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童精英与唐山之缘

字数:1619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3 20:04:33 更新时间:2021-08-24 01:54:15

楼主:hbtsgam  时间:2021-08-23 12:04:33
留美学童精英与唐山之缘

清朝末期,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战乱频发,政治腐败,国势衰微,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发展新兴产业,达到振兴国势的目的。“留美学童”计划就是其中一例。1872—1875年,在李鸿章、曾国藩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留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和整体偏离最初的设想,这一计划被清政府强行终止。原定15年的留学计划只延续9年就结束了,1881年留美学童全部被召回。虽然这一计划未能完全实施,但在客观上培养出一些国家急需人才,为清末民初的民族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学童中,有三位杰出人物,分别是詹天佑、唐国安、梁如浩,即广为人知的“一詹二唐三梁”,他们恰恰都与唐山有着割不断的渊源。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919年病逝于武汉。他12岁时作为第一批留美学童留学美国,在耶鲁大学学习铁路工程,回国后成为中国近代最优秀的铁路专家,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享有“中国铁路之父”和“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美誉。清同治年间,人称“北詹南黄”的杰出人物,北詹就是詹天佑,南黄则是在船政、织造、铁路、海关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黄开甲。1888年,经人推荐,詹天佑进入中国铁路公司,在铁路总工程师英国人金达手下任见习工程师,开始参与唐山至天津的唐津铁路建设,后受金达赏识升任工程师和地区工程师。这段经历,为其日后主持修建著名的京张铁路做好了铺垫。詹天佑在唐山完成的最著名的工程就是滦河铁路大桥。唐胥铁路建成运营后,为向沈阳方向延伸,必须修建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大桥。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和水流湍急,先后请来的英国、日本、德国专家都一筹莫展,施工进度停滞不前。詹天佑临危受命,采用独特的“压气沉箱法”,顺利解决施工难题,使大桥如期竣工。清末民初,中国共修筑铁路桥梁6000余座,其中滦河铁路大桥是采用先进的“压气沉箱法”建成的第一桥,在中国近代桥梁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詹天佑曾任唐山交通大学理事,不遗余力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并捐资10万元建设唐山交大一座学生宿舍大楼,为培养年轻学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国安,1858年生于广东香山县,1913年病逝于北京,是清末民初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教育家,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与唐廷枢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叔侄关系。1873年,15岁的唐国安在唐廷枢的保荐下,成为第二批留美学童之一赴美国留学。1881年中断留学生涯回国,之后投身于实业之中。由于他与唐廷枢的特殊关系,加上当时唐山为近代工业中心,1890年唐国安进入开平矿务局担任英文秘书和总经理助理,一干就是8年,直到1899年奉调北洋铁路局。唐国安在唐山时期,正是开平矿务局快速发展时期,他不仅见证了唐山近代工业的崛起和繁荣,而且得到充分历练,同时也建起人脉关系,为其日后外交生涯特别是担任第一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良好基础。唐国安一生仅享年55岁,从他32岁来唐山工作直至40岁,人生最好的时光是在唐山度过的。
梁如浩,1863年生于广东香山县,1941年逝世于天津。1873年,他作为第三批留美学童留学美国。1881年应招回国,担任袁世凯幕僚,之后在外交、兴学、实业等多领域担任要职,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1902—1905年,清政府任命梁如浩为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及之后迁址唐山的唐山路矿学堂(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总办(校长)。梁如浩是该校从山海关搬迁至唐山的力荐者和实施者,为唐山交大植根于唐山贡献至伟。不仅如此,梁如浩还积极引进当时开平矿务局的资金办学,开启了中国最早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在梁如浩主持该校期间,制定出严谨的校规和学风,促成后来的唐山交大成为中国近代顶尖学府之一,曾达到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高度,培养出大批中国近代科技精英人才,影响遍及海内外。梁如浩一生跌宕起伏、毁誉加身,但其兴学办学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