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漫忆之武林过眼录

字数:3008访问原帖 评论数: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7-18 04:28:07 更新时间:2021-07-22 17:20:24

楼主:播火者  时间:2021-07-17 20:28:07
海上漫忆之武林过眼录

01年刚到上海的时候,我住在虹口区山阴路上,出门转弯就是四川北路,往北直走就是鲁迅故居。常去鲁迅故居马路对面的万寿斋吃小笼包、大排面和三鲜馄饨。万寿斋门店不大,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是一个热闹的去处。闲来无事,时常去逛鲁迅公园,那里更加热闹。

鲁迅公园是文化荟萃的地方,各种流派的戏曲,都可以遇见,假山后,湖岸边,凉亭里,都有咿咿呀呀的声音飘出来,引人驻足细听。 这其中也有各种武术拳种,比如玩儿石锁的。一位年轻人,个子不高,身体壮实,肌肉虬结,所谓胳膊上跑得马,能将石锁玩儿出各种花样来,高抛低接,虎虎生风,着实让人佩服。有一位老外壮汉,也耐不住技痒,下场一试身手,和他对抛石锁,两人对站,一人抛,一人接,连环往复,游客们看得连连鼓掌。还有一位练蛇形太极的姑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动作和一般的太极不同,身子会有各种扭转游动,步法灵活多变,基本上看不不出是太极功夫。他们是一群人,有一次我和其中的一位请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拳种。还有一位打拳的老师,四十岁上下,拳法刚猛,和他聊天,他见我身形可以,想收我为徒,但当时我志不在此,所以没有深交。

也有往四川北路的精武馆去探访,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记得有一位教练,看一眼就知道是一位武师,除此之外,印象不深。

很快就在网上看到一些讨论传统武术的文章和故事,也有北京的网友,是有师承的,就顺便了解个大概。以后常常会在生活里不经意间碰到武术的情形,也就多有留心。

08年我搬到浦东三林,有一天公园里遇到一个位老人,驼着背,拄着拐,走得很慢,但一双眼睛精光四射,说话中气十足。聊天知道他是练过武的,练的是通背拳,他年轻的时候是文革前后,那时上海的武术传承也不曾中断。他给我略加演示,一拳直击面门,主要是鼻子,他说这一下就可以制敌先机。听说他有三四万藏书,我心下一震,一般一两万藏书,就足够称为藏书家了,三四万的规模,我一时想象不出什么样子,所以特意登门拜访。结果是没影儿的事,他的家境一般,所谓藏书都是地摊上的传统文化,比如属相婚配之类的解释,或者历史秘闻等等,大概三五百本的样子,花花绿绿的,乌哩嘛嘿的,让人没有翻阅的兴趣。就这样,我也不敢小看他,因为他真的可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给人说事解疑,捞一点儿小钱花花。他家里供着妻子的相片,每天上香献花,也算一位有心人。不过也有一些言行,着实让人不敢恭维。这一位,也算是武林的老前辈了吧,至少是亲历者,有的可说。

当时住在上南路上的一个小区,小区有一个小花园,因着奥运会世博会,返修了一下,小花园一下脱胎换骨了,从乡下人变成了千金大小姐,立马摩登了。居民们常去小花园健身,我也常去踢毽子,多少带一点儿花毽的动作,后来自己发明了一种暴力踢,就是用正脚背接毽,暴力踢向天空,可以让毽子直上直下的飞七八米甚至更高,落下来,又是一脚,再飞上去,可以做到连环往复。这样虽然好玩儿,但是比较伤膝盖,偶尔为之可以。

在小花园里踢毽子,常见一位年轻人,精瘦干练,在一边打太极拳,一打就是半天,招式老道,持之以恒,让人好生佩服。一聊,说是本地人,就住在小区里。他是拜的师,老师某某,老师的老师某某,师兄师弟又某某。我对其他人不感兴趣,但对他的专业和坚持,表示由衷的佩服和赞赏。我看不出他打拳为了什么,也许仅仅是爱好吧,这一点倒是很契合太极的精神。后来我搬走了,送他一把刀,他送我一段武术视频。我们到现在还常常联络,时常讨论交流一下。

这是我在日常生活里见到和交往的,为数不多的年轻的传统武术爱好者和练习者。十几年过去了,他应该有所大成了吧,希望他可以继续勇猛精进。

16年搬到宝山,在公园里见到了麒麟鞭,晚上黑魆魆的,草地上传来响亮的鞭声,一下一下的脆响,像是放炮,又像打枪。晚上看不分明,后来在河边又见到了,原来是钢环链接而成,由手柄到鞭稍,渐次而小,而细,鞭稍有一段结实的细绳,绳稍接一段二十厘米左右的红色窄缎带,脆响就是从缎带里发出来的。整鞭全长在三米左右,甩动起来,有各种花式动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怕就是《神鞭》的现代版本了吧。后来才知道,作为一个运动,麒麟鞭已经全面传播开来,爱好者众多。从麒麟鞭的套路来看,对肩颈的要求很高,也就是对肩颈的锻炼效果会很好,这就是练习者所留意的地方吧。

在公园里,仔细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有一位老阿姨舞扇子,那动作一看就和别人不同,一定是有很好的基础,因为她的节奏很好,可以有连绵不断的瞬间停顿,真是一位高手。

又有一位老拳师,在义务教拳,他七十多了,走路身体笔直,两臂扎煞着,一看就是高人。和他聊天,他告诉我,练武需要有钱,不然打坏了人,赔不起。他做了一个动作,侧向上步肘击,他说对准胸腹部,一下就把人打坏了。他的招式刚猛,都是实战技击动作,我后来在杨浦图书馆看书,书架上看到一本书,才知道是梅拳。梅拳有各种基本功练习,比如摇把,单手摇臂,摇到手掌充血,出拳格外有力。比如两人对站,各以小腿腿骨相格击,锻炼抗击打能力。还有两人对站,甩动手掌相击,掌心对掌心,掌背对掌背,左右连环不断。有一次,我和他的一位徒弟对练,打的得自己的手生疼,感觉像是打在了钢板上一样,我咬牙坚持,打了百十下。结果第二天,我的两手都肿的像面包一样的,掌心掌背都是紫黑色,差不多一个星期才消肿。这位教梅拳的杨师傅,徒弟众多,是外家拳里的高手。所谓能打,是对武术的基本要求,如果不能打,那不叫武术,就是体操而已,打人不足,锻炼有余,也很好。

有一天在路上走,见到一队人马,背着彩旗,列着纵队,发着广告,一路敲锣打鼓,雄赳赳气昂昂的走着。原来是附近的武馆开业,他们的教练,是上海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科班出身的,认识了其中的一位胡教练,常在朋友圈里发视频。有一些是小朋友练武的视频,小朋友们在家里打拳踢腿,招式到位,精神昂扬,看了让人振奋不已。可见无论是学院科班,还是民间传承,武术高手如云,爱好者广泛,传承有序,普及振兴,是自然而然的事。

要离开上海的那几天,在小区里邂逅一位老人,在打太极拳,一看就知道是顶级高手。他满面红光,动作刚中带柔,不疾不徐,若有若无。和他攀谈,让我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说自己和陈阿根学过拳,拜过很多名师,虚心向人求教,刻苦练习,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自己喜欢,用心琢磨。太极拳十分重视实战技击,攻击的都是人体要害,招招都是要命的打法。和他聊过几次天,他告诉我很多武林的事。比如以前练武的人,普遍寿数不高,主要问题出在酒上,当然人心也是一个问题。比如他以前一天练习8个小时,每天跑5公里,比如如何站桩,关键在哪里,如何向人虚心求教等等。他以前练得很杂,现在年纪大了,刀枪棍棒都放下了,各种拳也放下了,只打打两三套太极。他说现在不讲谁能打了,讲的是谁活得久,活得长。他说各种获奖证书都是擦屁股纸,不能实战都没用,一交手,眼没了,喉没了,要证书何用。这位老人,我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是我见过的最厉害的人物。

说到底,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用就兴盛,无用则没落,没什么好夸张的,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甚至和能不能打也没有绝对的关系。任何一件事,肯定会有争议,在争议中保持发展,也就可以了。

楼主:播火者  时间:2021-07-18 21:53:27
和打太极的小哥聊,小哥说,气控制的好,可以控蚊子,蚊子落身上,让它飞就飞,让它飞不了就飞不了。这就有点儿玄学了哈,当故事听可以。
楼主:播火者  时间:2021-07-18 21:55:01
但那位老法师讲的,都很有道理,说他向人请教,要装傻,不然人家不肯轻易相告。是个真牛人。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