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史话(连载-版权所有)

字数:109411访问原帖 评论数:69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1-01 02:43:51 更新时间:2022-09-18 08:45:35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0-31 18:43:51
很久之前,就想写一点关于诸子百家的故事,但一直由于工作繁忙,抽不出时间,前些天还在天涯上发了一个帖子,但也是仅有个开头,没有结尾。
本人,一个85后,细数之下,参加工作也有十余年了,工作之余爱好读书与历史,之所以,有这个想法,起初是由于自己对诸子百家这段历史感兴趣。
伟人说:“读史使人明智。”
现在社会,总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到迷茫与困惑,当我们陷入到迷茫、困惑的时候,或许应该想一想,我们的祖先们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在文明萌发之初,诸子百家,这些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们,一定也曾向我们一样迷茫、困惑过,也曾走过我们同样的路,他们的追求,和此时的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诸子百家的历史,是如此的遥远,很多东西,我们看来,已经有些晦涩,但他们的思想,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但当前市面上讲述诸子百家的故事的书籍,要么过于高深,仿佛白云横空一般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要么过于晦涩,流于无穷无尽的追根溯源,让人一头雾水;要么过于戏谑,将深刻的文明萌芽演绎成传奇故事,根本无法承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这些光辉灿烂的思想,
因其内涵深刻,所以彰显厚重;
因其大道至简,所以看似平凡;
因其源于生活,所以不显高远。
很显然,这样的思想,不适合采用太过于高远、太过于晦涩、太过于戏谑的语言去表述,田舍郎非常希望,采用一种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不卑不亢、不疾不徐、不骄不躁的去描述诸子百家学者的思想,还原他们成长的轨迹,带领读者去领略那些思想中所蕴含的辉煌灿烂的智慧光芒和对真理不断求索的苦心孤诣,将诸子百家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尽量客观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正是有着如上的考虑,田舍郎踌躇再三,正当不知该如何动笔之时。看到易中天先生讲的《诸子百家》,遂喜出望外,大家出手,果然不同凡响! 拜读良久之后,感觉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心中有感,便想陆陆续续写些文字。
于是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看了很多书籍,总感觉种种文章,要么过于专业,晦涩难懂,流于考证,要么过度追求网络化、娱乐化,将诸子百家厚重的历史,演绎成小说故事,或流于形式,或过于戏谑,失去了历史的厚重,缺乏对内涵的挖掘。
事实上,田舍郎在这里想要讲述的关于诸子百家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我更加希望这个故事最终展现出来的像是一个传奇,从历史上一个平凡的老人开始,曲径通幽,渐至落英缤纷。正在无可奈何之时,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一个个学派的兴起,一个个思想的提出,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刚刚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魄,却突然风云变幻,走向衰落;有的看似温文尔雅,却也不乏霹雳手段,令人目瞪口呆,有的奇思妙想迭出,看似奇谈怪论,细纠之下却寓意深刻。
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征伐,每个学派都在从自己的对手那里吸取着养分,每个学派都在挣扎着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挣扎、思考、辨析,最终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好了,各位观众读者们。
你们,准备好了么?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0-31 20:19:00
之前,发过一个同名贴,由于自己的疏忽加之工作繁忙,很久没有登陆天涯。几乎将之前发过的那个同名贴给忘得一干二净。
今天,再发一下,希望对诸子百家历史感兴趣的网络大大们,多多关注。
多提宝贵意见。
这个帖子,本人会坚持更新。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1 08:25:48
第一章: 黄金时代
公元前454年,周王朝的天空中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自从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以来,周礼就是这个王朝最辉煌的创造,就绽放着黄金般璀璨的光芒,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上到天子王侯,下到奴隶平民,无不在它的光芒笼罩之下。如果说整个王朝是那庄严雄伟,流光溢彩的恢弘宫殿,那周礼就是支撑着这个伟大宫殿的坚实地基。巍峨雄伟的周王朝,自从有了周礼,就有了万世不朽之基,令人不禁想起神话中的天庭众神在昆仑山顶那亘古不变的宫殿。但又有谁会想到,这震撼人心的壮丽,却是斜阳投射在庞大帝国土地上最后的余晖......
第一节:赫赫宗周
时间:公元前1130年
地点:牧野战场
此时的牧野战场一片哗然。
商王帝辛有两点没有想到:
一是帝国的军队远程东夷伤亡惨状,而此时看似温顺的西陲小国周,居然会反叛。
二是在西周大军压境之下,仓促武装起来的三十万奴隶,阵前倒戈。
这两点,直接导致了,西周,这个曾经匍匐在商王朝威严之下瑟瑟发抖的小国的士兵,正如潮水一般涌入商王朝的国都—朝哥。
商王帝辛(商纣王)看着不断涌向鹿台的士兵,绝望的点燃了熊熊大火,跳入鹿台,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大雨不息,帝辛保留了同自己的先辈们一同奋斗的商王朝一同选择了保留最后的尊严。
此时的周武王意气风发,站在殷都的大门,看着自己的士兵向雨水一般涌进大门,他知道,这个天下将要是自己的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周武王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这么强大的不可一世的殷商就这么倒下了?而自己,在殷商这个倒下的巨人身体上成长起来的王朝,自己即将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王朝,自己将成为这个天下的主人,成为天下万民的主人。
看着跳入熊熊燃烧的鹿台,作为帝王,他莫名的对帝辛有一丝同情,但他很快就将这份同情抛在了脑后,帝辛这个人周武王是知道的,商汤有天下600多年,传承了31位国王。王朝走到现在,已经是危机四伏,虽然帝辛“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他耗费巨资建立鹿台、钜桥、造酒池肉林,使得国库空虚,重要的是他崇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奸佞臣子,妄杀害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
如果不是这样,武王知道诸侯国不会对商王朝丧失信心,而自己也未必有机会,趁着商军主力远征东夷之时,一战灭商。
然而。
胜利就是胜利。
这是西周的胜利。
这是武王的胜利。
更是新旧交替的胜利。
从今天开始,西周将成为这个天下共同的主人,他,伟大的周武王,将会成为这个天下唯一的王,而他也将带给天下最大的变革。
这一年,周文王刚刚去世6年,周武王35岁,正是意气风发,而作为未来周王朝守护者的周公旦只有10岁。
周武王知道,自己能够做到这些,与自己父亲的努力,与文武重臣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文王开始重用吕尚、散宜生、南宫适等贤明的臣子,使的周部落国力日强,对外强大的宣传,调解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使得诸侯国心中偏向自己,最终选择了在商王朝面临困境的时候,袖手旁观。
周武王想着商王朝一直标榜的“天命”二字,心中不禁冷笑:或许真有天命吧,但帝辛却不知道,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天命岂是不可改的?
此刻的武王,意气风发,丝毫并不担心自己的王朝会走向末路,有着如此多文臣武将的他,他希望建立起一整套制度,将规范着人心、规范着天下运行的秩序,而自己的王朝将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此刻一直到永远……
周武王有这个信心,不是对人心有信心,而是对自己的文臣武将有信心,智慧如姜尚、贤明如散宜生、勇猛如南宫适,这么多杰出的人,必然能够设计出,一整套最合适的制度,来保证自己的王朝,永远享受这浩然天命。
果然,在王朝建立之后,自己的弟弟,周公旦,设计了一整套制度,确保周王朝的延续,确保诸侯国永远忠于周天子,确保周天子的天命永不可改。这套制度就是周礼,并将周礼镌刻在了禹王所铸造的九鼎上,武王相信周礼将像九鼎一样,也将照耀着周王朝的辉煌直到永远。
周礼,也称礼乐制度,是周王朝吸取了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所设计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经历了800年的风雨,礼乐制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礼乐制度第一个核心就是把人当人。
作为现代人我们很难理解,看似简单“把人当人”四个字所蕴含的石破天惊、开天辟地的变革、进步与勇气。
周礼“把人当人”的背后,隐藏这一个可怕、血腥、野蛮的事实,那就是周礼之前“把人不当人”。
在殷商600年的时光里,崇尚鬼神是贵族的共识,特别敬重鬼神,敬重到了“不把人当人”的地步。殷商有两个制度,第一个是人牲,就是把活人杀了去献祭,第二个是人殉,就是人死后杀活人去陪葬,不但杀奴隶、平民也杀、贵族也杀,如果是举行最大的祭祀活动或者王死了,那是一定要杀贵族的。尽管周礼的制定,并没有完全消除人牲和人殉制度,但在周人心目中建立起了一个认识,人牲和人殉是不对的。
礼乐制度第二个核心就是:把神当人。
什么是神?这里讲的神,绝对不是小说演义里拥有无边法力,可以轻易改天换地的神仙。
而是指的上天与天命。
这点在现代人看来,也很难理解,但在文明初期,上天和天命是每个封建王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时文明尚处萌芽阶段,科学尚未显现威力,人们眼见周遭世界,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诸般奇异之事,决非人力所能为,所能抵挡,遂以为九天之上,有众多神灵运转万物,周遭大地,有人间帝王受命于天;九幽之下,有阎罗殿堂掌控生死。
天命之说,深入人心。
这样就给西周王朝出了一个难题。
一个统治法理的问题,殷商统治时期,深入人心的天命、鬼神还要不要?
如果不要,庞大王朝的统治就没有了依据,人心的统治就没有手段,一旦人心思辨,王朝的崩溃也就能够预见。
如果要,天命原本是殷商王朝的,为何会由周人统治呢?
周礼创造性的“把神当人”来解释这个问题。天命原本是夏王朝的,但夏犯了错误所以天改变主意将天命给了殷商王朝,但600年后殷商也犯了错误,所以天命现在在周王朝手中。
将高高在上的神,赋予了拟人化的性格,天命向人一样是会犯错的,会改变主意的。这样就解决了,在愚昧时期统治的法理问题。
礼乐制度的第三个核心是:以人当神。
周礼将以神为本变为以人为本之后,需要创造一个新的介质来凝聚族群的而力量,因为此时的外界一片蛮荒,只有团结起来才能生存,只有将人心凝聚一处,才能在恶劣的自然中生存。
周礼确定了一个新的崇拜对象,也就是圣人。最早的圣人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有大贡献,第二是有大发明,如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后来再加上周公、孔子。{大禹治水呀,周公制礼作乐,大发明嘛;黄帝发明了车子(传说了);神农尝百草(传说了)},后世对周礼崇拜有加的儒家,曾经这样定义过圣人。“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所谓圣人,就是人当中最有道德的,道德楷模。后来增补的那些圣人,诸葛亮,鞠躬尽瘁;关云长,义薄云天;岳武穆岳飞,精忠报国;被我们树为圣人,树为榜样的无一不是道德的楷模。
而自从周礼制度将人当神,有了圣人崇拜之后,中华民族从此没有了宗教情节,没有宗教也就没有宗教意识,宗教所起的凝聚人心,劝人向善的作用等都有圣人崇拜代替了。
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制定的这三条核心原则,为周礼制度大牢了坚固的地基。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殷商带来的压抑,人的事情,交给人来做,满天神佛,请你走开。
这样。
人与上天的关系,从对上天的绝对遵从,变成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转僖公5年》引《周书》},天命不讲感情,谁有德就会得到它的帮助。
人与神的关系,从神明主导人类发展,变成了“福祸无门,为人所招” {《左转襄公23年》},福祸没有一定的规定,你做得好,你想有福就有福,做的不好你招祸,祸就来了。
感谢周武王、周公在胜利面前,依旧保持着足够的理智与冷静,他们对天命的重新阐释,对人与上天关系的而重新梳理,对人与神关系的重新界定,将殷商以来“以神为本”变成了“以人为本”。
从此之后,诸天神明的祭坛变成了人类的舞台,而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后世人对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鬼神存在么?祭祀的时候你就当他存在,实际上是已经不信了,但是又不能公开说无神论。
后世的儒家,完全继承了周礼的这套说法,在面对鬼神与生死的问题时,儒家选择避而不谈。儒家的这一套做派,被墨子批判为伪君子,明明不信,却要去搞祭祀,还不能说。对此,孔子的解释是:我们举行祭祀,主要是捷鬼神来凝聚活人,当我们祭祀神灵的饿时候,大家在一起就团结起来了,祭祀是用来表达心意表达敬意,寄托哀思。祭祀不是目的,团结世人这才是目的{“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论语雍也》”}。
周,原来只是商朝政权统治下的一个小诸侯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年代,两代帝王努力下,励精图治,不断扩大影响力,终于联合其他诸侯与部落,取商而代之,成为中原各国的共主。
但是,必须看到,周武王之所以能够打败商纣王,是依靠了诸多受商朝压榨的诸侯部落。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在盟津大会诸侯,商量讨伐商朝的大计,与会诸侯多达八百人。没有这些盟友的支持,单靠周的力量,完全不可能与商朝抗衡。
牧野一战无疑奠定了商朝灭亡的基础。但是,牧野之战并非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是仅仅在一天之内就结束了。一战定胜负,虽然简单快捷,但也意味着,商朝虽然灭亡,它的贵族势力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损伤,对于周政权来说,仍然是一个极具威胁的群体。
为了解决这一威胁,周王室除了分封了一大批同姓诸侯国,还将一批异姓贵族分封到新的土地上,用以加强对商朝遗民的监控。
对于投降的商朝贵族,周王室也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一是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封为宋国国君,使其仍然祭祀商朝的祖先,以安抚商朝遗民;二是将商朝的士族交由姬姓诸侯带到封国去,使其成为这些诸侯国的“国人”,甚至卿大夫阶层。这样既可以消除他们聚居在一起的威胁,又可以被姬姓诸侯所用,成为诸侯国政治与军事的支柱。
而周礼制度,保证了西周的稳定与繁荣。
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继位,周公开始辅政,他所奠定的周礼制度,成为这个新生王朝最辉煌的建筑,建造了一做堪比满天神佛的华丽殿堂的伟大建筑,将持续永远。
周礼制度,这个周王朝无数智者的智慧的结晶,起初由伟大的文王厚积薄发,奠定了它坚实的根基;伟大的武王将它发扬光大,建造了他巍峨的主体;最终,由同样伟大的周公为周礼制度封了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新的时代,从神到人的时代,一个后世眼中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1 13:09:20
哈哈,我也是好久不来天涯了。
自己写的东西,希望大家能多提提宝贵意见。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1 23:15:01
第二节 黄金时代
引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神话时代,是一个神话与历史相互交织的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文明逐渐从神话走向历史,偃师造人,穆王驾车东游昆仑等看似神话的故事,充斥在史书之上,让这个时代闪烁这黄金般迷人的光泽。
在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看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民生活幸福美满,没有纷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所以称之为黄金时代,就在于那个时代,武王和文王的余晖还没有落下,周礼这个伟大的创造,还发挥着它令人叹服的威力,在国与国、君与臣、平民与奴隶,甚至于在所有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发挥着统治人心的力量,暴力只能征服人类的肉体,但是伟大的周礼,却拥有着统治人心的力量。
正文:
周礼制度设计的巧妙,并且同三个配套制度相互配合,构成了统御人心的力量。周礼制度的核心有三种制度:封建制、宗法制、礼乐制。
所谓封建制,就是封土建国,周天子将天下分为几个国家,将国分封给诸侯,这叫建国;诸侯再将自己的国再分,分给大夫,这叫立家。从此天下,分为了三个层次:天下,国,家,对应有三种贵族:天子,诸侯与大夫,权利层层下分,这就是封建制。
所谓宗法制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规定贵族男子只能有一个正妻,但可以有很多侧室,这些侧室叫做妾,但妻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例如妻家和夫家是亲家,是婚姻关系,但妾家就不是。再比如,夫妻两个坐下吃饭,妾是要站着的。
第二叫做嫡长子制。一个男人虽然有很多个老婆,但他必须确立其中的一个为大老婆,也就是嫡妻,又被称为正妻或正室。嫡妻之外的老婆,一般叫做庶妻。当然,嫡妻的确立也不是单凭男人个人的喜好,一般是以女子娘家的地位为依据来确立。这个男人所生的一大堆儿子中,第一个有权继承他全部家业的,是嫡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嫡长子。而庶妻所生的儿子,即使年龄大于嫡妻所生的儿子,也只能排名于嫡妻所生的儿子之后。如果嫡妻所生的儿子因特殊原因不能担任世子,或嫡妻不能生育,则考虑由庶妻所生的儿子继承家业,但也要根据其母亲的身份,择其贵者而立之。由此解决了,上到国王、下到庶民家庭财产继承的问题。
第三个叫父家长制,就是这个家族的长房,长孙是当族长的,在家里面是当家长的,在国里面是当国君的。如果是周王国的那就是做天子的,这叫父家长制。
父家长制,嫡长子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合起来叫宗法制。
而周公非常巧妙地将封建制和宗法制结合起来了。
他说:我们天下就像一个家族,天是我们共同的父亲,嫡长子则是天子。所以,天下是他的。其他的次子庶子则是诸侯。同时,每个诸侯又是他这个国的嫡长子,这个国里的次子、庶子再封做大夫。大夫再分为士。这样,贵族的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就齐了,整个天下变成一个家族,这个制度就叫做“家天下”。
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便是这个意思。
既然整个天下是一个家庭,那么就可以实行礼乐制。
这些远远都超过了今天我们对礼的认知,毫无疑问,周礼便是今天所有礼仪的祖宗。
当然,乐的直观作用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但更重要的是协调社会秩序,孔子听乐,三月不知肉味。
礼乐,合在一起,就是文明,无与伦比的文明,教天下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礼数的人。
因此,周礼制度先用宗法制、和封建制将天下变成了一个大家庭,然后用礼乐制要求这个家里的所有人,在与人相处时要做到:
第一相亲相爱,这是仁;
第二互帮互助,这是德;
第三长幼有序,这是礼;
第四其乐融融,这是乐。
这个制度精巧而严密,数百年周礼,深入人心,华夏主体民族正式成形,真正让华夏文明成为礼仪之邦,“华夷之辩”的思想也开始逐渐形成了,堪称华夏文明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周王朝,更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联盟,其中包括很多国家,周王国,然后下面有宋公国,齐侯国,郑伯国,楚子国,许南国,就是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这些国家是独立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它独立的程度也不一样,越到后面越独立,但它是相对独立国家,有独立主权,有自己的国家元首,政府,军队,财政,而且这些国家的内政周天子是不能干涉的。
这个天下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一个国家联盟。这个国家联盟有个共同的首领叫天子。实际上就是周天子,然后在名义上,周天子把天下分给了各个诸侯。每个诸侯建立一个国,这个诸侯就是国君,然后这个国君又把国再分下去分给大夫就叫家。所以当时是这三个层次的结构:天下,国,家。这些国呢都是独立主权国家。这些国的内部的行政事务都是由国君自己来主持的,天子是不干涉的,但大家尊奉一个共同的君主就是天子,就是共主。这是西周封建时候的情况。
诸侯国国君们,便是诸侯。所谓诸侯,诸就是多的意思,诸多的侯尊奉共同的主,这是典型的“众星拱月”结构。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建国的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直接领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诸侯则受封于周王室,在各自的领地上建立国家。这种封建结构,好比一家总公司在各地开设了数十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各诸侯国在内政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在正常情况下,周天子基本上不予以干涉。但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各诸侯国均要听命于周天子,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除此之外,诸侯国还对天子负有进贡和朝觐的义务,如果不按时进贡或朝觐,天子可以“削藩”。对于不服从领导的诸侯国,周天子还可以派兵攻打,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号召其他诸侯出兵协助进攻。
周朝的统治者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为了确保对大大小小同姓、异姓诸侯国的统治,建立了严格的军制。
按照周朝的军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有六军,大的诸侯国有三军,中等诸侯国有二军,小诸侯国则只有一军。对于各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在制度上有明确的规定,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势。
在周礼制度的照耀之下,周王朝会象亘古不变的星空一般,文王、武王将如太阳一般辉映万世。
然而,白云苍狗,世事难料,站在历史的下游,我们可以依稀看到黄金时代的影子,从这些影子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周王朝,这个神话与历史交织不分的时代的辉煌。
三代之治的辉煌,似乎都在这史书中的一行一行的记载着上,虽然已经随着是的烟云模糊不清,但是谁又能否认,当年的辉煌呢?让我们看看,史书上对于西周的记载吧。
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与西王母同游昆仑……
穆王西巡昆仑,遇偃师造人……
穆王征伐犬戎……
造父驾车,日驰千里……
这个时代,神话与历史交织不清,这些在后人看来,看似神话的故事,堂而皇之的记载在帝王的起居注、正统的史书之中,为那扑朔迷离的历史,又盖上了一层薄雾,穿过重重迷雾,让我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看也看不清楚,理也理不明白,只盼上天能够赐予一双慧眼,将这历史说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面向这样的神话一般的辉煌,我们更能理解,孔夫子对周礼制度的崇拜与热情,那不是对一种制度的渴望,而是对制度背后的繁华与盛世的渴望。只有当孔夫子,看着西周末期,诸侯征战不休,而又束手无策的时候,这种渴望变得更加的迫切,它就像一个永远追逐不上的美梦,一直萦绕在孔子的心间,这就是黄金时代的魅力。这个时代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他是一个大写的时代,那个时候,即便是贵族世袭,也必须要能够即席赋诗言志,必须有能力,如果没有能力,任谁都会看不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一望无际的长江之水,从天上而来,奔流下东而去,最终要奔向汪洋大海,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西周王朝的的命运,也不可避免的随着泥沙俱下,这其中,固然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试图力挽狂澜,恢复周礼的统治,但更多的是隐藏在人心最深处那些对财富、权利近乎偏执的欲望。
在这欲望的滚滚洪流冲刷之下,周礼看似坚不可摧的、流光溢彩的恢弘大厦,被冲击的锈迹斑斑,只剩下断瓦残垣,隐藏在人们心中的野心、欲望,在此后的200年里,将这众神宫殿一般的煌煌大厦吞噬一空。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2 23:19:19
上一节主要讲“周礼”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
谈到周礼,就不能不提周公,顺手从百度上搜了一张最符合作者心中周公形象的图片。

但是百度用周公做关键词搜索,最多的确实周公解梦的词条、网页、介绍。
令人不由的感到一丝无奈......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2 23:21:40
今天田舍郎面临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
突然发现,人最难的真的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多个可能性各有利弊,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天堂向左,你向右?
东山有狼,西山有虎,南山有鬼,北山有人,我们该往何处去?
真是羡慕先贤“风往何处,便往何处去”的潇洒随意。
但作为芸芸众生普通一员的自己,真的无法这么的随性!!!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3 13:57:47
刚刚看到论坛里有位写墨家的帖子。
田舍郎多说几句,其实在诸子百家之中,墨家的失传,最令人痛心、惋惜。
同墨家的身体力行相比,儒家的繁文缛节,不免让人觉得虚伪。
同墨家的兼爱非攻相比,法家的严刑峻法,不免让人觉得暴力。
同墨家的交利万民相比,道家的独善其身,不免让人觉得自私。
其余兵家、纵横家之流,则是彻彻底底的行动派,专注于自身的目的,总是觉得少了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墨家在诸子百家中,显得如此矫矫不群!

网上搜了一张,笔者心中的墨子形象,供大家参考。

顺便做做广告,本帖子的故事,现在写到了周礼,严格来说,还算是诸子百家的前传。第一章将会讲儒家孔子的故事,第二章,就会讲墨子的故事。
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3 23:26:08
第三节 国之将亡
历史仿佛像是一个轮回。
公元前771年,在犬戎人的喧嚣声中,西周王朝最后的军队走向崩溃,大周帝国都城的大门在犬戎人的喧嚣声中打开,西周王朝正式灭亡,周平王带着周王朝的宗庙、社稷东迁到了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然而这位即将继位的国王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要告别的不仅仅是他的祖辈们苦心经营的一个都城,而是在告别整整一个时代。
整个东周时期,天子孱弱,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旧的制度即将消亡,新的制度还未成形,人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眺望天边,敏感的人民隐约可见金戈铁马、鲜血烈火、电闪雷鸣、暴风骤雨。
此后的400年间,中原大地上各个诸侯国开始争夺天下的霸权,你方唱吧我登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在这纷乱的东周开始之前,我们看看帝国的衰落到底是如何造成的,无边的黑暗来临之前,总是会有着夕阳最后的辉煌,追随者夕阳的足迹,我们希望看清历史车轮前进的足迹,好让日后的我们,走的更加坚定不移。

周王朝,这个历史上神话与历史,传说与真实并存的朝代,终于走过了他漫长人生路的上半段。
在这上半段里,距离现在是在太过遥远,遥远到我们只能靠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去牵强附会当年的历史,即便是最为公认的史学巨著《史记》,在具体描述这个时代的时候,依然大量充斥着“穆王东巡”“偃师造人”种种不可思议的故事与传说,让人混淆神话与历史的界限。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周王朝已经走过了他最强盛的时代,从武王时代的初创,穆王时代的强盛,悠悠的时光,带着西周王朝走到了周幽王时代,后人闲谈中常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灭亡了西周。但事情的真想又岂会如此简单且儿戏?
真正促使春秋战国时代到来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从周幽王这次关键的迁都说起。
谈及西周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必须提到周幽王,谈到周幽王,就不能不提到褒姒,让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试着去解读一下史书中的周幽王与褒姒。
这一年的光景同往年不太一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王朝已经走过了400年的里程了,在它漫长的生命之中,迎来了很多人的帝王,这些帝王有的英明果断,有的睿智聪慧,在文王和武王的光辉的照耀下,周王朝不断开疆辟土,从帝国的国土最东边到最西边,最快的烈马也要跑一年,周王朝经过了它初创阶段的孱弱,发展阶段的朝气蓬勃,终于走到了现在。
周幽王继位了。历史对于周幽王的记载,是和一个女子分不开的,这个女子就是褒姒。
对于褒姒的来历,史书是有记载的,据说,在西周历王年间,后宫之中,一个五十多岁的宫女忽然产下一女婴,自述八百余年前,夏桀在朝,有两条神龙来到皇宫,口流涎水,自称“褒城二君”,夏桀命人拿来金盆,取龙的涎水藏在箱子里,放在内库,斗转星移,转眼八百年过去了,历王即位,内库箱子散出毫光,历王命宫女打开,一条小虫钻出,忽尔不见,宫女当时十二岁,从此以后,肚子日大,历王怪其无夫而孕,将其关在禁宫,又过了四十年,周宣王继承王位,宫女产下女婴,这就是后来的褒姒。
宣王即死,幽王即位,褒姒貌美,被献给幽王。幽王得了褒姒,自此朝夕相处,伴随左右,常常数十日不事朝政。
传言褒姒生母养父被子杀,心怀仇恨,虽有幽王万般宠爱,锦衣玉食,享尽了人间繁华,但入宫十年,从未一笑。
为博美人一笑,幽王令士兵点燃皇场面周围的烽火,一时之间,战鼓齐鸣,狼烟四起,四方诸候见了狼烟,听得擂鼓,以为京城有敌兵偷袭,一个个点兵遣将,连夜赶到京师,却不见一个敌兵身影,褒姒凭栏远眺,见城下人声嚷嚷,有如蚁群,你推我挤。众诸候忙来忙去,并无一事,终于开怀大笑。
幽王迷恋褒姒,宠爱有加,废了申后,立褒姒为后,还欲废太子,让褒姒之子继承天子之位。
申后的父亲也就是太子的外公,在申国听到女儿被废后的消息,感到深深的恐惧,传承数百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说改就改,这不仅影响王后和太子的利益,还关乎整个申国的生死存亡,褒姒一定会将申国当做巨大的威胁,劝诱周幽王对前太子家斩尽杀绝。
这无关正义,只是政治。
申后遂引犬戎之兵攻破京城,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这便是后世流传千年的“烽火戏诸侯”典故,最早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
但如果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整个故事极不合理,存在着非常多的漏洞,在周幽王的时期,还没有烽火台作为传递信息的记载,最早的烽火台应该是汉朝了。烽火戏诸侯自然就无从说起。在西周和东周的史料记载中也并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一回事。
这个故事,与其说将西周的灭亡归结于褒姒,还不如说是西周积病难返,周天子的威严已经严重损失,西周的灭亡不可避免。褒姒的出现只是其中一个小小引火线而已。
那么从历史上看,为什么是周幽王?
虽然当周王朝传递到了这一代的时候,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矛盾,但毕竟周王朝已经统治了近400余年,可谓树大根深。
矛盾在此时爆发,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答案就在于,周幽王对于周礼制度的破坏,导致以申候为代表的贵族对王权的反噬。
400余年,周礼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礼制度看来,那是亘古不变的必然,但周幽王,身为周礼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却带头破坏了周礼制度,想要立褒姒之子继承王位,这些,当然激起了诸侯国的不满。
西周灭亡,这既是诸侯国对周天子的反噬,也是人心欲望对周礼制度的反噬,当这一项制度传承了上百年的周礼制度,一朝遭到改变,即便改变者是高高在上的周天子的时候,依然面临着人心剧烈的反噬。
当然,这种反噬,也是对周礼制度最大的破坏,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周礼制度,在易变的人心,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是啊,人心总是善变的。
现在的百姓、诸侯国们,不再是受到商朝神权压抑的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了,现在的百姓们,受到是周礼制度的压抑,民众的智慧逐渐开启,百姓们的追求多了,人心的欲望多了,三代之治的辉煌已经远去,周礼制度,已经代替了神权,成为了压抑着人心的制度。
周公或许没有想到,或许想到了,但是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这个时代的诸侯国们,已经忘记了商纣王的残暴,人心总是不知足的,他们想要的更多,想要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必须打破周礼的桎䧊。
权利,如同魔法,有着颠倒众生的魅力。
权利,如同黑洞,即便是光也休想逃离。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兄弟父母算什么?背叛欺骗又算什么?仁义礼乐更是苍白无力!
权力之路上,埋藏了多少男人的青春,见证了多少女人的眼泪。
对易牙来说,儿子是拿来烹的;
对吴起来说,妻子是拿来杀的;
对庞涓来讲,朋友是拿来骗的;
......
周礼制度崇尚的孝悌友爱,在权利人心面前,并不比一张纸厚实多少。
即便是父母兄弟,在权利面前,并不比纸更厚。
即便是骨肉至亲,在金钱面前,也是脆弱不堪。
嫡子一定比庶子优秀么?
贵族一定比平民出色么?
如果我的拳头足够大,是不是能登上那本不属于我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之位?
在人心面前,周礼显得死板、僵化、不变。
说到底,谁的实力强谁是老大,西周封建封的爵位最高天子,周王国,说到底还不是周武王的拳头够大。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更何况西周立国已经400多年了,十几代人了,还能是刚刚立国的那个时候么?况且,周礼中还有“五服”制度的规定,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
300年的悠悠时光,政局的稳定,人口的繁衍,“家天下”早已经是一个名义上的制度了,王公贵族之间早就没有了血缘的联系,礼乐崩坏在所难免。
礼乐崩坏!!!
这是孔夫子,对周礼制度崩溃以来的最准确的描述。
王室力量的衰弱,诸侯力量的崛起,天下开始进入武力至上的时代。
齐国将东夷尽收囊中,楚国将长江、湘江流域上百个小部落消灭掉了;秦国则向西北大肆扩张;晋国、燕国也想北扩张;吴、越则向东南扩张。
相比之下,周王室“开疆辟土”能力比诸侯国要差很多。西周时,地理位置的限制,理论上,它只能向西北扩张,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直至首都被攻陷。
土地扩张,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原因。诸侯做大了,就有了不理睬天子,不执行制度的本钱。最后的结果是:周王室被包围在“大国”之中。
如果说犬戎之乱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来仍有那么强大的话,犬戎之乱之后,周平王依靠了秦、郑、晋等诸侯之力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雒邑,实力就明显下降了。王室丧失了旧关中平原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不说,东迁之初拥有的方圆约六百里的王畿,也随着赏赐、分封和被外敌侵夺,逐渐缩减至方圆约两百里左右。到了东周时代,周王室被包围在诸侯国之中。
遵守周礼,王室要不断分封新功臣,仅有的土地越分越少。
遵守周礼,诸侯无罪不能轻易讨伐,开疆拓土却无处扩张。
不尊周礼,赏罚不明诸侯就要反噬,天子统治将立刻崩溃。
周王室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之中,只能固守这不足百里的土地,苟延残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这样狭窄的土地上的产出,要维持满员的六军,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很可能还是勉强维持了六军的编制,但形式重于实质,无论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大打折扣。号称六军,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军甚至一军的战斗力。而一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即使只维持三军以下的部队编制,实际上人数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规模。
此消彼长,王室实力的下降既是经济和军事上的,同时也是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发生在公元前771年的犬戎之乱和公元前770年的周平王东迁,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凭什么还要咱们顶礼膜拜啊?这样的疑问开始在诸侯的心中悄悄产生。
当然,周礼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这样的疑问,一开始大伙只是悄悄地埋藏在心里,带着一丝兴奋、一丝好奇、一丝不安,同时还有一丝蠢蠢欲动,脸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不动声色地观察着王室的变化。
这头自远古走来、浑身披着绿锈的青铜巨兽,难道真的不再具有那种慑人心魂的统治力量?
谁,又将成为第一个手持长矛冲向巨兽的堂吉诃德?
周室将亡,非人力所能挽回,即便后来桓王中兴,又能如何?依旧一天不如一天?周室以礼治天下,战国以力治天下,犹如冰炭不可同器。若仅仅是战国权贵摈弃礼制,周室尚有可为。然而,连天下庶民也摈弃了礼制,礼崩乐坏,瓦釜雷鸣也就在所难免了。
民心即天心,此乃天亡周室,无可挽回也!武王伐纣,天下山呼,八百诸侯会于孟津,那是天心民心,今日周室,连王畿国人都纷纷逃亡于战国,无力回天了,战国若能崛起,吞并诸侯,谁将是未来的霸主,天下的君王!
而在这个过程中,诸侯之间相互征伐,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鲜血、背叛、欺诈、杀戮充斥于世间。
随着周礼制度的逐渐解体,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万古长夜即将到来。
请看下集,万古长夜。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4 22:32:01
为什么是天涯?
田舍郎开始下决心写这个关于诸子百家的故事的时候,有好友,告诉我,应该试试向出版社投稿。
我其实一直都在犹豫。
之所以,下定决心,先在天涯上连载,其实更多的考虑,是笔者自己写的这点东西,其实纯粹出于兴趣,也不清楚,能不能写出来成体系的东东。
临近年底,最近的工作真的是太忙了......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5 14:08:37
今天田舍郎在跟同事讨论诸子百家的时候,突然有一个问题?
苏秦张仪这样的纯实干家?算不算诸子百家?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主流的说起诸子百家,比如孔子、老子、孟子、鬼谷子、墨子、荀子、庄子、孙子之类,都有著书立说,传承后世,本人也堪称道德楷模,广为人所称赞。
但,苏秦、张仪?
既没有著作传世,其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似乎也称不上道德楷模,即便按照现代的标准来看,说是朝三暮四,见利忘义可能有些过,但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该不为过。
那么这样的人,算不算是诸子百家学者之一呢?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5 23:29:06
预告:

本章的灵感来自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一句后世赞扬孔子的话。
周礼的煌煌大厦崩塌之后,人心、欲望失去了敬畏,诸侯争霸,杀人盈野,对于普通人民来说,陷入了漆黑的万古长夜之中。
这其中探索如何走出黑夜,重建秩序的的正是诸子百家,有岂只是孔子呢?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6 15:24:30
写诸子百家的故事,其实也是对自己平时工作生活中感悟的一些思考与总结。
今天看到一条很精辟的言论。
大致意思是说:为什么人们明知道努力便可改变生活,却依然平庸的生活着?
回答是: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着不妨叫做锐化。
一经对比,就会发现,为什么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坚持总是痛苦的,田舍郎必将坚持将这个故事写完。
请大家鼓励并监督。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7 17:16:39
第四节 万古长夜
家即是天下,天下也是家的制度,这个制度精巧而严密。周人奉行数百年,对后世文化心理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这个状况随着西周的结束而改变,中华大地进入了一段战火连天,混乱不堪的春秋战国时期。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生命有缝隙,阳光才会透进来,没有永恒的黑暗,只有未到的黎明。
这是华夏文明史上最独特的一个年代,周公所立下的礼乐制度逐渐开始崩溃,周礼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变为“自诸侯出”,再变为“自大夫出”,三变为“陪臣执国命”。在这个过程中, 百家争鸣,诸侯逐鹿,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每一个流派与国度都在不断竞争之中,试图让自己成为时代的主导。
在这万古长夜之中,弱小就是原罪。
战乱、杀戮、谋略与变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四百年的万古长夜之中,既有战争频繁,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也有少年热血,匹夫之勇,江湖侠义,书生意气,将军忠烈,枭雄豪赌,为了满足广大百姓渴望弭兵息战,休养生息的愿望,更是涌现出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杰出的思想家们,他们的挣扎、奋斗、尝试、努力,更是铸就了华夏2000年文明传承不绝的世界奇迹。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7 22:26:52
公元前456年,在犬戎人的喧嚣声中,西周王朝都城的大门轰然打开,王朝最后将军无奈的眺望着远方,期盼着诸侯国的援军们,但他清楚的知道,诸侯国的援军们是不可能来的。 因为早在犬戎人入侵之前,幽王为了赢得他的妃子褒姒一笑,早已经将诸侯国的耐心用尽,这样的王,真的是英明伟大的文王、武王的子孙么?
将军只能无奈的看着自己手下的士兵,一个一个倒下,王朝最后的兵团走向崩溃,犬戎人兴奋的穿行在富饶的镐京王宫里。
整个周王朝走向了历史的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周王室分封的众多诸侯国逐渐走向了历史舞台,诸侯争霸的大争之世逐渐拉开序幕,周礼的光辉逐渐落下,无边的黑夜逐渐蔓延。
夕阳隐去,群星未闪之时,正是无边的黑夜。
黑的那样彻底,无论贵族、平民、奴隶,看到的全都是黑夜,死一般的黑暗。
周礼崩溃了,没有人在乎今天的你我,谁是贵族,谁是奴隶,这是一个大争之世。
东周列国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相互攻伐直到统一的历史。
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实行分封制,先后分封了上百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姬姓,周王把兄弟或儿子派到一块统属的土地上做首领,这块土地和上面的一切都归属与这个首领,成为诸侯国。
比如周成王即位时是个孩子,一次与弟弟叔虞游戏,剪桐叶为珪封叔虞于唐(晋)。周王一言九鼎,不能食言,叔虞成年后就成为晋侯。也有重臣因功高而获分封,如周公封鲁,召公封燕。还有少数异姓国,如姜子牙封齐,商的后裔封宋,陈为舜的后代,杞为夏的后代。当然也有自立的,如楚、吴、越等原为属国,后来都号称王,与周王平级,高于诸侯国。
诸侯国有大有小,也有级别。大国如齐、鲁、晋、郑、卫、宋等,多数为侯爵;小的可能只有一个城,面积或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如杞、莒、许、曹、邓、息、纪、鄣、邢、滕、滑、霍、虞、蓼、江、六、潞、黎、崇、薛、唐、顿、胡、沈、道、房、申、郐、郜、邾(邹)、郧、权、耿、黄、舒、成、鄫等,往往依附附近的大国。
这些分封国基本位于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渭水、洛水、汾水、济水、漳水、卫水)附近,而越是在中心区的封国,因为四周都是诸侯国,很难有机会扩大地盘,经数百年也难有发展,还可能因再分封而分成几个小国,越来越弱。而靠近边缘的国,因常与周边其他不从属周的部族交战,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大地盘,统治更多的人口,而成为强国。
西周时期,王室势力强盛,周王看哪个封国不顺眼,就可以降旨治罪或削爵,更可以派兵征讨。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
随着周平王在洛邑登基,东周王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春秋开始了。春秋无义战,这并不是一句虚话。
纵观整个东周时期,王室衰弱,只能靠诸侯国而勉强维持,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诸侯不服管束、不听招呼的现象很普遍,甚至数年也不向周王拜谒述职,婚丧过年也不送礼,周王也无可奈何。也有的周王不甘如此窝囊,想中兴周室重树权威,因时势不同,往往碰得一鼻子灰,自讨无趣,甚至自取其辱。如周桓王召蔡、卫、陈三国兴师伐郑,郑庄公竟然起兵抗拒,击溃讨伐军,箭中周王。周赧王联合五国伐秦,只召到五六千人,为筹集军费,又向富户发行债券,陈兵函谷关外三个月,只等到楚、燕两国的军队,只好返回。富户拿着债券要求偿还,赧王无法回应,逃到高台上,被称为避债台。留下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与此同时,一些诸侯国则势力越来越强盛,不请示汇报就召集亲戚朋友诸侯国,自行采取措施。今天拉这个打那个,明天拉那个打这个,相互攻伐成为常事,并乘机吞并小国,虽然往往都是同姓国,有共同祖先。一些小国只能依靠依附大国求生存,但往往还是成为牺牲品,纯粹的弱肉强食逻辑。
对于百姓来讲,则是进入了万古长夜之中。
春秋元年。
这一年,犬戎人入侵,杀害周王朝百姓近20万,掠走周王朝收藏的珍宝无数。
这一年,郑伯因为母亲对弟弟的宠爱,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弟弟。{郑伯克段于鄢}。
这一年,楚国的国王熊通不顾周天子的命令,光明正大的开始自己称王了。
这一年,因为周天子牧马的秦国护驾有功,周平王将西周王朝的首都,分封给了秦孝公,秦国开始了统一天下的进程。
到了公元前606年,也就是孔子出生前55年,楚庄王一鸣惊人,开始对周天子(周定王)动武了,挥兵打到了周王室的封地,开始询问九鼎的重量,觊觎这个天下最高的统治权了。
公元前562年,也就是孔子出生前11年,鲁国的三个大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将国家的土地、人民和军队瓜分了,没有国君什么事。
公元前504年,也就是孔子47岁那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货又将他的老板季桓子囚禁起来。
这些事情,贯穿着整个春秋时期。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礼乐崩坏。
到了战国时期,已经从礼乐崩坏发展到了天下大乱的地步。
有三家分晋,韩、赵、魏将晋国吃干抹净。
有田氏代齐,齐国传承自姜尚的姜氏家族被田氏取代。
而秦统一六国之后,则是改天换地。
在这个过程中,“旧制度解体,旧秩序崩溃,旧道德沦丧。”贵族之间撕开了温情的面具,开始武力争夺权力,贵族再也不是天生的,嫡长子再也不是绝对继承的。
“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公室衰微,大夫擅权;士氏衰微,家臣专政。”天子的权力减弱了,诸侯的权力增强了,诸侯的权力兼容了,大夫的权力增强了,大夫的权力减弱了,管家的权力增强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平民百姓,首先面临的威胁就是战争。
武王伐纣,临阵倒戈的20万奴隶不知所踪。
吴越争霸,相互攻伐上百年百姓死伤无数。
伊阙大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24万。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40万大军。
……
大国要打别人,小国被别人打,不管是打别人还是被别人打,受苦的首先就是老百姓。兼并战乱频繁,各国莫不全力谋求富国强兵之策。小国必须自卫,以免灭亡,大国则一味扩张势力,企图称霸诸侯,乃至统一天下,于是纷纷竞尚功利,重税苛赋,榨取民脂民膏,以充实府库。
到处在征兵,妻离子散,父母无依,田园荒芜;
到处在厮杀,人仰马翻,横尸遍野满城,血流成河漂橹;
到处在掠夺、抢劫、放火、奸淫;
到处是易子而食,折骸而炊,饿殍遍地;
到处是哭嚎,哀叹和悲泣,乌云沉沉,淫雨霏霏……
后来有史学家统计,在这段历史期间,著名的攻伐战争就有:秦、晋十八次,晋、楚三次,吴、楚二十三次,吴、越八次,齐、鲁三十四次,朱、郑三十九次。
而整个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总共295年,仅有38年和平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2年),总共254年,仅89年没有战争。
后人评论春秋乱世,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之说。“弑”在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罪大恶极的字,特指以下犯上、以臣杀君的行为。
齐国曾经兼并燕国,齐燕之间的“权之战”,覆杀燕十万;楚国曾经吞灭吴越和鲁国;赵国曾伐灭中山;魏国曾灭卫国;齐、魏、赵一度宰割宋国。而燕与赵的战争,更是累年不断,规模动辄十万人以上;魏国直到亡国前夕,还在恋恋不舍地进攻楚国,杀戮和流血无处不在。
伤者相扶于道路,人民折头绝腹,正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大战有如上所列,小战不计其数。
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此时的中国还不是后世那个泱泱中央帝国,人口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多,此时的每一个劳动力都是极为宝贵的。这些血淋淋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百姓无尽的黑暗与痛苦。
仅以伊阙大战为例,如果用马车来装这些秦军斩杀的人头,车队会排出四十公里。如果你家就住在洛阳“龙门石窟”附近的大道边上,那么公元前293年这支血淋淋运送红西瓜回秦国请功的车队,要花上一天一夜的时间才能从你家门口走远。
这就是春秋,这就是战国,在这个大争之世,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武力、牺牲、杀戮,流淌着的不但有王室、贵族的鲜血,更多的是平民的鲜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多的数也数不清,浸透了王朝的身体……
仅仅依靠周礼,如何治理这个混乱的国家,如何让人们远离战争,如何让人们得到幸福,这是摆在所有诸子百家心头的共同问题。
除了战争之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姓,还要承担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以及无休止的兵役。
苛政猛于虎!导致世上怪相迭出。
春秋时期号称富庶的齐国,在春秋的中期,市场上居然出现了“鞋子贱,假脚贵”的怪现状。原因其实很简单,齐国法律严苛,凡是交不上赋税,或者逃避劳役的,就要被处以砍脚的酷刑。因为赋税劳役沉重,犯法的人多,遭到砍脚的也多,被砍了脚的人为了走路,只能去购买假脚,市场上假脚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鞋子反而没人穿了,因为没脚的人太多了。
长期作为争霸主角的晋国也不例外,即使是晋襄公在位的称霸时期,晋国郊外的道路上,饿殍遍野,这还是以“宽厚”著称的晋襄公,其他诸君在位,局面更是可想而知。小国的老百姓更惨,国家弱,被人灭国是经常的事,一旦国家被灭了,作为俘虏的他们立刻被抓走当了别人的奴隶。比如秦国名相百里奚做奴隶的时候,他的身价也不过是5张羊皮而已。
如果你是一个平民,连个姓都没有,上溯四百年也没有个有封地的人物,在这个爹是贵族儿有姓的年代,想要出头痴人说梦。曹刿能够论战,因为人家本就是可以谈国事的国人,属于高人一等的士,这是条很难跨国的身份鸿沟,往上算十几代可能和某些国君贵族都是实在亲戚。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秦孝公得到周王朝封赏的兴奋,用秦国的战士同犬戎人的厮杀,留下的鲜血,终于换来了贵族这个名分。
但是即便如此,秦国在长时间内,仍被第一批分封的各国,视为蛮夷之国。在引进人才,人心向背等等方面,长期处于劣势。
况且此时的物质生活水平实在太低,所谓:震惊!某超级大国国君掉进厕所淹死,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竟然是吃碗新的煮麦粒……这就是百余年前国君生活的真实写照。
君犹如此,况于平民???
这是漆黑的万古长夜!
这个时代,随着400年周礼的教育,上古先民的心智逐渐成熟,而随着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社会发生巨变,人们陷入了迷茫,社会出现巨大的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有人回答。
无边黑夜之中,国家应该何去何从?
太阳升起之前,群星应该指向何方?
诸子百家的学者们,正是这无边黑夜中闪耀的群星!
有的如流星,光芒一闪而过,划破黑暗璀璨夺目。
有的如恒星,光芒持久无比,从古至今传承不绝。
有的如行星,看似平凡无奇,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他们所代表的思想,经过千年时光的沉淀,早已浸透在华夏文明的骨子里,他们就是这个星空最璀璨最闪耀群星,是最值得我们记住的一群人。
黄金时代的余晖,早已逐渐落下。留给生民的是无尽的迷茫与无奈。
诸侯国君争权夺利,周礼制度崩坏瓦解,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人心,成为天下人心头的难题。
神话时代的光辉已经远去,黄金时代的余晖也已落下,余晖落下之后,礼乐崩坏,诸侯国相互征伐,无尽的黑暗已经到来。.
然而,黑夜若不降临,群星如何闪耀?
诸子百家,这些照亮了华夏五千年文明悠悠长河的群星们,即将、马上、就要登场了......让我们去追寻他们的足迹,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为了拯救这无边的黑暗所作出的思考、尝试、努力,因为他们思考出他们的思想时候,面临的困境,最初的出发点,以及做出的努力,同现在正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是一模一样的。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8 11:03:09
田舍郎今天要说的是,本书的第一章一共四节,已经连载完了。
在开始,第二章儒家的故事之前,还有一些不知道该如何归类的小故事,写在正文里面,可能会冲淡故事主线,但是如果不写的话,的确会影响读者理解整篇故事的结构。
田舍郎思考良久,决定开一个品茶论道的小模块。

道家讲逍遥,泛若不系之舟,方为逍遥;佛家求自在,讲究大心无往,才能自在。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8 12:20:51
田舍郎今天要说的是,本书的第一章一共四节,已经连载完了。
在开始,第二章儒家的故事之前,还有一些不知道该如何归类的小故事,写在正文里面,可能会冲淡故事主线,但是如果不写的话,的确会影响读者理解整篇故事的结构。
田舍郎思考良久,决定开一个品茶论道的小模块。

道家讲逍遥,泛若不系之舟,方为逍遥;佛家求自在,讲究大心无往,才能自在。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8 16:35:39
在书的正文开始之前,田舍郎还有一些想说的。
事实上,田舍郎在这里将要写下的内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更像是一个传奇,从历史上一个平凡的老人开始,曲径通幽,渐至落英缤纷。正在无可奈何之时,突然间峰回路转,天地开阔,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一个个学派的兴起,一个个思想的提出,让人目不暇接,有的刚刚展现出一统天下的气魄,却突然风云变幻,走向衰落;有的看似温文尔雅,却也不乏霹雳手段,令人目瞪口呆,有的奇思妙想迭出,看似奇谈怪论,细纠之下却寓意深刻。
学派之间相互辩论,相互征伐,每个学派都在从自己的对手那里吸取着养分,每个学派都在挣扎着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些挣扎、思考、辨析,最终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09 09:54:31
品茶论道1:关于牧野之战
3000多年前的一天,在河南牧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乡市附近。
当西周武王的五万将士,面对着商王帝辛的17万军队。
没有人知道,兵力如此悬殊的两方,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情。
在那个以人力作战的年代,胜负仿佛毫无悬念。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不到一天的时间,战争就定了胜负。兵力弱小的周武王竟然战争了数倍于己的商王军队,获得了胜利。
这一战,商王朝走向了终点。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近八百年的辉煌与影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礼乐文化得以开启。
天下主人翁的位置在一天之内,完成交接。
战争的结果如此出人意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还是作战方有何战略秘籍。于 是,后人将这一段历史,涂上一抹神话色彩,流传于世。
千百年来,隐藏在历史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谁知道?
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无人知晓,仅凭后人猜测。


楼主:ty_田舍郎495  时间:2021-11-10 13:07:37
先秦跟诸子百家有关的,还有什么?
有点类似于前传之类的。
下一个点,田舍郎想谈一谈纣王。
其实,说实话,纣王好谈又不好谈,不好谈因为可信的史料实在太少,聊聊几句话罢了。好谈,也是因为史料太少,可以随意敞开想象和发挥,但这样的发挥毫无意义。
因此,这几天田舍郎在网上一直在搜索和查询关于纣王的资料。
最好还是按照最常见的逻辑推断一二,仅供大家参考。
比如“酒池肉林”,比如封神榜,比如九尾狐苏妲己?。
这样酒还能喝?不会馊?那样的肉还能吃?不会臭?有些黑纣王的说法,已经罔顾人类的基本常识了。
当然,在这里,田舍郎并不是想给纣王平反。
只是想试着探讨一下,纣王被黑的原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