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战争题材小说《我是一个兵》原创完稿连载

字数:60211访问原帖 评论数:187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21 19:10:54 更新时间:2022-09-25 11:37:51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1 11:10:54
长篇战争题材小说:《我是一个兵》概要介绍

作者:亚宁

陕北十万大山中,有一个小小的山村红石弯,出生了一个叫赵六福的小子。四岁的他因为溺水被救,而由父亲给定下了一门大三岁的童养媳。他九岁上读了两年私塾,在父母传宗接代的强列愿望下,十三岁时即结了婚。
村中有两个生来不安分的小年轻,分别是赵大丑和蔺老二。他们互不服气,比来比去,成为好朋友。为了拥有一支枪,他们准备深入匪巢,不期路上被抓了壮丁,后补为国军战时兵员。赵大丑带枪偷跑归来,蔺老二留在了队伍中。
有了第一杆枪,就谋心第二杆。为了枪,赵大丑枪杀路过村子的两名土匪,引祸村庄。他被抓到土匪山上之后,先入了匪团,很快凭了本事,拉起了自己的一伙人马,并独立在豹子梁上,打家劫舍,扩大武装力量。个中渊源千丝万缕。
从小不甘寂寞的赵六福,在私塾遭遇灾难时,即表现出了大胆的一面。他先是要跟着蔺老二去当兵,被拒后追随赵大丑入了黑旗军。豹子梁上,农民武装的他们与地方上的大土匪斗智斗勇,阳奉阴违,立志成为当地的李闯王。
中央红军入到陕北,受大形势影响,黑旗军转化为陕北红军的一部分。赵六福以连长身份,跟随了营长赵大丑,先后参加地方上的几场战斗。撤出定边城时,他因执行了枪杀囚犯的错误命令,受到了组织处分,并被免去了连长的职务。
由于一些多年旧账,导致大丑的队伍在地方上受到了挤兑。抗日战争暴发后,队伍调配到延安接受整编,加入到了八路军序列,越过黄河进入山西,投入到了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一场又一场血腥的战斗,让赵六福最后成长为一名侦察营营长。
营长的他在上火线前入了党,又戏剧的回来,成为团长赵大丑的得力干将。作为一支转战敌后的队伍,打过了几场硬仗后,本来有进一步升迁机会的他,因为一次挖铁轨的行动组织失误,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再次被贬为一名普通士兵。
在一场抗战的激烈战斗中,伤了脑子的发小赵三丑被送回家乡后,以自己的错乱记忆,让还活着六福,在故乡的亲人心中死去。八年抗战归来,家乡的妻子在假消息影响下,苦守中与一乡民成家。母亲半瘫,小儿因噎而死。归来的六福,祭父,孝母,安排好了家中的事务。
解放战争打响了,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六福以一个营长的角色,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血腥之战。他深入榆林城中搞侦察,被抓进国民党大牢,阴差阳错,与地方党组织接上了联系。脱出牢狱之灾的他,在随后的运动战中,抓获过国民党王牌旅长,重新驻防延安城,并转换为地方上的公安力量。
有功有过的六福,是一位不类而荐,非常善于发现人才的营长。他的部下也多奇人和逸事,鬼判官樊凡,解剖过日本人和美国黑人,最后与敌同归与尽。三连长马跃飞,死得壮怀激烈。神枪手张庆生,猴子张庆东,成了神秘的新生代,每一个牺牲平凡而感人。
大丑当了旅长,瘐成庆成了政委,六福一直以营长的角色,活跃在各种各样的战场上。蔺老二成为榆林城中的军统头子,杀人如麻。六福从牢中出来,完全是这位二兄哥的帮忙所至。这样一个反面角色,解放后面对大清算,却不知所终。
在延安公安部门工作期间,六福染上了腥红热,生命垂危之际,多亏护士兵郭丽的救助。两人在早年相识,再见倾心,就处出了爱情之火。就在他们准备结婚时,抗美援朝暴发。六福及其属下全体受命回归原部队。
想着回去看望一下瘫在炕上的母亲,因为时间紧迫,没能成行。跑去想见一下心爱的人,到了地方,郭丽正好外出而无缘。命令如山,紧急行动的队伍一路东北行,时而徒步,时而坐闷罐子车,克服了各种困难,雄纠纠气昂昂来到了鸭绿江畔。
进入朝鲜,已入寒冷的十二月,队伍深入中,打了一场残酷也漂亮的伏击战。随后一鼓足气东进,就打过三八线,深入到了南韩首都汉城外围。激烈的战斗生死无度,进行中时而撤退,时而挺进,最后敌我双方僵持在了三八线。这时,他听到了郭丽的死迅。
砥平里之战打的最激烈时,六福的营队只留下了五十多号士兵。新兵的补充,让队伍在满血复活后,获得了角色各异的表现。部队深夜的一次奇袭,擒获一辆美国越野战车和南韩送取重要军事文件的参谋长。赵大丑推荐,六福受命,率领组合六人组,乔装深入敌后,就在一切圆满时,节外生枝。
同行人中有一位朝鲜人民军战友,六年没有回过家。为了给这位战士一个安慰,六福决定临时改道,驱车来到了汉城郊外山角下的一处村落。在战友的家中,他们一行陷入了敌人的围堵,并最后被美军的烈焰器烧死在了洞窟中。
重度烧伤的六福,被战友家人救归,在地窑中活了下来。活下来的他,废了一条胳膊,一条腿,一只眼睛,且变得面目全非,生活都不能自理。从此与队伍失去联系的他,开始了孤独的盼望与等待。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在冒险中失去。失望和希望,煎熬着一个热血的灵魂。
抗美援朝战事结束,中美签署了板门店协议,悲喜交集于一身的六福,知道归期无望,与战友守寡的二姐,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生活在了一起。在妻子一时起意之下,他冒名顶替了女人战死的丈夫之名,成为一位受了重伤,退役归家的韩战老兵韩正泰。
滞留韩国汉城郊外的六福,舍命从山洞中取回战友的骨殖下葬。他还在地窑中给战友立起了灵位牌,年年岁岁,守着一份深深的寄托。母亲的一袭魂魄来过,祖国的信息成为他最大的关注。唐山大地震,毛 的去逝,都曾让他悲情不已。
晚年的六福在韩国有了一儿一女,有了不错的家境。他凭着毅力和天生的记忆能力,学会了说韩国话,写韩国字。他翻烂并背诵了整本《新华字典》,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中日女排在东京奥运会上的那一场胜出,让他决心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七年坚持,如愿完稿。
六福的《回忆录》,成为这部小说改编的基础素材。为了确证真假,编辑的我来到了韩国汉城,走访了老人一对向老的儿女。小说出版前,影响已经扩散,韩国儿女双双归来,在红石弯认祖归宗。战友的骨灰被政府包机取回,活在人世的老战友猴子团长闻风而至。
这是一部完全虚构的战争题材小说,全篇28万字,分七大章节,每章八小节。此作历史背景全部虚化,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个战争年代,全篇只以人物的有趣,人性的厚重,故事的出奇为主。
一个山娃娃从生到死,75年的经历用文学的语言来概括,是如下的二十个字:时代展示,战争残酷,正义必胜,爱情错综,亲情永恒。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2 10:07:38
@mcdlmj 2021-12-22 07:32:35
支持佳作
-----------------------------
谢谢临门的鼓励,亚宁问好。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2 11:32:06
战争题材,长篇战斗人生小说《我是一个兵》


亚宁

目录

前记
一、红石弯
二、从军记
三、战三边
四、向太行
中记
五、凯歌行
六、血与火
七、孤魂录
后记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3 10:16:14
@蓝蝴蝶大大 2021-12-22 12:08:38
不错,期待佳作。
-----------------------------
一部作者自以为见解锋利的作品。谢谢。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4 08:51:32
前记

这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的转椅上,二郎腿翘在办公桌上,歪斜了身子,看着一叠读者投来的稿件。稿子内容的无味和连篇的错别字,让人一目十行,都难以坚持看下去。
响起了敲门声,很小,很轻,很短促,很犹豫,像个女孩子。对,一定是一个女孩子在敲门,初登编辑室的女作者往往如此。我精神一振,忙收起了不雅的体态,本本分分坐归椅子中,斜了眼睛望着门口,说了声请进。
门开了,出乎意料,敲门的是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小伙子,个子不高,瘦瘦的身材,国子脸,细长眼睛,大鼻头,厚厚的嘴唇,微翅的下巴,像颗核桃似的喉结。再看他身上的衣着,笼统而无比例,完全体现着半高不低,半大不小年龄的特点。
以我的眼光,可以肯定他不是成年人,分明就是一个中学生。那么,他肯定是敲错了门。因为这个年龄的人,不可能写出长篇大作。而我所在的部门,属于长篇小说编辑二室。我略有失意地问他找谁?他目光在办公室中四望,胆怯地小声说:“我找赵国宣老师。”在他的目光下,我另两位同士空着的桌子和椅子,比我更具目标对象性。我询问,知他来送稿件。我还是不太情愿地承认说:“我就是。”他略显失望的眼神瞬间亮了,嘴唇一抿,两腮一鼓笑了。笑了得他,再没二话,回身从门外提着一个旧纸箱子返了回来。他仍然没有说话,也不管我的表情,在我的桌边低下头解开箱子上的尼龙绳,动作倒很麻利。
说实话,上门来投稿的作者我见过很多,他们中年长的居多,年轻的都走了网络渠道,反而少。他们的稿件也有厚重盈尺的,更多都是打印稿子。像这位中学生模样的,又是这样一个大纸箱装着稿件来投,我还是头一次遇到。我好奇,就欠起身子,把椅子往后推了开来。
旧纸箱解开,一箱有点凌乱的手抄稿件,用细麻绳扎成一沓沓,翘角,裹边,错位,不统一,不规则的稿纸,一股脑儿地混在一起。把这一堆乱纸掏出来,再摆上了我的办公桌,好家伙,两摞手写的稿子加起来足有五十公分还高。
居然这样来投稿,看得我有点傻眼,一时竟忘了说话。小年轻反而轻松起来,脸上透着一种兴奋,双手压在稿件上说:“赵老师,这是我外老太爷写的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你给看看,能不能给印出来?”我狐疑地问:“你外老太爷,他多大岁数了?”小年轻说:“我不知道,他是个中国人,又是个韩国人,可能早就死了。”
如此身份与年龄的作者稿件,一下子让我激动起来。拿起最上面的一叠,细细一看,却是有点歪歪扭扭的圆珠笔抄写本。笔迹大小粗重不一,还有一些涂抹补缀的地方。我疑问说:“这个是原稿?”他说:“这是我抄写的。”我问:“哪原稿呢?”他说:“在老家,我奶奶不给我。”又说:“原稿太乱了,比这厚多了,你们肯定不会看的。我用了一年多时间,才腾写出来的。”
我翻看着,我理解了这一部手抄本的作品,凭了直觉,或许有点文章可做。要是能搞出点动静来,咳,咳,作为发现者和编辑者,是可遇不可求的美事。只不知稿子的质量如何了!
在我的询问下,年轻人自我介绍说,他姓罗,叫罗志信,老家是陕北吴起一处叫红石弯的山村。他正在县里边的三中上高二,这一次来古城,是陪了父亲看病,才有机会上门来投稿。我问为什么不邮寄?他说怕丢了。我说你怎么就来找我,而不是别人?他不好意说,他是在我编写的一部抗美援朝的书的版权页上,看到的联系方式。为此,他特别强调说:
“赵老师,你姓赵,我外老太爷也姓赵,他可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可惜,他可能死在了国外,啥也没留下,就给我们寄回来这个东西。我奶奶不识字,早些年差点给点的烧了炕。”
是啊,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咋也比两姓外人多一份同姓的亲切。那一天,我和小年轻交流了半天,留了他的联系方式,答应好好的看一下送来的稿子,再给出合理的意见。我的诚恳允诺让他高兴地走了。他走了,却把一种沉甸甸的分量留了下来。我相信,一件可遇不可求的编辑职业的光荣机遇要来了!
三个月后,我和同事小刘,背负着社里给出的使命,来到了陕北吴起县。这里有我认识的朋友,很快我们与正在住校上学的罗志信碰了头。他看到我们不远而来,兴奋地跑前跑后。在他把那稿子誊抄一遍的时候,一定有过隐隐的希望,但绝不会想到,我们会为此专门而来,还要到他父母所住的深山沟里去。如此举动意味着,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二天,我们一行四人乘坐一辆朋友安排的公务车,赶往离县城五十多里地的红石弯村。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4 20:24:49
开场两天有点冷,自助一下。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5 09:42:56
由县城到乡镇有油路连通,由乡上到村子就全成了土路。车子越走越艰难,最后停在了离目的地还有五里多路的一处土崖底下。满嘴陕北话的司机抱怨着,小罗志信并不在意,只是咧着嘴笑。我们则是完全的顺其自然。
下了车的我们,面对沟壑纵横的山峁,呼吸着山野中清新的空气。在一片树木与野草与黄土交相映衬的大天大地里,我四面而望,浑身新鲜出久违如同天浴般的清爽。我又仰起脖子,看着崖上的一棵生长了不知多少年的歪脖子老榆树,脑子里一闪念,脱口说:
“小罗,这个土崖,是不是你外老太爷写的那个叫拐沟崖的地方?”
“是了,是了。”罗志信吃惊地瞪着眼睛。
凭了文字的记录和描写,很快,我们在这土崖的东北面的坡下,发现了几孔已无人居住的土窑洞。窑的脸面因倒塌而全无,洞外应有的院落也不甚分明,更多的是荒草丛生。洞内的圆弧壁上,当年油烟熏出的黑,不完整地还有大片残留。
这第一印象的吻合,让我们的兴致中,增加了如同游子归乡的亲切感。接下来,我们顺着一条驴子车能行的土坡道,向着山地更深处前进。一度,我有种感觉,肉体的我仿佛全非自己,是另一个曾经在此成长过的灵魂,在一步步逼近着出生之地。熟悉与陌生,恍如梦中一般,怅怅然若有一股温热的气流在头顶上流动。
终于,我们来到了一处名叫红石弯,有着三十多户人家的山村。名副其实,这座错落有致,树木杂生,却更见自然态的村子,能感觉出各种建筑上都透着隐隐的褐红色。这种颜色在老式窑洞和新盖瓦房,还有大门院落的墙体上,区别得更为明显。
跟着罗志信,我们入到了他奶奶居住的窑洞院落。院子里有十多只芦花鸡呱呱有声,一方老石磨,上面鸡粪与灰土积了一层,可以想见有多少年没有用过了。一棵枝丫扭曲,树干皮色苍黑的苹果树上,青涩的果实藏在绿叶中,像许多绿色的小拳头。一个泥孩子坐在树下,泥塑一样盯着我们看。
“秀秀,来,二大抱抱。”罗志信一招呼,双手伸了个搂抱状,小娃一扑站了起来,脸上的表情瞬间活泛开来。“这是我大哥的二女儿。”罗志信抱着小女娃介绍说,同时向了窑洞喊话:“奶奶,我领外人来家里了,先不进去,你把炕上收拾一下。”
罗志信先行一步进去,我们在窑洞外稍等了一下,才被邀请入到了这一孔显得老旧低矮的土窑洞里。墙面黑漆漆的,摆设的老柜子也是颜色斑驳。脚地上乱放的东西,让人难以落脚。窗台前一盘土炕,与一个水泥抹成的锅台相连。炕上盘腿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满脸皱纹,两腮塌陷,一张收缩起来的薄嘴唇,一条线地抿在一起。
闻着酸不溜球的味道,适应了窑里的暗,看清了窑洞炕上的这位老人,我想,如果不出意外,她应该就是罗志信的奶奶,我们接下来要进入的故事主人公留在故乡的唯一的女儿。老人的名字叫赵满月,小名娟娟,年龄已经八十有六了。这些我都是从那部手抄稿的记事中推算出来的。
罗志信大了声介绍了我们的身份,老人缓缓地摇了摇头,昏花的小眼扫描着,吁了口气说:“这娃娃,多事。”罗志信不好意思冲我一笑,小声说:“上次回来,我跟奶奶说了咱们的事,她就骂我多事,嫌我让老先人不安宁了。”我鼓励说:“没事,一会儿她知道了好事,就再不骂你,还会夸你的。”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5 19:41:39

亚宁的联系:
QQ:772141413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6 19:09:29
同事坐在一条长木凳上,我坐在了炕沿边,拿出了随身带的礼物,两瓶罐头,一盒蛋糕,两瓶西凤酒。罗志信怪怪地瞅着我小声说:“赵老师,你咋知道我奶爱喝酒?”我没回答,冲他神秘地笑了笑。山区的老人,大多都爱喝两口,这都快成了地方的一种习惯了。我是从自己的父母身上联想到了这一点,所以特别准备的。
我的礼物,让老人不太欢迎我们的态度,有了一丝转变。当我说明来意,强调她的父亲,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英雄后,老人捏了捏鼻子,脸上皮肉一皱一松,长出了一口气,慢声慢调说:“都过去几辈子的事了,你们还提说他有啥意思呢!”我说:“大娘,这可是老先人的一份荣誉啊,永远不过时。”老人固执说:“没用,啥用都没有。”
通过罗志信的介绍,对老人可能有的抵触态度,我心里已有所准备。事到临头,我只好坚持着慢慢交流。我说:“大娘,您的父亲对家庭可能有亏欠,但对祖国,那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事迹,无论过去了多少年,后人都不应该忘记。何况他还留下了一部真实的人生记录。我们出版社决定把它修订出来,出版成书,让世人都知道,都去纪念这位为国受难的英雄。”老人还是听不进去,摇着头,叹息着喃喃说:“啥英雄啊,死得连骨殖都丢在外面没回来,有啥用。”我说:“大娘,也许,我们的书出来了,到时候有了影响,英雄的骨殖就会被运回来的。咱们可以一块努力嘛。”
这时罗志信的父母从山上回来,搞明白了我们的身份,特别是听说书出了,还能有一笔可观的稿费,一家人马上喜形于色,把我们当成了贵客,计划着开始准备午饭。全家人的态度,让老人也不再反对,念念着:“要是能把骨殖接回来,埋在赵家的祖坟里,我就再啥也不想了。我老得快死了,你们爱咋咋去吧。”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7 12:30:50
开头没有回头箭,亚宁想说,这部小说是故事,更是人性之作。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8 15:33:28
吃过了饭,喝过了酒,在全家人的热情中,我终于看到了锁在一个旧得连漆皮都掉光的木箱子里,那一摞如罗志信所形容的又厚又乱的遗稿。拿起一叠,上面凌乱的字迹,有些地方都缺损了,或模糊不清。通过它的对比,罗志信这个有心的娃娃,在整理中所花费的心血不言而喻了!
私底下时,罗志信说:“我奶奶一辈子没文化,不知道那一堆纸上写的啥。可是,她最初的时候,把那东西还真当宝贝,一直锁在箱子里。那年,奶奶犯糊涂了,烧炕没柴,差点给烧了。那时我还小,前年开始,我是把箱子后面的合页给撬开,慢慢掏腾出来,整理好一部分,放回去,再换一部分出来……”
用了两天的时间,我与罗家人熟悉起来,也熟悉了这座山村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点。特别是与几个老年人,聊了许多在他们说来是古唱般的历史传说,以及事关赵家先人的往事。他们所说的乡音与官话有很多不同,好在我这个北方人还是能听懂。
掌握了事情的大概后,我们征得了赵满月老人的同意,按照社里给出的使命,把那一箱子回忆录式的稿子,打包在一起带回了出版社。此举目的有两,版权掌控和证据确立。
在社领导的重视下,在众人的帮助下,很快我就理出了其中的头绪。这一堆稿子与罗志信的最初整理,除了上万字的遗漏外,相差无几,但还是有很多出入,特别是在语言的修饰上。
后面的内容,是我这个第三编的编辑,利用自己写作经验,编写和演绎而成的。其中的第一人称我,已经不是这篇序引中的我,而是最初留下“墨宝”的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赵德芳。
因为同姓赵,改写中间,我真有过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感觉。所以,文中他这个先我,和现实的我,真有过描述上的心理替代。有时,他所走过的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如同我的前世一般,让人迷幻的难分真假。
真真假假,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这就是一个士兵的人生血肉记录,决不能埋没了!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29 11:15:24
@野有蔓草蓁蓁生 2021-12-28 11:31:27
不凡的人生故事……支持……
-----------------------------
致谢,亚宁问好。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30 09:32:15
@祁健 2021-12-29 20:56:56
开新帖了,写得精彩,大力支持。
-----------------------------
兄弟,见笑了。谢谢支持。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30 10:24:20
第一章:红石弯



我的老家,我的出生地,是中国陕北吴起县红石弯庄。这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但山地多,黄土厚,庄稼收成还不错。之所以叫红石弯,皆因为这里的黄土,多了胶泥的成分,看上去有些褚红。山上和沟里的石头,褚色就更为鲜明,但硬度不如其他地方。所以村里人家用的碾子和石磨,都是从外面运回的青石打凿而成。
红石弯最为标志的是庄子西边,有一面红色的石崖,远远看上去像一堵烧红后正在冷却的铁石堆砌而成。如果再加上天上的霞光辉映,千层万层的石板,能红出一种光色,特别好看。我想,我们赵家老先人,当年一定是看见这样一幅画面,灵感乍现,就起了这么个村庄的名字,并且落脚住了下来。这一住是多少年,没有谁能说得清楚。
光有山没有水,那绝对是无法养育生命的。红石弯在这一点上得地理之先,红石崖下就有一道天然的山泉水,从石缝中涓涓而出,常年在沟里流淌着。雨水大的时候,山洪裹挟着石头和草木,轰隆隆而下,那都是一时之水,留不住,也济不了世。天旱的年景里,只有这一线山泉水,命脉一样从没有中断过。
我的老太是清朝的一名秀才,这实在不算什么功名。但在一座庄子里,一两个文化人,与众多的文盲种地人比起来,那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差别了。据说,附近村庄婚丧嫁娶,我的老太多会儿都是座上客。逢年过节,家家门上的对联,多出自他老人家之手。最为特例的是附近庄上许多娃娃的名字,都是我老太给起的。所以,当地目不识丁的农家子弟,许多的名字叫得并不俗,或多或少透着儒雅的声韵。
按一般人的想法,一个八中了秀才,一定要更加努力,考不上一半个功名,就白活了。可惜,也只能可惜,我的老太最后成了一个说书的人,腹中藏有七部半年唱不完的古说古唱,还有很多地方上的民间传说。他走南闯北,说文卖艺,在故乡那片土地上,也算个小有名气的文化人角色。
楼主:雄声  时间:2021-12-31 09:52:03
@野有蔓草蓁蓁生 2021-12-30 16:41:26
秀才起的名字大多儒雅。支持先生,问先生安……
-----------------------------
先生不敢当,只不过虚长了岁数。谢谢光临"寒作"之窗。
楼主:雄声  时间:2022-01-01 20:08:45
我从小只上过两年私塾,识了也就是《百家姓》《千字文》两本书中的那点字。我大大常讽刺我,识得字还没有他认的人多,虽有点夸张,却也客观。我读过的书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我不爱读,是当年找到几本有意思的书太难了。我常想,自己之所以还能写下这些东西,而且越写越能写,大概也是遗传了秀才老太的天赋。当然了,这也离不开自己后来在队伍上的学习与努力。
在我们老太那一代,红石弯赵家的人丁兴旺,除了不知繁衍了多少代的家门子孙外,仅他们老弟兄就有十一人之多。到了我爷爷那一代,老太的后人却开始萎缩了,家家男少女多,更有半途夭折的比例之大,听了令人惊心。还有一些后人,他们走出了大山,散落的不知去处。
我的爷爷是我的老太晚年时娶的小婆姨生的独子。在我的爷爷名下,我的奶奶生了六个娃,五个女娃一个儿。我的父亲便是这个唯一,我又是我父亲名下唯一的男丁。一门三代独丁说起来有点奇怪。按故乡民间的说法,这些都和老先人埋的坟地有关系。
我的老太在世的那个年代,推算一下,应该是清朝的末年吧。他老人家凭了说书和秀才身份,还有不为外人知的赌博手艺,不太光彩地在红石弯庄子上置买了一架山,还有许多的沟弯子上的水浇地。这些田亩家财集中在一起,算得上一笔不小的财富。财大势就粗,我的老太在自己名下坚持儿女不分家,一直到终老。那时,我们家老老少少有七十多口,是远近有名的一门赵姓大户。
我的老太活了八十二岁,在那个时候,在当地算是高寿之人。临终时,他把七个儿子和八个孙子叫到了炕前,用自己说唱了无数遍的一段话教诲说:
“天留日月佛留经,人留子孙草留根。天留日月定乾坤,佛留真经度转人。人留儿孙防后老,草留根芽等来春。春种秋收荒草地,冬夏常青松柏林。东海年年添新水,西山岁岁增白云……”
老人沙哑的嗓子,吁气断断续续说了半个时辰。一家儿孙,听得比往日是真动了感情,一个个哭得泣不成声。老人用灰暗的眼光,凝视着扫描了一遍自己创造出的后人,最后叮咛说: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抱成团。咱们赵家能在红石弯这块土地上立住脚,没别的,就是家门人心齐,抱成团。这么些年来,我没让你们分家,也是为了这个团结的力量啊!你们弟兄只要像抱成团的筷子,我们赵家的门户定能光大起来,后人才能走得更远。”
听我的爷爷说,那一天,我的老太让所有后人都跪在炕前表了态,强调红石弯我们这一门的赵家后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天长地久不分家。可惜,到了我的大爷当家里掌柜的时候,没过了几年,弟兄几个就把家财分开,各自过各自的了。我的爷爷出身于老太的姨太太名下,年龄又小,势单力孤,分家时自然没占到什么便宜。所以啊,我们家的生活,从我爷爷开始就过得不如别人。
楼主:雄声  时间:2022-01-01 21:11:30
@mcdlmj 2022-01-01 07:24:23
元旦节快乐
-----------------------------
不知大师的山头,只好隔了天涯问候,元旦快乐。
楼主:雄声  时间:2022-01-02 12:19:51
陕北这个地方,男权在家庭中至高无上,再小的男娃那也是秤砣。分家的时候,我的亲太奶奶名份上虽有辈分,但女流之辈有名无实,除了儿子名下的那一份田产外,没有任何多得。
我的太奶奶个子不高,年纪不大,却是一个强性子人。她跟了我爷爷这个独子,移居到了村子外面的红石崖向内的弯子处。那里有一孔我的老太早年时住过,后来废弃的老窑洞。在那里,娘俩个不跟人争吃争穿,种着名下的二十多亩薄田,勉强度日。丰年时好维持,饥年时,一罐小米煮野菜,熬过冬天熬春天。
母子俩艰难度日之余,我的太奶奶既当娘又当老师,让我的爷爷悄悄地学成了赵家门下又一个识字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间肯定有些窍道和曲折,前人不说,后人不知,我在此不能胡编。就这一点成果,我的太奶奶就是个有功于后人的人。
我的太奶奶六十岁上走的。走时,守在炕边的我的爷爷和奶奶,见她红光满面,两眼放光,浑身烧成个火碳。她盯着生得小巧俊气的儿媳妇说:“你们爷爷和奶奶,人家后人多,把妈妈我比得在赵家啥也不是。为了这口气,我一辈子没响亮地说过一句话。老古人说得好,地是本,年年种。人是根,多多生。你们千万不敢让我名下断了后,一定要让我的后人壮大起来,生得越多越好。”
我的亲太奶奶话里,有一个谁都不愿提及的憋屈事,那就是我的爷爷和奶奶,当时连生了五片女子,还没有个带把的后人出生呢。这在当地是最被人小看的一档子事。为这事,我的爷爷和奶奶在人前都抬不起头。直到我的父亲姗姗来迟,一切才有了扭转。
我的爷爷像太奶奶一样,也是个刚强的人,他能识文断字,一度还在赵家老族长家当过一年多的私塾先生。但爷爷是个不安分的人,爱在社会上跑,还跟着离红石弯不远的一处寺庙中的和尚,练了几手拳脚,在当地混了一个绰号叫赵铁拳。人们都说,他的拳头硬得像铁锤,能砸烂坚如磨盘的青石头。
我爷爷的这个绰号其实另有出处。他常在袖筒里暗藏着两根生铁圈子,和人比试的时候,由于应用的巧妙,让很多不知情的对手吃过苦头。让他出名的机会,是有一次在山上遇到了一只狼叨着一只羊。狼为贪口中食,看见追来的放羊人不跑,还把死羊放下,回过头来向人扑咬。放羊人怕了,让狼追得在山坡上乱跑。
那一天,我的爷爷是赴一个朋友家儿子的婚宴,喝了一肚子老酒,骑驴摇头晃脑正好往家走。拐过山弯子,那驴被突然窜出的狼吓得一躲,我的爷爷摔了下来。也是巧了,那狼一惊一躲,正好被跌下驴身上的我的爷爷一个大搂抱,压在身子底下。不用说,他用藏在衣袖内的铁圈几下把狼给活活给打死了。
我爷爷打狼时,干旱的黄土坡上一泡黄尘,人与狼滚得分辨不清。放羊人没看到铁棍,只看到人狼抱在一起滚坡。对了外人,他直把我的爷爷的铁拳吹得神乎其神。我这个后人每每想到这一幕,都会喜笑颜开,趣味不已。
我的奶奶是个小脚老婆婆,人个子小,长相却秀气。她从没有离开过家门,经常围着家里的炕沿和锅台转,就烧出一手好茶饭,也把自家收拾得物物业业。地里的营生,由我的爷爷领着雇来的长工干。那时,我们家的生活比太奶奶在世时过好了不少。
我的爷爷在外交往的朋友,什么样的角色都有。有几个远近有名的赖货上我们家来,吃过酒之后嚷着说:“赵铁拳,听人说你们婆姨三寸金莲裹得好,人长得美太了,今天好容易请我们来家里,能不能让大家看一看?”我的爷爷喝多了酒,大大喇喇地说:“看一看哪敢是行了哇。但谁都不能摸。”几个赖汉朋友喜出望外,哈哈笑催着让快点把人叫过来,瓷眼地坐在炕桌边上等。
楼主:雄声  时间:2022-01-03 09:50:41
@祁健 2022-01-02 21:13:02
我的太奶奶六十岁上走的。走时,守在炕边的我的爷爷和奶奶,见她红光满面,两眼放光,浑身烧成个火碳。她盯着生得小巧俊气的儿媳妇说:“你们爷爷和奶奶,人家后人多,把妈妈我比得在赵家啥也不是。为了这口气,我一辈子没响亮地说过一句话。老古人说得好,地是本,年年种。人是根,多多生。你们千万不敢让我名下断了后,一定要让我的后人壮大起来,生得越多越好。”
怪不得中国人口众多,原来是这么来的!
-----------------------------
哈哈哈,在陕北,老一代人中,兄妹十多个的人家比比皆是,写时故有此见。比较起来,陕北与东北,风土人情上有很大的区别。读《滴答河传奇》,印象中尤其分明。感谢指点。
楼主:雄声  时间:2022-01-04 09:40:51
我的爷爷就摇晃着身子回到自住的东窑里。我的奶奶正盘腿在炕上,给我的三姑用一把老木梳梳头。个头高大的我的爷爷二话没说,把我的奶奶从盘腿而坐的两胯下边一卡一端,像端了一尊菩萨雕塑一样,端到了几个人喝酒的西窑炕上。
一脸懵懂,不知咋回事的我的奶奶,当了外人面一下子脸红到了脖子。她用手遮挡了头脸,挣扎着下地,脚上又没穿那三寸金莲的小鞋。一时,她顾上顾不了下,也像醉酒了一样摇摇晃晃,逃离了众人死羊眼一样的目光。我的爷爷完全不在意,哈哈的一嗓子大笑。
这一段说法后来在红石弯内外传开,远近人们津津乐道。又有过两次被外人观看的经历后,我的奶奶小脚的美名,成了我的爷爷养在家中的一大骄傲。我的父亲就是那个时候呱呱降生的。他为我的奶奶作为一个女人,在世人眼里增添了新的资本和活力。
我的爷爷在世时,我还没有出生,后来,我听父亲讲起这些老辈人们的往事,常会神往不已。细细回想,我的爷爷和奶奶那时候的日子,是我们家光景过得最舒心的一个阶段。可惜,我身强体壮的爷爷寿命不长,单因为一场传染的风寒病,早早人就走了,只活了五十三岁。我的奶奶更是走在了爷爷的前头,只活了四十八岁。
作为我老太奶奶唯一的儿子,我的爷爷奶奶虽尽了夫妇最大的努力,也只遗传下我父亲一名男丁。他们所生的其他五个姐姐和妹妹,终归是要嫁给别人家的,不能算在赵家的名录里。所以,他们虽然各有美名,终没能完成母亲临终前遗愿所嘱托的光大家族后人的任务。
据说,我的奶奶当时是生了一种怪病,常便血,先时是红色的,后来黑血连连。那时候医疗条件不行,山村医生治不好的病,病人只能听天由命地往下熬了。她老人家在世上苦熬了两年,临终时瘦得只有四十多斤的身体,火苗般风一吹就打摆子。她老人家走之前,我的爷爷为了老伴的一份期望,给我的父亲早早地定下一门亲事。
我的爷爷心里原想着,我的奶奶虽然有病,总还能坚持个几年,他想等我的父亲长到十五岁,我的母亲长到十三岁上,就把两个娃的婚事给办了。天不遂人愿,也是又一个遗憾,我的奶奶走得有点早了,最终没见过儿子结婚的场面。
我的父母结婚时,一个十五虚岁,一个十三虚岁。两个娃娃过家家,啥也不懂,又没有老人给指导,完全是稀里糊涂地过日子。无知者无畏,他们居然就一年又一年把个小家庭给维持下来。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听上去都有点荒诞。
早结婚,早生育,是我们老家的封建传统,也是老人们就传宗接代所附之行动的一种可以自主的办法。对于我们家庭来说,这又是一桩可叹又可惜之事,我的父母虽然结婚早,可生育并不早。我的大姐是他们结婚四年后才有的。
以上这些,是我对爷爷辈以上赵家老先人们在红石弯的生活概说。也只能概说,要是细说起来,那是又一部洋洋洒洒的大书。我在此先行概说了,虽粗略,也算一种交代与纪念。从后面开始,我就要言归正传到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上了。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