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少年时 ——记《麦田里的守望者》

字数:1710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7-29 17:22:19 更新时间:2021-08-17 23:41:27

楼主:西边雨1998  时间:2021-07-29 09:22:19

世人总以最热烈的词汇赞誉少年。“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春风不悲,看冬雪不叹”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淡然;“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的意气风发;“我无坚不摧,也无所不能”是木苏里眼中的潇洒。

人们总在尝遍世间辛酸百态后才肯回首,在深夜啜饮被光阴酿成的佳酿——那一去不返的少年时代。可风衣怒骂意气风发不过一角。

而我们都曾是辛克莱,寻找着德米安。
楼主:西边雨1998  时间:2021-07-30 09:32:34
顶帖
楼主:西边雨1998  时间:2021-08-02 11:24:16
01. 麦田的守望者

故事的主人公为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在人们普遍的认知中,他是一个逃学,早恋,满嘴“他妈的”玩世不恭的顽劣少年。

他愤怒,愤怒人们的虚伪,愤怒生活的嘈杂,愤怒金钱至上的社会。

而愤怒的背后是深沉的焦虑,焦虑的背后是悲哀与彷徨。

悲哀来自身外的客观世界。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二战”的超级大国,飞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引领着又一个金钱至上与功利主义的时代,“纽约”成为浮华与喧嚣的代名词,人们着眼于金钱与利益,在数不胜数的“假模假式”中,人们的精神一步步沦为荒原。从读者视角,这是社会的悲哀,而主人翁,也变成了悲哀的一角。

彷徨来自于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的主观状态。借用荣格的“阿布拉克萨斯”作比,处于童年时期中的人们便如处于蛋壳中的鸟,父母或其余照料着便是他们的蛋壳与整个世界,此时人脑发育尚未完成,且整个世界的声音皆为善恶分明,故而不存在认知的困难,也便无迷茫与彷徨可言。至于到了成人,人们已经经历从幼年到成年社会化的一系列训练(譬如学校),绝大部分人已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且并无顺应不良,兼之日复一日的重复,人们日益失去向外探索的好奇心与质疑的精力,因而趋于在生活中忙碌且麻木。

唯有少年时期,人们的心智与身体机能趋于完善,此时,小小的蛋壳内已无法容纳鸟的身躯,更无法供给其所需养分,故而人们致力于更广阔的世界。而这一前提是冲破原有的蛋壳。蛋壳的破碎意味着原有价值的破碎,与此同时,外界价值猛然展现于眼前。而此时的人便如那位在洞穴中第一个站起并看到影子的人,他/她怎能够不感到害怕,迷茫而无措?

“这只鸟飞向上帝,这个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萨斯。”(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阿布拉克萨斯便是社会,而根据斯康的镜像理论,这便是自我。

回归我们的主人公,“麦田”便是他内心深处平静而温和的净土,那里没有被金钱奴役的人们,亦没有名利的花天酒地。这是他蛋壳内的世界,然而真实的纽约却是被华丽装饰的埋骨之地。两者的巨大反差使他茫然无措,而”守望者“昭示着其抗拒与不认可的心态,可人社会化的趋向又不断将他引向这一方向,乃至自身的动摇。正是在这推拉造就了彷徨,而彷徨衍生出愤怒与焦虑。

“这只鸟飞向上帝,这个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萨斯。”(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阿布拉克萨斯便是社会,而根据斯康的镜像理论,这便是自我。

悲哀便是少年从麦田内走到了麦田外。他击溃了自己所守护的城。

尼采说: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而后深渊将你吞噬,你是深渊的一部分。
楼主:西边雨1998  时间:2021-08-17 09:12:08
02. 异化
作者以意识流的手法写作,更进一步凸显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异化“的观念。

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基础来自弗洛伊德,这一流派不注重故事的结构与完整性,亦不在乎逻辑,只记录角色意识的流动。

小说的要旨在于通过构造环境,通过情节展现典型人物形象并以此揭露社会现实与人性。而意识流小说的特殊之处在于,无论是坏境,情节或是人物,都仅仅为主人公脑内的活动而非客观实际——最多为抽象过的客观实际,而在这一层面下,读者的身份与小说人物重叠,第三视角变成了第一视角,因而格外直观且冲击力巨大。

霍尔顿·考尔菲德(或者说我们)的意识里充斥着”他妈的“,妓女,假情假意与浮躁社会,亦有善良的妹妹,渴望麦田的心情。然而这并非社会全貌,而带有极其强烈的主观情绪——因而更倾向于”扭曲“的社会。

意识流便自然而然天生带有异化的特质。作者借助主人公之思想,展现了自身挣扎于异化中的茫然与彷徨(而这点在资本主义世界尤为明显)

而当最终主人公的意识归于沉寂,成为别人眼中所谓的”正常人“之时,相比其找到自我,重归宁静的阐释,更不如是”异化“在这一时期的完成。

霍尔顿•考尔菲德成了社会本身,主观与客观在超自然与自然的层面融为一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