细方格纹陶片和青瓷片。
从碳十四测年结果及出土器物的形制和种类可知,Y21和Y10为西汉末年至东汉早中期,Y4为东汉末年至孙吴西晋时期,其年代相互衔接,正处于长江中游由陶向成熟青瓷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窑炉的形态来看,这几座窑炉的火膛两侧分别设置出灰和焚烧口的特征一脉相承,窑炉的长度在7~12米,窑尾烧结面多呈红褐色,表明当时仍未解决分段投柴的技术。
从装烧方法来看,均未发现垫烧具,器物直接置于窑床上裸烧,青瓷窑址Y4的废弃堆积中发现大量变形的产品,部分硬陶因生烧而呈黄褐色,这一系列特征都表明当时此处的窑址正处在龙窑结构的探索期,青瓷的烧造技术还不够成熟。

--(点评)东汉到三国,青瓷工艺从发明到进步,但“还不够成熟”。这恰恰证明了中华青瓷技术是一项长期不断探索进步的原创性的发明。
--反观白皮所谓的古文明马赛克类似的考古证据链在哪里?那些构图与光影描绘现代气息浓郁的玩意在“发现”之时有没有满周岁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