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字数:595941访问原帖 评论数:787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3-07 14:08:51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2 21:18:12
634年6月,李世民突然下旨:封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统率边境地区以及契苾、党项两族的兵力进攻吐谷浑。早不打晚不打,为何偏偏选择在634年6月开打?
据史料记载,在此之前,鄯州刺史李玄运给李世民报告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吐谷浑人在青海湖养了一批宝马,如果唐军奇袭成功,就可以获得他们。
事实上,宝马的名字叫青海骢,前面已经说过。
地球人都知道,李世民是爱马之人。不过,打仗不是儿戏,如果说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得吐谷浑的宝马,甚至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恐怕朝臣会把李世民喷到抬不起头来。因此,李世民就算是奔着宝马去的,也不能和属下明说。
身为领军主帅,段志玄明白老板的意思吗?
634年7月2日,段志玄和吐谷浑的军队爆发了军事冲突,大唐大获全胜,唐军一直追击了土谷浑军队数百里地,最终驻军在青海湖的附近。当时,段志玄下令在离青海湖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不再继续前进,至于想干什么,段志玄也没有明说。
有趣的是,吐谷浑方面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迅速派人将青海湖周边的战马全部驱逐到了青海湖的西边。说白了,防唐胜似防贼啊。
段志玄没有任何部署,反倒是军中的副将,也就是后来因为“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的谶言被李世民处死的李君羡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当时,李君羡自己带兵来到青海湖之南的悬水镇,与吐谷浑大战了一场,可绕着湖跑了一圈,李君羡似乎并没有看到战马,最终只牵回来两万余头牛羊交差。
事实证明,李世民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段志玄虽然打了胜仗,可还是被李世民罢了官,李君羡虽然有功,可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认可。
634年12月3日,李世民再次下诏:封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王道宗为鄯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沫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利州刺史高甑(zèng)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并突厥、契苾之众,大举进攻吐谷浑。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12:40:30
@新的发现2021 2021-01-27 22:25:49
有些地方,楼主偏离了真相。不过,那段历史确实难,因此,也情有可原!
-----------------------------
可以好好交流下哈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9 10:45:11
有两个小细节值得说一下。
细节一:这是一个非常豪华的主帅阵容。
李靖是大神级的存在,数年前,他率领团队灭了东突厥,随后被封为尚书右仆射,后来又退休在家。李世民此次启用63岁的李靖,意图耐人寻味,再加上侯君集、李大亮等人,凭他们的实力,走到哪里都可以让敌国寸草不生。
细节二:大军出征的时间是12月份。
要知道,12月份正是寒冷的冬季,而且还是在西部大漠作战,北风呼啸,雪花飘飘,粮食、甲仗、被服等战略物资成了大军取胜的关键因素,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吐谷浑虽然也面临着寒冷的气候,但是人家毕竟是主场作战,对地理位置的熟悉,粮草的储备,都比唐军更为保险。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虽然早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可将军们似乎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打得并不是很积极。一直到635年闰四月,李道宗才率先在库山正面击败了吐谷浑的军队。
伏允可汗算是明白了,吹牛皮、耍无赖没问题,可他的势力范围也就局限在青海湖一带,当着唐军的面,他毫无招架之力,只能彻底怂包啊。伏允可汗决定向西逃跑,逃跑之前,他派人将草原上的野草全部烧光,以此来断绝唐朝骑兵的马料,让他们知难而退。
自从去年入冬以来,寒冷的天气让将士们疲惫不堪,再加上千里奔袭,军中怨言非常多。李世民的爱将们意见非常一致:不能孤军深入。
关键时刻,侯君集站了出来,他说道:“兄弟们,咱们不能重蹈段志玄的覆辙啊,他本来打了胜仗,却放了吐谷浑一马,因此军队刚刚回到鄯州,吐谷浑士兵就已经到了城下。如今敌军战败之后抱头鼠窜,连探马都已经撤离,吐谷浑君臣离散,此时不乘胜追击,以后必定后悔。”
总结陈词就是:斩草要除根。
大军主帅李靖当机立断,将麾下的军队分为两路:李靖、薛万均、李大亮为北路军,由北路切断伏允可汗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伏俟城。侯君集、李道宗为南路军,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队。
635年4月23日,李靖手下的将领薛孤儿在曼头山大胜吐谷浑的主力大军,还弄死了一批吐谷浑的部落首领,俘获了大批牲畜,为大军及时补充了食物。
635年4月28日,李靖等人在牛心堆(今青海省西宁市的西南)和赤水源(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东南)再一次击溃吐谷浑。
据史料记载,赤水源一战打得非常辛苦。
薛万均、薛万彻率领骑兵冲锋,被吐谷浑的大军包围,兄弟二人被枪刺中,身受重伤,跌下战马之后徒步参战,随从的骑兵伤亡过半。左领军将军契何力率领数百名骑兵前往救援,拼尽全力才把薛万均、薛万彻给救了出来。
与此同时,侯君集、李道宗率领南路军在杳无人烟的地区行军二千余里,途经无水无草的破罗真谷(今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东南)的时候,大军只能化冰雪为水,勉强充饥,条件非常的艰苦。幸运的是,他们在5月份追上了伏允可汗,两军激战,唐军连战连捷,伏允可汗不得不继续狂奔。
随后,李靖率领各路军马穿越积石山(今青海省玛沁县,属于昆仑山脉)、且末(今新疆巴州且末县),一直抵达吐谷浑的西部边境。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03 10:00:33
前方探马传来消息:伏允可汗已经逃到了突伦川附近,按照这个趋势下去,这小子估计会逃奔到于阗(tián)(今新疆于田县附近)。也就是说,唐朝的骑兵部队像撵狗一样,将伏允可汗一直撵到如今的国境线附近。
接下来怎么打?就此罢了,还是继续追击?
大将契何力表示,他已经杀红了眼,得知伏允可汗的准确定位,契何力嚷嚷着要去斩尽杀绝,可小伙伴薛万钧却拦住了他:“老兄啊,俺们之前就是轻敌冒进,这才被人家捅了两刀,且行且收敛啊!”
契何力咆哮道:“吐谷浑人没有城郭,随着水草的迁移而流动,如果不趁他们聚居在一起时袭击,等到他们四处游荡,怎么能捣毁他们的巢穴呢?”
契何力亲自从军中挑选了一千多个骁勇善战的骑兵,随后直逼突伦川,薛万均看到战友们都奋力而为,自己也不甘落后,率部随后紧随。
此时,征战的大军已经长途奔袭了数千里地,无论是体能还是精神状态,都已经到达了极限,将士们几乎是咬紧牙关,才坚持下去。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要面临沙漠缺水的现状,无奈之下,唐军只好拿胯下的战马开刀,茹毛饮血。
写到这里,只能感叹一句:真的是天佑大唐啊。
伏允同志逃跑的时候,居然带了数十万匹牛羊马匹,这些是他的全部家当,可以用来保全族人的性命,以求东山再起。然而,这些牲畜也成为伏允同志的累赘,以至于他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始终甩不掉唐军。
据史料记载,李靖的大军在突伦川附近追上了伏允的主力部队,两军爆发了骑兵的主力交锋,伏允的牙帐最终被唐军攻破,数千名吐谷浑士兵被诛杀,唐军获得了20多万头牲畜,大军顿时气势如虹。
唐军步步紧逼,伏允可汗已经陷入绝境之中。
事实上,当外族入侵时,最容易引起政权内部的动荡,吐谷浑也没逃过这个历史的宿命。而真正葬送伏允同志的,恰好是他的儿子,大宁王慕容顺。
慕容顺实力演绎,什么叫“坑得一手好爹”。
607年,慕容顺以吐谷浑王子的身份前往隋朝朝贡,正巧碰到隋炀帝对吐谷浑动手,他因此被扣押在长安城,这一住便是多年。后来,隋炀帝收编了吐谷浑的地盘,随后任命慕容顺为新的土谷浑扛把子,并责令吐谷浑贵族尼洛周辅佐他。
遗憾的是,慕容顺还没到达都城,尼洛周就被人干掉了。想想看,慕容顺在国内没有任何根基,就算回家也是个傀儡,运气不好的话还会被族人杀死,于是干脆横下一条心,留在了隋炀帝的身边。
唐朝立国之后,李渊为了拉拢吐谷浑势力,决定将慕容顺送回去,至于回去做太子还是做什么,李渊就管不着了。此时,伏允同志已经收复国土,并且新立了另外一位太子,慕容顺的地位便显得非常尴尬。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07 11:36:29
曲折而又悲惨的一生,让慕容顺闷闷不乐,心生怨恨。
眼下,李靖率领唐军横扫吐谷浑全境,以至于快要亡国灭种,吐谷浑百姓惴惴不安,纷纷将怒火撒到伏允可汗和天柱王的头上,慕容顺拉拢了几个亲信,暗中策划了一场政变,杀死了天柱王,随后率领部族投降了李靖。
伏允可汗遭逢意外的打击,不得不率领一千多骑兵仓皇出逃,临走之时并没有带多少家当,不到十天的日子,伏允可汗就被走投无路的部下杀死。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李唐的将领们用实践证明了先祖们的铁血意志。
慕容顺成为吐谷浑的新一任大汗,正式匍匐在李世民的脚下。
李世民似乎有先见之明,他觉得慕容顺没能力摆平国内的部族势力,于是让李大亮率领数千名精兵留在吐谷浑,打算帮他看场子。
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慕容顺很少在国内生活,支持他的势力并不多。再加上两国刚刚爆发了亡国灭种的战争,吐谷浑的百姓安稳之后,便开始仇恨李唐政权,而慕容顺为了自保,又一味地依附李世民,没过多久就被族人刺杀身亡。
用悲催两个字来形容慕容顺的一生,实在是很恰当。
想当年,隋炀帝为了处置吐谷浑的地盘,设置了四个大郡,如今李世民灭了吐谷浑,又该如何呢?有趣的是,李世民没有任何安排,打完了仗,将军们回朝交旨,该升官的升官,该得赏的得赏,至于吐谷浑,还是保持原样。
新的可汗叫慕容诺曷钵,是慕容顺的儿子。
636年,李世民封他做了河源郡王,让他继续掌管吐谷浑。李世民的决定使人莫测高深,按照后续的历史发展来看,李世民很可能意识到西南边陲的吐蕃政权正在强势崛起,想要扶持吐谷浑的残余势力,把他们视为缓冲地带。
然而事情的真相,谁又能知道呢?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07 20:05:33
能征善战李世民,专治各种不服

李世民专治各种不服,吐谷浑耍横无赖,所以被打得满地找牙,生活不能自理。刚刚治理完伏允同志,李世民就把矛头指向了高昌国。
这种不服就打的节奏,很像多年以前的隋炀帝,两个帝王的性格是否有相似之处,两个国家所处的外交环境是否有相似之处,很值得我们玩味。
其实,要把高昌国说清楚,必须先说高昌古城,因为在西域的历史上,是先有了高昌古城,后来才有了高昌国。
公元前1世纪,西汉的大将军李广利为了贯彻汉武帝北防匈奴,控制西域门户的战略,率领军队在此屯田,并建造了一个小型的城池,其实就是几段低矮的土墙而已。这个城池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然要取一个寓意长远的名字。当时,这个地方位于高原之上,再加上西域的商人来来往往、热闹非凡,可谓“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此就被叫成“高昌壁”。
这便是高昌古国的起源。
事实上,高昌古城的附近还有一个交河城,位于吐鲁番市的西北,是西域车师古国的都城。交河城要比高昌古城早得多,又是人家车师古国的都城,不适合汉军屯田,李广利这才重新找了个地方,建立了高昌古城。
公元450年左右,北凉的贵族沮渠安周在中原战败,一口气跑到了高昌,顺手灭了车师古国,建立了高昌北凉。
公元460年,高昌北凉被柔然政权所灭,柔然政权扶持阚伯周为王,正式建立了高昌政权。从此,高昌古国正式取代交河城,成为中原与西域之间北部通道的战略门户,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和西域其他国家不一样,高昌国并不是以游牧为主。
高昌国位于西域丝绸之路,商业贸易非常发达,来来往往的商人需要吃饭住宿的地方,这些只能通过固定的城池来供给。更何况,李广利当时在高昌屯田的时候,输入了不少中原的农业资源和生活方式,以至于高昌古国和中原一样,都是以城池为中心,农业和手工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正是因为高昌的游牧文化不浓厚,西域和中原的文化可以在此地生根发芽,这才使高昌古国成为西域丝绸之路上最繁荣的宗教和文化圣地。贞观时期,唐玄奘西出玉门关,遍游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诸国,最后回到了高昌之后仰慕此地的宗教文化,因此和国王结成异姓兄弟,成为一段佳话。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20 10:29:51
说得有点远了,还是说说悲惨的事情吧。
高昌古国建立之初,柔然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昌国一直摆脱不了被干政的阴影。在高昌国内,谈不上什么贵族不贵族,谁有本领谁就可以做国王,因此以下犯上的事情经常发生。
高昌国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四个姓氏,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有趣的是,高昌国内的宫廷斗争虽然凶险,国王之位经常在异性家族之间转手,但是高昌国名却从未改变,也不能不说是奇事一件。
一直到隋唐时期,高昌国的君主麴(qū)氏才将政权稳定下来。
隋唐时期,有两个国王需要隆重介绍一下,一个是麹伯雅,他曾在隋炀帝时入朝,拜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弁(biàn)国公;一个是他的儿子麹文泰。
公元609年,隋炀帝第二次讨伐吐谷浑,设立了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随后,隋炀帝西巡到张掖,高昌、伊吾等西域几十个国家的国王和使臣都聚集于此,纷纷表示臣服隋炀帝,并将辖境内的部分土地交给了隋炀帝。
公元610年,隋炀帝设立伊吾郡,进一步完成了对西域的纵深布局。
在西域诸国中,高昌国这个小弟姿态做得最足。据史料记载,麹伯雅同志为了表示衷心,特意前往长安朝拜,还给隋炀帝带了不少好东西。隋朝作为天朝上国,接受了小弟的礼物,自然也不能亏待他们,除了在金钱和特产上面封赏,还派了一批公主前往西域,试图拉拢这些少数民族的领袖。
612年,隋炀帝在宇文家族选了一位女子,将她封为华容公主,随后赐给麹伯雅,麹伯雅为了表示诚意,特意废黜了大老婆,将华容公主扶了上去。
619年,麹伯雅去世了,儿子麹文泰继承了王位。
按照高昌的习俗,麹伯雅去世之后,麹文泰把后妈华容公主娶了过来,当然这些都是人家的家事,中原的皇帝管不着。麹文泰上位之后,姿态还是做得很足的,不仅表示了继续臣服的意思,还经常给李渊带去稀奇古怪的礼物。
624年,他给李渊带来了两条狗,一雄一雌,长约1尺,高约6寸(唐朝时1尺约30.7CM,一尺等于10寸),叫作拂菻狗。了解狗的人都知道,拂菻狗非常通人性,又非常灵巧,可以说是顺从的代名词。
拂菻狗是东罗马帝国的产物,这也证明了当时西域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确实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大家可别以为古时候的人都是土包子,没见过什么世面,其实许多文化和时尚在古代都已经存在了。比如唐朝就有了宠物狗,尤其是皇室和贵族妇女,没事就喜欢牵着宠物狗到处溜达,非常时尚。
两国的关系就在这样的礼尚往来之中保持了好几年的友善,但是后来慢慢就出现了裂痕,而裂痕的产生竟然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国——焉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22 09:22:07
焉耆,位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西域古国之一。事实上,焉耆国王龙突骑支也是亲近中原王朝的国家,每年都会派人前去中原送礼。然而,隋朝的时候,丝绸之路的北部古道就慢慢废弃不用了,高昌变成新路的重要门户。
换言之,焉耆等西域小国想要前往长安,必须经过高昌古国。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人流量增加了,可以带动高昌的繁荣,何乐而不为啊?有趣的是,麹文泰不知脑袋的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想到了收过路费。
不错,就是如今人人得而废之的过路费。
麹文泰说了,凡是经过高昌国境的商队或者使团必须交过路费。
想想看,这帮人经过高昌前往长安的时候,需要交一笔过路费,从长安回去的时候,肯定会带一些中原特产和朝廷赏赐的财宝,又得受到一次盘剥。如果每年走一次,大家还可以接受,问题是,贞观时期,中原和西域的往来非常频繁,西域诸国每年都是几次乃至数十次前往长安,真可谓不胜其烦啊。
632年,焉耆国王龙突骑支派遣使臣给李世民进献贡品,趁机将此事提了出来,并正式请求重开沙漠故道,促进两国的相互往来。李世民想了想,高昌虽然和唐朝的关系很不错,可焉耆也是小弟啊,总归不能厚此薄彼,伤了小弟的心,于是答应了焉耆国王的请求,打算重开故道。
有趣的是,麹文泰同志不开心了,他表示,遵奉李世民没问题啊,可前提条件是我能得到天大的好处。想想看,麹文泰拥有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门户,就因为李世民的一句话,以后就没机会敲诈别人了,这算哪门子事儿?
麹文泰不敢找李世民的晦气,只能先拿焉耆小国开刀。麹文泰放出话来了,以后凡是焉耆国的使团和商队,都要重点照顾一番。
就因为这件小事,高昌国和焉耆变成了仇敌。
638年,麹文泰大概是觉得自己活得太长了,或者是觉得自己无敌于天下,于是联合处月和处密两个小型部落,对焉耆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目的只有一个:抢劫、抢劫、再抢劫!
焉耆本来就是一个小国,高昌对它用兵,其实是属于西域内部的常规冲突。对李世民来说,可管可不管,他也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遗憾的是,在麹文泰的眼里,李世民的宽容就是对他的放纵和溺爱,因此并没有收敛行为。相反,麹文泰联合西突厥骑兵,在唐朝的伊吾郡大肆劫掠,还派人前往薛延陀挑拨离间,声称夷男可汗和李世民一样,都是大国的扛把子,应该平起平坐,以李世民为尊实在是太没面子。
李世民继续忍了。
没过多久,丧心病狂的麹文泰彻底和李世民决裂,还阻止西域诸国向李世民进贡,切断了西域和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
直到此时,李世民终于坐不住了。
麹文泰的行为证明了一件事:他不想安于现状,不想让西域诸国相安无事,不想让李世民的日子太好过。在麹文泰的眼里,他似乎在干一件很伟大的事儿,可在李世民的眼里,麹文泰在玩挖坑埋自己的游戏,李世民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小弟如果有需要,他很乐意为他两肋插刀,奋力挖坑。
639年3月,夷男可汗先动起来了,他派遣使者前往长安,递了一封看起来情真意切的表书:“尊敬的大唐陛下啊,我等深受您的隆恩,一直想要找机会回报,希望您能准许我方军队为先锋,狠狠地教训高昌国王麹文泰。”
李世民笑了,想玩心眼儿,夷男同志的火候明显不够啊。傻瓜也知道,夷男是看中了高昌国的巨大财富,想要趁着打仗,大捞一票。李世民不想戳穿此事,也不想打击夷男可汗的积极性,他特意派遣户部尚书唐俭、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前往薛延陀,还给他带了无数的丝绸,至于出兵一事,李世民表示心领了。
发兵之前,李世民屡次传旨,希望麹文泰可以来长安觐见,然而每次都是热脸贴着冷屁股,麹文泰的态度始终是,老子就是不去长安,能拿我怎么样?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24 09:55:23
拔掉肉中刺:高昌古城被团灭

《神探狄仁杰》这部电视剧里,李元芳同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像你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去改变呢?每次他都会自问自答,说只有让你去死!
想不到,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啊。
639年12月,李世民传下旨意:封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发兵高昌,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麹文泰。
上一次出征,李世民派出了最豪华的武将阵容,这一次却只派了侯君集和薛万均,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高昌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
有趣的是,麹文泰居然毫无压力,他始终觉得,李世民调派大军征讨高昌,纯粹就是劳民伤财的胡闹行为,是不可能成功的。
麹文泰:“同志们!耍起来啊,该吃的吃,该喝的喝!”
麹文泰的疯狂行为让臣民们彻底懵了。几年前,吐谷浑的伏允可汗被唐军赶得鸡飞狗跳,国破家亡,最终不得好死,哥们难道忘记了?说唐军不可能成功,底气何在啊?
大臣们嚷嚷着要麹文泰给一个说法,不然就游行示威。
麹文泰为了稳定人心,开了一次议政会议。
麹文泰信誓旦旦地说道:“同志们啊,唐朝距离高昌国有七千里之遥,其中二千里是沙漠地带,寒风刮起来如同刀割一样,热风如同火烧一般,再加上水草枯竭,大部队根本不可能穿越这片绝境。”
大臣说:“唐朝国富力强,如果他们带足粮草呢?”
麹文泰得意地说道:“你们有所不知啊,我之前去唐朝的时候,看到陇右一带城池萧条,和隋朝根本没法相比。如今,李世民派兵前来,如果发兵太多,粮草供应不上,如果发兵在三万以内,我们可以轻松御敌。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逸待劳。如果他们真的兵临城下,不过二十天时间,必然粮草耗尽,到时候咱们可以团灭他们,你们都懂了吗?”
麹文泰的分析,颇有李世民的味道。
事实上,他说的一点不错,发兵之前,李唐高层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李唐的朝臣认为,为了打高昌,大军要穿越千里沙漠,如果打赢了还好,打不赢就是空耗国力,葬送珍贵的士兵。更何况,高昌地处西域偏僻之地,就算打下来了,也没办法据为己有,更不可能派兵驻管。
遗憾的是,李世民是皇帝,身份的不同决定了视野的不同,更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对李世民来说,他必须以帝王的思维去决定国运,像吐谷浑、高昌这些跳梁小丑,如果不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效仿他们。
身为天子,李世民不容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在这一点上,李世民能够体会隋炀帝当年的心境,因为他们想的都是一件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职业通病,只要你坐上这个位置,就会莫名其妙的犯病。
对唐军铁骑来说,横渡沙漠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两千里和三千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在侯君集的带领下,唐军将士历经艰难,最终靠近了高昌古城。
直到此时,麹文泰才从梦中惊醒,面对了这个事实。和伏允可汗一样,吹牛皮是吹牛皮,可面对唐军铁骑,麹文泰深知,自己的下场不会太好。唐军还没开始进攻,麹文泰就一命呜呼,留下了即将遭受蹂躏的高昌国民。
麹文泰的儿子麹智盛临危受命,继承了老爹的王位,并急忙调兵遣将,打算将唐军狙击在高昌古城之下。遗憾的是,侯君集的铁骑犹如一道劈天斩地的狂风,几乎以最快的速度扫清了高昌古城之外的所有地方,唐军铁骑陈列在高昌古城的不远处,傲视着这个几经波折的西域古城。
高昌国民愤怒了,绝望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唐军突然降临在自己的家园,他们更不会知道,接下来的高昌古城将会成为人间炼狱。
起初,侯君集还挺讲究,不愿意趁麹文泰下葬的时候偷袭,并派人前往城中劝降,希望他们能乖乖认罪。然而,对方却严词拒绝,表示要顽抗到底。
侯君集不是圣诞老人,对待其心必异的高昌人,他没有悲天悯人的时间,也没有那份闲情逸致。遭到拒绝之后,侯君集调集了一批投石车,对高昌古城的外城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大石头迎风咆哮,落地之处,房屋千疮百孔,百姓血肉模糊,惨烈的攻击让高昌百姓终于明白,中原是礼仪之邦不假,但是如果有必要,他们也会用最野蛮的方式,把中原的礼仪带到王化之外。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25 10:04:29
古城一战,侯君集俘获了七千百姓,完成了对皇城的包围。
麹智盛算是明白了,自己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他赶紧派人给侯君集送信,表示愿意归降唐朝,并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父亲的身上。至于麹智盛自己,完全是一副孤苦可怜、替父受罪的熊孩子样,也可以理解为背锅侠。
侯君集:“想投降可以啊,来我们军门,咱俩好好聊聊!”
麹智盛:“可以,等我们再想想!”
麹智盛并非真的想投降,他在等西突厥的援军,这也是高昌国继续存活的最后希望。据史料记载,高昌国和西突厥约好了,任何一方遭到唐军的攻击,另外一方就出兵支援,总之就是和唐军对着干。
事实上,西突厥也派兵来了,可他们听说侯君集包围了高昌国的王城,连夜退兵一千里,唯恐唐军知道他们的存在。
麹智盛听说西突厥退兵,这才举白旗投降。
侯君集是谁?
跟随李靖灭了东突厥,又参与过吐谷浑的灭国战争,此次是李世民钦点的灭国发动机,在灭国一事上非常有心得。这样的一位铁血统帅,怎么会因为麹智盛的投降而轻易放过他,如何会让唐军将士们空手而归?
一句我认怂,我投降,就可以换取和平?
那这个世界就不需要战争了。
古往今来,有些战争确实是为了正义,为了所谓的黎民百姓,然而绝大部分的战争,其实是为了某些人的私欲,这是人的本性,无法改变。
面对麹智盛的投降,侯君集答应了。然而,他转头就让唐军分散开来,对高昌国的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展开了地毯式的搜刮劫掠,八千户家庭,两万高昌百姓遭逢大难。公元640年,高昌古国正式宣告灭亡。
高昌古城位于西域丝绸之路,是中亚、西亚商队的必经之路,货物和人流的集散地,麹伯雅和麹文泰父子这些年雁过拔毛,敛聚了无数的财富。说白了,侯君集不顾高昌百姓的投降请求,其实就是看上了高昌古城的财富。
聪明的将领,其实应该给老板写封信,询问一下高昌国的处置办法,顺便提一嘴,究竟该如何处置高昌百姓的财富。
遗憾的是,侯君集膨胀了,他觉得高昌被灭,自己功比天高,别说是捞点钱财,就是坐地称王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侯君集擅自做主,将高昌的有钱人发配到边远地区,随后将他们的财富据为己有。小兵们看到主帅不讲规矩,也开始肆无忌惮地抢劫金银财宝,侯君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
事实上,唐军班师回朝之后,朝中的御史就以此事为由头,狠狠地参了一本侯君集,李世民为了平息众怒,下旨将他拿入大狱。侯君集觉得自己功高,结果受到不公平待遇,于是心生不满,最终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这些都是后话。
高昌被灭,李世民的心情美美哒,他对群臣说了,想要用中原的州县制度来管辖高昌的土地,希望大家能够各抒己见。
魏征同志劝谏道:“陛下,您登基的时候,麹文泰夫妇还来朝拜过,只不过他后来骄傲自大,所以才引火烧身。臣认为,只需要找麹文泰问罪就可以,至于高昌百姓,还是以安抚为主,立他的儿子为可汗,保存高昌的国号。这样一来,陛下的威德就可以遍及荒远之地,四方百姓都会诚服啊!”
李世民:“把高昌变成大唐的国土,不也一样吗?”
魏征:“如果把高昌的国土改为州县,咱们还要派遣大军去镇守,几年轮换一次,因为卫戍边境而死掉的人恐怕会有十分之三四,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2-25 10:38:29
@黄龙12011 2021-02-24 22:28:59
高昌国还挺厉害
-----------------------------
毕竟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有钱是肯定的。不过还是架不住唐朝骑兵的蹂躏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3-01 13:11:19
在李世民的眼里,魏征还是太书生气了。不过,这也不能怪他,魏征毕竟是打工仔,李世民才是老板,思维方式不一样。
令李世民欣慰的是,侯君集刚刚返回长安,西突厥使者便到了。在此之前,西突厥和高昌暗中勾结,想要达成攻守联盟,结果西突厥的军队还没到达战场,高昌小兄弟就被灭国了,西突厥的贵族们还能吃嘛嘛香?
他们想了想,李世民这小子肯定会拿西突厥开刀,继续实践“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口号。一个是主动送上门,一个是被打上门,心态不一样,待遇自然也不一样,于是主动献出了可汗浮图城(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
李世民很欣慰,孺子可教啊。
公元640年9月,李世民下诏:将高昌改为西州,治所在高昌古城。将浮图城改为庭州。再加上隋朝设立的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唐朝在新疆地区就有了西州、庭州和伊州三座重要的城池,基本上控制了西域之路的门户。
没过几天,李世民又放出一个重磅的消息: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交河城。西州的治所在高昌古城,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交河城,两个办公地点相距很近,自然承担着不一样的角色定位。
事实上,西州的长官是西州刺史,主管西州的所有民政,和内地的刺史是一样的;安西都护府的长官是安西都护,主管整个西域的军政,相当于西域大军区司令员。由于贞观年间的西域还算平静,李世民只给了几千个编制,他们的任务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威慑西域的小国,为西域丝绸之路保驾护航。
648年,李世民将安西都护府的总部转移到了龟兹国的都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修筑了四座城堡,并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管,它们统称为安西四镇。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3-03 12:18:21
一波又起:吐蕃政权的雄起

说完了高昌,再来说说吐蕃吧。因为中晚唐时期,吐蕃和大唐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事儿就互相伤害的关系,所以不能不提。
吐蕃(618年—842年),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也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创始人便是我们熟知的松赞干布。
在此之前,中原地区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正在君主制的时代大放光芒,而西藏地区还是野蛮落后的原始社会,连奴隶社会都谈不上。
在青藏高原那里,有一群崇拜原始神灵的部族,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具有强大的能力,可以主宰人世间的一切。为了和神灵们对话,人间涌现了一批有通天本领的巫师,他们将神灵的旨意传递给老百姓,践行着原始社会的自然法则。
事实上,并不是他们不想进入高阶的社会。古往今来,历史为我们证明了一件事:人类欲望是无限的,所有人都想过更好的日子,什么茹毛饮血、身披禽兽皮毛,那种生活都是被逼出来的,只要条件允许,他们肯定会搞消费升级。
想想看,西藏地区的百姓没有火种,没有金属生产工具,生存的可能只局限在最熟悉的地盘,根本就走不出去,所以只能过原始部落的生活。
在西藏地区,一共有数十个部落,部落和部落之间又结成联盟,其中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是最大的三个。他们很像中原的黄帝、炎帝、蚩尤时期的部落联盟关系。
公元6世纪左右,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率先雄起,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的政权,史称吐蕃。吐蕃的男性首领叫赞普,所谓的赞代表的是强雄,普代表着丈夫,而首领的妻子叫作末蒙。
据史料记载,吐蕃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牛人,其中有七位大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正是他们的成就,推动了吐蕃民族走上了强盛之路,吐蕃国内搞了个排行榜,史称“吐蕃七贤”。
吐蕃的第31任赞普叫达布聂赛,在他的带领下,吐蕃部族逐渐强大。达布聂赛手下有一个叫俄朗赞芒的大臣,此人是“吐蕃七贤”的第三位。
这位兄弟不知道是突发灵感,还是偶然的奇遇,发现可以把木材烧制成炭,而炭则是冶炼金属的重要原料。就这样,吐蕃百姓开起了金属加工厂,搞出了不少铜、铁,他们为军队配备了金属武器,又发明了耕田的犁。
这些发明放在中原地区,可能会让人嘲笑不已。开什么玩笑,金属武器?中原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搞出来了!木犁?那是中原百姓最基础的生产工具啊。然而,在那个时候,西藏地区就是如此的落后。
吐蕃的百姓接触到了金属,于是开始步入文明社会,并且有机会把其他的部落踩在脚底下。吐蕃的强盛,尤其是金属武器的普及,让周边的小部落心惊胆战,大家要么巴结达布聂赛,要么表达了联合吐蕃,一起征讨其他部族的意愿。
达布聂赛的儿子朗日伦赞是吐蕃的第32任赞普,他雄心勃勃,趁着吐蕃的强势发动了数次对外战争,快速兼并了周边的小部族。620年,朗日伦赞成功地灭掉了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成为西藏地区实力最强的民族。
遗憾的是,朗日伦赞随后重用苏毗部落,并给他们赐了不少土地和奴婢,最终引起了吐蕃旧贵族的强烈不满。629年,在吐蕃如日中天的时候,朗日伦赞被反对派毒杀,辉煌的一生戛然而止。
第33任赞普便是松赞干布,他是朗日伦赞精心培养的接班人。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3-03 15:00:36
老爹被杀的时候,松赞干布只有13岁。面对磨刀霍霍的贵族势力,松赞干布的命如果不太硬,很可能被人直接干死,或者成为旧贵族的傀儡。幸运的是,松赞干布是老爹的独生子,老妈背后又有贵族势力撑腰,再加上反对派势力勾心斗角,谁也无法上位,松赞干布这才顺利接管王位。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松赞干布,那就是:他是个完美的男人。
小的时候,松赞干布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贵族训练,他精通骑射、角力、击剑,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为骁勇的武士。他还擅长诗歌创作,经常在宴会上即兴赋诗,无论走到哪儿,松赞干布都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松赞干布接管政权之后,拉拢国内的新兴势力,几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最终铲除了所有的反对派势力。632年,松赞干布为了摆脱山南地区旧势力对他改革的束缚,率领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将都城迁到逻些(今西藏拉萨)。
松赞干布迁都的决定,直接奠定了吐蕃王朝日后腾飞的基础,从此时开始,逻些正式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松赞干布有雄心壮志,他想带领这个落后的民族实现弯道超车,可是平定内乱之后他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确实存在鸿沟啊。
吐蕃从原始社会过渡而来,整个社会仍旧是以部落制为基础。
说白了,大家凑在一起过日子,主要是为了抵御野兽的攻击,为家族的繁衍争取更多的机会。至于部落的首领,确实是大家推举的,却也只能作为整个部族的政治形象代表,坐一把手的位置没问题,真正的话语权并不是特别大。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3-03 17:29:04
@ty_瓜腾 2021-03-03 14:40:35
楼主博文强识,深入浅出,运笔诙谐,令我受益匪浅,佩服佩服!!!
-----------------------------
兄台过奖了,老脸一红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3-06 20:41:18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