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之见”——80后对中国伟大复兴的一些建议及思考!!

字数:56360访问原帖 评论数:58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19 02:04:37 更新时间:2022-09-26 07:24:59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18 18:04:37
这些年,积累了很多很多的想法,等版主通过,慢慢发来!谢谢!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19 08:59:14
一、提高基础科学水平的建议

提高基础科学水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基础学科的人越来越少的问题,因为基础学科专业就业范围很窄,当大学老师,进研究院,需求是很少的,而且出成绩很难, 也许一辈子,也没有突破。
于是大家自然选择容易就业,钱景好的专业,比如:计算机、机械、金融等等。 基础学科专业无人问津了, 如何指望基础科学的水平突破呢?
要提高基础科学的水平,就需要让更多的人高考志愿选择基础学科专业。下面的这个建议,在教育部网的部长信箱我也发过,还没有回音,发在这里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个建议。

-----------------------------------------------------------------------------------
改革理科老师的招录模式,让中国基础科学水平实现腾飞!!

之前看任正非的采访,提到了基础科学及教育的重要性,建议给老师加工资,我非常赞同,但如何提高基础科学的教育水平,这件关乎国运的大事呢?只给老师加工资是办不到的,应该改革老师的招录模式。

影响基础学科的教育水平,无非就是教和学两方面,教的方面我觉得没太大问题, 学的方面才是影 响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当年有句口号: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学出来,有前途,所以大家都会去学。如果学起来很辛苦,又不好找工作,工资也不高,熬白了头发,也出不了成绩,那谁还愿意学呢?自然都会选择学金融、计算机、机械等容易就业又有钱景的专业,基础学科专业也就无人问津了,如何指望基础科学取得突破呢。

所以要解决基础科学教育的问题,前提是要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基础学科,就业范围很窄,搞科研,当大学老师,需求量是很少的。必须要让基础学科的人,有让人羡慕的就业前景,学的人多了,天才自然能层出不穷。

如何让学基础学科的,能有让人羡慕的就业前景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中小学老师职位对学基础学科专业开放,让数学专业毕业的教数学、物理专业毕业的教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的教化学, 而且要经过一定的专业水平考核并达标才行。

以数学为例,建议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可每年推出数学等级考试,就像英语等级考级一样, 经过笔试,过了一定分数线,达到数学四级,四级应相当于数学专业级别的水准了,通过四级,即可获得数学教师资格证,作为参加应聘数学老师的优先条件,最终成为必要条件。

有了这样的政策,基础学科专业毕业,就算找不到百万年薪的工作,只要专业水平达到,去当中小学老师很容易,全国中小学老师需求量是巨大的,而且现在老师待遇也是很好的,让中小学老师职位作为就业兜底,让有志于基础科学的人才,可以无后顾之忧,一辈子潜心研究基础科学。

全国中小学老师有1000万以上, 数理化生等理科老师,应该500万以上,这500万如果是相应科目的水平的佼佼者。中国就多了500万个基础科学的储备人才。 除了教学之外,老师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像大学老师一样投入基础学科研究。如果真能这样,未来中国一大半的基础科研突破,都会来自中小学的老师们。出几个爱因斯坦、牛顿也未可知。
最近数学大神韦东火了,奕被誉为20年一出的数学人才, 这个是在每年就几万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基础上,如果每年有100万数学毕业生,韦东奕可能就1年1出了。

而且也会大大提高了中小学老师的水平,虽然中小学课堂教学用不了太高深的知识,但教加减乘除的老师,精通微积分,一定是好事,会让学生爱上基础科学、甚至崇拜基础科学,将会带出更优秀的学生。

80初的我们小时候农村,小学毕业的就能教小学,中学毕业的能教中学,那个年代人才匮乏,为了快速普及教育不得已为之。 今天我们有了这样的条件,就要把专业的事给专业的人去干,让学数学的教数学,学物理的教物理,学化学的教化学,这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啊 。

也许有的人会说,专业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教的好,就像陈景润那样,我不否认有这样的人存在,可以有相应的制度来管理,比如新老师,都是从小学开始教起,根据能力逐渐升到初中、高中。 就算这个人连小学也教不好,也是可以辞退的,但是我相信这样的人是极少的。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19 10:29:27
最近和同事聊到高考。这位同事当年全国卷考了600多分,还是发挥不佳情况下。 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毕业7-8年吧,每年高考数学题目出来,都还坚持做一遍,说2020年他选择题做的全对。 问为何不选择数学系,答曰,不好就业啊,最终读的是通讯专业。
我想,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 因为不好就业,放弃了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 我自己也是,对基础学科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物理, 高中当大家精力都专注于物理难题的时候,我独自对着书本那“简单"牛顿三定律发呆,由衷的感叹,中国人怎么就不能发现呢。 但是最终选择是机械专业,不就是因为不好就业啊。

如果中小学老师能成为基础学科的就业托底保障,很多人将没有顾虑的选择自己热爱的基础学科。就算成为不了大学教授、进不了研究院,中小学老师也是不错的职业。而且不影响自己继续研究学习,中小学老师职业可以作为是一个再出发的平台。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19 11:01:59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其他能力很差,被称作“高分低能”,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被批判。 其实人不可能是全能的。 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其他方面难免就弱势。我们应该包容,如陈景润、韦东奕,还有任正非说的那个不会交女朋友的俄罗斯小伙子。我们不应该苛求他们交流能力强,甚至领导能力强。 我们要的是用好其长处,避免其短处。

建立基础学科的等级考试制度,让考试成绩优异的人才,获得中小学教师的岗位。让高分就能获得大家羡慕的稳定的工作,并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希望再无“高分低能”,最后不适应社会,出家等的悲剧故事发生。 给这些偏科的人才更宽容的环境,和更好的平台。他们会还给社会以巨大的回报!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0 11:06:47
只有解决学习基础理科专业人数少的问题,让大家愿意报考数学专业、物理专业等,基础科学水平的突破才有可能。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0 18:50:20
第二篇 怎么也发不上来,有敏感字,可有什么办法?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2 11:01:49
第二篇, 促进生育的建议

这个建议是关于生育激励措施的。现在有的地方已经给生三胎的家庭发钱了,其实生育激励政策在很多国家已经实施,效果并不好。 因为现在不生孩子的原因主要是女性,生孩子本身很幸苦,照顾孩子更辛苦,所以很多现代女性,不愿意多生孩子,要牺牲自己自由和事业,成为家庭主妇。 生育激励政策应该精准针对女性,解决女性的后顾之忧,才会有效果。

-------------------------------------------------------------------------------
唯有针对女性个人的生育奖励,才能提高生育率!


生育意愿低的最大原因不是因为钱,而是现代女性不愿意生了,如果生2-3个或更多的孩子,将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成为家庭主妇,失去工作,失去收入、也将失去养老金,导致家庭地位和安全感缺失和焦虑。且带孩子也确实很幸苦,远比普通上班要累。 奖励生育,如果是笼统的奖励几万元或更多,只会用于家庭开支、孩子的奶粉钱,是无法有效激励女性本人的生育意愿,大多家庭也不缺这点钱。所以只有精准针对女性个人的奖励,才能有效的促进生育意愿。

国家应该给多生孩子的女性,提供养老保障,他们不是不愿意工作,而是为了生孩子,放弃工作,孩子虽然是家庭的,但也是属于社会的,未来给社会创造财富。无论什么养老制度,归根结底还是儿女养老,是一代年轻人创造财富,在养一代老年人。所以对于母亲们,理应给予养老保障。

如何给母亲们提供养老保障,我的思路如下:
女人生一个孩子,国家给予缴纳5年养老保险,生2个孩子抵10年,以此类推(但只生一个的不享受), 此养老金和职工缴纳养老金一样的,女人生孩子后,继续上班的,交的养老金可在此基础上累积。 我想这样的政策一出,女人没有了后顾之忧,生3个孩子,就算没工作,也可以有养老金保障。通常女人生了一个孩 子,职场竞争力已经下降了,为什么不再生一个、二个? 至于当下生活和养孩子的钱,那是男人的事。只要实施这个政策,我想很大一部分已经生育1个孩子,没高新稳定工作的普通女性,会选择多生孩子。

可能很多人会说,想法不错,但是国家哪有那么多钱交? 其实这不需要现钱,如果现在实行,兑现最少30年后吧。 而且这个钱可出自总的养老金的池子里。养老金不能总是不断增加,应该根据国家的经济情况而变动。如同一个家庭,子女有钱了,给老人们的自然多一点,子女经济状况不好,给老人少一点,老人也应该谅解。

现在我们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这部分是自己和单位缴纳的钱,相当于自己年轻时候存的钱。 而基础养老金构成比较复杂,但说白了,就是国家另外补助的钱。 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私人财产,交多少,应外加利息的返给退休人员工资里。而基础养老金,即国家补贴的部分,应该和国家经济挂钩, 前面说的女性生孩子国家给缴纳的养老金部分,就应该来自于此。

表面上女人生孩子多,基础养老金占用的多,将导致职工退休工资会减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孩子多,当孩子成年了创造的社会价值财富主力时候,你刚好退休,社会财富越多,蛋糕越大,养老金自然越多。反之如果因为社会严重老龄化,虽然因为女性生育支出的少了,但是蛋糕小了,分的会少,而且如果社会老年化严重,你的养老金再多又有什么用,生病了雇个护工都可能雇不起了。

最后谈一点自己对养老金的看法:养老金过高,并不是好事,养老金的标准应该以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为标准,老年人其实没有太多消费的地方,养老金过高,不仅经济承受不了,而且不利社会氛围,年轻人辛苦的工作,往往还不如退休老人工资高,对年轻人自信和斗志都影响, 在一个家庭里面,老人高额退休金,也不见得就有利家庭氛围和谐。养老金过高,自然就不需要子女的钱,甚至子女还会啃老,这其实是导致错位的关系, 养老金不高,子女才会补贴老人,这其实是良性的关系,老人觉得子女孝顺了,子女也觉得自己担起了儿女的责任。老人们如果想晚年过上经济富足的生活,可以在自己年轻时候,多创造积累财富,或者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2 13:51:52
第三篇: “国有农场”是农村未来最佳选择,让中国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一)
只要稍微了解农村现状的人,都应该知道土地规模化耕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人均土地太少,普遍1-2亩,一家一户耕种模式下只能维持温饱,过去吃饱就满足了,如今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更好生活的需求了,且一家一户的耕种模式效率太差,付出的劳力、时间和收入不成比例,所以如今年轻人基本都不愿种田,在我这里的农村,很多田地都承包给大户了,部分的没能包出去,也是50-60岁一代的农民在种。40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没有种田的了。

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等目前50-60岁农民退下来后,下一代人也不会再种田了,土地将更加集中,以种田大户为主,或许也会出现资本投入的大农场。 总之可以预期,一家一户的耕种模式必然会逐渐淹没在时代潮流之中,未来的农业是在“种田大户”、“资本农场”、“国有农场”等模式之间的选择而已。

私有农场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私人或资本是以利润为第一目的,不会考虑中国地少人多的现实,也不会背负起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届时有钱人会拥有自己的私人特供农场和特供食品。粮食分成三六九等,人也就分高低贵贱了。当土地被一个个大地主瓜分的时候,国家大的工程等建设,征地会困难重重,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基础建设难以实施,就是因为土地的私有,即使只是承包了土地使用权,效果也会一样的。
中国曾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人们有深厚的土地情怀,搞私有农场,社会效益会是个大问题,对社会公平、稳定都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考验,和平繁荣时期还好,一旦经济不好将会更甚。而且从经济效益来看,土地私有化,并不能带来多大经济上的利益,中国的农业产值,大约占GDP的8%,还在不断下降中,而美国不足1%。国家的强大是因为科技、工业的强大,不是因为农业。 一亩田地的收成是有上限的,哪怕里24小时不眠不休,产量也就那么多, 农业随着机械化,无人化,规模化的发展,越来越像采矿业了,只是从地里采的不是煤,而是粮食。如果土地大量集中到私人手中,未来粮老板重要性可远甚煤老板。


而从社会效益上来说,“国有农场”建立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国有农场存在一个先天难题,那就是管理效率问题,因为我们有前车之鉴,大锅饭弊端已经深入人心,如何有效管理呢,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国有农场”也就失去存在的前提。

要解决“国有农场”管理效率,可以用全民服役制度,很多国家全民服兵役,中国因为人口多,不需要全部当兵,剩下的可全部服农役。年满18周岁,必须在兵役和农役中选择一种,根据需要服役2-3年,服农役,在农忙时耕种,平时也一样进行军事训练和学习。 如果每年出生人口1500万左右,若服役三年就有4500万的劳动力,高度机械化后,完全满足需要。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2 13:57:03
(二)
服役制度让管理关系极其简单,没有劳动成果的分配,农业生产的收获,全部上缴国家粮库,人员是流动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兵。将不会存在大锅饭效率低下的问题,种田相当于军训练的一部分, 如果连训练年轻人机械化种田都没效率,那还能指望训练军队在战场上冲锋吗?

全民服役制度不仅让国有农场有了存在的前提,让国有农场能集中力量做到私有农场做不好或不愿意做的事,如大范围整合耕地、布局大型灌溉设施、开垦荒地、植树造林等等。同时对服役的年轻人也是极好的锻炼。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2 13:59:06
(三)
这一代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只知道喧嚣的城市,高楼大厦,电脑手机,未来是让人担忧。如果高中毕业服役三年,让他们亲近生养我们的大地田野。进入和城市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根,脱去城市的浮躁,除了城市的迷虹灯,也有机会能仰望下夜晚璀璨的星空。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兵了,国家也在大力提高军人待遇和荣誉,以期更多年轻人能走进军营。如果实行全民义务服役制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任何人没有身体原因的情况下,只能“兵役”和“农役”二选一,人人服役,解决了兵役公平问题,作战部队将会选到身体和心理素质都百里挑一的优秀的兵源。

除了效率问题,农民问题是“国有农场”另一存在的前提, 很多人反对“国有农场”,是担心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后,一旦城市消化不了这些劳动力怎么办?或者城市爆发失业潮,他们会变成无根的流民,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而现在的农村起到一个就业海绵的作用。

这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其实无论有没有“国有农场”,未来从事农业耕种的人都将大幅度减少,这是机械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农业从业人员锐减,迟早一定会面对的,1个人就能做的事,不可能让100个人去做。目前农村情况也是这样了,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在城里就业了,农村日常只剩下老弱妇孺,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年轻人,其实是已经回不去了,回去了也不会种田了。“国有农场”的建立,不会让农民失去根基的飘零城市,反而会让农民进城务工无后顾之忧,理由如下:

1,“国有农场”不会剥夺农民在乡村居住权,如果是因为整合耕地,需要搬迁的,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就近村、镇或县城安置。农民的居住条件只会更好,更便利,不存在大家所担心的,失业后无立锥之地的困境,反而是土地私有化的发达国家,流浪无家可归者众多。

2, 农民依然享有土地权益,现在农民把土地承包给大户,租金也就5/600元每亩,其实就算农民自己耕种,收益也差不多就这些。 而“国有农场”建立后,农民终生享受土地的收益,只会比承包给种田大户更多(具体的分配模式后面详细说明)

3, “国有农场”只负责主粮的生产,比如水稻、小麦、棉花等。而蔬菜、水果、农副产品依然留给农民去生产。 国家可把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田地分给农民搞种植养殖。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就业,并提高农民收入。

”国有农场”模式以看成是:服役的城乡的年轻人以劳动力入股,现有农民以耕地入股,城里过了服役年龄的不享受土地收益,这样既照顾现有农民的利益, 也让城乡在下一代上自然而然的融合一起了,经过几十年后,最终人人都服役,人人都享受土地收益,成为真正“国有农场”, 年轻时候在农场劳动2、3年,可终生免费享受农业收益。

“国有农场”可以解决城乡融合、城乡公平的难题,化解潜在社会矛盾,原农业人口如何和城市人口无差别融合,如何确保融合过程中的城乡的公平呢? 还有土地承包权会一轮轮继续下去吗?当大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土地被一个种田大户和私有大农场承包之后, 鼓吹土地私有化的暗流又该涌动了。 这些问题 “国有农场”都可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解决。

总之国有农场化后,除了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增强主人翁感,极大提升社会凝聚力,让年轻人走向田野开阔眼界、心胸,锻炼身体;更好的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会让中国社会根基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任凭世界风雨飘摇,岿然不动!!!
​​​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2 14:07:39
“国有农场”的这个建议,在网上发贴以来,点击率不少,我也用邮件发给过著名农业专家温铁军,并得到“收到”的回复。前全国政协委员何新在微博也转发过。发帖以来也得到不少网友的大力支持,有网友自发的给国家有关部门写信推荐这个建议,也不知道可有回复。
但“国有农场”这个建议,也是最有争议的,反对的更多,有不少人基于意识形态,一看标题就反对。 楼主完全是基于现实状况,和理性思维的出的结论,和意识形态一点关系也没有。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3 13:17:18
“国有农场”的好处:
1、提高劳动效率,当年分田到户是提高效率,今天机械化、规模化才能提高效率。

2、杜绝了土地私有化可能,如果不建立“国有农场”,未来土地也必然会集中,今天是种田大户,明天就可能是大型的私有农场了,资本农场了。到时候土地私有化、变相私有化会暗流涌动。

3、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地少人多,私人和资本是以追逐利益为第一目的,私有不会考虑粮食安全不安全。只有国有农场才能从根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家一户模式下,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当土地集中情况下,就是问题)

4、全民义务服役、锻炼了年轻人、且人人服役,更公平。

5、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国有农场,全民服役,通过整合耕地,开拓荒地, 治理沙漠等等方式,中国的耕地面积会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会大幅度提高,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来,改善中国人居住条件。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3 15:17:58
提高生育率涉及很多方面, 其中住房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住在几十层高楼的格子间中,如果生3个孩子,空间太局促, 且不接地气。 让中国人从楼上搬下来,住上独立的住房,有一个小院子,孩子平时在院子里玩玩泥土,着捉迷藏,看看天空。将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将会促进生育率的提高。

“国有农场”的建议如果施行,就可以在保证耕地红线、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土地建房,让每个家庭都住上带院子的独立住宅。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3 15:51:28
第四篇: 让中国人人都住上“独栋别墅”的必要性!!!


近几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极大丰富,但是唯有住居条件却是变得差了,密集高楼的一间间格子,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家。

城市里的高楼,奋斗的年轻人住还可以,但不适合老人和孩子,7.80岁的老人住在这样高楼上,显得的孤独和残忍, 孩子住在这样的高楼里,活动空间狭小,和自然隔离,不接地气、压抑局促。

中国人的传统住宅,都是一个独立的房子,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北方是四合院,南方有天井,有钱人是深宅大院,穷人也有篱笆墙。院子普遍存在反应了人的精神需求,家是一个次第的过程,卧室是完全私密的空间,客厅是半私密的,院子是半开放的,外面是完全开放的。从私密-半私密-半开放-完全开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精神是放松,而现在人住的高楼,从室外进了家门,从开放立刻转为封闭,而出门同样是状态突变,从封闭到开放,没有过渡,我们的精神是抗拒的,这或许也是城市里有很多宅男宅女,而农村里很少听说的原因吧。 一个人在有院子里成长的童年会是幸运的,在院子里搜罗小虫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在院子看夜晚的繁星,这样成长的孩子会更放松,更随和,更快乐。

这几十年城市化快速发展,是无数乡村,小镇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奋斗的过程,成就自己,也成就城市的过程。 但在城市,无论工作、生活、娱乐城市是一刻不停的消耗人精力的地方。

小时候农村的夜晚,只要一吹油灯,一片漆黑,入睡就仿佛人和这无边黑夜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在梦乡中吸收天地的精华。 而城市夜晚总是灯火通明,睡觉只是被迫无奈。人应该在小地方成长积蓄能量,再到大城市里去燃烧自己,今天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是这样走来。 而90后00后,越来越多的孩子生在繁华的大城市,长在大城市,将来也老在大城市,他们可能比前辈更聪明,但能否还能向这些前辈那样充满干劲,充满激情呢? 大城市的高密度对人是一种强刺激,在大城市呆过的人,再回到小地方,会有落寞的不适应,但是这样的强刺激,是消耗人的精神的,始终在这样的刺激下,就像产生耐药性一样,人最终将走向低欲望社会,失去向上的动力。


从精神需求上说,我们必须从高楼上搬下来,回归到传统的带院子的住宅。如果整个社会,都住在一座座高楼的格子间,拥挤的像蜂巢一般,人将不断在消耗,国家和民族也将逐渐失去创造力。

而从中国的现实形势来看,让中国人都住上独立带院子的住宅,更是迫在眉睫了。

一,让中国人住上独立带院子的住宅,是提高人口出生率的前提,目前中国的人口形式已十分严峻,城市的密集高楼居住环境,人口积聚的高密度,人口出生率自然就会低,在怎么激励也没用,这就是自然的调节。要想提高出生率,就要分散人口住居的密度。

二,中国人都住上独立带院子的住宅,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迫切需要

内循环的前提是内需,是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不就是人们强烈的追求生活改善的愿望,从能吃饱饭、吃的更好,穿的更好,能骑上自行车,能用上家用电器、能住楼房,这一项项都是从无到有的体验。 今天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了,从无到有不多了,只是升级改善, 比如开奇瑞的车子,或许想换更好奔驰,但是已经不那么强烈了,更不会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

今天只有房子是中国人生活上痛点,价格贵、面积小,停车还难。 对拥有一套独立带院子的“别墅”,是人人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又不敢想,因为动辄千万上亿, 而如果这样的住房一旦价格人人都买的起,中国的家庭必将人人换房,届时对经济带动是难以想象的,除了建材装修,还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比喻新能源汽车,现在很多人没买,不就是连停车位都没有,哪里充电啊。如果有个大大的院子,谁家都会有1、2新能源车,太阳能产业也会爆发,每家的屋顶将都能发电。

这样的一个强大的内需的存在,可持续20年时间,将不惧外部经济环境风云变幻,让中国更有底气。


三,中国人都住上独立带院子的房子是降低房价,释放年轻人活力的需要。

因为中国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这样的独栋别墅,不能像目前的商品房那样无限制的购买。独栋别墅只能用来住的,必须达到一定人口数量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比如只有生育2个孩子的家庭(可促进生育率),才有申请购买的资格, 且每个家庭成员名下只能有一套。

于是未来的房子有2种,只用来住的别墅,和不限制购买的城市楼房, 城市楼房价格将会大幅度下降,也不再是刚性需求了。

如今的高房价让年轻人不堪重负,结婚买房的压力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如果这个政策施行,年轻人就不会为房子操心,刚毕业的年轻人不会为买房发愁,买房是结婚生2个孩子后的事情,而且房价不贵,也就是农村宅基地自建房的费用,准丈母娘再也不逼你城市有房了才吧女儿嫁给你, 租房将是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总之论述了上面这些理由,都不如一句话: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4 12:40:18
第五篇: 现代版“推恩令“—人类挣脱资本霸权的最佳方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最核心的就是钱和权,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对它们追逐竞争就没停歇过,这并不是坏事,有竞争人类才充满活力,竞争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让社会更丰富多彩。我们对古代开国的帝王,多是英雄般的崇拜,对白手起家的商界巨富,并没有嫉妒,更多的是当成精神偶像。不过我们对G二代、FU二代是天然的不满。

如今权力继承是废止了,G二代或者三代渐渐也就回归社会大众一员了,但其实古代大家是接受的,谁叫人家投胎技术好呢,这和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金钱的继承态度是一样宽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渐渐觉得这是不公平了,于是有了科举、废除了帝制(最大的官位继承)、有了公务员考试,因权力的继承而影响社会公平不存在了,人类社会因此前进了一大步!

金钱的继承更温和,具有隐蔽性,不如权力那样直接粗暴,但其对社会的危害一点也不输于权力继承。 当我们今天把首富王健林的一个亿的小目标,当成了津津乐道的谈资,但是可以设想30年之后,我们的首富是王小聪、马小云的时候,他的一言一行成了追逐的焦点,我们不会像今天这样津津乐道了,而是一种无助的压抑感了。今天我们这一代还是幸运的,技术的变革带来了社会的巨变,今天的首富们大多是自己奋斗起家的,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他们的成功,我们不觉得压抑,而是视为精神偶像,甚至是动力之所在。但是今后社会可能再无马云、刘强东、王健林了。阶层如果固化,就算若干年后他们死去了,年轻人也毫无机会。社会也必然失去了生机,可参看如今香港社会和李嘉诚等大家族。

中国社会几千的历史轮回的周期律,“其兴也勃”就是因为开国时候,战争不断,十室九空,社会财富权力重新洗牌,在发展阶段,金钱、权不断往少数人身上集中,到一定时候,上层集中大量财富和养尊处优的少爷们,下面是占绝大多数嗷嗷待哺的饿虎,于是“其亡也忽焉”,社会自然进入轮回。

从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看,人类社会发展遵循一个主题二个重点,一个主题就“公平”,二个重点就是“权力”和“财富”。 从奴隶到封建到资本主义,总体上说是越来越公平。 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打破权力的世袭,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技术发展给人们提供了获取财富的更多机会,似乎只要你有能力,肯付出,你就能机会均等的获得财富。 如此一来权力已经“公平”了,财富也已经“公平”了,这个社会制度似乎是真的到了终极形态了,难怪福山会觉得历史已经被终结了!

但是今天福山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历史并没有终结,原因可能他不清楚,其实症结就在于,金钱还在世袭, 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但财富以家族为载体不断累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更关键的是西方的选举制度,导致权力也被金钱玩弄在鼓掌中,不能世袭的权力,实际也重新世袭了,事实又回到封建前了。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恰恰杜绝了权力的世袭,对比之下西方现在正在失去制度自信。

当然历史必然是会走向终结的,最终形态一定是:权力不再世袭、财富也不再世袭。每个孩子都是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长大白手起家,凭能力积累财富,死时不留财富给子女,让财富重新回归社会,天下从此太平。

大家都听说美国有各大家族财团,这些财团控制美国银行,美国的媒体,操作选举、战争,甚至策划当今中东IS的乱局,他们最不愿意的是失去财富,一旦财富不可世袭,用不了100年,这些的大家族的子孙后代们,就泯然普通公民一样了。

也许你会说,道理是这样,但是说了等于没说,这个问题就是不可能解决,有钱人不可能同意。不光美国资本家掌控的社会不会实行,特朗普不是最近还要取消“遗产税”。中国也不可能实行,一旦强制实行,马云、王健林等立马把财富就搬到国外去了,有钱人统统走光了! 社会也就完蛋了! 确实,在美国这个事情不可能发生,但是在中国是可能发生的,当然如果强制实施,是不可能做到!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中国社会真的实现了财富不世袭,,等马云、王健林、李嘉诚等百年之后,其巨额财富重新回归社会,对年轻人是意味着公平,对社会意味着是生机。中国社会面貌必然会生机盎然。 而且可以想象,一旦中国这样了,美国会怎么看,美国年轻人会怎么看,必将会引起美国社会及世界的革命!

有什么办法能让马云、王健林们愿意主动放弃金钱世袭呢? 其实这个智慧从中国古老的历史中可以找到。首先中国目前没有强大的家族观念, 其次马云、王健林等绝大部分富人都是开明的人物,这一代基本自己白手起家的, 一定也知道钱那么多留给子女,未必是好事,靠自己的拼搏成功,才是人生乐趣。这些都是这个制度在中国可行的前提。但目前把遗产留给子女是唯一的选项,没得选择。

但是只要国家出台一个遗产新制度,我相信富人们都愿意改变选择! 假如一个人有10亿财富,如果去世了,财产会到他子女名下,如果2个儿子,一人5亿(忽略遗产税)。这个富人只能这样,通常情况下不可能把钱给别人,也不大可能裸捐。 这是无奈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提供第二项选择,你这10亿财产,可以给每个子女500万,剩下的钱而且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给孙子,重孙子,重重孙子...,直至10亿用完。 我想绝大部分人不会拒绝,恩泽后代,被子子孙孙感念。其实这和历史中晁错的削藩制度思路一样! 虽然钱一样没少的留给后代,但是不会影响社会大的公平,不会造成财富的不断的垄断叠加!

如果真能这样了,将是人类历史的又一大飞跃,或许真的会是历史终结!靠财富的垄断的霸权,也会随之坍塌! 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这也许是天人之间的达成最佳妥协方案吧。​​​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5 13:33:09
第六篇 对基层形式主义的看法和建议

一、形式主义的现状

腐败和形式主义都是国家大力整治的,如今对腐败的治理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正逐渐成为现实。但是形式主义的治理,效果有限,给基层减负和给学生减负一样,喊了很多年,基层似乎是越来越忙了。
究其原因,从客观上来说,和社会环境有关。 现在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普及、录音、录像等的便捷,社会越来越透明了,一切都曝晒在阳光下。而 腐败的属性是阴暗的,是见不得光的, 社会越透明,腐败越难以生存。
而形式主义的病毒,恰恰相反的,是喜阳的, 只有在舞台上,在领导和群众的面前,才会卖力的“表演”,形式主义就是做给人看的。信息报表的便捷,QQ、微信群的普及,手机拍照便捷,这些都成为形式主义的新舞台。
关于形式主义的现状,我也有不少要吐槽的,但是由于我社交的范围小,了解有局限。所以不多说了,怕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我是尽量从理论层次来剖析形式主义, 下面会分析形式主义的成因, 以及对解决形式主义的一些建议。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6 15:08:58
二、形式主义本质是管理学问题!

做一件事情,从决策到实行,最理想的层级就是三级,一旦层级超过三级,那么形式主义就不可避免。
第一级是决策者,是发起人,命令是他发起的,事情在他那,是可以干,可以终止,可以调整,他是完全自由的,如同人的心。
第二级的管理者,从决策者这里领取了任务,让下面的人去干,同时把出现的问题,向上级反馈,提意见,,承上启下,有自己的思考,他是半固化的,如同人的头脑。
第三级是具体执行者,只负责干具体的事,是完全固化的,如同人的手脚。

这样上层可决策,中层可思考,下层可执行。这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果把事情再传达到第四层、第五层,形式主义将难以避免。

但实际上往往做一件事,远超这三个层级,导致基层反馈层层传递,到决策层时候,不准确了,甚至根本无法传达。 每个人都只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上级还有上级,上级还有上级, 每一级都是下级的决策者,但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决策者, 这些决策者是不自由的,最终导致一件事偏离真正决策者的初心,于是事情很容易滑向形式主义,甚至五花八门,蔚为壮观。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搞的很好,有政府领导来参观,董事长觉得要打扫一下车间的卫生。于是找来总经理布置了任务,总经理又找来车间主任布置任务,车间主任让工人去干。干的过程种发现,车间一个地方非常脏,常年累计的污秽,但是要打扫,有一台大的机器必须移动,车间要停工1-2天,还要花费不少钱。工人于是向车间主任反应,车间主任向总经理反应。但是总经理很可能就不会向董事长反应了, 因为总经理会掂量了,这是董事长亲自下达的任务,可见重视程度,而且董事长这么忙,这点小事不用报告,干好就行。 而且于是停工1天,花费几万元,把车间弄干净了。 但是其实这个参观,也就是政府组织的退休干部一个参观活动的一站,半个小时就结束了。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8 11:26:08
三、 基层形式主义思考方向

以前说公务员的清闲,一张报纸、一杯茶混一天,现在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无休止的加班、开会是常态。和企业一样上下班打卡,效能办、纪委还时不时来暗访,看你是不是做工作无关的事。 如果真有那么多事要做,忙自然是对的。但是问题是基层忙的晕头转向,回头看时,并没有做什么实事,时间都耗在大会小会上、耗在改来改去的报表上了。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种内卷,把自己折腾的精疲力尽,证明我努力了,做了事情了。


公务员应该敢于“闲”, 公务员的性质和企业员工不一样,企业员工闲了,说明企业无事可做了,那这个企业效益肯定不行。 而公务员闲了,说明社会安居乐业,没有那么多的矛盾和问题了。如同医生没有病人一样。 所以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公务员不一定是不合格的公务员,也许是最好的公务员。

公务员这个职业的初心,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引领社会道德风气。所以对公务员职业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人民是否满意,道德是否高尚。只要一次恶劣的态度对待群众、只要一次贪腐行为,所产生负面影响,是再多忙碌加班也无法挽回的。 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在国家的决策中发挥不了作用,但是好的政策,到基层执行的不对,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基层的重要性所在是其直接面对群众,群众所看到的,就是政府的形象。

给基层减负,方向应该要让基层脱离无休止的形式化、无意义的工作,让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基层的考核应该有一部分是群众的打分。效能办、纪委的检查重点不是上下班按时打卡,是否在加班,而是公务员的道德品质、及对群众的态度。

如何克服基础形式主义,具体建议如下:(待续)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8 17:53:31
四,解决基层形式主义的具体办法,及对公务员的建议。

1、建议每一位基层公务员,联系50户家庭, 很多街道,都贴有责任民警的照片以及联系方式, 遇到警情或困难,可以拨打这个民警电话。这种做法很好,但警察负责的问题,是一些矛盾尖锐的问题。 而群众经常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医药费怎么报销,社保政策有什么新变化,创业享受什么优惠,对小区对物业不作为、甚至邻里关系不和谐等等,这些找警察不合适,警察也忙不过来。这些事群众可以找联系自己的公务员。 公务员成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一个桥梁。帮助群众了解政府政策,帮助群众解决一些生活中难题。

在农村,村干部和村民,基本都认识和了解,村干部一般都是当地人,而且一个村也就3-4千人,也就是一个小区的人口。 而城里的街道社区,和居民基本基本不打交道, 因为社区工作人员少,辖区居民又多,也只有坐在大厅等居民要盖章、开证明才能接触一下。 导致基层社区其实脱离群众,做有些工作的时候,群众就难以认同。而且当群众遇到问题的时候,社区也难以解决。
比喻,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小区物业的问题,小区物业本来是服务小区居民的,有的俨然成为小区的管理者,只收钱不作为,这个问题现在比较普遍,群众意见很大。 业主也很无奈,自发成立业主委员会,最终能成功的换掉物业的很少,矛盾就一直存在。 如果一个公务员联系50户家庭,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一个小区内联系的公务员,可以一起帮助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并负责监督选举。 就可以轻易化解社会潜在的矛盾。

公务员联系50户群众工作,这50户群众对你的评价、满意度,是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工作和考核的内容增加了,公务员工作时间也做调整,实行轮休制,公务员一周一半时间做本职工作,还有一半时间除了休息之外,要做这些工作:(1)政府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最新的政策,和一些培训,还要考试合格。公务员如果不懂最新的各项政策,如何为联系群众解答呢(平均下来,每周占半天时间), (2)接受社区安排的工作和学习, (3)走访和帮助群众的工作,这50户联系的群众,我们需要不定期走访,解决问题,留下记录,作为工作考核内容。(4)其他突发性工作,比喻疫情防控。

前面说了,形式主义基本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是管理学问题。 如其想着怎么去彻底解决形式主义,不如换一个思路,就是减少工作时间。 就像解决圆珠笔漏液的问题,刚发明圆珠笔时,总是写到后来就漏液了,换种种材料都解决不了,最的解决方法是减少墨水量,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公务员本职工作时间减少了,增加联系群众等相关的工作,既减少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增加和群众的联系,让公务员回归初心, 采用轮休,周六周日也有人上班,也更方便群众办事了。


2、建议给每个公务员直达意见的“特权”。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市长信箱、县长信箱很方便群众。作为基层的公务员,他们最了解基层,对基层的工作有很多意见和建议,应该给公务员开设一个专门的平台,以传达公务员的声音。 全国公务员大约1000万,一千万人的注册用户的网站,也不算大。 这样的平台,只有公务员登录后才可以浏览,实名注册,公务员可以在里面提自己建议和看法,国家可以实时听到基层的声音, 当国家觉得某个问题有必要让大家讨论,帖子内容可以被显示和回复。 因为每户群众的身后,都有一位联系的公务员,当群众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公务员就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反映情况,发表建议,国家就能及时了解基层的情况,很多问题会解决在萌芽状态。
这也相当于是公务员的一项“特权”,如同人大代表一样,公务员有这样的“特权”,他们会更有责任感,更珍惜自己的工作。

3、严格对公务员的道德要求
公务员不仅是一个工作,更是一个社会表率,道德要求应该比普通人更严格。 以前经常有媒体报道,老人摔倒了,路人一个个身边路过,没有人去救助。 我觉得公务员有这个义务去救助,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路过的公务员看见了,没有救助,核查出来,将接受纪律处分;只要你当公务员,就要以道德标杆来要求自己,而且要有一套严格的可执行的办法。对公务员道德的考核和要求和工作能力考核是一样的重要,甚至应该更重要。
楼主:书生奇才  时间:2021-08-29 09:16:28
建议部分基本完成, 接下来主要会写对“中国文化复兴”方面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